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541|回复: 1

鸭氨基酸需要量的研究进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2 15: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一鸭生产大国,世界鸭产量约75%位于亚洲,而中国占到亚洲的80%左右,1993年世界鸭只存栏数为6.5亿只,而中国就有4.3亿只。据统计广州的鸭产量从1980年的2.96x108只增加到1996年的2.11x109只,16年增加了7倍多。鸭数目之多,而有关鸭营养的研究,如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等,却很少。本文就鸭氨基酸需要量研究加以综述。

1鸭氨基酸需要量的表示方法

鸭氨基酸需要量的表示方法主要有以下4种表示方法:(1)每日各个氨基酸的毫克数,即mg/d;(2)每兆焦代谢能所含的氨基酸克数;(3)占日粮百分比(%);(4)占日粮粗蛋白的百分比(%)。方法(1)相对较准确,但不便于饲料加工企业使用。方法(3)不完全准确,因为家禽采食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粮的能量浓度。当能量浓度提高时,采食粮量减少,日粮中每种氨基酸的百分比必须提高,由此看来采用方法②,该法将氨基酸需要量与日粮能量联系起来,实践应用起来很方便

2 研究氨基酸需要量的方法

氨基酸需要量方法的研究有两种,一是析因法,二是剂量反应法。

2.1析因法

即将氨基酸需要划分为维持和生产两部分,根据各部分的需要特征建立一个数学模型,从而估计出总的需要量。用该法建立的数学模型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且这种模型适合于不同体重和年龄的动物,并可对模型的各部分独立地进行修正。也可根据需要引入新的变量。用析因法估计生长动物的氨基酸需要时,有如下两个假设:(1)氨基酸需要主要由维持和生长两个部分组成,即AAT= AAM+AAG。(2)不同年龄和体重的生长动物其蛋白质的沉积只是数量上的增加,而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不发生变化,即用于生长的氨基酸需要可由沉积的蛋白质的数量来估计。贺建华(1996)试验证明了以上假设是正确的。

2.2剂量反应法

此法是根据饲料中氨基酸水平与生产性能之间的直接关系,确定氨基酸的需要量,这是一种应用最广的方法,禽类氨基酸需要多数是以这类方法确定的。该法在一定条件下能比较准确地估计动物的需要量,比较简单易行。常用玉米—豆粕为基础日粮,在满足其它氨基酸需要量的前提下,对待测氨基酸从不足开始按剃度添加合成氨基酸至过量。数学分析多用二次曲线回归或折线模型,有时也用方差分析。但该法仍有不足之处。对一些需要量较大氨基酸如赖氨酸、亮氨酸、笨丙氨酸,估计值的差异较大,主要由于剂量变化而产生的响应值变化小。

3 鸭氨基酸需要量的标准

目前,我国还没制定出统一的鸭饲养标准,在生产中大多采用肉鸡或国外的鸭饲养标准。鸭的消化系统与鸡的消化系统差别较大,鸭没有嗉囊,其腺胃是圆柱形而非纺锤形,鸡有嗉囊,且鸡嗉囊的充满情况取决于食管、贲门裂的紧张度;而鸭食物在嗉囊区的停留受食管、贲门区充盈的调节,此外,鸭的食管及腺胃的收缩力比鸡的活跃。因此使用鸡的饲养标准是不合适的。国外的饲养标准如表1所示。NRC(1994)、前苏联(1985)、台湾省(1993)是分别以北京白鸭、北京鸭、土番鸭为研究对象。台湾(1993)0-3周为实测值,4-7周为估计值。前苏联(1985)的推荐值也为估计值,其与NRC(1994)相比,数值普遍较高。

表1 世界各国或地区鸭饲养标准(MJ/kg  %)


NRC(1994)
日本(1992)
前苏联(1985)
法国(1993)
台湾省(1993)
ASA(1997)

0-2
2-7
0-4
4---
1-3
4-8
0-3
4-10
0-3
3-10
0-2
2---

代谢能
12.13
12.55
12.12
12.12
11.70
12.12
12.13
12.55
12.09
12.09
12.90
12.90

粗蛋白
22.0
16.0
22.0
16.0
18.0
16.0
20.0
18.0
18.7
15.4
20.0
18.0

赖氨酸
0.9
0.65
1.10
1.90
1.00
0.89
0.98
0.80
1.10
0.9
1.2
0.81

蛋氨酸)
0.4
0.30
  
  
0.45
0.40
0.41
0.36
  
  
0.47
0.35

蛋氨酸+胱氨酸
0.70.
0.55
0.80
0.80
0.77
0.68
0.80
0.69
0.68
0.57
0.80
0.60.

