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164|回复: 25

维生素添加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15 15:3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概 述  
        维生素是动物维持生理机能所必需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动物对维生素的 需要甚微。虽然维生素既不是构成各组织的主要成分,也不是机体能量的来源,可 在动物体内的作用吸大,起着控制新陈代谢的作用。多数维生素是辅酶的组成成分, 维生素缺乏,会影响辅酶的合成,导致代谢紊乱,动物出现各种病症,影响动物健 康和产品生产。
    对单胃动物来说,除了个别维生素外,大多数维生素不能或不完全能由体内合 成而满足需要,必须从食物或饲料得以补充。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可合成B 族维生 素和维生素K2。  
    各种青绿饲料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在粗放饲养条件下,因饲喂大量青绿饲料, 一般动物对维生素不会感到缺乏。随着畜禽生产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饲养方式的工 厂化、集约化,一方面动物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动物脱离了阳 光、土壤和青绿饲料等自然条件,仅仅依靠饲料中的天然来源是不能满足动物需要 的,必须补充工业化生产的维生素。随着化学工业和制药工业的发展,各种维生素 通过化学合成与微生物合成的方法均可大量生产,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成本大幅 度下降,各类工业维生素应运而生,饲用维生素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已作为饲 料添加剂的维生素至少有15种,即:维生素A(包括胡萝卜素)、D(包括D2、D3)、 E(包括α-生育酚,β-生育酚和γ-生育酚)、K、B1、B2、B6、B12、烟酸和烟酰 胺、泛酸、胆碱、叶酸、生物素、维生素C和肌醇。 以日本为例,氯化胆碱使用量最多,占维生素总销售量的一半以上,其次是维 生素A(VA)和维生素E(VE),三者之和为总销售量的90%。 表2-1 维生i 自70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除了传统的营养作用以外,在动物饲料中添加高剂 量的某些维生素有增进动物免疫应答能力,提高抗毒、抗肿瘤,抗应激能力以及提 高畜产品品质等作用。这使得维生素添加剂在动物饲料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大多数维生素的衡量单位常以毫克(mg)(如B族维生素)或微(μg)表示。
    在某些维生素的测定方法不完善、化学结构、性质尚未完全阐明之前,曾用相对衡 量单位(国际单位—鼠单位或雏鸡单位)表示。如维生素A 的国际单位系按白鼠对 维生素A及β-胡萝卜素的利用能力制定。目前维生素A、D、E 已采用统一的国际单 位(IU)衡量其活性或表示动物对其需要量。美国还有“美国药典单位(UPS)”。
其不同单位的关系如下:
维生素A:1国际单位(IU)=0.300μg维生素A醇(结晶视黄醇)
=0.344μg维生素A醋酸酯 =0.550μg维生素A棕榈酸酯 =0.358μg维生素A丙酸酯
=1美国药典单位(USP) 维生素D:1国际单位(IU) =1国际雏鸡单位(ICU)
=0.025μg维生素D3(晶体) =1美国药典单位
维生素E:1国际单位(IU)=1mgDL-α-生育酚醋酸酯 =1美国药典单位
lmgD-α-生育酚醋酸酯相当于1.36国际单位维生素E
lmgD-α-生育酚相当于1.49国际单位维生素E
lmgD-α-生育酚相当于1.1国际单位维生素E
维生素的营养特性   
    脂溶性维生素都溶于脂肪及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它们包括维生 素A、D、E、K。这类维生素中的大部分能在体内贮积。短时期供给不足不会对畜禽生产力和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而长时期超量却会产生有害作用。已证明维生素A 、 维生素D和维生素K3过多对动物有毒性作用。

