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8431|回复: 14

微量元素缺乏性疾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27 17: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病名】概述

  动物机体的生长发育、发病死亡是与生物分子(如蛋白质、脂类、多糖、核糖、激素、维生素等)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些生命分子的基本单位就是化学元素。随着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痕量分析技术的提高和生物医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组成动物机体的元素的种类、数量、功能等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目前的检测技术条件下,体内可检出的元素有70余种。根据这些元素在体内的含量可将它们分为三大类;含量在0.01%(100mg/kg)及以上者称为常量元素(Major Element,Macrocompenent),如:C、H、O、N、S、P、Na、K、Mg、Ca、Cl等;含量为0.0l%~0.00001%(0.1~lOOmg/kg)者称为微量元素或痕量元素(Trace Ele-ment,Micro-nutrient Element,Minorcommpenent,Oligo Element);0.0001%(0.1mg/kg)以下者称为超微量元素(Ultrace Element)。在实际中,微量元素和超微量元素都称作微量元素,如Fe、Cu、Zn、Co、Mn、I、Se、Mr、Si、Cr、Mo、V、Ni、F、As、Sn等。

  (一)动物体内的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因其标准不同而不同,依其在动物体内的生物学作用,可将其分为以下三类:

  1.必需微量元素 这类元素对动物体具有特殊的功能,并且是动物体内进行正常生理生化过程所必需的。目前已被公认的必需微量元素有15种,其中对Fe、Mn、Zn、Co、Mo、I、F、Se九种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了解较多;对其余种微量元素(Cr、Ni、V、Sn、As、Si)了解较少,故这六种元素又称为新六种必需微量元素。

  在必需微量元素这一概念中,对“必需”的含义理解有很大差异。但一般认为,必需微量元素主要是指动物缺乏这些元素将会引起生理功能和组织结构的异常,进而导致种种疾病的发生,在生产上可表现为生长缓慢、生产和繁殖能力下降、经济效益降低等。但并非指动物缺乏这种元素就不能生存,Cotzias认为,必需微量元素必须符合以下标准:①这种元素存在于一切健康机体的所有组织中;②浓度在同类动物中相当稳定;⑧动物机体缺乏该元素后,会重复出现同样的生理和结构的异常;④补给该元素可防治上述异常;⑤缺乏微量元素所引起的异常,总会伴有特异的生化改变;⑥当缺乏现象得到防治时,这种生化改变亦同时得到预防或治愈。

  2.非必需微量元素 这类元素分为无害元素和有害元素两种。目前已知非必需微量元素中A1、Ba、Ti、Nb、Zr、Br、B、Au、W等30多种元素,在生理和生化过程中呈相对惰性,一般不引起有害反应,称为无害元素或无毒元素。而Bi、Sb、Be、Cd、Hg、Pb六种元素,在较低浓度下就具有或可能具有毒性,称为毒性元素或有害元素。毒性元素和无毒元素的划分不是绝对的,任何元素如摄入过量都会引起中毒。Hg、Pb、Be等毒性元素,尽管毒性很强,但如果体内含量极微一般不会引起中毒。

  3.可能必需微量元素 该类元素从实际生理生化效应发现具有作用,但其生理功能到目前为止尚未搞清,暂时不被认为是必需微量元素。但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和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有些微量元素由于发现了它的特殊生理功能,而有可能被列为必需微量元素。

  (二)微量元素的作用方式 微量元素在体内的含量通常以mg/kg(10-6)计,有的甚至用μg/kg(10-9)计。在合适的浓度范围内,它发挥着各自的生理功能和营养作用。微量元素在体内的作用方式,主要是作为多种酶的催化剂,以及蛋白质、脂肪、多糖、核酸、维生素、激素等的调节剂而存在的。

  由于它们不像其他营养物质在体内可以合成,而必须从饲料中供应,因此,其营养意义更为重要。另一方面,它们不能被机体“代谢”掉,只有排出体外的才失去,这一点与其他营养物质不同。

  【病名】微量元素缺乏病(Disease Of Trace Element Deficiency)

  微量元素缺乏可归纳为以下几种原因:

  (1)饲料或饮水中一种或几种微量元素的不足是引起本类疾病的主要原发性因素。微量元素不像糖、脂肪、蛋白质及部分维生素,可在动物体内可以合成或转化,获得它们的惟一途径是体外摄取。

  (2)某种微量元素的含量正常,但由于摄入其拮抗元素过多,影响了这种微量元素的吸收和利用。例如:江西许多地区的饮水中受钼污染,当地的牛饮了含钼过多的水就会引起继发性铜缺乏病。

  (3)母畜妊娠或幼畜生长发育对某种(些)微量元素的需要量增加但供应不足而发生疾病。例如,仔猪缺铁性贫血就是由于仔猪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铁的需要量增加而供不应求造成的。

  (4)动物患某种疾病时对微量元素的吸收量和排泄量发生了改变。例如,慢性肾病能使肾脏贮存微量元素的机能减退,致使这些元素大量流失;慢性腹泻和消化不良会影响微量元素的吸收,从而继发微量元素缺乏病。

  发病学特性 我们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分析; (1)病因复杂性 引起动物微量元素缺乏的病因是比较复杂的,前已述及。

  (2)症状相似性 微量元素缺乏病的病因虽然比较复杂,但其临床症状则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共同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消化障碍、生长发育停滞、贫血、衰弱以及生殖机能紊乱等。本类疾病的临床特征性症状较少,而且不够明显,或表现为隐性病程,或症状出现较晚,易与一般性营养不良病、寄生虫病相混淆。

  (3)亲饲料性 这类疾病的发生与饲料的来源和组合密切相关,因为不同地区所产的饲料,其微量元素的含量不同。地区缺乏所产的饲料,其所含微量元素必然缺乏。即使是含量正常地区所产的饲料,如果搭配不当,也会导致配合饲料内某种元素的含量异常。因此,可以说饲料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正常与否是动物能否发生微量元素缺乏病的关键。

  (4)亲饲料管理性 随着现代化畜牧业,特别是工厂化养畜(禽)业和畜禽品种定向目标选育的发展,不同生产类型的禽畜品种(系)对饲料的标准要求不同,代谢特点有差异,即使同一品种(系)的畜禽,在不同发育阶段或生产时期,对饲料的要求也不相同。死板地按照惯常的营养标准进行饲养,不仅造成饲料的浪费,更会给微量元素性疾病的发生创造机会。

  总之,微量元素缺乏性疾病有很多共同点,但由于不同微量元素在动物体内代谢过程中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其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就会有差异,代谢紊乱性情况也有所不同。本节着重介绍生产中常见的几种微量元素硒、铜、铁、锌、锰,碘、钴的缺乏症。

  【病名】 硒缺乏症(Selenium Deficiency Disease)

  硒是1818年瑞士化学家Berzelius发现的。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硒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毒性很强的元素。1957年,Schwarz发现硒能使大鼠免于饮食性肝坏死,并指出硒是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后来,对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现一些与缺硒有关的疾病,如小鸡的渗出性素质,羔羊、犊牛的白肌病等,并在不同国家进行缺硒区域的调查。1973年硒被证实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成分,以后有关硒的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等基础性研究层出不穷。这些研究成果为更有目的、准确地防治硒缺乏症提供了理论基础。目前硒在生物学领域中仍受到高度重视。

  虽然缺硒症的发生是世界性的,但在不同国家领域内的发病大多是地域性的,即呈与缺硒地带相适应的地区发病率高。据统计,我国约有2/3的地区缺硒。已查明,我国从东北的黑龙江到西南的云南有一条缺硒带,涉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河北、河南、湖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西藏等地。此外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沿海一带的一些县(市)也严重缺硒。在严重缺硒地区,土壤含硒量仅为0.06mg/kg这些地区人的克山病、大骨节病、动物的白肌病均与缺硒有关。而在我国湖北的恩施与陕西的紫阳县,则发现土壤中硒最高可达45.5mg/kg,平均9.7mg/kg,在这两个地方均存在人畜慢性硒中毒,如脱指甲、掉蹄壳等。

  总之,严重缺硒地带,其自然条件有以下共同特点:

  ①地势较高:一般海拔在200m以上(通常以半山地、丘陵、漫岗及高原地带发病严重,而平原或低洼地区发病较轻)。

  ②平均气温偏低,无霜期较短,降水量偏多,一般在500mm以上。

  ③土壤多呈酸性,pH值在6.5以下。

  ④土壤类别多为棕壤、黑土、白浆土以及部分草甸土(一般认为在黑钙土、草甸黑钙土、褐土中的水溶性硒含量较高)。

  对饲料硒分析指出,硒含量在鱼粉中较高(3mg/kg),叶类(白三叶草、苜蓿粉、甘薯叶粉)在0.1~0.5mg/kg之间,饼粕、糠麸次之(0.08~0.16mg/kg),谷类最低,如玉米为0.02mg/kg。硒在动物组织中的分布视硒摄入水平而异,与所摄入硒的化学形式关系不大。不同形式的硒化合物进入血液的速度不同,而一旦吸收在机体内的去向则基本相同。一般说来,动物的肾(尤其是肾皮质)、肝、胰腺、垂体及毛发含硒较高,而肌肉、骨骼和血液相对较低,脂肪组织则最低。肌肉组织中,心肌硒含量高于骨骼肌。肝脏中硒含量对食物硒水平的改变十分敏感。摄入水平很低时,肝与肌肉的硒含量均远低于肾;但中等水平摄入时,肝硒含量可超过肾,而肌肉硒含量却仍然比肾低。硒在不同组织组胞内的分布也不同。肝细胞中,硒均匀地分布于细胞内的颗粒和可溶性部分;而在肾皮质中,近75%的硒集中于细胞核部分,而且分布依硒在饮食中的水平而变化。

  硒能以活性形式在动物体内保存相当长的时间。有实验发现,经富硒饲料喂养的母羊,在随后的极低水平食物硒的条件下,仍能保持将高水平的硒传递给近一年后才出生的羊羔。

  硒的生物学作用 抗氧化性是硒的生化作用基础。硒的抗氧化作用可分为酶的和非酶的两类,前者主要是通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进行的,20世纪80年代初又发现了哺乳动物中第二个硒酶-磷脂过氧化氢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PLGSH-Px)。GSH-Px和PLGSH-Px可催化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物变为无毒产物,从而抑制膜磷脂过氧化而发挥保护作用。非酶硒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除多种硒蛋白生化作用外,其他部分都可能在体内发挥抗氧化作用。除多种硒蛋白生化作用外,有些非酶硒也可能在体内发挥抗氧化作用。硒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Tapple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清除脂质过氧化自由基中间产物。

  ②分解脂质过氧化物。

  ③修复水化自由基(HO、H等)引起硫化合的分子损伤。

  ④在水化自由基破坏生命物质前将其清除或转化为稳定化合物。

  ⑤催化巯基化合物作为保护剂的反应。在抗氧化中Se和VE有协同作用,VE结合于生物膜上,保护膜免受自由基进攻与过氧化损伤;而硒可破坏过氧化物,防止有害自由基的形成及其对不饱和脂肪酸的进攻。Se与VE的这种抗氧化作用可保护细胞及其组织不被过氧化物损伤,特别是保护细胞和细胞器的膜,如线粒体、微粒体、溶酶体的膜,从而稳定细胞结构和维持其功能。关于硒的抗氧化、保护细胞膜免受损伤的作用,王俊东等(1991,1992,1993,1994,1995,1996)对奶牛及山羊等的系列研究,在补硒提高GSH-Px 活性的同时,进一步指出降低了血清中来自细胞内(主要是肝脏、心肌、骨骼肌)的重要酶--谷草转氨酶(GOT)的活性,有力地说明硒上述作用的确实性。

  硒这种抗氧化作用具体表现为与硒有关的心血管疾病及抗衰老、抗癌、促进免疫等多方面。尤其是硒与免疫的研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大量研究证明,补硒可使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等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得到改善。王俊东、陈友发(1991)报道,补硒可提高羊淋巴细胞转化率。王俊东(1992,1993)指出,补硒可提高小牛的玫瑰花环率。李敬玺、王俊东(1995)试验表明,硒作为佐剂能增强猪瘟疫苗的免疫力。张培毅等(1998)在硒对克山病病区人体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中发现,克山病区人体红细胞C3b受体(RC3bR)花环率明显低于非病区,说明硒有促进红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硒除具有抗氧化作用外,还与甲状腺激素的代谢有关。研究指出I型5-碘化甲腺原氨酸脱碘酶是一种含硒酶,而脱碘酶(Ⅰ和Ⅱ)负责T4(甲状腺素)转化为活性T3(三碘甲原氨酸)。I型5-碘化甲腺原氨酸脱碘酶是肝、肾及肌肉中的主要脱碘酶,而H型是脑、垂体和棕色脂肪组织的主要脱碘酶。与不缺硒小牛比,缺硒小牛中外周血中T4升高而T3下降,由于甲状腺素是垂体合成的对生长起重要作用的激素,因此这些发现说明硒在生长方面的作用是独立于硒作为抗氧化酶(GSH-Px和PLGSH-Px)而起促生长作用。

  病因
硒缺乏的病因复杂,它不仅有微量元素硒的因素,而且也包括含硫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某些抗氧化剂及其他因素,特别是VE的作用。原发性硒缺乏主要是饲料中硒不足,动物对硒的要求是0.1~0.2mg/kg饲料,低于0.05mg/kg,就可出现硒缺乏症。而土壤硒低于0.5mg/kg时,该土壤上种植的植物的含硒量便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此外,土壤硒能否有效被植物利用也与土壤酸碱性有关,酸性土壤硒不易被吸收,碱性土壤易被吸收;还与其他拮抗元素有关,如硫能抑制硒的吸收。饲料中的硒能否被充分利用,还受铜、锌等元素的制约。

  VE的不足也易诱发硒缺乏症的发生。本病的发生除有明显地域性外,还与季节有关。2~5月份是发病的高峰期,侵害的动物主要是幼畜。因为对于放牧动物,2~5月份是繁殖分娩旺季,这时天气仍较冷,动物抵抗力较弱,对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较敏感。幼龄阶段的动物抗病力较弱,同时正处于生长、发育、代谢的旺盛阶段,因而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增加,以致对某些特殊营养物质的缺乏尤为敏感。

  关于硒缺乏的发病机制,体现为缺硒对硒的生物作用的影响。由于Se和VE具有协同抗氧化作用,可使组织免受体内过氧化物的损害而对细胞正常功能起保护作用。当动物缺硒时,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使细胞和亚细胞(线粒体、溶酶体等)脂质膜受到破坏的过氧化物,不能被及时清除,从而引起细胞的变性、坏死,该细胞的正常功能降低或丧失,相应地表现出一系列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由于其损害的组织、器官不同,表现出的症状和病变就各不相同。当红细胞膜损伤,则产生溶血和渗出性素质;毛细血管膜破坏,则产生出血如心肌出血,肌肉营养性坏死;亚细胞结构如线粒体、微粒体遭到破坏时,则产生细胞坏死、液化和软化,如肝坏死、脑坏死。当细胞液流失后就会出现细胞瘪缩,纤维素增生等病理变化。

  在抗氧化方面,Se和VE起协同作用,补充Se或VE可达到互补和纠正各自的缺乏症。具体协同作用是:VE可降低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物的产生,含硒酶可以清除体内过氧化物,二者都可起到组织免受过氧化物损害的作用。但在有些情况VE不能代替硒,而硒则在很大程度上可代替VE。据测定,一个硒原子能代替700~1000个分子VE;含硒蛋白的抗氧化能力比VE的抗氧化能力高500倍。

  硒的抗氧化作用还表现在消除体内自由基的作用。在氧存在的情况下自由基可作为引发剂(1nitiator),激发氧化作用,使细胞内外多种成分被氧化,使细胞及亚细胞成份功能受损,DNA、RNA酶活性异常。并干扰核酸、蛋白质、粘多糖酶的合成作用,直接影响细胞分裂、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因此自由基已成了诱发许多疾病的重要因子。而硒可通过GSH-Px,在辅酶I、β-磷酸葡萄糖酶等配合下,使自由基(H00-,O2,R-,R00-)被清除转化,从而保护细胞的生理功能。如果动物体硒含量不足,则会出现动物生长缓慢,发育不良,并引起一系列缺硒反应性疾病。

  另外,因硒具有免疫促进机能,当硒缺乏时,抗体产生受阻,动物各种致病因素的抵抗力就会下降。缺硒时,猪水肿病发病率增高,鸡生长缓慢、矮小并容易患鸡白痢、大肠杆菌病等,使有些疫苗的保护力减弱。硒缺乏还可诱发细胞核染色体的突变,使癌症的发病率增高。

  由于畜禽种属间有差异,受损器官和组织有所不同,所呈现出的临床症状就不完全相同病名也不同,见表(5-1)。但患病畜禽又表现出程度不同的共同症状,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运动机能障碍 动物喜卧,活动减少,起立困难,肢腿僵硬,步态强拘,行动缓慢,跛行,爬行,共济失调。

  (2)心脏功能障碍 心跳加快,脉搏细弱,节律不齐,特别是在剧烈运动、奔跑、追逐过程中突然死亡,俗称猝死症。

  (3)消化机能紊乱 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以至废绝,顽固性腹泻,个别少数病畜见有吞咽障碍。

  (4)神经机能紊乱 伴有VE缺乏时更明显。因脑软化,常呈现兴奋、抑郁、痉挛、抽搐、昏迷等。

  (5)繁殖机能障碍 公畜精液不良,受精能力下降,母畜受胎率降低,甚至不孕,流产,早产,死胎,产后胎衣不下,泌乳动物乳产量降低或停止,母鸡产蛋减少,种蛋受精率、孵化率下降,缺硒母畜(禽)所生仔畜(雏)表现为先天性白肌病,或生后不久死亡。

  硒缺乏症涉及多器官,各种动物表现的症状不同,病名也不同,现分述如下:

  (一)白肌病(White Muscle Disease) 白肌病是幼畜的一种以骨胳肌、心肌纤维以及肝组织等发生变性、坏死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病变部位肌肉色淡、苍白,因而得名白肌病,以前称之为肌营养不良。本病常发生于羔羊、仔猪、犊牛,也发生于驹和禽,有时成年家畜也患病,且多发生于冬春气候骤变、青绿饲料缺乏时,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症状白肌病根据病程经过,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

  急性型 动物往往不表现症状即突然死亡,部检主要是肌营养不良,多见于羔羊、犊牛及仔猪,偶见于幼驹。如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兴奋不安,心动过速,呼吸困难,有泡沫状血样鼻液流出,约在10~30min死亡。

  慢性型 生长发育明显受阻,典型的患畜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心功能不全,并有顽固性腹泻。

  亚急性型 主要表现为骨骼肌营养不良,多见于稍年长的犊牛和仔猪。

  本病除具有前面的共同症状外,不同动物又有其各自的特征性症状:

  仔猪 精神不振,喜卧,行走时步态强拘,站立困难,常呈前腿跪下或犬坐姿势,病程继续发展,则四肢麻痹。心跳、呼吸快而弱,心律不齐,肺部常出现湿罗音。下痢,尿中出现各种管型,血红蛋白尿,尿胆素增高。

  羔羊 全身衰弱,肌肉弛缓无力,有的出生后就全身衰弱,不能自行起立。行走不便,共济失调。心搏动快,每分钟可达200次以上;严重者心音不清,有时只听到一个心音。可视粘膜苍白,有的发生结膜炎,角膜混浊,软化,甚至失明。呼吸浅而快,每分钟达80~90次,有的呈双重性吸气。尿呈淡红,红褐色,尿含蛋白质和糖。

  犊牛 精神沉郁,喜卧,消化不良,共济失调,站立不稳,步态强拘,肌肉震颤。心搏动快每分钟可达140次/min,呼吸多达80~90次/min,多数病犊发生结膜炎,甚至发生角膜浑浊和角膜软化。排尿次数增多,尿呈酸性反应,尿中有蛋白和糖,肌酸含量增高,可高达1500~4000mg/L。病程中可继发气管炎、肺炎等。最后食欲废绝,卧地不起,呈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多因心脏衰弱和肺水肿而死亡。

  驹 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低头闭目,起立困难,驻立时肌肉发抖,后肢频频交替负重,运动姿势反常,左右摇摆,有痛感。背腰、臀部、颈侧、肩胛及肢端部位发生水肿。呼吸喘急,心跳加快心律不齐,眼结膜黄白不洁。常有下痢,尿由淡红至深红及至酱油色,内有蛋白质。血液混浊似豆油状,但血沉慢。

  禽 雏鸡、雏鸭、雏火鸡均可发病。其特征为全身软弱无力,贫血,冠变白。眼流浆液黏液性分泌物,眼睑半闭,角膜变软。翅松乱下垂,肛门周围污染,腿和胸肌萎缩,步伐迟缓,甚至发生腿麻痹而卧地不起,也可发生颈肌弛缓,不能抬头。