精氨酸
1.1
1.0
  
  
1.00
0.89
  
  
1.00
0.89
  
  

异亮氨酸
0.63
0.46
  
  
0.50
0.44
  
  
0.66
0.54
  
  

亮氨酸
1.26
0.91
  
  
1.50
1.33
  
  
1.30
1.08
  
  

色氨酸
0.23
0.17
  
  
0.20
0.18
0.20
0.16
0.24
0.20
  
  

缬氨酸
0.78
0.56
  
  
0.80
0.71
  
  
0.80
0.68
  
  


贺建华(1996)确定的北京鸭氨基酸需要量(如表2)是用析因法估计了北京鸭各阶段的氨基酸的需要而得出的,该法相对来说是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肉鸭的需要,因为家禽在孵化后的发育过程中整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只是发生较小的变化。由氮分析所得的体蛋白含量代表了确定氨基酸需要的体蛋白,该需要与前苏联(1985)的北京鸭的需要量相比可知,北京鸭前期的氨基酸需要量两者较接近(r= 0.94),只是亮氨酸的结果两者相差较大,可能是由于前苏联(1985)氨基酸需要量是推荐值而非试验测定的结果,这种估计值通常会高估需要量,尤其是饲料中氨基酸含量较高时。在4-7周的需要量要量低于前苏联(1985)的标准,可能一是由于前苏联(1985)的估计值过高。根据贺建华(1996)的结果来看,肉鸭后期的采食量是前期的4.8倍,而氮沉积量只有前期的2.5倍,尽管后期的维持需要增加,后期的饲粮氨基酸需要量水平仍应低于前期的需要量;二可能是由于贺建华(1996)的需要量低估了用于维持的氨基酸需要量。

表2鸭的氨基酸需要量 (%)

氨基酸
0-3周
4-7周
氨基酸
0-3周
4-7周

赖氨酸
0.78
0.42
色氨酸
0.14
0.07

组氨酸
0.31
0.17
蛋氨酸
0.41
0.22

精氨酸
1.06
0.60
异亮氨酸
0.56
0.33

苏氨酸
0.57
0.33
亮氨酸
1.06
0.61

含硫氨基酸
1.31
0.79
缬氨酸
0.73
0.44

甘氨酸+丝氨酸
1.84
1.08
苯丙氨酸+酪氨酸
1.14
0.66

苯丙氨酸
0.60
0.35
  
     
      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一鸭生产大国,世界鸭产量约75%位于亚洲,而中国占到亚洲的80%左右,1993年世界鸭只存栏数为6.5亿只,而中国就有4.3亿只。据统计广州的鸭产量从1980年的2.96x108只增加到1996年的2.11x109只,16年增加了7倍多。鸭数目之多,而有关鸭营养的研究,如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等,却很少。本文就鸭氨基酸需要量研究加以综述。

1鸭氨基酸需要量的表示方法

鸭氨基酸需要量的表示方法主要有以下4种表示方法:(1)每日各个氨基酸的毫克数,即mg/d;(2)每兆焦代谢能所含的氨基酸克数;(3)占日粮百分比(%);(4)占日粮粗蛋白的百分比(%)。方法(1)相对较准确,但不便于饲料加工企业使用。方法(3)不完全准确,因为家禽采食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粮的能量浓度。当能量浓度提高时,采食粮量减少,日粮中每种氨基酸的百分比必须提高,由此看来采用方法②,该法将氨基酸需要量与日粮能量联系起来,实践应用起来很方便

2 研究氨基酸需要量的方法

氨基酸需要量方法的研究有两种,一是析因法,二是剂量反应法。

2.1析因法

即将氨基酸需要划分为维持和生产两部分,根据各部分的需要特征建立一个数学模型,从而估计出总的需要量。用该法建立的数学模型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且这种模型适合于不同体重和年龄的动物,并可对模型的各部分独立地进行修正。也可根据需要引入新的变量。用析因法估计生长动物的氨基酸需要时,有如下两个假设:(1)氨基酸需要主要由维持和生长两个部分组成,即AAT= AAM+AAG。(2)不同年龄和体重的生长动物其蛋白质的沉积只是数量上的增加,而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不发生变化,即用于生长的氨基酸需要可由沉积的蛋白质的数量来估计。贺建华(1996)试验证明了以上假设是正确的。

