查看: 10391|回复: 4

饲料学-周安国老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24 13:4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饲料





周安国编写













1986年





第一章    绪  论

一、饲料学的地位和作用
  1. 饲料学是动物营养和饲养的两大主杆课程之一(见图一-1)。

                   动  物  营  养  和  饲  养
                      ↓                ↓
       动物营养及营养生理             饲料学
                      ↓                ↓
           营养及需要研究             饲料营养价值评定和研究
           ↓         ↓                ↓         ↓
      理论基础-→营养需要             理论基础-→饲料营养价值表
                      ↓                ↓
                     饲  料  配  方  设  计
                               ↓
                     配  合  饲  料  生  产
                               ↓
                     动  物  (饲 养)  生 产

           图一-1、饲料学与动物生产的关系

    图中清楚告诉我们,动物营养学的最终目的是阐明动物需要什么样的营养物质及其确切的需要量。饲料学的最终目的则是阐明如何用适宜饲料满足动物所需要的营养素。要达到后一目的,需要了解很多方面的饲料知识,如饲料化学组成、物理性质、营养价值、影响营养价值的因素,如何提高饲料营养营养价值、如何利用饲料、如何经济有效地满足动物需要等。
    2.饲料学是动物生产必不可少的一门学问。饲料在动物生产中,其成本占整个动物生产成本的50~80%以上。如何降低饲料成本,饲料学应担负重要责任。
    饲料学对饲料营养价值的研究就是探索饲料中营养成分满足动物确切需要的程度。摸清这一规律就有利于恰当组织饲料,进行动物生产,也就有利于节约利用饲料,降低生产成本。
    3.饲料学是现代饲料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后盾。
    提高配合饲料质量,要从饲料学中寻找理论根据。例如生豆类,酸败脂肪饲养效果差。饲料工业无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饲料学找到了这一原因(现认为分别是由于胰蛋白酶抑制剂和脂产生过氧化反应之故)和解决办法(分别加热和抗氧化剂),饲料工业才能生产出质量好的饲料。
    4. 饲料学是开辟动物饲料资源的有力工具。任何一种物质要作为饲料,都要通过饲料学研究,才能确定其饲用价值,或是否可作饲料。如SCP,经过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确认其可作为饲料,但其中核酸含量是一个不利因素,有待饲料学进一步研究解决。综上可见:饲料学是一门研究饲料的学问,目的在于揭示饲料中的化学组成及其规律,和饲料中化学组成与动物需要之间的关系。
    饲料,凡是能被动物摄取。消化、吸收、利用或促进生长。修补组织,调节生理过程的物质都叫饲料。
    二、饲料学涉及的内容
      ①. 饲料分类:重点涉及以营养为目的适宜分类方法
      ②. 饲料的理化特性及其鉴定分析方法
      ③. 饲料营养价值评定及其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
      ④. 饲料中影响营养价值的因素(内在、外来)及其提高营养价值的途径。
      ⑤. 商品饲料(包括配合饲料)生产的理论基础和质量标准。
      ⑥. 饲料资源开发,为未来动物生产寻求广阔的前景。
    三、饲料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1. 生物科学向饲料学领域渗透 试图将饲料营养价值数学模式化,便于动物生产应用,或便于预测饲料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2. 寻求简便、准确、有效的评定饲料营养价值的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如红外线反身比的分光技术测蛋白质,核磁共振测脂肪等方法,以及化学,生物学方法。
     3. 高科技在饲料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如利用DNA重组培育产纤维素酶高的纤维分解菌,分解纤维素。开辟不与人争粮的饲料资源。
     4. 大力发展饲料工业,提高饲料利用效率。
    四、饲料学的发展历史。
    饲料学是饲料营养价值评定和研究发展的历史。
    早期工作主要在德国,1809年Thaer制定了第一个饲料成分表(基于干草价),1861年Wolff编辑了粗营养素,需要,消化率,价格扩展表。1871年Wolff发表了第一矿物质价值表。
1864年Hanneberg等标准化了化学分析法,一直用到现在。1918年英国,1898年美国出版了饲料成分表。随有关学科的发展,现在的饲料营养价值评定表,内容还在增加,如AA,可消化AA。营养素也更齐全。近代,1963年美国第一个用计算机管理饲料。对饲料学的发展也作了不少贡献,如饲料中抗营养物研究。西欧对饲料中霉菌毒素的研究也作出了贡献。至今饲料学的研究还处于勃蓬发展中。不管饲料营养价值评定, 饲料学的研究方法, 开辟饲料资源,或是发展配合饲料等都如此。










第二章    饲  料  分  类
    饲料是组织畜牧生产的原料。生产的实质是用动物把饲料转变成动物产品。饲料种类繁多,营养成分和营养价值各异,为了解各种饲料的特点,便于区别记忆,合理利用,对饲料恰当分类很有必要。
    一. 一般分类法
     1. 按营养价值分类: 有利于饲养者按营养价值高低选用饲料。
      1). 粗饲料: 体积大、纤维多、可消化养分少。如稿杆、夹壳、干草,也包括多汁饲料。
      2). 精饲料:体积小、纤维少、可消化养分多。如谷类、饼粕、加工副产品,薯类等。
      3). 特殊饲料:一切其它不属于精粗料的饲料:如添加剂、矿物质、合成营养素等。
     2.按饲料主要成分分类:有利于配合饲料按配方需要选用饲料
      1). 蛋白饲料:豆类、油籽、粕饼、动物饲料等。
      2). 淀粉饲料:谷类、薯类等。
      3). 脂肪饲料:豆类、油籽、米糠等。
      4). 纤维饲料:草、干草、稿杆等。
      5). 多汁维饲料:鲜草、块根、青贮、青绿饲料等。
      6). 矿物质饲料:Ca、骨粉、食盐等。
      7). Vit饲料:Vit及Vit复合添剂, 苜蓿等。
     3. 按饲料来源分类:有利于配合饲料生产和饲养者组织饲料来源
      1). 植物性饲料:青绿饲料、青贮饲料、干草、粗料、块根、籽实加工副产品等。
      2). 动物性饲料:乳、鱼粉、蚕蛹、羽毛粉等。
      3). 微生物性饲料:SCP、抗生素副产品等。
      4). 矿物质饲料:包括天然和工业生产二大类。如碳酸钙、食盐、硫酸铜等。
      5). 人工合成饲料:尿素、AA、Vit等。
    4. 其它分类:
      1). 按动物种类分类:方便利用,精练表格。如乳牛、猪、鸡等的饲料。
      2). 按获得饲料的手段分类:有利于生产者考虑饲料的经济特性。
         如经济饲料(自给饲料);商品饲料(购入饲料)。
      3). 按生产方法分类:有利于了解饲料特性。如天然饲料;科学饲料(添加剂、配合饲料)。
    二、国际分类法
    1. 分类原则:  按照家畜利用饲料营养物质的特点, 从营养学的观点把饲料分成8大类:
    1). 青干草和粗饲料:  粗纤维≥18%, 净能值低。包括豆科禾本科干草、稿杆、秕壳、夹壳等。
    2). 青饲料: 含水多、纤维比第一类饲料少,某些Vit含量多(胡萝卜素),CP也较高(DM)。
      3). 青贮料: 如玉米、豆科、草类青贮。
      4). 能量饲料: CP<20%、纤维<18%,如谷类及加工副产品,水果、块根茎一些工业副产品、糖密等。
      5). 蛋白质饲料: CP≥20%、纤维<18%,动物性饲料,豆类、油籽、SCP、NPN等。
      6). 矿物质饲料: 如食盐、Ca盐等。
      7). Vit饲料: 单个或复合等。
      8). 添加剂: 主要是非营养性添加剂。部分营养性添加剂。
    此分类1963年由美国哈力士首创,获得美国国家科委承认,FAO和其它国家,如加拿大、奥大利亚、西德也同意这一分类法。
    2. 饲料特征:有二个:商品特点和营养特点。
    1). 该分类法规定了8个商品特点:
    1. 来源; 2. 种变种; 3. 饲用部分; 4. 调制处理方法; 5. 成熟阶段;6. 刈割或切碎; 7. 等级、质量、保证; 8. 分类。
    若某种饲料缺1,2个特征可以不写。
    举例说明如下:
          目宿青干草          棉籽粉
  ⑴.来源          目宿          棉
  ⑵.种、变种          草地牧草        
  ⑶.饲用部分          地上部分          籽实稍具壳
  ⑷.调制处理          脱水          溶剂浸提
  ⑸.成熟阶段          早花期       
  ⑹.刈割或切碎          割第一花       
  ⑺.等级质量保证          CP最低17%
  粗纤维最高27%
        粗蛋白最低41%
粗纤维最高14%
含脂0.5%
  ⑻.分类          第一类、 青干饲料          第五类、蛋白质饲料
   
    2)、营养特征:包括粗略养分,6大成分;纯养分、矿物质、微量元素,Vit、AA、木质素、纤维素(酸洗纤维)等;还包括可消化养分(不同动物),TDN、GE、DE、ME、NE(NEm、NEg、NEL)。
    3. 编号方法:
    每种饲料给一个标准号。此标准号由6位数组成,分三节。第一节一位数,代表8大类中一种;第二节二位数,代表大类下面的亚类;第三节三个数,代表亚类下面的第某号饲料。每一类饲料可供99999种饲料编号用。8大类可供799992种饲料编号。美加成分表也只收集了6152种饲料,还有大量空号可用。
    通常第二节和第三节的数字联合使用:如4-02-879,代表第4类饲料中的第2879号饲料。也可说成是第四大类中第二亚类的879号饲料。
    4.我国目前的分类法:参照国标编号分成八大类,其中分成16个亚类。
    1)、八大类如下:
    ㈠、粗饲料
    1. 干草(1-05-000); 2. 农副产品(1-06-000); 3. 粗纤维≥18%的糟渣(1-11-000); 4. 树叶(1-02-000); 5. 添加剂及其它(1-16-000)。
    ㈡、青绿饲料
    1. 青绿饲料(2-01-000); 2. 树叶(2-02-000);3. 非淀粉根茎果(2-04-000)。
    ㈢、青贮饲料(3-03-000)包括添加剂、物(糠麸等)及低水青贮(45-55%)。
    ㈣、能量饲料,粗纤<18%,CP<20%
    1. 谷物类(4-07-000);2. 其它(4-16-000)。
    ㈤、蛋白质饲料  粗纤<18%,CP≥20%
    1. 豆类(5-09-000);2.饼粕(5-10-000);3.动物性(5-13-000);4.其它(5-16-000)。
    ㈥、矿物质(6-14-000),包括天然、合成、混合类。
    ㈦、Vit(7-15-000)、合成和天然含Vit多的饲料。
    ㈧、添加剂(8-16-000),包括防腐、着色、调味、抗氧化、药物(抗生素、酶、激素、杀虫、抗寄生虫等)等。
     2)、16个亚类是如下:
     ⑴. 青绿饲料    2-01-000
     ⑵. 树叶类      2-02-000; 5-02-000; 1-02-000; 4-02-000
     ⑶. 青贮饲料    3-03-000
     ⑷. 根茎瓜果类  4-04-000;2-04-000
     ⑸. 干草类      1-05-000; 5-05-000;4-05-000
     ⑹. 农副产品类  4-06-000;1-06-000; 5-06-000
     ⑺. 谷类        4-07-000
     ⑻. 糠麸类      4-08-000; 1-08-000
     ⑼. 豆类        5-08-000
     ⑽. 饼粕类      5-10-000;4-10-000; 1-10-000
     ⑾. 糟渣类      1-11-000; 5-11-000; 4-11-000
     ⑿. 草籽果实类  1-12-000; 4-12-000; 5-12-000
     ⒀. 动物饲料类  5-13-000
     ⒁. 矿物饲料类  6-14-000
     ⒂. 维生素类    7-15-000
     ⒃. 添加剂      8-16-000
    5、国际分类编号的实际意义
    1). 便于用计算机储存饲料资料。查找资料;便于修改扩充资料。
    2). 便于用计算机配合饲料、准确配制最低成本饲料。
    3). 便于机械化饲养动物和饲料公司对饲料营养特点有明确理解。以利于适宜组织饲料供应和有效组织生产。如4-02-879和3-07-739同是玉米籽实,前者为干玉米、后者为青贮,营养特点明显不同, 前者一般CP和无N浸出物为10.9%和80.3%,后者为12.3%和79.2%。
    6、四川省分类(12类)
    ⑴.青绿饲料;⑵.树叶类;⑶.青贮料;⑷.块根茎瓜果类;⑸.农副产品类;⑹.谷实类;⑺.糠麸类;⑻.豆类;⑼.油饼粕类;⑽.糟渣类;⑾.动物性饲料类;⑿.矿物质及其它类。
    ⑷、⑹、⑺类为能量饲料类。
    ⑻、⑼、⑽、⑾、⑵类蛋白饲料类。
    ⑸类为粗饲料类。
    ⑿类为国际分类的后三类饲料。




























第三章        青粗饲料

    按照国际分类法,青粗饲料包括了前三类饲料。均属植物性饲料。在反刍动物中有的叫基础饲料。我国一般就叫青粗饲料。
    一、青饲料(青绿饲料)
    此类饲料含叶绿素丰富,包括很多种类:牧草(天然、人工),蔬菜,作物茎叶,树叶、水生植物等。
    1.营养特点:
    1).含水分高(约在75~90%左右),能值低,消化能只有300~600大卡,粗纤变化大,10~30%,任食也不能满足高产家畜需要。
    2).蛋白质含量较高,来源丰富,价格便宜。按干物质算,比禾本科籽实高。豆科类可高达20%以上,近似豌葫豆,足以满足动物需要。
    3).微量营养素较丰富。胡罗卜素含量在50~80mg左右,远超过需要(2000-13500IU或5-34mg)。
    其它Vit也较丰富,如目宿中B2平均4mg/公斤。矿物质、微量元素含量基本上能满足动物需要,Ca很丰富。
    4).适口性好。是草食动物饲料的良好来源。杂食动物利用有限。
    5).营养含量不稳定.受很多因素影响。土壤越肥,饲料中的氮含量越高;施用氮肥多,饲料中EAA含量增加;植物本身以种籽,叶中含蛋白质最高,平均含粗蛋白在20~30%左右;气候条件也有很大影响,如黑龙江的小麦粗蛋白的含量可达19%,而渐江省的小麦粗蛋白只有11.7%;收割时间不同,营养含量也不一致。
    2.牧草
    1).天然牧草
    我国主要有禾本科牧草、芦苇、羊胡子草、黑麦草等;豆科牧草,目宿等;菊科牧草、野艾、苦蒿等;莎草科牧草,莎草等。
    此类牧草粗纤维含量高,一般在25~30%左右;无氮浸出物在40~50%左右;粗蛋白含量一般都在20%以下,少数可达20%,较嫩者赖氮酸、精氨酸含量高,可达1%左右(按干物质折算);维生素含量较丰富;Ca、P也较平衡,是家畜比较良好的Ca、P来源(相对谷类籽实而言)。
    天然牧草中,豆科牧草营养价值最高,禾本科粗纤维含量高;菊科(除绵羊以外)动物不喜爱吃,莎草科味淡,质地坚硬,饲用价值不如禾本科、豆科及其它杂草,嫩者含硝酸盐多。
    2).人工牧草。主要是豆科和禾本科类。
    ①.豆科:主要有目宿、三叶草、紫云英、苕子等。此类饲料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以干物质计算DE中等,猪在2.7兆卡/公斤;牛在2.8兆卡/公斤左右。粗蛋白含量高,一般在26%左右。Ca含量也高,在1.2%左右。
    适时收割,对保证此类饲料营养价值很重要。反刍动物要注意过量碳水化合物发酵。防止过量丙酸,丁酸进入体内,形成酮体,产生酮毒血症。
    ②. 禾本科:主要有苏丹草,象草及一些禾本科作物。
    营养特点:碳水化合物含量比较丰富,高达50%以上。粗蛋白含量较低,按干物质折算,仅占8~12%。粗纤维变化大,但比天然牧草低,是草食动物良好的饲料来源。
    3. 蔬菜。种类甚多,包括所有蔬菜类的根、茎、叶。
    主要有十字花科的白菜、青菜、瓢儿白、油菜、萝卜等。藜科的菠菜、甜菜、牛皮菜等,豆科的菜豆、白豆、葫豆等。伞形科的胡萝卜等。茄科的马玲薯。葫芦科的各种瓜等。薯预科的红苕等。
    营养特点:水分含量高一般都在80-90%以上。干物质营养价值高,DE可达2.9兆卡/公斤以上。粗蛋白含量因种类不同变化较大,大致在16~30%左右,其中大部分为NPN。粗纤维含量较高,达12~30%,用于单胃动物显得过高,但对反刍动物则比较理想。个别种类纤维含量偏低,如牛皮菜,粗纤维含量仅1%左右(按干物质算)。
    目前,紫草科的聚合草在我国已较广泛种植。粗蛋白含量甚高, 接近30%。但茎叶多毛、适口性差、有待研究解决。
    4.水生饲料。主要有水浮莲、水葫芦、水花生、浮萍。
    营养特点:水分含量特别高,达95%左右。能量价值低,DE每公斤鲜料不足100大卡。作饲料不是很理想。生喂易产生寄生虫病。
    5. 树叶及其它
    一般说来,此类饲料营养价值较高。能量价值中等, 对猪,每公斤饲料有DE2.7兆卡。粗蛋白含量在16~20%左右。粗纤维含量较低,在10~12%左右。我国目前利用较多的是松针叶,农村较常用的是槐树叶。
    其它饲料主要是野生饲料。能量价值较低, 但粗蛋白适宜。粗纤维对单胃动物偏高。矿物含量较平衡,但含量较少,不能满足需要。

    二、青贮饲料
    制青贮实质上是一种使饲料保鲜, 减少营养成分损失的方法。
    1. 青贮原理:  是将一定含水量的新鲜植物饲料堆放在不通空气,而且饲料中尽量不含空气的密闭容器内(如窑、塔、塑料袋等),通过微生物(主要是乳酸菌)厌氧发酵。将饲料中糖转变成乳酸,提高饲料酸度,防止饲料养分继续被微生物分解、消耗,达到保存目的。
    2. 青贮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值物呼吸:收割的植物大约在三天内仍进行着呼吸作用,即耗O2,放出CO2。此过程是损失糖类的过程:
      C6H12O5+O2---6CO2+6H2O+热
可见,青贮料中空气太多不利,不但损失养分也产热,温度高到60℃会影响乳酸菌发酵。青贮中应尽量排尽空气。此阶段历时大约三天。
    2).微生物作用。饲料中有二类微生物:即有益微生物;有害微生物。前者如乳酸菌等厌氧细菌,但饲料中很少。后者如枯草菌、变形菌等好氧性微生物占优势。青贮过程是要抑制后一种,助长前一种细菌。通过第一阶段,饲料中O2已被植物耗尽,已使后一类微生物受到抑制,这时正是前一种类微生物繁殖的好环境,若饲料中可溶性糖含量适宜,则会迅速繁殖生长,在此过程中会使大量乳酸形成。使饲料pH下降到3.3-~4.2, 基本上抑制了其它微生物生长。此阶段历时2~3周。
    青贮的稳定性与pH, DM有关:50%DM,PH5都稳定;15%DM,则要pH4.1才稳定。
    3).无菌过程
    随青贮料pH值进一步下降,乳酸菌本身的增殖也受到抑制。这样一切利用饲料养分的过程都停止,使饲料处于无菌条件下,达到保存目的。此阶段大约也要2~3周以后才能达到。
    3.青贮的关键技术要求
    1).厌氧。发酵容器要求密闭性良好,装入饲料要尽量压紧,这样可以防止空气流通,也减少发酵每阶段可能出现过量产热而抑制乳酸菌增殖,助长其它细菌(如丁酸菌等)增殖,使青贮失败的可能性。只要第一阶段发酵热不多,对于要求较高温度条件的丁酸菌等则不能增殖,而乳酸菌则大量增殖,有利于青贮成功。
    2).饲料中适宜的可溶性糖含量。一般要求2%左右即可。最好在3%以上,一般饲料中约含6%。因为乳酸菌发酵需要消耗可溶性糖分。乳酸菌消耗一分子葡萄糖,则产生二分子乳酸(这叫同型乳酸发酵)这是最为理想的发酵。若缺乏可溶性糖分,则可能使乳酸菌增殖发酵受到抑制。
    3).适宜水分含量。经研究证明饲料含水份50%或65~75%左右为宜。水分过高影响青贮适口性。
    4).青贮添加剂使用。需用外加青贮添加剂,必须保证要混合均匀。严格选用适宜的添加剂。如甲醛用于青贮,则不利于青贮料的营养价值。
    4、青贮料营养价值:  青贮料明显优于干饲料,与青饲料相比,营养价值无明显差异,由于发酵损失,可能CHO有一定量减少;真蛋白N可能部份变成了NPN,对反刍动物没有质量上的差异;Vit损失很少,如胡萝卜素损失很少,如甘薯藤中青贮后仍可保持80%以上。
    5、青贮料品质鉴别:青贮饲料氨N在8-10%(占总N)以下,为安全界限。
    1).化学鉴定:pH 4~4.5为上等;4.5~5.0为中等;大于5为劣等。
    2).感观鉴定:色泽与原料相似,禾本科与豆科,呈淡褐色为佳,酸香可人。色泽略变,呈淡黄色或褐色稍次,有轻微丁酸味。严重变色,呈墨绿色或黄色并发现霉菌为最差;酸嗅霉败表青贮失败。
    6、青贮料利用:贮后一个月即可用,开用后就要连续用,以防发霉腐烂。动物喂量,不同动物不同,要有一个习惯过程,逐渐增加,不能全喂。一般应在50%以下,过多可能因酸度高影响体内酸碱平衡或胃中酸度,影响采食量。质量差的青贮饲料,在一般用量情况下也可能产生下列饲养上的问题:高丁酸含量引起酮病;过量氨引起酸碱平衡失调;有害微生物真菌霉菌对动物造成损害;高度可消化的青贮,引起动物拉稀,乳腺炎、子宫内膜炎、蹄叶炎等。
    7、青贮饲料中两类不同细菌发酵(参考)
    1).乳酸菌发酵
    同质乳酸菌发酵:
    一分子葡萄─→二分子乳酸
    一分子果糖─→二分子乳酸
    一分子戊糖─→一分子乳酸和一分子醋酸
    异质乳酸菌发酵
    一分子葡萄糖─→一分子乳酸, 一分子乙醇和一分子二氧化碳
    三分子果糖─→一分子乳酸, 二分子甘露醇, 一分子醋酸和 一分子CO2
    二分子果糖+一分子葡萄糖─→一分子乳酸, 二分子甘露醇, 一分子醋酸和一分子CO2
戊糖─→一分子乳酸和一分子醋酸
2). 梭状芽胞菌发酵
    二分子乳酸─→一分子丁酸, 二分子CO2和二分子H2
    一分子丙酸+二分子甘氨酸─→三分子醋酸, 三分子NH3和一分子CO2
    三分子丙氨酸─→二分子丙酸, 一分子醋酸;三分子NH3和一分子CO2
    缬氨酸─→一分子异丁酸, 一分子NH3和一分子CO2
    亮氨酸─→一分子异戊酸, 一分子NH3和一分子CO2
    组氨酸─→组胺
    赖氨酸─→肉毒碱
    精氨酸─→乌氨酸──腐胺
    色氨酸─→色胺
    酪氨酸─→酪胺
    苯丙氨酸─→苯胺

    三、干草
    制甘草, 实质上是为了保存饲料, 保存饲料营养价值。干草是由青绿饲料干制而成, 与作物稿杆,干枯牧草不同。前者仍有一定程度青绿色,而后者只有明显的干枯色。
    1.干制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不只是失去了一定的水分,还有其它物质变化。
    1).植物呼吸作用停止。植物呼吸作用是否停止主要受水分含量多少影响。才收割的植物,水分含量高,仍在进行着呼吸作用, 耗用养分。当水分减少到38~40%以下时才停止呼吸作用。要使营养损失减少,不管是人工脱水制干草或自然干制都要越快越好。尽可能把养分损失控制在5~10%以内。
    2).细胞内酶解作用停止。要使植物细胞内酶解作用停止,必须使饲料中水分含量降到14~17%。细胞呼吸作用停止,只表明细胞已经死亡,细胞已不象活细胞那样具有良好的通透性。但细胞内酶的作用仍未停止,还要继续引起一些可消化营养素或维生素等损失。同时伴随叶绿素脱镁变色。这一阶段持续的时间越长,干草的感观质量越差。因此必须采取有效办法,既使饲料迅速脱水使酶解作用停止,也要保护维生素,特别是减少胡萝卜素的损失。自然干制,暴晒营养成分损失最大。疏松堆晒,人工干制,特别是高温快速干制营养成分损失最小。
    2、干制种类和方法
    1).自然干制: 是利用阳光或环境温度使饲料脱水,达到干制目的。用这种方法制成的干草,营养成分损失在20%左右。胡萝卜素损失70~80%以上。损失的造成是由于机械作用, 光、热、氧化、细胞呼吸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常见的干草有二类。
    禾本科干草:这类干草中,牧草占多数,也有少量农作物杂草。禾本科干草是最容易干制的一类饲料。干制过程中损失也比较小。
    豆科干草:豆科类植物茎、叶厚度相差很大。干制很困难,干制过程营养成分损失较大。但仍属于干草中营养价值居高者。
    2).人工干制:优点是营养素损失少,仅为自然干制损失的1/3-1/10。如自然干制,CP损失20~50%;人工干制,CP损失只有5%。人工干制分低温干制和高温干制二种。
    低温干制,是将热源温度控制在40~50℃经过数小时,使饲料中水分降低到14~17%。或者使用150℃,经过20~40分钟,使饲料中水分降低到14~17%。
    高温干制,是将热源温度控制在500~1000℃,利用强热空气通过饲料,在6~10秒钟左右使饲料中水分降到14~17%。由于饲料中水分含量高,在短时间内,不会使饲料中温度超过100℃。大规模干制,每小时可蒸发水份2.5-50T。
    人工干制的缺点:维生素C严重受到破坏。维生素D显得比较缺乏,维生素A也损失10%左右。热能利用效率只有70%左右, 成本较高。
    3、干草的营养价值:干草是草食家畜最基本的饲料。干草营养价值高低与植物种类、生长阶段、干制方法有关。平均CP在7~17%;粗纤维在20~35%,但纤维素消化率可达70~80%。有机物质消化率在46~70%。胡萝卜素含量平均每公斤干草5~40mg,维生素D16~150mg。干草矿物含量比较丰富,豆科干草Ca含量足以满足动物需要。优质干草,单胃动物同样可用,如目蓿、三叶草、松针粉等。

    四、藁秕饲料
    该类饲料属于粗饲料中最次者。主要用于反刍动物, 单胃动物一般不用。
    1.来源:农作物稿杆;脱粒后剩下的秕壳;自然生长枯死的干草;工业生产的饲用纯纤维等。
    2.饲料营养价值:粗纤维含量高,一般在30~45%左右,其中木质素和硅酸盐含量甚高,如燕麦杆木质素含量14.6%,硅酸盐含量占总灰分的30%左右。其它饲料木质素平均含量也不低于6.5~12%。木质素严重影响饲料能量价值。藁秕饲料平均每公斤总能在4兆卡左右,而ME只有1.5~2兆卡。有试验证明, 饲料中木质素含量与ME成反比。木质素含2%时,饲料有ME3.6兆卡/公斤;木质素含12%时则ME只有1.8兆卡/公斤。
    CP含量低,平均只有2-8%。蛋白质品质极差。
    粗灰分含量多。如稻草平均在17%以上,其中硅酸盐含量多,Ca、P等元素含量少。
    饲料容积大,适口性差,家畜采食有限。
    总的说来,此类饲料营养价值低,而且差异甚大。一般而论,豆科比禾本科好。秕壳比稿杆好,稿杆中稻草比麦草好,麦草比玉米杆好。秕壳中,小米壳(谷壳)最好,稻壳、麦壳最次。单胃动物不宜多喂。有试验证明如下表三-1。

表三-1      单胃动物利用粗饲料与增重的关系
日中砻糖%*        10        20        30
精料型饲养减重%        11.1        18.1        28
半精料型饲养减重%                51        58
         *砻糖粗纤维含量范围44~52%。
    3.加工处理
    1).物理方法:主要是切短、粉碎、湿润、浸泡。目的在于改变物理性状,增加适口性。热压蒸煮,使质地变软,效果也好。
    2).化学处理:饲料用酸碱处理,可使部分木质素,硅酸盐溶解,破坏植物纤维间木质素与角质的联系,使饲料变软,提高饲用价值。如麦杆用1%的石灰水处理后, 牛对有机物质的消化率可以从42.4%提高到63%左右。绵羊饲喂大麦草,不处理,有机物质消化率只有52.4%;用尿素处理后可提高到56.4%;但是,用液态按处理后可提高到63.5~67.8%;用NaOH处理后可提高到64.7~74.8%。用无水氨处理含糖量大于5%的饲料,如未脱壳的太阳瓜子饼,花生饼等,若温度高于70℃,可产生四甲基咪唑,不但会引起动物过度兴奋、激动,甚至可能转移到奶中。
    3).微生物处理:原理是利用微生物产生纤维素分解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和葡萄糖。目前这是一个热门。关键在于解决产纤维分解酶多的菌株。利用常规细菌筛选育种的方法,很难获得产酶量高,生产成本低的菌种。可望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中的DNA重组法能解决生产成本高的问题。

    五、青粗饲料营养价值比较
  1. 能量:(1公斤量)   青饲料     青贮 (差)   干草 (差)
            GE%         100        85 (80)    70  (50)
            DE(%)        73        61 (55)    46  (29)
            ME(%)        62        51 (46)    39  (25)
            NE(%)        34        29 (26)    21  (13)
    从动物利用能量看,青饲料最好,其次是青贮,再次是干草。为了保存、青贮优于干草。
    2.CP和其它物质。青贮损失10~20%;干草20~50%以上。野外天气不好可达60%。
          *                  *                    *

    结合《家畜饲养学》请参看第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章。






第四章    能  量  饲  料

    按国际分类标准,凡粗纤维小于18%,CP小于20%的饲料都属于此类。按此标准,能量饲料主要有以下四类:①谷类籽实;②加工付产品;③块根、茎;④油脂。能量饲料是现阶段动物生产最重要的饲料,也是与人争食最严重的一类饲料。
    一、谷类籽实
    营养含量见表四-11
    1.营养分布:一般谷类籽实的解剖结构可分为四个部分:种皮(籽实最外层);糊粉层(种皮下面的一层);胚乳(在糊粉层内面)和胚(种籽尖部)。
    详见表四-1。
    1).种皮:粗纤维含量高,种子的粗纤维绝大部分集中在种皮中(含CF13~15%)Vit和矿物质含量也丰富。
    2).糊粉层:含粗蛋白质较丰富(20%左右),也包含一部分为NPN, Vit。
    3).胚乳:主要含淀粉,其中包括部分单糖,还原二糖,如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蜜二糖,龙胆二糖等(成熟者1~3%,不成熟者4~5%);也含有少量蛋白质,主要是醇溶蛋白(<10%)。
    4).胚:含脂肪最多,可高达30%以上,如稻谷高达35%;蛋白质主要是贮藏蛋白,其中谷蛋白占20%左右。此外,还含有矿物质,Vit。
    2.营养特点
    1).无氮浸出物含量高,一般都在70~80%,其中淀粉含量在50~60%以上。燕麦则低于此价值(无氮浸出物只有60左右,淀粉也不到40%)。DE都在3Mcal左右(按每公斤饲料含量计算)。无氮浸出物,特别是淀粉是这类饲料最有饲用价值营养物质 。

表四-1           一些谷类籽实的结构组成(%)
品  种        小 麦        玉 米        高 梁        大 麦        燕  麦
外  壳                                   13.0           25.0
种  皮        8.2        6.5                    2.9       
糊粉层        6.7        2.2        8.0             4.8            9.0
胚  乳        81.5        79.6        82.0           76.2           63.0
胚  芽        3.6        11.7        10.0            3.0            2.8

    根据淀粉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可获得不同的饲养效果。从而提高饲料的饲用价值和饲料营养价值。
    谷类淀粉的特点:主要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组成。前者对动物的利用率比后者高。不同谷类淀粉粒的大小不一样,直径在0.001~0.2mm内变化。稻米最小,玉米淀粉粒次最小,小麦再次之,其它更次。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不同,不同谷类有不同(见表四-2)。一般直链淀粉在30%左右,也可能达到70%。在淀粉粒结构中,直链淀粉在内,支链淀粉在外面。

表四-11    不同谷类籽实的营养含量(DM)
        玉米        小麦        大麦        小黑麦        黑麦        高梁        小米        稻谷        燕麦
CP(%)        10.6        13.0        12.0        14.0        11.6        12.0        12.8         8.4        12.0
EE(%)         4.7         2.3         2.3         2.2         2.2         3.5         3.8         1.7         5.5
CF(%)         2.4         2.7         5.2         2.7         2.7         2.9         9.5         9.1        11.2
NEE(%)        80.8        80.2        77.9        79.1        81.3        79.6        69.6        76.1        68.0
淀粉(%)        70.0        68.0        59.0        62.0        64.0        70.0        59.0                44.0
(%)         2.0         3.1         2.1         5.5         5.0         1.5         1.0                 1.8
ASH(%)         1.5         1.8         2.6         2.0         2.2         2.0         4.3         4.7         3.3
Ca(%)         0.04         0.08         0.12         0.09         0.09         0.04         0.05         0.18         0.12
P(%)         0.31         0.40         0.39         0.36         0.32          0.33         0.34         0.39         0.38
ME(MJ/kg)        14.2        14.0        13.7        14.0        13.9         13.8        12.7                11.5
DE(MJ/kg)        16.4        16.0        14.9        15.8        15.7         15.8        13.6                13.2
AME(MJ/kg)        15.9        14.8        13.6        14.5        12.0         15.3        14.0                12.3
    注:上表ME为反雏动物,DE为猪,AME为禽的能量。

表四-2               一些饲料中淀粉的特性
饲料种类        淀粉粒直径
(mm)        直链淀粉
(%)        支链淀粉
度(%)        糊化温(℃)
玉    米        21~96        22        78        61~72
小    麦        2~38        24        76        53~64
大    米        3~39        17        83        65~73
洋    芋        15~100        22        78        62~68
红    苕        15~55        /        /        82~83
木    薯        6~36        17        83        59~70

    淀粉粒中另外还有部分蛋白(主要是醇溶蛋白)和磷酸。此磷酸与支链淀粉外面的碱基结合(脂化),就表现出淀粉糊化后的粘性。自然状态淀粉的螺旋形结构与淀粉中的少量蛋白成H键结合和自身H键结合(如直键),形成粒状。淀粉膨化实质上就是H键断裂的过程。由于H键断裂,淀粉链变松、扩大。这种现象在45~55℃的水中即可出现。若不到此温度,在水中的时间长了,也有部分H键失去作用,使淀粉晶格变化,充满水分而扩大。进一步加热,达到65~80℃,则螺旋链充分松迟而产生糊化(但没有链的水解),冷后变成较难溶于水的硬块(老化)。生产鱼的不溶于水的饲料就可利用这一特点。其好处是不溶于水。坏处是要再分解则比较困难。糊化后的淀粉(α-淀粉)水分含量低于10%不易老化。利用率也高。
    2). 粗纤维  含量低。平均在2~6%左右。燕麦偏高, 在10~17%左右。
    3). 粗蛋白  含量低,平均在10%左右,变动范围在7~13%。蛋白质品质较差。赖氨酸和色氨酸比较缺乏。经研究发现,所有谷类蛋白中,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都比较少,而这两种蛋白又是含赖氨酸和色氨酸比较丰富蛋白。相反谷类蛋白中含量占80~90%的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则比较缺乏赖氨酸的色氨酸。从而造成谷类蛋白营养价值低,生物学价值(BV)只有50~70%。
    4). 粗脂肪  含量低,平均2.5%左右,大部分集中于胚中,可达10~20%,且以不饱和脂酸为主(容易氧化酸败)。小麦粗脂比玉米低2-3倍。
    5). 矿物质  含量不平衡,一般都是钙少,磷多(0.02-0.05%对0.3-0.5%),磷主要是植酸磷的形式存在,利用率低。不同谷类矿物含量见表四-3。
    6). Vit含量也不平衡,一般都是B1,尼克酸,VE较丰富;B2、VD等较缺乏。
    7). 适口性好,各种动物都喜欢采食。
    3、几种禾本科籽实
    1). 玉米:  除具有一般的营养特点外,还是籽实中最好的饲料,常用作衡量其它能量饲料的标准。但是,蛋白含量低(7~9%),蛋白品质也差,缺乏赖氨酸和色氨酸。据证明,玉米中醇溶蛋白占总蛋白的50%以上,从而造成赖氨酸和色氨酸缺乏。有研究认为通过施氮肥可增加总氮含量,但不增加生物学价值(主要是增加醇溶蛋白)。高lys玉米中lys、Trp含量比普通玉米要高二倍。BV约0.72-0.78(一般0.63)。高蛋白品种玉米,CP在20%左右,可达30%,但适用品种不多。此外, 钙含量特别低, 只有0.02%, 磷也低(比其它谷类都低),只有0.2~0.3%,且利用率都低。脂肪中不饱和脂酸含量高,不适于碎粉保存,以免酸败,甚至在潮湿环境中易发霉。单独用玉米作饲粮,并不能保证动物生长良好。未粉碎的玉米喂反刍动物有18~33%不能消化,适当粉碎(不适过细)为适宜。但绵羊可不粉碎。猪也只适宜中等程度粉碎。鸡则以黄玉米为佳(特别是蛋鸡)。用玉米作饲料时,一定要补充适当的蛋白饲料。各种动物均不能过量饲喂,以防引起消化不良,如:小猪不超过60%种母猪30%,育肥猪不超过85%。
    2). 小麦:能量价值与玉米等同或略高,如玉米喂猪作100%,小麦在适宜饲用条件下有可能达到玉米的105%。小麦蛋白的质和量均比玉米高,CP10~16%, 在谷类中算最高者;Lys含量也比玉米略高(平均0.67%)。用小麦作饲料不适宜细粉碎,以免影响消化或产生消化道疾病。由于小麦价格较高,全粒小麦作饲料较少。
表四-3      一些谷类籽实的矿物质维生素含量
        玉 米        小 麦        大 麦        燕  麦        高 梁        稻 谷
矿物质:                                               
钙  (%)        0.029        0.051        0.050        0.095        0.022        0.060
磷  (%)        0.322        0.330        0.440        0.341        0.445        0.280
镁  (%)        0.121        0.157        0.180        0.143        0.105        0.130
铁  (ppm)        40        50        50        70        80        51
铜  (ppm)        5        7        5        4        11        3
锌  (ppm)        12        50        16        27        90        15
维生素:                                               
VB2(mg/kg)        4.5        4        6.5        5.7        3.1        2.9
尼克酸(mg/kg)        23        60        115        9        51        8
泛酸(mg/kg)        4.5        12        4.5        9        7        1

