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8456|回复: 63

做斑点叉尾鮰的请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3 15: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建议以后有关斑点叉尾鮰的资料都放在这里方便查找。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5: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简洁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Punctatus(Rafinesque)亦称沟鲶(ChannelCatfish),属于鲶形目(Siluriformes)、鮰科(Ictaluridae)鱼类。据Scott和Crossman1973年“加拿大的淡水鱼类”一书介绍,“斑点叉尾鮰天然分布区域在美国中部流域、加拿大南部和大西洋沿岸部份地区,以后广泛地进入大西洋沿岸,现在基本上全美国和墨西哥北部都有分布。产地是水质无污染、沙质或石砾底质、流速较快的大中河流。也能进入咸淡水水域生活”现为美国主要淡水养殖品种之一。斑点叉尾鮰是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于1984年与云斑鮰同时引进的一种鮰科鱼类,经过几年的研究及推广养殖,证实该种鱼适合我国大部份地区养殖。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20 收起 理由
nety + 20 该贴得到楼主的二次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5: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生物学特征:

㈠形态特征
斑点叉尾鮰体型较长,体前部宽于后部,头较小,吻稍尖,口亚端位,体表光滑无鳞,粘液丰富,侧线完全,皮肤上有明显的侧线孔。头部上下颌具有深灰色触须4对,其中鼻须1对,颌须1对,颐须2对,长短各异,以颌须为最长,末端超过胸鳍基部,鼻须最短。鳃孔较大,鳃膜不连于峡部,颐部有较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体重大于0.5公斤的个体斑点消失。具有脂鳍一个,尾鳍分叉较深,各鳍均为深灰色。体两侧背部淡灰色,腹部乳白色,幼鱼体两侧有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成鱼斑点逐步不明显或消失。
㈡、食性
根据对2.3~28.1厘米327尾斑点叉尾鮰的观察和食性分析,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对投喂的配合饲料都能摄食,尤其喜食由鱼粉、豆饼、玉米、米糠、麦麸等商品饲料配制而成的颗粒饲料,还摄食水体中的天然饵料,常见的有底栖生物、水生昆虫、浮游动物、轮虫、有机碎屑及大型藻类等。
斑点叉尾鮰从鱼苗至成鱼在以人工饲养为主的池塘中,鱼苗、鱼种及成鱼主要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但摄食商品饲料的强度鱼苗期要低于鱼种及成鱼,这可能与幼鱼阶段摄食器官发育程度,池塘中对幼鱼适合的天然饵料数量有关。如2.3~4.5厘米的幼鱼在投喂商品饲料饲养为主的情况下,其食物组成为浮游动物、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及部份商品饲料为主,10厘米至成鱼阶段则以投喂人工饲料及部分底栖生物、水生昆虫和陆生昆虫、枝角类、无节幼体、轮虫等为主;在以培育天然饵料为主的池塘中、鱼苗、鱼种及成鱼对天然饵料的摄食种类要求也有差异,前者主要摄食较小的生物个体,随着摄食器官的日趋完善,鱼体的增大,摄食量的增加,逐渐以个体较大的生物为主。在2.3~4.5cm鱼苗阶段主要摄食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及无节幼体等为主。在10cm以后对天然饵料有一定的选择性,主要摄食个体较大的生物,如底栖生物、水生昆虫、陆生昆虫、大型浮游动物、水蚯蚓、甲壳动物、有机碎屑等为主。在冬季低温期天然饵料不充足条件下能摄食个体较小的虾。
胆囊管道上有较多的胰岛细胞,能分泌消化液促进消化功能。肠长与体长之比随着鱼体增长而增长,肠弯曲也随之增加。
鳃耙数目的变幅,外侧平均值17~20,内侧平均值为18~21。鳃耙数目变化不大,鳃耙间距变化较大,随着鱼体的增大鳃耙间距愈来愈大。
斑点叉尾鮰属底栖鱼类,较贪食,具有较大的胃,胃壁较厚,饱食后胃体膨胀较大。有集群摄食习性,并喜弱光和昼伏夜出摄食。摄食方式在10cm以前吞食、滤食方式并用,10cm以上开始以吞食为主,兼滤食。
㈢温度适应范围
对生态环境适应性较强。试验结果表明,适温范围为0~38℃,生长摄食温度为5~36.5℃,最适生长温度为18~34℃。在溶氧2.5mg/l以上即能正常生活,溶氧低于0.8mg/l时开始浮头,正常生长的PH值范围为6.5~8.9,适应盐度为0.2~8.5‰。
㈣年龄和生长
性成熟年龄为4龄以上,人工饲养条件好的少数3龄鱼可达性成熟,性成熟鱼体重为1000克以上。在美国有报道最大成熟个体鱼体全长为1270mm。
在池塘养殖条件下,第一年体长可达18~19.5cm,第二年可达26~32cm,第三年可达35~45cm,第四年可达45~57cm,第五年可达57~63cm。斑点叉尾鮰第一次性成熟后其生长速度没有明显的下降迹象。在池塘养殖中常见体长超过53cm,体重超过1.5千克的个体。
㈤生殖习性
斑点叉尾鮰在江河、湖泊、水库和池塘中均能产卵于岩石突出物之下,或者淹没的树木、树桩、树根之下或河道的洞穴里产卵。斑点叉尾鮰的雄鱼是典型的筑巢鱼类,在与雌鱼交尾后赶走雌鱼,并守护受精卵发育直至孵出鱼苗。
通常斑点叉尾鮰产卵温度范围为21~29℃,最适温度为26℃,水温超过30℃不利于受精卵的胚胎发育和鱼苗成活。在长江流域斑点叉尾鮰的繁殖季节为6~7月。体重(或年龄)较大的比体重(或年龄)较小的其产卵季节要早些。
