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国水产饲料总量已经超过1000万吨,水产饲料占饲料总量的比例基本稳定在10%左右,水产饲料已经成为我国饲料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水产配合饲料质量而言,饲料配方设计是关键,而饲料原料质量是重要基础,加工技术是保障。饲料原料的选择、原料的质量对配合饲料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许多配合饲料质量问题是由饲料原料所引起;饲料原料的质量、价格也是决定配合饲料产品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同时,水产品市场价格低迷要求水产配合饲料必须降价,而饲料原料尤其是鱼粉、菜粕、棉粕等价格不断上涨需要水产配合饲料必须涨价,更是雪上加霜的是饲料原料掺假技术水平在不断发展、涉及掺假的原料种类在增多、掺假物对鱼类健康和疾病发生的影响在不断增加,在这三重市场压力下水产配合饲料如何发展?这对饲料原料的选择和质量控制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就淡水鱼类饲料原料的选择和质量控制技术进行分析,提出本人的一些意见共参考。
在配方编制和饲料生产时如何评价一种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①蛋白质和氨基酸,这是评价蛋白质原料的基础。对于蛋白质,主要看原料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的可消化利用率,单纯看蛋白质含量是不够的,如羽毛粉、踢脚粉等蛋白质含量高,但是消化率低,所以必须结合该原料的蛋白质可消化利用率来评价较为合适,可选用的参数应该是单位可消化利用蛋白质的价格,既以可消化利用蛋白性价比、而不是单纯看单位重量蛋白质性价比,单位重量可消化利用蛋白价格愈低愈合算;其次是看蛋白质中氨基酸的平衡效果,如玉米蛋白粉、大米蛋白粉等蛋白含量高但氨基酸平衡性差,氨基酸的平衡效果针对不同的养殖对象具有相对性,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计算养殖对象肌肉必需氨基酸与备选择蛋白质原料中必需氨基酸的相关性,既饲料原料蛋白质中10种必需氨基酸与养殖对象肌肉中10种必需氨基酸之间的关联度,关联度愈高则平衡性愈好,应该优先选择,条件具备的企业可以研究相关的软件并建立适宜的数据库。②能量值的大小,鱼类优先利用氨基酸作为能量来源,但氨基酸价格高;其次是利用脂肪作为能量来源,最后才是碳水化合物,因此,脂肪含量高的原料能量值高,可以优先选择,但要考虑脂肪的氧化酸败问题。③原料的特殊营养作用,如维生素、活菌体、粗纤维等,新鲜的细米糠出了脂肪能量值高外,还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肌纯等,是质优价廉的原料,一些菌体蛋白如味精蛋白、酵母蛋白含有一些活的菌体可以被利用,菜粕、棉粕含有胆碱可以被鱼类利用,膨化大豆、菜子等含有丰富的磷脂可以被鱼类利用。
原料的新鲜度是影响原料养殖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如玉米、小麦等作为活的植物种子,具有很好的新鲜度,可以贮存,而玉米粉、小麦粉保存一段时间后其新鲜度会显著下降,养殖效果会降低。大豆、菜籽也是活的植物种子,其蛋白质、油脂具有很好的新鲜度,可以达到很好的养殖效果;而一旦粉碎后并存放一定时期后新鲜度显著下降,油脂也容易氧化,其养殖效果也会显著下降。就油脂而言,大豆、菜籽、米糠等油脂原料中油脂的稳定性要显著高于豆油、菜子油、米糠油,其养殖效果也要好得多。新鲜鱼粉与存放一定时期的鱼粉比较,虽然我们从一些营养指标看没有什么变化,但养殖效果会有显著的差异。
如何评判一种原料的新鲜度目前还是一件困难的事。鉴定原料新鲜度较为有效的方法是用嘴偿、用鼻子闻,通过感官进行鉴定。感官鉴定除了可以鉴定其新鲜度外,还可以判别原料是否有掺假的嫌疑。每种原料都有其自身的特殊味道,通过嘴偿、鼻子闻和眼睛看,基本可以确定原料的新鲜程度,并通过是否有异味、是否有异物基本可以判定是否变质、是否掺有其他物质。
就目前的情况看,饲料原料掺假的情况较为严重,原料、尤其蛋白质原料掺假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同时,涉及掺假的原料种类也较为普遍,以前主要是蛋白质原料,目前包括次粉、细米糠、面粉、菜粕、棉粕等都有掺假的情况。
