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7-20 09:5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鸭病:鸭传染性浆膜炎、鸭霍乱、鸭传染性窦炎
www.00968.com 加入日期:2006-05-09 浏览 536 次
鸭传染性浆膜炎
鸭传染性浆膜炎,以往又叫鸭疫巴氏杆菌病,是由鸭里墨氏杆菌侵害小鸭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疾病。
流行特点:1~8周龄的鸭都易感,但尤以2~3周龄的小鸭最易感,一周龄以内及7周龄以上的鸭极少发病。本病在感染群中发病率极高,有时可达90%以上。死亡率5%~80%不等。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低温阴雨、潮湿寒冷季节严重。
临床症状:最急性病例看不到任何明显症状突然死亡。急性病例主要表现为嗜睡、缩颈或嘴抵地、脚软、不愿走动。眼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常使眼周围羽毛脱落而形成“眼圈”。鼻孔有黏性分泌物,干枯后堵塞鼻孔。小鸭常见咳嗽,打喷嚏,拉黄绿色或黄白色稀粪。死时呈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亚急性及慢性病例神经症状更为明显。
病变特征:心脏的心包液增多,心包膜增厚。表面粗糙,心外膜与胸壁粘连。肝脏呈土黄色或棕红色,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膜,半透明或不透明,极易剥离。气囊浑浊增厚,有纤维素丝或块状渗出物。
预防措施:预防本病首先要搞好育雏室的卫生,注意鸭舍的通风、防寒及饲养密度不能过大,并可用鸭传染性浆膜炎菌苗免疫1周龄小鸭。
治疗方法:常用治疗药物有:①氯霉素或土霉素0.05%混入饲料中连喂3~5天。②青霉素、链霉素各3000~5000单位肌肉注射,连用2~3天。③磺胺二甲基嘧啶0.3%混入饲料中连喂3天。
鸭霍乱
鸭霍乱又叫鸭出血性败血病、鸭出败,或鸭巴氏杆菌病,是一种由多杀性巴氏杆苗引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的特点是,主要以急性型为主,有时也可出理慢性型。发病率和死亡串都很高,发病急、死亡快.且是鸡,鸭、鹅等多种禽类共患的传染病。
症 状 鸭霍乱主要发生于成年鸭、种鸭.小鸭很少发生。一般发病和死亡很快,常是在头天晚上-切都很正常,而在第二天早上突然发现有大量死鸭,这种最急性型病例常是鸭霍乱在鸭群中爆发流行的先兆,养鸭者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急性型病鸭,常见精神呆顿,离群独处,不愿下水游戏,强行驱赶下水,则行动缓慢,常落于鸭群后面。病鸭羽毛粗乱、两翅下垂,缩脖,厌食、甚至废绝,嗉囊中积食不化.渴欲增加,体温升高,常从口和鼻中流出粘液,呼吸困难。为将积在喉头的粘液排出,病鸭常常摇头,故本病的俗称又称作"摇头瘟"。病鸭下痢较为严重,排出腥臭的灰白或铜绿色的稀粪,并可能混有血液;病鸭常常瘫痪,不能行走。在1-3天之内死亡,很少有康复的。
剖 检 肝脏肿大呈古铜色,质脆,表面有许多白色、针尖大小的坏死灶。心冠脂肪、腹腔脂肪和浆膜等处有小点出血或形成出血斑。脾呈大理石样变化.质脆。十二指肠呈卡他性出血性肠炎,肺呈出血性实变。慢性病鸭较为少见,常逐渐消瘦、贫血、持续性腹泻;关节肿胀、行走受阻。病程常为几周甚至几十月。剖柱可见到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产蛋鸭可能发生卵黄性腹膜炎。
慢性病鸭较为少见,常逐渐消瘦、贫血、持续性腹泻;关节肿胀、行走受阻。病程常为几周甚至几十月。剖柱可见到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产蛋鸭可能发生卵黄性腹膜炎。
防 治 对于鸭霍乱的防治,在流行早期可及时用药,以减少损失.常用的药物有:磺胺喹啉在饲料中添加o.025%-o.05%,即1o公斤饲料中加入2.5-5克药物,连续饲喂3-4天;链霉素每只鸭(按1.;一3公斤重计算)肌肉注射10万一15万单位,一天2次,连用2天;大群治疗本病时,还可用土霉素0.05%比例混在饲料中,即每lo公斤饲料加入5克药。连用3-4天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喹乙醇对于本病也有很好的预防治疗价值,可在每100公斤饲饲料中加入5%喹乙醇预混剂50一70克连用3天来防治本病,效果颇佳,但在购药时认清是5%预混剂还是g8%原料粉,切记不要误用,否则易发生药物中毒。
要想预防鸭霍乱,做到防患于未然,养鸭者必须对鸭场进行严格的消毒措施。常发病的鸭场,做好定期预防拄由于目前使用的疫苗效果都不够理想疫时要结合疫苗特性而定,可应用禽霍乱油苗。对发病鸭群当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可试用鸭霍乱自场脏器苗(发病急性病鸭肝脏研细、稀释,用甲醛灭能成)常奏效,防制鸭霍乱的关键在于良好的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条件。禁止将不同品种和不同日龄的禽类混养,尽可能避免水源和饲料的污染。
鸭传染性窦炎
图10.1 鸭霉形体菌落,圆形呈"油煎蛋"状,中央突起似脐。
图 10.2 (2周龄)两侧眶下窦肿胀
鸭传染性窦炎是主要危害小鸭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成年鸭亦可发生。病的特征是眶下窦显著肿大,充满浆液-粘液性渗出物或干酪样物。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对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
发病原因 该病的病原是霉形体(支原体)(图10.1)。另外,也常分离到A型流感病毒、大肠杆菌等,它们是否会增强霉形体的致病力尚不清楚。
症 状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季和冬季多发,7-15日龄雏鸭易感性最高,30日龄以上鸭发病较少。初期病雏打喷嚏,从鼻孔流出浆液性渗出物,以后变成粘性,在鼻孔周围形成结痂。病久则成干酪样变化。病鸭用脚踢抓鼻额部,露出红色的皮。部分病鸭呼吸困难,频频摇头,患病后期,眶下窦积液,一侧或两侧肿胀,按压无痛感,一般保持l0一20天不散(图10.2)。严重的病例眼结膜潮红,流泪,并排出脓性分泌物,有的甚至眼睛失明。
剖 检 本病的病理变化随病情轻重和病程的长短而异。上呼吸道或整个呼吸道粘膜出血,眶下窦内积有大量浆液-粘液性渗出液或大量干酪样凝块,喉头、气管粘膜充血、水肿,并有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附着;严重病例,气管出血,肺水肿、出血。其它脏器不见异常。
诊 断 根据眶下窦显著肿大和上呼吸道疾患,结合流行病学及参考病理变化即可作出诊断。至于病原分离,可借有条件的实验室进行。
防 治 饲养管理条件差,密度过大,通风不良,舍内温度忽高忽低,是引起发病的主要诱因。因此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雏鸭的抵抗力,是预防本病的重要一环。发病鸭舍,将鸭子全部转走,用清水冲洗网子和地面后,再用火碱水刷洗,最后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可以大大降低发病率,本病的治疗尚未见有很多报道,有人将病鸭眶下窦皮肤剪开,取出积液和干酪样物,在伤口内外涂上消毒药膏,病鸭可以痊愈。药物防治可试用泰乐菌素或支原净。此外,亦可试用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蒽诺沙星和氧氟沙星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