    3).大麦:由于种皮较厚(15%),甚至可能还含有一层颖壳,因此能量价值一般只有玉米的90%,CP比玉米高,有12%左右。BV比玉米稍高,钙磷也比玉米稍多,但胡萝卜素不足。各种动物利用均粉碎为佳。牛以中等粉碎为好,细粉碎影响适口性。喂猪时若不粉碎,浸泡也可以。大麦喂育肥猪,可提高肉品质量,增加硬度。由于大麦脂肪含量少(2%左右),是育肥后期的一种较理想的饲料。大麦对禽适口性最差。喂鸡效果不如猪好,因此日粮中不宜大量用大麦,雏鸡不宜超过30%。
    4).燕麦:是一种地区性必较强的饲料。营养价值在谷类中算最低,粗纤维含量10%以上,猪的消化能约2.8-3.1 Mcal/kg。但EE平均达5%,在谷类中算最高。CP含量也较低,约11.4%,AA组成不很平衡。喂奶牛,磨粉为好,否则不消化。喂肉牛只有玉米85%的价值。用于猪的配合饲料,宜控制在25~30%左右。鸡日粮中用燕麦主要为了发挥其能值低、纤维高的作用,如以玉米、小麦为主的日粮加燕麦,可防止在胃中形成团状,影响消化,影响生长。为此蛋鸡可用到40%,小鸡用到10~15%,过多可能引起消化障碍。
    5).稻谷:粗纤维较高(10%左右)。饲料价值与大麦和燕麦近似,每公斤含DE2.8兆卡左右;糙米可达3.3兆卡(粗纤维1%)。CP7~9%左右,在谷类饲料中算最低者,但赖氨酸含量比其它谷类高,可达0.5%以上。Vit,矿物质与其它谷物近似,只是稻谷胡萝卜素较少。
    稻谷喂牛要粉碎,饲料价值比玉米略低,相当于玉米的80%左右,但糙米则可与玉米等同。稻谷喂猪的价值与牛近似或略高,可达85%,在配合饲料中用量最好25~50%为宜。肉品质量比玉米好。用于饲喂家禽,因纤维含量高,应严格限制,可用于代替一部分玉米,同时应补充适量的VitA。糙米和碎米喂禽也同样与玉米近似。
    6).高梁:CP11~13%。Lys、Thy、Trp较缺。ASH2%左右。EE比玉米少(约3.8%)。DE3.3Mcal/kg左右。Ca少,VD较缺。适口性与其单宁和其它若味物质含量有关。白、黄高梁单宁含0.2-0.4%左右,棕色者0.6-3.6%。
    饲用价值与玉米相似。是牛、马、羊的好饲料,可完全用于代替玉米和大麦。猪禽利用则与单宁含量关系极大。随单宁增加,适口性和消化率都降低。低单宁高梁可像玉米一样在猪日粮中使用。禽日粮中可用高梁代替50-60%的其它谷类。肉鸡大量使用高梁可减少色素沉积。
    7).荞麦:不属于谷类。CF11-17%左右,因籽实含18-22%的木质化壳。CP8-16%,主要由清球蛋组成。醇溶蛋白和谷蛋白远比一般谷类少。Lys比谷类籽实高(在相同蛋白水平下)。EE1.8-3.7%。适口性较差,牛、羊日粮用量以不超过35%为宜。小猪和禽以少用(10%)为宜。
    8).常见谷类AA质量
    a.限制性AA
      所有谷类用作单胃动物日粮,赖氨酸几乎都是第一限制性AA,也可在一个以上。临界缺乏AA见表四-4。
    b.改进谷类AA质量
根据目前营养育种实践证明,通过育种途径提高氨基酸质量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见表四-5)。补充缺乏的AA也是一条很有效的途径。


表四-4      一些谷物中的限制性氨基酸
种  类        第一限制性AA①        临界缺乏AA②        化学比分③
燕  麦        赖, 苏        色, 异        57
荞  麦        赖, 苏        赖        51
大  麦        异        异, 亮        54
稻  谷        赖, 苏        异, 亮, 苏        57
黑  麦        赖, 苏        异, 亮, 缬        46
高  梁        赖, 苏        蛋, 胱        31
小黑麦        蛋               
小  麦        赖, 苏, 异        缬, 亮        42
玉  麦        赖, 苏        色, 缬, 异        41
     注: ①指饲料中AA只能供给需要量的90%以下者;
         ②指饲料中AA能供给需要是的90~100%者;
         ③以蛋白中蛋白的AA作为标准。
    表中: 赖=赖氨酸;   苏=苏氨酸;   异=异亮氨酸;   蛋=蛋氨酸;
          色=色氨酸;   缬=缬氨酸;   亮=亮氨酸。

表四-5      品种改良对提高饲料技师的影响
作     物        赖氨酸占蛋白的%        醇溶蛋白占蛋白的%        谷蛋白占蛋白的%
玉米: 普通玉米        2.8        45~55        30~45
      OP-2        4.5        18        43
      PL-2        4.3        24        41
大麦: 普通大麦        3.6        35~45        35~45
      PisХ1580        5.3        10        35
      Hiproly        4.3        20        51
高梁: 普通高梁        2.2        55~70        25~30
      HiPL        3.2        40        34

    4.谷类精料的饲用价值
    详见表四-6。

表四-6     常用饲料的饲用价值比较
种  类        猪        鸡        牛        羊
玉  米        100        100        100        100
大  麦        88        80~85        90        85~100
小  麦        100~105        90        100~105        90~95
高  梁        90        100        90~95        100
燕  麦        80        70~80        70~80        75~100
黑  麦        90                100        83~87

    二、副产品类饲料
    主要有两大类:糠麸和糟渣。特别是前者,在配合饲料中颇受重视(价格相对较低);后者还有等开发。
    1.糠麸:生产量很大的是精制大米和面粉后的副产品:米糠、麦麸。也包括其它一些籽实加工后的副产品;玉米糠(主要是种皮,CF高,常用于牛)。高梁糠(精制高梁的副产品,CF低的可喂猪禽,一般作用牛饲料)等。
    1).米糠、麸皮的营养价值:对反刍动物理想,而对单胃动物价值不高。
    ①. 无氮浸出物含量低,仅40~50%,与碗胡豆近似。
    ②. 粗蛋白含量较高(12~15%),介于禾本科籽实和豆科之间。
    ③. 粗纤维比籽实高,在10%左右。
    ④. 粗脂肪含量较高,13%左右。脂肪不饱和程度高,易酸败,使糠变苦。
    ⑤. 矿物质含量较丰富。平均在1%以上,但多数动物利用率都较低。钙和磷不平衡。
    ⑥. VitB族较丰富(B1,尼克酸等),脂溶性Vit较缺。
    2). 米糠。主要由谷壳、种皮、糊粉层、外胚层和部分胚组成。营养价值变化很大。CP 13-15%。细米糠(不含壳),粗纤维都在10%以上(10~15%)。粗脂肪15%左右(平均12%),能量价值中等,每公斤含消化能2.7兆卡左右。在米糠中、细米糠的营养价值最高,其它种类如统糠、连槽糠,由于谷壳占的比例大而营养价值明显降低,消化能不足细糠1/2。Lys是第一限,Met是第二限性AA。
    一般米糠用于牛的饲料配合,允许用到20%左右,脱脂米糠可用到30%。
    猪的配合饲料中宜控制在30%以下,生长育肥猪在15%以下为宜。过多不但使肉质变软,还可能使猪肉代黄色,影响商品质量。脱脂米糠则不受此限制。米糠喂鸡,可用到12%左右,小鸡在10%以下为宜。米糠中锰高,有利于补充鸡此种元素不足。比例过高,因适口性差而影响采食量。脱脂米糠可用到20%左右,但肉鸡用20%以下,也比玉米减少增重10%左右。
    3).麦麸、粗纤维比细米糠稍低(9%左右),可达11‰,CP15%左右,可达17‰。每公斤含消化能2.9兆卡左右。麦麸也是动物较好的Vit矿物质来源。缺点是钙和磷不平衡。此外,麦麸的容积大,质地疏松,可用于调整饲料容量,控制营养摄入量。用于喂牛基本上不受限制。但配合料中用10~20%效果最好。
    用于喂猪,麸不宜过粗,过粗不利于消化。育肥后期有提高肉质量的作用,质地白而硬, 适宜用量10-15%,也可用到20%以下。
    用于喂鸡宜在10%以下。
    2.糟渣类
    1).粉渣类:洋芋粉渣,红苕粉渣和糖渣都是提取淀粉或糖后,余下的CHO,几乎不含蛋白质。Vit、Ca、P,微量元素含量都很少,必须与其它饲料配合饲喂效果才好。鲜粉渣,可制青贮。用于喂牛,鲜者可日喂20公斤左右,干者3公斤左右。用于猪的配合日粮,小猪不超过30%,大猪不超过50%,哺乳母猪不宜饲喂(可能因喂量过多,使奶中脂肪变硬,引起小猪腹泻)。此类饲料对鸡不适口,蛋鸡日量以5%为宜。
    2).糟类:酒糟、酱糟等糟类的特点是纤维含量高,除糟较适口外,其余适口性均差。虽然粗蛋白含量大都在20%以上,但利用率极低。啤酒糟饲料价值较高,食用酒精槽价值低,酱糟更低。如何提高饲用价值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三、块根、块茎及瓜果饲料
    常见的有红苕、洋芋、甜菜、胡萝卜、瓜等。
    (一).营养特点:
    1.能量:新鲜者水分含量高(75~95%)。粗纤维低,一般都小于1.0%。每公斤含 DE 0.5~1.1Mcal,但按干物质算,与禾本科籽实近似。CF在10%左右,不含木质素。
    2.粗蛋白:含量较低。按DM算只有5%左右;鲜样仅含1~2%。CP中NPN约占一半以上(见表四-8)。CP中AA不平衡,Lys或Met较缺。
    3.矿物质:含量不均匀,钙和磷极少,钾含量丰富(在低蛋白饲粮中具有重要意义)。配制日粮时要注意补充食盐以调整钠和钾比例。
    4.Vit:含量变化大。胡萝卜富含VA(胡萝卜素)和B族。其红色比黄色含量高。洋芋、红苕胡萝卜素少,B族Vit与一般精料类似,VD缺乏,甜菜Vc含量较丰富。
    5. 适口性:一般都较好,易消化。反刍动物利用其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率可达90~96%。单胃动物(猪)可达70~98%。CP消化率反刍动物可达67~78%。单胃动物(猪)57~76%。
    (二).几种常见的块根类
    1.红苕、新鲜红苕含水分75%左右。粗纤维低(0.8-1.0%),消化能较高,每公斤含1兆卡左右;以DM算能量价值与籽实近似,平均在3.0Mcal/kg以上。粗蛋白含量低,按干物质算只有4%左右(变化范围1.1-8.8%)。Lys、Met含量较低。钙含量特别少。色黄者含胡萝卜素较多,鲜样可达每公斤13mg左右,可满足动物最低需要。红苕喂单胃动物,如猪以熟喂为好,能显著提高氮的消化率(见表四-7)。
表四-7      红苕不同加工方式的营养效果
红    苕        生喂消化率%        熟喂消化率%
干 物 质        90        94
氮        28        52
能    量        90        93
DE(兆卜/公斤)              3.27                3.46
          注意:霉变红苕含黑芭霉酮等物质对动物肝脏,呼吸道,特
               别是气管等有中毒作用,可能引起肺水肿
2.洋芋:北方及四川西北边缘山区产量大。平均水分含量在75~80%左右。能量价值比红苕稍低。粗蛋白比红苕稍高,但NPN含量约占一半左右。不同动物对洋芋的饲用价值不同。详见表四-9。
    显而易见,洋芋喂猪的效果最好。据研究,猪将泮芋中的DE转变成ME几乎没有损失;反刍动物大约有10%左右损失。用熟洋芋喂猪,可提高淀粉消化率。NFE中主要是淀粉,占DM的70%左右。
表四-8          部分块根饲料的氮含量
种  类        总N(%)        总N平均(%)        蛋白N(占总N%)        NPN(占总N%)
木  薯        0.1~1.1        0.3        20~40        60~80
洋  芋        ─        1.6             50        50
红  苕        0.4~1.4        0.7        >50        >50
        注: 表中数据以干物质为基础。
表四-9      各种动物利用洋芋的效果比较
        DM%        CP%        CF%        NFE%
反刍动物消化率        80        45        /        85
猪 的 消 化 率        94        75        70        96
禽 的 消 化 率        78        47        /        85

    用洋芋作饲料,应注意防止龙葵素中毒,特别是发芽、皮发青的洋芋更植得注意。
    3.其它:饲用甜菜。CF含量高,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少,适合于喂反刍动物。用于饲喂单胃动物,如猪,效果较差,只相当于干玉米的74%。
    糖甜菜。可溶性糖分含量高,用于喂猪,效果甚好,用于喂反刍动物效果较差。
    胡萝卜。最主要特点是胡萝卜素含量高约50~100mg/kg,是补充维生素的极好来源。在一般条件下保存,因呼吸作用,易使营养损失。作青贮保存更好。

    四、油脂和糖蜜
    油脂是一种高能的能量饲料。生长猪NE可达9.4Mcal/kg。绵羊利用牛脂,ME也可达8.2Mcal/kg。不同种类动物对不同油脂消化率不同(见表四-10)。油脂饱和程度对消化率影响甚大。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之比大于1.5,消化率可达85-92%。此比值小于1.5,则消化率明显明显下降。硬脂与不饱和脂肪配合使用,具有较明显的增效作用。5%的硬脂加到以玉米为主的日粮(其中亚油酸占1.8%)比加到以大麦为主的日粮可提高消化率10~15%。
    油脂在配合日粮的应用:反刍动物可用到5%。单胃动物可用到10%,用2-3%也可提高配合饲料质量。
    配合饲料使用油脂的好处:减少粉尘;减少饲料浪费;增加饲料适口性;延长制粒机环模使用寿命;提高饲料质量; 提高F/G。
表四-10     不同种类动物利用不同油脂的消化率(%)
        牛 脂        动植物混合脂        大豆油        玉米油
猪        96        71        93       
禽        69-91             81        98        85-98
绵羊        85             74        83        78

    糖蜜:是制糖工业的一种付产品。平均DM76%左右;CP约10%,FNE约76%。用于反刍动物NEL可达1.8Mcal/kg。DM对猪的DE可达3.4,禽的MEn可达2.7。配合饲料使用糖蜜有利于提高质量, 提高适口性。



第五章         蛋白质饲料

    蛋白质饲料是动物生产中的一类主要饲料。饲料成本高,来源有限,资源较缺乏。随着需要的不断增加,使这类饲料变得越紧张。目前主要来源分植物性蛋白和动物性蛋白两大类。

    一、植物性蛋白饲料
    一切CP≥20%,CF<18%的植物饲料(包括副产品)都属于此类。
    1.植物蛋白饲料的蛋白质品质。详见表五-1和表五-2。

表五-1      常见饼粕的蛋白基酸组成
        菜子饼        大豆饼        棉籽饼        太阳瓜子饼        芝麻饼        花生饼
粗 蛋 白(%)        35        44        41        42        39        47
赖 氨 酸(%)        2.1        2.9        1.7        1.7        1.3        1.8
蛋 氨 酸(%)        0.7        0.7        0.5        0.7        0.6        0.4
胱 氨 酸(%)        0.4        0.7        0.6        0.7        0.4        0.8
色 氨 酸(%)        0.4        0.6        0.5        0.7        0.6        0.5
苏 氨 酸(%)        1.5        1.8        1.3        2.1        1.4        1.4
苯丙氨酸(%)        1.4        2.3        2.2        2.9        1.7        2.8
亮 氨 酸(%)        2.3        3.5        2.4        3.9        2.1        3.7
异亮氨酸(%)        1.3        2.4        1.3        2.8        1.6        2.1
缬 氨 酸(%)        1.8        2.3        1.9        3.2        1.8        2.8
组 氨 酸(%)        1.0        1.2        1.1        1.4        0.8        1.2
精 氨 酸(%)        1.9        3.3        4.6        3.3        3.3        4.9

表五-2     一些植物蛋白饲料的限制AA
种    类        第一限制性AA①        临界缺乏AA②        化学比分③
花    生        赖, 苏        异, 缬, 亮        43
大 豆 豆        胱, 蛋        苏, 缬        47
胡    豆        胱, 蛋        苏, 色        28
豌    豆        胱, 蛋        色        /
油 菜 籽        异        缬        62
太阳瓜子        赖        亮, 蛋, 胱        56
亚 麻 籽        赖        亮        59
芝 麻 籽        赖        苏, 异        42
棉    籽        赖        胱, 量        50
菜    豆        胱, 蛋        色       
绿    豆        胱, 蛋        色       
紫花豌豆        胱, 蛋                 37
        注: 见表四-4

    1).豆类蛋白:主要由清蛋白和球蛋白组成,其中球蛋白占80%左右。不同种类植物蛋白中,球蛋白占比例不同,如胡豆中球蛋白占70%左右,大豆中球蛋白只有30%左右,但是大豆中清蛋白所占比例较高。这一组成特性表明,豆类蛋白EAA含量较高(相对禾本科饲料中蛋白而言)。
    据调查,清、球蛋白的EAA组成,以清蛋白中含量为最高(见表五-3)。特别是Lys和SAA含量,清蛋白中SAA是球蛋白的二倍左右,但由于豆类蛋白中清蛋白比例不很高,不同豆类变化又较大,平均在8~40%左右变化。总的来说仍然使得豆类蛋白EAA含量不足。对于单胃动物,常显得Met较缺乏。
    植物营养育种研究表明,通过育种手段可以提高豆类蛋白中清蛋白比例,从而增加SAA。
表五-3    不同蛋白质中的EAA含量(占蛋白的%)
        球蛋白        清蛋白        醇溶蛋白        谷蛋白        大豆
Lys        8.73        10.63        0.57        1.25        2.11
Met         0         0.36         1.25         1.38         1.29
Cyst        6.52        13.40        3.32        2.22        1.12
Trp        -        -         0.43         0.64          -
Thr        2.79        4.83        2.44        2.75        4.71
Leu        9.52        9.01        6.93        6.79        9.39
Ile        3.67        1.37        4.35        4.04        5.66
Phe        3.55         2.45         4.29         4.03         5.35
Tyr        2.16         1.63         1.83         2.60         3.24
Val        8.09         2.36         4.76         4.67         5.50
His        3.21         1.77         1.86         1.80         3.08
Arg        5.01         10.65         1.99         2.22         7.14
合计        53.25         58.46         34.02         34.39         48.59

    2).其它蛋白质类:主要是指油籽饼粕及其它加工副产品。此类蛋白组成与豆类近似,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少,清球蛋白含量高,而且清蛋白的比例比豆类还高,如RSM达50%。EAA含量特别是Lys,比球蛋白高。说明油籽类蛋白含水溶性蛋白多,AA也较平衡,基本上与FAO的AA需要模似近似。由于球蛋白中Lys少,对动物来说仍显得Lys不足,但Met比豆类含量高。加之加工影响,Lys更显得不足。
    植物蛋白消化率不是很高,一般只有80%左右,究其原因:一是大量蛋白与细胞壁中的多糖结合,如球蛋白即如此,明显抗蛋白酶水解;二是蛋白酶抑制剂阻止蛋白酶消化蛋白,如在外源凝结素存在条件下,经体外用胰蛋白酶消化蛋白的试验表明,24小时才只有15%被消化;三是一些在生理条件下溶解性差的蛋白,如醇溶蛋白,导致消化率低;四是含胱氨酸丰富的清蛋白,可能产生一种核心残基,对抗蛋白酶的消化。
    3).能量饲料中的蛋白质:谷类籽实饲料中CP含量低,其中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占60~100%。EAA含量低,且不平衡,特别是Lys含量相当低,BV很低。块根块茎类饲料CP中NPN占一半以上,其中二分之一也上是非AA氮,单胃动物利用率低。能量饲料中蛋白酶抑制剂含量低或不含蛋白酶抑制剂。饲用前不进行热处理,对蛋白质营养价值也影响不大。
    2.营养特点和饲用价值。饲用价值见表五-4。
    1).粗蛋白:含量高。不同种类饲料含量差异甚大,大致在20~50%的范围内变化。饼粕CP含量比籽实高,EAA含量比禾谷类平衡。蛋白质利用率也比谷类蛋白质高,大约是谷类的1-3倍。蛋白质是此类饲料中最有饲用价值的部分。
    2).无氮浸出物(NFE):大约含量30%左右。非油籽蛋白饲料中含量较高,饼粕类饲料中含量较低。
    3).粗脂肪(EE):含量变化大。油籽类含量在15-30%以上,非油籽类只有1%左右。饼粕内含量也有差异,含量高的可达7%以上,含量低的可低到1%以下。因此饲用价值,特别是能量价值各不相同。
    4).粗纤维(CF):含量一般不高。基本上与谷类籽实近似。饼粕CF(除脱种皮豆粕外)含量要高些,大致在7-15%左右。有些油籽生产的饼粕,如太阳瓜子、花生等,未经脱壳,则CF可高达20%以上。
    5).矿物质:含量变化大,一般与谷类籽实近似,磷含量多,钙含量少。
    6).维生素:含量不够平衡,B族维生素较丰富,胡萝卜素较缺乏。
    7).其它:豆类和一些饼粕用量过大,影响动物适口性,加工调制不适当,严重影响营养价值。
    3、几种常见的植物性蛋白质饲料
    1).大豆:我国总产量不少,四川省内少。其籽粒作饲料少,就其营养价值而论,蛋白质、脂含量均丰富。CP在37~38%左右。EE在17~18%,CF含量少,在5%左右。脂溶性维生素(Vit),A、D较缺。B族中B1、B2较缺。钙(Ca)、磷(P)含量较少。大豆中DE含量可达3.8兆卡/公斤。作单胃动物饲料以熟喂效果更好,不适宜多喂,如育肥猪饲喂过量,可使肉质变软。配合日粮中一般用量在10~20%以内,这样配成的日粮,可能第一限AA是赖氨酸(Lys),其次受限的是Met+Cyst、色氨酸(Try)。大豆用于鸡的日粮配合,用量按提供的蛋白计算不宜超过日粮总蛋白水平的68%。在小鸡日粮中大豆占日粮21%以上,则可能使日粮第一限AA是Met。
作反刍动物饲料,用于奶牛配合饲料效果极好,但用量过多(50%以上,占日粮CP)可能产生奶中VitA缺乏,乳脂增加,黄油变软。
表五-4         不同饼粕的饲用价值比较
种  类        猪        鸡        牛        羊        抗营养物质
大  豆  饼        100        100等            100           100        胰蛋白酶抑制剂
棉  籽  饼        85        85          100        100        棉酚
亚 麻 籽饼        80        80        95        90        氢氰酸
花  生  饼        95        95        100        100       
菜  籽  饼        85~90        80        88        88        葡萄糖硫苷
芝  麻  饼        90~95        95~100        95~95        90~95       
太阳瓜籽饼        90~95        95~100        95~100        100       
椰  子  饼        50        50        90~100        90~100       
红 花 籽饼        45~50        45~50        40~45        40~45       
    2).大豆饼:溶浸者CP在44~50%左右(DM),压榨者CP在41~44%左右,球占30-40%。CF低于7%,Ca低(0.3%),P适宜(0.65%。土榨豆饼每公斤含DE约3.3Mcal。机榨豆粕大约2.8Mcal/kg左右。豆粕(饼)作各种动物饲料,利用价值都高。猪禽消化率达90%。
    3).豌胡豆:CP(22-25%)、EE比大豆少,Met、Lys含量比大豆低。Try较缺。饲用价值不如大豆。矿物质含量中Ca少,P多。Vit中,胡萝卜素含量比大豆多,甚至可与玉米媲美。但缺乏VD。猪禽日粮以多少为限,目前没有一致的结论,但一般认为在20%以内适宜。
    4).菜籽饼(RSM):是我国最有潜力的蛋白饲料资源。目前有两类型产品,一类是土榨,常叫做菜籽饼、油枯;另一类是机榨,常叫做菜籽粕,也有人叫油枯。机榨生产的RSM又分两种,一种是95型机榨生产的RSM;一般乡一级都使用此机生产;另一种是200型机榨生产的RSM。后者生产的菜籽粕质量更好,但量较少。我国生产的RSM基本上都都属于高毒RSM范围,其中白菜型菜籽生产的饼粕比甘兰型菜籽生产的饼粕毒性低些。RSM使动物致毒,主要是引起肝、甲状腺损害。RSM适口性差,多用影响采食量。加工过程不合理,Lys损失严重,提高RSM饲用价值,目前有以下研究:
    1.物理化学加工脱毒, 提高对现有RSM的使用比例, 如水洗、浸泡、坑理,适当干热(150°左右),用工业乙醇提取有毒物质,补加含Ⅰ化合物对抗致甲状腺肿等;
表五-5           菜籽饼使用效果比较
                12%  RSM
                添加Lys(g/公斤)                添加蚕蛹(%)
        0        1        2        3        4        4.6
猪(15-35kg)                                               
日增重(g)        148        225        317        336                327
FI(kg)        0.84        1.04        1.17        1.21                1.18
F/G        5.61        4.59        3.69        3.59                3.61
猪(35-60kg)                                               
日增重(g)        283                453        442        550        460
FI(kg)        1.69                1.95        1.84        1.95        1.92
F/G        5.96                4.30        4.17        3.90        4.16
猪(60-90kg)                                               
日增重        271                663        611        663        604
FI(kg)        2.03                2.08        2.65        2.70        2.58
F/G          7.49                4.22         4.34         4.08             4.28
    2.通过育种改良,培养低毒油菜品种;
    3.现有RSM限量利用。如小猪(30kg以前)5~8%。生长猪(60kg以前)10~14%,育肥育(60kg以上)14~18%。蛋鸡宜在10以下。反刍动物可高于猪禽。RSM的营养价值,按化学分析,CP平均35~37%,AA含量比较平衡,Met含量比大豆高。但在日粮中受限的仍是Lys。Met、Try较缺。RSM中CF含量一般较高,达13%左右。提高RSM蛋白的饲用价值很有潜力。提高菜籽饼饲用效果,添加合成AA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见表五-6)。
    低毒RSM,如加拿大的Canola,蛋白质,AA组成与高毒饼近似,但芥酸低于2%(高毒饼可高到40%以上),硫苷只有高毒饼的四分之一左右。据研究低毒饼中磷70%是无机磷。低毒饼加工,只要lys破坏不严重,可像豆饼一样使用。
    4. 棉籽饼:限制饲用价值的因素主要是棉酚,其中主要是游离棉酚。可引起动物集蓄中毒。加热可使游离棉酚不活动,但损害Lys利用率。单胃动物要限制棉酚慑入,肉鸡限制在0.015%~0.04%之间,蛋鸡0.02%;育肥猪0.01%。棉籽饼中CP36~41%。Lys受限,质量不高。Ca低(0.16%),P高(1.2%)。CF10~14%。每公斤含DE2.9Mcal左右。猪禽日粮用量不宜超过总蛋白25~30%,反刍动物不限。
    简单实用的棉籽粕脱毒方法是按游离棉酚含量与硫酸亚铁中铁的比1:1混合使用,可有效降低棉籽粕毒性.
    5.其它饼粕:亚麻籽饼缺乏Lys、Try。猪禽不宜多用(<10%);太阳瓜子饼缺Lys。Met较缺,能值也低;单胃动物不宜作单一蛋白补充料;花生饼缺Lys。Met、苏氨酸(thr)较缺。单胃动物用10%左右为宜。
    6.槽渣类:CP含量在20%以上的槽渣类较多,但饲用效果好的不多。槽类中啤酒槽CP在25%左右。饲用价值较好,但对动物不是很适口,不宜单独饲喂。豆渣CP、CF含量高,有机物质消化率也较高。干制费用较大。用湿料作饲料,不便于鸡摄食。
    二、动物蛋白饲料
    主要有鱼粉、肉粉、奶、蚕蛹、奶产品、水解蛋白,其它动物产品如蚯蚓等。
    (一).营养特点:
    1. 粗蛋白质:含量高,在40~90%。多数动物蛋白饲料CP都在50%以上。我国生产的鱼粉多数在40%以下,AA含量比较平衡,生物学价值(BV)较高。一般动物日粮中易缺的AA,动物蛋白中都含量较多,利用价值也较高(见表五-4)。

表五-6    比较动物蛋白与植物蛋白的营养质量
        鸡蛋白        肉粉        大豆蛋白        小麦蛋白
Lys      (占蛋白的%)        7.0        8.7        5.3        2.0
Met+cyst (占蛋白的%)        5.7        3.8        1.6        3.1
try      (占蛋白的%)        1.7        1.2        1.1        1.1
Thr      (占蛋白的%)        4.7        4.3        3.7        2.8
利用价值 (%)        100        93        74        53

    猪对动物蛋白的消化率一般都在80%以上,一些水解蛋白,低质鱼粉等在80%以下,平均消化率比植物蛋白高。
    2.碳水化合物(CHo):含量较少。一般不含CF。消化率高,因量少,在这类饲料中CHO不具有重要作用。粗脂含量变化大,也不具有重要意义。
    3.矿物质:含量较丰富,而且比较平衡,利用率也高,动物蛋白饲料的Ca、P含量都比植物性饲料高,如鱼粉Ca可达5%以上,P3.0%以上。
    4.Vit:含量比较丰富,特别是B族Vit(包括B12)含量都较多,鱼粉中脂溶性VitA、D含量也较高。
    5.未知因子(UGF):一些动物蛋白中含有未知生长因子,有利于动物生长,这种因子至今尚未搞清楚它是什么物质。估计是一种类似Vit的物质,是猪禽生长所必需的因子。过去一向叫做动物蛋白因子,后来发现在槽渣,草汁中均存在,所以,有人按来源不同,把UGF含量叫做鱼因子(来于鱼中)、槽渣因子(来于槽渣)、草汁因子(来于植物、草等)。UGF含量多少也随加工过程而有差异。由于一直未得到证明,现有人提出疑问,是否真有其因子存在。
    (二)几种常见的动物蛋白饲料
    1.鱼粉:种类甚多,由于鱼来源,加工过程不同,饲用价值不同。
    一般说来,蛋白含量越高,饲用价值越高。水份、脂含量越少,质量越好,蛋白越不易变质,脂肪越不易氧化酸败。我国一般有二种鱼粉:进口和国产。其中进口鱼粉CP高,在50~60%以上。EE在5~8%左右。水分10%左右,蛋白质AA中,Lys含量高。国产鱼粉CP低,蛋白质质量较低。CF较高,食盐含量高。总的说来,鱼粉是一种高营养价值饲料,但国外认为鱼粉并不是一种动物理想的饲料,所以生产配合饲料用量并不多,原因是喂量多会使产品产生鱼腥味。
    鱼粉作反刍动物饲料不很理想,特别是对奶牛、肉牛饲用价值不如豆饼、棉籽饼等植物蛋白好。因对牛适口性不好,饲料中一般只能用到10~15%左右。鱼粉作猪饲料,饲用价值高,试验表明比肉粉好,也比植物蛋白好。主要因为AA比较平衡,如小猪日粮用植物饲料易缺胱氨酸,用鱼粉则不缺。但用量过大,可使体脂变软,产生鱼腥味,宜控制在10%左右为宜。奶猪可用5%以上,断奶猪不超过5%,育肥猪1%以上,比较理想。
    鱼粉作禽饲料,有研究认为不如肉粉的饲料适口好,5~10%为宜。红鱼粉不宜超过10%。肉鸡用4%,蛋鸡2%较好。这有利于保证饲粮鱼油不超0.1-1%,以防肉,蛋产生腥味。有的国家规定大鸡屠宰前8周就不准喂鱼粉,以保证商品质量。
    2.蚕蛹: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蛋白质饲料。含蛋白高,不脱脂者CP都在50%以上,AA较平衡。缺点是非蛋白氮中几丁质氮含量较高,在4.0%以上。EE含量较高,10%以上,此种脂肪有特殊气味,多喂影响适口性。而且不宜较长时间保存,易酸败。由于产量少,价格较高,一般动物日粮只用到3~5%。
    3.肉粉和骨肉粉:前者由不能供人食用的肉,内脏等制成。前者CP可达60%左右。后者还包括了不能供人食用的骨在内,因此矿物质含量高,二者消化率都可达80%左右。猪禽日粮中以用到5~10%为宜。
    4.血粉:是一种还未很好开发利用的饲料。用作饲料的量很有限。此类饲料含蛋白高,可达80%以上。缺点是异亮氨酸较缺乏。土法生产的血粉消化率比一般动物蛋白低。有人研究认为是由于生物特异性的关系,动物肠道缺乏一种消化红细胞壁物质的酶之故。喷雾干燥的全血粉则质量较高。一般日粮配合中只用到5%左右。
    5.角质蛋白饲料:主要有羽毛粉、毛发粉。
    一般加工是经过高压、蒸煮处理,使蛋白软化,二硫键水解。这样胱氨酸有所损害。加工较好的这种饲料消化率仍可达80%以上,这类饲料的缺点是Lys、Met、try较缺,配合日粮中不宜多用,一般只用到2~5%,有报导认为此类饲料含有UGF(未知营养因子)。

    三、NPN饲料
    从19世纪开始,在反刍动物营养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相当于蛋白饲料的含N化合物。最先的研究只限于尿素,以后发现很多含N化合物都有类似效果,到目前为止,认为至少有40种以上的含N化合物可作为补充N源利用。
    1.动物利用NPN化合物的实质:是供给动物体内微生物合成体蛋白的N源,最后动物利用微生物蛋白作饲料。目前NPN主要限于在反刍动物中利用。NPN被利用的程度主要决定于消化道微生物转化作用的速度。因此,微生物是NPN利用的限制因素:NPN用量过多, 在消化道分解成NH3后不能被微生物完全利用,就可能被吸收进入血液,可能引起动物氨中毒。一般成年动物利用能力强于年青动物。饥饿动物对NPN化合物更敏感,0.44~0.55g/kg体重,则产生中毒表现;而正常饲养的动物0.66~0.77g/kg体重才可能产生中毒表现。提高NPN利用的方法看《家畜饲养学》P175(有三条)。
    2.NPN的用量提示:多数情况下可用到日粮总N含量20~30%,按此最高限可能影响奶牛的最高奶量。小牛出生后二个月即可利用NPN。不同动物可参照下列比例:育肥牛可用到日粮总氮的20~35%;奶牛22~27%;小羊30%;育肥羊约25%;妊娠产奶羊约35%。
    3.尿素:最理想的饲用价值是100g尿素相当于46×6.25=287.5gCP。在合理利用条件下有70%利用率,相当于200g可消化粗蛋白(DCP)。
    牛:用作饲料,可用到总日粮风干物的1%左右。或占精料3%左右。
    羊:山羊和绵羊每天可喂到20~30g左右,占总日粮1~1.5%左右,利用效果不如牛。如奶牛用尿素维持产奶量有植物蛋白97%的效果,而生长绵羊只有86%,低质量的粗料加尿素无效。
    4.二缩尿(缩二尿):一般饲料级=缩尿不是纯产品,二缩尿占60%以上;尿素15%以上。总N含量35%以上。动物利用=缩尿在消化道的变化过程:二缩尿--→尿素--→氨--→微生物蛋白--→动物利用。用量限制没有尿素严格。由于较难溶于水,分解较慢,相对尿素其毒性较小。但价格一般比尿素贵。

    四、新的蛋白饲料资源
    1.单细胞蛋白(SCP),主要由细菌、酵母、藻类等低等微生物繁殖生长而来,CP在40~80%以上,Met含量较低。核酸氮含量较高,澡类3.8%,酵母6~12%,细菌20%。适口性较差(味苦)。目前来源有二种方式:一是自然扑捞,如藻类;另一种是人工控制下的工业化生产,如酵母蛋白,石油酵母蛋白等。不管那种方式,成本均较高;饲用价值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提高。一些SCP的营养含量比较见表五-7。
用固态基质发酵生产的SCP混合产品,其中SCP含量较低。
表五-7      SCP的营养组成比较(DM,%)
        海藻        真菌        酵母        细菌        豆饼        鱼粉
CP        52.0        32.0        60.0        74.0        45.0        64.0
EE        15.0        5.0        9.0        8.0        1.0        9.0
ASH        7.0        2.0        6.0        8.0        6.0        18.0
CF        11.0        28.0        /        /        6.0        /
lys        2.4        1.5        4.2        4.1        2.8        4.7
Met+Cyst        1.7        0.8        1.7        2.3        1.3        2.8
   
    2.叶蛋白、浓缩蛋白:是开辟野生植物蛋白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很多植物的叶、茎按干物质计算,CP含量都在20%以上。经过适当的加工处理,去掉一些非蛋白部分,将蛋白浓缩,可得到CP含量更高的物质。目前生产的松针粉、草粉可算是这个开辟途径的开始,其它如RSM浓缩蛋白。大豆浓缩蛋白,也属于这一开发范围,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如成本问题,蛋白质量等问题。
五、合成AA及其AA类似物
    合成AA作为饲料是在50年代未期才开始出现。目前生产应用较广泛的是Lys、Met及其类似物。主要用作平衡配合饲料中的第一、第二限制AA。大量试验证明,日粮平衡一个限制性AA可节约2%左右的CP。AA饲料生产,目前有二种方式:一种是发酵生产,用这种方式生产的AA全为L-型AA,与自然饲料中的AA构型一样。根据光学选择理论,之所以只出现L-型AA,是由于紫外光和环极化光只能使L-型AA活化之故。另一种生产方式是化学合成,用这种方式生产的AA全为DL-型。
    市售的Lys,一般都是L-型。L-lys类产品,lys含量在98%或98%以上。L-lys盐酸盐产品,其Lys含量在78%左右。硫酸盐类产品,其Lys含量只有60%左右,市售Met产品,一般都是DL-型。DL-Met产品,其Me才含量为98%,但很多情况下只有80%。
    Lys与还原糖混合易受损害。Met易被氧化损害。合成AA生产,采用乙酰化的方法可保护AA的有效性。如L-Met变成N-乙酰-L-Met。其利用率基本不变(100对98-100)。但有的AA不适合于用乙酰化的方法加以保护。如L-Lys变成N-乙酰-L-Lys后其利用率只有30%左右。
    AA类似物,目前常用的是蛋氨酸径其类似物(MHA),利用率比DL-Met稍次(约为DL-Met的60~80%)。此外还有酮基类似物,但效果比OH型更差。AA类似物多用其L-型。但是猪还是能用D-色氨酸类似物;禽还能用D-Phe(苯丙氨酸)和D-Met的类似物。
    不同构型的AA味道不同。一般是D型AA味甜,D-Trp是蔗糖甜度的40倍,属AA中最甜者。L型AA中,一般都有甜,苦,鲜,酸味。L-Lys盐酸盐味甜,鲜,苦、仅Thr味甜。其它L构型的EAA基本上主要是苦味。
    六、AA利用率
    饲料中AA不能全部被利用。同一饲料中不同AA利用率不同。详见表五-8。
表五-8      猪饲料中不同AA的消化率
饲  料        氮(%)        Lys.(%)        Met.(%)        Cys.(%)
大  麦        80        73        75        86
玉  米        88        78        85        90
小  麦        88        78        86        92
豌  豆        88        89        62        89
麦  麸        70        53        64        80
RSM        80        88        81        77
米  糠        60        48        54        59
鱼  粉        71        83        92        92
骨肉粉        76        73        73        74
大豆粉        88        90        84        86
    有人证明合成AA也不能100%被利用。有时也只有80%左右。
    测定AA利用率(可用性)的方法:Lys,可用FDNB法。所有的AA都可用生物试验法,最简便的方法是采用回肠法测定AA的消化率。以AA的消化率来说明其利用程度。
第六章        矿物质饲料