掺假物种类也非常多,化工产品、泥土、石粉、低质、劣质原料等是掺假的主要原料,更为可怕的是在饲料原料中掺入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如在菜粕、棉粕中掺入乌桕籽、茶籽、桐油籽等,这些物质对养殖鱼类有明显的毒性和副作用。有好多饲料厂经常出现一些找不到原因的疾病、死鱼现象,查配方没有问题,查养殖环境没有问题,查疾病也找不到原因,这是就要查原料的问题。目前已经有饲料原料掺假导致养殖鱼类出现一些“疑难杂症”的案例。
掺假原料的鉴定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最好先采用感官和显微镜鉴定,再进行理化鉴定,最后进行综合鉴定。对于掺假原料的鉴定我们提出以下指标。首先感官鉴定和显微镜分析,可以初步判定原料的新鲜程度和是否有掺假的嫌疑;如果有掺假的嫌疑,则可以进一步进行鉴定,油脂原料可以选择的鉴定指标是酸价、水分和碘值,酸价可以使用碱进行中和,所以不能完全判定是否氧化酸败,但碘值是反映脂肪酸不饱和程度的指标,一般难以掩盖,对照鉴定对象的标准值可以较为准确地判定油脂是否氧化及氧化的程度。对于蛋白质原料的鉴定,在显微分析的基础上建议选用水分、粗蛋白、水溶总氮和蛋白质离体消化率,水溶总氮可以鉴定原料变质程度和原料中是否掺假有化学含氮物质如尿素、氯化铵等,而离体消化率则可以判定是否掺假了高蛋白、低消化率的原料如血粉、水解羽毛粉、水解皮革粉、踢角粉等。当然,测定氨基酸是最好的办法,但是利用氨基酸测定结果进行判别时要注意,不要单纯以氨基酸总量来进行判定,因为掺假羽毛粉、皮革粉等高蛋白原料后氨基酸总量会很高,最好根据必须氨基酸的平衡模式进行鉴定。
不同原料的实际养殖效果、使用限量等是最终决定该原料在配方中使用量的关键性、综合性因素,有条件的单位应该针对主要养殖鱼类、主要饲料原料进行养殖效果评价试验,以次决定针对不同养殖鱼类饲料配方原料的选择。例如,目前的结果表明,用高蛋白、脱狨的棉粕等量替代豆粕可以取得同样的养殖效果,对部分鱼类其养殖效果还以棉粕好于豆粕,而豆粕的价格要比棉粕高700~800元/吨,这样棉粕与豆粕比较,就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再如玉米或小麦与次粉的比较,也具有明显的养殖效果、性价比优势。
蛋白质原料是配合饲料质量的核心部分,在水产配合饲料中蛋白质原料的选择和使用也是产品质量控制和产品成本控制的关键所在。鱼粉、豆粕是优质的蛋白质原料,优质、优价,它们的使用既决定了配合饲料的产品质量,也决定了配合饲料的产品价格。而菜粕、棉粕的使用使配合饲料成本显著下降,只要使用合理,配合饲料的质量也会有保障。但是,菜粕、棉粕及其他植物粕类的使用量应该在多大范围内较为适宜?在大量使用菜粕、棉粕等后对鱼体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影响在那些方面?影响有多大?
文华等选用秘鲁鱼粉、大豆粕、生大豆、棉籽粕、菜籽饼、芝麻粕、米糠饼、米糠、小麦麸、混合麸等10种饲料原料,经粉碎后加入适量的水,制成颗粒,晒干使用。经过12周饲养,草鱼的增重率分别为鱼粉0.62%/d、大豆粕1.08%/d、生大豆粉0.22%/d、棉籽粕1.19%/d、芝麻粕0.76%/d、菜籽粕1.04%/d、米糠饼0.32%/d、小麦麸0.67%/d、混合麸0.56%/d,以棉籽粕为最佳,大豆粕和菜籽饼次之,生大豆粉最差。而蛋白质效率则以小麦麸和混合麸为最高,生大豆粉和秘鲁鱼粉最低,这反映了鱼类利用蛋白质的一般规律,因为蛋白质是不可代替的营养素,鱼类摄取的饲料优先满足其蛋白质的需要,当摄取的蛋白质不足时,用于生长的比例大;当摄取蛋白质过多时,多余的蛋白质被转化为能量消耗掉,用于生长的比例小。 我们以35%的鱼粉、57%的豆粕、68%的菜粕、60%的棉粕、52%的花生粕分别组成蛋白质含量为30%的单一蛋白质原料的试验饲料,在室内循环养殖系统中养殖草鱼64天。各试验组草鱼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鱼粉组1.16±0.05%.d~1、豆粕组0.95±0.06%.d~1、菜粕组0.57±0.02%.d~1、棉粕组0.49±0.04%.d~1、花生粕组0.53±0.05%.d~1,鱼粉组和豆粕组获得很好的生长效果和饲料利用效果。在本试验条件下,各试验组草鱼的形体参数、内脏指数、主要免疫器官重量指数和血清非特异免疫力指标如溶菌酶和SOD酶、全鱼和肌肉主要营养成分等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对草鱼生长和生理机能是比较安全的。