产卵时,每尾鱼通常以尾鳍包裹对方头部,雄鱼剧烈颤动鱼体并排出精液,与此同时,雌鱼开始产卵。卵受精后发粘,相互粘结而附于水池底部。据Clemens和Sneed(1957)报道,雄鱼护卵时位于卵块上方,不断摆动腹鳍,以达到对受精卵增氧的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5: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斑点叉尾鮰的人工繁殖:

斑点叉尾鮰的人工繁殖方法可分为池塘法、围栏法和水族池法。因池塘法具有投资少、易操作等优点而广泛采用,这里将着重介绍斑点叉尾鮰的池塘人工繁殖法。
㈠、生殖器官及怀卵量:
斑点叉尾鮰雄鱼生殖器官包括精巢、输精管、精巢一对,长条分枝状,精液似水状,不易挤出。雄鱼在全年各个月份,都具有生命力的精子,能多次排出精液。雌鱼卵巢一对,长袋状,右侧略大。雌鱼在性成熟后每年产卵一次。成熟卵细胞呈椭圆形,深桔黄色,卵沉性,卵膜较厚,受精后卵呈粘性,卵粒相互粘结成不规则块状。卵半透明,卵黄丰富。产卵数根据亲鱼大小有差异,雌鱼体重在1.8公斤以下每尾可产卵4000粒,体重4.5公斤可产卵3万粒。据蔡焰值(1988)等报道在池塘养殖条件下相对怀卵量为每公斤3913~15060粒。
憗㈡、亲鱼选择
憖亲鱼选择是人工繁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决定人工繁殖的成功与否及繁殖苗种的数量和质量。
选择性成熟雌鱼时,要求其腹部膨大柔软,有弹性,将鱼尾部向上提起时,卵巢轮廓明显,生殖孔略圆,稍大,红肿,微向外突,用挖卵器检查卵粒如见到卵核偏位比例较大时即可催产。成熟雄鱼一般体色呈深灰色或灰黑色,腹部扁平,生殖器管状,末端尖细突出。在池塘培育条件下,三龄鱼有16%能顺利产卵,但其怀卵量少;四龄鱼可在6月中旬产卵,怀卵量大,产卵率高。故选择亲鱼最好在四龄以上,重1.5公斤以上,体长30~51cm。
㈢亲鱼培育
亲鱼培育是人工繁殖的重要一环,它决定着人工繁殖成功与否及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和苗种成活率的高低。
1、池塘选择
亲鱼池以3~4亩为宜,水深1.5米左右,产卵水深在1.3米左右为好。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无污染。池底平坦少淤泥。以硬底质或沙底质为最好。
亲鱼放养前应对亲鱼池实施严格消毒,消灭野杂鱼。进排水口应敷设栏鱼设施,防止亲鱼逃逸和野杂鱼进入池塘。
2、放养密度和性比
Robert(1986)提出斑点叉尾鮰亲鱼的放养密度为每公顷375尾(每亩35尾),或者有时在春季更高,亩放31.5~157.5公斤。蔡焰值等提出亲鱼培育每亩放养量为200~250公斤(130~150尾),并搭配10~13cm鲢、鳙鱼种以控制水质,亩放养量250~300尾。由于斑点叉尾鮰的食性与鲤、鲫鱼相似,且争食能力不及鲤鲫鱼,因此斑点叉尾鮰的亲鱼池中忌放鲤鲫鱼,以免争食而影响亲鱼性腺发育。自行产卵则雌雄比以2∶1或3∶2为宜,借以达到增加雌鱼放养数量。
3、饵料及投喂
越冬前的亲鱼应采取精养培育,应依靠投喂人工配合饲料。Jensen等(1983)采用粗蛋白不少于36%的配合饵料喂养,当水温为13~21℃时,投饵率为1%;水温超过21℃时,投饵率为2%;水温低于13℃时停止投喂。蔡焰值等(1988)利用鱼粉、豆饼、玉米、麦麸、米糠及添加剂配制蛋白质为33~36%、脂肪为7.3%的配合饵料投喂,水温5~12℃时投饵率为1%,12~21℃时为2%,20~35℃时为3~4%,并参照鱼在15分钟内能摄食完为标准进行喂养,获得了良好的产卵效果。在有条件的地方在亲鱼产卵前或后30天左右,每10~15天投喂一次动物性饵料(如禽畜下脚料、小杂鱼等),对亲鱼产卵及产后复元将起更佳效果。
要注意雌雄亲鱼和不同大小亲鱼之间的争食现象,雌亲鱼性情温和,争食力弱,经常不能饱食,会导致产卵困难。雄鱼一般生长状况良好。不同大小不同性别亲鱼在同一池中培育,要保证雌亲鱼顺产,必须增加投饵面积和数量,但投喂次数不要太多,每两天一次即可。
4、亲鱼池管理:
亲鱼池要求水质清新,溶解氧在4mg/l以上,透明度40厘米左右,PH值6.5~8.5,无野杂鱼。防止亲鱼池浮头泛池。每隔10~15天冲水一次,以刺激亲鱼性腺发育。观察亲鱼摄食状况,投饵过多或过少均会对亲鱼产生不利影响。
㈣池塘繁殖方法:
斑点叉尾鮰的池塘繁殖方法可分为三种:一在池塘中自行产卵孵化,然后收集鱼苗;二自行产卵,人工孵化;三是人工催产孵化。其中第一种方法孵化极低,且鱼苗在亲鱼池中数量无法估计,收集鱼苗也难以进行,故一般不被采用;而第三种方法因雄鱼精液无法挤出,只能用杀鱼得精进行人工授精,这对保护亲鱼不利,亦不常被采用。现分别介绍如下:
1、自行产卵孵化:
由于产卵与孵化在同一池中,故必须对池塘进行严格消毒,防止野杂鱼吞食鱼苗,并注意水质因鱼苗数量不断增加而恶化,为此建议尽可能捞出鱼苗转专池培育。
产卵管理期间每隔10天左右应加注新水,使溶氧保持在5~6mg/l以上,透明度45厘米以上,水深1.2米左右。鱼苗收集有两种方法,一是在清晨至日出以前,处于混合营养阶段的鱼苗喜集群在水表游动,可直接用捞子捞取;其二待鱼苗长至2厘米以上后,首先用网目大于5厘米以上的网将亲鱼抬取(或隔离),然后用鱼苗网将鱼苗捕起。
2、自行产卵、人工孵化
这是在亲鱼池中放置产卵巢使其产卵,再收集受精卵(块状)运到孵化场,经消毒后进行人工孵化。现着重介绍本方法。可采用两种方法进行,其一是亲鱼在产卵池中自行产卵,然后进行人工孵化;其二是选择发育较好的亲鱼采用药物注射,然后放入水泥池中产卵,再行人工孵化。
⑴产卵巢及其使用:产卵巢一般采用牛奶桶、木桶、瓦罐、橡胶抽水管及木箱等。Busch(1983)发现亲鱼更喜欢在长方形的产卵器中产卵,产卵器长72厘米、宽41厘米、高25厘米,留亲鱼进出孔直径为16厘米。一般而言这种容器可作为重4公斤的亲鱼的产卵巢。产卵巢以容纳一对亲鱼正常产卵为宜。产卵巢一端必须留有一个开口,大小要使亲鱼自由进出,另一端用尼龙纱布封底,防止漏卵及提巢检查时减轻重量。
产卵巢一般平放于离池边3~5米远的池塘底部,开口端向池的中央,口端用绳子捆住,另一端系一个浮子,便于集卵时识别。产卵巢的数量一般为亲鱼对数的20~30%,产卵巢间距5~6米。当水温达到18~19℃时开始放置产卵巢,待水温升到20℃以上时要进行检查,如未发现卵块,可移动产卵巢以刺激亲鱼产卵。