2.2剂量反应法

此法是根据饲料中氨基酸水平与生产性能之间的直接关系,确定氨基酸的需要量,这是一种应用最广的方法,禽类氨基酸需要多数是以这类方法确定的。该法在一定条件下能比较准确地估计动物的需要量,比较简单易行。常用玉米—豆粕为基础日粮,在满足其它氨基酸需要量的前提下,对待测氨基酸从不足开始按剃度添加合成氨基酸至过量。数学分析多用二次曲线回归或折线模型,有时也用方差分析。但该法仍有不足之处。对一些需要量较大氨基酸如赖氨酸、亮氨酸、笨丙氨酸,估计值的差异较大,主要由于剂量变化而产生的响应值变化小。

3 鸭氨基酸需要量的标准

目前,我国还没制定出统一的鸭饲养标准,在生产中大多采用肉鸡或国外的鸭饲养标准。鸭的消化系统与鸡的消化系统差别较大,鸭没有嗉囊,其腺胃是圆柱形而非纺锤形,鸡有嗉囊,且鸡嗉囊的充满情况取决于食管、贲门裂的紧张度;而鸭食物在嗉囊区的停留受食管、贲门区充盈的调节,此外,鸭的食管及腺胃的收缩力比鸡的活跃。因此使用鸡的饲养标准是不合适的。国外的饲养标准如表1所示。NRC(1994)、前苏联(1985)、台湾省(1993)是分别以北京白鸭、北京鸭、土番鸭为研究对象。台湾(1993)0-3周为实测值,4-7周为估计值。前苏联(1985)的推荐值也为估计值,其与NRC(1994)相比,数值普遍较高。

表1 世界各国或地区鸭饲养标准(MJ/kg  %)


NRC(1994)
日本(1992)
前苏联(1985)
法国(1993)
台湾省(1993)
ASA(1997)

0-2
2-7
0-4
4---
1-3
4-8
0-3
4-10
0-3
3-10
0-2
2---

代谢能
12.13
12.55
12.12
12.12
11.70
12.12
12.13
12.55
12.09
12.09
12.90
12.90

粗蛋白
22.0
16.0
22.0
16.0
18.0
16.0
20.0
18.0
18.7
15.4
20.0
18.0

赖氨酸
0.9
0.65
1.10
1.90
1.00
0.89
0.98
0.80
1.10
0.9
1.2
0.81

蛋氨酸)
0.4
0.30
  
  
0.45
0.40
0.41
0.36
  
  
0.47
0.35

蛋氨酸+胱氨酸
0.70.
0.55
0.80
0.80
0.77
0.68
0.80
0.69
0.68
0.57
0.80
0.60.

精氨酸
1.1
1.0
  
  
1.00
0.89
  
  
1.00
0.89
  
  

异亮氨酸
0.63
0.46
  
  
0.50
0.44
  
  
0.66
0.54
  
  

亮氨酸
1.26
0.91
  
  
1.50
1.33
  
  
1.30
1.08
  
  

色氨酸
0.23
0.17
  
  
0.20
0.18
0.20
0.16
0.24
0.20
  
  

缬氨酸
0.78
0.56
  
  
0.80
0.71
  
  
0.80
0.68
  
  


贺建华(1996)确定的北京鸭氨基酸需要量(如表2)是用析因法估计了北京鸭各阶段的氨基酸的需要而得出的,该法相对来说是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肉鸭的需要,因为家禽在孵化后的发育过程中整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只是发生较小的变化。由氮分析所得的体蛋白含量代表了确定氨基酸需要的体蛋白,该需要与前苏联(1985)的北京鸭的需要量相比可知,北京鸭前期的氨基酸需要量两者较接近(r= 0.94),只是亮氨酸的结果两者相差较大,可能是由于前苏联(1985)氨基酸需要量是推荐值而非试验测定的结果,这种估计值通常会高估需要量,尤其是饲料中氨基酸含量较高时。在4-7周的需要量要量低于前苏联(1985)的标准,可能一是由于前苏联(1985)的估计值过高。根据贺建华(1996)的结果来看,肉鸭后期的采食量是前期的4.8倍,而氮沉积量只有前期的2.5倍,尽管后期的维持需要增加,后期的饲粮氨基酸需要量水平仍应低于前期的需要量;二可能是由于贺建华(1996)的需要量低估了用于维持的氨基酸需要量。