豆粕组草鱼血清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显示肝胰脏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其他各组与鱼粉组结果无显著差异。鱼粉组草鱼全血血红蛋白含量为71.06±9.86 mg.ml~1,显著高于其他各组,显示出豆粕组(57.66±4.28 mg.ml~1)、菜粕组(60.27±0.19 mg.ml~1)、棉粕组(61.76±2.05 mg.ml~1)、花生粕组(58.59±1.49 mg.ml~1)草鱼出现一定程度的贫血反应。因此,从生长效果和饲料利用率方面看,草鱼配合饲料优选的蛋白质原料应该是鱼粉、豆粕,其次是菜粕和花生粕、棉粕,如果考虑到饲料原料的价格,菜粕、棉粕的价格一般为鱼粉价格低25%~35%(生长速度为鱼粉组的50%左右)、为豆粕价格低50%~60%左右,花生粕与菜粕、棉粕的养殖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原料价格一般高于菜粕、棉粕的价格20%~30%。因此,在原料价格高和配合饲料价格低的情况下菜粕、棉粕也是可选择的蛋白质原料,在本试验条件下菜粕用量达到68%、棉粕达到60%没有对草鱼的主要生理机能产生明显的不利,对草鱼而言应该是较为安全的用量范围。
因此,有条件的企业应该加强对主要蛋白质原料如鱼粉、豆粕、菜籽粕、棉粕、花生粕等原料在不同养殖鱼类的使用效果,以及对生理机能的影响研究,以此确定不同种类配合饲料中各种主要的原料的基本用量和最高限量,这对于既保障养殖效果,又保障鱼体正常生理机能如免疫、造血、抗病、肝功能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鱼粉是目前最好的动物蛋白质原料,淡水鱼饲料中关于鱼粉的使用注意以下问题。 鱼粉的养殖效果目前是最好的,还没有可以完全替代鱼粉的原料。因此,如果希望养殖鱼类有较快的生长速度,鱼粉的使用基本原则是“在配方成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提高鱼粉的使用量”,在饲料配方编制时,在允许的成本范围内,优先考虑鱼粉的使用量,最大限度地使用鱼粉,在此基础上,选择较小量的豆粕,其余蛋白质以选用菜粕、棉粕来达到需要量。 例如,配方成本在1400元/吨以下时,基本无法使用进口鱼粉(价格7800元/吨),此时动物蛋白可以考虑1~3%的国产鱼粉、或肉粉、或血粉;配方成本在1500~1600元/吨时,可以使用1~2%的国产鱼粉;配方成本在1700~1800元/吨时,可以使用2~4%的进口鱼粉;配方成本在1900~2000元/吨时,可以使用3~6%的进口鱼粉;配方成本在2100~2300元/吨时,可以使用8~13%的进口鱼粉;配方成本在2400~2500元/吨时,可以使用12~16%的进口鱼粉;配方成本在2600~2800元/吨时,可以使用15~20%的进口鱼粉;配方成本在2900~3000元/吨时,可以使用18~25%的进口鱼粉;配方成本在3100~3200元/吨时,可以使用22~28%的进口鱼粉。 鱼粉除了掺假带来严重不利影响外,还要考虑的因素是新鲜度和含盐量的问题。鱼粉新鲜度对使用效果影响很大,在质检时要注意。其次是盐份,淡水鱼类在配合饲料中一般不再补充食盐,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淡水鱼类可以直接从水域环境中直接吸收和利用Na和CI离子,不会出现缺乏症;另一方面是淡水鱼类体内的渗透压高于淡水环境,生理上就必须不断排除水分。因此,如果配合饲料中盐份过高会进一步增加鱼体的渗透压,可能造成应急反应。对于有磷鱼类影响可能不大,但是对于无磷鱼类如鮰鱼、黄桑鱼、黄鳝等就可能导致表皮颜色的变化,出现颜色变浅、发白的现象。对于这些无磷、或体色容易变化的鱼类,在饲料中不能再补充食盐,在鱼粉的选择方面也要注意鱼粉的含盐量,蒸汽鱼粉的含盐量一般只有2%以下,而直火干燥鱼粉含盐量为5%,所以在鮰鱼等容易发生体色变化的鱼类饲料中最好选择蒸汽鱼粉。 表1中显示了主要的动物蛋白质原料中矿物质元素和胆碱的含量,从表1中我们可以知道,①鱼粉中涉及到作为电解质维持鱼体渗透压、 调节酸碱平衡的钠(0.78-1.15%)、钾(0.83-1.10%)、氯(0.60-0.61%)的含量均较高,而在鮰鱼类淡水饲料中鱼粉的用量一般达到12-20%,这三种维持渗透压的离子已经可以满足鱼体需要了,如果再添加食盐可能会导致应急反应,因此,在淡水鱼类饲料中一般不宜添加食盐。