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631|回复: 1

中草药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中的作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4 23: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意义
1.1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
    动物源性食品在我国城乡居民的日常膳食消费中所占比例逐年增长,如2000年人均肉食类消费为17.35kg/人.年,2004年为18.85 kg/人.年,增长了8.6%。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健康意识不断增强,饮食则提倡“绿色化”消费。因此,食品市场上无病害、无污染、纯天然的绿色化畜产品必将走俏。在肉食品消费量逐渐增加的同时,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则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其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如肥胖症、孩子性早熟等均可能与动物源性食品中药物残留有关。动物源性食品导致人食物中毒事件报道也多见,如猪肉“瘦肉精”事件、水产品“氯霉素事件”和“恩诺沙星事件”等等。可见,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
1.2 动物源性食品品质的优劣影响市场贸易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其逐渐成为农业领域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以2004年为例,我国农业经济总收入为15.12亿万元,其中牧渔业为1.0亿万元,约占总收入的6.6%,与2001年牧渔业的0.8亿万元相比,增长了20%。出口创汇方面,畜产品也在逐年上涨。如2004年出口动物源性食品87.9亿美元,贸易额比2003年同期增长24.4%。因畜产品品质问题而引起的贸易磨擦也经常发生,如2004年被国外检出的农兽药残留问题就有234批。可见,畜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动物源性食品的市场贸易。
2 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品质的因素
2.1 药物残留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威胁
    自1946年英国人弗来明发现青霉素并将其应用于临床以来,抗生素在人类和动物疾病的控制、预防和治疗方面均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带动了一大批抗菌性化学合成药物(如喹诺酮类、喹喔啉类、磺胺类等)的发展,兽药也逐渐成为畜牧业生产中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许多抗菌类兽药除具有抑菌和杀菌作用外,还具有良好的促生长作用,所以曾一度被广泛应用于动物饲料添加剂。但是,正因为大量抗生素和抗菌药物的过量使用、甚至滥用,从而导致了目前的世界性攻关性难题,即抗药性和药物在畜产品中的残留问题。由于我国养殖企业较多,相关管理和监督制度还不够完善,药物残留检测技术跟不上。因此,一些国家明令禁止的药物如盐酸克伦特罗、已烯雌酚和盐酸氯丙嗪等,在我国养殖企业中仍有不规范使用现象。因此,药物残留还严重威胁着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
2.2 疾病对动物源性食品的影响

