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184|回复: 1

全国奶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规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17 15: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国奶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规划(转)
                                                      
         
      奶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畜牧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奶业节粮高效、市场潜力巨大,是充满活力、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加快奶业发展,对于带动畜牧业发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奶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就                     
         
      “十五”前四年,我国奶类产量、乳品加工量和城市居民乳品消费量保持两位数增长,奶业的生产规模、单产水平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奶业发展步入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战略产业。
                          
           
      1、奶类生产高速增长,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出积极贡献。2004年,全国奶类总产量达2368.4万吨,是1999年的2.9倍,年均增长24%。其中,牛奶产量为2260.6万吨,是1999年的3.2倍;山羊奶100多万吨,水牛奶2万多吨。奶牛存栏1108万头,是1999年的2.4倍,其中奶水牛超过2万头。奶业总产值达503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4.1%,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出积极贡献。
                          
         
      2、奶业区域化进程加快,养殖小区成为畜牧业发展的新亮点。各地积极创新养殖方式,采取集中规划、分户经营、规模饲养、统一服务的办法,形成一大批奶牛养殖小区,推动奶业生产的集约化、标准化,扩大农户的饲养规模,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了奶业基地建设的科学化饲养、企业化经营和现代化管理的良性发展。目前奶牛养殖小区数量约占全国养殖小区总量的50%。黑龙江、河北、内蒙古、山西、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奶业优势得到进一步增强,优势产区牛奶产量占全国的59.7%。山东、河南、新疆、宁夏、陕西等省(区)奶业快速发展,全国奶牛产业带初步形成。
                          
         
      3、乳品加工业实力明显增强,产业带动能力显著提高。2004年,全国乳制品产量949.1万吨,比1999年增长5.6倍。年销售收入500万元规模以上乳品企业636家、年销售额625.19亿元、利税总额59.52亿元,分别比1999年增长61%、4.3倍和8.4倍。全国乳品加工业前10强企业的销售额占全国乳品销售总额的70%左右,46家国家重点奶业龙头企业养殖奶牛近185万头,销售收入340多亿元,带动91万户奶农。
                          
         
      4、城镇奶制品消费稳步增长,农村奶制品消费升温。从1999年到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奶制品消费量从9.19千克增加到22.19千克,年均增长19.3%。城镇居民年人均奶制品消费支出从96.6元增加到189.8元,年均增长14.5%。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奶制品消费稳步增长。2004年农村居民奶制品消费量为2千克,比1999年增长1倍多。
           (二)主要经验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驱动作用。市场引导是促进我国奶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我国巨大的消费需求,驱动了一大批国内大型乳品加工企业蓬勃发展,加上国外大型乳业集团的进入,突破了制约奶业发展的加工和营销瓶颈。在市场价格的诱导下,广大奶农养殖积极性不断提高。实践证明,我国奶业要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导向作用。
                          
         
      2、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支撑作用。科技是我国奶业快速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随着一些实用技术的加快推广应用,我国奶业科技水平明显提高。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技术,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应用,开发了奶牛高效饲料添加剂等系列产品,推广了原料奶营养成分的快速检测技术,为奶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实践证明,我国奶业要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必须更好地发挥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
                          
         
      3、充分发挥产业化经营的带动作用。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奶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针对奶产品生产加工必须紧密结合的内在要求,各地在产业化经营中进行了积极探索。一些奶业龙头企业不断探索和创新与奶牛养殖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等方式,与农户共同兴办奶牛饲养小区,形成了企业建小区、小区带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新模式;一些奶牛养殖合作社和奶业养殖专业技术协会积极发挥作用,既维护了奶农的经济利益,又有效地解决了奶牛分散饲养中的各种信息、技术和市场难题。实践证明,我国奶业要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必须进一步推进奶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奶牛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
                          