    本章主要涉及常量元素有关的矿物质元素的补充料。它们的利用、来源,以及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并就其主要种类进行一般性介绍。
    一、食盐
    主要成份是NaCl。一般食盐,NaCl含量应在99%以上,若属精制食盐应在99.5%以上。有粉状也有块状。块状适于动物舔食,NaCl是动物饲料中较缺或不足的二个元素,特别是草食动物更显得缺乏。此二元素在体内主要与离子平衡,维持渗透压有关。NaCl可使体液保持中性。也有足进食欲,参与胃酸形成的作用。NaCl含水量不应超过0.5%,100%通过30日。加抗结块剂,SiO2不超过1.5%为宜。
    NaCl摄入过多,在体内很容易随尿排出。摄入太多,可能中毒(猪禽更易,反刍动物少见)。摄入过,少体内排泄减少。摄入太少,影响食欲和生产成绩。各种动物用量,大约在0.2%~0.5%之间,一般用量,反刍和草食动物比猪多,猪比禽多。使用方法:加于配合精料中;或用块状食盐让动物任食。采用前法,粒度混均极为重要,否则易产生中毒。细度也较重要,以通过30目为宜。Na、Cl也可以用其它化合物补充:Na2SeO3、NaHCO3、MgCl2、MnCl2等,但成本均比NaCl高,生产中很少采用。若用也属满足其它目的需要的附属。
    NaCl作为Na和Cl的补充源,其缺点是Na,Cl不平衡。若配合饲料用其它盐酸盐如氯化胆碱,盐酸赖氨酸等作补充料,更易造成Na,Cl不平衡。

    二、Ca、P类补充材料
    1).石粉:即石灰石粉。天然CaCO3。优者含CaCO395%以上,含Ca38%以上。Mg<0.5%,石粉可直接由石灰石粉碎而成。也可制成石灰后加水成消石灰,再加CO2成CaCO3,这叫饲用CaCO3,纯度可达95%以上,如生产肥皂、砂糖常用石灰,可用此法回收Ca。
    2).蛋、贝壳粉:含Ca24~38%。制粉时应注意消毒(新鲜者)。猪中等细,要求25%通过50目,或99%通过50目,不宜过细,禽粗粉为好(6目)。
    3).方解石:也是一种石灰石,含Ca最高达38.5%左右,是一种良好的Ca源。
    4).其它含Ca类:石膏(CaSO4.2H2O),含Ca低,蛋鸡不宜用;白云石(镁石灰石),含Mg(MgCO3)较多,10%以上。蛋鸡利用率不如CaCO3;白垩石(CaCO3),可制成沉淀白垩,如粉笔含Ca在33%以上,可作Ca源。
    5)骨粉:Ca:P,2:1左右,制法不同,有不同名称。主要考虑用作P源。
    a.蒸骨粉:用蒸气压脱去大部份蛋白,脂肪而成。质量最好者为白色,Ca、P含量最高。其中含Ca在30%以上,P在15%以上。一般的骨粉Ca只有25%,P12%左右,CP7%左右。
    b.生骨粉:有二种。一是用生骨直接制粉,如作肥料一样;二是用开水煮不加压,然后制成粉。含Ca23%,P11%,CP26%,脂5%左右。
    c.骨灰:主含Ca、P。P在15.3%以上。若在密闭设备中锻烧成骨灰(是一种脱色剂),Ca,P含量要高些。P在14-16%左右。可以在用作脱色剂后再蒸烧处理作饲用。
    6).磷酸盐类
    a.磷酸氢钙(CaHPO4.2H2O),也叫P酸二Ca,平均含Ca 23%,P18%(按2个H2O计算)以上。有人发现小火鸡对CaHPO4利用率低,CaHPO4.2H2O则高。大豆和自然饲料中有一种增加此物利用率的未知因子。饲料中CF可激发HCl分泌增加CaHPO4的溶解性。
    磷酸二氢钙,磷酸钙也可用,F<0.1%。前者除用于补充P外,用于水生动物饲粮还有促进生长,减少体脂贮存的作用。
    b.脱氢(F)磷灰石:F应在0.5%以下。质量好的可代骨粉,只是适口性要差一些,脱F原理:
                          1400℃
     Ca5F(PO4)3+H2O(蒸气) --------- Ca5(OH)(PO4)3 + HF↑
    磷矿石粉:选用自然含F低,在0.5%以下的磷矿石直接磨成粉,如磷钙石。低F磷矿石等。
    C.磷酸铵:主要用于反刍动物,作氮、磷源补充。按日粮CP计算,磷酸铵提供的N源以不能超过1.25%的范围考虑P的利用比较适宜。
    三、矿物元素利用率
    Na、Cl、K易溶解, 在水中呈离子状态, 可看成100%被利用。
    磷,来源不同, 利用率不同, 一价正离子与磷磷形成的盐如NaH2PO4,其中磷利用率高。 化合物中, 二价离子, 如Ca所占的比例增加, 则磷利用率降低。详见表六-1。
    Ca来源, 产品质量均影响利用率, 高质量磷酸氢钙中钙的利用率可达95%(以CaCO3中Ca的利用率为100)。粗制磷钙石一类中钙的利用率只有68%左右。石灰石中钙的利用率差别甚大, 大致在73~109%的范围内。
表六-1      不同来源钙含量对磷利用的影响
来     源        钙含量(%)        磷的BV(%)
CaHPO4.2H2O        20~24        105
Ca(H2PO4)2        15~18        105
Ca3(PO4)2        31~34        90
骨      粉        24        86
磷  钙  石        36        52
磷  酸  铵        /        110

    四、使用矿物质补充料值得注意的问题
    1). Ca,P质量:一般有机饲料中(主要指禾本科饲料)Ca、P不平衡,平均在1:10左右。植酸磷利用率, 对于单胃动物不超过50%。小鸡几乎等于零。小猪对植酸磷只有10~20%的利用率。 反刍动物可达60%左右。有效Ca、P含量和平衡应认真考虑。
    配合饲料中, 禽类只要保证70%的无机磷。猪保证63%的无机P, 方可保证磷的有效含量和供给。
    2). 矿物质:微量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补充矿物质饲料特别应注意高镁, 高镁(大于0.5%)可能导致磷缺乏(因相互作用形成不可用的磷酸盐)。
    Ca, P与其它元素之间的拮抗作用。Ca与Zn、Mn、Cu、I、Fe、Mg; P与Zn、Mn、Mo、Fe、Mg等都存在拮抗作用。
    3). 草酸, 脂肪酸等的付作用:可能使Ca皂化, 影响Ca吸收。猪日粮Ca含量高于1%,可能产生锌缺乏(因在肠道形成Ca, P, Zn复合物)。




































第七章      添  加  剂

    添加剂, 一般是指增添到自然有机饲料的配合日粮中, 能提高饲料质量,改善饲料性能, 提高动物生产成绩, 用量很少,对人和动物无害的物质。
    目前, 传统习惯上不用, 而现代动物生产中常添加到配(混)合饲料中的物质有二类。
    1. 合成AA: 矿物质;微量元素; 维生素。
    2. 抗菌素及其具有抗菌作用的其它物质:酶;激素;抗氧化剂;调味剂;保健剂;色素;乳化剂;粘结剂;抗结块剂, 防腐剂等。
    人们习惯上将第一类叫作营养性添加剂。第二种类的物质叫作非营养性添加剂。有的人认为第一类中, 合成AA, 矿物质用量较大, 不应包括在内。有人基于其它工业上添加剂的定义, 认为第一类全部不应算在添加剂范围内。按其它工业添加剂加定义, 添加剂应是原物中没有而人为加进去的物质才叫添加剂。
    综合上述, 基于饲料添加剂定义在目前还不是十分明确, 我们暂接受第一种人的看法。
    一、营养性添加剂
    1. 维生素
    有人提出, 胆碱在配合饲料中用量较大, 不应包括在维生素内。
    本节仅对有机饲料中比较缺乏,配合饲料中应注意添加的VIT作简要介绍。
    1). 维生素A(VA)。维生素A是一种不饱和二十碳一元醇。有VA1、VA2两种。VA1又叫视黄醇。 VA2的生物活性只有VA1的1/2左右,同时稳定性差。商品生产的VA有其软脂酸或醋酸盐, 其中以软脂酸盐为最好。产品有液态, 也有吸咐成固态或制成微型胶囊的产品。 VA在空气,光线中易氧化。微量元素和水加速VA的破坏, 在温度过高的条件下易产生异构体。用被膜保护或加抗氧化剂可使VA稳定。用于饲料配合的VA, 以保形式为佳。VA粉状呈淡黄色或赤褐色;油状则呈黄褐色。自然饲料中VA(β-胡萝卜素)含量不足, 生物利用率只有24~50%, 配合饲料添加剂VA时应值得注意。
    VA的保护方法:将VA分散于明胶等基质中,加入抗氧化剂, 制成细粒, 再用变性淀粉包被, 最后产品要求达到30~80目的细度。不同厂家生产的VA,其规格质量不一, 利用时要以产品使用说明为准。
    自然饲料中的胡萝卜素在动物体内可转变成活性VA。动物日粮中粗蛋白水平影响胡萝卜素转变成VA。动物种类不同, 胡萝素转化成VA的效能也不同。详见表七-1。
饲用VA应避免长时间贮藏;勿与矿物元素直接混合;尽量减少高温,高湿,高压,酸败脂肪等的影响; 用于保健,防病,抗逆境,用量应高于需要数倍才有效;注意不同来源VA,有效单位换算不同。   
2). 维生素D(VD)。 动物营养中主要有D2、D3。后者对所有动物都具有生物活性。前者对多数动物具有活性, 只有禽例外, D2对禽来说活性很低。
    VD遇水, O2、光、热、微量元素等易被破坏, 加保护膜可使VD稳定。固体VD2呈灰白色或赤褐色。VD3呈白色。VD2油状物呈淡黄或赤褐色,无臭或微带特异臭味。商品生产的VD3利用率不高。
    Ca、P处于临界缺乏或比例不适宜, 可能使VD的需要量增加1~2倍。
    VD的主要逆境条件是CaCO3和氯化胆碱。
    1IU VD=0.025ug VD2(鼠、禽)。
    饲用VD,应注意尽量避免与CaCO3和氯化胆硷直接混合。饲粮钙,磷不平衡,特别是钙多磷少均增加VD用量。
表七-1      各种动物转化β-胡萝卜的能力
动    物        1mgβ胡萝卜素=VAIU数        β-胡萝卜素:VA(重量)
鸡(用于生长)        I=1667        2:1
鸡(用于肝储)        I=667        5:1
猪        I=500        6.7:1
绵       羊        I=400-600        67:1
马    (生长)        I=555        6:1
马    (妊娠)        I=333        10:1
牛    (产肉)        I=400        8.3:1
牛    (产奶)        I=400        8.3:1
    3). 维生素E(VE)。属苯骈比喃衍生物,a─生育酚活性高。D─α─生育酚活性最高。其次是β─型。其它构型的VE活性很低。商品生产的VE醋酸盐呈液态, 也可以用吸附剂制成固体或加被膜保护。醇型VE没有醋酸盐型VE稳定。醇型VE在空气中易氧化。
    遇热也加速其破坏。醋酸盐型VE易被微量元素破坏。
    1mgD─α─生育酚=1.36IUVE。商品生产的DL─α─VE醋酸盐,1mg=1IUVE。详见表七-2。
    固态α─生育酚常呈黄白色或褐色粉未。基本无臭。液态VE呈无色或黄色,无臭, 有粘性。
    饲料加工,特别是制粒,贮藏,饲料中不饱和脂肪含量高,过氧化脂肪,低Se,SAA不足等都增加VE用量。
表七-2        各种VE的生学效能
  名     称        IU/mg        来      源
d─α─VE        1.49(1.36×)        麦芽, 其它植物油
d─α─VE醋酸盐        1.36        化学法酯化
L─α─VE        0.36        化学合成
dL─α─VE        1.1        化学合成
dL─α─VE醋酸盐        1.0        化学合成
d─α─VE        0.32        小麦脂肪(油)
d─β─VE        0.12(0.33×)        麦芽,其它植物油
d─γ─VE        0.05        植物油
            注: ×表明括号中数字为过去常用的换算值。
                其余数据系NRC 1988年认为可用的数据。
   4).VB2。属异咯嗪衍生物。商品生产的VB2呈桔黄色晶体。VB2在水中的溶解性差,每100毫升水可溶7mg。对还原剂和光极为敏感。干物质较稳定,溶液状态容易受碱破坏,商品生产的VB2有两种:一种是纯品VB2,含量达96%以上;另一种是用载体稀释了的稀释品, 这种产品便于称量。常用载体是大豆皮,发酵付产品,在稀释过程中常用脂作粘附剂,提高稀释效果。
    饲粮能量水平高,VB2用量应增加。动物在低温环境下应增加饲粮VB2比例。使用抗生素,抗球虫药等也增加VB2需要。
    5).B6。有三种化学结构,比多醛,比多醇,比多胺。商品生产的B6呈白色或微黄色结晶,无臭,味苦或酸。B6水溶性好,在100ml水中可溶解20gB6,在空气中,遇热或在酸性溶液中都较稳定,B6对微量元素和光敏感,饲料级的B6盐酸盐较稳定。日粮CP过量或AA不平衡,添加B6,有利于过量AA的代谢。
    6).泛酸(遍多酸,B3)。商品生产的泛酸是其钙盐,即泛酸钙,呈白色粉未,无臭味苦。游离泛酸很不稳定,料中一般不用。D型泛酸活性大,可视作100%。DL型泛酸活性则小于50%,同时吸湿性强。泛酸在水中的溶解性好,每100ml水中可溶解35g。泛酸在水溶液中不稳定,对热也比较敏感。与B1、尼克酸、氯化胆碱等物质混合易使B3破坏。但B3在干燥条件下或在PH5~7的溶液中较稳定。在饲料中也较稳定。商品生产的B3中都含有一些其它物质,如CaCl2或载体等。鸡的日粮中容易缺乏B3。
    7).尼克酸(烟酸,PP,B5),产品呈白色粉状晶体或微黄色结晶,无臭,有微酸味或轻微特异臭味。尼克酸对微量元素特别敏感。对空气、光、酸碱则较稳定,在饲料中也较稳定,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差,每100ml水仅能溶解1.6g。烟酸胺的水溶解较好。尼克酸与Vc可形成黄色复合物,使浓缩饲料结块。
    尼克酸在工业生产中常用麦麸作载体。
    自然饲料中的尼克酸,在谷类中一般与糖类结合,对单胃动物利用率很低。小麦、高梁中的尼克酸比玉米中的好。麦麸中的尼克酸,猪只能利用30%左右。
    8).叶酸(Bc,B11)。是由蝶酸和谷氨酸结合而成,呈黄色或橙黄色结晶性粉未。无臭。水溶性极差,每100ml水中仅可溶解0.16mg。其钠盐则易溶于水。叶酸遇热,酸容易破坏。PH<5更为敏感。在饲料中也是如此。水、微量元素,光线也容易使叶酸受到破坏,与B1、B2混合同样易使叶酸受到破坏。
    自然饲料中的叶酸主要与谷氨酸结合存在, 对单胃动物如猪的利用率很低。饲粮中使用抗菌化合物,如磺胺衍生物,增加Bc需要。
    9).B12(钴氨素)。产品呈深红色晶形。每100克水中可溶解1.25g。光,弱酸,碱易使后B12逐渐失效。对氧化剂,还原剂也比较敏感。饲料中很稳定。与B1,Vc混合,易受损害。饲料级B12常用麦麸、脂等物质作载体。
    常用饲料中B12含量少,植物性饲料中一般都很缺乏。发酵产品中B12含量较丰富。
    10).生物素(H,B7)。由噻分和尿素形成的骈环与戊酸组成。产品呈白色晶形。在水中的溶解度甚差,每100ml水仅能溶解0.02g生物素。加热或碱性溶液中(PH7~8)溶解度增加。中性溶液中,加热也不容易溶解。在饲料中比较稳定。天然饲料的生物素利用率低,含量也少。带壳大麦中生物素利用率只有1/3,高梁、燕麦、小麦中的生物素利用率中等,玉米中生物素利用率极低。对各种饲料来源的生物素利用率均不会超过35~50%。
    11).胆碱(B4)。无色,有轻微特异臭味。商品生产的胆碱多为其氯化物。若系晶体则呈白色,易溶于水中,但在水中极不稳定。在饲料中稳定。胆碱在空气中吸湿性强。与VA1、D3、B6,胡萝卜素混合易使这些维生素受到破坏。在微量元素存在情况下,这种损害更严重。胆碱适宜直接加入饲料,不宜与微量成分混合,脂肪含量高的饲料也增加胆碱需要量。
    12).维生素的耐受量。各种动物对维生素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饲料配合中,超过这一耐受范围会影响动物生产。
    VA。10~1000倍需要量叫过量,在这一范围内,各种动物均可能产生毒性,最高安全量,单胃动物是4~10倍需要量;反刍动物是30倍需要量。
    VD。VD3比VD2毒性大10~20倍。最高安全用量,长期使用,VD3是需要量的4~10倍,短期使用可耐受100倍需要量。
    VE。最高耐受量是1000~2000IU/kg日粮。
    B2。动物可耐受10~20倍需要量,也可能耐受100倍需要量。
    B6。动物可耐受1000倍需要量,大于此数则产生中毒。
    尼克酸。动物可耐受350mg/kg体重/天。
    叶酸。动物可耐受1000倍需要量,大于此数则产生中毒。
    泛酸。动物可耐受100倍需要量,大于此数则产生中毒。
    生物素。动物可耐受4~10倍需要量,也许能耐受更高剂量,动物贮藏生物素的能力差。
    B12。动物可耐受数百倍以上,静脉注射高剂量无害。
    胆碱。动物每公斤体重可耐受氯化胆碱2000mg。对胞苷二磷酸胆碱则耐受140000mg。
    13).最低需要量
    各种动物对VA的最低需要都在2000~13500IU/kg(日粮)之间。种禽需要量为其高限,育肥猪需要量为低限。
    VD的需要变化规律大致与VA相同。只是需要量按VA的1/10计算即可,各种动物对VE的最低需要都在13~35IU/kg(日粮)之间,肉鸡需要量为其最高限,育肥猪需要量为其最低限。
    B族维生素需要如表七-3。
表七-3       一些动物对B族维生素的最低需要
动物        B2        B6        B12        B5         B3        B4          B7        Bc
牛        4        4        18        25         1        -         -        -
猪        3-5        2-5b        12-13        18-25e        9-15        53-1258e        -         0.5-1
鸡        3-7a        3-3.4        12-22c  10-40         5.5-17        850-1350f        0.1-0.2        0.5-11
    注: 表中数字均表示每公斤日粮中的含量Mg数, 仅B12为ug数。
  a种鸡用量高限;       b小猪用量高限;       c肉鸡用最高限;
  d种禽用最高限;       e小猪用最高限;       f肉鸡用最高限;

    2、微量元素
    1).Fe:常用FeSO4.7H2O(绿矾),兰色或浅绿色。不含水分子则呈白色。在空气中易氧化成Fe3+(黄色,铁锈色)。Fe3+在胃中酸性条件下可氧化I-成I2,而自身被还原成Fe2+。I2可能与胃肠道气体一起跑掉。Fe2+可与碱金属的碳酸盐生成FeCO3↓。硫酸亚铁铵、氯化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等可溶性亚铁盐与硫酸亚铁BV近似。其它有机铁盐,柠檬酸铁铵,柠檬酸铁胆碱等比硫酸亚铁好。其余铁盐如硫酸铁、氯化铁、碳酸亚铁(不溶)则BV差。
    饲料中Vc,果糖增加Fe的利用率。草酸、植酸、磷酸盐、纤维素减少铁的利用率,禾本科副产品中铁不影响利用率。
                          40~100℃            300℃
硫酸亚铁脱水:  FeSO4.7H2O-----------FeSO4.5H2O-------FeSO4(白色)。
    2). Cu:常用硫酸铜(CuSO4.5H2O,胆矾)。含结晶水者呈兰色晶体。BV最高但在空气中吸湿性强,给加工粉带来一定困难。硫酸铜在碱性溶液中与OH-可能产生Cu(OH)2↓。其它铜盐: 碳酸Cu,CuO(黑色)等BV较差。但由于溶解性差,在饲料中对其它成分影响较小。若用于流体饲料仍以CuSO4为好。Cu2+易被还原剂沉淀:
         2CuSO4+4KI----2K2SO4+2CuI↓+I2↑。
CuSO4与FeSO4易形成结晶固体。若CuSO4过量则形成(CuFe)SO4.5H2O;若FeSO4过量则形成(CuFe)SO4.7H2O。
    饲料中Cu过量,干扰碘的利用。硫酸盐干扰Cu的利用。Cu过量引起猪缺Zn。饲料中Fe和其它微量元素丰富,有利于Cu的利用。
                      102℃               113℃
    脱水: CuSO4.5H2O -------- CuSO4.3H2O -------- CuSO4.H2O
           258℃
          -------- CuSO4(白色)
    3).Zn:常用ZnSO4.7H2O和ZnO。前者也叫皓矾,吸湿强。锌是一个典型的两性元素, 与OH-可生成Zn(OH)2↓。其它锌盐:醋酸锌、碳酸锌、氯化锌等生物效价都差不多。
    动物日粮CP过量,在胃肠道分解产生H2S,这种物质会影响Zn的利用率:ZnSO4+H2S--------→ 2H2SO4+ZnS↓。
    饲粮中Ca过量,可引起动物缺Zn。植物饲料中的植酸锌经过发酵后可减少15~25%, 提高Zn的利用率30~50%。
                         100℃             450℃
  加工脱水: ZnSO4.7H2O -------- ZnSO4.H2O ------- ZnSO4
    4).Mn:常用MnO和MnSO4.5H2O。二价锰盐比较稳定,常含0~7个结晶水。含4~5个结晶水的锰盐呈粉红色。无水锰盐呈白色。Mn2+在碱性溶液中易氧化成MnO(OH)而呈棕色。MO的BV只有MnSO4的一半左右,但含Mn量高一倍以上。MnCO3与MnSO4的生物价值相当。其它有机酸的Mn盐如葡萄糖酸锰,醋酸锰,BV虽较高,但价值较贵,很少使用。
                          100℃              450℃
    锰盐脱水: MnSO4.6H2O ------- MnSO4.4H2O -------- ZnSO4。
    自然饲料中锰的利用率很低,锰的含量也不能满意供给动物需要,特别是禽常显得缺乏。
    日粮中含Ca,P高则增加Mn的需要‘Fe过量也可使Mn缺。
    Mn与AA形成螯合物,有利于Mn的转运吸收。
    5).Ⅰ:常用KI,其它碘化物或碘酸盐如NaI,KIO3,Ca(IO3)2等都可以利用。其中Ca(IO3)2利用率虽然较高,但在饲料中氧化损失也快。
    微量元素预混料生产,不宜将碘盐直接与含二价的铜盐混合,以防影响铜的利用率和碘的损失,其原因如下:
      KI+Cu2+ ── CuI + I2↑
    6).Se:常用Na2SeO3.5H2O,毒性较大,用量极少。用于饲料生产,混合均匀度,加工过程的添加方法,准确称量都值得注意。硒酸钠在动物生产中也可以使用。
    硒的BV:亚硒酸钠>硒酸钠>硒代蛋氨酸>硒化物>硒。
    亚硒酸钠不宜与硫酸铜直接混合和长时间贮藏:
      Na2SeO3 + CuSO4 ---- CuSeO3 + Na2SO4
    7).微量元素的最低需要量和中毒量:现代动物生产中常出现一个新问题是:因微量元素在饲料中混合不均匀而引起动物中毒。因此对微元素不但要熟悉其最低需要量,也要了解微量元素的耐受量,中毒量。详见表七-4。
表七-4      常用微量元素的需要量和中毒量
元  素        需要量ppm        耐受量ppm        中毒量ppm
   Co            0.1             6           30
   Cu            4.0           250          500
   I            0.35           100         2500
   Fe           80          1600         2400
   Mn           55           600         4800
   Mo            0.24             5           10
   Se            0.1             4           10
   Zn           50         1000         3000
    8).微量元素的螯合作用:适宜的螯合作用可提高微量元素的稳定性和利用率。微量元素形成螯合物在肠壁可以重新被释放出来让肠壁吸收,或螯合物直接被听收,这样可增加微量元素的吸收率,减少微量元素转变成不溶性化合物的损失。也可以避免微量元素被胶体吸咐而不能被吸收的情况发生。
    根据研究,很多有机化合物, 如AA、抗菌素、糖、蛋白质、多肽等均能与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Cys,His,是很有效的螯合因子,对金属离子的吸收有着重要作用。EDTA能提高锌的利用率,也有一些螯合物对动物有不利影响,如Lys,与糖形成螯合物不利于Lys的作用。
    关于螯合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阐明它在营养物质吸收、利用、转运等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二、非营养性添加剂
    1.抗菌素:是一种微生物产生的物质,自从1949年发现对仔猪和雏鸡生长有促进作用以来,已普遍在全世界动物生产中使用。
    广泛的试验结果证明:这类物质能提高日增重10~20%,饲料利用率可提高5~6%。
    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
    1).抗菌素能抑制动物消化道的有害微生物,减少这些有害微生物对Vit、蛋白等营养物质的消耗。这一解释支持了环境越不清洁效果越好,旧环境比新环境好,长期使用效果减少的观点。
    2).抗菌素使消化道肠壁变薄,有利于营养吸收,实验证明鸡用抗菌素的肠壁比不用薄,而且吸收Mn、Ca的效果也比不用抗菌素的好。
    3).抗菌素增进食欲和采食量(FI),并能刺激脑下垂体,促进生长激素分泌,有助于生长。
    4).抗菌素能预防疾病,提高动物生产力,也可能因抗菌素能抑制有害微生物产生毒素,影响动物生产。
    抗菌素使用效果,与所用日粮类型、圈舍条件因素、逆境疾病状况、动物种类等都有关系。牛高粗料低能量日粮用四环素比低粗料高能日粮好。猪在旧圈舍用抗菌素比新圈舍更好(日增重提高,14.2%对7.5%)。
    不同种类和生产阶段的动物,对抗菌素有不同反应。奶牛喂抗菌素无效,多数试验证明对小牛,生长牛有效。出生后7周的牛犊也有效,可提高日增重6%左右,提高F/G4%左右,6个月以后效果逐减。抗菌素能促进肉牛和小绵羊生长,但不改进F/G。猪利用抗菌素的效果较好,可提高日增重10~15%,最高可达20%,提高饲料利用率2~5%;50公斤以上的猪效果不稳定,有试验证明有效,有的试验证明无效,有的试验证明效果逐减。幼鸡、中鸡使用抗菌素可以提高日增重10~15%,但不提高F/G。
    常用抗菌素及用量见《家畜饲养学》P182,183。
抗菌素合用。几个不同的抗菌素结合使用,可进一步提高抗菌素促进生产成绩的效率,比单个抗菌素的效果更显著(见表七-5)。生长猪中常见的结合使用:金霉素+黄胺;青霉素+黄胺;金霉素(10-55ppm)+青霉素(50-55ppm)+乃托文(20-22ppm);金霉素(10-55ppm)+磺胺二甲嘧啶(100-110ppm)+乃文(20-22ppm)。
表七-5     抗菌素结合使用的效果比较
抗  菌  素        生    长    猪        生    长    鸡
        提高日增重(%)        提高F/G(%)        提高日增重(%)        提高F/G(%)
四    环   素        10.8        6.3        7.3        5.1
青    霉   素        9.5        8.7        8.11        4.5
链    霉   素        /        /        7.3        1.9
青霉素+链霉素        14.5        7.4        /        /
四环素+青霉素+黄胺        22.9        8.5        /        /

    禽类常用:土霉素(5-55ppm)+胺苯亚砷酸(50-100ppm)或洛克沙生(25-50ppm)。
    2. 抗菌化合物:由人工合成,具有抗菌素作用。
    根据在育肥动物中的试验证明,可提高日增重2~8%,提高F/G6~15%。常用抗菌化合化有:Ganbadox(卡巴得),喹乙醇,硝基呋烯。前二种用于4个月以前的小猪,后者用于小牛和禽。美国研究证明,第一种有致癌作用,台湾报导第三种有致癌作用。此外,喹酰肼(捷克生产),我国的痢菌净也属于这一类,一般用量5~50mg/kg饲料。
    3.有机酸:研究证明某些有机酸对禽和其它生长动物的生长有影响,如丙酸;延胡素酸,柠檬酸。饲料中用10~25g/kg,有促进生长,提高F/G的作用。如育肥猪试验证明(见表七-6)。
    有机酸促进动物生产成绩的机制不是很清楚,可能是因降低饲料和消化道PH值,抑制微生物生长关系。饲料中加有机酸也提高适口性,增加FI,从而促进生长。

表七-6        有机酸的使用效果
柠檬酸(g/kg)        日增重(g)        F/G
0        581        4.31
5        605        4.27
10        675        3.27
20        661        3.66

    以上三类,均属于生产促进剂。有好的一面:预防疾病,促进体内代谢,节省饲料,但也是不好一面,抗药性是一个问题。
    4.激素:目前用的有两大类:性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其它的生长激素,肾上腺激素等少用。
    1).性激素:目的在于利用其提高日增重和F/G。
    经试验证明:肉牛羊可提高日增重10~25%,提高F/G10~20%。
    猪中试验结果证明无效。禽类也有使用,效果不一致。
    此类激类的作用:减少尿N排泄,促进蛋白合成。雌性比雄性效果更显著。有试验证明,性激素组合使用效果更明显,如雌二醇与黄体酮同时注射,明显提高羔羊日增重。
    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是因为促进脑下垂体合成生长激素增加。解剖证明,给予性激素的动物脑垂体和付肾都有增大现象,体内N、Ca、P沉积增加,也有部分付作用,量大乳房增大,子宫脱垂,残留。
    常用性激素:
    已烯雌酚,小牛用量15mg(理植);雌二醇20mg(埋植);黄体酮,可用200mg,埋植;睾酮,可用200mg,埋植。
    使用方法:目前认为加入饲料中使用可克服残留量问题。注射,皮下埋植,则残留量是一个大问题。有些激素如已烯雌粉,发现有致癌作用,有些国家已禁止使用,有的认为把激素制成丸剂放入反刍动物瘤胃,慢慢分解吸收比较安全方便。
    2).甲状腺素
    促甲状腺素:提高生长动物生长率和奶牛产奶量,增加牛、猪断奶重量。喂蛋鸡,不提高产蛋率,但蛋壳增厚,鸡体重下降。
    (抗甲状腺素物质)硫尿嘧啶(人工合成):增进育肥效果,对幼小动物无效,实际中用得不多,用量0.2%左右。
    碘化酪蛋白,有甲状腺素的作用,用量100~200ppm(鸡),奶牛也可用,在产奶高峰期后2~3个月可提高产奶量10~25%, 短期效果显著。
    3).生长激素(ST)
    三十年代,人们就知道ST有控制人和动物生长,生产成绩的作用。ST是一种垂体腺分泌的激素,具有强列的种属特异性。如牛的ST对人不起作用。长时间以来,只因ST只能从死后动物的垂体中获得,数量有限而未能广泛在生产实践中使用。到了七十年代,随着DNA重组技术的发展才有能力生产不同种类动物的ST。试验证明,重组ST(即rST)与自然ST一样有促进生长和生产成绩的作用。
    猪用ST(即PST):生长猪每天每公斤体用30-60ug,可减少FI5%,提高生长速度20%,提高饲料利用效率20%,减少体脂30%,增加瘦肉率10%。50-90kg的猪, 可提高日增重24%,提高饲料利用率28%,FI下降20%,背膘减少20%,肌肉增加8%。
    牛用ST(即BST):奶牛每天注射30mg,可提高奶产量25%。在生长牛中使用,可提高日增重12%,饲料利用率提高9%,胴体瘦肉增加5%,降低体脂15%。绵羊中使用亦有类似结果。
    目前,开发生长激素代替物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
    合成内源生长激素,经证明可提高牛、羊奶产量。这类物质如生长激素释放因子,肾上腺素能因子,在体内可以促进生长激素释放,具研究Arg经静脉注射也有类似效果。
    β─兴奋剂,认为是一种很有希望的ST代替物,至少可在提高胴体质量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其它方面,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抗遗传型抗体;脂肪细胞抗体;内源细胞抗体;转基因动物等也在进行开发研究。
    5.酶:目前作添加剂用,还只限于促进消化的部分酶。
    1).蛋白分解酶:加入饲料中增加蛋白质消化率。一般是用霉菌产生的蛋白酶。
    2).淀粉分解酶:美国证明,禽中使用效果良好,猪中无效,将细菌发酵的生成物,混合使用(混合酶制剂),对生长牛和猪都有效,提高日增重7%,提高F/G5-7%, 也有证明没有这样的效果。
    3).纤维素分解酶:对利用粗纤维有效,要用于生产,还待研究。
    4).β-葡聚糖酶:饲粮使用麦类情况下,使用这种酶可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6.砷、铜制剂
    含砷化合物,美国发现有促进生长作用,但认为只对虚弱、不健康、有轻微疾病的猪禽有效。健康、老者无效。Roxarsone(3-N-4-OH苯砷酸)。猪用25-75ppm,鸡用20-55ppm。胺苯亚砷酸,猪禽50-100ppm。
    高铜:英国发现高铜对猪生长有促进作用。我国也有研究证明,一般可提高日增重6~8%), 可用125~250ppm,225-250ppm效果最好。我国也有研究证明。
    7.抗球虫剂:牛、羊、禽、兔都易患此寄生虫病,影响生长。饲料中添加此物,有利于生长,主要有以下几类:
    1).磺胺类(较早使用):SM2、SMD等。用量75~125ppm。
    2).硝基呋喃:呋喃唑酮或呋喃西林。
    3).抗B1制剂:氨丙林、硝酰胺、球虫净(尼卜巴嗪)。
    4).喹恶啉衍生物:乙羟喹啉,甲苄氧喹啉,还有一些新药:卤常山酮、氟票吟等。
    所有抗虫球药,都易产生抗药性,不宜长期使用,要轮换使用。有的药毒性较大,如卤常山酮。有的影响食品质量,如我国生产的氯苯胍,使鸡肉味道变淡。
    8.增色剂:目前主要考虑产蛋鸡的色素需要,其它动物尚处在研究之中。由于产蛋鸡蛋的蛋黄颜色对商品质量影响较大,其次鸡的皮肤,特别是脚和嘴的颜色,也影响商品质量,需要在饲料中添加相应色素。常用的色素:叶黄素,类似胡萝卜醇的黄色素(与胡萝卜素近似,但无VA原的作用)等。饲料中色素不足可补加商品色素,商品生产的色素有二种:一种是用发酵法使色素积累形成产品;另一种是合法生产的产品:如类胡萝卜素,β─阿朴─8'─胡萝卜醛(胡萝卜菲,Roche产品)。后者是β- 脱辅基类胡萝卜素的乙基酯类(C32H44O2),有VA原作用,相当于β胡萝卜素的25%,市售商品含10%,蛋鸡日粮每吨加20g即能良好着色。
    9.调味剂:目的在于改善适口性,增加食欲,提高生产性能。根据不同动物使用不同的调味剂。如鸡用香味剂。猪用调味剂。
    可作调味剂的材料很多,甘草精、回香油、姜、香草醛、乳酸丁酯、蒜油等,可单用,也可几种组合使用。后者最常用,常开发成商业产品在生产实践中应用。
    10.抗氧化剂:
    饲料中的脂,某些Vit如A、D、E等在空气中易被氧化,或过氧化,影响饲料质量。同时已过氧化了的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有害,不利于动物生长、生产。饲料添加抗氧化剂,可保护这些营养素不受损害,在体内也减少动物负担。
    目前解释这种氧化的理论如下:(自由基反应理论)
┌──→R(自由基) + O2(环境中)  ─── ROO(过氧化自由基)
│      ROO + RH(底物如脂等)  ──── ROOH(过氧化物) + R  ──┐
└──────────────────────────────┘
    如此反复循环,就不断将底物如脂等氧化成过氧化物。在饲料中,就使饲料脂等不能被动物利用,而且影响其它营养素的利用。在体内发生这种氧化,则可能导致细胞膜结构改变,影响生物学功能。
    自由基R来源;体内呼吸链电子传递,电解质电离放射。
    体外紫外线照射,物质自动氧化等都可能产生。
    饲料中过氧化物动物不能利用。在体内影响细胞生物学功能,如细胞脂过氧化,可造成膜损害。
    自由基(R")实质是多获得电子,如O2,若再得一个电子就成为O2即变成活性很强的物质(自由基R")。
    抗氧化剂的作用就是将这些多余的电子夺过来,不让自由基存在,也就不存在过氧化反应, 从而保护了底物:
     ROO+AI──→ROO+H+A(无活性),常用抗氧化剂,丁羟甲苯(BHT)用量<150ppm:丁羟甲氧苯(BHA)用量<150ppm乙氧哇啉用量<150ppm等。
    11.其它添加剂:
    防霉剂:丙酸钙(用量:3000ppm丙酸)丙酸;亚硝酸钠等。
    抗结块剂:硅酸Ca,石英粉。糖苷乳化剂等用于提高脂肪利用率。


