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90|回复: 0

黄药子的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4 23: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药材鉴别
l. l 根茎性状鉴别 根状茎呈圆柱形,略弯曲,长8~25 cm,直径1.5~3. 5 cm。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炮制品),有横沟及纵皱纹,上端有棕黄色鳞毛及多数根及根痕,质坚硬。断面粉性,红棕色或棕褐色(炮制品),有多数白色小亮点,并可见棕色或黑色维管束小点。气微,味微苦而涩。
l.2 根茎显微构造[1,2] 木栓层细胞4~9列。皮层偶见根迹维管束,维管束外韧型,大小不一,环列,木质部内侧的导管中含有黄棕色物质。射线宽窄不一。髓宽大,有维管束散在,韧皮部位于内侧,木质部位于外侧。薄壁细胞含有淀粉粒及草酸钙针晶束。
1.3 药材粉末鉴别 粉末淡红棕色,淀粉粒较多,多为单粒,呈不规则棒状,分支状三角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常一端钝圆或膨大,有的中部略弯曲,脐点和层纹均不明显,长13~68μm,直径9~44μm。草酸钙针晶及针晶束极多,散在或束生,或有存在于大型薄壁细胞中,不甚整齐,长120~209/μm。导管细小,主要为梯纹导管,亦有网纹导管,长61~240μm,宽25~49μm。纤维少见。薄壁细胞大小不等,类圆形,直径47~210μm,内有淀粉粒及草酸钙晶,
1.4 理化鉴别 取黄药子约2 g,浸泡于10 m1 95%的乙醇溶液中。过夜,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吸附剂:硅胶G铺板后,在1.05℃活化l h,。将供试品与对照品(岩白菜素的乙醇溶液)点样于同一硅胶G板上,展开。展开剂:苯—醋酸乙酯—甲酸(5:4:1)。显色剂:50%硫酸乙醇液。喷雾后于105C烘烤10mim。黄药子(岩白菜素)正品与对照晶在相应位置上均有红棕色或淡红棕色斑点,
1.5 光谱鉴别[3] 张照荣等报道了鬼灯檠粉碎后经溴化钾压征的红外吸收光谱,其在1035.7 cm-1处有一宽峰,l 319.2cm-1,1 610.5 cm-1处有强尖峰。同时还报道了黄药子经石油醚(30~60℃)、氯仿、甲醇提取液紫外吸收的零阶和二阶导数光谱特征,黄药子可见光区无明显吸收,零阶导数光谱显示黄药子甲醇提取物在(276.5土2)nm处有中等强度的吸收,二阶导数光谱三种不同溶剂的提取物在200~500)nm范围内有三个不等程度的吸收,波长越小,吸收越强。

2 化学成分研究
    黄药子根中含岩白菜素(bergenm)。黄药子新内酯即7一甲氧基岩白菜素(7一methoxyhergenm),黄药子酯即2,6一二羟基苯乙酸甲酯(methyl一2,6一dihydroxypheny lacerate),丁香酸(syringic acid),熊果苷(arbutin),没食子酸(gallic acm).(+)一儿茶素(catechin),原花色苷元B一2单没食子酸酯(procyanidian B一2 monogallate)。还含有芳樟醇(1inalool),麦角甾醇(ergostero1),5一豆甾一烯一3β一醇(stigmast一5一en一3β一ol),槲皮素(quercetin)及β一谷甾醇(β—sitostero1) [4,6]。
    根中含挥发油0.02%~0.03%,基中含有苯酚(phenol),左旋芳樟醇(1inalool),甲苯(toluene),间二甲苯(m—xylene),樟烯(camphene)。α一及β一蒎烯(pinene),月桂烯(myrcene),左旋柠檬烯(1imonene),香荆芥酚(carvacr01),1,3,3一三甲基双环:2. 2,1]庚—2—酮(1,3,3—trimethylbicyclo[2,2,1]—heptan—2—one),甲基异丁香油酚(methylisoeugeno[],牻牛儿醇,geraniol)。丁香油酚(eugen01),间苯甲酚(m—cresot),邻苯甲酚(o一cresol),茴香脑(anethole),苯乙醇(phenyl ethyl alcoho1),3.5一二羟基甲苯(3,5—dihydroxytoluene),丁酸(bulyric acid),2,3,6—三甲基茴香醚(2,3,6一trimethylanisole),香茅醛(citronellal),棕榈酸(palmitic acid)等成分。经处理分馏,中性油部分主要含甲基异丁香油酚,苯乙醇,左旋芳樟醇;酚性油部分主要含苯酚,丁香油酚,间甲苯酚,邻甲苯酚;酸性油部分含有丁酸,戊酸(valericacid),已酸(caproic acid),辛酸(capylic acid),癸酸(capric acid),月桂酸(1au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棕榈酸,硬脂酸(stearic acid)l[7]。
    另外,根茎中还含有淀粉、糖类、鞣质和多种苷类。