         
      4、充分发挥扶持政策的保障作用。扶持奶业政策是确保奶业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1999年农业部印发《关于加快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的意见》,明确将加快奶业发展作为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2001年组织实施《全国奶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加强优势区域建设,促进了全国奶牛产业带的形成。2005年,国家实行奶牛良种补贴政策,调动了奶牛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各级政府把发展奶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给予了重点支持。实践证明,我国奶业要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必须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三)突出问题                    
           
      “十五”前四年,我国奶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成功经验,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奶牛养殖效益下降,个别企业收购原料奶时压级压价,甚至限收,部分地区出现了卖奶难。二是动物疫病影响突出,风险加大。三是产品标示混乱,一些加工企业用奶粉生产还原奶的加工企业,模糊标示,使消费者无法辨别还原奶与巴氏杀菌乳等其他液态奶的区别。四是奶粉大量进口严重冲击国内市场,2004年我国进口奶粉14.5万吨,比2001年增长1.4倍,对国内市场冲击严重。
                           
         
      同时,长期困扰奶业发展的一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主要表现在:奶牛饲养规模小、养殖分散,产业化程度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良种奶牛数量不足,单产水平低;原料奶质量不高,机械化挤奶仅为35%;奶制品加工花色品种少。
          尽管上述问题是前进和发展中的问题,但是如果不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奶业产业发展,势必受到重大影响。
          二、奶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一)有利条件                     
           
      1、奶制品需求潜力巨大,为奶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我国人均蛋白的摄入量为每天76克,来自奶类产品的蛋白量仅有1.5克,而发达国家高达15克。2004年,我国人均奶类占有量为18.4千克,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9%左右。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城乡居民粮食消费进一步下降,动物蛋白消费持续上升。奶制品作为重要的动物蛋白和钙质来源,将成为城乡居民的日常食品,市场对奶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2、资源丰富多样,为奶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增长,我国奶牛存栏量突破1000万头的大关,还拥有1000多万头牦牛,2200多万头水牛,500多万只奶山羊,可开发奶畜资源丰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种植业三元结构逐步形成,退牧还草工程稳步推进,人工种草步伐加快,为奶业发展提供更好的饲草饲料保障。我国还有4亿公顷草地,每年可用于饲料的农作物秸秆5亿多吨,青粗饲料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此外,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为提高奶业竞争力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为奶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我国已经成为肉类和禽蛋第一生产大国,而奶类生产则相对落后。由于发展奶业生产是确保食物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奶业发展。在《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国务院把奶业列入优先发展产业。在《奶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中,农业部确定了我国奶业发展的优势区域和重要举措。一些省市区根据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发展规划,加大了支持力度。
                          
         
      4、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奶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世界奶业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些国家高度重视奶业科技进步,普及推广了奶牛品种改良、优质饲草使用、机械化挤奶等重点技术,最近10年美国依靠技术进步奶牛单产水平由7340千克增加到8650千克。积极发展奶牛合作社,如荷兰22家乳品厂中有13家是产、加、销一体化的合作社,美国250家奶业合作社供应全国约80%的乳制品;采取优惠政策支持奶业发展,包括政府投资、低息或无息贷款,对生产者进行价格补贴,实行最低保护价格等。这些经验对促进我国奶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不利因素                     
            
      1、消费市场制约。尽管奶制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受饮食习惯特别是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要将巨大的消费潜力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还有一个过程。我国奶类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而广大农村奶制品消费严重不足,城乡人均奶制品消费比为11:1,其根本原因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慢。同时,城镇低收入群体的奶制品消费,短期内难有大幅增长。如果广大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得不到快速提高,奶制品消费需求就不能相应增加,奶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将缺乏市场动力。
                          
         
      2、生产方式制约。我国奶业生产方式主要以广大农户分散饲养为主,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比较低;饲养条件较差,奶牛乳房炎等疾病严重;挤奶设施落后,机械挤奶普及率较低,原料奶质量没有保障;粪污处理不科学,缺乏无害化处理设施。生产方式落后,组织化程度低,制约了奶业的健康发展。
                          