  病变 主要病变部位在骨骼肌、心肌和肝脏,其次为肾和脑。较常受害的骨骼肌为腰、背、臀、膈部等肌肉。病变部肌肉变性,色淡,似煮肉样,呈灰黄色、黄白色的点状、条状、片状不等;横断面有灰白色、淡黄色斑纹,质地变脆、变软、钙化。心肌扩张变薄,以左心室最明显,多在乳头肌内膜有出血点,在心内膜下有黄白色或灰白色与肌纤维方向平行的条纹斑。有的猪心脏外观呈桑葚状,故有“桑葚心”之称。心脏横径增大,外观呈球状。肝脏肿大,硬而脆,表面粗糙,断面有槟榔样花纹。有的病例,肝脏由深红色很快变成灰黄色,最后呈土黄色。肾脏可见充血、肿胀,肾实质有出血点和灰色的斑状灶。猪可见脑白质软化。鸡小脑表面有出血点,软化,肿胀及脑膜水肿;肌胃切面呈深红色夹黄白色;肠道和食道也有变性坏死灶。

  组织学检查可见肌纤维横纹消失,胞浆凝聚成匀质块状,多处肌纤维溶解,甚至消失,仅存完整的内膜。细胞核呈链状排列,心、肝、肾明显颗粒变性。

  (一)仔猪营养性肝坏死和桑葚心 (Dietetic Hepatosis and Mulberry Heart Disease Of Piglets) 营养性肝坏死和桑葚心是猪的硒和VE缺乏症最为常见的病型之一。据报道,在喂饲高能量日粮(玉米、黄豆、大麦等)的条件下,由于VE和硒含量皆低下,致使生长迅速,发育良好的肥育猪最易发生本病且多与肌营养不良症(白肌病)相伴发。

  营养性肝坏死(Hepatosis Dietetical)本病又称仔猪肝营养不良,主要发生于3周龄至4月龄,尤其是断奶前后的仔猪,大多于断奶后死亡。急性病例多为体况良好,生长迅速的仔猪,预先没有任何症状,突然发病死亡。存活仔猪常伴有严重呼吸困难,黏膜发绀,躺卧不起等症状,强迫走动能引起立即死亡。约25%的猪有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粪便带血等。病猪可视黏膜发绀,后肢衰弱,臀及腹部皮下水肿,病程长者可出现黄疸、腹胀和发育不良症状。同窝仔猪于几周内死亡数头,群死亡率在10%以上,冬末春初发病率最高。

  典型的剖检变化有

  ①花肝,即正常肝组织与红色出血性坏死的肝小叶及白色或淡黄色缺血性凝固性坏死的小叶混杂在一起,形成色彩多斑的嵌花式外观。

  ②表面凹凸,再生的肝小叶可突起于表面,使肝表面凹凸不平。

  桑葚心 本病多发于仔猪和快速生长的猪(体重60~90kg),营养状况良好,饲以高能饲料,但VE含量较低。病猪常在没有任何前驱征兆下突然死亡,幸存猪表现严重呼吸困难、发绀、躺卧,强迫行走时可突然死亡。亚临床型常有消化紊乱,在气候骤变、长途运输等应激下可转为急性,几分钟内突然抽搐,大声嚎叫而死亡。皮肤有不规则的紫红斑点,多在两腿内侧,一些点甚至遍及全身。

  典型的剖检变化为:心脏扩大,横径变宽呈圆球状,沿心肌纤维走向,发生多发性出血而呈红紫色(营养性毛细血管病),外观颇似桑葚样,故称桑葚心。心内、外膜有大量出血点或弥漫性出血,心肌间有灰白或黄白色条纹状变性和斑块状坏死区。肝呈斑块状坏死,心包、胸腔、腹腔积液,色深透明呈橙黄色。肺水肿,胃黏膜潮红。

  组织学变化为:广泛的心肌充血、出血、实质变性及大脑白质溶解,心肌毛细血管内透明微栓生成。

  (三)幼驹腹泻(Diarrhea of Foals) 缺硒地区幼驹(马、驴驹)常表现以消化障碍为特征的症状,因腹泻明显而得名。

  症状与病变 根据病程可分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型 多在生后1~3d内发病,最初排糊状粪便,很快转为水样腹泻,迅速出现脱水、心力衰褐,心跳达120~150次/min,第一心音分裂,精神沉郁,若抢救不及时,很快发生死亡。 慢性型 多发生于10~30日龄的幼驹,主要表现为消化机能紊乱,经常排糊状粪便,颜色灰白或黑色,带恶臭,有时粪便稀如水样,混有肠黏膜和血液。心跳快而弱,可达180~200次/min,精神倦怠,步态强拘,行动迟缓,口腔特别是舌部常有溃疡。病程长短不等,长者可达一个月以上。有的病例可自行恢复,但多数发育不良。

  急性病例,常无明显的眼观病变。慢性者小肠充满黄色黏液或带血黏液。肠黏膜呈弥漫性充血,直肠有条纹状出血斑,黏膜脱落,淋巴肿大,切面多汁。肝肿大,坚硬,表面呈暗褐色与黄色相间。肌肉色淡。心肌扩张,质地脆弱,色调不均,呈煮肉样外观,心冠脂肪有点状出血。

  (四)禽类硒缺乏的特有病症 禽类缺硒除发生白肌病、肝营养不良外,在我国已报道的还有以下几种病症:

  (1)渗出性素质(Exudative Diatheasis) 本病多发于3~6周龄的鸡,火鸡、鸭、鹅及其他禽类发病率较低。表现为胸、腹皮下水肿,因而又称小鸡水肿病。本病的发生是属后天性的,当禽缺硒时红细胞膜结构和血管内皮受损,内皮细胞坏死,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和由崩解的红细胞内释放的血红蛋白进入皮下,形成变性血红蛋白,使皮肤呈淡蓝或淡绿色。

  症状与病变 病鸡初期精神沉郁,不愿活动,腹部皮下血管呈轻微的紫红色,继则皮下呈淡紫色,腿、颈翼下水肿,穿刺患处有蓝绿色液体流出,故称渗出性素质。渗出区域及其附近常有点状或斑纹状皮下出血,有时伴有凝固样肌肉坏死,部分鸡在胸肌和股内侧出现灰白色条纹,肌胃脂肪出血,有时呈现严重的巨细胞性贫血。出现渗出性素质后,全身体况迅速下降,起立困难,站立时两翅展开以保持平衡,运步障碍,共济失调,最后衰褐死亡。

  组织学病变可见肌肉凝固性坏死,与白肌病相同。

  (2)脑软化症(Encephalomalacia) 本病常被诊断为VE-Se缺乏综合征,采取的防治措施也应一同考虑补充VE和Se。但临床实践中发现,在发生本病后补充硒几乎无效,惟用VE 治疗效果满意(详见VE缺乏症)。

  (3)胰腺纤维素性增生(Pancveatic Fibrosis) 本病常因先天性缺硒所致,6日龄雏鸡发病率最高,雏鸡饲料中缺硒,可加速此病的发生。本病与VE缺乏无关。

  患鸡生前无特征性变化,仅表现突然死亡。亚急性鸡可有生长不良,羽毛蓬松,血浆中酸性磷酸酶,溶菌酶活性增加,但血浆和胰腺内GSH-Px活性变化与病情轻重无关。剖检变化是腺泡腔扩大,成纤维细胞侵入腺泡腔,原来的腺细胞瘪缩后,仅留下浓染的细胞核,排成一圆圈结构,圆圈外周为纤维组织环绕。补硒后14d内胰腺结构可恢复正常。

  (4)肌胃变性(Gizzard Degeneration) 该病的病理变化主要局限于肌胃。出壳后7~10d死亡,雏鸡表现全身虚弱,抑郁,羽毛蓬松,消化紊乱,一般呈亚急性和慢性,发育不良,粪便呈暗色,常混有少量未消化的饲料。死亡的病雏,肌胃角质膜可见由小到大的表层损伤,深层角质膜破坏,并有大量渗出性出血。

  【病名】与缺硒有关的其他疾病

  近年来发现某些疾病变并非单纯缺硒引起,但与缺硒有很大联系,通过补硒可使这些疾病的发病率降低,或预防和杜绝本类疾病的发生。

  肉用仔鸡苍白综合征(Pale Syndrome of Broilers) 本病多发于12~30日龄肉用仔鸡,50日龄后不再发生,发病率可达20%~33%,主要表现为翅羽基部不全断裂,断裂羽毛与体躯垂直,如同飞机螺旋桨一样,故又称螺旋桨病。生长良好的鸡,突然出现软脚,蹲地啄食,进而两脚瘫痪,完全不能站立,侧卧,两腿软,一侧或一前一后叉开躺卧。典型特征是腺胃炎症,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出血,乳头糜烂出血,肌胃萎缩。本病很容易与非典型性鸡ND混淆。但注射ND疫苗紧急接种后,死亡更多。

  有人认为本病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用病毒接种1日龄雏鸡,可复制该病。但用0.1%亚硒酸钠肌肉注射,可预防和治疗本病。 仔猪水肿病(Piglet Edema Disease) 近年来江苏、浙江及其他一些地区的断乳仔猪、生长猪发生以皮下、胃肠黏膜水肿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呈进行性运动不稳和四肢瘫痪,死亡率很高。典型症状为走路踉跄,病情加重时瘫痪倒地,四肢呈划水状(游泳状),发病后1~2d倒地死亡。体温正常,有时甚至会下降。剖检可见肺间质水肿、充血、出血、胃黏膜水肿、出血,胃大弯、肠系膜呈胶冻样水肿,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充血、出血。心包积液达15~20ml,腹腔积液达200~500ml。

  本病一直被认为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O138、O139、0140等菌株引起的,而且用病猪肠内容物上清液对健康猪静脉注射,可复制该病,病程8~15d。但许多报道证明,在母猪妊娠期间注射长效硒或0.1%亚硒酸钠8~10ml,或补硒可预防该病,患病仔猪用亚硒酸钠注射亦可减少死亡,因而疑为因硒缺乏,机体免疫力下降,致使大肠杆菌活跃而死亡。

  母猪于妊娠第30天,分娩前21天两次注射亚硒酸钠可成功地预防本病。仔猪生后第7天,断乳(即生后56天)两次注射0.1%亚硒酸钠,亦可防止本病的发生。另有报道,对水肿病多发猪群的仔猪,断乳后每天每头口服5gMgSO4,分两次拌入饲料中自食,持续35d,亦可大大减少水肿病发生。

  胎衣滞留和流产(Retained Placenta and Abortcon) 近年来人们注意到,在低硒地区母牛、母羊经常发生流产、胎衣滞留。曾志明等对某奶牛场进行了调查,发现85头中有12.23%发生流产。患牛一般不出现任何先兆而发生流产,有的病牛先出现阴唇红肿,阴道内有数量不等的黏液,流产过程短,速度快,出现预兆1h流产,预兆时间长,胎儿有可能存活,否则为死胎,所有流产母牛发生胎衣滞留。经查该场牛饲料中含硒0.01mg/kg以下,GSH-Px活性下降,患病牛群血硒浓度下降,产前20天每牛给予50mg硒、17mgVE可有效减少胎衣滞留和流产发生率。据研究,当硒浓度在0.02~0.05mg/L时,牛群中胎衣滞留占51%,而血硒浓度在0.08~0.1mg/L时,胎衣滞留仅9%,饲料中含硒0.1mg/kg时发病率降低。

  本病的诊断尚缺乏确实有效的特异性方法,尤其是对早期阶段亚临床症状的确诊更困难,应结合流行病学(缺硒历史),临床特征,饲料、组织硒含量分析,病理剖检,血液有关酶学,以及应用硒制剂取得良好效果作出诊断。

  血液中常用作诊断缺硒症的指标有:血清硒含量,谷草转氨酶(GOT),肌酸磷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异柠檬酸脱氢酶(ICO),血浆过氧化物酶(GSH-Px)测定;红细胞内脂质过氧化物(red blood cell lipid peroxides)浓度可作为VE和硒缺乏的可靠指标。

  动物硒状态的估计,对于反刍动物取决于土壤硒水平,体内各组织都含有硒及GSH-Px,细胞中含有大量GSH-Px,但由于红细胞生命周期之故,其硒含量与全血硒含量对改变饲料后的硒状态比血清与血浆硒迟数周(即血清、血浆硒更直接反应硒的摄入),可以认为全血硒反映的是过去3~5个月硒的摄入情况,而血浆和血清硒反应最近摄入情况。然而由于不同实验室测定方法上的区别,GSH-Px的活力无法比较,因此GSH-Px不如血硒稳定,对诊断更有价值。

  治疗本病应做到诊断确切及时,给药合理。

  鸡群发现症状后,全群立即在饲料中掺入0.2mg/kg硒,充分拌匀进行饲喂,或按含5 mg/kg硒的饮水(100mg/kg亚硒酸钠)进行滴服,可防止病势继续扩大,同时饲料中增加蛋氨酸含量。患鸡用1%的亚硒酸钠滴服,一日2次,每次一滴,连用3d,重症鸡70%可治愈,轻症鸡治愈率可达100%。如用VE胶囊(内含50mg)每天2次,每次1粒,连服3d,重症鸡治愈率可达50%,轻症鸡治愈率100%。

  猪群中已发现有桑葚心或肝坏死者,全部仔猪给予VE和Se,剂量按0.06mg/kg体重注射(一周龄时用),断乳时重复注射一次,母猪在分娩前21d给予注射亚硒酸钠,剂量同仔猪。

  VE的量应为50~100mg,皮下注射。

  反刍动物发病后也可用0.1%亚硒酸钠,皮下或肌肉注射。羔羊每次2~4ml;犊牛每次 5~lOml,根据病情7~14d重复一次。同时可配合VE,犊牛300~500mg,羔羊减量。

  预防本病分近期预防和远期预防。近期预防,冬春注射0.1%亚硒酸钠液,猪、羊4~6ml,牛、马10~20ml。同时应注意整体营养水平,特别是对草食动物应补充适当的精料。冬春气候骤变,寒冷刺激加上营养不良易诱发本病。

  长期预防,应保证饲料含硒在0.1~0.2mg/kg,如达不到这一水平,可采取下述措施:

  (1)饲料加硒 根据饲料分析结果,将硒添加到总量为0.1~0.2mg/kg即可。这种方式适合舍饲猪、禽。如果饲料中鱼粉比例高时,补硒量应适当提高(禽对鱼粉中的硒利用率低)。 (2)定期给硒盐供舔食 将20~30mg硒加到1kg食盐中,定期舔食。目前美国FDA规定的最大限量为120mg/kg盐。这种方法适合牛羊补硒。反刍动物在特殊时期补硒量应有所增加。根据经验,中等体型的牛于妊娠期间每头应多补充10mg硒,母羊妊娠期多补充75mgVE,并持续到泌乳。母羊在三叶草草地上放牧时应给予0.2mg/kg的硒。犊牛,尤其是生长期犊牛每天给予0.1mg/kgSe和150mgVE。

  (3)瘤胃硒丸 对于放牧动物,可采取瘤胃硒丸的办法补硒。新西兰、澳大利亚在20世纪70年代研制出了长效硒丸,美国后来也采取了这种办法,我国也已开发出长效硒丸(陈友发,王俊东1990,1991)。

  (4)施肥与喷洒 对于高产牧场或专门从事牧草生产的草地,可用施硒肥的办法解决补硒问题。芬兰将硒盐加入肥料中,每公顷10g硒,可明显提高牧草硒水平。或在牧草收割前进行硒盐喷洒,同样可增加牧草含硒量。

  (5)皮下埋植 将10~20mg亚硒酸钠植入牛的肩后疏松组织中,使其慢慢吸收。这种方法类似瘤胃硒丸。采用此法必须注意,动物不能提前屠宰,否则植入部位硒吸收不全造成高硒含量,不符合食物卫生要求。

  虽然硒是动物体的必需微量元素,但过量会引起中毒。所以饲料添硒应特别注意剂量,拌入饲料后应充分混匀,否则会造成人为硒中毒。

  【病名】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 Disease)

  碘是生物活性较高的一种微量元素,是甲状腺素的主要成分。动物缺碘可引起甲状腺肿大,并引起幼畜的发育不良、矮小症,成畜发生黏液性水肿及脱毛等临床特征。

  本病可发生于各种家畜禽和人。据报道,在严重的缺碘地区,牛、羊、猪均有发病者。其中牛、羊甲状腺肿的发病率可高达50%~80%。

  病因 饲料和饮水中碘的含量不足或缺乏是主要的致病因素(原发性碘缺乏)。世界上许多内陆地区、新生纪大陆,远离海洋、雨水稀少的地区,或虽近海,但雨水太多,表土流失的地区,都可发生碘缺乏症。我国的西南、西北、东北大兴安岭、湖北、安徽的某些地区,患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人数很多。雨水过多的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我国的海南岛,也有许多地区缺碘。

  有些植物中含有碘的拮抗物,如硫氰酸盐、葡萄糖异硫氰酸盐、糖苷花生二十四烯苷及含氰糖苷等可干扰碘的吸收、利用,称为致甲状腺肿原性食物。白菜、甘蓝、油菜、菜籽饼、棉籽饼、花生粉甚至豆粉、芝麻饼、豌豆及白之叶草等甲状腺肿原性物质甲硫咪唑、甲硫脲含量较高,饲料中上述成分含量较多,容易引起碘缺乏。妊娠母牛饲料中供给含20%的菜籽粉,新生幼畜死亡率明显增加。

  此外,当日粮中碘的拮抗物质锰、铅、钙、氟、硼含量过高时,可影响碘的吸收利用而导致碘缺乏。

  碘在体内主要是通过合成甲状腺素而参与机体代谢的。甲状腺素可提高机体的基础代谢能力,促进中枢神经系统、骨髓、皮毛及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同时协同生长素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碘缺乏时,甲状腺素减少,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素不仅得不到正常甲状腺素的抑制,反而通过负反馈作用使其分泌的甲状腺素增加,从而导致甲状腺代偿性增生,肿大,发生甲状腺肿大病症。致甲状腺肿的物质可干扰酪氨酸的碘化,阻碍含碘酪氨酸的合成而使甲状腺素的合成减少,同样也可引起甲状腺肿大。甲状腺素合成少时,皮肤中的一些粘多糖、硫酸软骨素和透明质酸的结合蛋白质大量积存,并积聚大量的水分,从而引起黏液性水肿,使皮肤肿胀、粗糙。除上述典型现象外,病畜更多表现生长发育停滞,繁殖机能减退,新生幼畜生命力下降、死亡,幼畜出现全身脱毛现象。这些与碘参与体内l00多种酶的生物学活性有关。

  缺碘时,动物体内碘代谢平衡被破坏,甲状腺激素合成受阻,致使甲状腺组织增生且腺体明显肿大,生长发育缓慢,脱毛或秃毛,消瘦,贫血,繁殖力下降。

  牛 甲状腺肿大,生理功能减退,生长缓慢,出现黏液性水肿,皮肤干燥,角化,多皱褶,弹性差,被毛脆弱。有时可见到被毛稀疏而长似“鬃”,常卷曲,嘴周围秃毛。母牛性周期紊乱,生殖机能障碍,不孕,胎儿被吸收,流产,产死胎,胎衣不下。公牛性欲降低,精液品质差。在严重缺碘地区,犊牛的甲状腺可增大数倍,并压迫气管和食道,引起窒息死亡。在中度缺碘地区可出现黏液水肿,低头困难等症状。存活下来的病犊,其肿大的甲状腺逐渐缩小,在3~5月内可自行消失。

  剖检可见皮肤和皮下结缔组织水肿,甲状腺明显肿大、增生。当实质性增生时,甲状腺坚实,肉厚,呈淡褐色;胶性甲状腺肿时,表面平坦,呈淡黄灰色,甲状腺内因有大量胶体存在而呈半透明状。甲状腺的组织学结构见有弥漫性和结节性的淋巴结的特征性变化以及胶性、实质性和凸眼性甲状腺肿。

  羊 在羊体颈静脉沟腹侧,颈上1/3与中1/3交界处,有时可明显看到或用手触摸到呈卵圆形、可移动、下部与深部肌肉相连的甲状腺肿大症状,其余不显异常。新生羊羔表现虚弱,被毛稀少,过多地掉毛,全身常有水肿,山羊羔有时比绵羊羔更严重。妊娠羊只有时难孕、流产或死胎、胎衣不下;公羊性欲降低,精液品质下降。病理变化与牛相似。

  猪 生长发育停滞,生殖机能紊乱,皮肤和皮下结缔组织水肿,甲状腺肿大。缺碘母猪所生仔猪全身少毛或无毛,预产期推迟,体质极弱,生后1~3d内死亡,并伴有颈部乃至全身皮肤黏液水肿,发亮,脱毛现象在四肢最明显,常于生后几小时内死亡。甲状腺呈暗紫红色肿大现象可能存在,但引起呼吸困难者极少。幸存猪生长不良,步态强拘或腿虚弱。

  鸡 缺碘时,鸡冠缩小,羽毛失去光泽,性欲下降。公鸡睾丸缩小,精于缺失。母鸡对缺碘似乎较能耐受,给予低碘饲料在相当长时间内没有产蛋减少和孵化率下降现象,实验性切除甲状腺后,产蛋率减少。

  诊断 根据病史及临床症状,很容易对临床型甲状腺肿作出诊断。但如仅有新生仔畜死亡增多,无甲状腺肿胀者易误诊。主要根据血液和乳汁中蛋白结合碘(PBI)含量而定,如血液中PBI 浓度明显低于24/μg/m1,牛乳中PBI低于8μg/m1,羊乳中低于80/μg/m1,则意味着缺碘。此外缺碘母畜妊娠期延长,胎儿大多有掉毛现象。