第八章   饲料营养价值评定

    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是了解饲料营养价值的重要环节。是组织动物生产,制定饲养计划,满足动物营养需要的重要基础。评定结果能回答饲料营养素组成如何?消化率如何?适口性如何?饲用价值如何?商品特性,经济价值如何等。本章重点从宏观方面总结常用饲料营养价值方法。目的是对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全貌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有利于具体计划,组织指导饲料营养价值评定。
    一、仪器,试验分析法评定
    一)饲料总营养素含量评定
      1、化学分析法,直接测定:
      1).粗略分析(常见分法):6大成分含量,CP、EE、CF、NFE、AS、水和物理测热能量。
      2). 精细分析: TP、NPN、AA、FA、糖(单糖、多糖)、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各种矿物质、微量元素、Vit、抗营养物质、非营养物质。外来物质等。
      2.、间接计算法。此法只适用于总能价值的评定。
      1).根据化学分析的测定结果,按各种营养素的燃烧标准值计算总能,例如:
    葡萄糖      674kcal/Mol,     油  酸     2657kcal/Mol
    蔗  糖     1349kcal/Mol,     乙  酸     2094kcal/Mol
    赖氨酸    720.1kcal/Mol,     硬脂酸     2712kcal/Mol
天门冬氨酸    309.6kcal/Mol,     乳  酸     326kcal/Mol
    丙氨酸    311.9kcal/Mol
    根据每克分子单质的燃烧值, 可计算每单位重量的燃烧值。
    如: 每一克重葡萄糖的燃烧值=每克分子燃烧值÷分子量
                              =647kcal÷180=3.74kcal
      2). 各单一营养素燃烧值测定也可以直接表示成单位重量的能值。例如:
蛋白质  5.7kcal/g    黄  油  9.2kcal/g    蔗糖  3.9kcal/g
酪蛋白  5.9kcal/g    淀  粉  4.1kcal/g    乳糖  3.5kcal/g
尿  素  2.5kcal/g    糖  元  4.2kcal/g    乙酸  3.5kcal/g
花生油  9.5kcal/g    纤维素  4.3kcal/g    丙酸  5.0kcal/g
猪  油  9.3kcal/g    葡萄糖  3.7kcal/g    甲烷  13.2kcal/g
    3.  回归计算法
    以化学分析测得的结果为基础, 用回归方程计算。
    例如: 计算饲料中的总能可用下列回归公式:
       GE(Mcal/kg)=0.0058×粗蛋白+0.0088×粗脂肪+0.005×粗纤维
                   +0.0041×无氮浸出物+0.0002×可溶性糖
    二)、可消化营养素评定
     通过消化试验,评定饲料中营养素的消化程度。
    1.体内消化法:
      1).直接法:根据摄入和排出营养素之差评定被消化的程度。
      2).间接法:根据指示剂随饲料摄入和排出浓度的变化,推测营养素被消化的程度。
      3).回肠痿管法:直接从肠道取样分析计算营养物质被消化的程度。
    2. 体外消化法:
      1).酶解法:用动物肠道消化营养物质的酶,在体外作试验,确定饲料被消化的程度。
      2).微生物试验法:是一种间接评定法,以微生物对饲料营养素的利用程度去衡量动物对饲料营养素的利用程度。
      3).摸拟法:模仿动物的消化环境在体外进行,如人工瘤胃。
    3.回归估计法:
    利用回归方程去评定饲料中营养素消化程度的方法。
    例如: 评定猪的DE可用下列回归:
      DE(Mcal/kg)=0.0054×粗蛋白+0.0078×粗脂肪+0.0043×淀粉
                  +0.0042×可溶性糖+0.002×有机物-0.0015×中性洗
                  涤纤维
    4. TDN评定法:此法是美国的一个传统评定方法, 至今还在用。
         TDN=可消化粗蛋白+可消化纤维+可消化无氮浸出物+2.25×可消化粗脂肪。
    三)、代谢营养素评定(主要是能量价值评定)
    1.代谢试验法:用于评定饲料ME价值。采取DE减去尿能或气能(反刍动物主要是甲烷)的办法。
    2.碳、氮平衡试验和测热试验结合评定。
    此评定方法是基于,ME=净能+产热能。
    3.回归推算法
    例如:评定鸡配合料ME糖)。
    四)、沉积营养素评定。采用不同方法,可评定不同营养素的净价值或沉积效率。
    1.碳氮平衡试验。根据摄入碳、氮与排出碳、氮计算碳、氮沉积量,进而推算蛋白质,脂(包括碳水化合物)和能沉积。出此可知饲料营养素的价值。
    2.测热法。用于评定饲料中的能量损失或维持能量需要。
    a.呼吸测热法(间接测热法)。主要通过测呼吸商进行计算。此法可测定动物体产热。
    b.直接测热法。通过特制测热设备直接测定动物产生热的程度。
    3.回归推算法:目前很多净能体系都采用此法评定。
    例如:评定奶牛饲料的净能价值。
    粗  料:NE(Mcal/kg)=2.21-0.025×酸性洗涤纤维
配合料:NE(Mcal/kg)=0.0179×甲烷+0.0208×粗蛋白+0.0385×粗脂肪
                   +0.0134×无氮浸出物×-0.5794
    4.其它评定方法:
    淀粉价:燕麦单位,东德能量饲料单位,北欧大麦单位等。
    五)、蛋白质、氨基酸营养价值评定。
    1. 生物试验法:
       生物学价值(BV):动物存积氮/消化氮
       蛋白效率比(PER):动物增重/粗蛋白摄入
       净蛋白利用效率(NPU):BV与真蛋白消化率的乘积
       真蛋白消化率(TPU):吸收氮/摄入氮
       净蛋白比(NPR):PER-无氮失重
       氨基酸消化率:
     2.代谢指数法:
    基于日粮氮代谢过程对酶活性的影响,从而根据酶活性推知日粮氮的价值。
    如:日粮氮的BV=6.18+1.1×精氨酸酶活性(猪血清)或日粮氮的BV=24.87+0.63×丙氨酸氨基酸转移酶活性(猪血清)
    由此可知酶活性对氮利用价值的影响。
    3.微生物法:
    基于日粮氮对某些细菌生长的影响,对日粮蛋白质生物利用效率进行评定。
    4.化学法:
    化学比分:AA指数;有效AA(如用DNFB测有效lys)。
    5.反刍动物专用方法:瘤胃非降解蛋白;瘤胃微生物蛋白。
    六)、维生素、矿物质评定
    1.维生素:目前多用微生物法。主要测定其效价,表明对动物的利用程度。
    2.矿物质、微量元素:一般是利用生长动物评定相对利用率。
    如: Ca以CaCO3为标准
        P以CaHPO4.2H2O为标准或其它含磷物质。
        Mg以MgO为标准
        S以Met为标准
        Na,Cl以NaCl为标准
        Se以Na2SeO3.5H2O为标准
        Fe以FeSO4.7H2O为标准
        Mn以MnSO4.5H2O为标准
        Zn以ZnO.ZnSO4.7H2O为标准
        Cu以CuSO4.5H2O为标准
        Co以CoSO4.5H2O为标准

    二、物理方法评定:
    1.视觉评定:饲料类型、颜色、质地、污染情况、霉变。
    2.触觉评定:正常或异常(如干温情况),气味、味道。
    3.可能影响饲料质量的因素:土壤、肥料、生长条件、收获阶段、损失情况、加工、贮藏。
    三、按经济价值评定
    按每单位营养素的价格比较饲料价格,决定其利用程度。
    例如:鱼粉(CP61%,DE33Mcal/kg),价格2.0元/kg;
         大豆(CP41%,DE4.3Mcal/kg),价格1.5元/kg。
折算成每公斤营养素的价格如下:
        粗蛋白(元/kg)        消化能(元/兆卡)
鱼  粉        3.28        0.67
大  豆        3.66        0.35
    结果向我们提示:可以根据实际饲养需要,经济合理选用此二种蛋白质饲料。如:动物生长期,蛋白质比能量更重要,选择鱼粉最好。动物在育肥期,对蛋白要求的严格程度下降,为了沉积体脂,则能量显得更重要,所以选用大豆为好。































第九章    饲料中的抗营养物质

    抗营养物质,是指饲料中本身所固有或从外界进入饲料,影响饲料营养价值,影响动物生长,无明显毒性或偶而引起动物器官变化的物质。也叫营养抑制因子,抗营养因子,或叫毒性因子。本章对常用饲料中的一些重要抗营养物质作一些基本的介绍。
    一、植物饲料中所固有的抗营养物质
    这一类物质是植物正常代谢产生的物质,其对植物的作用至今不清楚,可能与植物的特殊代谢形式,或与储藏营养物质,保护植物结构有关。
    1.影响蛋白质消化的抗营养物质
    1).蛋白酶抑制剂:本身是一肿蛋白质。整个植物界均存在,豆类含量最多,如大豆饼、胡豆叶、白洋芋中胰酶抑制剂高达6.3%,主要是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抑制剂。在肠道抑制消化酶对蛋白的消化,影响水解释放Met和其它AA,也影响AA吸收。鸡、牛、猪长期饲喂生豆类,发现胰腺器官细胞增生肿大,最近发现抗生物素蛋白也抗蛋白酶与蛋白接触。
    2).凝结素:是一种糖蛋白。动植物组织中均可发现。抗营养作用与某些糖有高度亲和力有关,如大豆中,凝结素与甘露糖结合,或与N-乙酰葡萄糖胺结合,在消化道影响吸收。60年发现与肿瘤细胞有特异性反应。附在肠壁上干扰营养物质和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3).皂角苷:是一种葡萄糖苷。具有溶血作用,特别是冷血动物,主要因为此物影响细胞膜的结构组成,与膜中胆固醇相互作用则产生溶血。禽比猪敏感,对牛无影响。植物性饲料中均不同程度存在。粕(饼)和苜蓿中含量较高。
    4).多酚化合物
    种类甚多。单宁;鞣花酸;缩酚酸类等。
    影响蛋白消化的主要是单宁。
    影响生长:1.苦味;2.与蛋白结合;3.抑制酶。
    单宁:味苦、谷类饲料中均含有此物。高梁中含量可达5%。不同饲料中单宁的存在形式不同。油菜、胡豆中属于聚合型单宁。太阳瓜子中是以绿原酸的形式存在。
    单宁适口性差,降低动物采食量。单宁在消化道通过氢键,离子键,供价键与蛋白质形成复合物,使蛋白质不容易被消化。此物也可直接抑制酶的活性,特别是干扰胰蛋白酶和α─淀粉酶等一系列酶的作用。
    试验证明,鸡日粮含单宁0.5~2%就明显降低生长。合成日粮加1%单宁均比对照组差,猪喂高单宁含量的高梁,F/G可降低13%。加Met,胆硷可抗单宁。
5).胀气因子,植物饲料中的棉籽糖、水苏糖、毛蕊花糖,在动物消化道不能被消化,经微生物发酵分解产生气体:CH4、H2、CO2,使动物胃肠道胀气,影响消化道正常生理功能。这些物质在豆类中含量最高,其它饲料中也有(见表九-1)。这一部分物质在一般饲料营养价值评定中,明显未予以考虑。


表九-1      一些饲料中的胀气物质含量
饲    料        棉籽糖(%)        水苏糖(%)
大    豆        1-2        1-8
菜    豆        0.2-0.4        2.4-3.6
RSM        0.2-1.7        0.3-3
太阳瓜子        3-4       
    2.影响矿物质、微量元素利用的抗营养物质。
    1).植酸:束缚金属离子(如Ca、P、Mg、Zn、Cu、Fe)。在PH3-4的条件都不溶,致使这些金属元素不能被吸收。植物性饲料中普遍存在。VD可改善植酸中磷的利用率,但也不及无机磷。反刍动物影响不大。单胃动物植酸高,可能使Ca的吸收减少35%。
    2).草酸:以游离草酸或草酸盐的形式存在。一般植物中均含有这种物质。甜菜、波菜等含量最多。值得注意的是与Ca结合,形成不溶物,影响单胃动物消化。
    3).葡萄糖硫苷:十字花科植物含量最多。本身对动物无影响。但是其分解产物影响动物甲状腺的摄碘功能或损害肝脏。菜籽饼中,此物最引人注目,单胃动物比反刍动物敏感。
    4).棉酚:种类甚多,主要是黄色棉酚(C30H30O8)。棉籽中特别丰富,游离棉酚而不是结合棉酚可使动物体内细胞溶解。导致产蛋鸡蛋黄呈橄榄色,或肝、脾呈黄棕色。饲料湿热加工可以使棉酚羟基与氨基结合,影响蛋白质的BV。
    3.影响VIT利用的抗营养物质:
    植物中现已证明存在影响VA、D、E、K、B12、B6、B2、尼克酸的物质,如大豆中的脂氧酶能破坏VA、胡萝卜素;双香豆醇影响VK的凝血机制;甲基芥子盐影响B1的利用。其它虽还未证实具体物质是什么,但证明其抗Vit的作用是确实的。有这些抗Vit的物质存在, 都增加Vit的用量。
    4.除去抗营养物质的方法:
    1).最常用的方法:加热处理。如豆类加热110℃30分钟即可除去。
    2).化学方法:用一种化合物对抗抗营养物质,阻止其影响营养物质的作用:如EDTA可抗植酸结合Zn,含铁化合物可抗棉酚的作用;甲基化合物可抗多酚物质的作用。十字花科饲料添加碘化物,可降低致甲状腺肿。
    二、动物性饲料中的抗营养物质
    1.饲料中的化学反应产物。这类产物影响动物利用营养素的有过氧化脂肪(即脂肪酸败产品);棕色物质(主要是AA和糖反应的产物);肾毒AA,如溶素丙氨酸,高蛋白饲料用碱处理则产生此物质。这些物质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达到致毒程度,但在集约饲养条件下是可能的。
    2.饲料中的细菌和霉菌。卫生条件不好,加工工艺落后会造成饲料受细菌和霉菌污染。肉粉在含水10%的条件下,细菌、霉菌都可能生长,并产生黄曲霉毒素。已证明这种毒素不但降低生长,F/G,还会引起猪、禽肝坏死。黄曲霉毒素较耐酸、碱、热。最好热压处理。
    3.过量矿物质Vit:动物产品加工中有些产品如肝含Vit、EAA、抗贫血因子极丰富, 可能引起动物如狗、猫Vit过多证。
    骨粉或骨肉粉在猪禽日粮中用量最高到使Ca达1.2%就会降低生长。高Ca也可能引起Zn缺乏,使猪产生皮肤不完全角化症。
    4.除去抗营养物质的方法:避免不必要的化学反应,如加抗氧化剂。防止蛋白与CHO共热加工的工艺过程,防止饲料中细菌、霉菌繁殖(干燥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合理使用。

    三、饲料中的外来抗营养物质
    这一类物质,是指不是植物正常生长必然存在,而由环境进入植物中,对动物有不利影响的物质。这类物质种类甚多,但主要是人为污染环境所致。也有极少部分是由于地球物理变化所致。
    1.工业排污进入植物体内的抗营养物质。
    1).经空气进入植物体内的抗营养物质:F、Pb、Se、As、Cd及其一些挥发性有毒有机物,致癌物等。如氯仿、苯骈衍生物。
    2).经水、土壤进入植物体内的抗营养物质:其中含大量有机、无机化合物,重金属的有机、无机盐,如氧化物砒霜。
    2.正常农业生产过程中进入植物体内的抗营养物质:主要是农药、杀虫剂、化学肥料。
    3.地球物理变化进入植物体内的抗营养物质。
    一些有毒物质,正常情况下,在植物体内对动物没有危害,甚至是动物必需的营养素。若因地球物理变化,使这些物质相对大量集中,进入植物体内积蓄则对动物是有害的。
    如Se,正常情况下,对动物是必需要的,若在久旱,突然降暴雨,随水土流失,可能使可溶性Se经水流动在一定的地方集中,大大提高水中Se浓度。由于久旱后,植物得水,生长很快,则Se随水进入植物体内,可能造成动物突然中毒。















第十章    饲料加工贮藏对营养物质的影响

    饲料加工、贮藏是饲料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保证饲料有最高的饲用价值,最少的营养成分损失。加工、贮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一、加工对饲料营养价值的影响
    1. 机械加工对饲料营养价值的影响:
    凡是粗饲料切断、破碎,精料籽粒及块状粉碎,压片、浸泡、制粒等都属于物理机械加工范围。
    机械加工的结果,有利于提高饲料消化率,增加适口性,提高FI。但反刍动物粗料,猪禽精料不宜过细。
    2.发酵对饲料营养价值的影响:
    不管是精料发酵或是粗料发酵,都是企图利用微生物的作用提高饲料营养价值。发酵过程,有不利的一方面,也有有利的一方面。
    1).有利方面:提高粗料消化率,特别是增加粗纤维的消化利用率;增加某些饲料中原来没有的营养素,如Vit,酶,蛋白质等。增加适口性,促进动物采食量。
    2).不利方面:原有成分损失必不可免,特别是一些可溶性糖类和一些高质量蛋白被细菌消耗掉;发酵处理不当, 可能造成全部饲料浪费,或显著降低营养价值。
    实践中应全衡发酵加工得失平衡和经济效益而决定是否采用。
    3.籽粒饲料发芽处理对营养价值的影响:
    种子发芽过程,淀粉变成单糖;蛋白质变成AA或简单的肽类;脂肪分解成脂肪酸;Vit含量增加,特别是B族和Vc,大大提高适口性和动物采食量,但是由于发芽过程使营养损失25%以上,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4.化学处理对饲料营养价值的影响
    化学处理主要是为了提高饲料营养价值。如粗饲料利用中,用酸碱处理,提高碳水化合物利用率,但此处理比较费时、费力,实际应用很不方便,还有待探索研究。
    饲料中添加螯合剂可提高矿物质微量元素利用率,也属于此范畴。如饲料中加EDTA,提高 Zn、P利用率已有实验证明。化学处理也包括在饲料中加抗氧化剂、防腐剂,青贮料用酸碱调整PH值等。
    5.热处理对饲料营养物质的影响
    热处理对饲料有不同影响。饲料中淀粉经热处理会发生糊化或膨化。大麦淀粉在58~64℃温度条件下,高梁淀粉在67~77℃的温度下即可膨化。膨化淀粉可增加反刍动物瘤胃中总淀粉的消化比例,膨化淀粉可加快单胃动物的消化速度,但不提高消化率。
    饲料中蛋白质经过热处理对反刍动物影响甚小。对单胃动物影响较大,主要是热处理损害赖氨酸,含硫氨酸和色氨酸。如猪日粮因制粒过程受热可使赖氨酸含量降低6~8%,使其生物学价值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若赖氨酸是日粮的第一限制性因素,则BV可能下降更多。
    热处理也影响饲料中的一些维生素,特别是VA、VD、B1、泛酸、叶酸,最容易受到损害,损害最严重的是Vc。
    1).适宜热处理:
    适宜炒、蒸煮、热暴膨化等有利于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如豆类适宜热处理,可提高蛋白质利用率。一些块根类饲料如洋芋、红苕适宜热处理,能提高蛋白质和淀粉利用率。
    热处理也可以除去饲料中有害微生物。
    2).过热处理
    过热处理,严重损害饲料营养价值,特别是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温度高于100℃,胱氨酸开始分解。温度高于115~145℃含硫氨基酸则变成挥发性含硫化合物跑掉,如硫化氢、甲基硫醇、二甲基硫化物、二甲基二硫化合物。加热到130℃,时间持续18小时,赖氨酸,含硫氨基酸受到显著损害,特别是赖氨酸损害程度更严重,含硫氨基酸也变成磺基丙氨酸,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饲料加热到200~300℃,时间持续8分钟,色氨酸、蛋氨酸、胱氨酸、碱性氨基酸、β─ 羟基氨基酸比酸性氨基酸更容易受到破坏。
    多数氨基酸在100~145°范围内,时间在30分钟左右,对蛋白质饲料营养价值没有明显影响。
    蛋白质损害的实质:是因蛋白分子内部或分子之间发生结构上变化,影响消化酶的消化,降低营养价值,如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与OH-AA形成脂键结合,二羟基AA与胱氨酸形成硫脂键结合;Lys的氨基与天门氨酸和谷氨酸形成分子内、外键结合。
    根据近年研究,豆类蛋白不用热处理,添加合成AA有与加热处理一样的效果。表十-1表明鸡喂一含大豆29%日粮的试验结果。
    由此看出,不加热,加AA也相当于加热处理,若加热的成本高于加AA,可选后者,反之亦然。下表还可看出适宜加热是110℃30分钟最佳,适宜加热,效果最好。
表十-1    鸡喂不同处理大豆日粮的试验结果
大豆处理        加Met(%)           增重(g)
温度(℃)        时间(分钟)               
    0        0        0        58
  110        30        0        154
    0        0        0.2        137
  130        30        0        106
  130        60        0.2        162
  110        30        0.2        260

    二、贮藏中饲料营养价值的变化
    1.碳水化合物。饲料在贮存中对碳水化合物影响最大的是饲料中含水量和环境空气的相对适度(见表十-2)。
    1).霉变、腐烂。这一类变化造成碳水化合物损失,使大量碳水化合物最终变成一些菌体毒素,影响饲料营养价值。
    2).植物呼吸作用。
谷类水分含量小于14%,在适宜温度条件下(20℃),或无菌贮藏条件下,水分高于14~18%,温度高于35℃,植物呼吸作用都比较小,对饲料营养成分不会引起显著变化。
表十-2      不同温度对精料的贮藏影响
精料含水(%)        相对湿度(%)×        生物学变化        化学变化
   8        30        不显著        脂过氧化产品增加
8~14        30~70        昆虫可能活动        尿酸产品增加
        大于60        蛆、虱、生长        美位德反应加速
14~20        70~90        昆虫、霉菌生长        霉菌毒素, 挥发性脂酸增加,饲料变味
                       
20~25        90~95        昆虫、霉菌、真菌、细菌生长        微生物毒素产品增加
                       
大于25                细菌生长凡殖        饲料物理形式变化、腐败,淀粉、蛋白质降解
                       
  注: ×: 温度在20~30℃之间
    在无菌条件下贮藏,较高温,高湿,则使淀粉发生变化。淀粉酶将淀粉转化成糊精,麦芽糖和葡萄糖酶将葡萄糖转变成果糖。这一类变化对动物是有利的,可提高碳水化合物,特别是淀粉的消化率。但是,总的碳水化合物损失仍然大于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增加消化率所得到的好处。这主要是由于淀粉转变成单糖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变成了热能,而真正使饲料中单糖增加的比例并不高(见表十-3)。
    表中第一项(含水12%),开始贮藏的数据与贮藏30周后比较,还原糖没有发生变化,而非还原糖含量则减少了4.3%。在18%含水量条件下,贮藏30周,虽然还原糖增加了92%,而非还原糖才减少48%,但是非还原糖的绝对量比还原糖大数倍以上,说明有相当一部分非还原糖变成热能。此表还告诉我们,饲料含水量和贮藏时间也是引起糖含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表十-3       大麦贮藏中糖含量的变化
含水量(%)        贮藏时间(周)        还原糖(%,DM)        非还原糖(%,DM)
   12.6        0        0.25        2.55
   12        30        0.25        2.44
   14        30        0.26        2.39
   16        30        0.33        2.01
   17        30        0.39        1.75
   18        30        0.48        1.33
   20        23        0.40        1.35
   22        11        0.39        1.43
   23        7        0.31        1.49
   26        3        0.30        1.88
   
2.脂类
    含脂饲料在贮藏过程中,会引起脂的氧化,水解或氧化和水解反应同时进行,最后将脂变成一系列非脂物质或脂的衍生物(见图十-1)。
    1).氧化(酸败)。这类反应,只要有氧存在,就会自动进行,在饲料贮藏中普遍存在。特别是在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情况下,更容易产生此类反应。反应结果变成氢过氧化物(R-COOH)或其它过氧化物。最后形成一种酸败味。饲料脂肪中油酸含量越高,酸败味越浓,明显降低饲料适口性。破坏了必需脂肪酸,也影响其它物质的营养价值,如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A、D、E等,甚至使其受到破坏。此外也引起一些香味物质,调味物质,色素等分解破坏。
    饲料中存在真菌的情况下,脂肪经这类微生物作用可变成酮类物质。最典型的物质是甲基烷基酮,也形成酸败味。有人把这类酸败叫酮化酸败。
    由于酸败是一个放热过程,在贮藏中可使饲料内温度升高,从而进一步加速某些反应,如美拉德反应。这样使一些比较稳定的维生素如维生素B1也受到破坏。反应过程放热过多,可能引起饲料自燃。
    2).水解(酸败)。这一类反应是由酯酶(饲料中本身存在)或由一些其他产物,如:昆虫、霉菌等产生的脂酶引起脂分解的产物:甘油三脂变成游离脂酸,1、2甘油脂或甘油醇。通常情况,这些物质并无有害作用,但有低分子量脂肪酸,特别是3-7个C原子的脂肪酸存在时,也产生酸败味。特别是精炼提纯的浸提油脂比在自然饲料中更容易产生此类反应,影响脂肪质量。
    3.蛋白质。
    在饲料贮藏中影响蛋白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特别是美拉德反应对蛋白的损害格外严重。过热条件下,反应结果还放出氨、CO2、H2S等将营养物质变成非营养物质跑掉。
                             脂
      ┌───────────┬──────────┐
      ↓                      ↓                    ↓
   酶氧化                 非酶氧化               酶水解
(脂氧酶作用)            (氧气和光线)             (脂酶)
      ↓                      ↓                    │
      └─────┬─────┘                    │
                  ↓                                ↓
               氢过氧化物                       挥发性脂肪酸
    ┌─────┬──────┬──────┒
    ↓          ↓            ↓            ↓
  氧化        裂变           脱氢       双链氧化
    ┃          ┃            │            ┃
    ┃          ┃            │            ┃
    ↓          ↓            ↓            ┃
  聚合物     醛、半醛      酮─甘油脂       ↓
             醛和甘油的                 环氧化物
             羟基化合物                 羟基甘油脂
                │                      二羟甘油脂
                ↓
                酸
               图十-1    饲料贮藏中脂类的变化
    有人证明,长时间在低于100℃条件下贮藏与短时间高于100℃贮藏,对蛋白质的损害差不多。
    美拉德反应,是食品,饲料中的一种非酶反应现象,反应的最终产物是一种类黑色素的物质,也叫褐变反应。饲料中主要是AA与还原糖的化学反应。反应的实质是产生大量中间产品,糠醛及衍生物、二羟基化合物、还原酮等。这些中间产物最后经过醇醛缩合反应,变成黑色素,破坏了AA和糖的营养价值。
    此反应在常温下也进行,温度越高,反应越快。反应若控制适当可以产生一定烹调味。
    蛋白质与糖反应受影响最大的是赖氨酸(见表十-4)。另外,蛋白质与脂氧化的羟基化合物也可产生类似反应,影响蛋白质营养价值。
    纯蛋白质饲料加工贮藏,也可能发生营养价值变化,如SAA的热损害,使蛋氨酸变成蛋氨酸亚枫,降低Met的消化吸收,影响营养价值。
    贮藏增加蛋白的变性程度,这主要是因为形成新的分子间和分子内束缚键,降低溶解性之故。

表十-4      贮藏条件下饲料蛋白中赖氨酸的变化
饲料名称        最初损失(%)        贮藏后最大损失(%)
脱脂干奶        6.45        87.6
小    麦        3.00        43.6
水    稻        4.50        18.5
大    豆        5.50        41.9
大 豆 饼        4.00        5.0
棉 籽 饼        4.20        33.7
花 生 饼        4.50        33.3

表十-5     动物奶产品贮藏的质量变化
贮藏时间(月)        相对温度(%)        温度(℃)        PER        NPR        NPU
0        -        -        2.91        3.70        51.4
6        40        20        2.69        3.80        47.9
24        60        40        0.23        1.38        16.9

    4.动物产品贮藏中营养价值变化
    动物产品饲料贮藏中营养物质损失比植物饲料严重。其中最不耐贮藏者是奶产品(见表十-5)。经用鼠研究证明:奶产品在50%的相对温度。40℃环境温度下贮藏2年,然后喂鼠,并同时添加合成赖氨酸以补偿贮藏中的损失,结果都不如没有贮藏的奶产品效果好。这说明还有其它必需氨基酸也因贮藏受到损害。
    鱼粉在贮藏中受鱼油影响甚大。主要由于鱼油氧化,或聚合反应产物,阻碍酶与蛋白质接触或直接与蛋白质的氨基酸残基结合成不可消化的化合物,导致降低蛋白质消化率或氨基酸利用率。鱼粉在25℃条件下贮藏一年,有效赖氨酸下降9%,虽然鱼粉中加抗氧化剂可大大降低这种损害,但也显著淡化鱼粉味道,影响适口性,对此应注意适宜用量。
    其它含脂动物产品饲料,贮藏中营养价值变化类似鱼粉。





































第十一章    饲料对动物产品质量的影响

    肉、奶、蛋生产不仅受饲料量影响,也受饲料质影响。了解饲料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有利于合理选用饲料,有目的地组织饲料供应,生产出满足人们需要的动物产品,也有利于使动物生产获得较好经济效益。
    一、饲料与肉品质量
    1.饲料中脂肪对肉质硬度的影响
    经研究证明,饲料中含不饱和脂高或低的饲料喂量大,在动物体内不经过转化直接作体脂贮藏。这种脂融点低,使体脂和瘦肉变软,不利于加工贮存。例如猪肉,若质地变软,不利于制火腿或腌肉。由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易产生过氧化反应,不利于较长时间保存。一般植物饲料中的脂肪不饱和程度较高,育肥后期应控制喂量。大量喂玉米和农副产品的猪,后期应以多喂一些大麦为佳。这样可增加脂肪和肉质硬度,另外,豆饼、棉籽饼、红苕等都有增强脂肪和肉质硬度的作用。
    2.饲料对肉品颜色的影响
    产肉动物日粮缺硒,瘦肉颜色变白,影响商品质量,严重缺乏维生素E的日粮,可能因产生黄色脂肪,特别是猪肉生产中可能出现黄膘猪而影响猪肉商品质量,日粮铁等矿物质元素充足,可增加瘦肉红润感,有利于商品质量,肉鸡大量饲喂高梁等含黄色素少的饲料,屠宰后使皮肤颜色变淡。可以根据人们的消费习惯控制肉品颜色。
    3.饲料对肉品气味的影响
    饲料中异味物质或化学反应产物均可能进入肉品,影响肉品气味。如鱼粉中的鱼腥味,蚕蛹中脂肪的特殊异味。RSM中芥子碱分解产生带鱼腥味的三甲胺等。其它脂肪的气味也可能进入肉品中影响肉品正常气味。如肉鸡日粮中牛油用量过高,可使鸡肉带有牛油气味。
    育肥后期适宜选择饲料尤为重要。

    二、饲料与奶产品质量
    1. 饲料对奶成分的影响
    1).  饲料与奶蛋白、乳脂和乳糖的关系
    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不足,对奶蛋白组成和奶蛋白浓度没有影响,但产奶量下降,饲料中蛋白含量丰富,使奶中NPN含量约有增加。
    饲料中脂肪含量对乳脂含量,从长远观点看没有影响。因为乳脂有二个来源:一是饲料中脂肪;二是糖、蛋白转化。当饲料中脂含量增加时,由于饲料脂直接形成乳脂的比例增加,从而使乳脂暂时可能增加。但经过一定时间后,可能因糖、蛋白形成乳脂的量减少而使总乳脂含量恢复到饲料脂肪未增加前的水平。有些饲料,如椰子饼、鱼油等,在日粮中含量增加,反而使乳脂下降。
    饲料脂肪对乳脂质量则有明显影响,特别是对黄油硬度影响较大。黄油由多种脂组成(硬脂酸甘油酯,棕榈酸甘油酯,这两种酯在常温下是固体;油酸甘油酯等在常温下是液体)。其组成比例不同,黄油硬度不同。饲料中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动物采食后在体内不变地转变成乳脂,会使黄油变软。相反,饲料中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则使黄油变硬。据研究,脂肪酸影响黄油硬度不是绝对正确的规律。饲料的其它特性也可能影响黄油硬度。例如棉籽饼、棉籽、棉籽油,虽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但形成的黄油中油酸甘油酯含量增加,黄油是硬的。其原因可能是减少了黄油挥发性脂肪酸,使融点提高之故。此外椰子饼、大麦也有此类似作用。其它谷类、副产品豆类及放牧饲养生产的黄油没有这一特殊现象。
    目前还没有发现乳糖受饲料影响。
    2). 饲料与奶中无机物含量的关系
    饲料中无机物含量对牛奶中无机物含量有不同影响,即不同矿物质元素有不同。
    Ca、P。奶中Ca、P不受饲料中Ca、P含量的影响。饲料Ca、P缺乏,奶中Ca、P含量仍保持不变。但产奶动物因动用体储,时间过长,可能影响健康。饲料中过量,也不会使乳Ca、P有多大变化。
    I、Co、Mn、Zn、Cu、Mo等则因饲料中含量增加,奶中含量也相应增加,若饲料中缺乏,则奶中也缺乏。
    Fe和一些电解离子可能因饲料中缺而减少在奶中的含量。但不因饲料中增加而增加在奶中的含量。
    3). 饲料与奶中Vit
    饲料Vit对奶中Vit的含量有不同影响。VA随饲料中含量不同,奶中也发生相应变化,但不是正比例关系,也不是反比例关系。如饲料中VA或胡萝卜素,奶中VA含量急剧减少,饲料中VA增加,奶中也增加。但增加不多,只占饲料中量的2~3%。若饲料中含量继续不断增加,这一比例还会有所减少。
    VE受动物体内抗氧化剂影响较大,自然也就影响到饲料中VE与奶中VE含量的关系, 体内其它起抗氧化作用的物质缺乏,VE充当抗氧剂作用,进入奶中量则减少。
    VD随饲料中增加,奶中也增加。
    B族,非反刍动物随饲料中增加,奶中也增加。
    反刍动物则不受饲料B族含量影响。而且B1、Vc明显不受饲料中含量影响。B2略受饲料中含量影响,饲料中增加,奶中略增。
    2.饲料与奶的气味
    随饲料或空气进入动物体内的气味类物质都可能经血液进入奶中,影响奶品气味。葱属植物的葱蒜味,十字花科植物的芥子气味,某些杂草的特殊气味,青贮饲料中青贮气味,薯类的特殊气哧,特别是霉变气味等都可能进入奶中。这些气味大都由挥发性物质产生。有试验证明,挤奶同时喂适宜气味的饲料,其它时间喂不适宜的气味的饲料可减少奶中不适宜气味。
    产奶动物畜舍内的不适宜气味经呼吸也能进入奶中,采取通风排废等方法可除去。
    一些易挥发物质的特殊气味,应适时、适宜掌握在饲料中的用法用量,尽量减少对奶气味的不适宜影响。如蚕蛹脂的特殊气味,鱼粉的鱼腥味很容易进入奶中。控制适宜用量尤为重要。

    三、饲料与蛋品质
    1. 饲料与蛋组成
    饲料蛋白,脂,水等对蛋中含量影响很小。
    微量营养元素则受饲料含量影响较大。
    VA随饲料中含量增加,蛋中也增加。
VD随饲料中含量增加蛋中VD含量增加,一般可提高蛋中VD 5~10倍,很多B族Vit, 如B2、B5、B12,泛酸等也随饲料中增加,蛋中相应增加。
很多无机元素,Ca、I、Fe、Cu、Mn也有同样规律。特别是Ca对蛋壳强度影响甚大。Fe从饲料进入蛋中的能力特别强,饲料中含Fe丰富,蛋中也相应丰富。从煮熟的蛋白和蛋黄交界面上就可看到一层含Fe的有色物质,原因是蛋白中清蛋白里的半胱氨酸受热分解产生H2S,H2S通过黄膜与蛋黄中的Fe2+发生反应,产生一种绿黑色的FeS所致。
    2.饲料与蛋颜色
    饲料中黄色素对黄颜色有很大影响。饲料中缺黄色素,则蛋黄颜色变淡,影响商品感观质量。自然饲料中的叶黄素、胡萝卜素、玉米黄素等一切呈黄色的水溶性或脂溶性的色素都可以进入蛋黄中。在现代工厂化养禽生产中,常用一种类胡萝卜素代替自然饲料中的黄色素加入配合饲料中增加蛋黄感观质量。
    3. 饲料与蛋的气味
    在正常饲养情况下,饲料中的气味对蛋气味影响不大。但某些饲料用量增大,气味可能进入蛋中。如葱蒜味,鱼腥味(来至于鱼粉,RSM),蚕蛹油的气味,牛油气味等。若饲料中用量增大或用其中某一种作主要饲料饲喂,就可能在蛋中产生相应的气味。
    4. 饲料与蛋的其它质量方面
    用某些饲料如棉籽饼喂产蛋禽,所产蛋不耐贮存。这是因为棉酚容易使蛋黄的黄色变成橄榄色,影响感观质量。存放时间过长,蛋黄蛋白都可能变红, 使蛋黄变大膨胀。
    饲料中缺VA,VK可使蛋壳出现血斑。
    Ca、P、D3、Mn、Zn不足使蛋壳变薄。












第十二章  饲料加工贮藏和利用

    合理加工、贮藏和使用,有利于动物充分有效地利用饲料,降低动物生产的饲料成本,提高饲料资源的利用效率。本章就常用加工方法,适宜储存条件,基本的饲料使用方法作简要介绍。
    一、饲料加工
    饲料加工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饲料利用率,增加适口性,提高饲料消化率。一般饲料经过合理加工可提高饲料利用率5~15%或者更高一些。也许还能提高增重5~10%。大多数情况是提高饲料利用率比较明显,对提高增重率无效或无明显效果。见表十二-1。
    1. 常用加工方法
    将常用加工方法总结于表十二-2。
    以下就我国饲料工业和动物生产中常见的加工方法作简要介绍。

表十二-1          饲料加工的作用及重要程度
作      用        重要程度(%)
改变饲料物理形式(主要是粒度)        40
方便贮藏        25
分离饲料中的特定成分        22
增加适口性        8
提高消化率        4
脱毒        >1
改变营养物质结构        >1

表十二-2   常用加工方法
────────────────────────────────
                干加工                              湿加工
────────────────────────────────
                粉碎               浸提
冷加工    滚压                    打浆
                预配合                  化学处理(酸,碱等)
                                        质地改造(发芽,发)

                热爆裂膨化              蒸气滚压
热加工     微波膨化                蒸气压片
                烘炒                    爆裂
                热压榨                  制粒
                                                           膨化
────────────────────────────────
   1).粉碎
   饲料工业粉碎饲料原料常用3-6mm筛片控制粒度。机械粉碎受饲料种类、水分、筛孔大小等多种因素影响。大多数谷类中等程度粉碎为宜。一些籽粒较硬的谷类如高梁、带壳大麦,则以细粉碎为好。但过细有如下坏处:粉尘或风带走的损失大;在动物消化道易成团状;影响适口性,特别是反刍动物不喜爱吃粉状饲料;自动化饲养中,饲料漏不出自动饲料槽,影响动物采食;粉状料通过消化道的速度快,致使消化率降低;较长时间使用,容易引起消化道紊乱,如猪可能产生胃炎。
    粉碎加工也包括压碎、压扁、切碎等将饲料物理形状适当改变等加工方法。
    2).制粒
    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饲料加工方法。常结合蒸汽制粒。制粒温度60-100℃。制粒过程饲料含水17-18%。最终产品DM90%左右。随着饲料工业的发展,制粒加工有取代或部分取代粉料加工的趋势。
    饲料制粒的好处是:饲料损失减小。适口性增加。限制动物选食饲料,减少饲料浪费,制粒后提高了纤维素和一些被束搏的营养素的利用率,如尼克酸,植酸磷等的利用率。颗粒饲料方便机械化养畜。单胃动物可提高增重率5%左右,提高饲料利用率5~10%左右。饲料制粒也提高植物磷的利用率。
    饲料制粒的缺点是:目前制粒成本较高,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制粒过程本身增加成本;二是饲料要求粉碎得很细,从而增加粉碎成本。基于目前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是所有饲料都能制粒,有些饲料制粒效果不够理想,如高脂肪(>10-16%)含量饲料,工业淀粉用量大的半合成饲料,无油脂添加设备而油脂添加量大余3%的配合饲料等。制粒过程引起部分营养素营养价值降低,如赖氨酸、维生素等。
    产奶奶牛粗饲料不宜制粒。羊用粗饲料可制粒。
    3).热处理
    常用:蒸煮法,时间30分钟左右;热炒法,150℃左右,10~15分钟;热暴膨化法,370~430℃左右,15~30分钟。此法常用于加工含淀粉比例高的饲料。利用高温使饲料中水分变成蒸气达到使淀粉膨化,提高淀粉利用率的目的。
    4).发酵
    实践中视具体情况而定。不一定所有饲料都要发酵加工。
    5).化学处理
    包括青贮加工用化学添加剂促进青贮过程进行和配合饲料加抗氧化剂保护脂肪。
    6).饲料配合和混合
    这是现代配合饲料生产的主要方法。其目的是通过按营养需要配合,按加工要求混合,生产出高质量的饲料。此法也包括生物生产者对饲料的简单配合和混合。
    7).其它加工方法
    浸泡法:可使硬饲料变软,节约粉碎费用,也可除去一些饲料中的有害物质,如除去一些菜籽饼中的葡萄糖硫苷。
    打浆法:在猪的流质饲养中,饲喂青饲料常采用此法,有利于与精料搭配饲喂。
    2.加工过程
    饲料加工方法和加工过程(或工艺过程)是决定饲料加工成本的主要因素。选定加工方法以后,工艺过程则是饲料营养价值和成本的决定因素。
    现代配合饲料或饲料加工工业除了考虑尽量选用能耗低,效率高的设备以外,为保证饲料的宜适营养质量,工艺过程也是要重点考虑的对象之一。必须随时吸收动物营养,饲养研究成果,不断改进不同饲料用于不同动物的适宜加工工艺。大至加工工艺各个环节,小至具体饲料加工程度,不同动物的不同要求都必须认真考虑。例如玉米加工,用作牛、鸡的单一饲料只需要初步破碎。单独用于喂猪只需要粗粉碎(大约6目即可)。用于配合饲料,则需要中等程度粉碎。不同动物对配合饲料的细度要求也不同。
    猪、雏鸡、哺乳期小牛配合饲料粒度要求15目以上(即1毫米以下)或95%通过1.5毫米圆孔筛或100%通过2.0毫米圆孔筛。
    中鸡以上和断奶小牛配合饲料粒度要求9目以上(即2毫米以下)或85%,通过2毫米圆孔筛或100%通过3~3.5毫米圆孔筛。
    乳牛配合饲料粒度,谷类要求9目以上,其它饲料15毫米以下即可。
    加工工艺过程中,混合均匀度也是一个事关重要的问题。只考虑混合时间(立式机15~20分钟,卧式7~10分钟),不一定混合得均匀。还必须考虑要混合的饲料特性,饲料进入混合机的顺序。例如,微量元素添加剂,量少,比重大、不宜最先加进混合机内。