         
      3、技术水平制约。我国奶牛数量不少,但良种比重低,平均产奶量只有3000千克多,仅为美国的40%左右;种公牛后裔测定、奶牛群体生产性能测定刚刚起步,育种进展缓慢;畜牧技术推广部门缺乏必要的经费,绝大多数奶牛饲养户缺乏饲养奶牛的基本知识,对奶牛科学饲养、防疫保健、管理技术掌握不够,制约了奶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4、管理体制制约。牛奶是一种特殊的保健食品。奶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统一的管理体制是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有力的体制保证。我国奶业从原料奶生产、加工到市场销售,涉及管理部门多,技术标准不统一,法律法规不完善,管理混乱,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客观上影响了奶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奶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奶业发展遵循以下原则:                     
         
      1、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奶业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以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又要与国民经济的增长相适应,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相协调,与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的变化相配合。巩固扩大城镇消费市场,积极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努力拓展奶业成长空间,有力促进奶业平稳较快发展。
                          
         
      2、转变增长方式。正确处理结构、速度和效益的关系,走内涵和外延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加快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奶业产加销全过程的科技含量。支持发展规模养殖,促进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奶业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
                          
         
      3、优化资源配置。坚持市场引导和政府调控相结合,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需要,统筹考虑资源状况和发展基础等因素,合理规划奶业产加销区域布局,切实优化奶畜结构。优化奶制品结构,打造民族品牌,保护民族奶业,全面提高我国奶业的国际竞争力。
                          
         
      4、创新经营机制。不断创新生产经营机制,逐步消除体制性障碍,进一步发展奶业生产力。积极推进产业化步伐,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奶农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努力促进产加销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有效联结机制,切实提高奶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5、确保可持续发展。重视并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不断增强奶业发展后劲。统筹考虑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生产加工的转化能力和消费市场的吸纳能力,坚持走奶业振兴、生活改善、生态和谐的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确保奶业资源永续利用,促进奶业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1、奶类增长速度和人均占有量                     
           
      综合考虑奶畜生产能力、饲料供应、奶业科技进步、居民消费需求等因素,“十一五”期间我国奶业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速度,预计2010年和2020年奶类产量将分别达到3800万吨和6000万吨,人均占有奶量将分别达到28千克和42千克以上,奶业产量在2006—2010年之间的年递增速度为8.2%,在2011—2020年之间的年递增速度为4.7%。在奶类总产量中,2010年牛奶、山羊奶和水牛奶产量将分别达到3000万吨、170万吨和10万吨;2020年牛奶、山羊奶和水牛奶将分别达到5130万吨、240万吨和30万吨。
          2、奶畜存栏数和增长速度                     
           
      2010年和2020年,奶牛存栏数分别达到1535万头和1820万头,2006-2010年年均增长速度为5.6%,2011-2020年之间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7%。按照成母牛占总存栏的55%计算,2010年和2020年成母牛年平均单产将分别达到4500千克和6000千克以上。2010年和2020年,奶水牛存栏数分别达到6.2万头和20万头,2006-2010年之间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0%,2011-2020年之间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0%。2010年和2020年,奶山羊存栏数分别达到800万只和1100万只,2006-2010年之间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2.5%,2011-2020年之间的年均增长速度为3.6%。
          3、奶业生产机械化程度                     
           
      以机械挤奶设备、冷链运输设备、全混合日粮饲喂设备、饲料收获加工设备为重点,提高奶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2010年和2020年,奶牛机械挤奶率分别达到70%和95%,牛奶冷链运输分别达到80%和100%;全混合日粮在规模化牛场的普及率分别达到50%和95%,在奶牛养殖小区或标准化规模饲养场的普及率分别达到20%和70%。
          四、奶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一)实施国家奶牛品种改良行动计划                     
           