  测定已死亡的新生畜甲状腺重量有诊断意义,羔羊新鲜甲状腺重在1.3g以下为正常,1.3~2.8g间为可疑,2.8g以上为甲状腺肿。腺体中碘的含量在0.1%以下(干重)者为缺碘。

  血清甲状腺素的浓度不太可靠,不仅因甲状腺素浓度有季节性变化,而且受动物年龄、生理状态及肠道寄生虫等因素的影响。

  本病应与传染性流产、遗传性甲状腺增生和小马的无腺体增生性甲状腺腺区肿大相区别。

  补碘是最根本和有效的防治措施,但应严格控制用药剂量以免超量中毒。

  内服碘盐是治疗碘缺乏症的常用方法。成年牛100~150mg/d,成羊20~50mg/d,羔羊5~10mg/d。鸡饲料日粮中添加0.25%的碘化钾,或者用0.023%碘化钾加入普通食盐水中,让其自由饮用。口服复方碘溶液(5%I,10%KI),牛10~20滴/d,成羊5~10滴/d,羔羊1~3滴/d,20d为一疗程,每隔2~3月再重复一个疗程。当甲状腺肿大硬固时,可涂擦碘软膏;腺体化脓后,手术切开用稀碘液冲洗。

  预防本病平时应注意饲粮中碘含量满足动物需要。用含碘的盐砖让动物自由舔食,或者饲料中掺入海藻、海草之类物质,或把碘掺入矿物质补充剂中,通常将碘化钾或碘酸钾与硬脂酸混合后,掺入饲料或盐砖内,以防止碘挥发,浓度达0.01%,有良好的预防碘缺乏的作用。但用含碘盐砖自由舔食,各个个体之间相差很大,牧民大多愿意定期喂服碘,即在生后28d,一次给予280mg碘化钾或360mg碘酸钾(KIO3),另一次在妊娠4月龄或产羔前期14 ~21d时,以同样剂量给母羊一次口服,能较好地预防新生羔羊死亡。母羊还可在产羔前一次性注射lml碘化樱粟花油(含碘40%),亦可有效地防止甲状腺肿和新生羔死亡。妊娠、泌乳牛饲料中应含0.8~1.0mg/kg(干重计)碘,空怀牛、犊牛饲料中应含0.1~0.3mg/kg碘,或在肚皮、四肢间,每7d一次涂擦碘酊(牛4ml,猪、羊2m1),都有较好的防止缺碘作用。

  正常生理状况下,动物对碘的需要量是:鸡(2~2.5kg)5~9μg/d,猪80~160μg/d,产乳牛(奶产量在18kg/d以上)需400~800μg/d,干乳期非产乳牛100~400μg/d,绵羊50~100μg/d。

  【病名】钴缺乏症(Cobalt Deficiency Disease)

  钴缺乏症是由于土壤和饲料中钴不足引起的一种临床上以食欲减退、异食癖、贫血和进行性消瘦为特征的慢性地方性疾病。

  本病以放牧反刍动物多见,羔羊对钴缺乏最敏感,其次是绵羊、犊牛、成牛。其他动物少见。在不同国家,钴缺乏症临床的特征均是进行性消瘦,因此其病名也多与这一特征有关。

  如澳大利亚把牛羊的钴缺乏叫地方性消瘦病,肯尼亚叫地方性动物消瘦病,苏格兰叫地方性干瘦病(Pine Disease)或营养不良症(Pining),日本叫废食病。也有的国家是按地方特点命名的,如海岸病(Coast Disease)、丛林病(Bush Sickness)等。

  病因
土壤和饲料缺钻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风沙堆积性草场、沙质土,碎石或花岗岩风化的土地,灰化土或是火山灰烬覆盖的地方,都严重缺乏钴。一般认为土壤中含钴量少于2mg/kg时,长出的牧草常缺钴,土壤含钴量少于0.25mg/kg时,牧草含钴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但牧草和土壤中含钴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恒定的。土壤中的钙铁锰等含量过高影响土壤内钴的利用率,pH值过高也会影响钴利用率。此外,耕作方法、灌溉技术及植物品种等都可影响植物中钴含量。同一植株中,叶子含钴量占56%,种子中仅占24%,茎、秆、根中占18%。因此在缺钴地区,用干草和谷物饲喂,又未补充钴,容易产生钴缺乏症。豆科植物中钴含量较高,棉籽饼中钴含量可达2.0~2.1mg/kg,普通牧草中钴含量仅0.03~0.2mg/kg。

  钴是动物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尤其是反刍动物。反刍动物瘤胃中细菌生长、繁殖需要钴,其中一部分细菌可利用钴合成VB12。所合成的VBl2是反刍动物必需的维生素,不仅可保证瘤胃原生动物生长、繁衍,而且利于纤维素的消化正常进行。如缺乏钴,VB12合成不足,可直接影响细菌及原生动物的生长、繁殖,也影响纤维素等的消化。

  反刍动物的能量来源主要由瘤胃微生物分解粗纤维产生的丙酸通过糖异生途径合成葡萄糖,并供给能量。在由丙酸转化葡萄糖的过程中,需要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参与。VB12是该酶的辅酶,若VB12缺乏,则可产生反刍动物能量代谢障碍,引起消瘦、虚弱。

  钴可加速体内贮存铁的动员,使之易进入骨髓。钴还可抑制许多呼吸酶活性,引起细胞缺氧,刺激红细胞生成素的合成,代偿性促进造血功能。VBl2在由N5-甲基四氢叶酸转为有活性的四氢叶酸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因而参与了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当缺乏VBl2时,胸腺嘧啶合成受阻,细胞分裂中止,导致巨细胞性贫血。

  此外,钴还可改善锌的吸收,锌与味觉素合成有关,缺钴情况下,可引起食欲下降,甚至异食癖。

  反刍动物钴缺乏特异性症状为异食、慢性进行性消瘦及贫血,病程可达数月至2年。牛、山羊等反刍兽在低钴草场放牧数周或数月内,外表仍显健康,但继续下去,畜群中有些动物渐进性采食减少,外表釉黑变为棕黄色,贫血,可视黏膜苍白,血红蛋白浓度降为60g/L,流泪,体重减轻,最终消瘦和虚弱。即使在嫩绿草地放牧的羊、牛亦如此。动物生产性能如产毛、产奶量下降,毛脆而易断,易脱落,动物痒感明显,后期可有繁殖功能下降、拉稀、流泪,特别是绵羊,因流泪而使面部被毛潮湿。此外,缺钴的特征症状是动物食欲减退的同时,出现食欲异常,如喜欢吃被粪尿污染的褥草,啃舔泥土、饲槽及墙壁等。

  剖检可见病畜极度消瘦,肝、脾中呈血铁黄素沉着,脾脏中更多。肝、脾中铁含量升高,钴含量减少(钴可从0.2mg/kg降低至0.07mg/kg),因而可使上述器官呈现铁黄色。

  诊断 根据病史及临床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还需对土壤、饲料、血液及组织钴含量及其他生化指标检测。

  1.土壤及饲料钴 放牧动物,草场土壤钴含量在3mg/kg以下,草中钴浓度在0.07mg/kg以下,均可作为诊断钻缺乏的指标。

  2.血钴 正常血钴,羊和牛相近为169.7~509.1nmol/L(1~3/μg/100m1),当下降为33.94~135.76nmol/L(0.2~0.8μg/100ml)时则表示缺钴。

  3.组织钴与VBl2 肝脏中VBl2低于0.1mg/kg,钴浓度低于0.07mg/kg时为缺乏。正常情况下肝脏VBl2应高于0.3mg/kg,钴高于0.2mg/kg。

  4.其他生化指标 血糖降低(<3.33mmol/L),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20IU/L)。尿中甲基丙二酸(MMA)<15μmol/L,为亚临床缺乏;>15μmol/L为临床钴缺乏;尿液中亚胺甲基谷氨酸(FIGIU)浓度从0.08mmol/L升高到0.2mmol/L时为钴缺乏症。

  治疗缺钴症应采用口服钴盐制剂,同时配合VB12疗效更好,不主张注射钴制剂。口服硫酸钴,每天每羊lmg,连服7d,间隔14d重复用药;或每7d2次,每次2mg;或每周1次,每次7mg。氧化钴、硫酸钴、硝酸钴、硫酸钴添加剂,成年牛30~40mg/kg,可连用30~45d。内服钴盐是治疗和预防钴缺乏的理想方法,牛每天20~30mg,羊每天6~15mg,可长期饲喂。含钴食盐的配制方法通常是在每100kgNaCl中加入硫酸钴40~50g或硫酸钴60g。严重贫血时,可配合应用VBl2注射液,羔羊100~300μg/次,每7d 1次。

  预防本病可向饲料中直接添加钴盐,也可对土壤采取增钴措施。饲料中钴含量应在0.06~0.07mg/kg干物质,如果饲料日粮中低于此水平,可将钴添加于食盐或矿物质混合料内,剂量为0.3~lmg/d。或把这种混合料做成舔砖,让其自由舔食,或掺入水中饮用。在缺钴病区的草地上,用300~375g/km2硫酸钴喷洒草地,每年或每两年喷洒1次,可以改善植物中的含钴量。或者按1.5~1.8kg/hm2的硫酸钴肥料施肥,可在3~6年内,使牧草保持足够的钴浓度。

  在缺钴地区,用含90%的氧化钴丸投入瘤胃内,羊5g,牛20g,最后沉入网胃,在网胃内缓慢溶解、释放、吸收,药效可维持5年以上。但年龄太小的犊牛或羔羊(2个月以内),效果不明显,因为它们前胃发育不完全,不能保留钴丸。

  钴补充过量,可引起猪中毒,有人给肥猪一次喂给6g氧化钴而产生中毒,另有小猪和架子猪中毒报道,表现拒食,肌震颤、狂躁不安、四肢僵硬、共济失调、咳嗽、呕吐,经静注葡萄糖盐水、VB1、VB6等,连用4d痊愈。

  【病名】 锌缺乏症(Zinc Deficiency Disease)


  早在1896年,科学家就发现锌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有关,但直到1934年通过大鼠试验,才证实锌是动物营养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锌广泛存在于机体各组织,浓度最高为视网膜,次之为精液及前列腺,其他组织以骨骼、毛发含量较高。 血液中的锌,75%~80%在红细胞,12%~22%在血浆中,3%在白细胞中。血浆锌的60%与蛋白结合,30%与α2-巨球蛋白结合,约7%与氨基酸结合。红细胞锌是血浆的10倍,白细胞锌是红细胞的25倍。

  锌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具有概括如下:

  (1)酶的组成成分 目前已知6大类酶(氧化还原酶、转移酶、水解酶、裂合酶、异构酶及连接酶)中有80种以上酶中都含有锌,如:碳酸酐酶、羧肽酶、DNA聚合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谷氨酸脱氢酸等。另外,锌还是体内100多种酶的激活剂。

  (2)维持细胞膜完整性 许多细胞膜(如精子细胞、白细胞、脑细胞等)都有较高浓度的锌。膜上的锌主要与其他膜成分结合,形成稳定结构,防止脂质过氧化。

  (3)与某些激素活性有关 目前已知锌和胰岛素,性激素活性有关。动物实验发现在锌不缺乏情况下,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胰岛素分泌呈双相式(--次高峰),锌缺乏时胰岛素浓度很少改变。锌与性激素的关系在动物体内更为突出,低锌日粮喂老鼠,血清睾丸酮水平,睾丸的体积,重量只有正常的一半,精子成熟受影响,母畜不孕。缺锌时第二性征发育障碍。

  (4)生长发育与组织再生 锌参与DNA、RNA及蛋白质合成,细胞的分裂过程,对生长发育与组织再生有重要意义。

  (5)增强免疫功能 锌是与免疫有关的几种重要微量元素之一,缺锌可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抗感染力低下。

  (6)促进VA代谢 锌在体内促进视黄醇的合成和构型转化,参与肝中VA的动员,维持血浆VA浓度的恒定,对维持正常暗适应能力也有重要作用。锌对皮肤健康十分重要。

  当Zn缺乏时,含锌酶的活性降低,部分氨基酸(蛋、胱和赖氨酸)代谢紊乱,DNA、RNA合成障碍,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为皮肤角化不全,皮屑增多,蹄壳变形,开裂,生长缓慢,发育受阻,骨骼发育异常,繁殖机能下降及创伤愈合缓慢等现象。

  病因 土壤锌不足是本病的主要原因。正常土壤含锌30~100mg/kg,如低于30mg/kg,饲料锌低于20mg/kg时,动物易发生锌缺乏症。我国大多数省份贫锌或缺锌,例如北京、河北、湖南、江西、江苏、新疆、四川等地有30%~50%的土壤属缺锌土壤。在我国南方土壤锌较高于北方,由石灰石风化的土壤、盐碱土及大量石灰改造的土壤中锌含量低,或不易被植物吸收。

  不同饲料原料中锌的含量及生物学效应不同。各种植物中锌的含量不一样,一般野生牧草中较高。而玉米、高粱、稻谷、麦秸、苜蓿、三叶草、苏丹草、水果、蔬菜(特别是无叶菜)块茎类饲料等锌含量比较低,一般不能满足动物需要。而牡蛎(含Zn l000mg/kg)等海洋生物,鱼粉、骨粉、麸皮、糠等饲料含锌较多。动物性食物中锌容易吸收利用,生物学效应高,植物锌与植酸结合在一起,不利于吸收,生物效应低。

  饲料中拮抗因素过多可影响锌的吸收、利用。饲料中Ca、P太多或Cu、Fe、Mn、Mo等二价元素过多可干扰锌的吸收。饲料中Ca:Zn=(100~150):1为宜。如饲料中Ca达0.5%~1.5%,而锌仅34~44mg/kg,猪容易产生锌缺乏症。

  另外,动物消化机能障碍,慢性拉稀,可影响由胰腺分泌的“锌结合因子”在肠腔内停留,而致锌摄入不足。某些遗传因素,如丹麦黑斑牛容易患锌缺乏症。

  畜禽锌缺乏症的主要临床症状可归纳如下:

  (1)生长发育受阻 因锌是味觉素(Gastin)的构成成分,锌缺乏病畜味觉和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导致营养低下,表现采食减少,增重下降或停止。特别是快速生长的猪、鸡对缺锌更敏感。

  (2)皮肤角化不全或角化过度 猪皮肤角化不全,多发生于眼、口周围以及阴囊与下肢部位,也有呈类似皮炎和湿疹样的病变者;反刍动物也呈类似的分布,且皮肤搔痒,脱毛;犊牛皮肤粗糙,蹄周及趾间皮肤皱裂;绵羊表现为毛与角的明显变化,角的正常环状结构消失,最后脱落,禽类出现鳞屑或发生皮炎。

  (3)骨骼发育异常 骨短粗症(Perosis)一般被认为是动物缺锌症的特征性变化。主要是因软骨细胞增生引起骨骼变形,长骨变短、变粗,关节肿大僵硬。犊牛后腿变曲,关节僵硬;仔猪股骨变小,韧性减低,强度下降。小鸡长骨变短变粗,关节增大且僵硬,翅发育受阻。

  (4)繁殖机能障碍 因为锌不仅与某些生殖激素的活性有关,还可直接影响精子生成、成活、发育及VA作用的发挥。缺锌时可引起雄性动物生殖能力下降和顽固性夜盲症。单纯补充VA不能治疗,补充锌则可很快治愈。缺锌还可使母畜卵巢发育停滞,子宫上皮发育障碍,也可影响母畜繁殖机能。

  (5)毛羽质量改变 绵羊羊毛丧失卷曲,且易大面积脱落,家禽羽毛蓬乱无光,换羽缓慢。

  (6)创伤愈合缓慢 实验证明,缺锌动物遭受外伤时,皮肤粘蛋白、胶原及脱氧核糖核酸合成力下降,致使伤口愈合缓慢。有人认为,对缺锌动物的慢性皮肤溃疡,或烧伤等疾患,可通过补锌而促进创面愈合。我国很早就采用炉甘石治疗局部创伤,使用硫酸锌软膏敷伤口,加速伤口愈合。

  诊断 本病根据临床症状,结合饲料和血清中锌含量的测定,以及饲料中钙、锌比率的测定可作出诊断。补锌后1~3周,临床症状减轻。

  猪、牛、羊血锌800~1200μg/L为正常,严重缺锌时可下降到200~400μg/L。饲料锌应在20~100mg/kg,当下降到10~20mg时为稍低,低于10mg易引起锌缺乏症。饲料Ca:Zn=(100~150):1时合适,当Ca:Zn>150:1易诱发缺锌。

  本病应与螨病、湿疹、锰缺乏、V‘缺乏、烟酸、泛酸缺乏等相区别。

  防治 一旦出现有缺锌症状,应根据实际缺锌程度及时调整饲料锌含量及消除妨碍锌吸收和利用的因素。硫酸锌、碳酸锌、氧化锌均可取得满意防治效果,如加入0.02%碳酸锌(≈100 mg/kg锌),肌肉注射剂量按2~4mg/kg体重,连续10d,补锌后食欲迅速恢复,3~5周皮肤症状可消失。

  预防本病应保证日粮中含有足够的锌,根据动物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及生产状况,适当调整饲料锌含量,饲料锌参考值:黄牛40~80mg/kg,肉牛40~100mg/kg,仔猪为41~45mg/kg,母猪100mg/kg,羊20~40mg/kg。

  蛋鸡补锌不但能明显改善其生产性能,提高产蛋率,同时还可增加蛋锌含量(王俊东1995),这是婴幼儿补锌的很好方式,我国不论城市还是农村,都把鸡蛋作为婴幼儿补充营养的主要方式,因此可有效地预防快速生长的婴幼儿锌缺乏症。

  锌相对是无毒的,许多动物能耐受含1000~2000mg/kg的锌日粮对生长发育、繁殖没有影响,但如果饲料中锌过多,亦可产生锌中毒。所以预防和治疗缺锌症时注意添加量及预防和治疗时间。

  【病名】铁缺乏症(Iron Deficieney Disease)

  与其他微量元素相比,铁在机体内含量相对较高。人体总铁为4~5g,动物约4~5g/100kg体重。铁及其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参与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合成,并与乙酰CoA、琥珀酸脱氢酶、黄嘌呤氧化酶,细胞色素还原酶活性密切相关。铁在体内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功能性铁,约占70%~75%、另一类为贮存铁,占25%~30%,以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形式存在于肝、脾及骨髓中。

  缺铁会引起动物贫血,易疲劳,活力下降。幼年动物常发,多见于仔猪,其次为犊牛、羔羊和幼年小狗。禽也可发生。放牧家畜春季发病高于其他季节。

  病因 原发性缺铁多见于新生幼畜,主要是对铁的需要量大,贮存量低,供应不足或吸收不足等。幼畜生长旺盛,但肝贮铁很少(新生仔畜肝贮存的铁只能维持7~14d血液的生成),同时母乳中含铁量很低,若不能从其他方面(如补铁、小猪拱土摄铁等)获取足够的铁时,极易引起缺铁。

  有人认为,在生后头几周内死亡的仔猪,有30%与缺铁有关。初生仔猪并无贫血现象,但因体内的贮铁较少(一般50mg),仔猪每增重1kg,需21mg铁,每天从乳汁中能获取得lmg铁,大约要动用6mg贮铁。因此,只有1~2周,就可把贮铁耗尽。长得越快的猪,贮铁消耗越快,黑毛仔猪相对易患缺铁性贫血。舍饲于水泥地面的猪,如不补铁,因缺乏拱土摄取铁的机会也极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关禁饲养的犊牛、羔羊,惟一的铁源是乳和代乳品中的铁。有资料表明,犊牛、羔羊食物中铁含量低于19mg/kg(干物质计),就可出现贫血。犊牛每天从乳中仅获得2~4mg铁,4月龄内每天需铁约50mg,如不注意在乳中加入可溶性铁强化,可出现贫血。

  高产母鸡,每产1个蛋要丢失lmg铁,一周内产6只蛋计,必须从饲料中多摄入6~7mg铁。

  成年动物因饲料中缺铁或别的原因影响到铁的吸收时也可引起缺铁性贫血。如植物性饲料铁的吸收仅为1%~5%,而动物性饲料铁吸收可达到10%~20%或更高,胃酸和Vc可使Fe3+ (植物铁为Fe3+,不能直接被吸收)转化为Fe2+有利吸收。

  大量吸血性内、外寄生虫,如虱子、圆线虫等侵袭,造成慢性出血,使血从体表与体内丢失。

  另外,饲料中缺铜、钴、叶酸、VB12及蛋白质也可引起铁利用障碍发生贫血。铜参与铁的运输,催化铁合成血红蛋白,钴作为VBl2的成分与叶酸共同促进红细胞成熟,蛋白质不足则生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缺乏。