表2鸭的氨基酸需要量 (%)

氨基酸
0-3周
4-7周
氨基酸
0-3周
4-7周

赖氨酸
0.78
0.42
色氨酸
0.14
0.07

组氨酸
0.31
0.17
蛋氨酸
0.41
0.22

精氨酸
1.06
0.60
异亮氨酸
0.56
0.33

苏氨酸
0.57
0.33
亮氨酸
1.06
0.61

含硫氨基酸
1.31
0.79
缬氨酸
0.73
0.44

甘氨酸+丝氨酸
1.84
1.08
苯丙氨酸+酪氨酸
1.14
0.66

苯丙氨酸
0.60
0.35

  4.1含硫氨基酸

在肉鸭饲料配制中蛋氨基酸是第一限制性氨基酸(Scott,1982;Dean,1978),有关蛋氨酸的研究结果总结于表3,卢永红(1998)研究了4-7周龄肉鸭可消化蛋氨酸的需要量。当饲料中 消化蛋氨酸为0.22%时,肉鸭增重最快为19781g ,可消化蛋氨酸为0.34%时最底,为1907.6g,后者显著底于前者(P<0.05)。当饲粮可消化蛋氨酸水平超过0.22%时,肉鸭增重有所下降。随饲粮可消化蛋氨酸水平的提高,肉鸭采食量降低(p.>0.05),可消化蛋氨酸在0.22~0.30%范围内变化,料肉比保持相对稳定。可消化蛋氨酸大于或小于此区间,料肉比均有所增大。在常规饲养条件下,肉鸭后期(4-7周龄的饲料可消化蛋氨酸一般以0.22%为益。郭万红(1996)报道了添 加高锌与含硫氨基酸对麻鸭 育肥效果及加工质量的影响,当添加80mg/kg的锌与蛋氨基酸2.15%时,能促进育肥鸭的羽毛生长,从而可提高加工板鸭的毛脚率合格率 合格率比分别单独添加效果要好。罗清尧,高振川(2000)研究表明,随着0~2周龄饲粮蛋氨酸从0.35%增加到0.50%,鸭活重和增重也随着增加(P<0.05),饲料报酬亦随蛋氨酸水平提高而改善(.P>0.05)。日粮蛋氨基酸水平对5周龄胸肌重、腿肌重、胸肌率、腿肌率影响不大。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指出,北京鸭 0-2周的蛋氨酸的适宜水平为0.40%,2-5周龄蛋氨酸水平为0.35%。

表3鸭蛋氨基酸的需要量

鸭品种
周龄
基础日量代谢能(MJ kg)
粗蛋白(%)
胱氨酸(%)
蛋氨酸 的需要量(%)
资料来源

天建杂交鸭
0-3
12.17
18.92
0.37
0.39-0.441
陈立祥(1991)


4-7
12.23
16.06
0.33
0.221-0250
  

建昌鸭
0-3
11.57
17.22
0.37
0.310-0.374
  


4-7
11.72
15.40
0.34
0.300-0.370
  

肉鸭
4-7
12.12
15.5
0.28(0.26)A
0.22-0.30
卢永红1998)

公北京鸭
  
12.20
22
0.284
0.382-0.422
Elkin (1986)

番鸭
3-6,7-10
12.48
15.5
0.30
0.30
Leclercq(1979)




此外,肉鸭对不同蛋氨酸异构体的利用率不同。Elkin (1988)发现。D—蛋氨酸对肉鸭生长的效果不如L—蛋氨酸。他们在玉米—花生粉中分别添加0%、0.04%、0.08%和0.16%的D—或L—蛋氨酸,除蛋氨酸和胱氨酸外,饲粮含有各种充足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饲喂添加蛋氨酸(不论以何种来源)饲粮的幼鸭,其12日龄时的体重都大于对照组(0%蛋氨酸),不过与添加相同浓度L—蛋氨酸饲粮相比,采食量比添加0.04%~0.16%D—蛋基酸饲料的雏鸭,体增重要减少20.5~22.5%,试验结果还表明,为激活肾脏和肝脏中的D—蛋氨酸氧化酶的活性,饲料中必须多添加0.04%D—蛋氨酸。在将D—蛋氨酸转化为L—蛋氨酸的异构化作用酶系中,D—蛋氨酸氧化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用鸡对该酶所进行的研究表明,D—蛋氨酸的生物学效价对年龄较大鸡不会是很高的。