   (一)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 维生素A又名甲种维生素,抗干眼病维生素, 视黄 醇等,是一种环状不饱和一元醇。其结构式如下:
纯维生素A为淡黄色晶体,缺氧时对热稳定,有氧时对热不稳定, 易被紫外线 破坏。 维生素A仅存在于动物体内,植物中只有维生素A原—胡萝卜素和类胡萝卜素。 α、β、γ-胡萝卜素和玉米黄素在动物肠壁细胞内及肝脏、 乳腺内经胡萝卜素酶 作用可转化为维生素A。饲料中胡萝卜素的90%是β-胡萝卜素,其他含量甚少,玉 米黄素主要存在于玉米中,因此,在饲料中各种类胡萝卜素含量以β-胡萝卜素计。 在动物体内,胡萝卜素的吸收转化率很低,并因动物种类而异。
维生素添加剂
()不同种类家畜利用b-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的效率
    家  畜  种  类
每毫克b-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的量(mg)
    胡萝卜素:维生素A
    家   禽
       猪
    绵   羊
       牛
       马
          500
          160
          170
          120
          167
        2:1
        6:1
        5.8:1
        8:1
        5.9:1
    维生素A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维持一切上皮组织的完整, 促进结缔组织中粘多糖 的合成,维持细胞膜和细胞器(线粒体、溶酶体等)膜结构的完整及正常通透性, 以及维持正常的视觉。当维生素A缺乏时,上皮组织增生,角质化,其中以眼、 呼 吸道、消化道、尿道及生殖器官等粘膜上皮受影响最大。泪腺上皮角质化,则眼泪 的分泌停滞,使眼睛干燥,引起干眼症;由于上皮组织不健全(特别是呼吸道粘膜 的破坏),使细菌易入侵而引起感染,动物抗病力下降;性腺及性器官上皮细胞的
病变常能使动物生殖能力下降或丧失,表现为受胎率下降、流产、怪胎、难产等; 维生素A不足,视紫质合成减少,产生夜盲症;仔猪维生素A缺乏症状为偏头、旋转、 步态摇幌、脊背凸起,但食欲正常。
   70年代以来的研究发现,β-胡萝卜素在种畜生殖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特别 是母牛。 维生素A不易从体内迅速排出,食入量超过正常量的50~500 倍会出现过 多症,多出现在幼龄动物,鸡表现出精神抑郁,采食量下降,以至完全拒食。猪常 表现为被毛粗糙,对触觉特别敏感,易骨折,腹部和腿部瘀点性出血,粪尿带血, 不时发抖,最终导至死亡。小孩生长受阻,过早骨化,兔能引起流产。
    维生素A在动物肝内含量很高,鱼肝油富含维生素A,全脂奶也含有一定的维生 素A。维生素A原主要存在于幼嫩、多叶的青绿饲料和胡萝卜中,随植物的熟、老逐渐 减少。水果皮、南瓜、黄玉米、甘薯也含有较多的维生素A原。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在光热条伯件下极易被氧化,当饲料贮存较久时, 会渐被 破坏,鲜草在阳光下晒制过程中,胡萝卜素损失80%以上,若在干燥塔中人工快速 干燥可减少损失。

   (二)维生素D 维生素D又名丁种维生素,抗佝偻病维生素等,属固醇类衍生 物,为无色晶体。维生素D的两种主要形式是D2(麦角钱上化醇)和D3 (胆钙化醇 ),其分子结构很相似,仅侧链不同,如右:
维生素D3分别由植物麦角固醇和动物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而得。这 两种维生素D在体内必须经进一步的化学变人经才发挥生理作用。例如, 维生素D3 先在肝内羟化为25-羟维生素D3,然后在肾脏中进一步羟化为1,25-二羟维生素D3或 24,25-二羟维生素D3而发挥生理作用。25-羟维生素D3也具有治疗佝偻症的作用, 但主要的活性成分1,25-二羟维生素D3。 维生素D的主要生理功能为调节钙、磷代谢,特别是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 ;调节肾脏对钙、磷的排泄;控制骨骼中钙与磷的贮存和血液中钙、磷的浓度等。 维生素D不足时,既使钙、磷充足,动物也不能很好的利用,钙、磷、 镁在骨 骼中的沉积下降,幼龄动物的成骨作用发生障碍,出现佝偻症和软骨症,牙齿发育 不良,生长受阻;成年动物发生骨质疏松症,易骨析,关节变形,蛋壳变脆易破。
维生素D过多对动物产生不良影响,过量的维生素D能引起血钙过高,使多余的 钙沉积在心脏、血管、关节、心包或肠壁,导致心力衰竭,关节强直或肠道疾患, 甚至死亡。维生素D的吸收及活性。矿物油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 维生素D存在于动物体内,鱼肝油和动物肝脏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全脂奶粉、 蛋类含有维生素D。一般饲料中含维生素D很少。动物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在紫外 光照射下可转化为维生素D3,故动物多接受阳光可满足维生素D的需要。 青草内含 有丰富的麦角固醇,在晒过程中部分可转化为维生素D2,故干草是动物维生素D 的 主要来源之一。
维生素D2与维生素D3对哺乳动物的活性基本相同,但对包括家禽在内的鸟类,维生素D3的活性远高于D2,约20 ̄40倍。