  幼龄动物缺铁性贫血可分为四个阶段:生理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逐渐恢复,病理性低色素性小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提高异常。以羔羊为例,正常初生羔羊出生后血红蛋白含量逐渐下降,是由于胎儿期由母体供给了足够的造血原料,骨髓和脾脏共同造血,而出生后改由自己摄取造血原料,骨髓独自造血,其造血能力与新生羊生长发育强度不适应而引起生理性贫血。随着骨髓造血机能的恢复和加强,出生时体内的铁被消耗,从母乳中获得的铁不能满足需要。此时若不能及时有效地补充外源性铁,就会影响血红蛋白的生成,于是由生理性贫血转为病理性贫血。若同时伴有铜、钴,或VBl2缺乏,会使贫血更加严重。若在病理性贫血时能及时补充外源铁,可使缺铁性贫血逐渐减轻,血红蛋白含量逐渐增多至恢复正常。

  此外铁还与许多酶活性有关,如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在三羧酸循环中,有一半以上的酶中含铁,当机体缺乏铁时,首先影响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及多种酶的合成与功能。随着机体贮铁耗竭,最早出现的是血清铁浓度的降低,血清铁饱和度下降,肝、脾、肾中铁黄蛋白铁含量减少,接着血红蛋白浓度下降,血色指数降低。动物品种不一,各种成分减少的程度也不同。猪除了血红蛋白浓度下降外,肌红蛋白含量减少,细胞色素C活性降低。狗则只表现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肌红蛋白,含铁酶活性变化不明显。鸡最早表现为血红蛋白减少,然后才有肌红蛋白,肝脏细胞色素C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变化。而猪,犊牛及大鼠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明显降低。当血红蛋白降低25%以上后,则意味着贫血,降低50%~60%,将出现临床症状。如生长迟缓,可视黏膜淡染,易疲劳,易气喘,易受病原菌侵袭致病等。当突然奔跑和激烈运动时,可发生突然死亡。

  症状与病变 幼畜缺铁的共同症状是贫血,此外还可见血脂浓度升高,肌红蛋白浓度下降,含铁酶活性下降。具体症状为:

  1.贫血 可视黏膜微黄或淡白,懒动,易疲劳,稍运动则喘息不止,易受感染,易死亡。常表现为低染性小细胞性贫血,并伴有成红细胞性骨髓增生。肝、脾、肾中几乎没有血铁黄蛋白。血清铁、血清铁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血清铁结合力增加,铁饱和度降低。

  2.血脂浓度升高 缺铁的鸡、大鼠,其血清甘油三酯、脂质浓度升高,血清和组织中脂蛋白酶活性下降。

  3.肌红蛋白浓度下降 小狗、小猪、鸡和大鼠,实验性铁缺乏时,可表现为肌红蛋白浓度下降,骨骼肌比心肌、膈肌更敏感。

  4.含铁酶活性下降 缺铁的仔猪、犊牛、大鼠体内含铁酶如过氧化氢酶、细胞色素C活性下降明显,肌肉中细胞色素C降至正常时的一半,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幅度更大。

  生产中,铁缺乏症主要见于仔猪,其次是犊牛、羔羊。

      不同动物发病后具体症状如下:


  1.仔猪铁缺乏 仔猪缺铁性贫血多发生于3~6周龄,3周龄为发病高峰。特别是关禁饲养在全水泥地面,封闭式圈舍中,仔猪无法接触铁含量丰富的泥土、新鲜蔬菜。饲以高铜饲料的猪,年龄较大的猪,有时也可发生贫血。发病前仔猪可能生长良好,采食量突然下降,拉稀,粪便无异常。病猪生长变慢,严重时呼吸困难、昏睡。运动时心搏加剧,可视黏膜淡染,甚至苍白。仔猪缺铁后易感染大肠杆菌、链球菌等多种菌病。初生仔猪血红蛋白浓度为80g/L,但生后可低至40~50g/l,属生理性血红蛋白浓度下降,如低至20~40g/L,红细胞数从正常时5×1012~8×1012个/L,降至3×1012~4×1012个/L,是典型的低染性小细胞性贫血。

  剖检可见全身轻度或中度水肿,肝肿大呈淡黄色,实质小量瘀血,肌肉苍白,心肌尤其明显,心脏扩张且心肌松弛,脾稍肿大,肺水肿。

  2.犊牛、羔羊铁缺乏症 当大量吸血昆虫侵袭时,犊牛、羔羊因铁随血液丢失,若铁补充不足时,血红蛋白浓度下降,红细胞数减少,呈低染性小细胞性贫血。血清铁浓度从正常时的1.7mg/kg降至0.67mg/kg。

  通常情况下,鸡饲料中含丰富的铁,故少见自然发生铁缺乏症的病例。但如果用大量棉粉饼代替巨饼时,由于棉酚和铁作用,影响雏鸡对铁的吸收,这时需补充铁。

  诊断 本病的诊断应以病史、贫血症状及相应贫血的血液指标(血红蛋白、红细胞数、血红胞压积)结合补铁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来判定。

  本病应注意与自身免疫性贫血,猪附红细胞体病及铜、钴、VB12、叶酸等缺乏引起的贫血症状相区别。

  防治 因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阶段性,即大多数为幼龄时期,所以预防就有一定目的性。应及时补铁。研究表明:无论在妊娠期,还是分娩期以后,给母畜补充铁对预防仔畜发生铁缺乏病收效甚微。因为这样并不能增加新生仔猪体内铁贮备和乳中铁浓度。改善仔猪饲养管理,让仔猪有机会接触垫草、泥土或灰尘,可有效地防止缺铁性贫血。

  人为补充铁制剂是有效预防缺铁症的途径。常口服或肌肉注射铁制剂,一般用1~2ml葡聚糖铁(含铁100~200mg),生后2~4d、10~14d各补充一次;或用山梨醇铁、柠檬酸复合物、葡萄糖酸铁等,剂量为0.5~1.0g铁,每7d 1次,或掺入含糖饮水中,可有效地防治仔猪缺铁性贫血。有些注射剂因刺激作用,注射局部出现肿胀、坏死,所以应深部肌肉注射。具体补铁方法还有:硫酸亚铁2.5g,氯化钴2.5g,硫酸铜1~10g,常水加至500~1000ml,混合后用纱布过滤,涂在母猪乳头上,或混于水中或代乳料中,让仔猪自饮、自食;每天给予4ml浓度为1.8%的硫酸亚铁或每天给予300mg正磷酸铁,连用7d口服,或于生后12h,1次口服葡聚糖铁或乳糖铁,以后每7d 1次,每次0.5~1.0g;犊牛所饮的乳中适当添加硫酸亚铁或随群放牧。

  为防止亚临床缺铁,饲料中应含240mg/kg铁。母猪于怀孕期缺乏VE和硒时,注射大剂量铁有副作用。如呕吐、腹泻等甚至于注射铁后1-2h,急性铁中毒死亡。这是因VE或硒缺乏时,肌纤维膜受损,造成许多生化成分改变,如细胞外液钾浓度剧增,心跳骤停。2日龄仔猪比8日龄仔猪对高铁制剂更敏感。这种现象在先天性硒缺乏的牛、羔羊、马驹中有发生,应予以警惕。成年牛、马发生缺铁后,最经济的方法是每天用2~4g硫酸亚铁口服,连续2周可取得明显效果。

  治疗缺铁性贫血可用上述方法,同时配合应用叶酸、VBl2等。补铁时剂量不能过高,否则可引起中毒乃至死亡。

  【病名】锰缺乏症(Manganess Deficiency Disease)

  锰是1913年被确定为畜禽日粮组成所必需的微量元素。虽然锰广泛存在于生物圈中,但在人体及动物体内含量甚少。成人体内含锰12~20mg,动物约占体重的0.0005%。各组织器官中,以肝、肾、骨含量较多。组织中锰含量直接与饲料锰有关,增加饲料锰可使肝锰显著上升。血液中的锰,红细胞含量高,血清含量低。母鸡在产蛋期可使血锰显著增加。

  锰在体内参与许多代谢活动。首先锰不仅是许多酶的组成成分,如精氨酸、丙酮酸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还是多种酶如丙酮酸激酶、肌酸激酶等的激活剂,参与能量物质代谢如促进糖利用,具有抗氧化作用。锰亦与胆碱有协同关系,可减少体脂沉积。锰与粘多糖中的硫酸软骨素形式有关,而硫酸软骨素是软骨及骨组织的重要成分,因此缺锰可导致软骨生长受损,骨骼发育广泛畸形。锰还可促进VK与凝血酶原的生成,与凝血过程有关。此外锰具有类似抗体活性及结合糖和凝集细胞的天然外源凝集素(Leetin)的功能。

  可见,锰对生长、发育、繁殖及某些内分泌机能均有良好作用。动物缺锰临床上表现为生长机能障碍,不育,不孕和骨骼短粗,腱滑脱等现象。家禽最易感本病,其次是幼猪、犊牛、羔羊、绵羊、山羊等。

  病因 原发性缺锰主要是牧草、饲料缺锰所致,其中区域性土壤缺锰是根本。石灰岩风化的土壤中锰含量较少,土壤中Mn<3mg/kg,就可能产生锰缺乏症,表现不育。碱性土壤,可降低植物对土壤中锰的吸收利用。在碱性土壤锰大多以四价存在,而植物吸收二价锰。土壤中有机质过多,可与Mn2+形成不溶性复合物,而影响植物吸收和利用。铁、钴均影响植物对锰的吸收。此外,不同植物中锰含量相差很大,白羽扇豆是锰富集植物,其中锰含量可达817~ 3 397mg/kg。大多数植物在100~800mg/kg之间,如小麦、燕麦、麸皮、米糠等能满足动物生长需要。但是玉米(8mg/kg)、白面(5mg/kg)、豆荚(16mg/kg)中锰含量很低。以玉米、豆饼为主食的鸡、猪容易产生锰缺乏症。饲料中胆碱、烟酸、生物素及VB2、VBl2、VD等不足,机体对锰的需要量增多。

  继发性缺锰是因饲料中含有过多的锰的拮抗物,影响锰吸收和利用。饲料中Ca、Mg、P 含量过高,可降低锰在骨骼灰分中含量。已有实验表明,高磷酸盐日粮可加重锰的缺乏。

  动物缺锰有许多共同表现,如生长发育受阻,骨骼畸形,腱易滑脱,形成滑腱症(Slipped-terdon),繁殖机能障碍,新生动物运动失调以及类脂和糖代谢紊乱等症状。各种动物临床表现又不尽相同。

  相对而言,禽对缺锰敏感。小鸡缺锰表现软骨生成缺限,关节肥大。主要是胫跗关节肥大,胫骨拧曲或弯曲,长骨增厚、变短、变粗。小鸡懒动,强迫运动时,呈跗关节着地,并很快死亡。有些鸡胫骨、翅骨短粗,下额骨缩短,呈鹦鹉喙、球形头。关节肿大和畸形的发病率可达30%~40%,添加过量VA和VD者,发病率达80%以上。腓肠肌腱从跗关节的骨槽中滑出呈现脱腱症状。刚出壳的鸡还表现神经症状,如共济失调,呈观星姿势,按骨轻症或VB12缺乏症治疗不但无效,甚至使病情恶化。

  重型鸡比轻型鸡更易患锰缺乏症。轻度缺锰鸡呈现典型的短腿、短翅、短身躯。

  成年母鸡缺锰,产蛋减少,蛋壳易碎。蛋受精率下降,鸡胚常于孵化至第20~21天死亡,死胚呈现软骨发育不良。翅短、腿短而粗,头呈圆球样。病死鸡的骨骼短粗,管骨变形,骨骺肥厚,骨板变薄,剖面可见密质骨多孔,在骨骺端尤其明显。骨骼的硬度尚良好,相对重量未减少或有所增加。

  猪实验性锰缺乏,引起骨生长减慢,肌肉虚弱,肥胖,发情减少,无规律性,甚至不发情。胎儿吸收或生后不久死亡。腿虚弱,前肢弯曲、缩短。

  其他动物缺锰,以生长发育受阻,骨骼变形和繁殖性能下降为特征。幼畜生长不良,被毛干燥,褪色,钩爪,关节扩大,腿拧曲。母畜发情不规律,妊娠期延长,流产、难产比例增多。

  诊断 畜禽锰缺乏症主要根据病史和临床症状进行诊断。对土壤、饲料、血液、毛羽及动物组织器官中锰含量进行测定,则有助于确诊。

  健康成年牛肝脏含量为8~lOmg/kg,毛中锰含量平均为15.8mg/kg。乳锰20~40mg/L,血锰180~190mg/L,犊牛毛锰含量降至8mg/kg。正常情况下,禽类血锰含量较低,小母鸡开始产蛋时血浆的锰浓度显著增加,19周龄时为30~40mg/L,25周龄时升至85~91mg/L,羽中锰含量随饲料锰的变化,很不稳定。

  土壤中锰低于3mg/kg时易引起放牧动物的锰缺乏症。牧草含锰低于80mg/kg就难以维持牛的正常生殖功能,低于50mg/kg常伴有不发情或难孕。如果日粮中锰低于20mg/kg时,母牛根本不发情,公牛精液质量极差。鸡饲料中锰的总含量不低于40mg/kg。当饲料中钙、磷含量过高时,锰利用率相对降低。

  禽类日粮锰的最低浓度至少为40~50mg/kg。锰的氧化物、过氧化物、氯化物、碳酸盐、硫酸盐等似乎有同样的补锰效果。为防止雏鸡骨短粗症,可于100kg饲料中添加12~24g硫酸锰,或用1:3000高锰酸钾溶液作饮水,每日更换2~3次,连用2d,间隔2d,以同样方法饮水。种鸡缺锰后补充的锰很快进入鸡蛋,改善鸡胚的发育,和增加出壳率。补锰时,若同时添加适量的胆碱生物素及多维素,效果更好。

  猪日粮中锰含量一般能满足其需要,不再补充锰。牛羊在低锰草地放牧时,小母牛每天给2g硫酸锰,大牛每天给4g,可防止牛的锰缺乏症。每公顷草地用7.5kg硫酸锰,与其他肥料混施,可有效防止锰缺乏症。

  补锰时要防止中毒。虽然锰相对无毒,各种动物日粮锰的耐受量较高,但锰过多可影响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生长繁殖,锰过多还可干扰铁、钴的吸收和利用,继发钴、铁的缺乏。

  【病名】铜缺乏症(Copper Dificiency Disease)


  铜缺乏症是一种慢性地方性疾病,多见于放牧山羊,往往大群发生或呈现地方性流行。临床上以贫血、腹泻、运动失调及被毛褪色为主要特征。本病曾被称为牛的“猝倒病”或“癫痫病”(Falling Disease),羊的“摇摆病(Sway Back)”、“羊痢疾(Scouring Disease)”、“舔病(Licking Disease)”。

  随饲料摄入的铜,在胃和小肠的各部位都可以被吸收,小肠上段吸收量最多。进入消化道的铜大部分随粪排出,只有20%~30%被吸收。吸收后的铜大部分进入肝脏,并渗入到线粒体、微粒体和胞核中而贮存起来,需要时被释放入血;动物体内其他各种组织均有分布,除肝脏外脑、肾、心和被毛含量也高;胰腺、皮肤、肌肉、脾和骨骼各含量次之;垂体、甲状腺、卵巢和睾丸等器官含量最低。

  血液中的铜主要以结合状态存在,其绝大部分(约90%)与α2-球蛋白结合形成血浆铜蓝蛋白(Ceruloplasimin),小部分与白蛋白及γ-球蛋白结合,还有极小部分与白蛋白呈松弛结合以离子状态存在。代谢后的铜主要是由肝脏分泌到胆汁,通过肠道随粪便排出体外。

  铜是酪氨酸酶、单胺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等多种含酮酶的组成成分,同时还参与细胞色素C、抗坏血酸氧化酶、半乳糖酶的合成,参与造血、蛋白质的交联等,因而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

  放牧动物铜缺乏症在全世界都有发生,如澳大利亚的“地方性运动失调”,英国羊的“蹒跚病”等。我国近年来在新疆、内蒙古发现羊的“摆腰病”,羊群发病率可高达80%以上,致死率60%左右,经诊断为低铜血症。1974~1981年期间,仅厦门某乳牛场每年淘汰和死亡于低铜血症的患牛就达30~40头,占生产母牛的30%。

  病因 土壤铜含量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牧草和饲料中铜不足是引起铜缺乏症的原发性因素,饲料中拮抗铜的某种元素过高,影响动物对铜的吸收和利用,也可引起继发性缺铜症。

  1.缺乏有机质和高度风化的沙土及沼泽地带的泥炭土和腐植土含铜不足,或是土壤中含钼过高,影响铜的吸收和利用,在这种环境中生长出的牧草日粮,其干物质中含铜量低于3mg/kg(铜的适宜值为10mg/kg,临界值为3~5mg/kg),可引起动物缺铜。

  2.饲料中虽然含有足量的铜,但同时含有过多的钼和硫,会影响铜的吸收和利用。一般牧草中含钼量低于3mg/kg(干物质)是无害的。如果铜、钼比保持在6~10:1则为安全,若低于5:1时可诱发本病,低于2:1时引起钼中毒的继发性铜缺乏症。王俊东(1989)研究表明,氟摄入过量也影响体内铜的含量,随着动物摄氟增加,在100天宰杀动物后,肝、肾、脾及骨质中的铜均明显下降。

  3.另外,磷、氮及镍、锰、钙、铁、锌、硼和抗坏血酸等都是铜的拮抗因子,这些元素不利于铜的吸收,易导致铜缺乏病。

  发病机制:机体缺铜,使血浆铜蓝蛋白不足,引起铁元素吸收和利用障碍,使Fe3+能被还原为Fe2+而难以合成血红蛋白,导致造血机能障碍而发生贫血。缺铜时,组织细胞氧化机能下降,角蛋白中巯基(-SH)难以氧化成二硫基(-S-S),酪氨酸酶的活性降低,从而使黑色素沉着不足,故而出现被毛褪色、变细,动物生长发育受阻。铜参与骨基质胶原结构的形成,缺铜使含铜的赖氨酰氧化酶和单胺氧化酶合成减少,结果致使骨胶原的稳定性与强度降低而出现骨骼变形和关节畸形。铜是构成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辅基,缺铜则难以促进脑磷脂的合成;铜又是细胞色素氧化酶的辅基,起传递电子作用,保证ATP的正常生成。缺铜时,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减弱,ATP生成减少,磷脂合成发生障碍,患畜共济失调,后肢麻痹。铜缺乏时,心肌纤维变性,可突然死于类似于癫痫病的心力衰竭。而腹泻为钼中毒引起铜缺乏的特有症状,这可能是由于钼与肠道儿茶酚胺结合,降低其抑菌作用,使肠道细菌异常繁殖,或与钼直接刺激肠壁有关。

  畜禽铜缺乏主要表现为贫血、骨和关节变形、运动障碍、被毛褪色、神经机能紊乱及繁殖力下降。不同动物又有其具体表现。

  贫血是不同动物原发性铜缺乏症的共性,血红蛋白可下降至50~80g/L,红细胞下降至2.00×1012~4.00×1012个/L。 骨骼变形是不同动物,特别是幼畜缺铜的又一共性病理变化。主要为骨质矿化不良,如关节骺软骨化,骨皮质变薄,胶原溶解增加,稳定性降低,强度下降。临床上出现四肢僵硬,关节肿大等。

  运动失调是牧区羔羊缺铜的典型症状,主要是胚胎时期缺铜影。向了神经系统的发育。

  被毛褪色,毛质下降是牛、羊的又一特点。绵羊缺铜可使被毛褪色,毛的卷曲减少乃至消失,弹性下降。牛缺铜常见眼眶周围褪色,黄毛变灰、变白等。

  此外,缺铜可使动物心力衰竭,主要见于牛羊。动物心肌纤维变性,心衰突然倒地死亡。缺铜可使小鸡、猪动脉组织弹性结构异常,血管破裂突然死亡。其机理也与赖氨酰氧化酶活性降低,蛋白交联受阻,弹性纤维形成减少有关。另外,缺铜也可引起动物暂时生殖力下降,如发情推迟、流产、产蛋率下降等。
 不同动物缺铜临床特点不尽相同

  猪 四肢发育不良,关节不易固定,呈犬坐姿势,个别出现共济失调。

  鸡 长期缺铜,产蛋明显下降,孵化率低,胚胎易出血死亡。

  牛 慢性缺铜除营养不良、被毛褪色外,还可表现出癫痫、不断哞叫、作圆圈运动,重者肌颤倒地,很快死亡。

  犊牛 生长发育缓慢,关节变形,运动障碍,持续腹泻,排黄绿色乃至黑色水样粪便(称为泥炭泻)。

  羊 运动障碍,羊毛弯曲度下降,变平直,黑毛褪色变为灰白色,羔羊后躯摇摆(共济失调),重者后躯瘫痪,最后饥饿死亡。

  马 幼驹生长受阻,四肢僵硬,关节肿大,运动障碍。

  病变 特征性病变是消瘦和贫血,肝、脾、肾呈广泛性血铁黄素沉着。此外,犊牛见有腕和跗关节周围滑液囊的纤维组织层增厚,骨骺板增宽,骨骼的钙化过程缓慢。而羔羊,患地方性共济失调症的病变是小脑和脊髓的利骚厄氏囊的脱髓鞘。严重病例,脱髓鞘病变可波及大脑,白质破坏并出现空洞,且大脑水肿。

  诊断 根据病史及临床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如有怀疑时,可采取饲料或动物组织和体液进行铜含量的测定。