4.2赖氨酸

许多研究表明,赖氨酸为鸭的第二限制性氨基酸(Dean,1986、Tane、Senmidtborn,1984)。在常用玉米—豆饼饲粮中,当CP为22%(赖氨酸为1.22%),时,赖氨酸能满足需要,只有当饲粮CP低于16%时,添加赖氨基酸才有效。Dean(1986)报道,赖氨基酸占饲料CP的5.14%(占饲料干物质的0.85%或0.72g/MJME),北京鸭可获得最大增重。Leclercq和De Carville(1979)推荐的3—6周和7—10周龄番鸭赖氨酸需要量分别为0.60%和0.52~0.53g/MJME,或阶段需要量为21g 和30~35g,,Chen和Shen(1979)报道,为使杂交鸭(番鸭和北京鸭杂交)获得最佳的9—21日龄增重和饲料转化率 ,分别需要至少总日粮赖氨酸1.06%或可利用赖氨酸0.97%(基础日粮代谢能为11.88MJ/kg)。Adams(1983)报道,北京鸭(10—49周)的赖氨酸需要量低于0.70%,杂交鸭的赖氨酸需要量可能比北京鸭高。罗清尧、高振川(2000)在0~2周龄肉仔鸡日粮中分别添加0.80%、0.90%、1.00%、1.1%的赖氨酸,结果表明各处理间肉仔鸭体重以0.80%赖氨酸水平组生长较差,显著低于其他3个处理组(P<0.05),饲料报酬0~2周龄差异不显著(P.>0.05).,推荐北京肉仔鸭0~2周龄赖氨酸适宜水平为0.90%,2-5周以0.65-0.75%为宜。

周中华(1994)用两因子两阶段设计探索樱桃谷鸭对赖氨酸和含硫氨基酸的需要量,基础日粮中营养浓度:0-3周龄代谢能12.11MJ/kg,粗蛋白质20.1%,在4-7周龄代谢能12.15MJ/kg,粗蛋白12%,结果显示,0-3周龄赖氨酸水平0.90%,含硫氨基酸0.65%;4-7周龄赖氨酸0.58%,含硫氨基酸0.58%时,有较好的增重和饲料转化率。陈学智(1998)通过对TD商品肉鸭前0-2周、后3-6周饲粮不同能量、蛋白、赖氨酸水平对肉鸭肉用性能的影响,表明TD商品肉鸭能量、蛋白质和赖氨酸前期以ME11.76MJ/kg,粗蛋白20.0%,赖氨酸1.03%;后期以ME12.6MJ/kg、CP16%~18%、赖氨酸0.8%最为理想。

4.3 支链氨基酸

支链氨基酸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Shen(1980)报道,当饲粮ME为11.7MJ/kg,,CP18%s时,0-3周龄杂交鸭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需要量分别为1.53%、0.89%、0.90%。三者比例为1:0.58:0.59;Yu和Shen(1984)报道,在含蛋白质18%和代谢能11.76MJ/kg的玉米—大豆饼粉和小麦麸日粮中添加支链氨基酸,并未改善骡鸭8-20日龄的增重和饲料转化率,在缺乏异亮氨酸、亮氨酸和缬氨酸的基础日粮中补充了这些氨基酸,根据对增重和饲料效率回归分析,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的最小需要量分别为1.26%、0.63%、0.78%。