   (三)维生素E 维生素E又名生育酚,抗不育维生素,是一组具有生物活性的 化学结构相似的酚类化合物。天然存在的维生素E有8种,即:α、β、γ、δ- 生 育酚和α、β、γ、δ-生育三烯酚,其结构为: 生育二烯酚 一R1 一R2 α-生育酚(-生育三烯酚) 一CH3, 一CH3 β-生育酚(-生育三烯酚) 一CH3, 一H γ-生育酚(-生育三烯酚) 一H 一CH3 δ-生育酚(-生育三烯酚) 一H 一H 其中以α-生育酚活性最高。维生素E极易被氧化。
    维生素E具有许多不同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作为动物体内的抗氧 化剂,与硒协同作用,阻止细胞内、外不饱和脂肪酸和其他易氧化物的氧比,保护 富于脂质的生物膜的完整,从而防止肝组织坏死和肌肉受损,维持红细胞的稳定性 和毛细血管的完整性等。维生素E与动物的繁殖机能密切相关,具有促进性腺发育, 促成受孕和防止流产等作用。
    最近的研究表明,维生素E对垂体—中脑系统具有调节作用, 促进产生激素刺 激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高剂量维生素E能促进免疫球蛋白的生成,提高对 疾病的抵抗力,增强抗应激作用等。 动物缺乏维生素E,会使多种机能发生障碍,主要表现为:
   1.繁殖机能紊乱,精子数量减少,睾丸退化,不孕,流产,甚至丧失生殖能力。 种蛋孵化率低,死胚增多。
   2.犊牛、羔羊,猪、兔、禽引起肌肉萎缩及营养不良症或自肌病,血管平滑肌 和心肌受损,引起心力衰竭。缺硒能促使症状加重。
   3.血管和神经受损,雏鸡可发生脑软化和患渗出性素质病。
   4.肝机能障碍,维生素E与硒同时缺乏时,会引起动物急性肝坏死, 如果只缺 乏其中之一,则为较轻的慢性病变。
   5.脂肪组织软化、酸败。出现黄膘猪(脂肪内有黄色素)。
动物对维生素E的需要量取决于日粮成分, 尤其是日粮中硒和不饱和脂肪酸水 平以及其他抗氧化剂的存在与否。此外,各种应激状态都需要增加补充维生素E。 维生素E在饲料中分布广泛,青饲料和谷类胚芽中富有维生素E,但在自然干燥 和贮存过程中损失很大,约90%,人工快速干燥或青贮损失较少,主要的蛋白质饲 料一般均缺乏维生素E。