  在诊断铜缺乏时,血铜比肝铜更容易测得,所以人们总希望血铜与肝铜相关,但大量研究指出,血铜与肝铜受缺铜影响变化不同步,如图5-1。

  当肝铜大于200mg/kg时血浆铜趋于稳定状态,只有当肝铜小于150~200mg/kg时血浆铜才开始下降。但有的牛在肝铜低于20mg/kg时,血铜才开始下降。一般情况是肝铜下降到lOOmg/kg时,血浆铜开始下降。可见肝铜的测定较血铜更有意义。

  另外,如怀疑为继发性铜缺乏时,还应测定钼和硫等拮抗铜的元素含量。

  治疗 主要治疗措施是补铜。内服硫酸铜,牛250~300mg,幼畜50~150mg,羊10~20mg,猪20~30mg,鸡5~10mg/kg饲料。鸡可全天服用,其他家畜1日1次,每服14~21d要停药7~14d,直到症状消失。另外,甘氨酸铜(牛120mg,羊45mg)皮下注射,亦可将硫酸铜按0.5%混于食盐内,让病畜舔食。如铜和钴合并应用,效果更佳。

  预防 在低铜草地上,如pH值偏低可施用含铜肥料。每公顷5.6kg硫酸铜,能成功地提高牛、羊血清肝脏中铜浓度。有试验证明,这样做可使牧草中铜从5.4mg/kg提高到7.8mg/kg,牛血铜浓度从0.24mg/L升高到0.68mg/L,肝铜从4.4mg/kg升高到28.6mg/kg,一次喷洒可保持3~4年。喷洒后需等降雨之后或3周以后才能让牛、羊进入草地。碱性土壤不宜用本法补铜。

  直接给动物补充铜。可在精料中按牛、羊对铜的需要量补给,或投放含铜盐砖,让牛自由舔食。口服硫酸铜溶液,按1%浓度,牛400ml,羊150ml,每7d 1次。妊娠母羊于妊娠期继续进行,可防止羔羊地方性运动失调和摇背症。羔羊出生后14d1次,一次3~5ml。此外,也可用氧化铜短针装入胶囊投服,母羊4g,牛8g,用投药枪投入,可沉入网胃内而慢慢释放铜,国外目前正在使用。用EDTA铜钙、甘氨酸铜或氨基己酸铜与矿物油混合作皮下注射,其中含铜剂量为:牛400mg,羊150mg,羊每年1次,年轻牛4个月1次,成年牛6个月1次,效果很好。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楼主| 发表于 2007-4-27 17: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维生素营养紊乱性疾病


  【病名】概述

  维生素主要存在于天然饲料中,机体的需要量不大,但需要不断供给,以满足机体的需要。体内维生素缺乏或不足的一类营养代谢性疾病,称为维生素缺乏症(Vitamine Deficiency)。包括单一维生素和多种维生素缺乏症(综合性维生素缺乏症)。临床上常见的是缺乏明显症状的隐性型缺乏症,即维生素缺少症(Vitamine Deficiency);反之,维生素供给量过多亦引起中毒症(Vitamine Toxicosis)。

  大多数的动植物源性饲料中均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有些维生素还能在动物体内合成,一般不致缺乏。但当饲料中维生素及其前体遭受破坏,体内合成、转化和吸收发生障碍或机体消耗或需要量增加时,可引起维生素缺乏症。当动物处于某种维生素缺乏时,不适当补充或长期饲以含某种维生素过多的食物则引起中毒。

  常见多发的畜禽维生素缺乏症,主要有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K缺乏症)和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1、B2、B12、C、B11、B4、B7)缺乏症。脂溶性维生素的特点是在脂肪环境中容易吸收,吸收之后主要贮存于脂肪组织,特别是类脂(定脂)中,因此贮存期长,短期缺乏不会引起缺乏症;另一方面,如果过量供给脂溶性维生素,则易引起蓄积性中毒和脂溶性维生素之间互相吸收。而水溶性维生素则贮存量少,必需不断供给,否则容易发生缺乏症。

  【病名】维生素A缺乏症(Vitamine A Deficiency)

  VA缺乏症是体内VA或胡萝卜素缺乏或不足所引起的一种营养代谢疾病。以生长缓慢、视觉异常、骨形成缺陷、繁殖机能障碍以及机体免疫力低下为主要临床症状。

  本病发生于各种畜禽,以幼畜和幼禽最为常见。

  VA仅存在于动物源性饲料中,鱼肝和鱼油是其丰富来源。VA原(胡萝卜素)存在于植物性饲料中,青绿植物、胡萝卜、黄玉米、南瓜等是其丰富来源。

  病因 VA完全依靠外源供给,即从饲料中摄取。饲料日粮中VA或胡萝卜素长期缺乏或不足是原发性(外源性)病因。通常见于下列情况。

  一般青绿饲料(青草、胡萝卜、南瓜)及黄玉米中,胡萝卜素含量丰富。而谷类(黄玉米除外)及其加工副产品(麦麸、米糠、粕饼等)中含量较少。如果长期单一使用配合饲料作日粮又不补加青绿饲料或VA时,极易引起发病。

  饲料收割、加工、贮存不当以及存放过久,陈旧变质,其中胡萝卜素受到破坏(如黄玉米储存6个月后,约60%胡萝卜素受到破坏,粒料加工过程可使胡萝卜素丧失多达32%以上),长期饲用可致病。

  干旱年份,植物中胡萝卜素含量低下(干草长期曝晒,约50%胡萝卜素受到破坏),相反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冬季缺乏青绿饲料,又长期不补充VA时,极易引起发病。

  幼龄动物,尤其是犊牛和仔猪于3周龄前,不能从饲料中摄取胡萝卜素,需从初乳或母乳中获取,初乳或母乳中VA含量低下,以及使用乳品饲喂幼畜,或过早断奶,都易引起VA 缺乏。

  动物机体对VA或胡萝卜素的吸收、转化、贮存、利用发生障碍是内源性(继发性)病因,动物患胃肠道或肝脏疾病使胡萝卜素的转化受阻,VA吸收障碍,肝脏也丧失其贮存能力。所以当慢性肠道疾病和肝脏疾病时最容易继发VA缺乏症。

  长期缺乏可消化蛋白,肠黏膜酶类失去活性,胡萝卜素向VA的转化作用受阻。此外,矿物质(无机磷)、Vc、VE、微量元素(钴、锰)缺乏或不足,都能影响体内胡萝卜素的转化和 VA的储存。动物机体对VA的需要量增多,可引起相对性VA缺乏症。妊娠和哺乳期母畜以及生长发育快速的母畜,对VA的需要量增加,或长期腹泻。患热性疾病的动物,VA的排出和消耗增多。

  此外,饲养管理条件不良,畜舍污秽不洁,寒冷,潮湿,通风不良,密集饲养,过度拥挤,缺乏运动以及阳光照射不足等应激因素亦可促发本病。

  VA缺乏症主要影响动物视色素(对牛影响视紫红质,对禽类影响视紫蓝质)的正常代谢,骨骺的生长和上皮组织的维持。严重缺乏的母畜,可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

  VA是维持上皮组织结构完整的重要营养成分。缺乏VA可引起上皮组织干燥,过度角化及脱屑,其中以眼、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及生殖道影响最为严重。临床上出现干眼、咳嗽、消化不良、尿石形成、禽痛风等。

  1.视力障碍 正常动物视网膜中的VA在酶的作用下氧化,转变为视黄醛。牛及禽类的视网膜视细胞外段几乎都是视色素,其生色基团为视黄醛,蛋白部分是视杆细胞视蛋白(牛)或视椎细胞视蛋白(禽类),而视色素部分是视紫红质(牛)或视紫蓝质(禽类)。视细胞是一种暗光感受器,含有视色素。当曝光时,视色素分解为视黄醛和视蛋白,在黑暗时呈逆反应,再合成视色素。当VA缺乏时,视黄醛合成减少,视紫红质合成受阻,导致对暗光适应能力减弱,发生视力减弱或夜盲。

  2.生长发育迟滞 VA缺乏时,蛋白质合成减少,矿物质利用受阻,肝内糖原、磷脂、脂质合成减少,内分泌(甲状腺、肾上腺)机能紊乱,抗坏血酸、叶酸合成障碍,导致动物发育受阻,生产性能下降。

  3.骨塑形异常 VA缺乏时,成骨细胞活性增高,导致骨皮质内钙盐沉积过度,软骨内骨的生长和造形破坏,成形失调,主要表现在颅骨、脊椎和管骨,发育不均匀,骨管腔和孔隙变狭小。

  4.神经机能紊乱 VA缺乏导致骨骼塑形失调,形态异常,引起颅骨、椎骨、长骨发育不均匀,管腔狭小。临床上常可见颅内压增高,脑受挤压,甚至形成脑疝,小脑进入椎贝大孔,脊索受挤后而进入椎间孔,引起中枢及外周神经障碍。如产生惊厥、平衡障碍、共济失调、神经乳头水肿等。

  5.繁殖机能障碍 VA缺乏可导致胚胎生长发育受阻,胎儿成形不全,先天性缺损,尤以脑和眼的损害最为多见。公畜精子生成减少,母畜卵巢,子宫上皮组织角质化生,受胎率下降。

  6.免疫防御机能下降 VA缺乏时,上皮组织完整性破坏,抵抗微生物侵袭力下降,同时白细胞吞噬活性减弱,抗体生成减少,免疫生物学反应降低,防卫机能减弱,抵抗力低下,极易继发感染。

  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出现缓慢,患病动物通常呈现下述共同症状。

  生长发育缓慢: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幼畜生长缓慢,发育不良,体重下降,成畜营养不良,衰弱乏力,生产性能低下。

  视力障碍:夜盲症是早期症状之一(猪除外)。

  皮肤病变:皮肤干燥,脱屑,皮炎,被毛蓬乱无光泽,脱毛,秃毛。蹄(脚)生长不良,干燥,蹄表有纵行皴裂或凹陷。

  神经症状:中枢神经损害,如颅内压增高的脑病(共济失调、痉挛、惊厥、瘫痪)。外周神经根损伤引起的运动障碍或肌麻痹。视神经管狭窄引起失明。

  繁殖力下降:公畜精液不良。母畜发情扰乱,受胎率下降,胎儿发良不全,先天性缺陷或畸形,胎儿吸收,早产,流产,死亡,所产仔畜生活力低下,体质孱弱,易死亡。

  抗病力低下:由于黏膜上皮角质化生,腺体萎缩,极易继发鼻炎、支气管炎、肺炎、胃肠炎等疾病,或因抵抗力下降而继发感染某些传染病。

  血浆中VA浓度从250μg/L降为50μg/L,血浆胡萝卜素从1 500μg/L降为90/μg/L以下。

  病畜由于种属、年龄以及受损器官的不同,有各自的不同症状。

  牛 病初呈夜盲症,以后继发干眼病,甚至失明。皮肤发炎,背尾部附着大量糠麸样痂皮(干性糠疹),蹄角质生长不良,有破裂或凹沟。眼流泪,视乳头水肿,脑脊液压力增高,出现惊厥或痉挛,视听障碍。母牛受胎率下降,产后多发身生胎衣停滞,所产犊牛体质衰弱,见有各种缺陷(脑水肿、眼损害)或畸形,生活力低下。

  犊牛 病初呈夜盲症,后继发干眼病,甚至失明,同时并发唾液腺炎,副眼腺炎,角膜炎。脑脊髓液压力增高致共济失调,出现阵挛-强直性痉挛发作或强直性阵发性惊厥,视神经萎缩。亦有呈现先天性脑症症状的。

  羊 病初出现夜盲,继而发生结膜炎,角膜软化脱毛,脑脊液压力增高,有时出现阵发性痉挛,共济失调,后躯瘫痪,易并发支气管肺炎。母羊易流产,产羔孱弱,所产下的羔羊衰弱,视力障碍,易患支气管肺炎,死亡率高。

  猪 皮肤呈湿疹样炎症变化(溢脂性皮炎),多呈痂状,鬃毛缺乏光泽,顶端分叉,毛囊角化,被毛脱落。脑脊液压力增高所致者,共济失调、麻痹和惊厥是早期神经症状。外周神经根损伤,则骨骼肌麻痹,四肢衰弱无力至瘫痪。妊娠母猪,胚胎吸收或木乃伊化,所产仔猪多呈先天性缺陷,如小眼畸形、腭裂、兔唇或后肢畸形、皮下囊肿、脑室积水等,很快死亡。存活的仔猪生活力弱,腹泻,头偏向一侧,易继发肺炎、胃肠炎、佝偻病。

  马 视力减弱、夜盲,角膜软化甚至失明。皮肤见有干燥隆起的疹块。典型症状是蹄角质病变:角质脆弱易碎裂,角质层发育不匀,釉质消失,蹄壁出现裂隙和凹沟,上角质层生长过度。运动障碍,跛行,易继发呼吸道病。

  禽 消瘦衰弱,毛羽蓬乱,冠髯苍白,多弯腿展翅站立,角爪变长。流水样或黏液状鼻液,有时被黄色黏稠分泌物阻塞至呼吸困难。眼睑黏着,有干酪状分泌物积聚,羞明流泪,严重时角膜软化甚至穿孔,眼房液外流致眼球凹陷而失明。口、咽、硬腭、喉有白色伪膜状物附着,但易剥脱。运动障碍,有时呈痉挛发作。母鸡产蛋量下降,蛋黄中VA含量低下,血液中尿酸增量,约增至正常的8~9倍。低VA种蛋孵出的雏鸡一般经5~7d开始发病,多出现神经症状,如知觉过敏、头颈扭转或呈后退动作,严重时出现共济失调。小腿及喙部黄色消退。眼流泪,干眼病或发生眼炎。

  诊断 根据饲养病史和临床特征作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参考病理损害特征、血浆和肝脏中的VA及胡萝卜素水平、脑脊液的变化。

  实验室检测:主要包括血液和肝脏中的VA及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以及脱落细胞计数。

  血液中VA的含量,一般正常动物含量为100μg/L,临界水平为70~80μg/L,低于5μg/L则出现症状,胡萝卜素含量,往往受饲料种类的影响。牛以15mg/L为最佳水平,降至90μg/L则出现症状,羊含量极微。

  肝脏VA和胡萝卜素的含量,正常分别为60μg/g和4μg/g,当降至2μg/g和0.5μg/g时,则出现缺乏症状。

  脱落细胞计数:采取黏膜上皮作涂片,检查脱落的角化上皮细胞数。健康牛每个视眼只有2~3个,而缺乏症牛多达11~16个以上。

  眼底检查:检眼镜观察犊牛视网膜绿毯部,发现由正常时的绿色至橙黄色变成苍白色。

  体重丧失,生长缓慢,生殖力降低只是一般症状,不限于VA缺乏症所见。犊牛的惊厥发作及正在生长中的猪发生后躯麻痹,在其他许多疾病中也可见到。在临床上,VA缺乏所引起的脑病与低镁血症性抽搐,脑灰质软化,P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肠毒血症和铅中毒之间是难于区别的。狂犬病和散发性中脑脊髓炎的区别是,前者伴有意识障碍和感觉消失,后着伴有高热和浆膜炎。许多中毒性疾病也有与VA缺乏症相似的临床特征。这些与VA缺乏症相似的中毒病多在于猪和牛。但在猪的VA缺乏症中最常见的是后躯麻痹,多于惊厥发作。猪的其他疾病如伪狂犬病和病毒性脑脊髓炎也易与VA缺乏症混淆,而在中毒病中,食盐、有机砷、有机汞中毒也引起神经症状。犊牛VA缺乏症在临床上区别诊断极困难,应注意局部环境和饲养史。先天性缺陷也与妊娠早期其他必需营养物质缺乏、遗传因素或病毒感染相似。最后诊断往往要根据病理剖检材料。

  注意保持日粮的全价性,尤其是VA和胡萝卜素的含量一般最低需要量分别为30单位/kg和75单位/kg体重。最适摄入量分别为65单位/kg和155单位/kg体重。妊娠和泌乳母畜还应增加50%。饲料不宜储存过久,以免胡萝卜素破坏而降低VA效应。也不宜过早地将VA掺入饲料中做储备饲料,以免氧化破坏。舍饲动物,冬季应保证舍外运动,夏季进行放牧,以获得充足的VA。

  治疗时应查明病因,同时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加强护理。其次要调整日粮组成,增补以富含VA和胡萝卜素的饲料:优质青草或干草、胡萝卜、青贮料、黄玉米,也可补给鱼肝油。药物疗法,首选药物为VA制剂和富含VA的鱼肝油。

  小鸡对VA缺乏颇为敏感,每千克饲料中至少加入VA1 200国际单位,产卵鸡和种鸡可增加1倍。肥育牛的日粮,冬季每天加入VA10 000国际单位,秋季每天加入40 000国际单位,种猪应加入900万国际单位,因剂量过高能干扰VD在骨骼中的作用,应用时宜注意。对于临床病例,可按正常需要量增加l0~20倍,但亦不应过高。通常是每千克体重为440国际单位。

  【病名】维生素A过多症(Hypervitaminosis A)

  当饲料中供给VA的量是正常需要量的100倍以上,或用动物肝脏喂猫,或用鱼内脏(去肠)制作猫食时,可引起VA过多症,又称VA中毒。狗可实验性产生VA中毒,犊牛和猪亦可引起VA中毒。

  犊牛VA过多是因饲料或治疗时给予VA不恰当引起的。患病犊表现生长缓慢,跛行,行走不稳,瘫痪。第三指节骨形成外生骨疣,在X阴影形成“第四”指节骨,骨节间软骨形成。

  长期大量供给VA还可造成角生长缓慢,脑脊液压力下降。剖检可见,掌骨远端、近侧端和远侧端有薄薄的外生骨疣。

  仔猪用大量VA饲喂,可产生大面积出血和死亡。妊娠早期给予VA过多可引起胎儿增大,但实验性大量长期喂给VA过多,未发现对猪的胚胎的毒性作用和致畸作用。

  猫中毒时,表现倦怠,牙龈充血,水肿,厌食,腹胀,跛行,颈部僵硬,椎脊突变形成外生骨疣。中毒猫骨生长阻滞,成年动物的骨性骨疣十分明显。从第一颈椎至第二胸椎间形成明显可见的关节桥。慢性病例椎体阴影模糊,骨干及关节周围也形成骨性增生。饲料中VA过多,对犊牛骨骼中钙、磷比例影响不大。VA对软骨的正常生长、矿化及重溶都是十分重要的。而VA过多,可引起骨皮质内成骨过度,这是VA的主要毒性。另外VA过多时,还可使骨受伤时易破碎,年轻动物生长阻滞。长期大量内服VA还可使猫的胎儿致畸。

  治疗VA中毒主要是更换饲料,部分VA中毒症状还可以克服,成年猫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但关节骨性增生常无法改观,血液中VA含量几周内转为正常,但肝脏VA贮备几年内仍能保持高水平。

  【病名】维生素D缺乏症(Vitamine D Deficiency)

  VA是动物骨胳生长和钙化所必需的一种脂溶性维生素。VA缺乏可引起体内钙、磷代谢障碍,导致骨骼病变,幼龄动物发生佝偻病,成年动物发生骨营养不良(骨软症、纤维性骨营养不良)。各种动物均有发生,幼龄畜禽最为多见。维生素D属固醇类衍生物。与动物骨营养密切相关的天然VD主要有VD2、VD3。

  VD2来源于植物性饲料中的麦角固醇(VD2原),经阳光(紫外线)照射后转化为VD2,即麦角钙化固醇。VD3是来源于动物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VD3原),经阳光照射后转化为胆钙化醇。

  VD实际上是一种前体维生素,并不具有生理活性。在动物体内通过肝肾的羟化作用转变成活性型的VD3 [1,25-(OH)2VD3]后,才具有生理活性。

  病因 VD的主要来源是饲料(或母乳),也可从皮肤中获取一部分,因而饲料(或母乳)中VD缺乏,或皮肤的阳光照射不足,是动物机体VD缺乏的根本原因。

  因此当动物长期密集饲养且缺乏舍外运动,缺乏紫外线照射,体内合成的VD3过少,则可能产生VD缺乏。长期以幼嫩饲料饲喂,牧草中VD2含量少,也可产生VD缺乏。幼年动物对VD需要量较大,且主要来源于乳和皮肤内合成。因此,如母乳中VD含量不足或缺乏,或用代乳品饲喂,其中缺乏VD时,亦可造成VD缺乏。

  动物患胃肠道疾病致VD吸收利用障碍,肝、肾疾病致VD的羟化作用受阻,不能转变为生理活性1,25-(OH)2VD3。

  VD2活性代谢产物1,25-二羟麦角固醇的生物活性仅为VD3的代谢物1,25-二羟胆钙化醇的1/5~1/l0,因此在雏禽饲料中必须添加VD3,才能防止雏禽佝偻病。

  养禽场经常因蛋壳脆弱和破蛋率高而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主要与VD不足有关。用缺乏VD而富含矿物质日粮培养的青年母鸡,开始时蛋壳接近标准,但以后蛋壳重量很快下降。注射少量的VD3以后,蛋壳的品质很快得到恢复。实验证明蛋壳的钙含量与VD3的供给呈直线相关。