      建立完善的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强化种公牛站、奶牛育种场、人工授精站建设,实现优秀种公牛的自主培育,加强全国奶牛改良工作的指导。在奶源基地特别是奶牛养殖小区和规模奶牛场,搞好良种的选育、繁殖和引进工作,加大奶牛改良力度,开展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良种登记和公牛后裔测定等基础性工作。通过规范良种奶牛引进,推广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先进技术,加快奶牛改良步伐,不断提高奶牛良种覆盖率和单产水平。
           (二)转变奶牛生产方式                     
           
      按照高起点、标准化的要求,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奶牛养殖小区和生产示范区,加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养殖小区的经营水平。鼓励养殖户建立家庭规模奶牛场、股份合作奶牛场,扩大饲养规模,提升饲养水平。推进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建立奶牛档案,制定并推广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养殖类型和生产水平的标准化养殖技术规范。建立奶农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通过多种形式,合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型企业集团。加强与国际知名乳品企业在资本、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合作,引进和吸收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加工企业积极采用先进的加工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加大新型乳品加工设备与工艺的研发力度,实现乳品加工设备的国产化。支持乳品企业加快名、优、新、特产品的研发,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争取经过5-10年时间,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民族乳品企业。
          (四)提高原料奶和奶制品质量
           
      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建立质量监测网络,将原料奶和奶制品质量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在生产、加工和储运各环节积极推行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良好管理规范(GMP)和国际质量认证(ISO)管理体系,健全以诚信为核心的行业自律机制。建立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加强奶业生产各环节产品的检测。推行产品标示、质量追溯制度,维护公平市场秩序。
         (五)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支持奶业科研、教学单位与育种企业联合,开展技术创新,建立新型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培育科研开发和品种创新主体,提高种业产业化水平。充分利用引进的荷斯坦良种奶牛,加速我国奶牛品种改良和品种更新换代,提高制种和供种能力。利用国外摩拉、尼里等优良水牛品种资源,加快我国奶水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培育适合我国国情的奶水牛良种,为奶水牛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加快奶业相关科研成果的转化,通过示范推广,培育和造就一批具有科技创新意识和较强科技应用水平的示范场户,提高奶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六)加强养殖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
           
      大城市郊区避免盲目增加奶牛数量,重点依靠提高奶牛单产来满足原料奶需求。农区根据周边土地消纳能力和牛场粪污处理设施水平,确定养殖规模和整个地区的养殖布局,走农牧结合的道路。牧区和农牧结合地区大力推行舍饲、适度放牧加补饲等养殖模式,严格实行草畜平衡制度,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和生产发展相协调。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循环经济模式,全面推行粪污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促进奶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五、奶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和重大项目
            (一)区域布局
             1、奶源生产基地区域布局
            
      ——大城市郊区奶业产区。大城市郊区是我国重要的奶源和奶制品生产基地,奶业生产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生产水平较高。2004年北京、上海、天津奶牛存栏40.4万头,其中能繁母牛22.2万头,牛奶产量149.48万吨。该区域乳制品消费市场大,加工能力强,牛群良种化程度高,部分农场的奶牛单产水平达到8000千克以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环境保护压力大,饲草饲料资源紧缺。该地区要以高标准养殖为主攻方向,通过建设和完善良种繁育和规模化养殖,加快奶业产加销一体化进程,率先实现奶业现代化,促进城郊经济和谐发展。
           
      ——东北内蒙古奶业产区。包括黑龙江、辽宁、吉林和内蒙古,为牧区、农牧结合的奶业发展类型。2004年四省(区)奶牛存栏393.9万头,其中能繁母牛216.6万头,
         
      牛奶产量956.12万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5.6%和42.3%。区域特点是饲草饲料资源丰富,气候适宜,饲养成本低,奶牛群体基数大,但单产水平不高,分散饲养比重较大,与主销区运距较远。要重点发展奶牛养殖小区、适度规模的奶牛场和牧区半舍饲养殖。通过政策、技术、服务等综合手段,引导奶业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不断提高良种化程度和饲养水平。
           ——中原奶业产区。包括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四省。2004年四省奶牛存栏280.4万头,其中能繁母牛154.2万头,
         