   (四)维生素K 维生素K是甲萘醌的衍生物,又名凝血维生素或抗出血维生素, 是动物体内形成凝血酶原所必需的种维生素。 自然界存在的维生素K有两类:绿色植物中存在的叶绿醌,称为维生素K1,另 一种由动物肠内及其他微生物合成的甲基萘醌类,称为维生素K2,其结构如下。 人工合成的有维生素K3、K4,其基本结构如下。维生素K1也能人工合成维生素 K3的活性高,属水溶性,使用方便,因此应用最为广泛。
维生素K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肝脏合成凝血酶和凝血因子Ⅶ、ⅨⅩ, 并起 激活作用,参与凝血过程。动物缺乏维生素K可导致内出血, 外伤凝血时间延长或 流血不止。除凝血作用外,据报道,维生素K依赖蛋白质和肽参与钙代谢。
    一般情况下,由于动物消化道的某些微生物能合成足够的维生素K2,成年动物 不易缺乏。幼龄动物,特别是笼养鸡不能由合成维生素K2满足需要,此外,肠道疾 病或动物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和抗菌药物制剂时,肠道微生物活力下降,可引起维 生素K缺乏;由腐烂的植物饲料(草木樨、 有香味的茉莉和其他一些芳香牧草)中 形成的双香豆素降低维生素K的利用率, 当饲料中含有此物以及添加有磺胺类药,抗生素时,需增加日粮维生素K含 量。 维生素K易被光和碱所破坏,应避光保存。
水溶性维生素都溶于水,它们包括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B 族维生素包括硫胺 素(维生素B1)、核黄素(维生素B2)、烟酸和烟酰胺、维生素B6、泛酸、叶酸、 生物素、胆胆碱、维生素B12及肌醇等。B族维生素几乎都是辅酶或辅基的组成成分, 参与机体各种代谢。
    水溶性维生素很少或几乎不在体内贮备,因此,短时期缺乏或不足就会影响生 产和动物健康,B族维生素能由消化道微生物合成部分, 成年反刍动物一般不会缺 乏,单胃动物因后肠合成,吸收利用少,幼龄动物合成少,必须依靠饲料补充。一 般情况下,维生素C在成年动物体内均可合成满足其需要, 仅在逆境或应激条件下 会感不足。

   (一)硫胺素(维生素B1) 又名抗神经炎维生素,抗脚气病维生素,是α- 酮 酸脱氢酶系中的辅酶成分,参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对维持神经组织和心肌的正常 功能起重要作用,维持肠胃的正常蠕动和胃液分泌以及消比道脂肪的吸收和发酵的 正常功能。 维生素B1缺乏,则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神经、心肌功能异常,食欲下振,消 化不良,生长受阻等。大多数常用饲料中,维生素B1含量很丰富,特别是禾谷类籽
实的加工副产品糠轶以及饲用酵母含维生素B1量很高。块根、块茎饲料中含量较少。
    吡啶硫胺素、氨丙琳是维生素B1的拮抗物,饲料中含有这些物质时可引起维生 素B1缺乏;蕨类植物中含有硫胺素拮抗物,反刍动物食后发生中毒,其症状类似维 生素B1缺乏症。新鲜鱼和软体动物内脏中含有较多的硫胺素酶,能破坏维生素B1活 性,故不可生喂。 硫胺素易被热、碱破坏,在弱酸溶液中十分稳定。加工、贮存时应加以注意。 维生素B1的需要量与饲料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有关,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 量愈高,维生素B1需要量增加。