  当饲料中Ca:P偏于正常比例(1:1~2:1)太远,对VD的需要量增加,未能恰当补充VD可造成VD的缺乏症。

  饲料中VA与VD是拮抗的,当VA与胡萝卜素含量大时,可干扰VD的吸收,引起相对性缺乏。

  VD参与体内钙、磷代谢的调节,促进钙、磷在肠道的吸收,保证血液钙、磷浓度的稳定以及钙、磷在骨组织内的沉积和溶出。

  VD能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钙在小肠内必须经过特殊载体进行转运才能被主动吸收,钙从肠黏膜进入细胞腔,需钙结合蛋白(Ca2+-BP)和钙的腺苷三磷酸酶(Ca2+-ATP)两种因子的协助。对钙的吸收促进作用,首先表现在促进钙结合蛋白(Ca2+-BP)和钙ATP酶的合成。钙结合蛋白浓集在小肠黏膜刷状缘,并依靠钙ATP酶的活性使钙离子通过肠黏膜上皮进入细胞腔,从而促进小肠对钙的主动吸收作用。由于钙的吸收增加,肠内磷酸盐形成减少,从而间接促进了磷的吸收。

  VD能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l,25-二羟钙化醇能直接促进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也可促进肾小管黏膜上合成Ca2+-BP,从而提高血钙、血磷的浓度。

  VD能调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活动:即在骨生长和代谢过程中,通过成骨细胞的活动,促进新生骨基质的钙化(钙、磷沉积为骨盐)作用,通过破骨细胞的活动,从而使骨组织不断更新,保持血钙的稳定。

  VD缺乏,肠道对钙磷的吸收能力降低,血钙、血磷水平下降。低血钙首先引起肌肉-神经兴奋性增高,导致肌肉抽搐或痉挛,进而引起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导致破骨细胞活性增强,使骨盐溶出。同时抑制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使尿磷增多,血磷减少。结果血液中钙、磷沉积降低,致使钙、磷不能在骨生长区的基质中沉积而转化为骨质,还使原有形成骨骼脱钙,引起骨骼病变。在幼龄(生长期)动物,成骨作用受阻,发生佝偻病;在成年动物,骨盐不断溶解(进行性脱钙),发生骨软症。

  临床症状 家畜病程一般缓慢,约经1~3个月才出现明显症状。

  病初表现发育迟滞,精神不振,消化不良,严重异食(舔食土墙、煤块、砖头、粪便以及自身或他畜的身体),喜卧而不愿站立或走动,强行站立和运动时表现紧张,肢体软弱,甚至呻吟痛苦,心跳和呼吸增数。站立时,肢体交叉,弯腕或向外展开,顽固性胃肠卡他。在仔猪尚有嗜睡,步态蹒跚,突然卧地和短时间的痉挛等神经症状。

  进而骨骼明显变形,主要表现为管骨和扁平骨逐渐变形、关节肿胀、骨端粗厚,尤以肋骨和肋软骨的连接处明显,出现佝偻性念珠状物。骨膨隆部初有痛感。四肢管骨由于松软而负重,致使两前肢腕关节向外侧凸出而呈内弧圈状弯曲(O形)或两后肢跗关节内收而呈“八”字形分开(X形),以前肢显著。在仔猪和牛犊,还可见到以腕关节爬行。牙齿排列不整、松动、齿质不坚而易磨损或折断,尤以下颌骨明显,严重时影响到呼吸和采食。痛苦继续发展,可引起营养不良,贫血,甚至危及生命。

  X线检查时,骨化中心出现较晚,骨化中心与骺线间距离加宽,骨骺线模糊不清呈毛刷状,纹理不清,骨干末端凹陷或呈杯状,骨干内有许多分散不齐的钙化区,骨质疏松等。

  幼鸡和幼鸭通常发生较快,最早在出壳10~11d出现症状,一般在一个月左右出现症状。

  幼禽发病后,生长显著不良或完全停止,两腿无力,跛行,步态不稳。喙、爪、龙骨变软和变形(S状);肋骨与软骨连接处显著肿大而形成圆形结节,胸骨和椎骨连接处内陷,所有肋骨沿胸廊呈内弧形,荐尾下弯,致使胸廓和骨盆发生畸形。长骨变脆且易骨折,羽毛生长不良,有的腹泻。

  产卵母鸡缺乏VD以后,2~3个月出现症状,初产薄壳卵和软壳卵,进而产卵量下降,甚至完全停产。卵的孵化率显著下降,鸡胚常在卵孵出后8~9d死亡。

  诊断根据常年舍饲,饲料中未添加或添加VD的量不足,并配合骨骼变形,在肋骨和肋软骨交界处呈串珠状增大,有条件的用X射线发现有肥大的软骨,AKP活性升高,可做出诊断。

  主要是消除病因,调整日粮组成,在饲料中添加VD3,增加户外运动和晒太阳时间,可防止该病。

  药物治疗,一般补充鱼肝油或鱼肝油丸(浓缩鱼肝油)。剂量按4~6ml/100kg体重,口服。VA、VD复合注射液,猪、驹、犊牛2~4ml,仔猪、羔羊0.5~lml,肌肉注射或按2.75μg/kg体重剂量一次性肌肉注射,可保持动物3~6个月内不至于引起VD缺乏。禽舍中安装紫外灯,从10日龄开始,每天照射10min,可防止VD缺乏。

  此外饲料中钙磷比例保持在(1~2):1之间。

  对妊娠、泌乳母畜除保证全价饲料外,尚可补给钙、磷和VD。

  【病名】维生素D中毒病(Hypervitaminosis D)

  由于VD补充过多,亦可造成一些中毒表现。牛每天给予250mg,羊给25mg,猪每天给予1250~1750μg/kg体重,犬、猫给予大量猪肝和鱼肝油时,就可产生中毒。临床上表现为厌食,腹泻,漠然,呼吸困难,哑鸣,呕吐,消瘦甚至死亡。钙的异位沉着导致肾结石,动脉硬化。

  犬猫用含VD较多的鱼肝饲喂,可出现血清钙浓度升高,血磷正常或略高,骨骼脱钙。长期血钙浓度升高可造成多发性外周钙化现象,特别是肾脏的结石、骨质疏松等。

  【病名】维生素E缺乏症(Vitamine E Deficiency)

  维生素E缺乏症是体内生育酚缺乏或不足所引起的一种营养代谢病。其幼龄动物为肌营养不良,成年动物为繁殖障碍。

  各种动物均可发生,尤以幼龄动物(仔猪、羔羊、犊牛、雏鸡)居多,且往往与硒缺乏并发,特称为硒-维生素E缺乏症。

  维生素E亦称生育酚,天然VE有8种,其中α-生育酚活性最强。VE是体内强抗氧化剂,与微量元素硒在生物活性方面极其相似,而且在体内协同作用。

  病因 VE广泛存在于动植物饲料中,尤其是胚芽中最多,通常状况下不致于引起缺乏症,但VE是强的氧化剂,容易受到曝晒、发酵、水浸、烘烤而失效。VE为脂溶性的,它随脂肪进入体内,必须在胆汁协助下,才能被吸收。因此当遇到下列情况之一,则可能产生VE缺乏。

  长期用蒿杆类、根茎类植物饲喂,缺乏精料,或者使用化学浸油法,使饼粕中VE残留过少,则可造成VE缺乏。

  谷物的种子在收获过程中被曝晒、浸渍、发酵或霉烂时,其中VE损失过多,又未注意及时补充可产生VE缺乏症。

  饲料中含不饱和脂肪酸过多(如亚麻酸、花生油、豆油等)或其中含VE的拮抗成分,如鱼粉、鱼脂、鱼肝油等这些含不饱和脂肪酸过多的食物,可使体内VE消耗过多,引起VE缺乏症。近年来采用丙酸等青贮饲料用来防霉,丙酸可降低植物中的VE,增加植物中的过氧化物。

  种子温度过大,贮存6个月以上,其中VE含量大大降低,日粮中硒以及含硫氨基酸缺乏,均可促进发病。 母畜乳量不足或乳中VE含量低下,以及断奶过早是引起幼畜发病的主要原因。

  VE的生物效应是抗氧化作用,能抑制和减缓体内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和脂肪酸过氧化所产生的过氧化物,中和氧化过程中形成的自由基,保护细胞及细胞器脂质膜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而不受过氧化物的损害。

  VE缺乏,会使体内不饱和脂肪酸过度氧化,细胞和溶酶体遭受损伤,释放出各种溶酶体酶,导致组织器官的变性等退行性病变。表现为血管机能障碍(孔隙增大、通透性增强),血液外渗(渗出性素质),神经机能失调(抽搐、痉挛、麻痹),繁殖机能障碍(公畜睾丸变形、母畜卵巢萎缩、性周期异常、不孕)以及内分泌机能失调。

  临床症状 成年畜禽较少发病,但幼龄畜禽对VE的缺乏较敏感。

  VE缺乏时的许多表现与硒缺乏时的表现是类同的,如产生营养性肌肉的坏死-白肌病、渗出性素质、桑葚心、营养性肝坏死等。硒-VE缺乏综合征的表现见硒缺乏症一节。

  有些疾病用补硒治疗几乎无效,如鸡的小脑软化症。有些补硒后效果不明显,如黄脂病,繁殖机能障碍等,而有些补硒效果显著。现分述如下。

  猪 仔猪主要呈现肌营养不良,肝脏变性,坏死,桑葚心,以及胃溃疡等病理变化,表现为食欲减退、呕吐、腹泻,不愿活动,喜躺卧,步态强拘或跛行,后躯肌肉萎缩呈轻瘫或瘫痪,耳后、背部、会阴部出现瘀血斑,腹下水肿,心音浑浊,心率加快,有的呈现呼吸困难,皮肤、黏膜发绀或黄染。

  公猪精子生成障碍。母猪受胎率下降,流产乃至不孕。有些因大量喂给鱼粉或变性的高脂肪类物质,如蚕蛹等缺乏VE,可形成猪的黄脂病。

  禽 雏鸡多以3~8周龄多发,骨骼肌变性、坏死,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腿肌软弱无力,站立困难,多蹲伏在地。行走时步态异常,表现明显的运动不协调,痉挛和抽搐,进而瘫痪。剖检可见脑部血管受损,脑广泛性出血,水肿,神经元坏死、变性,小脑有针尖样出血,水肿,大脑组织变性。

  渗出性素质,起因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液外渗。皮下水肿样变化多见于胸腹下。严重的向腿翼部延伸。

  成年公鸡VE缺乏还可产生睾丸肿大,精子生成障碍,精于活力下降,运动异常,甚至不产生精子。母鸡缺乏VE时,卵巢机能下降,性周期异常,不能受精或受精卵死亡,胚胎发育不全,死亡率升高。

  犊牛 4月前后发病,通常呈两种病型,一种为心型,多呈急性经过。由于心肌变性、坏死,犊牛在活动时多突然发生心力衰竭而死亡。另一种为肌型,多呈慢性经过。由于骨骼肌变性坏死而出现运动障碍。严重时后躯麻痹卧地不起。

  羔羊 多呈白肌病的严重症状,肌肉软弱无力,起立困难,运动障碍,跛行,后躯不全麻痹或瘫痪,心脏衰弱。

  成年牛羊 主要表现繁殖机能障碍,生产性能下降。

  诊断 通常根椐发生特点(幼龄、群发性)、饲料分析(VE缺乏)、临床症状(运动障碍、心脏衰弱、渗出性素质、神经机能紊乱),以及病理学变化(骨骼肌、心肌、肝脏、胃肠道、生殖器官见有典型的营养不良病变;雏禽脑膜水肿、小脑软化)进行诊断。血液和肝脏VE含量的测定,有助于确诊。

  鉴别诊断上应与传染性脑脊髓炎、中毒性脑病、维生素B族缺乏症以及中毒性肝营养不良等症区别

  首先要针对病因,及时更换饲料,增饲富含VE的饲料,夏季给予新鲜青绿饲料(豆科植物最好);冬季给与草粉、苜蓿、麦麸、发芽谷物等。

  其次做好预防工作。日粮组成应保证全价营养,并含有足量含VE的饲料。夏季进行放牧,冬季给予优质的干草。

  避免使用陈旧、霉变的饲料,尤其是变质的鱼肝油。除去日粮中品质不好的脂肪,发霉变质的鱼粉,酸败发酵的含脂丰富的饼粕等。在炎热季节(40~50℃)饲料中脂肪迅速变质,保存期不宜超过3~5d。妊娠母畜于分娩前1~2个月,幼畜于生后,可应用VE或豆硒酸钠,进行预防性注射。一旦发现病禽,饲料中添加浓缩VE,成年鸡3~5mg/只,雏鸡3mg/kg饲料,同时补充适量硒,防止硒和VE的并发病。

  其他动物主要用VE制剂治疗。醋酸生育酚:牛、羊5~20mg/kg体重;驹、犊0.5~1.5g/头;仔猪0.1~0.5g/头,皮下或肌肉注射。每天或隔日1次,连用10~14d,亦可用VE胶丸口服。

  【病名】维生素K缺乏症(VitamineKDeficiency)

  自然界中有两种类型的维生素K,即K1和K2,至于所谓“K3”,则是一种合成式的维生素K(甲萘醌)。维生素K1在绿色植物中,特别是苜蓿和青草中含量最丰富,黄豆油中也含维生素K1。维生素K2可以通过腐败肉质中的细菌或通过家禽的消化道中的微生物来合成。因此植物内含有维生素K1,而微生物体内则含有维生素K2,它们是两种活性很高的维生素K,并且在家畜和家禽正常饲养和生理条件下,极少会发生维生素K缺乏症。

  维生素K是机体内合成凝血酶原所必需的物质,因为凝血酶原是凝血机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故当维生素K缺乏时,凝血时间显著延长。由于这种原因,当对缺乏症的动物实施外科手术时,常遇到血管出血不止的现象。此外,当家畜草木犀中毒时,由于草木犀中含有一种无毒的香豆素,在草木犀被霉菌感染后,分解为有毒的双香豆素,严重地抑制血液中凝血酶原的浓度,干扰凝血机制的过程,导致血液凝固时间的延长,这种情况与灭鼠药华法林中毒相似,而后者也是含香豆素的抗凝剂。因此当草木犀和华法林中毒时,都可采取维生素K来治疗。

  在马,仅当饲喂干燥或青草时间过长,才有缺乏症的反应,且这种反应仅表现为一种亚临床缺乏症。在小鸡,须在饲料中缺乏VK达2~3周才出现症状,表现为胸脯;翅和腿、腹腔等呈出大的出血斑点。小猪实验性产生的VE缺乏症,表现为感觉过敏,贫血,厌食,衰弱和凝血时间延长。继发性VK缺乏症可见于胆汁流动受阻时,因为这种脂溶性维生素在肠道中被吸收时,必须有胆汁存在。

  可应用维生素K,治疗,剂量在猪为10~30mg,鸡为0.5~2.Omg,肌肉注射。当应用维生素K,治疗时,最好同时给予钙剂治疗。至于缺乏症的预防,应注意不间断地保证青绿饲料的供给,对长期消化紊乱的反刍兽,应在日粮中适当补充维生素K。

  【病名】维生素B族缺乏症(Hypovitaminosis B)

  维生素B族是一组多种水溶性维生素,共9种,分别为B1(硫黄素)、B2(核黄素)B3(泛酸)、B4(胆碱)、B5(烟酸或尼克酸)、B6(吡哆醇、吡哆醛、吡哆胺)、B7或维生素H(生物素)、B11(叶酸)、B12(钴胺素)。B族维生素在动物体内分布大体相同,在提取时常互相混合,在生物学上作为一种连锁反应的辅酶,故统称复合维生素B。但它们的化学结构和生理功能都是互不相同的,主要是组成某些辅酶或辅基的成分。

  B族维生素由于它们是水溶性维生素,因此在机体每天排出大量水分的同时,也使一定量的B族维生素被排出。由于B族维生素不在机体内贮存,因此它们必须每天得到补充。维生素B的来源很广,在青绿饲料、酵母、麸皮、米糠及发芽的种子中含量极高,只有玉米中缺乏烟酸。此外,硫胺素、烟酸、核黄素、泛酸、吡哆醇、生物素和叶酸等都能通过动物消化道中的微生物来合成,如瘤胃健全的反刍动物基本上不存在维生素B缺乏症。幼年犊牛和羔羊,由于瘤胃还处于不活动阶段,瘤胃功能不健全,如果这些维生素供给不足,可能发生维生素B缺乏症,而母畜乳汁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报道表明,2周龄的犊牛,能合成大量多种维生素B,而禽、猪等动物由于肠道合成维生素B的量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应不断补充。下面主要介绍猪与禽的维生素B缺乏症。

  不同维生素B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它们的生理功能:

  1.硫胺素(维生素B1) 在高等动物体内能合成焦磷酸硫胺素(简写为TPP),它参与糖代谢过程中α-酮酸(丙酮酸,α-酮戊二酸)的氧化脱羧反应,是α-酮酸脱氢酶系中的辅酶。在正常情况下,神经组织所需的能量主要靠糖氧化供给。当缺乏维生素B时,丙酮酸不能被氧化,就会造成神经组织中丙酮酸和乳酸的堆积,同时能量供应也减少,以致影响神经组织及心肌的代谢机能。动物出现多发性神经炎,人则表现脚气病。

  2.核黄素(维生素B2) 核黄素是组成体内12种以上酶体系统的活性部分,其中重要的酶有细胞色素还原酶、心肌黄酶、黄质氧化酶、上氨基酸氧化酶和D-氨基酸氧化酶以及组氨酶等。这些酶参与糖类、蛋白质、核酸等的代谢,具有提高高蛋白在体内的沉积,促进生长发育,提高饲料利用率的作用。此外维生素B:有保护皮肤、毛囊、黏膜及皮脂腺的功能。动物肝脏及酵母中含核黄素较多,大豆和米糠中也含有核黄素。若核黄素缺乏,则体内的生物氧化过程中酶体系受影响,使机体的整个新陈代谢作用降低,出现多种症状和病理变化。人缺乏时有口舌炎及眼球呈多血管等症状。 3.泛酸(维生素B3、遍多酸) 泛酸是合成辅酶A(CoA)的原料。CoA是有关酰基化作用的辅酶,在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泛酸缺乏影响CoA的合成,相应的CoA的生理功能不能正常发挥而引起一系列代谢紊乱。

  4.胆碱(维生素B4) 胆碱是近年来才被认为是属于B族维生素类的。作为磷卵脂与乙酰胆碱的组成部分,参与脂肪代谢及神经冲动的传导。当胆碱缺乏时,脂肪运输受阻,易产生脂肪肝或脂肪肝综合征。

  5.烟酸 又称尼克酸,它与烟酰胺(尼克酰胺)均系吡啶衍生物,属于维生素PP(又称抗癞皮疾维生素)。烟酸在体内可转变为烟酰胺,烟酰胺可合成N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又称辅酶I)及NADP+(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又称辅酶Ⅱ)。此二种酶是体内许多脱氢酶的辅酶,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起传递氢的作用。当体内缺乏维生素PP时,就会妨碍这些辅酶的合成,从而影响生物氧化,使新陈代谢发生障碍,引起了动物癞皮病、角膜炎、神经和消化系统的障碍。

  6.维生素B6 又称吡哆素,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和吡哆胺三种化合物,与氨基酸代谢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与磷酸结合成磷酸吡哆醛、磷酸吡哆胺,是转氨酶的辅酶,参与氨基酸和酮酸互变的中间过程;②磷酸吡哆醛是谷氨酸、酪氨酸和精氨酸及其他一些氨基酸脱羧酶的辅酶,也是丝氨酸、苏氨酸脱氨基酶的辅酶;③维生素B6是含硫氨基酸及色氨酸正常代谢所必需。色氨酸转变为维生素PP的代谢过程中,维生素B6也是必需的;④维生素B6能增加氨基酸及钾离子逆浓度进入的运转速度。

  7.生物素(维生素B7、维生素H) 生物素分子是由尿素、噻吩和戊酸构成的。它是生脂酶、羧化酶等多种酶的辅酶,参与脂肪、蛋白质和糖的代谢。生物素能与蛋白质结合成促生物素酶,有脱羧和固定二氧化碳的作用。生物素可影响骨骼的发育、羽毛色素的形成以及抗体生成等。

  8.叶酸(维生素B11) 又称蝶酰谷氨酸。叶酸在体内经叶酸还原酶催化,以NADPH为辅酶,在维生素C存在下加氢成为四氢叶酸。四氢叶酸是体内一碳基团转移酶系统的辅酶,是一碳基团的传递体。而一碳基团的转移与嘌呤、嘧啶的合成及氨基酸的代谢都有密切关系。

  9.钴胺酸(维生素Bl2) 维生素B12结构复杂,含有钴,有多种形式,如氰钴胺素、羧钴胺素、硝钴胺素、5-脱氧腺苷胺素等。B12参与体内一碳基团的代谢,是传递甲基的辅酶,参加了许多代谢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参与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促进细胞的发育和成熟。

  【病名】维生素B1缺乏症(Thiamin Deficiency)