    随规模化和集约化现代养殖模式的发展,我国动物疾病向新型化和复杂化转变,多数病例呈现非典型性症状,一些疾病病原变异较快。这给临床上相关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造成了很大困难。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动物疾病会传播给人。目前,已知的200多种动物传染病和150 多种寄生病中,人畜共患病近200种,如炭疽、布氏杆菌、狂犬病、禽流感等。因此,2004年暴发的禽流感疫情一度让世界恐慌,并导致了我国出口禽肉的停滞,与2003年同期相比下降了54.7%,目前仍有许多国家/地区限制进口我国禽肉。可见,疾病的危害一方面会导致药物的大量使用,从而增强药物残留的机率;另一方面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出口贸易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3 中草药制剂在动物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优势
3.1 天然性
    中草药来源于动物、植物或矿物,其本身为天然有机或无机化合物,仍保持着各种成分的自然状态和生物活性。因此,中草药用于动物疾病防治,在某种程度上与生物制剂类具有相似之处。中草药是我国几千年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多次临床试验后,从数十万种天然产物中筛选出的药物,能有效地改善和提高动物产品的品质。在广博精深的中国传统兽医学理论指导下,中草药的安全性勿容置疑。因此,一般认为中药毒副作用小、无残留和不产生抗药性,是生产绿色化畜产品的首选药物。
3.2 抗病促生长作用、减少抗生素和化学合成抗菌药物的用量
    在生物技术和现代药学理论的指导下,经体内试验证实,许多中草药对细菌和病毒病有治疗作用。体外实验证实,清热解毒类、补虚类和泻下类等单味药,盐粟散、白头翁汤和黄连解毒汤等方剂药,有明显抑制细菌繁殖的作用。其抗菌作用虽不及抗生素,但不会产生抗药性,因此在治疗动物疾病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结果证实,如黄酮、萜、挥发油、多糖以及维生素等多种中草药活性成分有明显抗病毒作用,如黄芪多糖对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马立克氏病和伪狂犬病病毒具有抑制作用。研究表明,中草药的抗病机理一方面可直接抑制细菌和病毒繁殖,另一方面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力,从而增强抗病力。大量研究结果显示,一些中草药及其方剂除具有明显的抑菌抗病毒作用外,还具有促生长作用。因此,近年来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我国发展较为迅速。中草药的活性成分较为丰富,如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油脂、树脂、糖类、植物色素、各种微量元素以及大量有机酸类、酶、生物碱、多糖、甙类、鞣质等。试验证实,这些物质是丰富的营养素,饲喂动物后会产生明显促生长作用。正因为中草药具有上述抗微生物和促生长作用,所以可以减少抗生素和其它化学合成药物在动物疾病防治中的用量,从而降低化学药物残留和细菌产生抗药性的机率,并提高动物源性食品品质。
4 中草药制剂在改善动物源性食品品质中的作用
4.1 改善动物源性食品的营养、口味和外观
    中草药如杜仲、枸杞、泡桐叶、松叶等含有多种有机营养成分,如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等,饲喂动物后能改善机体蛋白质代谢,提高胴体蛋白含量,并调节脂肪代谢,从而改善动物源性食品营养结构。实践发现,集约化养殖的动物肉、蛋产品的风味比野生的或开放式养殖的动物产品的鲜、香味差,主要是因为饲料中缺乏C3H5-S(O)基团、肌肉中的肌苷酸和亚麻油含量较少。这些物质来源于饲料中相关氨基酸,如天门冬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缬氨酸、丝氨酸、组氨酸、蛋氨酸和异亮氨酸等。试验发现,在动物饲料中添加中草药杜仲、桑树叶、大蒜、紫苏、茴香、花椒等后,会改善饲料中上述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同时改善肉食品的香鲜度。另外,试验发现如果在饲料中添加如人参茎叶、青蒿、苍术、益母草、艾叶、红花、松叶、姜黄等中药后,可提高动物源性食品中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叶黄素、玉米黄等着色物质的含量,从而改善肉品的色泽度。
4.2 提高饲料利用率和转化率
    富含蛋白质、有机酸、微量元素等的中草药作为饲料添加剂,可补充、完善、平衡饲料的营养成分,从而使饲料在动物机体中得到充分消化、吸收和利用,提高动物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许光胜等报道,由何首乌、麦饭石、蛇床子等组成的中草药复合剂对禽产蛋率、饲料转化率等生产性能均有显著提高作用,经济效益明显。胡忠泽等研究了中草药添加剂对乌骨鸡免疫机能和物质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表观氮存留率降低了8.81%,干物质消化率和有机物消化率分别提高2.51%和1.77%。
4.3 清除机体内的有害物质
    据国内外科学家研究证明,,有些中草药可在动物组织中利用化学结合、络合、改性等形式使有害物质变为无害物质,并有可能将这些物质通过排泄清除出体外,较常用的中药有甘草、氟石、山茶粕提取物糖萜素等。我们知道,胆固醇可引起人们心脑血管病,动物源性食品中含量较多,如鸡蛋中该物质含量可达213mg/枚。有报道,许多中药中富含纤维素、木脂素、酚类、黄酮、异黄酮、植物固醇等,能直接破坏胆固醇在动物机体组织中的形成,有的中药可促进机体排泄胆固醇的能力。如杜仲、茶叶、葡萄、桉树、党参等就有此功能。
5 中草药制剂在动物源性食品生产中的问题
5.1 剂型单一,缺乏创新性
    临床上兽用中药产品较多,但剂型单一,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畜牧养殖业中动物疾病预防和治疗的需求。产品和剂型创新性不够,仍然以传统成方制剂为主,如散剂占多数,而控释剂等新剂型较少,已不适合疾病的群体防治。因此,应加强相关研究,从而发挥中草药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生产中的优势。
5.2 现代化程度较低、相关产品科技含量不够
    我国中草药资源丰富,但现代化程度较低。至今,人们对中草药治疗动物疾病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中兽医学的理论水平上,许多现象还无法用现代药理学理论去解释,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中草药在动物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虽然,我国兽用中药产品较多,既有抗菌抗病毒药,又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和促生长药;既有片剂、注射剂和颗粒剂,又有灌注剂、酊剂、浇泼剂等,但这些产品技术含量均较低,从而限制了其生物利用率和活性作用的最大发挥。
5.3 药理和毒理学研究不够深入
    多年来,有关中药一直有低毒、无残留和不产生抗药性等观点,但均缺乏相应的科学依据。实践中,中药导致动物中毒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动物误食庭院观赏植物夹竹桃后,会导致急性中毒而死亡;又如不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和辨证施治,也会导致中毒性疾病的发生,如山楂等一些酸性中药与磺胺类西药合用后,会引起泌尿系统疾病。另外,一直认为中药不会在畜产品中残留,但美国、加拿大、英国、比利时等先后发现,人长期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广防已”,会导致肾衰竭。由此推测,中药有效成分有在组织中蓄积的可能。因此,中草药在临床上的安全性需重新定位,加强毒性和残留检测技术研究,对确保我国中草药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5.4 中药抗药性

    抗生素和化学合成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除可导致畜产品中药物残留外,还可导致细菌耐药性或抗药性问题。所以,临床上常有用药量很大,却收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分析认为,一方面机体对药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受性;另一方面是机体内细菌对药物具有拮抗作用。众所周知,中草药治疗动物疾病讲究辨证施治,尤其是方剂学中丰富的配伍用药,在防止抗药性或耐药性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缺乏科学依据。但是也有实验表明,中草药的部分提取物长期作用于某种细菌后,其抗菌效果会有下降现象,这可能与抗药性有关。因此,研究中草药的细菌耐药性问题,有助于中草药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
6 展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要求会越来越高,绿色化、无公害化和有机化的“三化”食品,必将会是未来食品市场的宠儿。低毒、无残留、不产生抗药性的动物保健药品,则是保证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工程顺利实施的技术保障。随着我国传统中草药现代化和规范化的发展,随着对中草药毒性、残留检测技术和抗(耐)药性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草药在保证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方面的作用会更上一层楼。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 收起 理由
尚天有道 + 1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7-5-25 01: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xuehu: ;1s: ;1s: ;1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5-6 20:28,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