②关于微量元素补充的问题在鱼粉、酵母、血粉等原料使用量较高的饲料中也应该引起注意,在表1中的原料里铁、铜、锰、锌、硒的含量均较高,而其中铜更值得关注,铜是重金属,过量的铜会有毒性,过量的铜还会导致鮰鱼、鲶鱼等体色发红、发黄的现象,因此,在鱼粉、血粉等动物蛋白原料用量较高的饲料中微量元素的补充量应该作适当的调整,适宜的微量元素补充量应该与饲料大料配方相协调,这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③关于胆碱在淡水鱼类饲料中使用也应该引起注意,从表1中可以发现在鱼粉中胆碱的量很高,同时在菜粕、棉粕中的含量更高,在鱼粉用量达到10%以上,菜粕20%以上使,胆碱的量达到1600g/t的量,足以满足营养需要,可以不再添加胆碱了。 鱼粉掺假较为严重,目前的掺假物主要有蛋白精、水解毛发粉、水解羽毛粉等。蛋白精掺入鱼粉可能导致鱼体氨氮中毒,出现鱼体鳃、表皮出血的情况;而掺入水解毛发粉、水解羽毛粉等使鱼粉的可消化利用率显著下降,并可能导致鱼体的体色发生变化。鱼粉质检程序应该是感官鉴定、显微镜检验、化学检验、氨基酸分析。感官鉴定主要是新鲜度、是否变质、是否有掺假;显微镜鉴定可以在40倍、100倍放大倍数下进行观察,对于掺入水解毛发粉、水解羽毛粉的可以很直观地检验出来(如图所示);化学检验主要测定水分、水溶总氮和离体消化率;氨基酸分析是最后手段,对氨基酸结果主要看10种必需氨基酸的平衡模式,目前有将赖氨酸加入鱼粉中以提高赖氨酸含量的,不能单看赖氨酸、蛋氨酸的含量。 表1 主要动物蛋白原料矿物质和胆碱含量
(资料来源:2003年第15版中国饲料数据库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
| | | | | | | | | | | 胆碱
mg/Kg
| 鱼粉(CP 64.5%)
| | | | | | | | | | | 鱼粉(CP 62.5%)
| | | | | | | | | | | 鱼粉(CP 60.2%)
| | | | | | | | | | | 鱼粉(CP 53.5%)
| | | | | | | | | | | 血粉
| | | | | | | | | | | 肉骨粉
| | | | | | | | | | | 肉粉
| | | | | | | | | | | 啤酒酵母
| | | | | | | | | | |
肉粉和肉骨粉随着加工原料的不同,质量变化较大,蛋白质含量一般在50%左右;同时,含盐量也是较高的。对于肉类加工厂新生产的肉粉,新鲜度较好,可以使用一定量进入配方,使用量一般可控制在5%以下。 肉粉和肉骨粉使用主要的不利因素一是含盐量较高,在容易发生体色变化的鱼类饲料中一般不容;二是油脂的氧化和气味,如果配合饲料中肉粉和肉骨粉使用量过大,鱼肉中可能含有异味,要限量使用,在出口、加工的水产品种饲料中一般不使用;三是卫生指标问题。 蚕蛹的油脂含量、蛋白质含量高,可以作为蛋白质、油脂原料进入饲料配方。但是,要注意的是蚕蛹含有不容易消化的几丁质成分,油脂容易氧化等不利因素,所以,蚕蛹的使用要限量,可以控制在3%以下。过高的蚕蛹、尤其是氧化的蚕蛹可能产生对生产不利的影响,如出现肌肉萎缩、鱼肉产生异味等情况。 目前豆粕有去皮和未去皮豆粕2种,有资料分析表明,如果2种豆粕的价格差异在9%以内则以选择高蛋白的去皮豆粕较为适宜,否则以选用带皮豆粕较为合算。 豆粕是优质的植物蛋白质原料,也是价格最高的植物蛋白质原料。在配方编制时,由于鱼粉要最大限度地使用,而菜粕、棉粕在淡水鱼饲料中可以较大量地使用,因此,豆粕在淡水鱼饲料中使用主要受配方成本的限制,处于控制使用的地位。 表2 植物蛋白原料中几种营养素的含量
(资料来源:2003年第15版中国饲料数据库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
| | | | | 胡萝卜素
| 胆碱
| 亚油酸
| | | | | mg/Kg
| mg/Kg
| %
| 大豆
| | | | | | | 全脂大豆
| | | | | | | 大豆饼
| | | | | | | 大豆粕
| | | | | | | 大豆粕
| | | | | | | 棉籽饼
| | | | | | | 棉籽粕
| | | | | | | 棉籽粕
| | | | | | | 菜籽饼
| | | | | | | 菜籽粕
| | | | | | | 花生仁饼
| | | | | | | 花生仁粕
| | | | | | | 向日葵仁饼
| | | | | | | 向日葵仁粕