   (二)核黄素(维生素B2) 核黄素为异咯嗪衍生物,桔黄色,易被碱、光及金 属元素破坏。
    核黄素是许多氧化还原酶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能量和蛋白质代谢。动物缺乏 核黄引起体代谢紊乱。其症状:轻则表现为生长受阻,生产力下降,严重者,猪发 生皮炎,形成痂皮及脓肿,眼结膜、角膜炎;母畜缺乏则出现早产,胚胎死亡及胎 儿畸形;雏鸡的典型症状为足跟关节肿胀,趾内向弯曲成拳状,急性缺乏症能使腿 部完全麻痹、瘫痪;种鸡缺乏时,种蛋孵化率低,雏鸡成活率低。
    动物性饲料和青饲料、酵母中含量较高,禾谷类饲料和块恨、块茎类饲料,脱 脂乳中缺乏维生素B2,肠道微生物能合成部分。
动物对核黄素的需要与日粮组成和环境温度有关,日粮营养浓度高,则核黄素 需要量增加,环境温度低应给较多的核黄素,种禽和妊娠动物的需要量较高。
   (三)泛酸 又名遍多酸,鸡抗皮炎维生素,是一种二肽衍生物, 呈黄色粘稠 油状,干热及在酸、碱溶液中易被破坏。 泛酸是辅酶A的组成成分,辅酶A参与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泛酸在脂肪的 合成和分解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皮肤和粘膜的正常功能、毛皮的色泽和对疾 病的抵抗力有很大的关系。
    动物缺乏泛酸主要导致皮肤和粘膜的病变,表现为表皮粗糙或羽毛稀少,毛发 或羽毛脱落,而且生长迟缓、生殖功能发生障碍。抗病及抗应激力下降。猪表现为 生长迟缓、消化道、呼吸道产生疾病,皮肤和粘膜病变,运动失调,后肢运动痉挛 性鹅步,生殖机能紊乱。雏鸡则表现为生长不良,羽毛零乱,皮炎、眼分泌粘液增 加,喙角与趾部形成痂皮。种蛋孵化率下降。泛酸还是许多微生物的必需营养素, 缺乏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 泛酸广泛存在于植物和动物饲料中,在麸皮、米糠、胡萝卜、苜蓿、油饼类饲 料中含量尤为丰富,块根、块茎中含量较少。消化道微生物能合成部分泛酸。一般 单胃动物饲料中都添加泛酸。

   (四)烟酸、烟酰胺 烟酸和烟酰胺总称为维生素PP或抗癞皮病维生素,是较 稳定的维生素之一,不易被热、氧、光、碱、酸破坏。 烟酸和烟酰胺有同样的生理功能。烟酸在动物体内可转化为烟酰胺,烟酰胺是 辅酶Ⅰ、辅酶Ⅱ的组成部分。而辅酶Ⅰ、辅酶Ⅱ是许多脱氢酶的辅酶,在体内氧化 还原反应中起着传递氢的作用,它与糖酵解,脂肪代谢,丙酮酸代谢,高能磷酸键 的生成有密切关系,并在维持皮肤和消化器官正常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
    缺乏维生素PP动物产生皮肤病变,出现癞皮病,消化道疾病,生长迟缓,粘膜 发炎和溃疡,羽毛生长不良,产蛋量和孵化率下降。引起家禽胫骨短粗病,狗黑舌 病,鱼死亡率增高,鱼肉强直。
干酵母、麸皮、青饲料、动物蛋白饲料中含有比较丰富的烟酸或烟胺。玉米、 小麦、梁等谷物中的烟酸大多呈结合状态,单骨动物和家禽利用很少,日粮中均需 补充,以满足需要。饲料中色氨酸可在动物体内转为烟酰胺,但一般饲料中色氨酸 含量不高,很少有过剩(一般为第三限制性氨基酸),而且转化率低,约50--60mg 。
色氨酸可合成1mg烟酰胺。  
    过去一直认为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合成的烟酸可满足其需要,最近的研究表明, 饲料中添加烟酸可改进高产奶牛产奶量,并减少酮病的发生。反刍动物补充烟酸还 可促进瘤胃微生物生长的限制因子。
在大多数实际应用条件下,烟酸和烟酰胺产生同样的效果。但研究发现如果加 入量很少,且色氨酸含量很低时,烟酰胺的效率比烟酸要高。