3 药理活性研究
3.1 抗病毒作用 黄药子乙醇浸膏在0.017~0.034mg/ml时,在直接抑制病毒中和试验和间接抑制病毒试验中(与A549细胞共同孵育30 min)不仅能抑灭DNA病毒,而且抑制RNA病毒,黄药子乙醇浸膏的不同提取部分I(丁醇部分,皂苷类)、F(醋酸乙酯部分,黄酮类)、G(丙酮部位,酚酸类)、D(乙醚部位,香豆素类)抑杀病毒试验,发现D,G提取物对柯萨奇B组I—VI型病毒(CoxB,—wV)的抑制效果不如I、F好。对于单纯疱疹I型病毒(HSV,)效果基本同。而且药物间接抑制病毒的药效较直接抑制病毒为低,似说明药物在细胞外有抑灭病毒作用而对于细胞内的病毒作用较差。另外其水煎剂对各型病毒均无抑制作用[8]。
3.2 抗菌作用 黄药子用酸水解提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用醋酸乙酯、丙酮提取液对肺炎克雷伯、胸膜肺炎杆菌等有一定抑制作用[11]。
3.3 免疫增强作用 岩白菜素为黄药子主要有效成分,研究表明  岩白菜素i.g.125,250,375 mg/(kg,d)7—8d,可提高小鼠血清溶血素含量;增强SRBC诱发的小鼠迟发性超敏反应;提高血清溶菌酶含量和全血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体内给药体外测定法,提高[3H]—TdR参人PHA与LPS诱导的T,B淋巴细胞转化;提高小鼠脾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一2。尚可逆转环磷酰胺对血清溶血素形成的抑制[9]。
3.4 生物毒性 黄药子在无毒剂量下与病毒、A549细胞共同孵育后,将药液去掉,细胞仍能分裂传代。提示此药没有或很少有毒副反应。最大无毒浓度为0.19l mg/ml[8]。

4 结语
    黄药子根系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自陕西和云南发掘的民间中草药,主要为民间应用,涉及治疗范围较宽,如泻痢,白浊,带下,衄血,吐血,咯血,崩漏,便血,外伤出血,咽喉肿痛,疮毒,烫火伤,脱肛,子宫脱垂等。现代临床研究表明,黄药子治疗痢疾、腹泻、子宫脱垂,阴道壁脱垂有较好疗效,对各种湿疹及脱肛、痔疮也有一定效果。运动性损伤疾病防治中常用于跌打损伤及—些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近年来基于黄药子深层次开发的化学、药理学研究逐渐增多,但针对其对某类疾病有效成分及其制剂的研发仍有待深入。
    由于黄药子系民间草药,分布较广,市场上商品名混乱。为了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其正本清源的工作,以达到防伪和乱用药物的目的。目前,市场上黄药子的混淆品主要有红药子、薯蓣及何首乌等[1~3,10],而这一现象已引起了广大中药工作者的重视。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50 收起 理由
冰川 + 50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5-16 16:32,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