      牛奶产量495.9万吨,占全国的21.9%。区域特点是地理位置优越,饲料资源丰富,加工基础好,但奶牛品种杂,单产水平低,改良与扩群任务比较繁重。该地区要发展专业化养殖场和规模化小区,扩大养殖规模;探索资源综合利用新模式,建设原料奶产业带;加快奶牛改良步伐,尽快提高奶牛单产水平。
           ——西部奶业产区。包括新疆、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西藏六省(区)。2004年六省区奶牛存栏295万头,其中能繁母牛162.3万头,
         
      牛奶产量344.12万吨,占全国的15.2%。区域特点是奶牛养殖和牛奶消费历史悠久,但牛奶商品率偏低,奶牛品种杂,养殖技术落后,单产水平低,草原生态保护压力大。重点发展奶牛养殖小区、适度规模奶牛场,大力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兼顾奶山羊和牦牛生产。发展节粮型奶业,改善草原生态条件,提高草原生产能力,构建特色奶业带。
           
      ——南方奶水牛产区。包括福建、广东、广西、浙江、云南、四川、江苏等七省区。2004年七省(区)奶牛存栏达到75.3万头,其中能繁母牛41.4万头,
         
      牛奶产量195.59万吨,占全国奶类的8.7%。该区域水牛存栏量占全国的53.1%,且地处亚热带,高温湿热,适宜发展奶水牛,在改良水牛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加上区域内奶制品消费市场大,水牛奶加工和市场开拓不够,实际用于挤奶的水牛数量不足2万头。因此,在发展荷斯坦奶牛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区域内水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奶水牛;从改良和扩群起步,积极培育乳品加工企业,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建设一批以适度规模养殖为基础的生产基地,发展奶酪生产。
          2、乳品加工企业布局。
         
      乳品加工企业布局要与奶源生产基地布局相衔接,按照靠近奶源基地、突出重点产品的原则,以现有较大规模企业为依托,做大做强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乳品加工企业。
         
      大城市郊区重点发展以液态奶、冰淇淋为主的乳品加工企业;东北内蒙古、中原产区培育以奶粉、液态奶、奶酪、冰淇淋为重点,多种产品并举的乳品加工企业,突出开发适合农村消费的奶制品;西部产区培育以奶粉、奶酪和特色奶制品为重点,兼顾发展山羊奶制品的乳品加工企业;南方地区重点发展满足区内液态奶,特别是水牛奶市场需求的企业,同时培育专业加工水牛奶制品的企业。
         
      在奶业优势区域,重点扶持2-3家面向全国或跨区域市场的乳品企业,同时培育5-10家区域内优势企业,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体,中小特色企业为补充的产业格局。
          (二)重点项目
           
      1、奶畜良种工程。加强选育扩繁,适当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全面提高高产奶牛核心群和种公牛质量;推广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技术,全面提高良种化程度。主要内容是加强种公牛站、高产奶牛育种场(基地)、改良配种站点的建设,开展种公牛的后裔测定、奶牛胚胎移植和生产性能测定。“十一五”期末,力争生产性能测定规模由目前每年6万头逐步扩大到每年50万头,建立健全中国荷斯坦牛品种和良种登记制度,使用的种公牛必须有后裔测定成绩。
         
      ——种公牛站。重点加强北京、上海、黑龙江和内蒙古等种公牛站建设,完善广西奶水牛种公牛站建设,共25个。积极引进和选育种公牛,改造扩建种牛舍,更新和购置液氮机、液氮罐、冻精生产设备以及粪污处理设施等。
                           
           
      ——高产奶牛育种基地。建设和完善饲养奶牛500头以上规模的高产奶牛育种基地540处。主要建设内容为种牛引进、标准化牛舍及场区建设、青贮窖建设、机械设备购置。
           ——改良配种站点。完善基地县奶牛改良配种站点3600个。主要建设内容为:液氮罐、液氮运输车、改良配种器材购置更新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奶牛胚胎移植。完成25万枚优质奶牛胚胎移植。主要建设内容为胚胎生产和移植的药品、器材设备购置及人员培训等。
         