   (五)维生素B6 维生素B6是吡哆醇、吡多醛、吡哆胺的总称,这三种物质在 动物体内有相同的生物学作用。
维生素B6是许多氨基酸脱羧酶、转氨酶等的重要组成部分。含有维生素民B6的 酶参与几乎所有氨基酸的合成与分解代谢,此外对脂肪、糖、无机盐的代谢也很重 要。 缺乏维生素B6时,幼龄动物生长缓慢或停止。猪、狗、 猴等动物出现严重的 红细胞、血红蛋白过少性贫血,生长不良。猪体内谷氨酸代谢紊乱引起谷氨酸在脑 中积累、剌激大脑皮层,造成局部致癫痫灶,引起猪的癫痫性发作。鸡缺乏维生素 B6时,兴奋性强,有神戏症状,腿软弱,皮炎,脱毛,毛襄出血,死亡率升高,产
蛋率、种蛋孵化率下降。近来研究表明,缺乏维生素B6时,动物抗体滴度低,补充 后升高。
    天然饲料中含维生素民丰富,酵母、谷物、豆类、种子外皮及禾本科含量都比 较丰富,动物性饲料及块根、块茎中相对少。天然存在的维生素B6很容易被动物利 用,一般猪不易感缺乏,雏鸡易产生缺乏症。饲料中蛋白质和能量含量高时,维生 素B6需要量增加。幼龄动物`怀孕母畜和服用某些磺胺类药物和抗 生素的情况下, 维生素B6需要量增加。提高日粮 维生素B6添加量可增强动物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 成年反刍动物一般无需补充。

  (六)胆碱 胆碱是β-羟基乙基按的氢氧化合物,是一种强碱。其结构如下: 它以游离胆碱、乙酰胆碱和复合磷脂的形式广泛分布于生物体中,其生理功能 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胆碱作为卵磷脂、鞘磷脂的组成, 在构成细胞结构和维持细胞功能上起着 重要作用,参与脂肪谢,可防止脂肪肝,肝、肾出血以及鸡和火鸡的胫骨粗短症。
    2.以乙酰胆碱形式参与神经冲动的传导。
    3.胆碱是一种甲基供体。研究表明,在高胱氨酸存在或含有无机硫酸盐条件 下,添加胆碱可节省蛋氨酸。 动物胆碱不足,引起脂肪代谢紊乱,出现脂肪肝,肝脏、肾脏、眼球及其他器 官出血,神经失调。猪表现为精神萎靡,生长停止,运动失调,繁殖率下降。家禽 骨骼、关节畸形、肿大,胫胃粗短,生长速度下降。据报道,某些产褐壳蛋的鸡在
饲喂菜籽饼时产有鱼腥味蛋与胆碱不足有关。
    动物性饲料、干酵母、饼粕内含胆碱十分丰富,谷物类含量少。动物体内胆碱 和蛋氨酸可相互转化,因此,胆碱的需要与饲料中蛋氨酸含量有关。此外,日粮含 能量越高,胆碱需要量越大,故饲喂高能饲料应补充胆碱。一般生长猪和禽饲料中 添加胆碱。

   (七)生物素 又名维生素H。是动物体内许多羧化酶和羧基转移酶系的辅酶, 参与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核酸等代谢,是动物皮肤、被毛、肉趾、 蹄、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正常发育和健康的维持不可缺少的。
    猪缺乏生物素时生长缓慢,脱毛,皮肤起干磷片能渗出褐色液体,舌上起横裂, 后腿强直、软蹄踵糜烂,蹄踵和角质层开裂,繁殖下降;禽缺乏时,喙及趾部皮炎, 脚爪变形,种蛋孵化率下降,发生脂肪肝肾综合症(FLKS),生长缓慢,成活率降 低。初步资料证明,生物素还能提高铜对生长的促进作用,减少背膘厚、改进酮体 质量。 生物素广泛地存在于所有富含蛋白质的饲料中,特别是花生中生物素含量很高,但变异很大,多数谷物和木薯粉一类富含淀粉的饲料中生物素很少。玉米、大豆粕 和动物蛋白饲料中的生物素能被充分利用,其他饲料中可利用的生物素很低。鸡对 麦类及其副产品中生物素可利用率约为0--20%。 动物消化道微生物能合成少量生 物素。近十多年的研究明,由于饲料中含量变化大,利用率低,单靠天然饲料提供 生物素是不能满足畜、禽需要的,必须添加工业生产的生物素;添加较高量的生物 素能提高畜禽的抗病能力,防止鸡脂肪的肝肾综合症(FLKS),减少鸡猝死,降低 鸡腿病;防止畜禽应激引起的生产力下降。猪、鸡饲料中添加生物素普遍能提高生 产,降低饲料消耗,尤以大麦、小麦为主的日粮效果明显。日粮中生物素的添加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日粮中含能量高,特别是不饱和脂 肪酸含量高、高蛋白质日粮,生物素需要增加,此外,一些抑制因子影响其需要量,生鸡蛋的蛋白中含有抗生物素蛋白,可与生物素结合,使之失去活性。饲料中添加 大量的抗生素和其他抗菌药物,或消化道疾病,可抑制或影响微生物对生物素的合 成和消化道对生物素的吸收、利用。饲料腐烂可引起生物素的破坏。部分生物素可 为肌醇所代替。

