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221|回复: 1

鸬鹚小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3 07: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仲葛
鸬鹚别名水老鸦、鱼老鸦、鱼鹰、黑鱼部、鹈、鷧、鸟鬼。属鸟纲、鹈形目、鸬鹚科。学名Phalacrocorax carbo Linnaeus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郑作新,1976);
1)普遍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 Linnaeus:这是最普遍的一种鸬鹚,中国所养的,多数是这一种。引外西伯利亚、日本、朝鲜都有分布。
2)斑头鸬鹚Phalacrocorax filamentosus(Temminck et Schlegel)
(3)海鸬鹚Phalacrocorax pelagicus pallas
4)红脸鸬鹚Phalacrocorax urile(Gmelin)
5)黑颈鸬鹚Phalaerocorax niger(Uieillot)
鸬鹚(见图1)体形稍狭,体长约800毫米,体重1870克。通体黑色形似乌鸦,体羽主要为黑色而带有紫色金属光泽。颐及喉无羽毛,裸出黄色有皮肤。口腔里面没有牙齿,咽喉和食道能够扩张五倍大的体积,遇到较阔的鱼,也可以一点没有困难的从咽喉经食道无吞到砂囊里去。 所以在训练它捕捉鱼时,渔人恒以草圈缓套其颈间,以防其得鱼吞下。嘴长,末羰稍曲,因为鸬鹚的上嘴端钩曲而尖,所以钳进鱼体,正像齿钳钳住一般,习于水中游来游去。善泅水,一般可潜水13米,有时可达10米,时间历30-45秒左右,有时达70秒。巧于捕食鱼类,常站在水上岩石、木柱、大树等地方等待食饵,渔入多驯养之使捕鱼。繁殖季节成群生活在一起并于河畔、沼泽低地的树上或苇丛中或岛屿低岩处营巢。在我国北部常于35月产卵,一巢5个左右,孵卵28天左右。公、母鸬鹚共同营巢,轮流孵卵。出雏后双亲都参加抚育雏鸟,喂养雏鸟的方法极为特别,老鸟张大着嘴,雏鸟伸嘴深入咽部,从亲鸟特别伸长的食道里拿出半消化鱼体。
野生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群栖于海岸及沿岸的湖沼近旁,善于潜水捕鱼。在中国、日本、西伯利亚、印度尼西亚都很普遍。
把野生鸬鹚加以驯化,用来捕鱼,以中国为最早。由于这种鸟十分容易驯化,所以在中国南方渔户多驯养此鸟,驱使捕鱼。据我国文献记载,早在秦、汉时代(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的《尔雅》(大约是秦汉时人所作,晋郭璞注)一书中以及东汉(公元25-220年)杨孚撰写的《异物志》里,均载有鸬鹚能入深水捕鱼而湖沼近旁之居民多养之使捕鱼的记载(见图2)又据《古农书简介》所载:“驯养鸬鹚捕鱼”,大概起源于秦岭以南河源地区,三国(公元220-280年)以后,开始推广(石声汉,1980年)。这要比日本于公元5世纪始用鸬鹚捕鱼的记载要早得多。据《随书.倭国传》所载:“倭国土地膏腴,水多陆少,以小环挂鸬鹚项,令入水捕鱼,日得百余头”(李潘、钱燕文等,1979年)。说明鸬鹚驯养工作的日本也是较早的。唐代(公元618-907年)诗人杜甫的诗句中有:“家家养鸟鬼(鸬鹚的别名),顿顿食食鱼”的描述。杜甫作此诗时住在四川,大约是公元759-768年间。明代李明珍的《本草纲目》中除载有以鸬鹚为题材的上述杜诗外,并描述我国饲养鸬鹚的盛况,他说:“南方渔舟往往縻畜数十,令其捕鱼”。可见我国在驯养鸬鹚方面不但时间最早,而且规模也是宏大的。
驯养鸬鹚的方法是把鸬鹚捉到后,饲养几天,让它驯服,然后把它训练起来。训练的时候,先用很长的绳子缚在鸬鹚的脚上,绳的另一端缚在河港的岸边,就这样把它赶到水里,叫它入水捉鱼,等到捉得了鱼,训练的人,口里发出特别的叫声,将鸬鹚叫回岸上来,再用小鱼喂给它吃。吃过以后,再赶到水里去,叫它去捉角。这样天天训练,大约经过一个月,便可用一只小船,让鸬鹚站在两边船舷上,再把船摇到一定的地方,把它赶下水去捉鱼。这样训练一个多月,就可以完全驯服,听渔人指挥。脚上所缚的绳子,也可以解掉,另外在头颈上套上一个环子(大都用莎草、草或别的草茎做成临时的圈套),使鸬鹚的项颈,只能吞下小鱼,不能吞下比较大的鱼。大鸬鹚驯服以后,小鸬鹚可以跟着大鸬鹚学习,不必再化费很多精神和时间了。(王儒林,1950)。
鸬鹚的寿命通常是13年到15年,也有活到20年或以上的。不过是很少数。2岁到7岁这一时期,捉鱼力量最弱,是鸬鹚的青壮年期。到10岁以外,捕鱼的力量就差了,是鸬鹚的老年期,故鸬鹚实际能干活的时期就只是这10年左右。
鸬鹚除用为捕获鱼类外,它排泄的粪便,定于氮素和磷酸,是最有效的肥料。鸬鹚的肉可以充作药材,据《本草纲目》记载:“主治虚瘦、益脾补气、炎熟食之”。又有利水的功能,主治腹水。
鸬鹚嗜吃鱼类,对养鱼业显著为害,故现在也不大养它捕鱼,在鱼池更禁止养鸬鹚。不过在一些河网地区,由于河面狭窄,不便于实行大规模捞捕作业时,多养鸬鹚,帮助捉捕鱼类。一只好的鸬鹚每天能捕鱼10公斤左右,核算起来还是有利的。这种经过特殊选育的鸬鹚,身价很高,一只鸬鹚每天要吃一斤半的鱼腥,然而它捕获的鲜鱼,却远远超过它们的消费量。所以渔民对鸬鹚就好象农民对耕牛的那样的爱护,把它称作“渔民家宝”。
本文于写作时,承蒙友人山西农业大学盛寿藻同志代为精绘插图,广西友人陈士毅、宾赞禹、李嘉猷诸同志提供资料和图片,为本文生色不少,特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8-1-29 18: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斑竹研究的很细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6-1 21:07,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