⑵卵块的收集与运输:产卵行为大部分发生在晚上和清晨,因而栓卵和收集卵块的合适时间为上午10时至10时半,收集卵块的时间不能超过下午1时。检查产卵的时间间隔在产卵初期以3~4天为宜,在产卵高峰期可一天检查一次。检查卵块时,只须将产卵巢轻轻提出水面,看是否有亲鱼,如有要赶走亲鱼。用手轻轻取出卵块,运往孵化处。取卵块时防止阳光直射。
运送卵块一般用桶带水(亲鱼池的水较好)迅速运至孵化处,如距离远要用塑料袋充氧运输。
⑶注射药物催产:采用注射催产药物可缩短群体产卵时间。常用催产激素有鲤鱼脑垂体(PG)、人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催产剂量为PG每公斤4.5~6毫克、HCG900~1000国际单位、LRH~A20~25微克、PG+HCG混合使用量为2.0毫克+600~700国际单位。一般为一次注射,雄鱼用量为雌鱼的一半。注射部位为胸鳍基部或肌肉注射。注射液用生理盐水配制,用量以每公斤2毫升为宜,注射垂体悬液用7~8号针头,激素及类似物用5号针头。注射后的亲鱼放回原亲鱼池、产卵池或水泥池。
⑷孵化:斑点叉尾鮰受精卵的发育要比鲤科鱼类缓慢得多,在水温为25.5~29℃时,出膜时间需115小时25分钟,从仔鱼到稚鱼期结束约需10天左右。
受精卵要进行流水孵化,常用设备有环道、孵化槽、流水孵化水泥池、孵化铁篓等。目前我国常常采用孵化槽,兹介绍如下。
孵化槽是一种长方形的带搅拌装置的孵化工具。该设备是根据天然水体中斑点叉尾鮰繁殖习性而设计的,采用水车式搅水器、转轴上带螺旋式叶片分布,转速每分钟28~30转,使槽内水体波动,借以增加溶氧及使卵块轻微摆动,还使水体内有机物随水波动向溢流管外排,并不断从进水阀中以10升/分的流速加注新水。孵化时要把卵块用12目左右铝丝网布编制的孵化篓盛装,悬挂水体中,每只孵化篓能容纳1500克左右的卵块。湖北省机械化养鱼开发公司设计出一种不需电力,只要具备水位差的孵化器,孵化率在95%以上,适合斑点叉尾鮰等名贵鱼类的粘性卵孵化。
孵化水温为20~30℃,最适水温为23~28℃,要求溶氧为6mg/l以上,PH值在6.5~8.0之间,孵化槽流速为10~15升/分,流水水泥池为20~25升/分。
孵化过程中要防止阳光直接照射鱼卵,应在环道和流水水泥池上盖上竹席、草席等,孵化槽应放在室内或工作棚内。卵块超过500克重时,应分开卵块,以免中间的卵粒缺氧窒息死亡。死卵未受精卵要及时制除,防止发霉。
受精卵块的药物消毒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在眼点出现之前(鱼卵变成红色),每天上午要进行消毒一次。方法是将消毒药液放入一个溶器内,然后将盛有卵块的孵化篓放入液中浸洗。消毒毕用新鲜水清洗一下后放回孵化槽中继续孵化。
__斑点叉尾鮰鱼卵消毒用药及时间表
鱼病        药名        浓度        浸洗时间
细菌病        孔雀石绿        60~65ppm        10~12秒
细菌病        高锰酸钾        3ppm        10~15秒
细菌病        土霉素        8mg/l        50~60秒
霉菌病        孔雀石绿        60~65ppm        10~12秒
霉菌病        福尔马林        100ppm        4~5分
 
3、人工催产孵化:
人工催产的方法同鲤科鱼类,但效应时间比鲤科鱼类长一倍多,一般为40~48小时。注射剂量同上述注射催产药物,可分为二次注射。人工授精操作较麻烦,且雄鱼的精液不能挤出,催产后必须杀鱼取精巢进行人工授精,对亲鱼资源损失较大。一般雌雄比例为2∶1。本繁殖方法在生产实践中实用性不大。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5: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苗种培育:

斑点叉尾鮰的苗种培育池面积以1~2亩为宜。鱼苗下池前10~15天用生石灰、漂白粉、茶饼等对鱼池进行消毒,然后用猪、牛、人粪将水质培肥,方法同家鱼苗种培育。待水中出现大量浮游动物时,将卵黄囊消失后2~3天的鱼苗放入肥水池中。
苗种培育宜采用二级饲养法。一级饲养是将2厘米左右的鱼苗养到10厘米左右;二级饲养是将10厘米左右的鱼种养成30~50克左右的大规格鱼种。一级饲养亩放2.5~3万尾左右,二级饲养亩放量为7000~8000尾左右,斑点叉尾鮰在苗种阶段不宜采用我国培养家鱼苗种的“稀养速成法”,因为斑点叉尾鮰的苗种喜集群觅食,放养过稀不仅水体得不到充分利用,也不利于训练鱼种的集群摄食能力,降低饲料利用率及鱼苗成活率。苗种培育一般以单养为主,或在鱼苗下池后15天左右每亩搭配规格为4cm的鲢400~600尾,以维持良好的水质。
斑点叉尾鮰在4.5cm以下时偏重摄食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及无节幼体。故可采用我国传统的肥水下塘方法进行苗种培育。4.5cm后开始转入以人工饲料为主。10cm到成鱼阶段摄食人工饲料及个体较大的生物,如水、陆生昆虫,大型浮游动物,水蚯蚓,甲壳动物,有机碎屑等。刚下塘的鱼苗4~5天可不喂食,或少量投喂混合饲料。4.5cm以后可将粉状配合饲料用水搅拌成团球状投喂,苗种长到6~7厘米时投喂粒径为1.5~2毫米的破碎了的配合饲料。鱼种生长到12cm左右时可使用直径为3.5mm的颗粒饲料。饲料的参考配方为:鱼粉15%、豆饼35%、三等粉30%、玉米粉10%、米糠10%。水温在15~32℃时每天上、下午各投饲一次,投饲量约为鱼体重的3~5%,水温降至13℃以下每天投喂一次,投喂量占鱼体重的1%。冬季每周喂1~2次。根据斑点叉尾鮰群体摄食的习性,投饲宜集中,将饲料直接投喂到鱼池中,投喂范围约占鱼池面积的10%。苗种培育池应定期加注新水防止水质恶化。
苗种培育阶段常见的鱼病有小瓜虫病、孢子虫病、水霉病。对小瓜虫病,可用20~25ppm的孔雀石绿浸洗病鱼10~20分钟,隔天再洗一次。对孢子虫病主要是预防,放鱼前每亩用生石灰150公斤清塘,杀灭藏在泥土中的粘孢子虫。水霉病的予防可在放鱼苗时用3%的食盐溶液洗澡3~5分钟,效果极佳。对已患水霉病的病鱼,用25ppm的孔雀石绿洗澡15分钟,效果很好。