   (八)叶酸 叶酸最初由植物中分离出来,所以称之为叶酸,它是以四氢叶酸 的形式在动物体内参与物质代谢的。通过对一碳基团的传递参与嘌吟、嘧啶的合成 以及氨基酸的代谢,从而影响核酸的合成和蛋白质的代谢,对正常血细胞的形成有 促进作用,并能促进免疫球蛋白的生成。
    动物缺乏叶酸常引起贫血、红细胞减少,生长停止,禽还表现为脊椎麻痹,羽 毛脱色,繁殖能力降低和胚胎死亡率高,特别明显的是胚胎胫骨短粗和嘴呈交错形; 猪还出现皮炎,脱毛及消化器官、呼吸器官、泌尿器官粘膜受损等症状。 除木薯外,所有饲料原料均含有叶酸,特别是干酵母富含叶酸。脱水苜蓿粉, 大豆粕和鱼粉也含有大量叶酸。但单胃动物对这些饲料中的叶酸利用很少,禽只有 20%~30%。猪与禽肠道微生物可合成部分叶酸,但尚无利用情况资料。对猪、禽 通常需补充叶酸以防止缺乏症,增进生产效果,提高免疫力,反刍动物一般不必补
充叶酸。长期饲喂广谱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需增加叶酸补充量。

   (九)维生素B12 维生素B12之因其分子组成中含有一个钴原子又叫钴维生素, 氰钴胺素,钴胺素。维生素B12为红色、粉红色结晶,在弱酸中较稳定,不耐碱、 阳光、氧化剂或还原剂。 维生素B12参与体内一碳基团的代谢,是传递甲基的辅酶, 它与叶酸的作用相 互联系,影响体内生物合成所需的活性甲基的形成和其他一碳基团的代谢。因此参
与许多代谢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参与核酸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被称为动物蛋白 因子),促进红细胞的发育和成熟。当维生素B12缺乏时, 能引起动物恶性贫血,此外,其他组织代谢也发生障碍,如胃肠道上皮细胞的改变,神经系统的损害等。
    维生素B12还促进胆碱的生成。猪维生素B12不足表现为蛋白质沉积减少,生长迟缓甚至停滞, 饲料转化率降 低,正常红细胞性贫血,毛粗乱,皮炎及后肢运动不协调。母猪维生素B12 不足, 则受胎率下降。家禽常发生肌胃粘膜炎症,雏鸡生长不良,种蛋孵化率下降,胚胎 死亡率升高,羽毛生长不好等。 植物体内无维生素B12。分布于各处的微生物都能合成维生素B12。动物性饲料 和微生物发酵饲料中含量丰富,是动物维生素匕B12的重要来源。 动物饲料中的钴 不足影响消化道微生物合成维生素B12, 磺胺类药和抗生素可抑制微生物合成维生 素B12。猪、家禽通常需要补充维生素B12,而成年反刍动物只需补充足量的钴就能 满足需要。 不含微生物饲料的全植物性饲料中需要添加动物全部需要量的维生素 B12。