| | | | | | | 向日葵仁粕
| | | | | | | 亚麻仁饼
| | | | | | | 亚麻仁粕
| | | | | | | 芝麻饼
| | | | | | | 玉米蛋白粉
| | | | | | | 玉米蛋白粉
| | | | | | | 玉米蛋白饲料
| | | | | | | 玉米胚芽饼
| | | | | | | 玉米胚芽粕
| | | | | | | 玉米DDGS
| | | | | | |
对于蛋白质在40~46%范围内的蛋白质原料,主要有豆粕、花生粕和棉粕,而价位是豆粕2300~2400元/吨、花生粕2100~2200元/吨、棉粕1400~1500元/吨,养殖效果以豆粕最好,但差异不大。如果在配方中使用鱼粉的比例较高的情况下,就可以将豆粕的使用量控制在10~15%左右,其余的蛋白质就主要依靠菜粕、棉粕来实现。这样,饲料配方成本可以得到有限控制,经过不同地区和一些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养殖效果也很好。如果使用高蛋白棉粕、脱绒脱酚棉粕替代豆粕使用效果更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完全不使用豆粕,从氨基酸平衡角度考虑,还是要保持一定量的豆粕进入饲料配方,只是使用量较以前有大幅度的下降。 相反,如果使用低鱼粉、高豆粕的方案,配方成本也可以得到控制,但是,在已经执行的地区和企业的实际效果看,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表2中显示了植物蛋白原料中几种营养素的含量,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①关于饼和粕的使用问题,从表2中可以知道饼的粗脂肪、亚油酸的含量较粕高,其脂肪能量值也应高于对应的粕类饲料,这是有利的一面;但是要注意的是,饼类蛋白原料一般是采用机器压榨的方式生产、而粕类蛋白饲料一般是有机溶剂浸提生产,在浸提过程中也将一些脂溶性的有毒物质带走了,所以粕类的残留毒素要低于饼类蛋白饲料,饼类饲料蛋白的使用要限制用量。②关于铜的量在植物蛋白饲料中很高,而淡水鱼类饲料中植物蛋白饲料的使用量一般很大,在淡水鱼类饲料中铜的补充量应该考虑到大配方中铜的量,生产中由于铜过量引起的问题很多,必须重视。③关于胆碱的含量在植物蛋白饲料、尤其是菜粕中很高,大配方中原料中胆碱的量足以满足营养需要,可以不再补充胆碱。④在玉米蛋白粉中胡罗卜素的含量较高,在体色鲜艳或带黄色皮肤的鱼类饲料中可以适当使用玉米蛋白粉以补充色素的需要。 花生粕含有45%左右的粗蛋白质,是一种好的植物蛋白质,不足之处是氨基酸的平衡性较差、容易被黄曲霉素污染。在淡水鱼饲料配方中,可以使用5~20%左右的花生粕,主要视花生粕质量、新鲜度和价格而确定其用量。为了尽量避免黄曲霉素的影响,可以使用1~2%的沸石粉或麦饭石进入配方,吸附部分黄曲霉素排出体外。 花生粕与豆粕比较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是与棉粕比较则优势不显著,花生粕与棉粕的养殖效果差异也不显著。 棉粕在淡水鱼类饲料中的使用量在加大,最高用量可以控制在35%以下没有发现有副作用。在性价比方面较豆粕、花生粕有明显的优势。 棉粕的蛋白质含量在不同产地、加工条件下差异较大,蛋白质含量从35%到46%的棉粕都有。在产地上以新疆棉粕质量最好,蛋白含量高,棉绒少。对棉粕进行脱绒、脱酚后如紫光棉蛋白其质量得到显著改善,蛋白质含量可以达到50%左右。用这种棉粕在淡水鱼类、虾类中替代部分豆粕使用效果较好,饲料配方成本也有下降。 棉粕除了蛋白质差异很大外,就是棉绒的含量问题。棉绒不易粉碎,在小颗粒饲料如1毫米以下饲料制粒时容易堵塞模孔,所以在虾料、小颗粒饲料中要选择脱绒棉粕。 对于棉粕在淡水鱼类饲料中的使用原则是,尽可能选择优质棉粕进入配方,对质量不好的棉粕要限量使用。 菜粕是淡水饲料常用的植物蛋白质原料,在水产饲料中的使用量最高可以达到50%左右。 菜粕的使用最好与棉粕按照1∶1的比例进入配方,主要是氨基酸平衡性好一些,同时也避免一种原料的使用量过大。在低档混养鱼料中,配合饲料的蛋白质主要依赖棉粕、菜粕,二者的总量可以达到60~65%左右。 玉米蛋白粉蛋白质含量高,但是氨基酸平衡性差,养殖效果不理想。一般是在受到配方成本限制、又需要高蛋白的饲料中使用,以实现配合饲料的蛋白质浓度,但养殖效果并不同步提高,所以用量不能太大。例如要配制蛋白38%左右的鱼饲料、配方成本在2800~2900元/吨左右时,鱼粉的用量可以达到20%,豆粕或花生粕10%、棉粕和菜粕25%左右,此时蛋白质含量达不到36%而配方成本又不允许增加鱼粉、豆粕的量,就只能使用玉米蛋白粉、或血粉来提高蛋白质量了。 