鱼苗经过120天左右的二级饲养,10月底规格可达到30~50克,亩产250公斤,成活率90~98%,饵料系数1.4~1.6。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5: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斑点叉尾鮰的成鱼养殖

斑点叉尾鮰既可在池塘中养殖,也可在江河、湖泊、水库等大水面放养,同时也是高密度流水养殖,网箱养殖及工厂化养殖的重要品种,我国目前斑点叉尾鮰的成鱼养殖方式仅限于池塘和网箱养殖。
㈠池塘养殖
斑点叉尾鮰池塘养殖方法分主养和混养两种。主养时放养密度为每亩600~800尾,搭配鲢、鳙200~300尾。美国科研人员认为在斑点叉尾鮰主养池中混养罗非鱼效果很好,奥本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单养斑点叉尾鮰每公顷(15亩)可放养4400尾而收获1400公斤,如混养罗非鱼1240尾,则可收获鮰1568公斤,罗非鱼266公斤,使产量达到每公顷1834公斤,比单养增产27.3%。混养时每亩放斑点叉尾鮰300~400尾,鲢、鳙鱼300~350尾,鳊鱼100~150尾,放养和收获情况详见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和广东省顺德县两表。鲤、鲫鱼亦为杂食性鱼类,且争食能力强于鮰鱼,故不予混养。
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1985年主养鮰鱼放养收获表
放养情况         收获情况
品种         斑点叉尾         鲢、鳙         品种         斑点叉尾鮰         鲢、鳙
时间         1984.9.8         1984.10.3         时间         1985.9.28         1985.9.28
                           数量(尾)         583         248
规格(G/尾)         9.6         50         成活率(%)         89.7         99.3
数量(尾)         650         250         总产量(公斤)         460.75         249
                           净产量(公斤)         454.51         236.5
重量(公斤)         6.24         12.5         总投饵(公斤)         788.5         /
                           饵料系数         1.73         /
 
*面积1亩。
广东省顺德县主养鮰鱼放养收获表
池号         1         2
池塘面积(亩)         2.7         4.5
放养时间         1987.9.2         1987.9.2
收获时间         1988.9.24         1988.9.24
放养品种         斑点叉尾鮰         鳙、鲢、鳊         斑点叉尾鮰         鳙、鲢、鳊
放养尾数         1350         756         2250         1260
放养重量(公斤)         33.75         128.25         56.25         213.75
总产量(公斤)         1147.9         462.25         1933.9         656.1
净总产量(公斤)         1114.15         334         1877.65         442.65
亩净产量(公斤)         412.65         123.70         417.26         98.37
总投饵量(公斤)         17492                           3004.2
饵料系数         1.57                           1.60
 
斑点叉尾鮰鱼种放养规格一般为5~25cm,以15cm最好。鲢、鳙搭配鱼种规格以50克左右为宜。鱼种放养时间一般在12月至翌年元月,或在秋季将鮰鱼从大规格鱼种培育池直接转入成鱼池养殖。在湖北和广东等地,放养体长10~15厘米的鱼种,饲养300天左右便可达到商品鱼规格(0.75~1.2公斤)。在饲养管理中,应十分注意水中溶氧。如放养密度大最好配置一台增氧机。除了天气突变外,投饵过量也会导致水中缺氧,水体溶氧量要求在每升4毫克以上。
㈡网箱养殖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有关人士1988年考察,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主要分布在北美尤其是美国的阿肯色(Arkansas)州和南卡罗来纳(SouthCarolina)州。我国养殖这一品种的时间不长,网箱养鮰时间更短,但已显示出其强大生命力和更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如湖北省机械化养鱼开发公司与广东联营的一亩机械化网箱养鮰试验点,1990年6月投入2~3cm苗种19万尾,1991年初即有部分达到0.5公斤的商品鱼上市,至1991年底收获商品鱼8.6万公斤,成活率为80%,平均规格0.6公斤,最大个体2.4公斤,饵料系数为2.1,日均净重比原产地美国提高1.1%。这一亩网箱除收回全部投资外,获利税达100万元左右,创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经济效益,为我国机械化网箱大面积养殖鮰鱼等名贵鱼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网箱养殖鮰鱼同养殖其它品种鱼类大致一样,即包括场地选择、安装网箱设备、苗种进箱、饲养管理等一系列过程。网箱养鮰应注意以下数点:
1、斑点叉尾鮰体表无鳞,易造成机械损伤,苗种进箱及换箱时应小心操作。苗种进箱前应以食盐水消毒。
2、坚持定时、定量、定质、定位投饵、苗种入箱后应利用投饵措施对其进行摄食驯化。投饵量随水温、鱼体重量变化而不同。饵料配方可随鱼体重变化进行适当调正。
