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当中在报纸上见到的"直接造假的方法很简单:黏土过筛、成型、染色后可假冒豆粕。据说,筛土者可以根据客户的各种需求量身定做,绝对保证质量;棉粕加三甲胺加脲醛树脂,就变成了鱼粉,价值提高了五六十倍,不论外观还是蛋白含量,都可以乱真。为了迷惑用户,造假者还给有毒有害、没有任何营养价值的脲醛树脂取了一个很动听的名字:“蛋白精”,其作用是专门针对蛋白含量检测,一个点的脲醛树脂相当于六个点的蛋白含量,水平不可谓不高;一百多块钱一吨的沸石粉也是好东西,直接装袋,就说是磷酸氢钙,卖个1500/吨左右,很畅销;两块钱一公斤的淀粉加点无机酸,就成了维生素B5(烟酸),卖四五十块钱问题不大,用国标一测,含量应该不会低于99%;肥育猪用的多维卖到十多块钱一公斤,很多人依然相信标签上印的“良心品质”字样;麸皮胡乱加些细菌让它发霉,然后一块儿干燥粉碎装袋,这就是所谓“固体发酵技术”。而这些所谓的“车间”,根本没有什么消毒,却能大量生产高酶活的植酸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等酶制剂。一知半解的所谓“技术经理”,连科普知识都很匮乏,把毒性很大的霉菌也计入酶中,并公开叫嚣“酶活高不怕检测”;氯化胆碱的含量可以高达80%,但价钱可以低到2400元/吨,你不能不佩服他们技术的“先进”。"让人担忧以后的原料市场啊!!!!!!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