所以,对于一般淡水鱼类配合饲料中蛋白质不要设计得过高,超过36%以上时就必须使用高蛋白、低消化率、养殖效果又不好的原料,实际上效果并不好。 玉米蛋白粉中含有较高的玉米黄素,是鱼体色素的重要组成成分。所以在一些体色鲜艳、尤其是带黄色体色的鱼类如黄桑鱼、塘鲺、黄鳝饲料中,可以使用3~5%的玉米蛋白粉,以提供部分鱼体需要的叶黄素。 血粉根据血源的不同、加工方式的不同,其营养价值、消化利用率有较大的差异。蒸煮血粉是消化率最低的,喷雾干燥血粉的消化率较好。发酵血粉虽然消化率较高,但蛋白质含量较低。 血粉在水产饲料中使用除了消化利用率外,还要考虑饲料的颜色问题、氨基酸平衡问题。血粉的异亮氨酸含量低,可以配合一定量的玉米蛋白粉使用,因为玉米蛋白粉的异亮氨酸含量是植物蛋白中最高的。 鱼类利用淀粉作为能量来源的能力远不如陆生动物,但是淀粉类饲料又是最廉价的饲料原料,所以在淡水鱼饲料中依然占有很大的比例。 玉米和小麦在淡水鱼类饲料中的使用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其主要原因是玉米和小麦是活的植物种子,新加工的玉米或小麦进入饲料配方具有很好的新鲜度,目前在草食性鱼类如草鱼、武昌鱼,杂食性鱼类如罗非鱼、鲤鱼饲料中使用10%左右的小麦或玉米可以取得较好的养殖效果,而饲料成本得到较好的控制。 玉米和小麦在淡水鱼饲料中的使用除了新鲜度方面的因素外,还有与次粉、麦麸的价格比较优势、原料不掺假的优势。次粉掺假的情况较多,给质量检验带来许多困难;同时,价格也高于玉米或小麦的价格;玉米或小麦加工出来后的价格也不高于次粉,而新鲜度要好得多,具有很好的性价比优势。 玉米与小麦比较,小麦对淡水鱼的养殖效果要好一些,但差异不显著;玉米使用后鱼体的脂肪含量要高于小麦。因此,对于玉米和小麦的使用原则时,谁价格低选用谁,在粉碎细度达不到要求(0.8~1.0㎜筛片)时尽量选择小麦,如果鱼体肥度不够时尽量选择玉米。将玉米和小麦混合使用也可以,但是在加工和配料方面较为麻烦一些。 玉米或小麦的使用量对于鲫鱼、鲤鱼等杂食性鱼类饲料中可以控制在8%以下,草食性鱼类可以控制在15%以下。 玉米或小麦使用过高时,可能导致鱼体积累的脂肪过多。如果饲料中有鱼虾4号、或肉碱则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次粉主要用于作为淀粉能量饲料和颗粒粘接剂在使用,一般硬颗粒饲料需要有6~8%左右的次粉作为粘接剂,如果使用了玉米或小麦时可以适当降低次粉的用量、或不用次粉。对于膨化饲料需要有15%左右的面粉或优质次粉才能保证饲料的膨化效果。小麦麸作为淀粉质原料和优质的填充料在配方中使用,蛋白质含量达到13%以上,作为配方中的填充料使用可以控制在30%以下。 关于次粉在淡水鱼饲料中应用,目前的主要不利因素有以下几点。一是价格,在多数地区次粉的价格在1400~1450元/吨,部分地区高达1500~1650元/吨,高于了玉米或小麦的价格,但其淀粉含量、新鲜度远不如玉米或小麦,其养殖效果也差得多;二是掺假问题较为严重,多数情况下掺入石粉、滑石粉、细麦麸,是次粉质量达不到要求;三是新鲜度,次粉的新鲜度远不如玉米或小麦。 在配方编制时需要一些价格较低、无毒副作用、有一定营养价值、或能够满足配合饲料某方面的需要的一些原料,一般是作为配方空间的填充原料使用。 玉米加工副产物包括玉米DDGS、玉米皮、玉米胚芽渣等。玉米DDGS含油10%左右、含蛋白20%,是一种含油的蛋白质原料,但是玉米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容易氧化、酸败,可以在一些低档的混养料中使用10%以下的量,不宜过高比例地使用。玉米皮、玉米胚芽渣等含有一定的粗纤维,价格也较低,可以在草食性鱼类配合饲料中作为粗纤维的提供进行使用,根据配方的需要可以在20%以下的范围内进行使用。 除了次粉和麦麸外,小麦加工的副产物还有小麦胚芽渣,也可以作为填充料使用。 酒渣主要有白酒渣、黄酒渣,价格较低、含有一定的蛋白质和粗纤维,可以作为填充料在10%以下的比例使用。 在淡水鱼配合饲料中要保证4%的粗脂肪,在我国北方地区要保证5%以上的粗脂肪,这是淡水鱼类配合饲料油脂的最低保证值。水温越低的地区和水温低的季节,配合饲料中油脂的量更应该得到保证,增加油脂的用量养殖效果越显著。但是油脂的副作用也非常明显,在淡水鱼类将油脂使用得好可以取得很好的生长效果,否则会出现不良影响。 在水产配合饲料中使用的油脂原料主要有鱼油、鱼肝油、猪油、菜籽油、棉籽油、豆油、磷脂等。