陈添富(1996)探讨了产蛋菜鸭对缬氨酸的需要量,并测定饲粮缬氨酸含量对鸭只产蛋性能、蛋壳品质、血浆与蛋中支链氨基酸浓度及繁殖性能影响。试验以玉米-大豆粕为主的粉状基础饲粮,含亮氨酸1.46%、异亮氨酸0.80%及缬氨酸0.60%,再逐级添加L-缬氨酸0、0.10%、0.20%、0.300%、0.40%及0.50%。各处理组饲粮之粗蛋白质均为17%,代谢能为11.55MJ/kg。试验为期20周(30~49周龄)。试验结果显示,饲粮缬氨酸含量,对产蛋菜鸭之蛋重及体重变化影响并无显著差异。饲料利用效率于饲粮缬氨酸含量达0.80%时,即达显著差异。而当缬氨酸含量达0.90%时,产蛋率显著地较0.80%或以下各处理组好(P<0.05),以曲线法分析求得产蛋及饲料利用效率所需的最低饲粮缬氨酸含量分别为0.92%与0.89%。在蛋壳品质与受精率及孵化率方面,各处理组间皆无显著差异。血浆中亮氨酸浓度随饲粮缬氨酸含量提高而降低,以缬氨酸0.90%以上各处理组显著地较0.60%处理组低(P<0.05)。缬氨酸浓度则随饲粮缬氨酸含量提高而上升,以1.10%处理组显著地较高。蛋中亮氨酸、异亮氨酸及缬氨酸之含量各处理组间均无显著差异。

4.4色氨酸

Wu等(1984)给8-20日龄骡鸭喂以不同水平的日粮色氨酸,基础日粮含蛋白质18%和代谢能12.65MJ/kg,为获得最佳生长和饲料转化率至少需要0.23%日粮色氨酸,尽管日粮色氨酸超量可减少对烟酸的需要量,但烟酸超量并不能补偿日粮色氨酸缺乏。Chen等(1981)的试验结果表明,肉鸭(北京鸭或后杂交鸭)采食色氨酸临界缺乏、烟酸缺乏的玉米大豆粕-面筋饲粮时,只有添加烟酸才能改善生长和预防缺乏症,添加色氨酸无效。

日粮色氨酸水平对家番鸭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日粮中色氨酸量从0.13%增加到0.18%或更高,体增重显著提高(P<0.05),当增加到0.28%时,体增重达最高。喂日粮色氨水平为0.23%的小鸭,生长率恒定比喂其它基础日粮(色氨酸为0.13%)的高。对日粮色氨酸水平的回归分析表明,小鸭最大生长和最佳饲料转化率的最低色氨基酸需要量为日粮的0.23%或粮粗蛋白的1.28%(卢智文1997)。动物体内色氨酸可以合成烟酸,日粮色氨酸水平对烟酸的需要量也产生影响,喂含烟酸20mg/kg,色氨酸0.13%基础日粮的小鸭,与其它日粮处理组相比,体增重最低,内弧腿病发病率最高。日粮烟酸保持在20mg/kg时,体增重随日粮中色氨酸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当色氨酸达0.33%时体增重达最大,在低色氨酸(0.13%)日粮中补加烟酸可明显提高小鸭的生长率(P<0.05〉。试验结果表明,日粮烟酸不足,可通过添加烟酸或色氨基来补充,色氨酸过剩可节省烟酸,而烟酸过剩却不能补尝色氨酸的不足。

4.5精氨酸

Shen和Chen(1979)报道,骡鸭喂以蛋白质18%和代谢能11.80MJ/kg的基础日粮 时,需要1.08%日粮精氨酸可获得最佳的9-21日龄生长和饲料转化率。

5 影响鸭氨基酸消化率的因素

影响鸭氨基酸消化率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1)鸭遗传的基因型、日龄、体重、性别;(2)环境因素,包括高温、低温、畜舍的卫生状况;(3)氨基酸的相互作用,包括不平衡和拮抗作用;(4)氨基酸和蛋白质、氨基酸和能量、能量与蛋白质的相互关系;(5)添加剂和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6)氨基酸评定方法的差异;(7)鸭病变状态。

6 有待研究的问题

和猪鸡的营养研究相比,鸭营养方面需要研究的内容还很多。笔者认为主要应包括以下方面:

(1)研究鸭氨基酸需要量与能量的关系。

(2)测定鸭用饲料的氨基酸消化率,建立适用的鸭用饲料营养价值表。

(3)研究氨基酸与脂肪沉积的关系。

(4)研究鸭蛋白质代谢与氨基酸之间的关系。

(5)研究鸭氨基酸的需要量,建立鸭的理想氨基酸模型。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7-7-23 11: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看看,但是最好注明来源阿!尊重劳动成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7-19 21:46,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