3、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网箱养殖密度高,许多鱼病都有接触传染的特点,在这一养殖环境下更应保持水质清新,加强防病措施。
4、勤换箱、勤洗箱,使水体能充分自由交换,保持箱内水体溶氧充足。
㈢、斑点叉尾鮰的饲养技术
1、饲料类型
斑点叉尾鮰从鱼种到各种规格商品鱼,主要投喂的是浮性饵料,沉性硬颗粒饵料只占很小的比例。这是因为浮性饵料便于观察鱼体动态,加强池塘管理。
鱼苗、鱼种的饵料是由各种粉剂和各种规格的颗粒饵料组成,粉剂料的规格在0.35~0.50mm之间,可由颗粒饵料磨制而成,也可由各种营养成分混合后直接磨制加工而成。但前者要好于后者,因为水溶失较少。粉剂料可由油或脂肪包裹,这样不仅能使它浮于水面而且能减少营养成分的损失。
药用饵料是将药物加到饵料中成型的,有浮性的也有沉性的。作为饵料添加剂的药物是土霉素,投喂剂量为每天每100公斤鱼5.5~8.0克,时间为连续10天。
2、投饵率
具备了足够量的全价优质饵料后,如投饵率和投喂方法不当,鱼不能有效地利用,不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而且造成浪费,污染水质。
投饵率主要受到鱼体大小及温度的影响。斑点叉尾鮰的摄食量与天气、水温、水质、个体大小和饵料质量(尤其是含脂量)都有关系。兹提供不同个体和温度条件下的投饵率和不同水温下的最大投喂频率两表供养殖时的参考。
斑点叉尾鮰的投饵率(体重%)
体重         水 温 (0℃)
克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4        2.0        2.2        2.4        2.5        2.7        2.9        3.1        3.2        3.4        3.5        3.7        3.8        4.0        4.1        4.3        4.4
6        1.9        2.1        2.2        2.4        2.6        2.8        2.9        3.1        3.2        3.4        3.5        3.7        3.8        3.8        4.1        4.2
8        1.8        2.0        2.1        2.3        2.5        2.6        2.8        2.9        3.1        3.2        3.4        3.5        3.6        3.8        3.9        3.9
10        1.7        1.9        2.1        2.2        2.4        2.5        2.7        2.8        3.0        3.1        3.2        3.4        3.5        3.6        3.7        3.8
13        1.7        1.8        2.0        2.1        2.3        2.4        2.6        2.7        2.8        3.0        3.1        3.2        3.3        3.5        3.6        3.7
16        1.6        1.7        1.9        2.0        2.2        2.3        2.5        2.6        2.7        2.8        3.0        3.1        3.2        3.3        3.4        3.6
20        1.5        1.7        1.8        2.0        2.1        2.2        2.4        2.5        2.6        2.7        2.9        3.0        3.1        3.2        3.3        3.4
24        1.5        1.6        1.8        1.9        2.0        2.2        2.3        2.4        2.5        2.6        2.8        2.9        3.0        3.1        3.2        3.3
29        1.4        1.6        1.7        1.8        2.0        2.1        2.2        2.3        2.4        2.5        2.7        2.8        2.9        3.0        3.1        3.2
35        1.4        1.5        1.6        1.8        1.9        2.0        2.1        2.2        2.3        2.5        2.6        2.7        2.8        2.9        3.0        3.1
41        1.3        1.5        1.6        1.7        1.8        1.9        2.0        2.2        2.3        2.4        2.5        2.6        2.7        2.8        3.0        3.1