    二、贮藏
    贮藏过程中注意保护饲料营养质量是最重要的问题,应根据不同饲料采取不同贮藏措施。
    一).基本贮藏条件
    1).干饲料
    一般风干饲料水分含量应在15%以下贮藏,如干草、干块根、绿叶等干饲料。
    2).鲜饲料
    块根饲料,冬天以2~3℃以宜。其它季节可适当提高温度,以利于降低贮藏成本,如红苕可在13℃左右贮藏。
    鲜饲料也可制成青贮贮藏。
    3).精料
    含水量14-15%,空气温度在72℃以下是比较理想的贮藏条件。小麦、玉米、高梁含水12%以下可在温暖季节较长时间贮藏。
    植物蛋白质,副产品饲料,糠麸含水10~13%可在温暖季节较长时间贮藏。粉碎后的饲料,易吸湿、不适宜较长期贮藏。
    4).动物性饲料
    较长时间贮藏以含水量10%以下较为适宜。奶产品贮藏水分应控制在5%以下为宜。
    二).影响饲料贮藏的其它因素。
    1).虫害影响
    如甲壳虫、蛾类等,不但吃饲料造成损失,同时产热可能使饲料发霉损害,特别是在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条件下更值得注意。
    2).饲料自身氧化,发霉损害
    特别是脂含量高的饲料更为严重,贮藏中霉菌繁殖产生黄曲霉毒素,越来越引起更多人的注意。此毒素对各种家畜都有毒害,特别是B1(黄曲霉)已证明有致癌作用。
    3).光线
    对脂,Vit都可能造成损失。
    4).鼠害
    吃饲料、粪、尿污染,影响饲料适口性。
    5).其它
    贮藏设备不良、损坏、封闭不好等。

    三、饲料利用
    为了使饲料达到最高利用效率,必需考虑饲料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饲料形状和饲料给予方式。
    1.饲料形状
    不同加工方式,形成不同的饲料形状。不同动物不同形状饲料喜好不同。
    1).原形饲料
    即未经任何加工或经粗略加工(极粗破碎、压扁等)的饲料。此种形状饲料最适于喂鸡和其它禽类,猪也可用,牛则基本上不用。
    2).粉料
    或叫粉状饲料,大多数情况属于配合饲料或混合饲料。由几种不同饲料料粉碎后均匀混合而成。或原料配合好后再粉碎。此类饲料粒度不宜成细粉。只要细度能达到各种饲料混合均匀即可。现代动物生产中,单胃动物猪禽使用此类饲料居多,不足之处是粉碎增加饲料成本。优点是使饲料营养更加平衡,能更好促进动物生长。
    3).粗细混合粉粒料
    饲料经加工后,由粉碎粗的和粉碎细的混合而成。其中有机饲料粉碎较粗,微量成分粉碎较细。这种饲料也叫混合料或配合饲料。用于喂禽,可能存在挑选饲料使营养摄入不平衡。此种料最适合于限量饲喂,每次给量以能完全吃完为好。
    4).颗粒饲料
    各种动物都适用,并且饲喂效果都很好,避免了饲料损失浪费。饲喂方便。但制粒过程存在一定的营养损失。
    近年来研究表明,完全无损的颗粒饲料并不是一种理想的饲料形态,动物喜欢有一定程度破碎粒度的颗粒饲料。
    2.饲喂方式
    1).限制饲喂
    按适宜数量或低于适宜数量,每天一次或数次给予。家畜、禽、肥育期,种畜禽育成期,生产动物休闲期等适于采用此法,有利于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适宜控制每天饲喂次数(如猪每日两次)尃有利于节省人力。
    2).任食饲喂
    饲养生长动物,高产动物,为了追求最高生产效率所采用的一种不限制采食量的饲养计划。此饲喂法可达到较好效果。缺点是饲料浪费较大。
    3).干饲料喂
    简单省力,大群饲养,采食均匀,适合集约任食饲养。
    4).湿拦料饲喂
    按干料:水比1:2或1:3 拌均饲喂。这种喂法,动物采食容易,较适口,浪费少。缺点是易霉变损失,特别是气温较高条件下,更值得注意。
    5).流质饲喂
    干饲料加入过量水,或加入适量打浆青绿饲料,形成一种易流动的液状饲料,便于管道输送。缺点是采食量受限,浪费大(如水吃不完)。
    3. 动物生产体系
    这是反应饲料利用者内涵的主要方面。饲料生产和饲料利用都必须考虑生产体系的特点,合理平衡动物生产规模和饲料生产,贮运量及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尽量缩短饲料生产、贮、运周期,有利于充分发挥饲料作用。这也是动物生产体系追求最高生产效益要考虑的问题。动物生产者也企图尽量适时、适宜、适量利用饲料,使饲料经济效益更高。例如:小猪补饲宜尽可能早为好,饲料质量尽可能高为好,补饲料量以任食为好。反之则综合效益较差,或不利于发挥补饲料作用。对此饲料生产者也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动物生产特点,才有利于饲料利用,销售。此外饲料生产者要遵循高质量,低盈利原则,才有利于饲料充分利用。动物生产体系才能进一步推动饲料生产发展。

























第十三章      饲料品质鉴定

    饲料品质鉴定,是保证饲料质量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配合饲料生产进入商品生产流通领域的条件下,确保饲料原料和产品质量,品质鉴定就显得更为重要。本章不针对具体方法的操作程序,仅对常用检测方法作简要宏观勾划,以便生产实践中为了不同检测目的,合理确定检测方法。
    一、饲料鉴定方法
    1. 感观鉴定法
    此法属于经验性的鉴定方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的感觉去评定被检查饲料质量优劣。
    ①.色、形纯正程度。色泽正常,具有被检饲料的本色。如青干草,应具有青绿色,而不应有枯草色;黄玉米应具有黄色或浅黄色,而不应有其它污染杂色,霉变色等。
    形状乎合被检饲料的自然形态。如小麦籽粒就应是小麦固有的粒状而不是碎粒;菜籽饼则应是由菜籽加工而成,而不应含有其它作物来源的成分或异物。
    ②.味道
    用舌舔,尝被检饲料,应没有刺激味道,没有异味,没有不应有的苦味和其它味道。如鱼粉,正常情况下不应有苦味。若有,则说明鱼粉中有非鱼粉来源物质。
    ③.气味
    用鼻闻被检饲料应没有发霉气味或腐败气味,以及其它不适气味,如动物脂肪,正常情况下只有脂肪的特异香味,若出现异味,并出现颜色改变(猪油变黄),说明脂肪有酸败现象。
    ④.触感
    用手摸,可查知被检饲料含量、温度及其它变化是否正常。特别是含水分过量,发热、结块、质地不适宜等很容易判定。
    2.物理学的鉴定方法
    此法种类很多,重点介绍以下几种。
    ①.筛选法
    特别适用于混合饲料。用不同筛孔直径的筛就可把混合饲料中的不同组分饲料分离出来,从而可以大致判断混合饲料组成是否正常。现一些用眼看不出来的异物。
    ②.容重测定法
    不同饲料有其不同的固有容重。测定结果不俣乎被检饲料固有容重,则说明此饲料不纯或不合乎要求。一些常见饲料的容重见表十三-1。
    ③.比重测定法
    根据不同液体比重不同的特点,可鉴别出混合饲料中的异物,及饲料组成和组成比例。例如用水即可鉴别出混入混合饲料中的砂石量。只需称一定重量的混合料放入水中,充分混合,沉降后,测定沉在底部的砂石重量即可(因砂石的比重比水重,也不溶化水中,其它有机饲料比水轻,或在水中可溶如食盐,或量很少)。砂石(%)=沉底物重/饲料总重量,一些常用液体的比重:
    挥发油(乙醚等)      0.88;        水          1.00
    三氯甲烷            1.50;        四氯化碳    1.59
    ④. 镜检法
    利用显微镜对饲料进行细微观察,从而判断饲料中组成成分。作以下一些检查。
    第一、检查饲料中异物。特别是细小粒子部分中混合的异物。
表十三-1        部 分 饲 料 容 量
饲    料        重量(g/升)        饲    料        重量(g/升)
玉    米        730        豆    饼        340
大    麦        580        棉 籽 饼        480
燕    麦        440        鱼    粉        700
米    糠        360        碳 酸 盐        850
碎    米        750        食    盐        830
糙    米        840        粗贝壳粉        630
碎 玉 米        580        豆 饼 粉        520

    第二、检查饲料中混入的糠壳量。 只需 先检查已知糠壳含量饲料中单位镜野面积的糠壳粒数,求出每1%糠壳的粒数;然后检查被测饲料中单位镜野面积的糠壳粒数。最后用此数除以每1%的粒数,即为被测饲料中糠壳的百分比。应注意的是,标准饲料和被检饲料要求细度一致。
    第三、检查混合饲料中是否混有毒植物成份。此法要求镜检人员事先要了解饲料中可能存在的有毒植物或物质,及其在显微镜下的特征。如蓖麻籽对动物有毒,对蓖麻籽或其粉碎后在显微镜下的特征必须了解,才能认识出来和准确判定被检物含量。
    第四,检查配合饲料中的正常成分:如淀粉,蛋白,矿物元素等。
    境检是一项比较鉴定技术。境野物质形态知识越丰富,境检越准确可靠,也更简单方便。
    3.化学鉴定法
    ①.定性分析。方法甚多,例如用碘可检查淀粉。用间苯三酚和浓盐酸可检查饲料中的木质素(只需试样中先加入90%的间苯三酚酒精溶液浸透,再加入1~2滴浓盐酸,木质素则变成深红色。将试样放入水中,深红色物则浮在水上面)。
    ②.定量分析。常规饲料营养成分分析法。
    4.物理化学分鉴定法
    此法是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结合鉴定饲料质量的一种方法。如:饲料中无机盐的检查。先用物理法中的比重法,加三氯甲烷把被检饲料中的无机盐分离出来。然后用显微镜大体确定无机盐的种类。再用定性法确认无机盐种类(例如:若镜检证明可能有钙盐,则可取一定量样本加入一滴1:3的盐酸水溶液,再加一滴亚铁氰化氨和酒精,混合后,若生成晶状沉淀或变混浊,说明确有钙盐)。最后用定量分析,测出准确含量。
    用这种方法也可将饲料中的抗菌素检查出来。
    5.微生物学鉴定方法
    根据饲料对微生物和对动物有相同影响的原理。从而可根据微生物对被检查饲料的反应,判断被检查饲料对动物的利用价值,或能否利用。
    6.动物试验法
    饲养试验,生长试验、消化、代谢试验、适口性试验及程度比较试验。均可直接判定出饲料质量优劣。
    二、饲料鉴定标准
    标准是具体鉴定的准纯。这个标准就是饲料法规。饲料法必须明确规定单个饲料和混合、配合饲料的质量指标。

















第十四章      商  品  饲  料

    凡是作为商品进入社会流通领域的饲料都叫商品材料。本章重点谈一谈与配合饲料生产有关的一些问题。
    一、商品饲料的种类
    1.单一饲料(饲料原料)
    1).植物性饲料。谷类、植物和籽实副产品,豆类等。
    2).动物性饲料。动物产品工业副产品、水生动物饲料等。
    3).半合成饲料。淀粉,油脂,蛋白类(如玉米谷蛋白、精制蛋白等)。
    4).合成有机饲料。AA,脂肪酸等。
    5).矿物质,微量元素类。NaCl,CaCO3, 微量元素盐等。
    6).维生素类。包括自然的如鱼肝油和合成维生素。
    2.混合饲料类
    1).蛋白浓缩料。一般由蛋白质饲料,合成AA,矿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组成。
    2).初级混合料。一般由自然有机饲料按营养标准配合而成,没有对矿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或其它微量成分进行考虑。
    3.蛋白质补充料。选择适当的蛋白质饲料一种或数种生产而成。此类饲料只用于补充混合料或配合料蛋白水平不足。
    4.预混料。目前主要有,维生素预混料,微量元素预混料及此二类的混合物。
    ①.维生素预混料。将动物所需要的维生素或饲料中不足的维生素加上适当载体或稀释剂及非营养性添加剂混合而成。此类饲料不能单独作饲料,要按规定比例加入混合料或配合料中混均方可饲喂。
    ②.微量元素预混剂。将动物所需要或饲料中不足的微量元素加入适当载体或稀释剂及非营养性添加剂混合而成。此类饲料也不能单独作饲料,要按规定比例加入混合料或配合料中混均,方可用于饲喂动物。
    此类饲料,有的也加入合成AA。
    ③.微量营养素预混料。将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甚至一些非微量营养素按规定比例混合在一起而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如何保护除矿物质,微量元素以外的微量营养素问题。否则容易失效。
    5.配合饲料(全价饲料)
    按动物营养需要,并结合具体配合料生产和动物生产实际,配合所有的,动物最后能有效获得,满足需要的营养素,这样的饲料就叫配合饲料,或叫全价配合料。

    二、商品饲料质量标准
    1.单一商品饲料
    以饲料法规为标准进行衡量。商品饲料本身要有主要质量介绍。如鱼粉、燙P为多少、含盐多少、CF多少等。商品饲料也要明确标明商品级别,如玉米,美国的公定规格是,含水在14%以下为一级;含水在15%以下为二级;含水在17.5以下为三级;含水在20%以下为四级;含水在23%以上为等外级。
    微量元素化合物应标明是饲用级或工业纯,化学纯等。
    2.混(配)合饲料
    严格要求按饲料法规定的标准进行生产,最后产品要有产品质量说明标签。
    混合精料标签要求表明以下内容:
    1.该料利用对象。即什么种类动物,作用效果,用法等。
    2.主要保证成分。如CP,EE,CF,能量等。
    3.混合料组分。由一些什么样的单一饲料组成。
    4.非常规性添加剂情况。必要时具体列出。
    5.混合料名称、商标、生产者地址等。
    例如“快育牌”一号配合料产品标签:
    快育牌一号配合料
    适用于15~50公斤阶段生长育肥猪
    保证成分:
    粗蛋白        不低于  17%
    粗脂肪        不低于   4%
    粗纤维        不高于   5%
    粗灰分        不高于  10%
    饲料添加物    不高于   5%
    配合料组成: 玉米、小麦、麦麸、米糠、菜籽饼、鱼粉、蚕蛹、磷酸氢钙、维生素预混剂、微量元素预混剂、非营养性添加剂。
    任食饲养显著提高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抗病防病。
                                 ××××配合饲料厂
                                 地址: ××××
                                 电话: ××××


    三、商品饲料选购
    1.按饲料中单位营养素价格选购,见第八章
    2.按Petersen法确定适宜的购买价格
    方法如下:
    ①.人为选择二种市场上有代表性的饲料作为标准饲料,一种为蛋白饲料。一种为能量饲料。
    ②.按下列公式计算待购饲料的标准价格(最适宜价格)
               b2s-b1c             a1c-a2s
     X = a3(-------------) + b3(---------------)
              a1b2-a2b1           a1b2-a2b1

      a1 = 蛋白饲料中DCP%;        a2 = 能量饲料中DCP%
      a3 = 待求饲料中DCP%;
      b1 = 蛋白饲料中能量含量%     b2 = 能量饲料能量含量%
      b3 = 待求饲料中能量含量%
      S = 蛋白质饲料价格          C =  能量饲料价格
      能量含量=可消化总养分-可消化CP
    ③. 将算出的X值与实际待测饲料的市价相比,决定是否需购买。
    举例说明:选玉米和大豆饼为标准饲料。一些有关数据如下:
    a1 = 30,  a2 = 8,  b1 = 21,  b2 = 70,
    s = 1.5元/kg, c = 0.8元/kg。
    请计算小麦的适宜价格, a3 = 9,  b3 = 65。

           70×1.5-2.1×0.8       30×0.8-8×1.5
    则X=9×──────── +65×────────
             30×70-8×21          30×70-8×21
       =9×0.0457+65×0.0062=0.8143

    若当时小麦市价为1.000元/kg,说明过高,是否选用应以购买者能力而定。
    3.改良Petersen法
本法主要改良了对蛋白价值的计算和考虑了饲料中Ca、P价格。
非反刍动物饲粮蛋白, 要求考虑蛋白平衡程度。该法对待购饲料价格估计的具体方法如下:
    1). 选定标准饲料价格。如选玉米为标准能量饲料,黄豆为标准蛋白饲料,以国家不变价为标准价格,另选CaCO3作Ca的标准饲料和标准价格,骨粉为磷的标准饲料和标准价格,并列表十四-1。

表十四-1       标准饲料营养成分价格
饲  料        DE(兆卡/kg)        CP%        Ca%        P%        价格元/kg
玉  米        3.4        9        0.03        0.3        0.8
黄  豆        3.6        35        0.30        0.7        1.8
CaCO3                        37                0.5
骨  粉                        30        13        0.7
小  麦        3.3        10        0.1        0.4        ?

    2)计算每公斤Ca、P的价格, 按上表:
    Ca(元/公斤) = 0.5/0.37 = 1.35 (CaCO3中);骨粉中:
    P(元/公斤) = (0.7-1.35×0.3)/0.13 = 2.27
    3). 计算标准饲料中Ca、P的价值
    玉米中: Ca(元/公斤) = 1.35×0.0003 = 0.0004;
            P(元/公斤) = 2.27×0.003 = 0.0068。
    黄豆中: Ca(元/公斤) = 1.35×0.003 = 0.004;
            P(元/公斤) = 2.27×0.007 = 0.0159
    4). 待测饲料标准价计算:
    ①. 反雏动物
               b2s-b1c         a1c-a2s
      X = a3────── + b3 ───── + C2Ca + C3P
              a1b2-a2b1        a1b2-a2b1

  a1 = 蛋白饲料中CP%;a2 = 能量饲为部CP%;a3 = 待求饲料中CP%;
  b1 = 蛋白饲料中DE(兆卡/公斤);b2 = 能量饲料中DE(兆卡/公斤);
  b3 = 待测饲料中DE(兆卡/公斤);
  S = 蛋白饲料不包括Ca、P的价格=原价格-Ca和P的价格;
  C = 能量饲料不包括Ca、P的价格=原价格-Ca和P的价格;
  C2 = 钙的价格,Ca = 待测料中Ca的含量%
  C3 = 磷的价格,P = 待测料中P含量%
    以前述例子(小麦的标准价格):
         3.4×(1.8-0.004-0.01225)-3.6×(0.8-0.004-0.005)
  X=0.1─────────────────────────
                     0.35×3.4-0.09×3.6
         0.35×(0.8-0.004-0.005)-0.09×(1.8-0.004-0.01225)
    +3.3─────────────────────────
                     0.35×3.4-0.09×3.6
    +1.35×0.001+1.75×0.004=0.32666+0.4863+0.00135+0.007
    =0.82125(元/kg)

    ②.单胃动物
    计算方法同反刍动物。只是标准饲料或待测饲料中的CP%都要乘一个蛋白质因数。求蛋白质因数有两种方法。
    a. 蛋白质因数(f)的求法:
          10
      f = ∏ (bi+(1-bi)(2QiDi-Qi2Di))
         i=1
    式中∏表乘积。式中Q=待测饲料中的AA/Si。AA表示成蛋白的百分数。
    公式有关系数见表十四-2。

表十四-2        求蛋白因素的有关系数
    赖        i        bi        Di        Si
赖氨酸        1        0.09        0.03        10.20
蛋氨酸+胱氨酸        2        0.10        0.31        3.95
色氨酸        3        0.21        0.41        1.65
苏氨酸        4        0.29        0.63        3.10
结页氨酸        5        0.95        0.14        6.10
异亮氨酸        4        -0.12        0.38        4.10
亮氨酸        7        0.30        0.33        5.20
组氨酸        8        -0.15        0.37        2.75
酪氨酸+苯丙氨酸        9        -0.38        0.42        4.90
精氨酸        10        -0.30        0.17        0.82
    b. 蒲菜斯顿求f值的方法。按计算化学分比选其最低值。常用饲料f价见表十四-3。
表十四-3       一些饲料中蛋白质的蛋白质因素
饲      料        F(%)        饲    料        F(%)
脱  水  首        66        骨 肉 粉        66
大      麦        76        脱脂奶粉        87
玉      米        63        高    梁        40
玉米面筋米        47        花 生 粕        69
玉米淀米渣        47        米    渣        72
棉  籽  粕        71        大 豆 粕        75
鱼      粉        100        小    麦        80
鱼      汁        59               




























第十五章      配合饲料

    配合饲料实质上是在全衡动物营养生理需要和饲料经济特性条件下,运用饲料学的知识,选择一定数量饲料原料经过适宜饲料加工混合而成的动物饲料。商品生产的配合饲料,既要求价格尽可能低,也要求尽可能好地促进动物生产。只追求满足最适宜营养需要,不考虑饲料经济成本或只追求最低饲料成本,不考虑动物生产效益的配合饲料,在生产实践中都不可取。
    配合饲料产品开发生产的一般程序是:
    配合饲料配方设计 -→ 加工生产-→ 质量效果验证 -→ 应用。
    其中配方设计是开发的基础,也是本章的重点。
    配方设计是一项科学性,知识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配方设计关系到其所形成产品的前途和命运。设计过程从宏观,整体的考虑到具体的饲料成分,计算方法都必须认真队待,而不是简单的饲料营养素+饲料营养素=营养需要的问题。以下将用较大的篇幅作一些基本的介绍。

    一、配方设计的一般考虑
    1. 对象。
       即配方用于什么种类的动物,什么生产阶段的动物,什么生产性能的动物。
    2. 用途。
       即配方是用于生长、繁殖、产奶、产蛋、作功或维持?
    3. 产品形态。
       配方的最后产品是粉状饲料或颗料饲料。
    4. 重点。
    不同配方都有不同的设计重点。用于生产动物产品的配方,重点要考虑满足营养素的适宜需要;用于观赏动物的配方,重点是要考虑饲料适口性和提高饲料利用率;用于水生动物的配方,除了考虑生产或观赏外,还要考虑在水中的溶解性。
    5. 动物生产环境。
       温湿度、疾病、健康状况。
    6. 经济性。
       必须遵循配合饲料价格在生产实践中可行的原则。
    7. 其它。
       如配方允许使用的饲料变化范围;产品有效期限;保证成分;生产效益。配方要求的特殊生产工艺等。

    二、配方设计的准备工作
    1. 营养需要标准的选择。
    选用不同营养需要标准,选用不同营养需要标准,必须清楚了解标准制定的基础和条件与要设计的配方使用条件的差异。尽能可选择这种差异小的需要标准使用。
    经常注意国内外有关营养需要研究报导。尽可能了解所选“需要标准”有关数据的详细资料, 便于灵活应用, 最大限度地缩小需要标准与要设计的配方使用基础和条件之间的差异。
    2. 饲料营养价值资料
    第一,一般常用饲料营养成分。注意同一饲料不同来源,其数据可能相差20%左右。因此,在选用数据前必须作精细论证。尽可能了解所选饲料的一般特性, 如地质、土壤、生长、加工、贮藏等。在没有把握选用现有数据时,可实测。
    第二,不同饲料的组合特性。即对饲料之间的相互影响要有清楚估计。采取有效措施,抑制不利的相互作用,突出其有利方面。如猪日粮中的棉饼与亚铁盐结合,可抑制游离棉粉的毒性。若铁用量超过400ppm,可能引起Ca、P、Zn缺乏。只要合理使用棉籽饼用量与适宜铁盐结合,即可尽消除游离棉粉的影响,避免结合使用可能造成的不利后果。
    常用谷类与其副产品配合的猪日粮,总是赖氨酸不足。精氨酸过量。若再加入菜籽饼,这种情况变得更严重。看表十五-1。

表十五-1  禾本科籽实及其副产品与菜籽饼配合的氨基酸比较
   日粮组成        CP(%)        LYS(%)        Arg(%)
玉米+麦麸+米糠         9        0.291        0.472
玉米+麦麸+米糠        10.67        0.333        0.548
+菜籽饼(6%)                       
玉米+麦麸+米糠        12.33        0.373        0.622
+菜籽饼(12%)                       
猪标准需要        13        0.570        0.160

    此表说明单一禾本科籽实及其副产品配制的日粮,赖氨酸只能满足需要的50%左右,而精氨酸过量至少三倍。菜籽饼加到12%,赖氨酸也只能满足65%左右,然而更加剧了赖氨酸不平衡,使精氨酸超过需要达4倍左右。突出了精氨酸和赖氨酸之间的拮抗作用。
    类似的组合特性,在配方设计中必须认真对待,适当处理。
    第三,设计者要比较熟悉所用饲料有关饲料学方面的全面知识。如前所述外,限定因素,使用范围,实际营养价值,饲料之间的适宜搭配等都要心中有数。
    第四,采用计算机配方。设计最低饲料成本的配方,必须准确核定饲料价格。
    3. 配方设计质量标准。
    一个配方设计计算完成,能否投入生产,或看配方质量如何,必须从以下几点去衡量:
    a. 该配方产品能否完全预防动物营养缺乏症发生;
    b. 配方设计的营养需要是否适宜, 有无过量情况存在;
    c. 配方组成是否是最适宜, 最经济有效的组合;
    d. 配方产品成本是否最适宜或最低, 动物生产的单位产品饲料成本多高;
    e. 配方设计者留给用户考虑的补充成分是否适宜。

    三、配方设计的基本计算方法
    1. 配方计算的精度
    配方设计过程的计算,不是粗略的概算,更不是大致不差的概略估计。应按照动物营养学和饲料学的科技水平,数学运算的数字规律,生产实践中可行的原则,科学、准确计算及数字舍入。基于动物营养需要对营养素的定量表示精度,一些指标如AA已可精确到以百分数为单位的小数点后面两位,一些微量饲料成分在配合饲料的用量也可以低到0.01-0.05%,饲料工业常用衡器一般都可以准确估计称量到以公斤为单位的小数点后面两位。因此,配方设计的配合比例表示精度宜精确到以百分数为单位小数点后面两位。
    2.  手算法:
    1). 二种单一饲料的配方计算方法:
    这种方法是简单或复杂配方进行精确计算的基础。利用这种方法,通过举一翻山,可以解决配方设计的几乎全部计算问题。
    a.代数法。是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方程组, 然后求解的方法。结果即为配合饲料配方的配合比例。原则上说,代数法可用于任意种饲料配合的配方计算,但是饲料种数越多,手算的工作量越大,甚至不可能用手算。而且求解结果可能出现负值,无实际意义。所以常用两种饲料的代数法求解方法。
    步骤:
    第一步:选择一种营养需要中最重要的指标作为配方计算的标准。如粗蛋白。
    基于代数法求解的特点,N种饲料的配方求解,必须建立N个方程。其中一个方程代表配合比例,另外N-1个方 程代表配合的营养指标要求。因此,两种饲料求解,只有一个方程代表营养素,
    所以只能选择一个营养指标。
    第二步:确定所选两种饲料的相应营养素含量。
    第三步:根据已知条件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方程组的解即为此二种饲料的配合比例。

    举例说明:
    试用玉米,菜籽饼配合60~90公斤育肥猪日粮。
    第一步:我们选粗蛋白作为配合标准。60~90公斤阶段猪的粗蛋白需要选定为13%。
    第二步:所用饲料中,玉米粗蛋白定为9%。菜籽饼中粗蛋白为38%。
第三步: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玉米在配方中的比例为X
           菜籽饼在配方中的比例为 Y
                    ┌ 9X+38Y=13
            则:     │
                    └ X+Y=1

            解出结果: X=0.8621;    Y=0.1379
            结果表明: 玉米在配方中的比例占     86.21%
                      菜籽饼的比例占           13.79%。
    b.十字交叉法(Pearson方框法)
    Pearson发现,计算二种饲料的配合比例,可简单地在一个方框内外设定已知条件,通过简单的算术运算即可求出配合比例。此法也只能解诀两种饲料,一个营养指标的计算问题。
    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步:划一方形方框,并把选定的营养素需要标准数据放在方框内两对角的交叉点上。
      第二步:在方框左边两角外侧分别写上两种饲料的相应含量。
      第三步:对角线交叉点上的数与左边角外侧的数相减(大数减小数),减后的结果数写在相应对角线的另一角外侧。
      第四步:将右边两角外侧的数相加后分别去除这二个角外侧的数,结果便是对应于左边角外侧数据代表饲料的配合比例。
   举例说明:以代数法的例子为例。
                                         ┌──┐
    1. 划一方框                          │    │
                                         └──┘
                                         ┌──┐
    2. 框内写上标准                      │ 13 │
       需要数                            └──┘
                        玉米       CP 9  ┌──┐
    3. 左外侧写上饲                      │ 13 │
       料成分数         菜籽饼     CP 3  └──┘

    4. 对角线上的数     玉  米     cp 9  ┌──┐ 25
       大减小结果写                      │ 13 │
       在对应角外侧     菜籽饼     cp 38 └──┘ 4

    5. 右边角外侧数     玉  米     cp 9  ┌──┐ 25  25÷(25+4)
       相加后分别去                      │ 13 │      =0.862
       除这二个数       菜籽饼     cp 38 └──┘ 4    4÷(25+4)
                                                       =0.138
       结果表明0.862即为玉米的配合比例(86.2%)
            0.138即为菜籽饼的配合比例(13.8%)
    注意: 左边角外侧二数不能同时大于或小于对角线交叉点上的数,否则配合无意义。若同时相等则表示此二饲料可以任意配合!方框仅起着指示计算过程和数据摆放位置的作用。熟悉以后,方框可以不画出来。
    2).利用三种或三种以上饲料的配合计算方法
      步骤:
      第一步:把在配方中要用的饲料,按营养素组成近似的原则分成二组,每一组的饲料个数不要求相等。分组可按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划分。也可以按大于,小于等于所计算营养素标准画分。后者特别适合于浓缩饲料配方计算。
      第二步:据饲料学的知识和实际条件,确定两组饲料内的配合比,并计算出营养素的加权平均数含量。
      第三步:按1)的方法算出二组饲料的配合比例。
      第四步: 把两组的饲料配合比换算成在配方中的比例。
    举例说明:
    请用玉米、麦麸、菜籽饼设计一个60~90公斤育肥猪的日粮配方。
    (以满足CP13%需要为准进行配方设计)。
    步骤:
    ⑴. 饲料分组:
        把玉米和麦麸分为一组.  菜籽饼为一组。
    ⑵. 确定组内饲料配比:
        玉米和麦麸按4:1配合(根据麦麸在日粮中以不超过20%为宜).本例玉米CP含量为9%;麦麸为13%;菜籽饼为38%。玉米、麦麸以4:1结合后的CP%;
              (0.09×4+0.13×1)÷(4+1)=0.098, 即(9.8%)
    ⑶. 计算组间配合比例:
          按1)的方法算二组饲料的配合比例。
          玉、麦    CP  9.8 ┌───┐25    25÷(25+3.2)=0.8865
                            │  13  │
          菜籽饼    CP   38 └───┘3.2   3.2÷(25+3.2)=0.1135
         结果表明在配方中玉米、麦麸占88.65%, 菜籽饼占11.35%。
    ⑷. 组内饲料配比分配:
      把玉米、麦麸4:1的配合比换成在配方中的比例
      玉米=0.8865÷(4+1)×4=0.7092; 即70.92%
      麦麸=0.8862÷(4+1)×1=0.1773; 即17.73%

      最后配方比例:                         主要营养指标

                玉米        70.92%
                麦麸        17.73%          CP  13  %
                菜籽饼      11.35%

    3). 应用混料添加剂的配方计算方法
      步骤:
    第一步:明确预混剂、添加料在配方中的比例。
    第二步:重新换算标准需要(扣除添加料后)。即相当于无添加剂情况下的标准需要。方框法必须作这一步。代数法可作,可不作这一步。
    第三步:计算配合比例。
    用1)、或2)的方法计算。若用代数法计算,又未进行第二步,则在建立配合比例方程时,方程右端不能用100%,应该用1减第一步的结果。
    第四步:调整配比。
    若进行了第二步,则应将第三步的结果还原成有添加剂的配合比例。否则,不进行这一步。
    举例说明:
    用方法1)的例子设计一个含添加剂的配方。
    第一步: 添加成分。
    决定在配方中加入1%的CaHPO4.2H2O,1.5%CaCO3,2%的维生素预混剂,2%的微量元素预混剂,0.2%的赖氨酸,0.8% 的饲用抗菌素。合计在配方中共占7.5%(假定均不含CP)。
    第二步:营养需要标准换算。
    实际配方CP的标准需要应为:0.13÷(1-0.075)=0.14054,即14.054%。
    第三步:计算组间配合比例。
    按1)的方法计算玉米, 菜籽饼的配合比例

          玉  米  CP  9 ┌───┐ 23.946  23.946÷(23.946+5.054)
                        │14.054│         =0.82572
          菜籽饼  CP 38 └───┘ 5.054   5.054÷(23.946+5.054)
                                           =0.17428
    第四步:组内饲料配合比例调整。
    将第三步结果换成在配方中的比例。
    玉  米:0.82572×(1-0.075)=0.76379
    菜籽饼:0.17428×(1-0.075)=0.16121

    最后配方比例:                               主要营养指标

                 玉  米            76.38%
                 维生素预混料          2%      CP  13%
                 菜籽饼            16.12%
                 微量元素预混料        2%
                 CaHPO4.2 H2O          1%
                 赖氨酸              0.2%
                 CaCO3               1.5%
                 饲用抗菌素          0.8%

        注 : 若添加剂中含有蛋白质, 则应从原标准需要减出去, 再进行第三步。
    4).配方计算的试叉法。
    这是一种经验性的配方计算方法。基本计算过程如下:
    ⑴. 确定要在配方中使用的饲料原料种数。能量饲料和蛋白饲料种数最好不要超过5-7种。并准备好饲料营养成分。
    ⑵.按营养学,饲料学的知识,初步确定配合比例。比例总和等于100%。
    ⑶.根据原料成分计算营养指标。并累计出各营养指标的总合。
    ⑷.判定是否满足需要,若不满足需要,则重新调整比例,反复3-4的步骤。调整比例没有一般性的规律,主要靠经验。若符合要求,则计算结束。
    5).平衡一个以上营养指标的计算方法。
    这是一种生产实践中十分需要,但手算尚无十分可行的计算方法。可是通过灵活应用前面介绍的基本方法,一般也可以解决这类配方的计算问题。以下提供一些计算思路。
    ⑴.平衡CP,Ca,P的计算方法
    ①.配平CP,可选用前面介绍的任一种方法均可。并计算出Ca,P含量。
    ②.配平P,不考虑配合比例。选用适当的磷源(如磷酸氢钙,骨粉等)补足配方不足部分。并计算出配方总Ca含量(包括预混料中的Ca)。
    ③.配平Ca,不考虑比例.若钙已满足需要,则不进行此步,否则选适当钙源(最好不含磷,如碳酸钙等)补足钙,若钙超过需要量,可考虑重新调整②步的磷源。使用全用碳酸钙作稀释剂的预混料,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④.清理配方。此时,各营养指标应已满足要求。重典计算配方比例的多余部分。
    ⑤.调整配合比例。保持CP不变,把配比调整到100%。可用代数法:
                      ┌ ax + by = cp (标准)
                      └ x + y = 1-多于的配合比例
    ⑥.验算Ca,p,若符合要求,则结束计算,否则,重复②-⑥的步骤,直到符合要求。
    ⑵.平衡CP,DE 的计算方法
    ①.判断,标准需要的CP和DE居于要计算的两种或两类饲料的CP和DE之间,或DE不满足,但有油脂添加的情况下,可继续进行计算,否则,无计算意义。
    ②.能量不足,使用油脂等高能饲料的情况,先计算平衡CP,然后用油脂补足能量,添加油脂的比例作为下一次平衡CP计算时减配合比例的依据,这样反复运算,直到CP,DE达到要求经度。
    ③.不用油脂的情况。
    第一步,不考虑配合比例,把CP,DE配平衡(可用代数法),并计算出多或差的配合比例(设为S)第二步,调整配合比例,可用下述方法和步骤:
    a.在已进入配方的饲料中选三种饲料:一种高能饲料,设其含能量为a,CP含量为a1。一种高蛋白饲料,设其含能量为b,CP含量为b1。一种中等能量,蛋白饲料,设其含能量为c,CP含量为c1。
    按下式计算调整系数:
                 a1c-ac1          c1        b1
             A1=--------- ;   A2=---- - A1=---- ;   A3=1-(A1+A2)
                 a1b-ab1          a1        a1
    b.按下述计算三种饲料调整后的比例:
中等能量,蛋白饲料调整后的% = 原配比 + S/A3高能饲料调整后的% = 原配比 + A2(S/A3)高蛋白饲料调整后的% = 原配比 + A1(S/A3)
    ⑶.平衡CP, DE, Ca, P的计算方法结合上面的方法⑴和⑵即可达到要求.
    6).微量元素预混剂配方设计方法
    步骤:
    第一步:确定配方对象,配合标准,浓度。
    第二步:选择微量元素化合物,计算出元素含量。
    第三步:计算元素在配方中的比例,最后换算成化合物的比例。
    第四步:选择适宜的载体,把配方平衡到100%。
    举例说明:设计一生长猪的预混剂配方,按2%加入配合饲料。
    第一步:确定生长猪微量元素需要标准如下。饲料中的含量作为保险导数。仅考虑易缺的Fe、Mn、Zn、Cu、Se、I。

      ───────────────────────────
                Fe      Mn      Zn     Cu      Se      I
       ppm      90      35      50      8     0.3     0.5
      ───────────────────────────

        第二步: 选择微量元素化合物, 计算出元素含量。
────────────────────────────────
化  合  物        a           b              c           d
                纯度(%)   化合物分子量   元素元子量     元素(%)
────────────────────────────────
FeSO4.7H2O       99        277.89        Fe   55.84     20.09
MnSO4.5H2O       86        241.01        Mn   54.94     22.80
ZnSO4.7H2O       95        287.44        Zn   65.38     22.75
CuSO4.5H2O       99        249.60        Cu   62.54     25.46
Na2SeO3.5H2O     99        263.00        Se   78.90      0.30
KI              99        166.10         I  126.90      0.764
────────────────────────────────
      注: d=c/b

    第三步: 计算微量元素在配方中的比例及化合物在配方中的比例
────────────────────────────────
                    e             f                   g
  化  合  物     需要量      元素在配方中      化合物在配方中
                  (ppm)          (%)                (%)
────────────────────────────────
FeSO4.7H2O       Fe  90         0.45              2.2626
MnSO4.5H2O       Mn  35         0.175             0.8925
ZnSO4.7H2O       Zn  50         0.25              1.1567
CuSO4.5H2O       Cu  8          0.04              0.1587
Na2SeO3.5H2O     Se  0.3        0.0015            0.0051
KI               I  0.5        0.0025            0.0033
────────────────────────────────
注:f=(e/0.02)÷10000,其中0.02可根据情况作变动。
   g=f÷d÷a注中数字0.02代表预混料在配合饲料中的用量。可变。
第四步: 选CaCO3作载体将配方平衡到100%,最后微量元素预混剂配方比例如下:

      化    合    物        %
      FeSO4.7H2O        2.2626
      MnSO4.5H2O        0.8925
      ZnSO4.7H2O        1.1567
      CuSO4.5H2O        0.1587
      Na2SeO3.5H2O        0.0051
      KI        0.0033
      CaCO3        95.52110