      ——生产性能测定。在规划区域内全面实行种公牛后裔测定,良种登记,普及生产性能记录与评价系统,强化品种选育工作,建设25处生产性能测定系统。主要建设内容为人员培训、软件开发、档案室建设以及测试仪器设备的购置等。
          2、奶源基地建设。发展规模饲养、集中挤奶、统一服务的生产模式,建立奶农合作组织,加强奶农与加工企业的利益对接,坚持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
           ——高产奶牛园区。选择有一定基础的基地县,重点建设4000个500头以上规模的高产奶牛园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标准化牛舍建设、奶牛扩群等。
         ——奶牛专业户。在奶源基地县,重点扶持20头以上的奶牛饲养专业户。主要建设内容奶牛扩群,累计补贴600万头奶牛。
         
      ——机械挤奶站。在高产奶牛园区,按照成年母牛存栏500头左右的规模,建一个机械挤奶站,累计建设4000个;在专业户相对集中的乡村,按照成年母牛200-300头的规模,建一个机械挤奶站,累计建设3000个。主要内容为设备购置、配套设施建设等。
           
      ——环保设施。在奶牛饲养集中的高产奶牛园区建设配套环保设施,特别要加强奶牛养殖场的沼气池建设,促进粪污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主要建设内容为污水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环保配套设备设施,累计建设10000个等。
           
      ——技术培训。构建完善的培训平台,形成长期稳定的培训机制,提高奶业生产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在完善培训机构和必要手段的前提下,每个基地县要针对从业人员实际,开展先进、实用和标准化技术培训,尽快提高素质。完成24个省区市720个县的培训任务。
         
      3、饲草料生产基地。牧区通过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带动草场改良,农区要推进三元种植结构的建立,发展优质牧草和青贮饲料生产,提高奶牛生产效率和牛奶品质。累计建设700万亩饲料基地。
          ——配合饲料加工。优势产区要依据奶牛发展规模和生产区域布局,增加奶牛配合饲料生产线。主要内容为配合饲料加工设备的购置与配套。
           
      ——饲料基地。奶源基地县要扩大或提高青贮玉米及优质人工草地的生产规模与水平,确保每头奶牛至少有1亩饲草、饲料地。主要品种为青贮玉米、苜蓿、羊草等。
          ——青贮设施。按每头奶牛建设5立方米青贮窖(池)的规模,完善青贮窖(池)建设,购置青贮玉米切碎机等青贮设备。
         
      4、牛奶质量改良中心建设。以改善牛奶营养价值、保障牛奶质量安全、开发功能牛奶为重点,建设1个国家牛奶质量改良中心,不断提高原料奶的质量安全水平,努力解决我国原料奶质量安全问题。
         
      5、奶业乳酸菌种保存与利用中心建设。针对益生微生物在奶牛养殖和发酵乳生产中应用日趋广泛的发展趋势,建立乳酸菌保存与利用中心,开发利用奶牛饲用微生物、发酵乳生产用微生物、奶牛直接饲喂微生物添加剂和益生型发酵乳产品。建成国家级乳酸菌保存与利用中心1个,地方中心5个。
          6、疫病防治。与《动物疫病防治建设规划》相衔接,重点加强对奶牛乳房炎、蹄病等常见病和某些传染病的防控。
                           
         
      ——奶牛疫病预测预报网络。基地县按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的要求,形成完善的疫情报告、疫病控制和扑灭体系。完成24个省区市720个县的预测预报网络建设。
         
      ——基层畜牧兽医站配套建设。基地县完善基层畜牧兽医站建设,增强奶业服务功能,主要配套奶牛疫病诊断、治疗器械和人工授精器材等。完成24个省区市720个县的基层畜牧兽医站建设。
          7、乳品质量安全监控。重点是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把好市场准入关口。
         