油脂的质量决定于其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本来鱼油、豆油以及玉米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是非常高的,应该是鱼类优质的油脂原料。但是,在最近的许多试验结果表明,鱼油的养殖效果很不理想,有时还会出现氧化酸败油脂产生的毒副作用,玉米油基本不能作为饲料油脂进行添加使用,其主要原因是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氧化酸败产生的毒副作用可能大于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的营养作用。 就养殖效果而言,纯猪油的养殖效果为好,其次为动植物混合油脂、豆油和菜子油。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我国北方地区有很长的越冬期,在8月中旬以后不能再使用动物油,包括低熔点的植物油,否则会出现养殖鱼类体内油脂硬化的情况,当肝胰脏、肠系膜等处油脂硬化后会严重影响鱼体正常生理机能的发挥,出现疾病增多、生长不良等反应。 在淡水鱼饲料中不要使用已经氧化的鱼油、米糠油、玉米油,以及廉价的磷脂油。目前市场上的廉价磷脂油多为豆油、菜油、棉籽油的下脚料加上麦麸、米糠、玉米芯等载体后的产物,含有大量油脂氧化后的有毒成分,对这类油脂不加的效果可能比加了的效果还好,只会有副作用。 前面已经讲过,种子中油脂的新鲜度、稳定性好于已经加工好的油脂,其养殖效果也是如此。因此,在配合饲料中建议尽量使用原料油脂来保证配合饲料中油脂、磷脂的供给。 在最近的一系列试验中,我们进行了饲料油脂原料研究,认为在饲料中使用膨化大豆、膨化或直接使用油菜籽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大豆含有抗营养因子等物资,但膨化大豆则是一个非常好的油脂、磷脂原料和蛋白质原料。膨化大豆含油16~18%的油脂、34%左右的粗蛋白质,更重要的是膨化大豆中的油脂较大豆油更为稳定,使用效果更好。
对于油菜籽,我们在草鱼配合饲料中分别添加11.5%、6.0%的菜籽,同时比较鱼虾Ⅳ号对鱼体的保护作用,以4.0%的菜籽油作为对照,在室内循环养殖系统中经过52天的正式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在草鱼饲料中直接使用11.5%的菜籽,在添加和不添加200mg/kg鱼虾Ⅳ号的情况下,使草鱼生长的速度分别下降20.4%、17.1%,使饲料系数增加27.3%、30.4%,并使饲料蛋白质利用率、蛋白质沉积率下降;而添加6.0%菜籽时,在添加和不添加鱼虾Ⅳ号的情况下,使草鱼生长速度分别增加18.7%、14.4%,饲料系数下降21.1%、17.0%,并使饲料蛋白质利用率、蛋白质沉积率显著提高,显示出很好的生长效果和饲料利用效果。在饲料中直接添加菜籽对草鱼肝胰脏造成一定的损伤,使草鱼血清转氨酶活力显著增高,使草鱼的非特异免疫力下降。如果同时使用鱼虾Ⅳ号则可有效减缓菜籽的上述不利影响。在饲料中直接添加菜籽后使草鱼体重/体长比、肥满度降低,使内脏比增加,草鱼全鱼蛋白质、脂肪含量增加,使肝胰脏蛋白质含量下降、脂肪含量增加。本试验结果表明,在鱼饲料中直接添加菜籽有一定的可行性,在限制菜籽用量、并使用相应添加剂的情况下,能够取得较添加菜籽油更好的养殖效果和饲料利用效果。
后来,我们又比较了油菜籽、猪油与豆油等量混合、豆油与菜子油等量混合的养殖效果,结果仍然是以油菜籽的生长速度最快、饲料系数最低,其次是猪油与豆油混合油,最后为豆油与菜籽油的混合油。目前我们还在比较膨化大豆与豆油、生菜籽与膨化菜籽的养殖效果。 大豆、菜籽可以膨化后使用,最好是新鲜加工后及时使用效果会更好。原料的膨化较配合饲料的膨化应该更适合于我国的国情,在成本控制、养殖效果等方面会更有优势。 膨化大豆由于价格相对较高,在配方中可以控制在5%左右使用。生菜籽的使用量不要超过3%,膨化菜籽可以控制在5%左右的使用量。 根据以上结果分析,我们认为在水产饲料中使用膨化大豆、菜籽作为新的油脂原料是非常有前途和希望的,具有比使用豆油、鱼油、菜籽油更好的养殖效果,且可以使配合饲料成本显著下降,一般情况下可以使饲料成本下降25~40元/吨。当然,也还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研究。油菜籽经过膨化处理的养殖效果和安全性优于生菜籽直接使用的效果,使用膨化菜籽更好。