    7).维生素预混料的配方计算法
    步骤:
    第一步:确定应纳入配方计算的维生素种类和每一种维生素的需要标准及预混料浓度。
    第二步:选择能满足需要或要求的维生素原料。
    第三步:列表计算。
    第四步:选用适宜的载体将配方配到100%。
    例:请计算一个产蛋鸡的维生素预混料配方:
    第一步:根据现有产蛋鸡饲料,决定在饲料中补充7个维生素。计划预混料按2%加入配合饲料。每一个维生素的补充量如下(配合饲料中的浓度)
    VA        10000IU/kg        VD3        1500IU/kg
    VE        50IU/kg        B2        6mg/kg
    尼克酸        30mg/kg        泛酸        15mg/kg
    胆  酸        1500mg/kg        B12        0.02mg/kg

    第二步:全部选用商品生产的维生素。
    第三步:列表计算。
  原    粒        含    量        补充量(配合料)        预混料中浓度        预混料中原料量(g/kg)
维生素A        30000IU/g        10000IU/kg        500000        16.667
维生素D        200000IU/g        1500IU/kg        75000        0.375
维生素E        100mg/g(DL)        50IU/kg        2500        25
维生素B2        930mg/g        6mg/kg        300        0.316
维生素B12        950mg/g        0.02mg/kg        1        0.001
尼克酸        980mg/g        30mg/kg        1500        1.531
泛  酸        850mg/g        15mg/kg        750        0.182
胆  碱        960mg/g        1500mg/kg        7500        78.125
    注:预混料中浓度=补充量÷0.02;预混料中原料量=预混料中浓度÷含量;一克维生素E=1000IU
   
    第四步:选用麦麸作载体,将上表中“预混剂中原料量”栏配够一公斤,因此应加麦麸: 1000~122.897=877.103(g)。
    最后也可以整理成百分含量:
    VA     1.667%         B12        0.0001%
    VD     0.0375%        尼克酸     0.1531%
    VE     2.5%           泛  酸     0.0882%
    B2     0.0316%        胆  碱     7.8125%
    麦麸   87.7103%
    全部计算完成后,正式整理成配方清单,即计算完成。
────────────────────────────────

亲自实践下列仅由二种饲料组成的配方计算方法(一)
────────┬───────┬───────┬───────
配合日配的CP(%) │      20      │      16      │       8
────────┼───┬───┼───┬───┼───┬───
计  算  方  法  │代数法│方框法│代数法│方框法│代数法│方框法
────────┼───┼───┼───┼───┼───┼───
玉  米   CP(%)  │      │      │      │      │      │
大  豆   CP(%)  │      │      │      │      │      │
────────┼───┼───┼───┼───┼───┼───
细米糠   CP(%)  │      │      │      │      │      │
菜籽饼   CP(%)  │      │      │      │      │      │
────────┼───┼───┼───┼───┼───┼───
麦  麸   CP(%)  │      │      │      │      │      │
细米糠   CP(%)  │      │      │      │      │      │
────────┼───┼───┼───┼───┼───┼───
棉籽饼   CP(%)  │      │      │      │      │      │
菜籽饼   CP(%)  │      │      │      │      │      │
────────┼───┼───┼───┼───┼───┼───
红苕干   CP(%)  │      │      │      │      │      │
蚕  蛹   CP(%)  │      │      │      │      │      │
────────┴───┴───┴───┴───┴───┴───
    步骤: 1. 确定各种CP的含量填于CP(%)一栏。
          2. 计算出结果, 将不同方法计算结果填在所属方法栏内, 并
             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3. 分析结果。
    讨论:
    1). 两种方法计算结果有什么差异?
    2). 这些差异对计算配方比例是否有意义?
    3). 在什么条件下, 这二种方法对配方计算有意义?
    4).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 为什么?
    经分析讨论应得出以下结论:
    1).要使二种饲料配合有意义, 最基本的条件是:
    日粮标准需要必须大于二种饲料中一种的相应营养素含量,而小于另一种饲料中相应营养素含量。
    2).代数法计算只要解不为零,不为负都具有基本配合意义。方框法则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为负,结果必须验证才能判定是否具有基本配合意义。
    3).配合日粮粗蛋白水平要求越低,计算的配合比例越符合实际。
    4).两种方法均是平衡配合比例有效的方法。
────────────────────────────────

    四、电子计算机在配方设计的应用
    1.电算机在配方设计中的作用
    1).拟定最低成本配合饲料配方:
    电算机的利用,解决了用手算不能解决的问题,避免了人为主观因素对配方设计的干扰。随着配方设计原料种类增加,计算量相应增大,电算机更不可缺少。
    2).预测配合饲料产品,价格及其变化商品生产配合饲料,受市场影响最大。饲料原料价格不断变化,利用电算机很容易了解,原料价格变化对配合饲料产品价格的影响,预测可能使用的价格范围或适宜地改变配方组成比例以适宜市场价格变化。
    3).综合评定饲料的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评定结果,有利于指导组织原料和配方设计。
    2.电算机计算配方的方法
    目前广泛使用的是线性规划化。非线性法还处在研究之中。
    1).线性规划法的基本原理。
    任何一组线性方程均可能存在满足相应目标函数要求的最优解。这一组方程就是线性规划的约束条件。因此,进行线性规划必须具备二个条件:约束条件;目标函数。
    限制条件:  b1.1x1+b1.2x2+  ......b1.nxn≥a1
               b2.1x1+b2.2x2+  ......b2.nxn≥a2
                ..     ....     ..    ......
                ..     ....     ..    ......
               bm.1x1+bm.2x2+  ......bm.nxn≥an
    目标函数: c1x1+c2x2+......cnxn  --→ 最小(最大)
配合饲料中:约束方程左边"xn"代表不同饲料的配合比例。
"bm.n"代表不同饲料中不同营养成分的含量;
方程的等号可以是≥、=、≤。
方程右边am代表不同营养素或饲料的需要或限制用量。
    cn代表不同饲料的价格。在配合饲料中,目标函数一般是求其最小值(即最低价格)。
    求最优解和方法:最常用单纯形法,首先从寻求基本解入手,经过逐步选代运算最后达到形成最优解的目的。
    2).电算机的操作过程
    运算过程的程序编制从略,只讲具体操作过程,以袖珍计算机为例外 (PC-1500A)。
    第一步:制作饲料配方的数学模型数据表。
    例如:现有玉米、麦麸、米糠、菜籽饼、鱼粉、骨粉、碳酸钙,请配一肥猪的日粮配方。

                饲料配方数学模型数据表
────────────────────────────────
              x1     x2     x3    x4     x5    x6     x7
限制条件    ────────────────────── ≤需要量
             玉米   麦麸   米糖  菜籽饼 鱼粉 骨粉 碳酸钙
────────────────────────────────
DE(兆卡/kg)  3.4    2.8     2.7   2.9    2.7   0     0   ≥ 3.2
CP(%)        8.5    15      14    38     44    0     0   ≥ 12
Ca(%)        0.002  0.13    0.1   0.7    3.15  30    40  ≥ 0.5
P(%)         0.210  0.80    1.4   1.2    1.17  13.5  0   ≥ 0.4
配方量       1      1       1     1      1     1     1    =  0.98*
菜籽饼(%)    0      0       0     1      0     0     0   ≤ 14
麦麸(%)      0      1       0     0      0     0     0   ≤ 20
米糠(%)      0      0       1     0      0     0     0   ≤ 20
粗纤维(%)    1.3    8.0     9.0   12     3.0   0     0   ≤ 5
价格(元/kg)  0.8    0.6     0.55  0.7    1.8   0.6   0.4
────────────────────────────────

    表中: 单一饲料个数用N表示。N=7
          大于等于的指标数用G表示。G=4
          等于的指标数用E表示。E=1
          小于等于的指标数用L表示。L=4
    #*:其余2%用于加食盐0.5%, 维生素0.5%, 微量元素1%。
    第二步:上机操作:
    ⑴.开机,将主机开关置于"ON",再按MODE键, 使主机处于"Pro"状态 (通过压MODE键可达到目的)。
    ⑵.调入配方程序。准备好后先按下磁带机的PLAY键。
        再按    计算机命令: CLOAD"LP"
                                  │                ENTER
                                  └──→程序名
    这样程序自动进入主机内,当磁带机自动停止后,即可输数据,若程序已在主机内, 则没有必有进行这一步。
    ⑶.输入数据
    在主机内程序的DATA区输入上表中数据。N、G、E、L四个数据不输入。其余表中数据按≥、=、≤的先后顺序一行行输入。等号右边的数据暂不输入。按机内程序要求,如:
    900  DATA  3,4,2,8,2,7,2,9,2,7,0,0        ENAER
    901  DATA  8,5,15,0,14,0,38,0,44,0,0,0    ENTER
    950  DATA  0,8,0,6,0.55,0.7,1,8,0,6,0,4   ENTER
    最后按照左边输入的选后顺序, 对应输入等号右边的数据,如:
    951  DATA  3.2,12,0,0.5,0.4,0.98,14,0,20,20,5,0   ENTER
    ⑷.运行程序,计算配方选按MODE使主机处于"RUN"执行命令状态。依次键入"RUN"ENTER。屏幕显示:INPUT N、M、E、L。
    依次输入N、G、E、L四个数据:
    7 ENTER
    4 ENTER
    1 ENTER
    4 ENTER
    大约15~20分钟左右即可计算出结果。
    计算过程中间断听到机内鸣声,表示正在计算。
    ⑸.显示计算结果。
    a.用手抄写(不通过打印机)计算结果
    X1=7.972791057E-01             ENTER    (玉  米%)
    X2=0                           "   "    (麦  麸%)
    X3=5.555595892E-02             "   "    (米  糠%)
    X4=1.169827415E-01             "   "    (菜籽饼%)
    X5=0                           "   "    (鱼  粉%)
    X6=1.067685593E-03             "   "    (骨  粉%)
    X7=9.11450837E-03              "   "    (碳酸钙%)
    Price.1=7.545533958E-01        "   "    (元/公斤)
    LiMit.1=3.199999998E           "   "    (  DE%  )
    LiMit.2=11.999999999           "   "    (  CP%  )
    LiMit.3=5.000000002E-01        "   "    (  Ca%  )
    LiMit.4=3.999999995E-01        "   "    (  P%   )
    LiMit.5=9.799999996E-01        "   "    (配合量kg)
    LiMit.6=1.16982741E-01         "   "    (菜籽饼用量%)
    LiMit.7=0                      "   "    (麦  麸%)
    LiMit.8=5.55555892E-02         "   "    (米  糠%)
    LiMit.9=2.940259354            "   "    (  CF%  )

    b打印机显示(自动将结果打印出来)
    X1=7.972791057E-01             ENTER    (玉  米%)
    X2=0                           "   "    (麦  麸%)
    X3=5.555595892E-02             "   "    (米  糠%)
    X4=1.169827415E-01             "   "    (菜籽饼%)
    X5=0                           "   "    (鱼  粉%)
    X6=1.067685593E-03             "   "    (骨  粉%)
    X7=9.11450837E-03              "   "    (碳酸钙%)
    Price.1=7.545533958E-01        "   "    (元/公斤)
    LiMit.1=3.199999998E           "   "    (  DE%  )
    LiMit.2=11.999999999           "   "    (  CP%  )
    LiMit.3=5.000000002E-01        "   "    (  Ca%  )
    LiMit.4=3.999999995E-01        "   "    (  P%   )
    LiMit.5=9.799999996E-01        "   "    (配合量kg)
    LiMit.6=1.16982741E-01         "   "    (菜籽饼用量%)
    LiMit.7=0                      "   "    (麦  麸%)
    LiMit.8=5.55555892E-02         "   "    (米  糠%)
    LiMit.9=2.940259354            "   "    (  CF%  )

    第三步:整理结果并编制成配方比例表,例子如下:
育肥猪日粮配方
饲 料 名 称        数  量
玉  米(%)        79.73
米  糠(%)        5.56
菜籽饼(%)        11.7
骨  粉(%)        0.107
碳酸钙(%)        0.911
食  盐(%)        0.5
维生素预混剂(%)        0.5
微量元素预混剂(%)        1.0
DE(兆卡/公斤)        3.2
CP(g/公斤)        120
钙(g/公斤)        5
磷(g/公斤)        4
粗纤维(g/公斤)        29.4
价格(元/公斤)        0.7546

    3.配方数学模型数据修改
    若只对原有数据作部分变动或增减部分约束条件,最好按上述制表的方式进行修改,最后按前面所讲的数据输入格式对照检查修改。顺序千万不能错。
    若需要重新输入数据,则从"2)"中的第一步开始,逐步进行下去。
    4.配方保证成分的计算
    配合饲料在生产过程中的误差和饲料成分变化,会使配合饲料产品成分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为了准确配合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常用保证值作为质量检查的依据之一。因此, 在设计配方时,同时给出保证值很有必要。
    保证值计算步骤:
    第一步,计算配方营养素的X、S、CV。

          a1x1+a2x2+......anxn
      X= ─────────────
             a1+a2+......an
    式中: a1→an表各种饲料在配合饲料的的用量比例。
          x1→xn表各种饲料中营养含量的平均值。

          (a1s1)2+(a2s2)2+......+(ansn)2             S
      S=  ───────────────    ;  CV = ──
                  a1+a2+......+an                     X

    式中: s1→sn表各种饲料成分的标准差。
          a1→an意义同上式
    第二步, 确定适宜的边界概率α, 从正态分布表中查出相应的kα值。
    则双边概率2×α的范围是:
                X±Kα.s或X(1±Kα.cv(变动系数))
    用加号表示营养成分波动的上限值;
    用减号表示营养成分波动的下限值;
    举例说明: 计算本节用计算机拟定的配方保证值(以CP为例),有关数据列于下表。

计算保证值
饲  料        配方用量(%)        CP变化(%)        CP平均(%)        CP标准差(%)
玉  米        0.7973        8, 8.4,   9        8.5        0.5
米  糠        0.566        13.3,14.1,14.6        14        0.6
菜籽饼        0.117        36  ,38.5,39.5        38        1.8
其  它        0.03                        0
        an                xn        sn

       0.7973×8.5+0.0566×14+0.117×38+0.03×0
    X= ───────────────────── = 12
              0.7973+0.0566+0.177+0.03

       (0.7973×0.5)2+(0.0566×0.6)2+(0.117×1.8)2
    S= ─────────────────────── =0.45
                 0.7973+0.0566+0.117+0.03

    由正态分布Kα值表, 查α=0.005得Kα=2.5758。
    则双边概率(2×0.005)的范围是
                      │3.2                  0.45     │13.2
    12±2.5758×0.45 =│    或 12(1±2.5758× ─ ) =  │
                      │10.8                   12     │10.8
    计算结果说明:有99%的把握相信,该配合饲料中CP含量在13.1~10.8%之间变化。抽样分析的最低保证值不低于10.8%,此计算也说明:在配方似定中,要使最低保证值均满足标准需要,计算时所采用的平均值必须高于标准需要,高于标准需要的程度决定于所用原料成分的变化程度。
    4.制作配方设计表
    将计算配方比例和主要成分保证值列成表格。注明配方使用对象,有必要附上特殊要求。

    *  微型电子计算机PC-1500线性规划程序:
     10  CLEAR
     20  REM  DATA  IN  1000
     30  INPUT "N=?", N
     40  INPUT "G=?", M
     50  INPUT "E=?", E
     60  INPUT "L=?", F
     70  DIM A(M+E+F, N+M+F),
             C(M+E+F), P(M+E+F)
             X(N+M+F), B(N+M+F)
     80  FOR I=1 TO M+E+F
     90  FOR J=1 TO N
    100  READ A(I,J)
    110  NEXT J
    120  NEXT I
    130  FOR J=1 TO N
    140  READ A(O,J)
    150  NEXT J
    160  FOR I=1 TO M+E+F
    170  READ A(I,O)
    180  P(I)=n+M+F+I
    190  C(I)=100
    200  NEXT I
    210  IF M=0 GOTO 250
    220  FOR I=1 TO M
    230  A(I, N+I)=-1
    240  NEXT I
    250  IF F=0 GOTO 290
    260  FOR  I=1 TO F
    270  A(M+E+I, N+M+I)=1
    280  NEXT I
    290  G=0
    300  C=0
    310  FOR J=1 TO N+M+F
    320  B(J)=A(O,J)
    330  FOR I=1 TO M+E+F
    340  B(J)=B(J)-C(I)*A(I,J)
    350  NEXT I
    360  IF B(J)<C LET C=B(J):K=J
    370  NEXT J
    380  IF C≥0  GOTO 580
    390  C=9E30
    400  FOR I=1 TO M+E+F
    410  IF A(I,K)≤O GOTO 440
    420  H=A(I,O)/A(I,K)
    430  IF H<C LET C=H: L=I
    440  NEXT I
    450  D=A(L,K):P(L)=K:C(L)=A(O,K)
    460  FOR J=0 TO N+M+F
    470  A(L,J)=A(L,J)/D
    480  NEXT J
    490  FOR I=1 TO M+E+F
    500  IF I=L Let GOTO  550
    510  Z=A(I,K)
    520  FOR J=O TO N+M+F
    530  A(I,J)=A(I,J)-Z*A(L,J)
    540  NEXT J
    550  NEXT  I
    560  REEP 1 : G=G+1
    570  GOTO 300
    580  FOR J=1 TO N+M+F
    590  FOR I=1 TO M+E+F
    600  IF P(I)=J LET X(J)=A(I,O)
    610  NEXT I
    620  NEXT J
    630  INPUT "FOR MULATION NO=", E
    640  CSIZE 1
    650  LPRINT "FOR MULATION NO=", E; ":"
    660  LPRINT
    670  FOR J=1 TO N
    680  LPRINT "X"; J; "="; X(J)
    690  NEXT J
    700  RESTORE
    710  FOR I=1 TO M+E+F
    720  FOR J=1 TO N
    730  READ A(I,J)
    740  NEXT J
    750  NEXT I
    760  FOR J=1 TO N
    770  READ A(O,J)
    780  NEXT J
    790  R=O
    800  FOR J=1 TO N
    810  R=R+A(O,J)*X(J)
    820  NEXT J
    830 LPRINT
    840  LPRINT  "PRICE=";R
    850  LPRINT
    860  FOR I=1 TO M+E+F
    870  R=O
    880  FOR J=1 TO N
    890  R=R+A(I,J)*X(J)
    900  NEXT J
    910  LPRINT "LIMIT."; I; "="; R
    920  NEXT I
    930  LPRINT
    940  LPRINT
    950  PRINT "END"
   1000  DATA
────────────────────────────────
────────────────────────────────

                  课  堂  实  践  二
一、亲自实践下面由二种以上饲料组成的配方计算方法。
───────────────┬───────┬───────
    日      粮  CP(%)         │      18      │      14
───────────────┼───┬───┼───┬───
    计    算    方    法      │代数法│方框法│代数法│方框法
────────┬──────┼───┼───┼───┼───
玉米、菜籽饼    │组          │      │      │      │
                │(1)         │      │      │      │
                ├──────┤      │      │      │
麦麸、棉籽饼    │ 组         │      │      │      │
                │(2)         │      │      │      │
────────┼──────┼───┼───┼───┼───
米糠、麦麸、玉米│ 组         │      │      │      │
、黄豆饼        │(1)         │      │      │      │
                ├──────┤      │      │      │
蚕蛹、血粉、棉籽│组          │      │      │      │
饼、菜籽饼、添加│(2)         │      │      │      │
剂              │            │      │      │      │
────────┴──────┴───┴───┴───┴───
    注:添加剂包括2%微量元素预混料;0.5%含盐;1.5%碳酸钙和磷酸氢钠。

    计算步骤: ⑴. 确定各种饲料的CP含量, 并将其分组。
              ⑵. 确定组内各饲料的配合比, 计算组平均CP含量。
              ⑶. 计算组间配合比例。有添加剂时要扣除其比例。
              ⑷. 计算各饲料在配方中的比例。
              ⑸. 计算配合料价格。
    附饲料价格: (元/公斤)
    玉  米  0.85      米  糠   0.45     麦  麸   0.50
    黄豆饼  1.50      菜籽饼   0.80     棉籽饼   0.75
    蚕  蛹  1.60      血  粉   1.20     碳酸钙   0.45
    碳酸氰钠  1.00    微量元素添加剂  0.50
    二、电算机配方练习
    1. 示范演算第四节实例列(PC-1500A)
    2. 自己练习设计上面"一"中配方数学模型数据表。
    3. 上机演算。
    三、讨论
    1. 手算法和电算机有什么差异。
    2. 如何才能使电算机配方尽量合理。
    3. 如何才能使手算法计算配方尽量合理。
----------------------------------------------------------------

    五、猪的配合饲料
    一)、猪配合饲料的一般考虑
    1. 营养需要标准选择。尽可能适合所涉及到的猪群。
    如四川猪选用“四川猪饲养标准”;南方猪选用“南方猪饲养标准”为好。也可以选用全国“猪饲养标准”乃至美国NRC、英国ARC等,但这些标准与所涉及猪群的近似程度就要低一些。这主要是因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养猪的饲养管理条件;环境卫生条件;猪种培育条件不同,但最主要是前二个条件差异大。最后一个条件,经在同样条件下研究证明,不同品种之间对营养素的确切需要没有明显差异。正因如此,在手边没有较好“饲养标准”时,借用NRC、ARC尚属可行。不管哪种标准都只能作参考,最后还是根据所涉及猪等具体情况而决定配方营养水平。
    2.饲料原料选择。猪属于杂食动物,能选用的饲料种类很多。最简单组织生产的方法是因地制宜,适宜选用饲料。其中主要遵循的一条原则是:所选饲料粗纤维含量,一半以上饲料不能超过20%;或者以最后配合饲料产品中粗纤维含量不超过5~10%为原则去选择饲料种类也行。商品生产配合饲料应扩大考虑范围和市场调节作用。
    3.饲料营养成分选定。这是配合饲料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要经常掌握成分的变动情况。最好是作实际测定。没有条件进行实际测定,要多查资料,寻找一个比较近似的平均值,并估计出可能的变化范围。
    4.饲料价格和饲料数量。尽可能保证在一定时间内要相对稳定,以免随时改动配方和重新设计配方。
    5.其它考虑。加工要求,饲料配好后准备用于什么生产季节,配方设计好后采取的质量保证措施, 饲料法规也应考虑。
    二)、育肥猪饲料配方设计
    根据目前动物营养知识,宜分不同阶段设计配方(包括后备种猪在内)。
    1. 配方设计应考虑的营养素范围。
    DE、CP、CF、Lys、Met、Ca、P、Cl、Na、Fe、Zn、Mn、Cu、I、Se、VA、VD、VE、B2、B6、B12、生物素、尼克酸、泛酸、胆碱(集约化生产)。生长促进剂, 保健剂。
    2.不同生产类型配方设计的重点。
    后备种猪生长阶段配合饲料的营养素浓度,应不低于育肥商品种。重点考虑CP水平和第一、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平衡。
    50公斤发前的生长猪,在全面考虑日粮营养素平衡中,特别要注意CP、Lys、DE、Ca、P、VA、VD、Fe、Zn、胆碱。还有饲料质量和适口性。
    50公斤以后的育肥猪,日粮配方重点是DE、CP、Ca、P、VA、VD、Zn、Cu等。饲料成本, 最优化配方设计。
    3. 常见配合饲料设计类型
    1).谷类,副产品型日粮
    a.谷类,饼粕型。常用玉米+菜籽饼。此类日粮一般适用于育肥后期,猪CP要求低,对菜籽饼的耐受力增强。此类饲料配合简单,方便实用,有利于农村养猪使用。
    b. 谷类、饼粕,AA型。常用玉米、菜籽饼、赖氨酸。这类日粮适合于生长后期以后的育肥猪使用。
    此类配合可多饼结合使用,减少单一饼粕的用量比例,有利于降低其毒性,提高饲料CP水平,如玉米、菜籽饼、棉籽饼。
    c. 谷类、糠麸、饼粕(或AA型)。
    常用玉米、麦麸、米糠、菜籽饼(和赖氨酸),或和其它饼粕。此类日粮适合断奶以后各阶段的生长育肥猪。
    2)、谷类,副产品,动物蛋白型日粮
    a.谷类、饼粕、动物蛋白日粮
    此类日粮常用玉米、菜籽饼,鱼粉组成。最适合于生长中期(35公斤左右)使用。
    b.谷类、副产品、动物蛋白日粮
    此类日粮渖用玉米、麦麸、米糠、菜籽饼(或/和其它饼粕),鱼粉、蚕蛹(和/其它动物蛋白)。各阶段生长猪、育肥猪均可使用,用于刚断奶到50公斤的猪最适宜。
    3)、谷类、豆类、饼粕型日粮
    常见组成饲料玉米、豌豆、胡豆、菜籽饼。此类日粮最适合生长中期使用。若加入适量合成氨基酸(一般赖氨酸)可用于刚断奶的生长猪。
    4)、谷类、糠麸、豆类、动物蛋白型日粮
    常用组成饲料是:玉米、麦麸、米糠、豌豆、胡豆、菜籽饼、鱼粉(和/或蚕蛹)。多用于50公斤以前的生长猪。此类日粮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第"3)"类日粮加合成赖氨酸的效果。
    5)、配合蛋白补充料型日粮。(或叫浓缩蛋白料)
    a.植物蛋白型配合补充料
    选用几种适宜的植物蛋白饲料如:菜籽饼、豌豆、胡豆、大豆饼、棉籽饼等加入矿物质,微量元素添加剂,生长促进剂,保健剂等。用户将此种补充料按规定比例(一般在生长阶段按30%。育肥猪按20%)与能量饲料混合,即可成为配合饲料用于动物生产。
    b.植物蛋白──动物蛋白型配合补充料。
    这一类补充料常用饲料有:菜籽饼、棉籽饼、大豆饼、豌豆、胡豆、鱼粉、蚕蛹、血粉、骨肉粉、水解角质蛋白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3~5种植物性和动物性蛋白饲料加入适量微量营养素添加剂,要求用户按规定比例与能量饲料混合使用(生长阶段一般用30%,育肥期20%)。
     4、配方说明和反复审查
    一个配方设计完成后,应反复审查,估计。
    1). 适口性。
    2). 各种饲料用量比例是否在适宜范围内(见表十五-2)。
    3). 饲料中有害物质是否可能达到显著影响动物生产的程度。生长促进剂 (见表十五-3)等添加剂使用是否适宜。
    4). 各种营养素的平衡, 相互作用, 拮抗, 协同程度。
    5). 保证值是否可靠。
    6). 为保证产品达到配方设计要求, 对加工、混合的特别要求是否合理。
    7). 使用说明是否简明易懂, 与配方产品是否合乎。
    三)、种猪饲料配方设计
    种猪饲料配方设计类型和一般设计方法同育肥生长猪。根据种猪特点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与提高繁殖能力有关的营养因素应尽量发挥。例如:Vit、矿物质元素,营养浓度对猪胚胎的影响。
    2.注意限制能量水平, 以防种猪过肥影响繁殖。
    3.注意日粮氨基酸平衡和蛋白质品质。特别是产奶母猪,由于要合成大量奶蛋白。更应注意蛋白质、氨基酸质量,以防动用过多体储用于产奶。
    4.注意Ca、P平衡。母猪妊后期和哺乳期需要更多的Ca、P用于胎儿生长和产奶。注意供给的量和质及Ca、P比例,特别是在妊后期,不但要保证胎儿正常需要,还要保证母体有一定体储。以防产奶期摄入量不能满足产奶需要而过多动用体储影响母体健康的情况出现。进行配方设计时,严格考虑Ca、P利用率,适宜选择Ca、P来源特别重要。
    5.注意日粮粗纤维含量。以不低于5%为宜,以防便秘。适宜选择饲料也很重要如麦麸,由于吸水性较强,有一定通便作用,适于母猪使用。但不宜过多,否则,因妊期消化道容积有限,采食不够所需要的营养素。
    6.注意维生素,微量元素供给。妊期母猪很需要VA、VD、I、Cu等维生素、微量元素,要保证饲料中供给不足需要的部分。公猪的VA、Zn、Mn等也是值得特别重视的微量营养素(因为最容易影响公猪的生精能力)。
    7.未知因子。配方设计时,适当考虑含未知因子饲料的比例。
    8.种猪(包括公、母)营养需要变化很大。按不同生产性能需要设计配方,不便于配合饲料生产。以配方不变,只改变不同生产性能喂给量的设计考虑,便于动物生产管理者。这就要求配方设计者,全衡各种生产性能的营养需求, 最后确定一个适宜的通过改变喂给量(动物能接受的量)能满足营养需要的标准。再按此标准进行配方设计。
    四)、代乳料配方设计
    代乳料的使用对象是早期(2~3周龄)断奶的小猪。
    1. 断奶到6周龄以前阶段。此阶段小猪的消化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饲料质量要求特别高,要尽可能按母猪奶组成设计代饲料配方。选用高质量原料配合。动物蛋白中脱脂奶粉、鱼粉、植物蛋白中,大豆、豌豆、胡豆。碳水化合物饲料中,单糖如葡萄糖、乳糖,一些二糖如蔗糖等应是首选饲料。若选用植物淀粉,一定要进行膨化处理。必需脂肪酸需要,可用动、植物油脂满足。未知因子还可以用一部分酵母或发酵饲料解决,适口性可用调味剂、糖精、谷氨酸钠解决。用其它香味物质也可行。保证动物健康生长,可加适量生长促进剂。整个日粮可用合成氨基酸进行平衡,主要平衡赖氨酸即可。
    2、6周到8周龄阶段。消化道逐渐发育成熟,初步有了消化自然动植物饲料的能力,特别是自然淀粉的消化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代乳料中淀粉比例可以增加(即自然能量饲料)。这一阶段小猪生长特别快。只要饲料适宜,在15~30公斤左右有日增重800克的能力。注意配合质量,会使经济效益特别显著。
    五)、维生素、微量元素预混料配方设计
    维生素预混剂,要重点考虑 VA、VD、VE、B2、B6、B12、泛酸、尼克酸。繁殖母猪,Vk,胆碱,生物素也值得重视。微量元素预混剂,重点考虑Fe、Zn、Mn、Cu、I、Se。特别是Fe、Zn在生长期尤为重要。
预混料配方设计标准,根据我们目前的生产工艺,浓度不宜配得太高,按1~3%的比例加入配合饲料比较适宜。在确定标准时,可把自然有机饲料中的含量作为保险系数考虑。

表十五-2      一些饲料适宜使用范围(猪)  (%)
饲    料        妊娠        产奶        开口料        生长育肥        蛋白浓缩料
动物脂(稳定化)                         0~2.5               
大    麦        0~80        0~80        0~25        0~85       
血    粉        0~3        0~3                0~3        0~10
玉    米        0~80        0~80        0~60        0~85       
棉 籽 饼        0~5        0~5                0~5        0~20
菜 籽 饼        0~10        0~10        0~5        0~12        0~40
鱼    粉        0~5        0~5        0~5        0~5        0~20
亚麻籽饼        0~5        0~5        0~5        0~5        0~20
骨 肉 粉        0~10        0~5        0~5        0~5        0~30
高    梁        0~80        0~80        0~60        0~85       
糖    蜜        0~5        0~5        0~5        0~5        0~5
燕    麦        0~40        0~15                0~20       
脱 脂 奶                        0~10               
大 豆 饼        0~25        0~20        0~25        0~20        0~85
小    麦        0~80        0~80        0~60        0~85       
麦    麸        0~30        0~10                        0~20
酵    母        0~3        0~3        0~3        0~3        0~5
稻    谷        0~50        0~50        0~25        0~50       


表十五-3      猪常用生长促进剂的作用和用量
名     称        作                用        配合料中用量(ppm)
胺苯亚酸        促进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预防猪痢疾(5~6天)        45~90
                227~363
枯草菌素        促进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预防细菌性肠(猪)        10~50
                50~100
卡 巴 得        促进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预防猪痢疾(猪)        10~25
                50
氯四环素        促进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预防猪疾病(猪)        10~50
                50~400
ASP-250氯四环素        促进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        100
CSP-250磺    胺        预防猪疾病(猪)        100
       青 霉 素                50
青 霉 素        促进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猪)        10~50
土 霉 素        促进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预防猪疾病(猪)        7.5~500
               
纯 霉 素        促进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预防猪痢疾(猪)        10
                25~100
太乐霉素        促进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预防猪疾病(猪)        10~100
                40~100
青 霉 素        促进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        青:链 1:5
链 霉 素        预防肠炎(猪)        (青)50-90,链90-270


----------------------------------------------------------------
----------------------------------------------------------------
               课  堂  实  践  (三)
  试设计20~90公斤各阶段生长育肥猪浓缩料配方。
    现有以下饲料:
    鱼粉(国产, CP30%)                        价1.60元/kg
    蚕蛹(四川)                                 1.80  "
    血粉(四川)                                 1.80  "
    菜籽饼(四川,95型机榨)                      0.75  "
    棉籽饼(四川)                               0.50  "
    大豆饼(黑龙江)                             1.50  "
    骨粉(成都)                                 0.70  "
    微量元素预混料(按2%加入配合料,             1.50元/kg
                   预混料含钙19%)
    食盐                                       0.42元/kg
    CaCO3                                       0.40元/kg)
----------------------------------------------------------------
    要求:
    1. 用手算法和电算机法分别算出结果。
    2. 用手算要算出下列营养素配合量: DE, CP, Ca, P价格。
    3. 用电算机法要设计出配方数学模型数据表。
    4. 论证配方设计的合理性。
    讨化:
    你对设计生长育肥猪各阶段浓缩料配方有什么看法。

    手算可参考下列步骤:
    1. 确定生长育肥猪阶段(最好与需要标准吻合),计算指标(选CP为好);
       确定计算指标的标准需要(方法见猪配合饲料一节)。
    2. 确定饲料营养成分(方法见猪配合饲料一节)。
    3. 计算配方配合比例。
    A. 确定浓缩料与能量饲料的配合比(A)
    B. 估计能量饲料(用户)的平均CP水平(B)
    C. 浓缩料中矿物质微量元素所占的比例。
    1).微量元素(可把有机饲料中含量当作保险系数)。微量元素预混在浓缩料中比例(C)=1×微量元素加入配合料的比例÷A。
    2).Ca,P(重点是磷,要保证在配合料中有60%无机磷)。磷源(如骨粉)在浓缩料中比例(D)=磷的标准需要×0.6÷磷源中磷占的比例。钙的考虑,若磷已满足需要,先计算磷源和微量元素预混料中钙,只要能满足需要60%以上,则无必要再补钙。
    3).食盐。可在浓缩料中考虑,也可留给用户去添加。
    D.有机饲料在浓缩料中占的比例计算。
    1).应配有有机饲料总比例(E)=100-C-钙磷食盐比例。
    2).应配有机饲料总CP水平(F)=标准需要-B。
    3).应配有机饲料总比例按100%计算的总CP水平(G)=F÷E。
    4).计算有机饲料分组后的平均CP水平。
    分组要求:应使G的比例值在所分两组平均值之间。计算组内平均CP含量,应认真确定各饲料的适宜用量比例,算出组内配合比。
    5).根据G和所算两组平均CP含量用代数法或方框法算出两组分别在浓缩料100%的配合比例。然后算用E分别乘以两组配合比例即为两组的浓缩料中的实际配合比例。
    6).计算各有机饲料在浓缩料中的比例。各有机饲料比例=各饲料在组内占的比例×组间配合比例。
    7).验算和检查计算结果和各饲料用量比例是否正确和合适。建议列成表格验算应考虑的主要营养素是否满足要求。
    4、列出配方设计表, 写出必要说明。

----------------------------------------------------------------

    六、禽的配合饲料设计
    一)、禽配方设计的一般考虑
    1.确定适宜的需要标准。注意需要量评定的发展,新进展和变化。饲养管理条件变化对营养需要的影响。
    2.根据不同禽类和生产特点选用不同饲料。例如,商品蛋鸡选用黄玉米,种用蛋鸡应选Vit丰富的饲料。
    3.确定合适的营养成分平均含量(最好是实测)。
    4.配方拟定中营养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对“标准需要”产生不同影响。重点是以下几方面的相互影响。
    ⑴.能量水平和蛋白质含量之间的平衡和相互影响。
    ⑵.Ca、P、VD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需要量的影响。
    ⑶.维生素和氨基酸之间的相互影响,尼克酸和色氨酸之间的相互影响:胆碱,蛋氨酸,维生素B12在甲基合成和转甲基反应中的相互关系。
    ⑷.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维生素、硒和含硫氨基酸之间的相互作用。
    ⑸.微量元素和氨基酸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组氨酸与Fe、Cu、Mn、Zn、金属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因螯合作用对相互的吸收,转运贮存都有较大的影响。
    ⑹.微量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如Cu-Zn;Zn-Ca;Se-As等都有拮抗作用。
    ⑺.氨基酸之间的相互作用,如Arg-Lys;支链氨基酸之间,甘氨酸和丝氨酸之间都有拮抗作用。
    5.环境因素对营养需要和营养素利用的影响。
    二)、配合日粮设计的类型
    1.谷类、副产品、植物蛋白、氨基酸型谷类常用玉米、高梁、大麦、小麦等,主要用作能量饲料。
    副产品包括糠麸、糟渣、蒸馏物,主要用于满足未知营养因子的需要。
    植物蛋白饲料常用豆类如豌豆、胡豆、黄豆等, 饼粕如大豆饼、菜籽饼、棉籽饼、花生饼、太阳瓜子饼等。主要用于满足粗蛋白需要。
    氨基酸,重点是用高AA饲料补充低AA饲料,即通过饲料调节满足AA需要。有条件也可用合成AA。
    这一类配合饲料适合于半封闭式饲养的产蛋鸡、禽,更适合于开放式的农户养禽。
    2.谷类、副产品、植物蛋白、氨基酸、添加剂型。
    这一类饲料实质是在第一类的基础上加入添加剂而已。
    添加剂。常用微量元素,生长促进剂(见表十五-5)和保健剂或Vit添加剂。氨基酸,重点是考虑用合成AA平衡配方。
    这种配合饲料也叫全价配合饲料,可用于全封闭式饲养的各种蛋禽类,但饲养密度不宜太大,也适合于育成禽类饲养。
    3.谷类、副产品、动植物蛋白、氨基酸、油脂、添加剂。
    这一类配合饲料适宜于快速生长的鸡禽,特别是肉禽。
    4.抗应激型配合饲料。
    在第二、三类配合饲料的基础上数倍增加某些营养素的浓度。从而增加禽类抗应激能力。现代禽生产常用大剂量维生素(5~10倍需要),增加动物抗御环境的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动物生产效率的目的。生产实践中常用VA、VE、VC。
    以上各类型配方设计,从营养需要出发,重点考虑以下营养素:
    ME、CP、Met、Ca、P、Na、Cl、Mn、Zn、VA、VD3、VE、VK、B2、B12、泛酸、胆碱、尼克酸。
  三)、各种禽类的配合日粮设计
    1.产蛋鸡配合日粮设计,除一般考虑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定配合饲料的饲养方式
    目前对产蛋鸡的饲养有不同饲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
    a.阶段饲养。按产蛋鸡日龄分成几个阶段,分别供给不同组成的配合饲料。有的分为二期:20周龄到50周龄为第一期,以后为第二期。第一期,鸡除了产蛋外还要生长,CP水平要求要高些。第二期,鸡已长成熟,CP水平要求可低些。也有的把产蛋鸡的饲养分为三个时期:即在上面分为二期的基础上,再把第一期为分20~30周龄和30~50周龄二期,在这二期中,20~30周龄的鸡生长占的比重更大,CP水平要求比30~50周龄更高一些。
    b.季节饲养。不同季节,环境温度不同,饲粮营养浓度应有不同(主要是能量浓度有不同)。
    c.习惯饲养。各阶段产蛋鸡都用同一个日粮任食饲养。
    饲养方式确定后,再根据饲养方式确定适宜营养素浓度。制定配方设计的营养标准。
    2). 蛋鸡品种、产蛋量、采食量,鸡舍条件等对营养需要的影响。这些因
素均可能影响使产蛋鸡获得最大生产量的饲料配方设计。
    3).蛋壳质量和蛋黄颜色对商品质量的影响。应属于配方设计考虑范围。营养素平衡,选择饲料,严格掌握各种饲料的适宜用量是保证商品质量的考虑重点。
    4).种用蛋鸡配方设计。原则上与商品蛋鸡配方无别。商品蛋鸡饲料质量越高,与种用蛋鸡的差别越小。种用蛋鸡日粮重点考虑与受精率、孵化率、成活率有关的营养因素, 如维生素中,VA、VE、B2、泛酸、尼克酸、叶酸、B12等均比商品蛋鸡需要量大(见表十五-4)。