      ——标准化体系。完善20个原料奶及乳制品质量监测标准化和质量保证体系,并与国际质量认证体系相接轨。主要包括原料奶质量标准,奶制品生产、加工和质量标准以及质量认证体系等。
           
      ——第三方质量监测中心。建立完善25处第三方乳制品质量监测中心。主要建设内容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房舍建设、测试仪器设备购置以及人员培训、检测技术研究与开发等。
         
      8、奶业信息化建设。建立1个奶业信息中心,重点开展国内外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和政策信息的收集、分析与交流。在优势省区建立奶牛育种信息网,实现全国联网。在奶牛养殖基地县建立生产信息采集点。
         
      9、龙头企业技术改造。优势产区要重点改造乳制品加工技术,引进先进加工设备和加工工艺,建立与龙头企业生产能力相适应的配套建设储运系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带动奶源基地的发展。
          对于上述建设内容,除企业、垦区农场和农牧民自筹外,各级政府应在基础设施、疫病防治、草地改良、项目研发、科技推广与培训等方面予以财力支持。
          六、奶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大力开拓奶类消费市场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奶制品消费。加强宣传,普及营养知识,培养奶制品消费习惯,扩大消费群体,挖掘奶制品消费潜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争取向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拓展。加强农村市场的开发,不断满足我国农村居民对奶制品消费增长的需要。顺应城市居民奶制品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加大奶酪、冰淇淋、黄油等的市场推广力度。鼓励企业采取多种营销手段,搞好奶制品销售配套服务,开辟国内外奶制品销售市场。
         (二)积极推进奶业产业化经营
           
      鼓励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规范乳制品加工企业的市场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对重点龙头企业,严格实行动态管理,真正做到有进有出,对于不为奶农着想、损害奶农利益的加工企业,坚决取消龙头企业资格。引导各地建立奶牛合作社、奶业生产者协会及股份合作制联合体,不断完善产加销一体化利益机制,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和奶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三)加大对奶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探索建立奶业发展风险基金和奶牛政策性保险制度,分散化解疫病等因素带来的风险,促进奶业生产、加工和市场的平稳发展。加大对奶业发展的信贷支持,扩大信贷范围和金额,延长还款年限,为奶牛养殖户提供中长期低息或无息贷款。加大政府对奶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强化奶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奶牛良种繁育补贴,实行养殖小区补贴。积极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工商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投资奶业,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强奶业科研开发,推动奶业科技进步,提升我国奶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奶业人才队伍建设。
          (四)规范奶制品市场秩序
           
      严格区别和规范液态奶标示,鼓励企业生产巴氏杀菌乳,减少国外奶粉大量进口,保护民族奶业的发展,维护广大消费者利益。加强奶业生产各环节的检测,严厉打击欺骗消费者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对于用还原奶冒充鲜奶销售的,要进行曝光。依法加强市场监督,整顿市场秩序,规范乳制品加工企业的市场行为,防止奶业生产和消费领域的不正当竞争,禁止加工企业在原料奶收购过程中限收压价,切实维护奶农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奶牛疫病防控
           
      坚持生产发展和防疫保护并重的方针,切实加强奶牛疫病的防控。加强定期检疫和重大传染病强制免疫,建立奶牛免疫档案。严格种牛进口和国内流通的检疫和监管,防止疫病的流行。帮助奶农实施科学的防疫措施,建立完善的消毒防疫制度,减少奶牛疫病的发生。对于各种常见病,要通过改进饲养方式、定期监测、推广新疫苗和新兽药等措施,逐步降低发病率,有效化解奶农可能遇到的疫病风险。
          (六)加强奶业的管理和服务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奶业管理和服务,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及时解决奶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要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奶业发展规划,加强奶业发展的协调和指导。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强化行业自律,促进信息交流,提供配套服务。制定完善应急机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防止奶业发展的大起大落。逐步理顺奶业管理体制,切实加强法制建设,不断推进奶业规范化、法制化进程。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楼主| 发表于 2007-7-25 07: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大方向,我们努力方向:xiaos: :xiao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5-20 13:32,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