再结合膨化玉米和膨化小麦的使用情况,在水产饲料企业我们建议增加原料膨化设备,直接膨化玉米、小麦、大豆、油菜籽等原料,可以取得更好的养殖效果和显著降低配合饲料的配方成本。
在已经完成的试验中发现,经过挤压膨化后,除鱼粉外,饲料蛋白质的溶解度都明显下降,尤其是膨化豆粕下降得最多,下降了45%。 我们测定了膨化与未膨化的饲料单一原料的离体消化率和氨基酸生成率,异育银鲫肠道酶解膨化和非膨化饲料蛋白质生成氨基酸的速度为豆粕(30.077mg/h)>膨化豆粕(21.264mg/h);棉粕(28.899mg/h)<膨化棉粕(29.461mg/h);菜粕(26.917mg/h)<膨化菜粕(30.752mg/h);玉米(15.976mg/h)<膨化玉米(31.627mg/h);次粉(22.333mg/h)<膨化次粉(24.890mg/h);鱼粉(35.566mg/h)>膨化鱼粉(32.914mg/h);肉骨粉(31.168mg/h)>膨化肉骨粉(27.564mg/h)。由该结果可看出,豆粕、鱼粉和肉骨粉膨化后氨基酸生成速度均下降(豆粕下降29.30%、鱼粉下降7.46%、肉骨粉下降11.56%);菜粕、玉米和次粉膨化后氨基酸生成速度均上升(菜粕上升14.25%、玉米上升97.97%、次粉上升11.45%),特别是玉米膨化后效果尤为明显;棉粕膨化后氨基酸生成量差异不显著。将经过膨化处理的饲料原料如鱼粉、豆粕、菜粕、棉粕、次粉等组成配合饲料进行养殖试验,以未膨化原料组成的相同配方作为对照。在试验中发现,饲料膨化后各试验组湘云鲫的摄食率提高了0.72%~2.97%。从生长结果来看,饲料膨化后湘云鲫的生长率和饲料系数并未体现出优越性,相反,饲料膨化后各试验组湘云鲫的瞬时生长率下降了10.3%~14.34%,饲料系数增加了10.78%~25.41%,这说明,饲料膨化后并未提高鱼的消化利用率,鱼体为满足其生长的需要还必须摄食更多的饲料,因而饲料系数较高。而饲料中膨化豆粕比例从35.7%降到25%时,湘云鲫的瞬时生长率呈现上升趋势,饲料系数呈现下降趋势。湘云鲫肠道对非膨化豆粕蛋白质的酶解速度为30.077mg/h,而膨化后为21.264mg/h,下降了29.30%,这说明,豆粕膨化后其可消化性和饲用价值显著下降。膨化棉粕由25.5%增加到36.76%时,同棉粕未膨化组相比,湘云鲫的瞬时生长率却增加了1.46%~3.67%,饲料系数下降了3.32%~5.45%。这说明,膨化加工能一定程度降低棉粕中棉酚等抗营养因子的含量,使棉粕的饲用价值提高。 膨化原料与膨化饲料相比较有其重要的优越性。一是设备投入大大减少,一台原料膨化机的投入和使用成本显著低于一台膨化饲料机投入和使用成本;而是原料膨化机可以有选择性地对原料进行膨化处理,有目的地规避膨化处理对原料的不利影响。例如,根据我们前面的试验结果看,鱼粉、肉粉、豆粕等蛋白质含量高、赖氨酸含量高的饲料原料经过膨化处理后消化率和养殖效果均下降了,而菜粕、棉粕、次粉、玉米等经过膨化处理后消化率显著提高,养殖效果也提高。因此,在以后的饲料工业发展中,在最近一定时期发展原料膨化可能较饲料整体膨化更具有优势,更适合于中国实际情况。 米糠是一种高能量、高维生素和肌醇的优质原料,但是,米糠油极容易氧化、酸败,所以米糠的使用一要保证新鲜度、二要限量使用。米糠在淡水饲料中的用量要控制在7%以下,对于低档混养料也要控制在10%以下使用。 水产配合饲料关于磷的问题出现2个极端,一是饲料中有效磷供应不足,严重影响配合饲料的养殖效果,另一方面,饲料输入水体中的磷较多,对水域环境造成污染。其原因是水产饲料中鱼粉使用比例相对较大、总磷浓度相对较高,而淡水鱼类对鱼粉其其他原料中的磷如植酸磷利用率不到30%。因此,如果仅仅总磷满足了需要,而依然出现有效磷不够的情况,在配合饲料中还必须添加无机磷。
在配合饲料中以磷酸二氢钙提供无机磷是主要的也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建议在配合饲料中,对于鱼种饲料,可以使用2.2%左右的磷酸二氢钙;对于成鱼饲料,可以使用2.0%左右的磷酸二氢钙,这样的使用方案可以保证很好的养殖效果。 是一类多孔性的饲料原料,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比重小,具有很好的吸附作用。在配合饲料蛋白质超过34%、配合饲料中使用了花生粕等原料时,应该使用1~2%的沸石粉或麦饭石粉,可以起到一定的吸附氨氮、有毒物质的作用,也可以起到调节颗粒饲料比重的作用。 作为一种颗粒粘接剂在配合饲料中发挥作用,但是,比重较大,用量不宜过高。在一般淡水鱼类饲料中可以使用1~3%的膨润土作为粘接剂和饲料的填充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