表十五-4    商品蛋鸡和种蛋鸡维生素需要比较
VA(IU/kg)        8000        11000        泛酸mg/kg)        5.5        15.5
VE(IU/kg)        /        7.5        尼克酸(mg/kg)        26.4        33
B12(ug/kg)        0.006        >0.011        叶酸(mg/kg)        0.40        0.88
B2(mg/kg)        4.4        >5.5        B6(mg/kg)        3.3        4.4
    5).配方拟定可能遇到的情况
    按第一种配方设计类型拟定蛋鸡日粮配方,由于缺乏动物蛋白,可能ME和Ca偏低,在这种情况下要用油和钙源补足。在一般情况下,按这一类型设计配方,饲料成本最低。在我们目前的条件下比较适合,但应尽量注意多种饲料配合。
    按不同产蛋鸡阶段拟定配方,最好以ME作为调节因素,其它营养素保持不变的原则进行考虑(即通过改变ME浓度去控制其它营养素摄入)比较简化。
    在饲料成本允许条件下,按第二类设计配方时,特别应注意能/蛋白。以防鸡过肥或其它营养摄入不足。
    任何配方设计都应首先考虑饲料中的色素潜力,不足则应补充,也要尽量避免配方用料单一的现象出现。
    按任何一类设计配方,只要是副产品用量较大,均应考虑Lys和Try是否平衡;Vk、B6是否满足要求。没有使用含硫酸盐的预混添加剂配方还应考虑硫酸盐是否需要补充。
    2.育成鸡的饲料配方设计
    除一般应考虑的问题外, 以下几点也应注意:
    1).育成鸡的特点是生长, 但不是充分发挥遗传潜力的生长。而是在日粮控制下,准时生长到20周龄开始产蛋。
    基于这样一个特点。习惯上把生长过程分为几个阶段。有的分成二个阶段,小雏(0~8龄)和育成(8~20周龄);也有的分成三个阶段(如NRC),幼雏(0~6周龄),中雏(6~14周龄),大雏(14~20周龄)。如此分阶段的目的是便于用日粮控制生长,保证在适宜的时候,达到适宜的体重。因此能量和蛋白浓度则是重点要考虑的因素。
    经过反复研究证明,育成鸡日粮ME浓度保持稳定为宜,其值应比蛋鸡高,比肉鸡低,也可以没有差异。
    日粮CP浓度应随生长期不同而改变,幼雏期CP水平高,育成期蛋白水平低。而且幼雏期的蛋白质质量要求比育成期高。全期均要求营养素供给平衡,全面。
    2).非营养性添加剂如抗菌素,抗球虫剂,抗氧化剂应适宜选用。
    3).单一饲料在配方中的比例不宜超过一般有效利用范围。
    4).重要营养素如Met、Lys、P等应保证有效量的供给。
    3.肉鸡的配方设计
    肉鸡生产的目的是产肉,如何使肉鸡以最快速度生长,尽可能少耗料,配方设计起着重要作用。
    配方设计时,在一般考虑之外,应注意以下几点:
    1).肉鸡品种特性,饲养环境对营养需要的影响。
    2).饲养、生产计划、组织饲料供给的可能性,对配方设计的可能影响。
    3).肉鸡商品质量与饲料之间的关系,要结合进入配方设计考虑之中。
    4).根据肉鸡生长特点拟定配方,蛋白质总量和氨基酸平衡,是考虑重点。特别是生长前期更要保证日粮蛋白浓度。生长后期可适当降低,其它营养性,非营养性添加剂,能够结合考虑也有助于降低饲料成本。抗球虫剂必用。
    5).配方设计中的用料技术
    油脂或含脂丰富的饲料要加抗氧化剂保护饲料品质。饲料中油脂含量过高(高于5%以上),不利于自动饲养使用。
    在无动物蛋白饲料来源的情况下,用植物蛋白饲料加合成氨基酸具有同样效果。但应注意单一饲料的用量不宜过高,特别是有限制因素的饲料如菜籽饼。
    使用含黄色素低的饲料如小麦、高梁,应补加类胡萝卜素,有利于提高商品质量。
    按第三种类型组织的饲料设计配方,可以尽量避免过量使用单一饲料对适口性和其它饲料质量的影响。
    4.其它禽类的配方设计
    1).火鸡日粮配方与相应肉鸡的配方设计考虑近似。开饲和幼雏火鸡日粮蛋白水平要求比肉鸡更高,对此更应注意配方组成多样化,及使用添加剂,特别是Mn和胆碱。
    2).鸭日粮配方设计也可参照相应鸡配方设计方法。在没有专门鸭用配方情况下,用相应鸡的配方也可行,进行专用鸭配方设计,要重点考虑蛋白质氨基酸平衡,特别是蛋氨酸。ME低一点影响不大。质量差的油脂尽量少用。有条件,生产成颗粒料,对鸭更适口。生长鸭特别要注意尼克酸和胆碱的有效供给。
表十五-5    鸡常用生长促进剂及在配合饲料中的用量
名      称        作              用        鸡用量(ppm)        肉鸡(ppm)
金霉素        促进生长, 提高F/G        10~55        10~55
土霉素        "          "        5~55        5~55
卡那霉素        "          "        15~30        15~30
竹桃霉素        "          "        1~5        1~5
螺旋霉素        "          "        5~20        5~20
纯霉素        "          "        5~20        5~20
青霉素        "          "        26~55        26~55
乃论文        "          "        10~15        10~15
富乐霉素        "          "        2~5        1~2.2
安丙啉        抗球虫        40~350        40~250
氯比啶        "        80~250        80~250
二甲基嘧啶        "        40~125        40~125
滴克喹        "        20~40        20~40
乃卡巴精        "        100~200        100~200
盐菌素        "        50        50
瘤胃素钠        "        80        80


----------------------------------------------------------------
            课    堂    实    践    (四)
  请自己组织饲料拟定一成年蛋鸡产蛋高峰期的日粮配方。
    1.用手算法计算出下列营养指标:ME、CP、EE、CF、C、P、M+Cys,假定价格。
    2.分析已拟定配方的特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3.用电子计算机算出最低饲料成本的配方。
    4.计算出拟定配方的主要保证值。
    5.写出产品加工的特殊要求。
    6.讨论配方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
----------------------------------------------------------------

    七、牛的日粮配方设计
    随着现代养牛业的发展。商品化生产程度越来越高。对配合饲料生产和日粮配方设计也就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牛的生长阶段不同,生产性能不同,对饲料的要求明显不同。加之反刍动物的特殊食性习惯,使得设计牛的日粮配方比任何其它动物的配方设计都困难。
    一).日粮配方设计的一般考虑(见猪配方设计的一般考虑)
    二).日粮配方设计类型(精料)
    1.谷类、植物副产品,矿物质,添加剂型。
    谷类常用玉米、大麦、小麦、高梁、燕麦、黑麦等。谷类在配方中的比例,习惯采用多种类,低比例的配方方法。任何一种谷类籽实在配方中比例以不超过40%为宜,常用10~20%。
    植物副产品常用的有以下几类:
    糠麸:麦麸、米糠、谷糠、草汾麦糠等。
    饼粕:菜籽饼、棉籽饼、籽饼、太阳瓜子饼、大豆饼、花生饼等。饼粗使用,仍以多饼低比例为宜。
    槽渣:酒槽、酱渣、粉渣、麦糠、糖蜜渣等。此类饲料也不宜高比例集中使用。
    矿物质:主要考虑Na、Cl、Ca、P,在缺镁地区,或奶牛喂精料比例过高,瘤胃pH值下降的情况下同可考虑补充镁。
    微量元素:常只考虑补充Fe、Cu、Mn、Zn、I、Se、Co。一般情况下可用微量元素预混料补充。
    维生素:通常情况下只考虑补充脂溶维生素,其中以VA、VD、VE作为考虑重点。
    生长促进剂:按照饲料法, 适宜适时使用,NPN按规定使用。
    这一配方类型常用于配合奶牛育肥肉牛,断奶小牛的日粮设计。
    2.谷类。植物副产品, 动物产品、矿物质、添加剂型。
    此类日粮实际上是在第一类型日粮基础上加动物性饲料而成。常用于哺乳期育成小牛的日粮配方。进行此类型配方设计,在没有动物性饲料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选用质量比较好的植物性饲料进行配合。允许在这一类型日粮配方设计中使用适宜抗菌素作生长促进剂。
    3.代乳料型
    这一类配合饲料是用于代替母奶喂小牛。主要是动物性饲料组成,也可用少量植物性饲料。
    常用饲料原料,脱脂奶粉,奶加工副产品,动物油脂,鱼粉等。有时也用一定数量植物饲料如大豆饼。代乳料的特点是高能高蛋白,粗纤维含量很低。饲料成本高。
    三)奶牛日粮配方设计
    1.生长奶牛日粮配方设计。
    饲养生长奶牛的目的是在人为控制下(通过饲料、饲养),在适宜的时间(一般大约二周岁),达到适宜体重(如黑白花牛340公斤左右、爱尔夏牛270公斤左右、娟姆牛230公斤左右),为下步配种、繁殖、产奶打下良好基础。很明显,配方设计必须围绕这一目的进行考虑。这种定向控制饲养的成功与否,70%决定于日粮配方,因此要设计好配方,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弄清生长奶牛的种类、年龄、体重,估计出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规定体重所要求的日增重速度。
    2).认真估计饲料之间的结合效应。
    饲料的结合效应。是指饲料结合使用其营养价值提高或降低的效应。19世纪未,人们就发现,在反刍动物日粮中添加淀粉,反而降低干草的表观消化率。以后不断发现,几种饲料混合后的表现消化率并不等于各单个饲料表现消化率的平均消化率。有的饲料结合使用,效果更好,营养价值更高。但不包括单一饲料营养素缺乏,结合后降低了缺乏程度,而表现出结合使用提高饲料营养价值的情况。也有的饲料结合使用,其营养价值反而比单个使用更低。例如玉米青贮和玉米籽实结合使用,其ME和DE均比单独使用低。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反刍动物中,负的结合效应确实存在,特别是精料和粗料结合时,其结合比例显著影响结合效应(见表(十五-6)。

表十五-6       精粗料的结合效应
        粉碎干草:  制粒大麦
        3:0        2:1        1:2
DM消化率(%):                       
结合后消率化(%)(计算)        51        61.7        72.3
实际观测的消化率(%)        51        58        65.7
消化率降低(%)                6        9.1
干草消化率(%)(计算)                       
结果后的消化率(%)(计算)        51        51        51
实际观测的消化率(%)        51        45.4        31.2
消化率降低(%)                10.9        38.8

    由以上可知,反刍动物日粮不能单纯用加性效应去考虑日粮配合,还应考虑非加性效应,即减性结合效应。反刍动物日粮中非加性效应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尽可能减少其作用的程度,对此精粗比例值得认真考虑。
    3).调查摸清常用粗饲料的种类、质量和一般用法用量,估算出平均每天能提供给生长奶牛各种主要营养素的确切数量。
    4).根据饲养标准和综合有关研究资料,计算出要达到规定日增重速度尚差的营养素数量。
    5).根据生长奶牛的总采食量,计算出尚差营养素的日粮浓度,和粗饲料在总采食量中所占的比例。若粗饲料比例超过60%或低于40%,应提出调整意见。重新计算尚差营养素的日粮浓度。直到精粗比例,各种营养素需要都满足要求为止。
    6).可按第一类型设计组织饲料拟定配方。
    7).精料配方设计必须切实保证碳水化合物和真蛋白质的质量。使用NPN时应注意S:N(以1:10~20为宜)。
    2.产奶奶牛日粮配方设计。
    产奶是饲养奶牛的主要生产目的。在目前动物生产条件下,除了部分条件好的养鱼生产企业以外,奶牛产奶属于生产效率最高者。产奶潜力发挥如何,关键在于饲料。目前动物营养研究已经有能力通过饲料配合和饲养计划比较准确控制奶牛产奶量。充分利用现代奶牛饲养营养研究的新成果,设计出质量较高的奶牛配合饲料配方,应该说不存在大的问题。拟定奶牛配方原则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弄清楚产奶牛的产奶阶段和产奶周期。了解不同产奶阶段有助于设计不同配方或改变供给量使奶牛达到理想的产奶水平。了解不同产奶周期有助于保证奶牛正常的身体和产奶素质。如奶牛在头三个泌乳期内,除了产奶,还要长身体。了解到此情况后,我们就可以通过改变配方设计或通过增加供给量的办法解决长身体部分的适宜需要。
    2).其它方面参考生长奶牛日粮配方设计。
    3).选择精料配合饲料时,若影响奶商品质量的饲料较多,如菜籽饼、糟渣、鱼粉、蚕蛹等。可尽量选用影响较小的饲料或通过严格限制用量拟定配方生产饲料,让用户在挤乳时饲喂,其余时间喂给影响奶商品质量较大的粗饲料和配合饲料。
    4).产奶高峰期,若原喂配合饲料通过增加喂给量都不能满足产奶需要,则应重新拟定配方,增加营养素浓度。
    5).产奶高峰期过后,在饲料法规允许条件下,可适宜应用特定生长促进剂(如碘化酪蛋白)提高产奶量。
    6).要求精料加工不能过细(呈粉状),以免影响正常瘤胃功能。
    7).在乳牛饲喂大量粗料,且粗蛋白含量低,致使配合精料蛋白水平达到或超过20%时,建议不用或尽可能少用NPN化合物。否则NPN将在瘤胃内分解成氨由尿排出,影响奶牛总氮的获得水平。
    四)、育肥肉牛日粮配方设计
    为了降低育肥成本,肉牛育肥一般采用高能、高精饲料养。因此日粮配方设计应注意以下特点:
    1.育肥后半期日粮配合宜将DE从每公斤3.3Mcal左右降3.1Mcal。精料和粗饲料混合喂,有利于限制采食精料过量,产生过肥的现象出现。
    2.由于育肥牛精料用量大,为了保证正常瘤胃功能。进行配方设计时要注意选择适宜饲料,如尽可能多用大麦,不用小麦,减少玉米用量。适当增加一些糠麸,槽渣,某些饼粕如亚麻籽饼比例。尽可能把日粮中脂肪含量限制在5%以内,以保证纤维素和NPN的消化(被包被脂例外)。
    3.一般说来日粮脂肪对牛体脂硬度影响不大。但到育肥后期,脂积量增大,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也可能增加牛体脂的不饱和程度。应适当限制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的量。
    4.育肥后期要限制饲料组成中的草粉。苜蓿等含叶黄素多的饲料成分,预防体脂变黄,影响商品质量。
    5.整个育肥期,粗饲料摄入应保持在15%左右为宜。精料配方设计粗纤维以不低于3%为宜。
    五)、代乳料的配方设计
    前期代乳料(6周以内)配方设计是目前牛日粮配方设计中的一个难题。一是可供选用的配方原料有限。主要是脱脂奶粉或奶加工副产品,此外可选糖(单糖),油脂,添加剂。二是成本较高,根据目前研究,要利用其它一些动植物饲料还有一定的困难,只能选高质量者少量利用。
    鱼粉。目前认为最多只能代换奶蛋白的35%,就此比例也有一定程度降低生长的作用。鱼蛋白或脂肪对幼牛消化率低,氨基酸组成也不很理想。
    植物蛋白,如大豆,至今不能解决蛋白质的溶解性问题,使幼牛利用大豆蛋白的效率很低。大豆中的碳水化合物也是如此。
    谷类,研究证明幼牛与幼小单胃动物无异,碳水化合物(淀粉)基本上不能利用。甚至可能产生腹泻。
    非乳脂性脂肪和糖,对幼牛有一定利用效果。其中动物脂比植物脂好。糖则以单糖为好,其它糖差。
    综上所述,设计代乳料,对于原料选用应值得特别考究。
    后期代乳料(6周龄以后),胃肠机能逐渐发育成熟,日粮配方设计可按第二类型选用优质饲料拟定。
----------------------------------------------------------------
----------------------------------------------------------------
              课    堂    实    践  (五)
    试设计一年青产奶奶牛矿物质微量元素配方, 参考下列步骤。
    1. 确定应在配方设计中考虑的元素, 并进行论证。
    2. 确定配方中各元素浓度, 对日粮中相应元素适当处理。
    3. 原料选择(基于饲料法规定, 合理选用)。注意载体与配合料关系。
    4. 确定矿物质微量元素预混料在配合料中的用量比例。
    5. 计算配合比例, 最后应算出原料在配方中的比例。
    6. 整理成配方设计表。
    7. 写出主要或特殊加工混合要求和工艺过程。
    8. 认真体会矿物质预混料配方设计的难点所在。
----------------------------------------------------------------
----------------------------------------------------------------
    八、鱼的配合饲料配方设计
    1.鱼日粮(饵料)配方设计的一般考虑
    鱼是一种长期自由摄取水中天然食物的动物,在所取食物中粗蛋白水平平均在60%以上。一些种类的食用鱼,经反复研究证明,日粮粗蛋白水平也在30~50%之间。因此CP水平是配方设计的重点。
    基于鱼食料的这一特点,因此其配合饲料,经济成本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尽可能选用价格适宜的饲料特别重要。
    除价格以外,设计配方,适口性亦值得注意,否则可能造成饲料浪费,或配合饲料的生产效益低。为了解决适口性问题,同时也为了保证配合饲料质量, 配方设计以多种饲料,低比例使用为宜。这样既有利增加适口性,也有利于克服单一饲料用量较大可能产生曲线加性效应,与我们在配方设计时所希望的线性加性效应不相符合的缺点。有研究证明,饲料ME含量,随单一饲料用量增加,而ME呈一曲线形式增加,在用量较低的范围内,近似呈直线增加。因此,适宜限制饲料在配方中的用量(见表十五-7)有利于提高配方设计质量。
表十五-7    常用鱼饲料在配方中的用量限制
饲    料        最低用量        最高用量        饲    料        最低用量        最高用量
优质鱼粉        15        100        骨肉粉(%)        0        10
   (%)                        鱼  油(%)        2        13
劣质鱼粉                        小  麦(%)        0        20
   (%)        0        15        禽下脚料(%)        0        5
血 粉(%)        0        5        蒸馏副产品               
大豆饼(%)        0        15        (%)        0        5

    利用线性规划设计配方,应根据营养,饲料学所阐明原理知识,适宜设计限制条件和选择适合于线性规划利用的饲料。例如一般线性规划中用饲料要求价格低,营养素浓度高。高质量高价格的饲料在计算中均用不上。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人为决定;所涉及到饲料是否一定需要,若需要,最低限度需要多少。不能单以价格为依据,还必须要有充分的理论根据,才能使被确定的限制条件在配方计算和整个配方设计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2.几种常见鱼类的配方设计
    1).鲤鱼
    属于杂食鱼类,能较好地利用α─淀粉。在能量成本和配方比例允许条件下,含淀粉丰富的饲料可用到30%以上,但要求生产加工配合饲料时必须进行膨化处理。
    动物蛋白饲料用于鲤鱼饲料配方,应使用新鲜脂肪氧化程度尽可低为好。虽然鲤鱼抗脂肪氧化的能力较强(相对鳟鱼而言),但也可能存在因用量较大,过氧化程度高,而超过所耐受的程度。
    据研究,鱼粉中存在一种食欲诱导因子,有利于吸引鱼摄取。
    一些角质蛋白饲料,应根据加工生产质量在5~10%以内限制使用,以保证整体配方质量。
    植物性蛋白饲料(包括粕饼在内)。对鲤鱼,其利用价值较高,但单一种类在配方中的用量以不超过16%为限,最好在10%左右为宜,可多饼结合使用。
    在设计幼鱼和生长鱼想方时,应注意考虑磷酸盐的适宜比例。有利于促进生长,提高饲料利用效益。最好是利用磷酸二氢盐为宜。如磷酸二氢钠,磷酸二氢钙。
    磷酸氢盐用于促进生长,在配方中的比例以用到2%为宜。磷酸氢盐的利用,特别是磷酸二氢钠,可以预防小鲤鱼摄食劣质脂肪引起头部变形。磷酸盐使用后可能引起鱼体脂, 特别是内脏脂肪减少,水分含量增加,对鱼肉质量有一定影响, 同时也给饲料制粒带来一定困难(主要是因其在机器内固化之故)。制粒最困难的是磷酸氢钠,其次是磷酸二氢钠。磷酸二氢钙对制粒影响不大。
为保证配合饲料营养成分和尽量减少损失,要求在饲料加工时,尽可能制成膨化饲料或加其它粘合剂,制成在水中比较稳定的饲料。自然膨化保护以小麦淀粉为最好,其它含淀粉丰富的饲料也可以用。但应注意淀粉比例过量可能影响配方蛋白质水平,其它粘合剂包括明胶、琼脂、甲基纤维素、胶化淀粉、聚丙烯酸钠、精氨酸钠等均可利用。其中琼脂和甲基纤维素对鱼无营养作用,宜控制用量在2~5%以内为宜。基
于鲤鱼喜欢腐质饲料,这一保护饲料营养成分的措施,更值得重视。
    鲤鱼饲料中黄玉米比例较大,可能使鱼肉质也变软变黄,影响商品质量。基于此种情况,用料时以选用白玉米为宜。
    2.鳟鱼。
    属于冷水食肉性鱼类,适应人工饲养。基于鳟鱼抢食性的采食特点和不吃腐质饲料的习惯,配合饲料设计没有必要考虑加工在水中稳定性好的饲料。重点应考虑鳟鱼对不同饲料的嗜好特点。
    鳟鱼耐受过氧化脂肪的能力较差,应严格控制饲料中所用脂肪的变质程度,尽可能利用新鲜、未变质的脂肪为好,同时应尽量缩短配合饲料生产、销售、饲养周期,以减少氧化脂肪对鳟鱼的影响。
    配方中应适量包含诱食因子,如在配方中保持一定比例鱼粉或加工下脚料,有利于诱导鳟鱼采食。
    配方设计要考虑饲料来源的稳定性,避免随时变动配方成组。特别是突然性大变动。如突然取消鱼粉,用酪蛋白等其它动物蛋白代替,仅管不降低配方营养浓度,但也可能使鳟鱼采食明显减少,影响生长,浪费饲料。
    因鳟鱼属食肉性鱼类,对淀粉的利用率不如鲤鱼,应适当控制在配方中的用量,能量不足,可适当增加脂肪用量。
    植物蛋白饲料用于鳟鱼配方,以大豆饼粕最好,菜籽饼,棉籽饼次之,芝麻粕更次之,亚麻籽饼最差,(据研究,该饼中含抑制鱼生长的未知因子)。其它谷类副产品饲料作蛋白质来源以脱脂者为好。
    考虑配合饲料中的矿物质微量元素,应根据具体情况补加。鳟鱼日粮补钙效果甚差。由于鳟鱼能有效地利用水中钙源,配方设计只能根据水质情况确定钙是否需要补充。饲料中的磷对鳟鱼则很重要,若基础饲料不能满足需要, 则应考虑补充不足部分,微量元素亦可以考虑在配方中使用。
    维生素,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利用(集约,网箱条件下),塘养条件下,可以不考虑补充维生素,集约化程度高则可以补充。
    饲料中黄色素如叶黄素对鳟鱼肉颜色有影响。摄取水中兰藻较多的鳟鱼,其肉颜色可能变黄。据研究这种黄色素在鱼肉中沉积的现象,在饲料中加红色类胡萝卜便可避免黄肉出现。
    3).观赏鱼。
    观赏鱼种类甚多,饲料配方设计重点要考虑三点:
    a.饲料在水中的稳定性。要严格选用粘合剂,尽量减少饲料溶解和对水清晰度的影响。
    b.保证不同鱼种对饲料色素的需要,不管是金鱼或其它有色鱼类,其颜色主要来源于饲料中的叶黄素、玉米黄素、夏黄质等。据查证,苜蓿,聚合草等饲料中含叶黄素较丰富,其它饲料中也不同程度有之。一些硬壳水生动物,如虾、蟹等,含有较丰富的夏黄质。一些水生浮游生物,如螺旋蓝藻含有较丰富的玉米黄素。经研究证明,利用合成色素,如胡萝卜素亦有良好显色作用。
    c.适口性。既要求所选用饲料要适合于鱼的采食特性,也要求配合饲料具有适合于不同鱼种的饲料形态。必要时也配合适量调味剂,如鱼汁,或具有鱼腥味的一些化学物质。
    4).水产养殖初充料的配方设计
    目前水产养殖生产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高度集约的工厂化养殖;另一种是开放式或半开放式养殖生产。第一种生产方式的特点是将水产养殖的一切条件都置于人为控制下,包括鱼生长,生存环境和营养需要。第二种生产方式则不完全受人控制。营养素的需要让鱼部分从环境中摄取,池塘、流水、自然水面养殖即如此。其不足部分由人工生产的补充料去满足。
    在自然条件下养鱼,一般能从环境中摄取60%左右的食料。若采取集约化饲养,则只能从环境中摄取最多达40%左右食料。所摄取饵料CP含量均在60%左右。确切估计这些资料是补充配方设计基本根据之一。
    补充料配方设计的另一基本根据是补充饵料使用对象的营养需要。这样可依据以下公式计算出补充料的营养水平。
            ax1+bx2=c
    其中:   a=从环境中摄取饵料的营养素浓度(%);
            x1=从环境中摄取的饵料量(%);
            b=补充料营养素浓度(%);
            x2=补充料量(%);      x1+x2=100%
            c=营养素需要量(%)
    例如,某池塘鲤鱼群,从环境中能摄取30%的食料,其料CP含量约60%,鲤鱼标准CP需要为35%,问补充CP浓度(%)为多少。
    根据上述公式: a=60%;x1=30%;
                  c=35%;x2=100%-30%=70%
                  60%×30%+b×70%=35%
                  b=24.3%
    在某些条件下,难于对从环境摄取的营养物质作出估计。在这种情况下可接受下列经验性数据资料。
    一般采用第二种方式养殖鲤鱼,其补充料可按以下营养素浓度进行配方设计:
    CP:23~28%
    EE:约5%
    CF:在8%以内
    淀粉含量:在10%以上
    维生素:按标准需要的30%计算
    微量元素:可考虑,可不考虑补充。
    若补充料中动物蛋白比例较高,或利用磷酸氢盐促进生长。可以不考虑常量元素补充。动物性饲料在配方中用量小于15%, 可添加微量元素:Mn、Cu、Fe、I、Zn、Co。
    补充料营养水平确定之后,即可组织饲料拟定配方。
    为保证鱼配合饲料质量,建议配合料保存时间以6~8周为限,保存期超过三个月者一般不再用。


----------------------------------------------------------------
----------------------------------------------------------------
             课    堂    实    践   (六)
    试设计一鲤鱼在集约饲养条件下的维生素预混料配方。
    参考下列步骤:
    1. 确定应在配方设计中考虑的Vit,并进行论证。
    2. 确定配方中各维生素的浓度,对日粮和环境中相应维生素作适当处理。
    3. 原料选择(基于饲料法规定,合理选用)。注意选择适宜载体和配合饲料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维生素的生物学效价。
    4. 确定Vit预混料在配合饲料中的用量比例。
    5. 计算配合比例,最后应算出原料在配方中的比例,计算注意单位统一。
    6. 整理成配方设计表。
    7. 写出主要或特殊加工混合要求和工艺过程。
    8. 体会Vit预混配方设计的难点所在。
----------------------------------------------------------------


































第十六章     饲料法规

    饲料法规是饲料生产、销售,使用领域中的一个权威性文件,由专门的权力机关执行实施。饲料法规由政府职能机构批准。是政府政策的组成部分。因此饲料法规就是饲料管理部门或监查机构工作的准纯。
    饲料法规应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制定饲料法规的目的
    1.促进动物生产,保护动物生产不受损害。
    2.保证人们利用动物产品的绝对安全,使产品合乎人们健康要求。
    3.保护饲料在商品生产领域正常流通。
    4.为饲料管理部门提供工作,监测依据。
    二、行政措施
    包括参与饲料生产,流通的个人和单位按规定登记注册。饲料假冒,掺假的衡量标准,治裁措施:管理部门的取权等。
    三、单一饲料
    所有动物生产中可能利用,并可能进入商品流通领域的饲料,都要分门别类制定出质量标准。 对每一种饲料, 应根据具体情况,在以下几方面定出适宜的标准或进行必要的描述。
    1.饲料名称。应用常用的俗名或科学名及商品名。
    2.饲料描述。对生产饲料的主要方法和加工缺点和过程进行简要描述。
    3.一般要求。对饲料水分含量作出规定,同时也要表明盐酸不溶灰分含量。
    4.主要营养成分的质量标准。CP,表明最低含量;EE、矿物质应表明最高含量。
    5.饲料的组成成分。常规分析中的有机成分、矿物质、微量成分。
    6.饲料中的外来物质,若有,特别是毒性物质,要详细标出。
    7.生物效价,分饲料中营养素含量,对生物学效果进行描述。
    四、混合饲料
    按混合饲料种类(配合料、补充料等),动物种类、生产阶段、生产性能等制定混合料的营养素浓度要求标准。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混合料类型。应指明其类型,使用对象。
    2.主要营养素含量。CP、EE、P,表明最低含量;NPN表明最高或最低等蛋白质含量;Ca和NaCl要表明最高最低含量;CF表明最高含量。微量元素、维生素表明最低含量。
    3.有毒有害物质。限制范围、种类。
    4.产品说明。即产品标签。任何一种标签应具备以下内容:
    产品名称(产品名和商品名): 保证值;产品原料组成;产品使用说明;值得注意的问题;产品生产者地址。
    五、添加剂
    动物饲料生产中可能用到的添加剂都要定出质量要求。
    1.添加剂的主要种类:
    1).生长促进剂。包括抗菌素或具有抗菌作用的化合物;酶;激素;有机酸。
    2).抗氧化剂。
    3).调味剂
    4).健康保健剂
    5).乳化剂
    6).色素物质
    7).抗拮块剂
    8).防腐剂
    9).粘合剂
    10).微量元素化合物
    11).维生素。
    2.质量要求
    1).对原料进行简要描述
    2).原料的应用目的
    3).用量标准。包括正常用量,耐受量和毒性水平。
    4).使用方法和限制。
    六、饲料中的不适宜物质
    1.饲料中本身存在的物质:如含硫化合物,葡萄糖硫苷;多酚化合物,棉酚;毒性蛋白;生物碱;有机螯合物;植酸盐等,应根据具体饲料定出措施(如要求饲料加工除去;限制用量,用法等)保证饲料正常使用。
    2.外来物质。限制有毒物质的剂量,特别是重金属和一些营养上可能超过正常用量可能致毒的物质。例如Pb、Hg、As、F等。
    七、饲料加工要求
    不同饲料有不同加工标准,特别是配合饲料生产中原料加工,要对粉碎,加热,混合等作出明确规定。



主  要  参  考  书

1.东北农学院主编:家畜饲养学,农业出版社(1979)。
2.(日)森本宏著,常生译:饲料学(节译本),农业出版社(1981)。
3.(日)配合饲料讲座编篡委员会编,刘丙吉等译:配合饲料讲座上卷设计篇,农业出版社(1988)。
4.杨诗兴、彭大惠编译:国外家畜饲养与营养资料选编,农业出版社(1981)。
5. Qrskov, E. R., Feed Science, world Animal Science, B4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 V. (1988).
6.Jurgens, Marsshall H., Animal  Feeding and Nutrition Fifth Ed.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1982).
7.Mc Donald, P. etal, Animal Nutrition Fourth ED. lonmgman Ins.,New York(1988).
8.Miioslav Rechigl, Jr., Hankdbook of Nutritive Value of Processed Fodd. Vol. Animal Feedstffs. CRC Press Bica Raton, F1(1982).
























附表1                   瘦肉型猪饲养标准(中国)
   营 养 指 标        体重(千克)
        1-5        5-10        10-20        20-60        60-90
   消化能      (兆卡)        4        3.62        3.31        3.1        3.1
   消化能      (兆焦)        16.74        15.15        13.85        12.97        12.07
   粗蛋白         (%)        27        22        19        16        14
   赖氨酸         (%)        1.4        1        0.78        0.75        0.63
   蛋氨酸+胱氨酸  (%)        0.8        0.59        0.51        0.38        0.32
   苏氨酸         (%)        0.8        0.59        0.51        0.45        0.38
   异亮氨酸       (%)        0.9        0.67        0.55        0.41        0.34
   精氨酸         (%)        0.36        0.26        0.23        0.23        0.18
   钙             (%)        1        0.83        0.64        0.6        0.5
   磷             (%)        0.8        0.63        0.54        0.5        0.4
   食盐           (%)        0.25        0.26        0.23        0.23        0.25
   铁          (毫克)        165        146        78        6.        50
   锌          (毫克)        110        104        78        110        90
   铜          (毫克)        6.5        6.3        4.9        4.36        3.75
   锰          (毫克)        4.5        4.1        3        2.18        2.5
   碘          (毫克)        0.15        0.15        0.14        0.14        0.14
   硒          (毫克)        0.15        0.17        0.25        0.3        0.28
   维生素A(国际单位)        2380        2276        1718        1230        1225
   维生素D(国际单位)        240        228        197        189        118
   维生素E(国际单位)        12        11        11        10        10
   维生素K    (毫克)        2.2        2.2        2.2        2        2
   维生素B1   (毫克)        1.5        1.3        1.1        1        1
   维生素B2   (毫克)        3.3        3.1        2.9        2.5        2.1
   烟酸        (毫克)        24        23        18        13        9
   泛酸        (毫克)        15        13.4        10.8        10        10
   生物素      (毫克)        0.15        0.11        0.1        0.09        0.09
   叶酸        (毫克)        0.65        0.68        0.59        0.57        0.57
   维生素B12  (微克)        24        23        15        10        10
       注:表中数字除用百分数表示的以外均为每千克饲粮含量。能量可浮动0.2。










    附表2                  后备母猪饲养标准(中国)
━━━━━━━━━━━━━━━━━━━━━━━━━━━━━━━━━━━━
                           小型猪(千克)                 大型猪(千克)
营 养 指 标        ────────────    ────────────
                     10-20    20-35    35-60     20-35    35-60    60-90
────────────────────────────────────
消化能     (兆卡)    3        3        2.9       3        2.95     2.9
消化能    (兆焦)    12.55    12.55    12.13     12.55    12.34    12.13
粗蛋白       (%)    16       14       13        16       14       13
赖氨酸       (%)    0.7      0.62     0.52      0.62     0.53     0.48
蛋氨酸+胱氨酸(%)    0.45     0.4      0.34      0.4      0.35     0.34
苏氨酸       (%)    0.45     0.4      0.34      0.4      0.34     0.31
异亮氨酸     (%)    0.5      0.45     0.38      0.45     0.38     0.34
钙           (%)    0.6      0.6      0.6       0.6      0.6      0.6
磷           (%)    0.5      0.5      0.5       0.5      0.5      0.5
食盐         (%)    0.4      0.4      0.4       0.4      0.4      0.4
铁       (毫克)    71       53       43        53       44       38
锌       (毫克)    71       53       43        53       44       38
锰       (毫克)    2        2        2         2        2        2
铜       (毫克)    5        4        3         4        3        3
碘       (毫克)    0.14     0.14     0.14      0.14     0.14     0.14
硒       (毫克)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维生素A(国际单位) 1560     1250     1120      1160     1120     1110
维生素D(国际单位)  178      178      130       178      130      115
维生素E(国际单位)   10       10       10        10       10        2
维生素K    (毫克)    2        2        2         2        2        1
维生素B1   (毫克)    1        1        1         1        1        1.9
维生素B2   (毫克)    2.7      2.3      2         2.3      2        1.9
烟酸        (毫克)    16       12       10        13       9        9
泛酸        (毫克)    10       10       10        10       10       10
生物素      (毫克)   0.09     0.09     0.09      0.09     0.09     0.09
叶酸        (毫克)    0.5      0.5      0.5       0.5      0.05     0.5
维生素B12  (微克)    13       10       10        10       10       10
━━━━━━━━━━━━━━━━━━━━━━━━━━━━━━━━━━━
    注:表中数字除用百分数表示的以外均为每千克饲粮含量。
  




     附表3                 繁殖母猪饲养标准(中国)
━━━━━━━━━━━━━━━━━━━━━━━━━━━━━━━━━━━
   营 养 指 标             妊前期       妊后期       泌乳期       种公猪
────────────────────────────────────
   消化能      (兆卡)       2.8          2.8          2.9          3
   消化能      (兆焦)      11.72        11.09        12.13        12.55
   粗蛋白         (%)      11           12           14           12(14)
   赖氨酸         (%)       0.35         0.36         0.5          0.38
   蛋氨酸+胱氨酸  (%)       0.19         0.19         0.31         0.2
   苏氨酸         (%)       0.28         0.28         0.37         0.3
   异亮氨酸       (%)       0.31         0.31         0.33         0.33
   钙             (%)       0.61         0.61         0.64         0.66
   磷             (%)       0.49         0.49         0.46         0.53
   食盐           (%)       0.32         0.32         0.44         0.35
   铁          (毫克)       65           65           70           71
   铜          (毫克)       4            4            4.4          5
   锌          (毫克)       42           42           44           44
   锰          (毫克)       8            8            8            9
   碘          (毫克)       0.11         0.11         0.12         0.12
   硒          (毫克)       0.13         0.13         0.09         0.13
   维生素A(国际单位)       3200         3300         1700         3531
   维生素D(国际单位)       160          160          172          177
   维生素E(国际单位)       8            8            9            8.9
   维生素K    (毫克)       1.7          1.7          1.7          1.8
   维生素B1   (毫克)       0.8          0.8          0.9          2.6
   维生素B2   (毫克)       2.5          2.5          2.6          0.9
   烟酸        (毫克)       8            8            9            8.9
   泛酸        (毫克)       9.7          9.8          10           10.6
   生物素      (毫克)       0.08         0.08         0.09         0.09
   叶酸        (毫克)       0.5          0.5          0.5          0.52
   维生素B12  (微克)       12           13           13           13.3
━━━━━━━━━━━━━━━━━━━━━━━━━━━━━━━━━━━━
    注:表中数字除用百分数表示的以外均为每千克饲粮含量。