48        1.3        1.4        1.5        1.6        1.7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56        1.2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4        2.4        2.5        2.6        2.7        2.8
64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73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2        2.3        2.4        2.5        2.6
83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3        2.4        2.5
94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9        2.1        2.1        2.2        2.3        2.3        2.4
106        1.0        1.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        2.1        2.2        2.3        2.3
11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7        1.8        2.0        2.0        2.0        2.1        2.2        2.3
133        1.0        1.1        1.2        1.3        1.4        1.4        1.5        1.6        1.7        1.8        1.9        1.9        2.0        2.1        2.1        2.3
148        1.0        1.0        1.1        1.2        1.3        1.4        1.5        1.6        1.6        1.7        1.9        1.9        1.9        2.0        2.1        2.2
163        0.9        1.0        1.1        1.2        1.3        1.3        1.4        1.5        1.6        1.7        1.8        1.8        1.9        1.9        2.0        2.1
180        0.9        1.0        1.1        1.1        1.2        1.3        1.4        1.5        1.5        1.6        1.7        1.7        1.8        1.9        1.9        2.1
198        0.9        1.0        1.0        1.1        1.2        1.3        1.3        1.4        1.5        1.6        1.7        1.7        1.7        1.8        1.9        2.0
218        0.8        0.9        1.0        1.1        1.2        1.2        1.3        1.4        1.4        1.5        1.6        1.6        1.7        1.8        1.9         
238        0.8        0.9        1.0        1.0        1.1        1.2        1.3        1.4        1.5        1.6        1.6        1.6        1.7        1.8        1.9         
260        0.8        0.9        0.9        1.0        1.1        1.2        1.2        1.3        1.3        1.4        1.5        1.5        1.6        1.6        1.7        1.8
283        0.8        0.8        0.9        1.0        1.0        1.1        1.2        1.2        1.3        1.4        1.5        1.5        1.5        1.6        1.6        1.8
307        0.7        0.8        0.9        1.0        1.0        1.1        1.1        1.2        1.3        1.3        1.4        1.4        1.5        1.5        1.6        1.7
333        0.7        0.8        0.8        0.9        1.0        1.0        1.1        1.1        1.2        1.3        1.4        1.4        1.4        1.5        1.5        1.6
