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在淡水鱼饲料中的应用
饲料中添加适宜的油脂是必要的。饲料中脂肪含量不足或缺乏,鱼体会出现代谢紊乱、饲料蛋白质利用率下降的问题。而且由于油脂具有脂溶性营养物质的溶解介质的功能,此种问题还会导致脂溶性维生素和必需脂肪酸缺乏症。然而饲料中脂肪含量过高,不仅饲料不易加工和储存,而且由于鱼体对于吸收的油脂一般不经过转化而直接用于氧化分解,或者直接存于肠道系膜、肌肉和肝胰脏,油脂添加过多会导致鱼体脂肪沉积过多,特别是肝脏内脂肪的过多积聚,形成“营养性脂肪肝”。
随着人们对脂肪营养作用的认识,其在饲料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深入。不同的研究者对不同种鱼或同种鱼的不同生长阶段进行了脂肪最适量的研究。根据目前的资料总体分析,对于一般的温水性鱼类如鲤鱼、草鱼、鲫鱼、武昌鱼等,其鱼种(小于250g/尾)配合饲料中油脂总量应该保持在5%以上,成鱼保持在4%以上。水温越低的地区和水温低的季节,配合饲料中油脂的量更应该得到保证。在越冬期很长的地区以及水温低的季节,不宜使用低熔点的油脂,防止出现养殖鱼类体内油脂硬化的情况。我们知道当肝胰脏、肠系膜等处油脂硬化后会影响鱼体正常生理机能。
淡水鱼类对EFA的需求量较少,一般而言是小于饲料干物质的2%。草鱼饲料中添加1%亚油酸即可改善草鱼相对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而1%亚油酸+1%亚麻酸或1%亚油酸+0.5%的n-3HUFA饲料组饲养的草鱼表现出最高的生长性能。鲤、鳗等添加0.5%的20:5n-3及0.5%的22:6n-3等HUFA效果好。
油脂及含油脂原料的选择
油脂的质量决定于其脂肪酸组成和含量,不同脂肪源的EFA含量不一样,例如鲟鱼肝油、棉籽油富含n-3系列脂肪酸,分别为27.4%、42%-50%,而红花油、大豆油、玉米油等富含n-6系列的脂肪酸,分别为75.9%、55.6%、56.9%。配方中还要重视油脂添加对生产工艺流程及原料和成品品质影响的问题。我国水产配合饲料中使用的油脂主要有鱼油、菜籽油、豆油、猪油、棉籽油、磷脂等。鱼油作为一种良好的脂肪源,受到很高重视。就养殖效果而言,使用纯猪油的养殖效果也是不错的。有条件的厂家,按合理比例使用动植物混合油脂效果还会更好。含油脂量高的一些副产品如米糠、DDGS也有普遍使用。近几年大豆和菜籽等油料作物在鱼料中应用已经成为主要趋势。膨化大豆含有16~18%的油脂、34%左右的粗蛋白质;油菜籽粗蛋白质含量为28%、油脂含量达到38%,都是很好的蛋白质原料和油脂原料。种子中油脂的新鲜度、稳定性好于已经加工好的油脂,其养殖效果也是如此。
添加油脂应注意问题
鱼类对油脂的新鲜度十分敏感,而脂肪又易于氧化酸败,因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配合饲料添加油脂是一把双刃剑,要重视很多细节的处理。应用的好,对鱼类的养殖效果显著,反之则会出现严重的负面结果。鱼油、米糠油、玉米油这类极易氧化的油脂,要有良好的技术控制手段。对容易残留毒素和变质的廉价磷脂油应用更要小心。氧化后的油脂,不仅使脂肪和饲料的营养价值下降,而且氧化过程中所产生的醛、酮等鱼体肝脏有直接毒害作用。出现生长速度下降、饲料系数增加,饲养的鱼体瘦弱,出现典型的瘦背病等现象。在初期解剖发现脂肪浸润,后形成脂肪肝,再往后就出现肝纤维化、肝细胞坏死等严重现象。结果是鱼体免疫防御机能下降,养殖鱼体死亡率显著增加,极不耐运输。近几年来实践中鱼油、玉米油的使用已越来越少,使用米糠、DDGS和蚕蛹等原料也出现养殖效果波动等不理想的问题。除了掺假和质量问题外,这些原料中不饱和脂肪酸氧化酸败产生的毒副作用可能大于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的营养作用,造成了加油反到不如不加的结果也是重要原因。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