    附表4                     瘦肉型猪饲养标准(美国NRC,1998)
━━━━━━━━━━━━━━━━━━━━━━━━━━━━━━━━━━━━
                        生长肥育猪体重(千克)                 成年   泌乳
   营 养 指 标         ─────────────────    公猪   母猪
                       3-5   5-10  10-20   20-50  50-80  80-120
───────────────────────────────────
平均体重(kg)          4     7.5    15    35     65    100        175
DE(kcal/kg)          3400  3400    3400  3400    3400   3400  3400 3400
ME(kcal/天)          3625  3625    3625  3625    3625   3625  3265 3265
DE(kcal/天)(兆卡)    855   1690   3400   6305    8760  10450  6800 21765
ME(kcal/天)(兆卡)    820   1620   3265   6050    8410  10030  6530 20895
采食量(g/天)         250    500   1000   1855    2575  3075   2.00 6.40
粗蛋白   (%)         26.0   23.7   20.9   18.0    15.5  13.2  13.00 18.4
                           回肠真消化率基础(%)
精氨酸 (%)           0.54   0.49   0.42   0.33    0.24  0.16      0.49
组氨酸 (%)           0.43    0.28   0.32   0.26   0.21  0.16      0.34
异亮氨酸(%)          0.73    0.65   0.55   0.45   0.37  0.29      0.47
亮氨酸 (%)           1.35    1.20   1.02   0.83   0.67  0.51      0.96
赖氨酸 (%)           1.34    1.19   1.01   1.83   0.66  0.52      0.85
蛋氨酸               0.36    0.32   0.27   0.22   0.18  0.14      0.22
蛋氨酸+胱氨酸(%)     0.76    0.68   0.58   0.47   0.39  0.31      0.41
苯丙氨酸             0.80    0.71   0.61   0.49   0.40  0.31      0.46
苯丙氨酸+酪氨酸(%)   1.26    1.12  0.95    0.78   0.63  0.49      0.95
苏氨酸(%)            0.84    0.76  0.63    0.52   0.43  0.34      0.52
色氨酸(%)            0.24    0.22  0.18    0.15   0.12  0.10      0.15
缬氨酸(%)            0.91    0.81  0.69    0.56   0.45  0.35      0.72
                             表观消化率(%)
精氨酸(%)           0.51    0.46  0.39    0.31   0.22  0.14       0.46
组氨酸(%)           0.40    0.36  0.31    0.25   0.20  0.16       0.32
异亮氨酸(%)         0.69    0.61  0.52    0.42   0.34  0.26       0.44
亮氨酸(%)           1.29    1.15  0.98    0.80   0.64  0.50       0.92
赖氨酸(%)           1.26    1.11  0.94    0.77   0.61  0.47       0.79
蛋氨酸              0.34    0.30  0.26    0.21   0.17  0.13       0.21
蛋氨酸+胱氨酸(%)    0.71    0.63  0.53    0.44   0.36  0.29       0.38
苯丙氨酸            0.75    0.66  0.56    0.46   0.37  0.28       0.43
苯丙氨酸+酪氨酸(%)  1.18    1.05  0.89    0.72   0.58  0.45       0.89
苏氨酸(%)           0.75    0.66  0.56    0.46   0.37  0.30       0.46
色氨酸(%)           0.22    0.19  0.16    0.13   0.10  0.08       0.13
缬氨酸(%)           0.84    0.74  0.63    0.51   0.41  0.32       0.66
                             总氨基酸基础(%)
精氨酸(%)          0.59    0.54  0.46    0.37   0.27  0.19   --   0.54
组氨酸(%)          0.48    0.43  0.36    0.30   0.24  0.19  0.19  0.38
异亮氨酸(%)        0.83    0.73  0.63    0.51   0.42  0.33  0.35  0.53
亮氨酸(%)          1.50    1.32  1.12    0.90   0.71  0.54  0.51  1.05
赖氨酸(%)          1.50    1.35  1.15    0.95   0.75  0.60  0.60  0.97
蛋氨酸             0.40    0.35  0.30    0.25   0.20  0.16  0.16  0.24
蛋氨酸+胱氨酸(%)   0.86    0.76  0.65    0.54   0.44  0.35  0.42  0.46
苯丙氨酸           0.90    0.80  0.68    0.55   0.44  0.34  0.33  0.52
苯丙氨酸+酪氨酸(%) 1.41    1.25  1.06    0.87   0.70  0.55  0.57  1.07
苏氨酸(%)          0.98    0.86  0.74    0.61   0.51  0.41  0.50  0.61
色氨酸(%)          0.27    0.24  0.21    0.17   0.14  0.11  0.12  0.17
缬氨酸(%)          1.04    0.92  0.79    0.64   0.52  0.40  0.40  0.82
━━━━━━━━━━━━━━━━━━━━━━━━━━━━━━━━━━━━
   注:表中营养需要为每千克饲粮中的含量。
      附表5                育成鸡营养需要(美国,NRC,1994)
━━━━━━━━━━━━━━━━━━━━━━━━━━━━━━━━━━━
                             白壳蛋鸡                     褐壳蛋鸡
              ──────────────  ─────────────
                 0-6    6-12   12-18  18周-   0-6    6-12   12-18  18周
                 (周)   (周)   (周)   开产    (周)   (周)   (周)   开产
────────────────────────────────────
代谢能     (兆焦)  2.85   2.85   2.9    2.9     2.8    2.8   2.85   2.85
粗蛋白       (%)  18     16     15     17      17     15     14     16
精氨酸       (%)  1      0.83   0.67   0.75    0.94   0.78   0.62   0.72
甘氨酸+丝氨酸(%)  0.7    0.58   0.47   0.53    0.66   0.54   0.44   0.5
组氨酸       (%)  0.26   0.22   0.17   0.2     0.25   0.21   0.16   0.18
异亮氨酸     (%)  0.6    0.5    0.4    0.45    0.57   0.47   0.37   0.42
亮氨酸       (%)  1.1    0.85   0.7    0.8     1      0.8    0.65   0.75
赖氨酸       (%)  0.85   0.6    0.45   0.52    0.8    0.56   0.42   0.49
蛋氨酸       (%)  0.3    0.25   0.2    0.22    0.28   0.23   0.19   0.21
蛋氨酸+胱氨酸(%)  0.62   0.52   0.42   0.47    0.59   0.49   0.39   0.44
苯丙氨酸     (%)  0.54   0.45   0.36   0.4     0.51   0.42   0.34   0.38
苯丙氨酸+酪氨酸(%) 1      0.83   0.67   0.75    0.94   0.78   0.63   0.7
苏氨酸       (%)  0.68   0.57   0.37   0.47    0.64   0.53   0.35   0.44
色氨酸       (%)  0.17   0.14   0.11   0.12    0.16   0.13   0.1    0.11
缬氨酸       (%)  0.62   0.52   0.41   0.46    0.59   0.49   0.38   0.43
亚油酸       (%)  1      1      1      1       1      1      1      1
钙           (%)  0.9    0.8    0.8    2       0.9    0.8    0.8    1.8
非植酸磷     (%)  0.4    0.35   0.3    0.32    0.4    0.35   0.3    0.35
钾           (%)  0.25   0.25   0.25   0.25    0.25   0.25   0.25   0.25
钠           (%)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氯           (%)  0.15   0.12   0.12   0.15    0.12   0.11   0.11   0.11
镁        (毫克)  600    500    400    400     570    470    370    370
锰        (毫克)   60     30     30     30      56     28     28     28
锌        (毫克)   40     35     35     35      38     33     33     33
铁        (毫克)   80     60     60     60      75     56     56     56
铜        (毫克)    5      4      4      4       5      4      4      4
碘        (毫克)  0.35   0.35   0.35   0.35    0.33   0.33   0.33   0.33
硒        (毫克)  0.15   0.1    0.1    0.1     0.14   0.1    0.1    0.1
维生素A (国际单位) 1500   1500   1500   1500    1420   1420   1420  1420
维生素D3(国际单位)  200    200    200    300     190    190    190   280
维生素E(国际单位)  10     5      5      5       9.5    4.7    4.7   4.7
维生素K  (毫克)    0.5   0.5   0.5    0.5      0.47   0.47   0.47  0.47
维生素B2  (毫克)  3.6    1.8    1.8    22      3.4    1.7    1.7    1.7
泛酸       (毫克)  10     10     10     10      9.4    9.4    9.4    9.4
尼克酸     (毫克)  27     11     11     11      26     10.3   10.3  10.3
维生素B12 (毫克)  0.009  0.003  0.003  0.004   0.009  0.003  0.003  0.003
胆碱      (毫克)  1300   900    500    500     1225   850    470    470
生物素    (毫克)  0.15   0.1    0.1    0.1     0.14   0.09   0.09   0.09
叶酸      (毫克)  0.55   0.25   0.25   0.25    0.52   0.23   0.23   0.23
维生素B1  (毫克)  1      1      0.8    0.8     1      1      0.8    0.8
维生素B6  (毫克)  3      3      3      3       2.8    2.8    2.8    2.8
━━━━━━━━━━━━━━━━━━━━━━━━━━━━━━━━━━━
     注:表中数值为每千克饲粮中的含量。
     


     附表6                 产蛋鸡营养需要(美国,NRC,1994)
━━━━━━━━━━━━━━━━━━━━━━━━━━━━━━━━━━━
                         产蛋鸡(白壳蛋)日采食            产蛋鸡
                       ─────────────             (褐壳)
                                                    种用      日采食
                        80克       100克   120克     100克      110克
───────────────────────────────────
  代谢能       (兆焦)    2.9        2.9      2.9        2.9       2.9
  粗蛋白          (%)    18.8       15      12.5       15         16.5
  精氨酸          (%)    0.88       0.73     0.58       0.7        0.77
  组氨酸          (%)    0.21       0.17     0.14       0.17       0.19
  异亮氨酸        (%)    0.81       0.65     0.54       0.65       0.715
  亮氨酸          (%)    1.03       0.82     0.68       0.82       0.9
  赖氨酸          (%)    0.86       0.69     0.58       0.69       0.76
  蛋氨酸          (%)    0.38       0.3      0.25       0.3        0.33
  蛋氨酸+胱氨酸   (%)    0.73       0.58     0.48        0.58      0.645
  苯丙氨酸        (%)    0.59       0.47     0.39       0.47       0.52
  苯丙氨酸+酪氨酸 (%)    1.04       0.83     0.69       0.83       0.91
  苏氨酸          (%)    0.59       0.47     0.39       0.47       0.52
  色氨酸          (%)    0.2        0.16     0.13       0.16       0.175
  缬氨酸          (%)    0.88       0.7      0.58       0.7        0.77
  亚油酸          (%)    1.25       1       0.83       1          1.1
  钙              (%)    4.06      3.25      2.71       3.25       3.6
  氯              (%)    0.16       0.13    0.11        0.13       0.145
  镁           (毫克)    625        500     420        500        550
  非植酸磷        (%)    0.31       0.25    0.21        0.25       0.275
  钾              (%)    0.19       0.15    0.13        0.15       0.165
  钠              (%)    0.19       0.15    0.13        0.15       0.165
  碘           (毫克)    0.044      0.035    0.029       0.1        0.04
  铁           (毫克)    56         45      38         60         50
  锰           (毫克)    25         20      17         20         22
  硒           (毫克)    0.08       0.06     0.05        0.06       0.06
  锌           (毫克)    44         35      29         45         39
  维生素A (国际单位)    3750       3000     2500       3000       3300
  维生素D3(国际单位)    375        300      250        300        330
  维生素E (国际单位)    6          5        4          10         5.5
  维生素K     (毫克)    0.6        0.5      0.4        1          0.55
  维生素B12   (毫克)    0.004      0.004     0.004      0.08       0.004
  生物素       (毫克)    0.13       0.1       0.08       0.1        0.11
  胆碱         (毫克)    1310       1050       875      1050       1150
  叶酸         (毫克)    0.31       0.25       0.21      0.35       0.28
  尼克酸       (毫克)    12.5       10        8.3        10         11
  泛酸         (毫克)    2.5        2         1.7        7          2.2
  维生素B6    (毫克)    3.1        2.5       2.1        4.5        2.8
  维生素B2    (毫克)    3.1        2.5       2.1        3.6        2.8
  维生素B1    (毫克)    0.88       0.7       0.6        0.7        0.8
  ━━━━━━━━━━━━━━━━━━━━━━━━━━━━━━━━━━━
    注:表中数值为每千克饲粮中的含量。满足90%产蛋率的营养需要。
        附表7                肉鸡营养需要(美国,NRC,1994)
━━━━━━━━━━━━━━━━━━━━━━━━━━━━━━━━━━━
                           0-3周              3-6周         6-8周
───────────────────────────────────
  代谢能       (兆焦)       3.2                3.2            3.2
  粗蛋白          (%)       23                 20            18
  精氨酸          (%)       1.25               1.1             1
  甘氨酸+丝氨酸   (%)       1.25               1.14            0.97
  组氨酸          (%)       0.35               0.32            0.27
  异亮氨酸        (%)       0.8                0.73            0.62
  亮氨酸          (%)       1.2                1.09            0.93
  赖氨酸          (%)       1.1                1               0.85
  蛋氨酸          (%)       0.5                0.38            0.32
  蛋氨酸+胱氨酸   (%)       0.9                0.72            0.6
  苯丙氨酸        (%)       0.72               0.65            0.56
  苯丙氨酸+酪氨酸 (%)       1.34               1.22            1.04
  哺氨酸          (%)       0.6                0.55            0.46
  苏氨酸          (%)       0.8                0.74            0.68
  色氨酸          (%)       0.2                0.18            0.16
  缬氨酸          (%)       0.9                0.82            0.7
  亚油酸          (%)       1                  1               1
  钙              (%)       1                  0.9             0.8
  氯              (%)       0.2                0.15            0.12
  镁           (毫克)       600                600             600
  非植酸磷        (%)       0.45               0.35             0.3
  钾              (%)       0.3                0.3              0.3
  钠              (%)       0.2                0.15             0.12
  铜           (毫克)       8                  8                8
  碘           (毫克)       0.35               0.35             0.35
  铁           (毫克)       80                 80              80
  锰           (毫克)       60                 60              60
  硒           (毫克)       0.15               0.15             0.15
  锌           (毫克)       40                 40              40
  维生素A (国际单位)       1500               1500             1500
  维生素D3(国际单位)       200                200              200
  维生素E (国际单位)       10                 10               10
  维生素K     (毫克)       0.5                0.5              0.5
  维生素B12    (毫克)       0.01               0.01              0.007
  生物素       (毫克)       0.15               0.15              0.12
  胆碱         (毫克)       1300               1000              750
  叶酸         (毫克)       0.55               0.55              0.5
  尼克酸       (毫克)       35                 30               25
  泛酸         (毫克)       10                 10               10
  维生素B6    (毫克)       3.5                3.5               3
  维生素B2    (毫克)       3.6                3.6               3
  维生素B1    (毫克)       1.8                1.8               1.8
  ━━━━━━━━━━━━━━━━━━━━━━━━━━━━━━━━━━
    注:表中数值为每千克饲粮中的含量。
        


     附表8                乳猪饲料典型配方(美国)
    ━━━━━━━━━━━━━━━━━━━━━━━━━━━━━━━━━━
      饲料                                配                方
                            ──────────────────────
                                 1       2      3         4        5
    ──────────────────────────────────
     玉米(粗蛋白质8.4%)    41.6     39.9   28.2      39.3      35.1
     豆粕(粗蛋白质44%)                               28.8
     豆粕(粗蛋白质47%)     30.9     26.3   26.3                32.9
     燕麦(粗蛋白质17%)                      9.1
     脱脂奶粉(粗蛋白质33%)  4.5     4.5     9.1       9.1
     乳清粉(粗蛋白质12%)     9.1    13.6    9.1       9.1      18.2
     鱼粉(粗蛋白质62%)              2.3
     蔗糖                                      4.5
     油脂                      1.8      1.8     1.8       1.8       1.8
     磷酸氢钙                  1.2      0.9      1.2       1.2       1.2
     碳酸钙                    0.9      0.7      0.7       0.7       0.8
     食盐                      0.2      0.2      0.2       0.2       0.2
     矿物质预混合饲料①        0.2      0.2      0.2       0.2       0.2
     维生素预混合饲料②        0.4      0.4      0.4       0.4       0.4
     抗乘数                   0.01     0.01     0.01      0.01      0.01

     主要营养指标:
     代谢能                  13.41    13.42    12.75     13.25     13.25
     粗蛋白质                22.68    22.32    22.34     22.11     22.64
     赖氨酸                    1.4      1.4      1.4     1.4       1.4
     苏氨酸                   0.94     0.95     0.93      0.94      0.96
     色氨酸                   0.29     0.28     0.29      0.29      0.3
     钙                       0.91     0.91     0.9       0.91      0.91
     磷                       0.7      0.7      0.71      0.7       0.7
    ━━━━━━━━━━━━━━━━━━━━━━━━━━━━━━━━━━
     注:① 硫酸铜   1.5%      碘化钾     0.01%       硫酸亚铁    25%
            硫酸锰   2.5%      亚硒酸钠   0.025%      硫酸锌      25%
            稀释剂   45.965%。
         ② 维生素A  5百万国际单位   维生素K   4克     尼克酸    25克
            维生素D  0.6百万国际单位  泛酸       20克    维生素B2  6克
            维生素E  26千国际单位    维生素B12  25毫克  生物素   0.3克
            载体      4456.8克
         

    附表9                     商品猪典型饲料配方(日本)
    ━━━━━━━━━━━━━━━━━━━━━━━━━━━━━━━━━
      饲料                    乳、仔猪                     生长肥育猪
      配方          ──────────────  ───────────
      组成             1       2      3       4        1       2      3
    ─────────────────────────────────
    小麦(炒)          33.8    26.65   20
    葡萄糖            9       8     5
    砂糖              3       2
    小麦粉                    15    20      25
    黄玉米                          23.6    44.4     75.4    77.1   78.4
    脱脂奶粉          40      20     10
    乳清粉                    10            10
    白鱼粉            3       5      5       6
    鱼粉(蛋白62%)                                    9       7     5
    豆粕(蛋白50%)     3               9       8
    豆粕(蛋白45%)                                    11      8      4.5
    麦麸                                              3      6      10.5
    大豆(炒)                   5
    饲料酵母          2       3       2     2
    大豆油            4               3
    油脂                      3             2
    食盐            0.2     0.2     0.2     0.2      0.3     0.3     0.3
    磷酸氢钙        1.2     1.2     1.4     1.4      0.7     0.7     0.6
    碳酸钙                                           0.6     0.5     0.4
    矿物质预混料①  0.2     0.2     0.2     0.2      0.2     0.2     0.2
    维生素预混料②  0.2     0.2     0.2     0.2      0.2     0.2     0.2
    添加剂③        0.4     0.4     0.4     0.4
    赖氨酸                  0.1            0.15
    蛋氨酸                  0.05           0.05

    主要营养指标:
    消化能(兆焦/千克)15.95  15.74  15.37  14.84    14.04   14.04   14.04
    粗蛋白质(%)       23.1   21.1   20     18.3      18      16      14
    赖氨酸 (%)       1.52   1.32    1.04   0.99     0.87    0.73    0.59
    ━━━━━━━━━━━━━━━━━━━━━━━━━━━━━━━━━━
    注:① 硫酸铜   1%     硫酸亚铁    10%      硫酸锌      9.1%
           硫酸锰   2.9%   碘化钾      0.037%   氯化钴      0.15%
           碳酸钙   76.813%。
        ② 维生素A 4百万国际单位     维生素B2  4.4克   泛酸钙    22克
           维生素D 0.8百万国际单位   尼克酸    21.6克  维生素B6  2.3克
           维生素E 0.21百万国际单位  维生素B1222毫克 小麦粉  948.448克
        ③ 为抗生素和香味剂。





    附表10                  产蛋鸡饲料配方(美国)
    ━━━━━━━━━━━━━━━━━━━━━━━━━━━━━━━━━
                                      饲粮粗蛋白质(%)
                           ──────────────────────
                           15      16      17     18    19      20
    ─────────────────────────────────
    玉米(黄)         千克  662.3   637.7   608.6   564.5   535     509.1
    苜蓿(蛋白17%)    千克   11.3    11.3    11.3    11.3    11.3    11.3
    豆粕            千克  132.8   155     179     205.3   229.4   251.8
    肉骨粉(蛋白47%)  千克   23.0    23.0    23.0    23.0    23.0    23.0
    蛋氨酸          千克    0.5     0.5     0.5     0.5    0.5     0.5
    磷酸氢钙        千克    4.1     3.6     3.6     3.1    3.1     3.1
    碳酸钙          千克   72.3    72.3    72.3    79.1    79.1    79.1
    碘化食盐        千克    3.1     3.1     3.1     3.1    3.1     3.1
    油脂(稳定)       千克           3.1     8.2     19.5  25      28.2
    泛酸钙            克    5      4.5     4.5     4.5    4.0     4.0
    锰                克   52     52      52      52      52      52
    硒              毫克   90.8    90.8    90.8    90.8    90.8    90.8
    锌                克   16      16      16      16    16      16
    维生素A  百万国际单位   6      6       6       6     6       6
    维生素D3 百万国际单位   2      2       2       2     2       2
    胆碱               克 274     231     184     140    94      50
    尼克酸             克  12      12      12      12    12      12
    维生素B2           克   2       2       2       2     2       12
    维生素B12        毫克   6       6       6       6     6       6

    代谢能      兆焦/千克
    粗蛋白             %  15.08   16.02   17.03   18.01   19.03   20.0
    赖氨酸             %   0.68    0.75    0.83    0.91   0.98    1.06
    蛋氨酸             %   0.31    0.32    0.33    0.34   0.35    0.36
    蛋+胱氨酸          %   0.54    0.57    0.59    0.62   0.64    0.67
    钙                 %   3.25    3.24    3.24    3.5    3.5     3.51
    磷                 %   0.52    0.52    0.53    0.52    0.53    0.54
    ━━━━━━━━━━━━━━━━━━━━━━━━━━━━━━━━━
     注:表中各饲粮可按添加剂使用要求添加抗氧化剂、防霉剂。
         配方中微量元素用配方中的钙磷源作稀释剂制成10磅预混合料利用。
         配方中维生素用配方中有机饲料玉米粉作载体制成10磅预混合料利用。
  


      附表10-1         不同产蛋率的蛋白质摄入量
    ━━━━━━━━━━━━━━━━━━━━━━━━━━━━━━━━━━
                                                 最低蛋白质摄入量(克)
    ──────────────────────────────────
      开始产蛋                                            19-20
      90%产蛋率                                          18-19
      80%产蛋率                                          17-18
      70%产蛋率                                          16-17
      60%产蛋率                                          15-16
    ━━━━━━━━━━━━━━━━━━━━━━━━━━━━━━━━━━

      附表10-2       采食量、饲粮蛋白质水平和蛋白质摄入量的关系
    ━━━━━━━━━━━━━━━━━━━━━━━━━━━━━━━━━
      100只                       饲粮蛋白质水平(%)
      鸡日        ──────────────────────────
      采食      15        16        17        18        19        20
      饲料                     每只鸡每天采食粗蛋白质
      (磅)       克       克        克        克        克        克
     ─────────────────────────────────
     19-19       12        13        14        15        16        17
     20-21       14        15        15        16        17        18
     22-23       15        16        17        18        19        20
     24-25       16        17        18        20        21        22
     26-27       18        19        20        21        22        24
     28-29       19        20        22        23        24        26
     30-31       20        22        23        25        26        27
    ━━━━━━━━━━━━━━━━━━━━━━━━━━━━━━━━━

    注:附表10-1和附表10-2的使用方法举例:
    某产蛋鸡群产蛋率80%,每100只鸡平均日采食27磅饲料,问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应配合多高。
    根据附表10-1,80%产蛋率的鸡日采食粗蛋白质不低于17-18克。再根据附表10-2,查得100只鸡日采食27磅饲料满足每只鸡17-18克粗蛋白质对应的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为16%17%。因此,选用附表10粗蛋白质为16%或17%的饲料配方即可满足要求。





    附表11                 猪、鸡常用饲料营养价值表(常规成分)
━━━━━━━━━━━━━━━━━━━━━━━━━━━━━━━━━━━━
              干物    消化    代谢   粗蛋  粗脂  粗钎   钙     总   有效
              质      能      能      白    肪    维           磷     磷
              %     (猪)    (鸡)    %    %    %    %     %     %
────────────────────────────────────
玉米        88.4   14.45   14.06   8.6    3.5   2     0.04   0.21   0.06
大麦        88.8   12.36   11.13   10.8   2     4.7   0.12   0.29   0.09
小麦        91.8   14.14   12.89   12.1   1.8   2.4   0.07   0.36   0.12
高梁        89.3   13.63   13.01   8.7    3.3   2.2   0.09   0.28   0.08
稻谷        90.6   11.16   10.67   8.3    1.5   8.5   0.07   0.28   0.08
糙大米      87     15.42   13.97   8.8    2     0.7   0.04   0.25   0.08
粹大米      88     15.6    14.1    8.8    2.2   1.1   0.04   0.23   0.07
裸大麦(青稞)88     12.3    11.59   12     1.8   2.5   0.08   0.31   0.09
粟(谷子)    91.9   13.12   10.13   9.7    2.6   7.4   0.06   0.26   0.08
小米        86.3           14.06   8.9    2.7   1.3   0.05   0.32   0.1
燕麦        90.3   11.2    11.3    11.6   5.2   8.9   0.15   0.33   0.1
荞麦        88     12.65   11.12   10.8   2.5   10.5  0.09   0.32   0.12
大豆        88     17.31   14.06   37     16.2  5.1   0.27   0.48   0.14
黑豆        88     15.94   13.14   36.1   14.5  6.7   0.24   0.48   0.14
豌豆        88     13.46   11.42   22     1.5   5.9   0.13   0.39   0.12
蚕豆(胡豆)  88     13.96   10.79   24     1.4   7.5   0.15   0.4    0.12
豆粕(机榨)  90     13.91   11.05   43     5.4   5.7   0.32   0.5    0.15
豆粕(浸提)  92.4   13.6    10.29   47.2   1.1   5.4   0.32   0.62   0.19
黑豆粕(机榨)88     13.27   10.54   39.8   4.9   6.9   0.42   0.48   0.14
菜籽粕(机榨)92.2   13.29   8.54    36.4   7.8   10.7  0.73   0.95   0.29
菜籽粕(浸提)91.2   12.15   7.99    38.5   1.4   11.8  0.79   0.96   0.29
棉仁粕(机榨)92.2   9.86    8.16    33.8   6     15.1  0.31   0.64   0.19
棉仁粕(浸提)91     9.06    7.95    41.4   0.9   12.9  0.36   1.02   0.31
花生粕(机榨)90     13      12.26   43.9   6.6   5.3   0.25   0.52   0.16
胡麻粕(浸提)89     10.1    7.11    36.2   1.1   9.2   0.58   0.77   0.23
胡麻粕(机榨)92     10.46   7.78    33.1   7.5   9.8   0.58   0.77   0.23
芝麻粕(机榨)92     12.31   8.95    39.2   10.3  7.2   2.24   1.19   0.36
葵仁粕(浸提)92.5   9.49    5.94    32.1   1.2   22.8  0.41   0.84   0.25
葵仁粕(机榨)93.8   10.07   6.94    28.7   8.6   19.8  0.65   0.81   0.21
玉米胚芽粕  90     13.38   9.54    16.8   8.7   5.7   0.03   0.85   0.23
玉米蛋白粉  88     14.65   12.55   60.2   2.5   1.3          0.5    0.14
小麦麸      88.6   11.7    6.57    14.4   3.7   9.2   0.18   0.78   0.23
细米糠      90.2   12.25   10.92   12.1   15.5  9.2   0.14   1.04   0.31
次粉        88.0   12.98   12.12   14.2   2.4   3.5   0.05   0.32
麦芽根      89.7   9.66    5.89    28.3   1.4   12.5  0.22   0.73
羽毛粉      88.0   11.58   11.41   77.9   2.2   0.7   0.2    0.68
甘薯叶粉    87.0   4.97    4.22    16.7   2.9   12.6  1.41   0.28
甘薯粉      89     13.53   11.8    3.8    1.3   2.2   0.15   0.11   0.03
木薯粉      87.2   13.39   11.63   3.8    0.2   2.8   0.16   0.08   0.02
鱼粉        89.5           10.25   55.1   9.3         4.59   2.15   2.15
鱼粉        89     12.87   12.13   60.5   9.7         3.91   2.9    2.9
肉骨粉      84     12.37   11.38   53.4   9.9         9.2    4.7    4.7
蚕蛹        91     18.08   14.27   53.9   22.8        0.25   0.53   0.58
猪血粉(喷雾)88.9   11.91   10.29   84.7   0.4         0.2    0.22   0.22
饲料酵母    91.9   12.03   9.16    41.3   1.6         2.2    2.92
脱脂奶粉    93     13.16   10.6    36.1   1.0   0.2   1.28   1.02   1.02
乳清粉      91     12.92   8.74    16     1.0   0.3   1.95   0.98   0.98
苜蓿粉      89     8.86    8.18    20.4   3.2   19.7  1.46   0.22
槐叶粉      90.3   4.18    3.97    18.1   3.1   11.1  2.21   0.21
━━━━━━━━━━━━━━━━━━━━━━━━━━━━━━━━━━━━



                     附表12   猪、鸡常用饲料营养价值(氨基酸)
             赖氨   蛋氨  胱氨 色氨 苏氨   异亮  组氨  缬氨  亮氨  精氨  苯丙  酪氨  甘氨  丝氨
             酸     酸    酸   酸    酸    氨酸  酸    酸    酸    酸    氨酸  酸    酸    酸
             %     %    %   %    %    %    %    %    %    %    %    %    %    %
───────────────────────────────────────────────
玉米         0.27  0.13  0.18  0.08  0.31  0.29  0.24  0.46  1.05  0.44  0.47  0.32  0.34  0.38
大麦         0.37  0.13  0.22  0.1   0.36  0.37  0.18  0.55  0.7   0.51  0.5   0.34  0.41  0.46
小麦         0.33  0.14  0.3   0.14  0.34  0.46  0.27  0.57  0.8   0.53  0.59  0.4   0.49  0.52
高梁         0.22  0.08  0.12  0.08  0.25  0.24  0.17  0.36  1.05  0.32  0.44  0.32  0.3   0.32
稻谷         0.31  0.1   0.12  0.09  0.28  0.26  0.17  0.47  0.58  0.61  0.36  0.32  0.36  0.4
糙大米       0.29  0.14  0.14  0.12  0.28  0.3   0.17  0.49  0.61  0.65  0.34  0.42  0.35  0.41
粹大米       0.34  0.18  0.18  0.12  0.29  0.32  0.19  0.46  0.59  0.67  0.4   0.38  0.37  0.44
裸大麦(青稞) 0.47  0.18  0.22  0.13  0.48  0.49  0.29  0.47  0.99  0.72  0.5   0.52  0.41  0.61
粟(谷子)     0.18  0.22  0.18  0.17  0.29  0.3   0.16  0.52  0.79  0.26  0.42  0.28  0.31  0.47
小米         0.15  0.26  0.21  0.2   0.34  0.42  0.2   0.55  1.38  0.32  0.59  0.39  0.34  0.39
燕麦         0.4   0.2   0.17  0.15  0.47  0.43  0.25  0.63  0.88  0.87  0.58  0.36  0.61  0.63
荞麦         0.61  0.2   0.2   0.19  0.46  0.37  0.26  0.54  0.56  1.02  0.44  0.21  0.71  0.41
大豆         2.3   0.4   0.55  0.4   1.41  1.77  0.94  1.8   2.94  2.92  1.81  1.32  1.64  2.03
黑豆         2.18  0.37  0.55  0.43  1.49  1.69  0.8   1.72  2.91  2.75  1.93  1.31  1.58  1.77
豌豆         1.61  0.1   0.46  0.18  0.93  0.85  0.69  0.99  1.55  2.88  1.05  0.73  1.01  1.13
蚕豆(胡豆)   1.66  0.12  0.52  0.21  0.94  1.01  0.64  1.18  1.83  2.4   1.04  0.86  1.07  1.33
豆粕(机榨)   2.45  0.48  0.6   0.6   1.74  1.97  1.1   2.04  3.3   3.18  2.01  1.44  1.86  2.32
豆粕(浸提)   2.54  0.51  0.65  0.65  1.85  2.15  1.18  2.19  3.46  3.4   2.25  1.57  1.97  2.44
黑豆粕(机榨) 2.33  0.46  0.6   0.47  1.79  1.85  1.02  1.83  3.14  3.02  2.13  1.43  1.76  2.32
菜籽粕(机榨) 1.23  0.61  0.61  0.45  1.52  1.36  0.87  1.74  2.36  1.87  1.55  0.95  1.7   1.57
菜籽粕(浸提) 1.35  0.77  0.69  0.51  1.64  1.45  0.94  1.87  2.58  1.98  1.86  1.04  1.84  1.74
棉仁粕(机榨) 1.29  0.36  0.38  0.35  1.15  1     0.86  1.59  1.98  3.57  1.77  1.02  1.56  1.54
棉仁粕(浸提) 1.39  0.41  0.46  0.5   1.29  1.2   1.05  1.76  2.14  3.75  1.98  1.18  1.7   1.68
花生粕(机榨) 1.35  0.39  0.63  0.3   1.23  1.34  0.92  1.66  2.78  5.16  2.2   1.6   2.45  1.67
胡麻粕(浸提) 1.2   0.5   0.5   0.48  1.29  1.27  0.76  1.59  2.1   3.14  1.68  0.92  1.92  1.34
胡麻粕(机榨) 1.18  0.44  0.31  0.4   1.20  1.25  0.63  1.52  2.02  2.97  1.6   0.76  1.91  1.22
续附表12

             赖氨   蛋氨  胱氨 色氨 苏氨   异亮  组氨  缬氨  亮氨  精氨  苯丙  酪氨  甘氨  丝氨
             酸     酸    酸   酸    酸    氨酸  酸    酸    酸    酸    氨酸  酸    酸    酸
             %     %    %   %    %    %    %    %    %    %    %    %    %    %

芝麻粕(机榨) 0.93  0.81  0.5   0.4   1.32  1.42  0.81  1.84  2.52  3.97  1.68  1.21  1.81  1.53
葵仁粕(浸提) 1.17  0.66  0.7   0.6   1.5   1.74  1     2.3   2.6   2.9   1.9   0.84  1.43  1.2
葵仁粕(机榨) 1.13  0.46  0.7   0.58  1.2   1.13  0.82  2.25  2.47  2.4   1.77  0.78  1.07  0.76
玉米胚芽粕   0.69  0.23  0.34  0.17  0.62  0.49  0.45  0.83  1.2   1.12  0.57  0.52  0.84  0.74
玉米蛋白粉   1.03  1.49  1.1   0.36  0.2   2.45  1.2   2.78  10.04 1.82  3.56  3.07  1.67  2.96
小麦麸       0.47  0.15  0.33  0.23  0.45  0.37  0.35  0.67  0.8   0.95  0.48  0.37  0.75  0.53
细米糠       0.56  0.25  0.2   0.16  0.46  0.45  0.32  0.67  0.9   0.95  0.55  0.38  0.76  0.68
次粉         0.42  0.15  0.3   0.15  0.4   0.43  0.26  0.57  0.88  0.71  0.58  0.42
麦芽根       1.3   0.37  0.26  0.42  0.96  1.08  0.54  1.44  1.58  1.22  0.85  0.67
羽毛粉       0.89  0.59  2.93  0.4   3.51  4.21  0.32  7.23  6.78  5.3   3.57  1.79
甘薯叶粉     0.61  0.17  0.29  0.21  0.67  0.53  0.3   0.75  0.97  0.76  0.65  0.3
甘薯粉       0.14  0.04  0.05  0.03  0.15  0.12  0.05  0.17  0.2   0.14  0.2   0.14  0.14  0.12
木薯粉       0.09  0.03  0.03  0.02  0.07  0.07  0.04  0.11  0.12  0.26  0.07        0.08
鱼粉(国产)   3.64  1.44  0.47  0.7   2.22  2.23  0.9   2.29  3.85  3.02  2.1   1.63  3.76  2.1
鱼粉(进口)   4.35  1.65  0.56  0.8   2.88  2.42  1.66  2.8   4.28  3.85  2.68  2.12  4.26  2.68
肉骨粉       2.6   0.67  0.33  0.26  1.94  1.7   0.96  2.25  3.2   3.34  1.7   1.41  6.9   2.92
蚕蛹         3.66  2.21  0.53  1.25  2.41  2.37  1.29  2.97  3.78  2.86  2.27  3.44  2.28  2.4
猪血粉(喷雾) 7.07  0.68  1.69  1.43  3.51  0.88  6.01  7.64  11.96 4.13  6.05  2.16  4.12  3.64
饲料酵母     2.32  1.73  0.78  0.44  2.12  1.8   0.73  2.08  2.78  1.86  1.42  1.4   1.85  1.98
脱脂奶粉     2.8   0.9   0.29  0.5   1.59  1.83  1.03  2.28  3.59  1.21  1.75  1.83  0.73  2.05
乳清粉       1.47  0.57  0.57  0.23  0.85  0.9   0.25  0.83  1.35  0.67  0.5   0.36  1.04  0.76
苜蓿粉       0.88  0.14  0.16  0.2   0.63  0.66  0.37  1.07  1.08  0.46  1.27  0.35  0.69  0.66
槐叶粉       0.84  0.22  0.12  0.14  0.72  0.72  0.33  0.89  1.33  0.88  0.87  0.62  0.86  0.89
━━━━━━━━━━━━━━━━━━━━━━━━━━━━━━━━━━━━━━━━━━━━━━━


附表13                 常用矿物元素化合物元素含量
  ━━━━━━━━━━━━━━━━━━━━━━━━━━━━━━━━━━━
   化合物        元素    含量(%)     化合物          元素    含量(%)
  ───────────────────────────────────
  七水硫酸亚铁    铁     20.1           五水硫酸铜       铜     25.5
  六水硫酸亚铁    铁     21.5           四水硫酸铜       铜     27.4
  五水硫酸亚铁    铁     23.1           三水硫酸铜       铜     29.7
  四水硫酸亚铁    铁     24.9           二水硫酸铜       铜     32.9
  三水硫酸亚铁    铁     27.1           一水硫酸铜       铜     35.8
  二水硫酸亚铁    铁     29.7           硫酸铜           铜     39.8
  一水硫酸亚铁    铁     32.9           碳酸铜           铜     51.4
  硫酸亚铁        铁     36.8           氯化铜(白色)     铜      47.3
  一水碳酸亚铁    铁     1.7            二水氯化铜(绿色) 铜      37.3
  碳酸亚铁        铁     48.2           硫化铜           铜     66.5
  六水氯化铁      铁     20.7           五水硫酸锰       锰     22.8
  氯化铁          铁     34.4           四水硫酸锰       锰     24.6
  四水氯化亚铁    铁     28.1           三水硫酸锰       锰     26.8
  氯化亚铁        铁     44.1           二水硫酸锰       锰     29.4
  七水硫酸锌      锌     22.7           一水硫酸锰       锰     32.5
  六水硫酸锌      锌     24.3           硫酸锰           锰     36.4
  五水硫酸锌      锌     26.0           碳酸锰           锰     47.8
  四水硫酸锌      锌     28.0           四水氯化锰       锰     27.8
  三水硫酸锌      锌     30.3           氧化锰           锰     77.4
  二水硫酸锌      锌     33.1           亚硒酸钠         钠     45.6
  一水硫酸锌      锌     36.4           五水亚硒酸钠     钠     30.0
  硫酸锌          锌     40.5           硒酸钠           钠     41.8
  氧化锌          锌     80.3           碘化钾           碘     76.4
  碳酸锌          锌     52.1           碘酸钾           碘     65.1
  氯化锌          锌     48.0           七水硫酸钴       钴     21.0
  氧化钼          钼     66.6           硫酸钴           钴     38.0
  硫化钼          钼     59.9           氧化钴           钴     45.4
  硫酸镁          镁     20.2           氯化钴           钴     24.8
  ━━━━━━━━━━━━━━━━━━━━━━━━━━━━━━━━━━━
   注:表中化合物按100%的纯度计算。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7-8-24 21:4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在学习。。。。。。。。
发表于 2007-8-25 10:5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太强了.省钱了!!!呵呵,直接复制了.
发表于 2007-9-1 22: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太好啦!感谢分享!
发表于 2007-9-4 11: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省钱,楼主辛苦。自己就先看看算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7-13 03:46,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