  VB1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性饲料中,稻麦类饲料中VBl存在于外胚层,胚体含量较高,米糠,麸皮中含量较高,饲料酵母中含量最高。反刍动物瘤胃及马属动物盲肠内微生物可合成VB1;因此晒干的牛粪、马粪中VB1含量丰富。动物性食物如乳、肉类、肝、肾中VB1含量也很高。通常情况下不会出现VB1缺乏症。但禽类及其他非草食动物或幼年动物饲料中缺乏VB1或因VB1拮抗成分太多,可引起缺乏症。临床上以神经机能障碍为特点。

  病因 原发性缺乏症主要因饲料中VB1供应不足。VB1属水溶性且不耐高温,因此用水浸泡,高温焖煮,造成VB1的缺乏。

  继发性VB1缺乏是动物食入过多拮抗VB1的物质,有以下三种原因:①马属动物采食蕨类植物,引起神经症状。猪亦可实验性饲喂蕨类植物而致病。马饲以大量芜菁,缺乏谷物时亦可引起VB1缺乏;②发酵饲料,其中蛋白质含量不足,糖类过剩时,可引起VB1缺乏;⑧犬、猫饲料中含有过多的生鱼,因其中含硫胺素酶可破坏硫胺素。此外,动物胃肠机能紊乱,微生物菌系破坏,长期慢性腹泻,长期大量使用抗菌素使共生正常菌生长受到抑制等均可产生VB1缺乏症。幼龄动物的VB1缺乏主要是由于母乳以及代乳品中VB1含量不足。

  病理及症状 硫胺素作为多种酶的辅酶,在丙酮酸的氧化脱羧及糖、脂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当动物缺VB1时糖代谢受阻,过多的丙酮酸和乳酶分解受阻,在组织内蓄积,引起皮质坏死而呈现痉挛、抽搐、麻痹等神经症状,且心肌弛缓,心力衰竭。同时糖代谢紊乱进而影响脂代谢,导致中枢和外周神经鞘损伤,引起多发性神经炎。又因VB1可促进乙酰胆碱合成。缺乏VB1时,胆碱能神经传导障碍,致胃肠蠕动缓慢,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不良。不同动物具体表现如下。

  禽 雏鸡对本病十分敏感,饲喂缺乏VB1的饲粮后约lOd即可出现多发性神经炎症状。病雏突然发病,呈现“观星”姿势(图5-2),头向背后极度弯曲呈角弓反张状,由于腿麻痹不能站立和行走,病鸡以跗关节和尾部着地,坐在地面或倒地侧卧,严重的衰竭死亡。成年鸡硫胺素缺乏约21d后才出现临床症状。病初食欲减退,生长缓慢,羽毛松乱无光泽,腿软无力、步态不稳。鸡冠常呈蓝紫色。以后神经症状逐渐明显。开始是脚趾的屈肌麻痹,接着向上发展,腿翅膀和颈部的伸肌明显地出现麻痹。有些病鸡出现贫血和拉稀。体温下降至35.5℃,呼吸率呈进行性减少,衰竭死亡。

  鸭 发病后常发生阵发性神经症状,头歪向一侧,或仰头转圈,随着病情发展,发作次数增多,并逐渐加重,全身抽搐或角弓反张而死亡。

  猪 因用生杂鱼或在海滩上放牧引起VB1缺乏易发生呕吐、腹泻、后趾破行、四肢肌肉病变造成步态不稳、痉挛、抽搐甚至瘫痪,间或出现强直、痉挛,最后麻痹,直到死亡。

  犬、猫 VB1缺乏可引起对称性脑灰质软化症,小脑桥和大脑皮质损伤。猫对硫胺素的需要量比狗还多,猫主要因喂鱼类食物,狗喂给熟肉而发生。表现为厌食,平衡失调,惊厥,呈现勾颈,头向腹侧弯,知觉过敏,瞳孔扩大,运动神经麻痹,四肢呈进行性瘫痪,最后呈半昏迷,四肢强直死亡。

  其他动物 成年草食动物一般不会发生原发性硫胺素缺乏。犊牛、羔羊因瘤胃机能尚不健全,当母乳中VB1缺乏时亦可发生该病,以神经症状为主,起初表现兴奋,呈转圈,无目的地奔跑,惊厥,四肢抽搐,坐地,共济失调,最后倒地抽搐,昏迷死亡。马属动物因采食蕨类植物中毒而继发VB1缺乏,可见咽麻痹,共济失调,阵挛或惊厥,昏迷死亡。

  诊断 根据饲料成分分析,临床症状可做出诊断。临床病理学检查有助于确诊,检查项目为:血液丙酮酸浓度从20~30μg/L升高至60~80μg/L;血浆硫胺素浓度从正常时80~lOOμg/L降至25~30μg/L;脑脊液中细胞数量由正常时0~3个/ml增加到25~100个/ml。

  本病的诊断应与雏鸡传染性脑脊髓炎相区别,一般鸡传染性脑脊髓炎有头颈震颤,晶状体震颤,但仅发生于雏鸡;成年鸡不发生是其特点。

  发病后应分析病因,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若为原发性缺乏症,草食动物应立即提供充足的富含VB1的饲料如优质草粉、麸皮、米糠和饲料酵母,犬、猫应增加肝、肉、乳的供给,幼畜和雏鸡应补充VB1,按5~10mg/kg饲料计算,或按30~60μg/kg体重计算。当饲料中含有磺胺或抗球虫药安丙嘧啶时,应多供给VB1以防止拮抗作用。目前普遍采用复合VB预防本病。

  当严重VB1缺乏症时,用盐酸硫胺素注射液,按0.25~0.5mg/kg体重的剂量,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但因VB代谢较快,应每3h一次,连用3~4d,效果较好。但大剂量使用VB1可引起酥软,呼吸困难,进而昏迷等不良反应。一旦出现上述反应,及早使用扑尔敏,安钠咖和糖盐水抢救,大多能治愈。

  【病名】核黄素缺乏症(Riboflavin Deficiency)

  核黄素又称维生素B2,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多叶蔬菜、鱼、肉等饲料中,许多动物自身及其体内微生物也可合成它。与VB1相比,它比较耐热,280℃开始熔化、分解。常温下热稳定,不受空气中氧的影响。通常成年草食性动物不易缺乏,主要发生于家禽、貂、猪等,幼年食草动物偶有发生。发病动物的生长阻滞,皮炎,禽类脚爪卷缩,飞节着地等行为特征。

  病因 自然条件VB2缺乏不多见,但当饮料中缺乏青绿植物或因胃、肝、肠、胰疾病,使VB2消化吸收障碍,长期大量使用抗菌素或其他抑菌药物,致使体内微生物关系破坏。禽类几乎不能合成VB2(仅幼鸡盲肠内可合成少量VB2),而仅以稻谷饲喂时,更易引起VB2缺乏。妊娠、哺乳动物,生长快速的肉鸡、肉仔鸭等对VB2需要量较大,更易引起VB2缺乏。

  病理与症状 核黄素是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吟二核苷酸(FAD)辅酶的组成成分,参予细胞呼吸,又称为黄素蛋白。催化蛋白质、脂肪、糖代谢,氧化一还原过程,因而可影响体内多种组织的代谢,特别是神经血管机能,亦可影响上皮和黏膜的完整性。缺乏VB2,可引起上皮角质化,在人引起糙皮病和鹅口疮、口角炎;在动物可引起角膜炎,皮肤增厚。不同动物发病临床表现各异。

  禽 雏鸡在喂给缺乏VB2日粮后,在1~2周可发生腹泻,但食欲尚良好,但生长缓慢,消瘦衰弱。其特征性的症状是足趾向内蜷曲(图5~3),不能行走,以跗关节着地,开展翅膀维持身体的平衡,两腿发生瘫痪。腿部肌肉萎缩和松弛,皮肤干而粗糙。病雏最后因吃不到食物而饿死。母鸡的产蛋量下降,蛋白稀薄,蛋的孵化率降低。母鸡日粮中核黄素的含量低,其所生蛋和出壳雏鸡的核黄素含量也就低。核黄素是胚胎正常发育和孵化所必需的物质。孵化蛋内的核黄素用完鸡胚就会死亡,死胚呈现皮肤结节状绒毛、颈部弯曲、躯体短小、关节变形、水肿、贫血和肾脏变性等病理变化。有时也能孵出雏,但多数带有先天性麻痹症状,体小,浮肿。

  火鸡除发生上述症状外,脚、小腿、口角、眼睑等部位皮炎。雄火鸡生长缓慢,喙交叉,慢性者两肢发炎,腿关节水肿,有时皮下出血。

  猪 生长缓慢,经常腹泻,被毛粗乱无光,并有大量脂性渗出,鬃毛脱落,由于跛行,不愿行走,眼结膜损伤,眼睑肿胀,卡他性炎症,甚至晶体混浊、失明。怀孕母猪缺乏VB2,仔猪出生后不久死亡。

  犊牛 厌食、生长不良、腹泻、流涎、流泪、掉毛、口角炎、口周炎。但眼疾不明显。

  病死动物剖检,可见病鸡坐骨神经及其分支的终板及肌肉本身变性,神经干肿胀,是正常鸡的4~5倍,色淡黄。神经鞘内有核原浆质块细胞(Schwall Cell)增生,胫骨髓发育不良,有再生障碍性贫血倾向。皮肤角质肥厚,间以角化不全,棘层稍厚,表皮和真皮水肿,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增多扩大,皮肤萎缩。

  诊断 根据病史及特征性临床表现,结合血液指标与日粮分析,不难对本病做出诊断。VB2缺乏时红细胞内VB2下降,全血中VB2含量低于0.0399μmol/L。

  本病的诊断应与禽类神经型马立克氏病相区别,同时还应与其他动物的VB2缺乏相区别。

  健康草食动物一般不会缺乏VB2,预防草食动物VB2缺乏主要应从预防和治疗引起VB2缺乏的原发性疾病入手。猪、禽类饲料中应含足量VB2,饲料中配以含较高VB2的带叶蔬菜、酵母粉、鱼粉、肉粉等,必要时可补充复合VB制剂。

  发病后,应用VB2混于饲料中,雏禽饲料中应含4mg/kg,产蛋禽给予5~6mg/kg,鹅、鸭、大鸡给予6mg/kg仔猪5~6mg/头,犊牛30~50mg/头,大猪50~70mg/头,连用8~15d,亦可补充饲用酵母,仔猪10~20g/头,育成猪30~60g/头,每日2次,连用7~15d。犬5mg/kg体重,猫8mg/kg体重。

  【病名】泛酸缺乏症(Panlothenic Acid Deficiency)

  泛酸即VB3,又称抗鸡皮炎因子。其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如牛肉、猪肉、海鱼、蛋、牛奶、面粉、马铃薯、豌豆、水果等含量丰富,但玉米和蚕豆中含量较少。酵母中含量最丰富,为200mg/kg,动物中泛酸缺乏者不常见。一旦发病,临床上以皮炎,眼周围形成暗棕色渗出性炎症和斑块状脱毛,走路时呈高抬腿运动为特征。

  病因 自然条件下仅见猪和鸡发病。当长期饲喂缺乏泛酸的饲料,如饲喂纯玉米日粮,缺乏青绿饲料时可引起泛酸缺乏。泛酸对酸、碱、热均不稳定,在饲料加工不合理时易被破坏,另外,动物体内微生物可以合成泛酸,但水杨酸等与泛酸是拮抗的。当动物饲料中含拮抗物过多时可引起继发性泛酸缺乏症。

  自然条件下仅见猪和鸡发病。当长期饲喂缺乏泛酸的饲料,如饲喂纯玉米日粮,缺乏青绿饲料时可引起泛酸缺乏。泛酸对酸、碱、热均不稳定,在饲料加工不合理时易被破坏,另外,动物体内微生物可以合成泛酸,但水杨酸等与泛酸是拮抗的。当动物饲料中含拮抗物过多时可引起继发性泛酸缺乏症。

  病理与症状 泛酸是以乙酰辅酶A形式参加代谢,对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代谢过程中的乙酰基转移皆有重要作用。它可与草酰乙酸相结合形成柠檬酸,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来自糖类、脂肪或许多氨基酸的乙酸就能经过三羧酸循环终末的共同代谢途径,被进一步裂解。活性乙酸也能与胆碱结合形成乙酰胆碱,乙酰胆碱是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其末梢释放的介质,因而影响植物性神经的机能对心肌、平滑肌和腺体(消化腺、汗腺和部分内分泌腺)的活动。活性乙酸又是胆固醇合成的前体,因此也是固醇激素的前体,泛酸缺乏时,肾上腺功能也就不足,同时表现出以下症状。

  禽 小鸡泛酸缺乏时特征性表现为羽毛生长阻滞和松乱。病鸡头部羽毛脱落,头部,趾间和脚底皮肤发炎,表层皮肤有脱落现象,并产生裂隙,以致行走困难,有时可见脚部皮肤增生角化。幼鸡生长受阻、消瘦、眼睑常被黏液渗出物黏着,口角、泻殖腔周围有痂皮,口腔内有脓样物质。母鸡喂以泛酸含量低的饲料时,所产蛋多数在孵化第12~14天死亡,死亡鸡胚短小,皮下出血或严重水肿,肝脏有脂肪变性。即使在孵化过程中没有死亡,但因孵化受阻,鸡出壳后,有呼吸衰竭,不能站立,几天内死亡。

  猪 猪在用全玉米日粮时可自然产生泛酸缺乏症病例,典型特点是后腿踏步动作或成正步走,高抬腿,鹅步,并常伴有眼、鼻周围痂状皮炎,斑块状秃毛,毛素减褪呈灰色,严重者可发生皮肤溃疡、神经变性、并发生惊厥。渗出性鼻黏膜炎并发展到支气管肺炎,肝脂肪变性,腹泻,有时肠道有溃疡、结肠炎,并伴有神经鞘变性。肾上腺有出血性坏死,并伴有虚脱或脱水,低色素性贫血,可能与琥珀酰辅酶A合成受阻,不能合成血红素有关。有时会出现胎儿吸收、畸形、不育。

  诊断 根据病史及临床症状,结合饲料分析可对本病作出诊断。但在诊断中应与烟酸缺乏,生物素缺乏及VB2缺乏相区别。VB2缺乏亦可引起皮炎,但VB2缺乏有脚趾挛缩现象。

  平时注意饲料中含有足够的泛酸,饲料中可添加富含泛酸食物,如酵母、干草粉、贻糖浆、花生粉等。对缺乏泛酸的母鸡所孵出的雏鸡,虽然极度衰弱,但立即腹腔注射200μg泛酸,可以收到明显疗效。泛酸钙为普遍应用的治疗药物:猪500μg/kg体重,饲料中按10~12g/t添加;家禽出壳后1~6d,雏鸡饲料中应含6~10mg/kg,雏火鸡10.5mg/kg,雏鸭11.0mg/kg,野鸡10.Omg/kg,产蛋鸡15.0mg/kg,肉仔鸡6.5~8.Omg/kg,成年火鸡16mg/kg;犬、猫按50mg/kg体重给予。

  【病名】胆碱缺乏症(CholineDeficiency)

  临床上胆碱又称VB4,是抗脂肪肝因子。胆碱对禽类至关重要(哺乳动物能自身合成足够量的胆碱)。动物缺乏胆碱临床表现为发育受阻,肝、肾脂肪变性,消化不良,运动障碍,禽骨短粗等。

  病因 胆碱以磷酸脂或乙酰胆碱的形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鱼粉、肉粉、骨粉、青绿植物及饼粕等含量均较高。谷物、蔬菜中约含lg/kg。肝脏以蛋氨酸、丝氨酸和甜菜碱为原料,也可合成胆碱。因此当饲料中缺乏蛋氨酸、丝氨酸时,胆碱合成不足。日粮中烟酸过多,通常以甲基烟酰胺形式自体内排出,使机体缺少为合成胆碱和其他化合物所必需的甲基族,可导致胆碱缺乏。

  产蛋母鸡对胆碱需要量很多,每产一个蛋约需500mg以上的胆碱,蛋黄中胆碱含量特别丰富,超过17000mg/kg。产蛋母鸡若不供给胆碱,就可因胆碱缺乏而产生脂肪肝综合征。此外禽对胆碱的需要量与下列因素有关。

  1.日粮能量密度 低能量日粮喂鸡,不需额外补充胆碱,体内合成的量可满足需要。反之,目前集约化养殖,高能量、高脂肪日粮,胆碱需要量大,如不补充,很易发生脂肪综合征。

  2.蛋氨酸含量 饲料中胆碱不足时,需要消耗蛋氨酸合成胆碱;反过来蛋氨酸充足,合成胆碱原料充分,胆碱就不易缺乏。

  3.叶酸与维生素B12 叶酸和VB12不足时,胆碱需要量增加。

  4.日龄的大小 雏鸡合成胆碱能力远低于成鸡,因此对胆碱缺乏敏感。

  病理与症状 胆碱作为卵磷脂的成分参与脂肪代谢。当体内胆碱缺乏时,肝内卵磷脂不足,由于卵磷脂是成脂蛋白所必需的物质,肝内的脂肪是以脂蛋白的形式转运到肝外。所以肝脂蛋白的形成受影响,使肝内脂肪不能转运出肝外,积聚于肝细胞内,从而导致脂肪肝,肝细胞破坏,肝功能减退等一系列临诊和病理变化。胆碱作为乙酰胆碱的成分则和神经冲动的传导有关,它存在于体内磷脂中的乙酰胆碱内。乙酰胆碱是副交感神经末梢受到刺激产生的化学物质,并引起心脏迷走神经的抑制等一系列症状。

  禽 雏鸡和幼火鸡往往表现生长停滞,腱关节肿大,突出的症状是骨短粗症。跗关节初期轻度肿胀,后期转位,致胫跗关节变为乎坦,严重时可与胫骨脱离,致双腿不能支撑体重。关节软骨移位,跟腱滑脱。即使饲料中有足量的生物素、叶酸和锰,缺乏胆碱也可引起骨短粗(图5-4)。病情逐渐发展,个体较大的发病尤多,肝脂肪变性和卵黄腹膜炎。青年鸡极易发生脂肪肝,因肝破裂致急性出血死亡。母鸡产蛋量减少,有时几乎不产蛋。蛋卵化率低下,即使出壳,形成弱雏,关节韧带、肌腱往往发育不良。剖检病死鸡时可见肝脏肿大,色泽变黄,表面有出血点、质脆。有的肝被膜破裂,甚至发生肝破裂,肝表面和体腔中有凝血块。肾脏及其他器官有脂肪浸润和变性。雏鸡和生长期的火鸡在缺乏胆碱时,肉眼即可看到胫骨和跗骨变形,跟腱滑脱等病理变化。

  猪 仔猪表现生长发育缓慢,衰弱,被毛粗糙,腿关节曲屈不全,运动不协调,有的呈先天性八字形腿。常因肝脂肪变性引起消化不良,死亡率升高。

  诊断 根据饲料中胆碱含量,临床表现及剖检变化可进行诊断。

  若动物发病后,应立即供给胆碱丰富的全价饲料。并供给含蛋氨酸、丝氨酸丰富的食物,如骨粉、肉粉、鱼粉、麦麸、油料、豆粕、豆类及酵母等。平时饲料中胆碱一般应占0.1%。通常用氯化胆碱,内服或拌入饲料中,按0.15%添加,同时加0.1%肌醇,每千克加VEl0个国际单位。

  【病名】烟酸缺乏症(NicotinicDeficiencyDisease)

  烟酸又称为尼克酸,它与烟酰胺(尼克酰胺)均系吡啶衍生物,也有人把它定为VB5,属于维生素PP(又称抗癞皮病维生素)。烟酸广泛存在于动物和植物类饲料中,肉、鱼、蛋、乳和乳酪中含量丰富,全麦粉、其他植物性饲料及水果、蔬菜中含量都很高。玉米中也含有烟酸,但量较少(与麦类相比)。其前体色氨酸含量也比较低,酵母、米糠中烟酸含量较高。烟酸对热稳定,对化学、空气、酸或碱也不敏感。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可以合成烟酸,即使犊牛,也不致发生烟酸缺乏。猪、禽可见自然发生病例,临床上以皮肤和黏膜代谢障碍,消化功能紊乱,被毛粗糙,皮屑增多和神经症状为特征。

  病因 草食动物瘤胃和盲肠中可合成足够的烟酸,所以在胃肠机能正常时不会引起缺乏。仔猪、家禽易患烟酸缺乏症,因体内合成量很少。家禽以玉米为主的日粮中缺乏色氨酸;或者缺乏VB2和VB6,均可能引起烟酸缺乏症。玉米含烟酸量很低,并且所含的烟酸大部分是结合形式,未经分解释放而不能被禽体所利用;玉米中的蛋白质又缺乏色氨酸,不能满足体内合成烟酸的需要。

  饲料中某些烟酸拮抗成分较多,如长期服用抗菌药物,干扰胃、肠内微生物区系的繁殖; 3-吡啶磺酸、磺胺吡啶、吲哚-3-乙酸(玉米中含量较高)、三乙酸吡啶、亮氨酸等与烟酸是拮抗的,用石灰水处理玉米后,烟酸效应提高。另外,动物患有热性病、寄生虫病、腹泻症或消化道、肝和胰脏等机能障碍。在病理状态下,营养消耗增多,或影响营养物质吸收,并且动物机体机能衰退,从而导致烟酸缺乏。