360        0.7        0.8        0.8        0.9        0.9        1.0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1.5        1.6
388        0.7        0.7        0.8        0.9        0.9        1.0        1.0        1.1        1.1        1.2        1.3        1.3        1.4        1.4        1.5        1.5
418        0.6        0.7        0.8        0.8        0.9        0.9        1.0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1.5
449        0.6        0.7        0.7        0.8        0.9        0.9        1.0        1.0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482        0.6        0.7        0.7        0.8        0.8        0.9        0.9        1.0        1.0        1.1        1.1        1.1        1.2        1.2        1.3        1.3
517        .7        0.7        0.8        0.8        0.9        0.9        1.0        1.0        1.1        1.1        1.1        1.2        1.2        1.3        1.3         
553        0.6        0.6        0.7        0.7        0.8        0.8        0.9        0.9        1.0        1.0        1.1        1.1        1.1        1.2        1.3        1.2
565        0.6        0.7        0.7        0.8        0.8        0.9        0.9        1.0        1.0        1.1        1.1        1.2        1.2        1.3        1.3        1.4
 
投饵不当会导致鱼类生长不一。一般而言,鱼体越大,活动性能越强,则需饵量也大。但如投饵不足,由于大鱼争食能力强,生长更快,小鱼摄食较少,生长变得更慢。
3、投喂技术
投喂技术主要根据饵料种类和投饵率来制订一个投喂方案。制订方案要考虑到鱼的种类、大小、投喂季节、时间、地点及饵料的分配率等。应考虑以下几点:
不同水温下斑点叉尾鮰鱼苗鱼种和成鱼的最大投饵率和投喂频率
摄食水温(℃)         鱼苗或鱼种         成鱼
        投喂次数(次/天)         投饵率%(每天)         投喂次数(次/天)         投饵率%(每天)
30.5以上         2         2         1         1
26.7~30.0         4         6         2         3
20.0~26.1         2         3         1         2
14.4~19.4         1         2         1         2
10~13.9         1         2         2天1次         1
10以下         1         1         3~4天1次         0.5
 
⑴在比较暖和的天气特别是天气渐趋暖和时要投饵。在水深1米处水温为12℃以上时,投饵量为鱼体重的0.75~1%。并应随水温变化而增减。
⑵投喂地点应是鱼群经常活动的地方或鱼群能够发现饵料的地方。
⑶池塘结冰时不投饵。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5: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斑点叉尾鮰的鱼病防治

斑点叉尾鮰的鱼病防治是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在高密度养殖中更为重要,应切实做好防病治病工作,落实“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针。
㈠病毒性疾病
病原:斑点叉尾鮰病毒病(CCVD)
病状:病鱼皮肤及鳍基部出血,腹部膨胀,并有淡黄色渗出液(腹水)。鳃苍白或出血,一侧或双侧眼球突出。如解剖检查则可以见到肌肉组织、肝、肾和脾有出血区。脾脏呈浅红色和肿大;胃膨大有粘液状分泌物。肠灰白色,无食物。病鱼呈螺旋形游动,呆滞和头朝上垂直悬浮于水中。
该病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水温30℃时发病,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下的鱼种,3~4月龄的幼鱼也会感染。病程一般为3~7天。死亡率可达95~100%,残存鱼生长缓慢。
防治:目前对本病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降低水温可减少死亡率,但在生产上并不实用。故应从预防着手,注意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
㈡细菌性疾病
主要由气单孢菌、爱德华氏菌和柱状屈桡杆菌感染引起。在病鱼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1、出血性腐败症