  烟酸在机体内易转变为烟酰胺,两者均系吡啶衍生物,具有相同活性。是构成递氢辅酶I(NAD)和辅酶Ⅱ(NADP)的成分,参予氢传递和细胞呼吸,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大多数脱氢酶需要NAD和NADP作为辅酶,所催化的反应对正常组织的完整性,特别是皮肤,黏膜代谢和神经功能作用是重要的。此外烟酸还可以扩张末梢血管,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因此缺乏烟酸时,由于可影响皮肤黏膜代谢,临床上可产生腹泻,皮肤角质化(糙皮);影响神经功能,可表现痴呆。故称三“D”,即腹泻(Diarrhea)、糙皮(Dermatitis)和痴呆(Dementia)。首先表现为黏膜功能紊乱,出现减食、厌食、消化不良、腹泻、消化道黏膜发炎、大肠和盲肠发生坏死、溃疡以至出血。动物皮毛粗糙,并形成鳞屑。睾丸上皮进行性变化,神经变性,运动失调,反射紊乱,麻痹和癫痫。不同动物具体表现如下。

  禽 雏鸡、青年鸡、鸭均以生长停滞,发育不全及羽毛稀少为该病的特有症状。多见于幼禽发病。皮肤发炎,有化脓性结节,腿部关节肿大,骨短粗,腿骨弯曲,与滑腱症有些相似,不过其跟腱极少滑脱。雏鸡口黏膜发炎,消化不良和下痢。火鸡、鸭、鹅的腿关节韧带和腱松驰。成年鸭的腿呈弓形弯曲,严重时能致残。产蛋鸡引起脱毛,有时能看到足和皮肤有鳞状皮炎。严重病例的骨骼、肌肉及内分泌腺,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以及许多器官发生明显的萎缩。皮肤角化过度而增厚,胃和小肠黏膜萎缩,盲肠和结肠黏膜上有豆腐渣样覆盖物,肠壁增厚而易碎。肝脏萎缩并有脂肪变性。

  猪 饲料中玉米成分过多可见自然缺乏的病例。但墨西哥人用石灰水处理玉米后则可避免发生此病。实验性诱导烟酸缺乏时,猪食欲下降,严重腹泻;皮屑增多性发炎,呈污秽黄色;后肢瘫痪;胃、十二指肠出血,大肠溃疡,与沙门氏菌性肠炎类似;回肠、结肠局部坏死,黏膜变性。用抗烟酰胺药产生的烟酸缺乏症,还出现平衡失调,四肢麻痹,脊髓的脊突,腰段腹角扩大,灰质损伤,软化,尤其是灰质间呈明显损伤。这些变化与自然发病一样。

  猫、犬 犬、猫烟酸缺乏症称黑舌病,舌部开始是红色,后是蓝色素沉着,同时分泌发黏有臭味的唾液。口腔溃疡、拉稀。雄性生殖能力下降,表现为睾丸曲精小管上皮退行性变,精子生成减少,活力下降。有神经症状、虚弱、惊厥、昏迷,神经变性。严重者可引起脱水,酸中毒,骨髓再生不良,红细胞发育停滞于成红细胞阶段,本病常伴发贫血,因烟酸可影响卟啉代谢,卟啉沉着,因而皮肤发红,对光反射敏感。用烟酸治疗后,尿中卟啉排泄增多。

  诊断根据发病经过,日粮的分析,临床特征性症状和病理变化综合分析后可做出诊断。

  针对发病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日粮中玉米比例,添加色氨酸、啤酒酵母、米糠、麸皮、豆类、鱼粉等富含烟酸的饲料。鸡对烟酸的需要量为25~70mg/kg饲料,猪生长期每天为0.6~lmg/kg体重,维持量为0.1~0.4mg/kg体重;犬25mg/kg体重;猫60mg/kg体重;兔50mg/kg体重;貂、狐30mg/kg体重。

  猪、禽日粮中应经常添加烟酸,特别是以玉米为主食的动物。一般按每吨饲料中加l0~ 20g烟酸。但烟酸过多后可出现脸、颈发红,对热敏感,头昏、眩晕、头疼、恶心、呕吐、短暂腹疼,甚至出现荨麻疹、心肌无力、心舒张增强、血管扩张等。

  【病名】 维生素B6缺乏症(Vitamine B6 Deficiency)

  VB6是吡哆醇、吡哆醛和吡哆胺的合称。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性食物中,如马铃薯、豌豆、蚕豆、菠菜、胡萝卜、柑橘等中及主食玉米、面粉中。动物性食品中亦有丰富的吡哆醛和吡哆胺,如牛奶、乳酪、蛋、肉类、鱼类等。胃肠道微生物可合成VB6。自然情况下很少见有本病发生。

  VB6对体内的蛋白质代谢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VB6参与氨基酸的转氨基反应。氨基酸在体内代谢时,主要通过转氨酶的催化作用,脱去氨基生成相应的α-酮酸,或由α-酮酸接受氨基而生成相应的氨基酸。在这种氨基转移反应中,需要磷酸吡哆醛。磷酸吡哆醛可由吡哆醇转变而得,磷酸哆吡醛与磷酸吡哆胺可以互变。磷酸吡哆酸或磷酸吡哆胺是转氨酶的辅酶,也是某些氨基酸脱羧酶及半胱氨酸脱硫酶等的辅酶。动物肥育时特别需要VB6,否则,影响肥育、增重等生产性能。磷酸吡哆醛又是某些氨基酸脱羧作用所必需的辅酶。氨基酸脱去羧基生成的γ-氨基丁酸,与中枢神系统的抑制过程有密切关系。当VB6缺乏时,由于γ-氨基丁酸生成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则异常增高,因而会表现特征性的神经症状。

  禽 饲料受碱、光线、紫外线照射而使VB6破坏。小鸡VB6缺乏后表现食欲下降,生长不良,贫血及特征性的神经症状。病鸡双脚神经性的颤动,多以强烈痉挛抽搐而死亡。有些小鸡发生惊厥时无目的地乱撞、翅膀扑击,倒向一侧或完全翻仰在地上,头和腿急剧摆动,这种强烈的活动使病鸡衰竭而死。另有些病鸡无神经症状而发生严重的骨短粗病。成年病鸡食欲减退,产蛋量和孵化率明显下降,由于体内氨基酸代谢障碍,蛋白质的沉积率降低,生长缓慢;甘氨酸和琥珀酰辅酶A缩合成卟啉基的作用受阻,对铁的吸收利用降低而发生贫血。死亡鸡只皮下水肿,内脏器官肿大,脊髓和外周神经变性,有些出现肝变性。

  其他动物 只见实验性VB6缺乏病例。猪呈周期性癫痫样惊厥,呈小细胞性贫血和泛在性含铁血黄素沉着,骨髓增生,肝脂肪浸润。犊表现厌食,生长不良,被毛粗乱,掉毛,严重者呈致死性癫痫发作,异形红细胞增多性贫血。犬、猫呈小红细胞、低染性贫血,血液中铁浓度升高,含铁血黄素沉着。幼狗、幼猫有VB6缺乏症的记述,但尚缺乏必要的证据。

  动物饲料中应该满足需要量,各种动物对吡哆醇的需要量:雏鸡6.2~8.2mg/kg饲料,青年鸡4.5mg/kg,育肥肉鸡4.5mg/kg,鸭4.0mg/kg,鹅3.0mg/kg,猪lmg/kg饲料或0.1mg/kg体重,犬、猫3~6mg/kg体重,幼犬、幼猫加倍量。

  【病名】生物素缺乏症(Biotin Deficiency Disease)

  生物素又称VH,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尤其是肝脏、肾脏内含量更高,而且瘤胃、盲肠、大肠内细菌可以合成它。胃肠功能完好的成年草食动物一般不会发生该病。鸡、火鸡、猪、犊牛、羔羊、犬、猫可发生本病,临床上表现为皮炎、脱毛,蹄壳开裂等现象。

  病因 饲料中可利用生物素含量过少或因食物中含有生物素拮抗物质是发生本病的主要原因。有些饲料如大麦、麸皮、燕麦中生物素的可利用率很低,仅10%~30%,有的甚至为0,而有些饲料中生物素利用率达100%,如鱼粉、油饼粕、黄豆粉、玉米粉等。生蛋清内含有抗生物素蛋白,称为Aidin或卵白素,可与生物素结合而抑制其活性,同时该结合物不被酶所消化。给小鸡育雏时,如采用过多的生鸡蛋或给小狗、小猫用生鸡蛋拌食可导致生物素缺乏。但加热后可将抗生素蛋白破坏,生物素的某些衍生物亦有拮抗生物素作用,持续饲喂磺胺类药物或抗生素,可导致生物素缺乏。另外,猪、鸡及部分毛皮动物肠道合成的生物素,不能被充分吸收,大多随粪便排出,亦可造成缺乏症。

  病理与症状 生物素是生脂酶、羧化酶等多种酶的辅酶。有脱羧和固定C02的作用,参与脂肪蛋白质和糖的代谢。同时生物素还可影响骨骼的发育,羽毛色素的形成,以及抗体的生成等。当生物素缺乏时,可使上述代谢改变,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禽 雏鸡和雏犬表现生长迟缓,食欲不振,羽毛干燥、变脆,趾爪、喙底和眼睛周围皮肤发炎,,以及骨短粗。成年鸡和火鸡则表现为蛋的孵化率降低,胚胎发生先天性骨短粗症。鸡胚骨骼变形,包括胚骨短和后屈,跗跖骨很短,翅短,颅骨短,肩胛骨前端短和弯曲。肉用仔鸡出生后10~20d时发生“脂肪肝和肾综合征”,补充生物素后可大大减少发病率。

  猪 缺乏生物素时表现为耳、颈、肩部、尾巴、皮肤炎症、脱毛、蹄底蹄壳出现裂缝,口腔黏膜炎症、溃疡。据统计,国外集约化猪场中有蹄损伤的猪约占50%,按目前推荐的日粮中生物素含量,不能减少蹄损伤。建议饲料中应含200~400mg/kg的α-生物素,才可减少损伤和减轻损伤程度。蹄损伤后添加生物素可加快其康复速度。另有试验表明,由于饲料中生物素不足,动物繁殖力不能达最高,补充生物素使母猪多生2%~14%的仔猪。断乳后成活率增加3%~17%。

  犬、猫 用生鸡蛋饲喂时可产生生物素缺乏,表现紧张、无目的地行走,后肢痉挛和进行性瘫痪。皮肤炎症和骨胳变化与其他动物相似。

  诊断 饲料中生物素的含量可作为重要参考,单各种饲料中生物素的可利用率相差很多(0~100%)。因此,必须予以校正后才有价值,一般认为,饲料中有效生物素含量应在200μg/kg以上,才能预防猪的蹄损伤和维持最高繁殖性能。鸡饲料中有效生物素含量应在150μg/kg。血浆生物素浓度个体间差异很大,一般认为血浆生物素浓度低于600ng/L时则应补充α-生物素。

  本病应与烟酸缺乏、锌缺乏或硫缺乏引起的掉羽或掉毛相区别。

  预防本病禁止用生蛋清饲喂动物,平时饲料中注意应有足够量的有效生物素。鸡应为150μg/kg以上,猪200μg/kg。有人建议雏鸡需350~500μg/kg。饲料中含有富含生物素物质,如黄鱼粉、玉米粉、干乳清、啤酒酵母、鱼粉等。

  【病名】叶酸缺乏症(Folu Acid Deficiency)

  叶酸因其广泛存在于植物绿叶中而得名,它是抗猴贫血因子,故又称VM。叶酸广泛存在于所有绿叶蔬菜中,每千克内含10mg,动物肝脏和蛋中含量比较丰富。当动物饲料中因叶酸含量不足或缺乏,称叶酸缺乏症。临床上以生长缓慢,造血机能障碍,繁殖能力低下为特征。本病禽、猪多发。

  病因叶酸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稳定,在酸性液中不稳定,对光敏感,烹调可大大减少其含量。随饲料进入的叶酸以蝶酰多聚谷氨酸形式存在,被小肠黏膜分泌的解聚酶(γ-L-谷氨酸-羧基肽酶)水解成谷氨酸和叶酸,被吸收以后在叶酸还原酶作用下生成7,8-二氢叶酸,后者在二氢叶酸还原酶作用下生成5,6,7,8-四氢叶酸。同时叶酸也可由消化道内细菌合成。在遇到下述情况之一时可产生叶酸缺乏症。

  (1)饲料中叶酸不足 长期饲喂低绿叶植物,又未补充动物性食物如鱼粉、肉骨粉、肝血粉等。

  (2)动物对叶酸的利用率降低 长期胃肠消化障碍,使饲料中应有叶酸不能很好的被吸收利用。

  (3)胃肠微生物合成叶酸能力降低 长期大量使用抗菌药物,使体内微生物体系紊乱,尤其是饲料中添加磺胺药、扑癫酮等,它是叶酸的拮抗剂,结构与叶酸中的对氨基苯甲酸类似,可竞争性抑制菌体合成叶酸。

  病理与症状叶酸与核酸合成有密切的关系,它参与碳基团的转移,使嘌呤胸腺嘧啶等甲基化合物合成和核酸合成。缺乏叶酸时因核酸合成障碍,导致细胞生长、增殖受阻、组织退化,特别是细胞生长迅速,组织退化快的消化道上皮、表皮、骨髓等处易损伤。动物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停止,消化紊乱。由于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酸合成减少,使红细胞中DNA合成受阻,血细胞分裂增殖,速度减慢,细胞体积增大,核内染色质疏松,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不同动物表现症状与病变各异。

  禽 雏鸡和雏火鸡叶酸缺乏症的特征是生长停滞、贫血、羽毛生长不良或色素缺乏。火鸡初表现特征性的伸颈麻痹。若不立即投给叶酸,在症状出现后2天内便死亡。病雏有严重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或白细胞减少症,有些还出现腿软弱症或骨短粗症。种用成年鸡和火鸡日粮中缺乏叶酸,产蛋率明显下降,蛋的孵化率也降低。死亡的鸡胚嘴变形和跗骨弯曲。病死家禽的剖检可见肝、脾、肾贫血,腺胃有小点状出血,肠黏膜有出血性炎症。

  犬、猫 缺乏叶酸与VB12缺乏相似,可引起贫血,厌食,幼仔脑水肿发生较多。在外周血液中可同时见到红细胞母细胞和髓母细胞,称为红白血病和巨母红细胞血症。

  诊断本病应根据病史和特征性临床表现,配合临床治疗性试验而诊断。但叶酸缺乏和VB12缺乏临床上无法区分。

  平时注意日粮中叶酸含量应满足动物需要量:1~60日龄鸡0.6~2.Omg/kg日粮;雏大鸡0.8~2.Omg/kg日粮;蛋鸡0.12~0.42mg/kg日粮;肉鸡0.3~1.Omg/kg日粮;火鸡0.4~0.7mg/kg饲料;犬、猫0.3~0.4mg/kg体重;貂、狐0.6mg/kg体重;赛马和赛狗15mg/kg体重;工作马10mg/kg体重。草食动物日粮中尽量增加多叶的蔬菜或青草粉,如苜蓿、豆谷或青绿饲料。

  对于已出现叶酸缺乏症的动物,可用药物治疗。临床上使用叶酸制剂,猪0.1~0.2mg/kg体重,禽10~150μg/只,内服或50~100μg/只肌肉注射,每月一次。使用叶酸的同时给予VB12效果更佳。

  【病名】VB12缺乏症(Vitamine B12 Deficency)

  VB12也称氰钴胺,是促红细胞生成因子,现定名钴胺素。猪、禽及其他鸟类容易缺乏,草食动物常因地方性缺钴而呈地区性流行,其他动物VB12缺乏者少见。动物发病后临床上表现厌食、消瘦、造血机能障碍等特征。

  病因 VB12广泛存在于动物性饲料中,其中肝脏含量最丰富,其次是肾脏、心脏和鱼粉中,但植物性饲料中含量很低。另外,草饲家畜如反刍动物的瘤胃微生物及单胃动物的盲肠微生物都可合成VB12。家禽及其他鸟类体内合成VB12的能力很小,若动物性饲料不足时极易引起VB12缺乏。

  虽然草食动物胃肠道微生物有合成VB12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正常发挥受多种因素影响。

  (1)当长期大量使用抗菌药物,引起消化道微生物区系紊乱,必然影响VB12合成。

  (2) VB12合成需要有微量元素钴和蛋氨酸,当地方性缺钴,或钴拮抗物过多使可利用钴不足时可产生VB12缺乏。

  (3) VB12与内源性因子即胃粘蛋白结合后进入回肠刷状缘,与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吸收。内源性因子存在于胃贲门和胃底,当胃溃疡,胃病理,内源因子分泌减少,胰腺机能不全,小肠炎症等都可影响VB12吸收。

  (4)经消化道吸收的VB12进入肝脏后转化为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甲基钴胺,进而参予氨基酸、胆碱、核酸的生物合成。当肝脏损伤,肝功能障碍时,亦可产生VB12缺乏样症状。

  病理与症理维生素B12参予机体多种代谢,是合成核酸和蛋白质的必需因素,能促进红细胞的发育和成熟。这与叶酸的作用是互相关联的。当体内缺乏VB12时,引起脱氧核糖核糖合成异常,从而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因VB12有促进蛋白质合成的作用,当动物缺乏维生素VB12时,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肝脏中的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转甲基酶、核糖核酸酶等酶的活性也减弱。VB12又是胆碱合成中不可缺少的,而胆碱是磷脂构成成分,磷脂在肝脏参与脂蛋白的生成和脂肪的运出中起重要作用。VB12还是甲基丙二酰辅酶A异构酶的辅酶,在糖和丙酸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尤其是对反刍动物更重要。患病动物出现食欲减退或反常,生长缓慢,发育不良,可视黏膜苍白,皮肤湿疹,神经兴奋性增高,触觉过敏,共济失调,易发肺炎和胃肠炎等。不同动物发病又有具体症状。

  禽 雏鸡缺乏表现生长缓慢,食欲降低,贫血。生长中的小鸡和成年鸡缺VB12时,不表现有特征症状。若同时饲料中缺乏作为甲基来源的胆碱,蛋氨酸则可能出现骨短粗病。成年母鸡缺乏时产蛋量下降,肌胃靡烂,肾上腺扩大。种鸡缺乏VB12时,种蛋孵化率降低,多在孵化到第16~18d出现胚胎死亡高峰。特征性的病变是鸡胚生长缓慢,鸡胚体型缩小,皮肤呈现弥漫性水肿,肌肉萎缩,心脏扩大化并形态异常,甲状腺肿大,肝脏脂肪变性,心脏和肺脏等胚胎内脏均有广泛出血。

  猪 厌食,生长停滞,神经性障碍,应激增加,运动失调,以及后腿软弱,皮肤粗糙,背部有湿疹样皮炎,偶有局部皮炎,胸腺、脾脏以及肾上腺萎缩,肝脏和舌头常呈现肉芽瘤组织的增殖和肿大,开始发生典型的小红细胞性贫血(幼猪中偶有腹泻和呕吐),成年猪繁殖机能紊乱,易发生流产,死胎,胎儿发育不全,畸形,产仔数减少,仔猪活力减弱,生后不久死亡。

  牛 成年牛很少发病,当给小牛喂不含VBl:的牛乳,同时不能接触到牛粪便时,表现生长停止和神经疾病,如纵向不等同运动,行走时摇摆不稳,运动失调。

  犬、猫 VB12缺乏可引起厌食,生长停滞,贫血。幼仔可发生脑水肿。在外周血液中可同时看到红细胞母细胞和髓母细胞,称红白血病(Erythro Leukemia)和巨母红细胞(Mega-loblast)血症。

  诊断根据病史,结合临床症状,与血液检查。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对饲料中钴和VB12含量测定。本病应与钴缺乏及泛酸、叶酸缺乏相区别。

  不同动物在发育的不同时期,根据饲养标准喂以营养平衡的全价饲料可预防本病的发生。发病后在查明原因的基础上,调整日粮组成,给予富含VB12的饲料,如全乳、鱼粉、肉粉,大豆副产品,必要时添加药物。

  药物通常用氰钴胺或羟钴胺治疗,猪日需量为20~40μg,治疗量为300~400μg。雏鸡15~27μg/kg饲料,雏火鸡2~10μg/kg,蛋鸡7μg/kg,肉鸡1~7μg/kg,火鸡10μg/kg,鸭10μg/kg饲料。犬、猫0.2~0.3mg/kg体重。反刍动物不需补加VB12,只要口服硫酸钴即可。实践证明硫酸钴经口服效果优于注射。另外,马、兔食物性贫血也只要在食物中添加钴即可。
发表于 2007-5-17 16: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好功夫,写这些材料很累的,感谢了。
发表于 2007-6-11 01: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搂住,辛苦了
发表于 2007-6-28 10:3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了辛苦搂住了 !是否能把微量元素之间的协同和拮抗着重的叙述一下!
发表于 2007-6-28 16:3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搂住,辛苦了,很好的内容
发表于 2007-6-28 17: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的奉献!!!好东东收藏了!!!
发表于 2007-6-28 19: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辛苦!继续为人民服务!
发表于 2007-7-12 12:5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船出港-----------------------------厉害!!!!!!!!
发表于 2007-7-12 13: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心血我们一定要珍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5-8 23:38,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