病原:嗜水气单孢菌
病状:病鱼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皮肤、肌肉坏死),腹部肿胀,眼球突出,体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粘液,后肠及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此病多发于春季或初夏。
防治:一般采用内外结合治疗法。使用2PPM的呋喃唑酮或土霉素溶液泼洒池水。选用磺胺剂、抗生素(如磺胺~~甲氧嘧碇、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等)中的任何一种搅拌在饵料中投喂。磺胺类药物每天每公斤鱼投放药物约200mg,抗生素每天每公斤鱼投40~50mg。连续5天。
2、爱德华氏病
病原:爱德华氏菌
病状:初期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5mm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到肌肉。在10~15天内损伤面积逐渐扩大,病菌频繁入侵病鱼血液或感染肾脏,患病的成鱼在损伤的肌肉内有恶臭的气体。死亡的病鱼明显与肾脏、肝功能衰弱有关。发病后期难以治疗。
治疗:可用抗生素如氯霉素、土霉素等治疗。用量参照出血性腐败病。
3、柱状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病状:初期在病鱼躯干部、头部出现损伤,或鳍条有灰白点,并有轻微充血。当病状扩大时,则变成灰白色溃疡。皮肤完全被侵蚀、肌肉暴露。随着感染加深,导致鱼类死亡。另外感染鱼的鳍被腐蚀后,病原体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通常鳃丝末端开始有褐色的坏死组织,发展到鳃丝基部。真菌可作为继发性病原侵入这些病变部位。
防治:用1~3%的食盐水浴至鱼有不安状。用呋喃类或磺胺类药物,每公斤鱼用药200mg拌入饵料投喂,同时用1.5~2PPM呋喃唑酮全池泼洒。
㈢真菌病
1、水霉病
病原:水霉
病状:被感染后的鱼,其身体的任何部位均会长出或小或大丛的灰白色棉花状菌丝体。捕捞、产卵等操作造成的损伤或其它疾病引起的病灶通常会使水霉菌侵入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此病。
防治:目前尚未有有效的防治方法。但用1∶15000孔雀石绿溶液浸泡10~30秒或0.1~3PPM孔雀石绿溶液处理1小时有一定疗效。大塘中有时用0.1PPM孔雀石绿泼洒或2PPM的高锰酸钾泼洒有一定作用。同时在捕捞、运输和放种过程中尽量不要使鱼体受伤。
㈣寄生虫病。
1、鱼波豆虫病
病原:鱼波豆虫
病状:寄生于鳃部和体表。被寄生部位由于分泌过多的粘液而形成一层灰白或带有兰色的膜。有时会出现细菌的继发性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此病,但在水温较低时危害较大。
防治:15~25PPM福尔马林或用0.7PPM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
2、毛管虫病
病原:毛管虫
病状:寄生于鳃部,严重时鳃组织肿胀、贫血,有时腐烂。对鱼种和成鱼都能构成很大危害。
防治:用0.7PPM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
3、小瓜虫病
病原:多子小瓜虫
病状:小瓜虫病是危害最严重的疾病。如环境条件适于此病,几天内可使全部鱼死亡。小瓜虫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组织后,形成大头针头大小的小白点,肉眼可见。此病有季节性,春季水温20~25℃时适宜小瓜虫病生长和繁殖。
防治:0.1PPM孔雀石绿或15PPM福尔马林合剂全池泼洒,每隔2天泼一次,1~3个疗程,效果较好。0.15PPM硝酸亚汞全池泼洒。
4.        车轮虫病  
病原:车轮虫
病状:对斑点叉尾鮰危害较大的车轮虫有二种,一种较小的常寄生于鳃部,另一种较大的则寄生于鱼体全身。以寄生于鳃部的一种危害性更大。侵袭鳃瓣时,使产生大量粘液。
防治:0.7PPM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2~3PPM高锰酸钾或15~25PPM福尔马林或0.1PPM孔雀石绿全池泼洒。
5、三代虫病
病原:斑点叉尾鮰三代虫
病状:主要危害鱼苗鱼种,对成鱼危害不大。寄生于触须、头后部和鳍。病鱼鳍损伤,头的后部呈红色。触须被“切断”。
防治:20PPM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30分钟。
病状:主要危害鱼苗鱼种,对成鱼危害不大。寄生于触须、头后部和鳍。病鱼鳍损伤,头的后部呈红色。触须被“切断”。
防治:20PPM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30分钟。
发表于 2007-8-12 18: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简单的东西,用个附件就可以了,还占那么大地盘.
要说就说些经验吧.
发表于 2007-8-14 14: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zhaoyuyong 的帖子

好,很好,好得很,好得要死,好得不的了!!!
我顶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 收起 理由
zhaoyuyong +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7-8-19 15: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对更多的朋友有用。:hha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8-8 20:59,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