   (十)维生素C 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是一种多羟化合物,极易被氧化, 微 量金属离子(Cu++、Fe++等)能促使维生素C氧化失效。维生素C的主要作用力为:
   1.参与细胞间质的生成 维生素C是合成胶原和粘多糖等细胞间质时所必需的 物质。当维生素C不足时,动物出现坏血病,此时, 毛细血管因细胞间质减少而变 得脆弱,通透性增加,引起皮、肌肉、肠胃粘膜出血,软骨、骨、牙齿、肌肉及其 他组织的细胞间质减少,则骨骼、牙易折断或脱落,创口溃疡不易愈合。
   2.具有解毒作用 某些毒物如铅、砷、苯等以及某些细菌毒素进入体内, 投 给大量维生素C可缓解其毒性;

   3.参与体内氧化还原过程中氢的转移。

   4.参与体内其他代谢 在叶酸转变为四氢叶酸过程,酪氦酸代谢过程以及肾上 腺皮质激素合成过程都需维生素C存在。维生素C能促进肠道内铁的吸收,故临床上 治疗营养性贫血时,常以维生素C作辅助药物。
5.有抗氧化作用。也具有抗感染和抗各种应激的能力,一些研究者还发现,抗 坏血酸与蛋壳质量有关。
大多数成年哺乳动物和家禽均能在其肝脏或肾脏内合成维生素C,马铃薯、 甜 菜、奶粉和青绿饲料中含有维生素C,但加工、贮藏过程中易被破坏。一般情况下, 饲料和体内合成的维生素C能满足成年动物需要, 但幼龄动物和成年动物在某些环 境、营养和疾病情况下需要补充维生素C。  
    通常在如下情况使用:①作为早期断奶 幼畜人工乳中的添加物;②各种应激情况下,如高温、生理紧张、运输、饲料改变、 疾病等不仅动物合成维生素C能力降低,同时对维生素C的需要量也增加;③在临床
上为了加速创口愈合或解毒也常用维生素C;④鱼虾饵料中一般需添加。 大多数鱼 虾合成维生素C能力很低,易产生缺乏症,特别是高温条件下,添加维生素C能降低 死亡率。

   (十一)肌醇及其他维生素 肌醇即六羟基环己烷,是活组织中的结构成分, 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组织中。肌醇有亲脂性,与胆碱一同起着维持正常的脂肪代谢, 防止脂肪肝的作用。自然状态下陆生动物一般不会缺乏。水生动物易感缺乏,主要 表现为消化机能差,饲料利用率低,生长缓慢,鲤鱼背部表皮还出现糜烂;鳗鲡则 出现灰白肠;鲑蹲有烂鳍、胃胀、贫血等症状。因此,水生动物日粮中,常需增补 肌醇。各种谷物、酵母、蔬菜、水果以及肉类、乳等含有丰富的肌醇。
    水生动物对肌醇的需要随日粮中含糖量增加而增加,幼龄和产卵前后的种鱼需 要量增加。 对虾以及其他甲壳类动物饲料中还常添加对氨基苯甲酸。各种动物对维生素的需要。

  脂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都溶于脂肪及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它们包括维生 素A、D、E、K。这类维生素中的大部分能在体内贮积。短时期供给不足不会对畜禽生产力和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而长时期超量却会产生有害作用。已证明维生素A 、 维生素D和维生素K3过多对动物有毒性作用。

   (一)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 维生素A又名甲种维生素,抗干眼病维生素, 视黄 醇等,是一种环状不饱和一元醇。其结构式如下:
纯维生素A为淡黄色晶体,缺氧时对热稳定,有氧时对热不稳定, 易被紫外线 破坏。 维生素A仅存在于动物体内,植物中只有维生素A原—胡萝卜素和类胡萝卜素。 α、β、γ-胡萝卜素和玉米黄素在动物肠壁细胞内及肝脏、 乳腺内经胡萝卜素酶 作用可转化为维生素A。饲料中胡萝卜素的90%是β-胡萝卜素,其他含量甚少,玉 米黄素主要存在于玉米中,因此,在饲料中各种类胡萝卜素含量以β-胡萝卜素计。 在动物体内,胡萝卜素的吸收转化率很低,并因动物种类而异。
维生素添加剂
()不同种类家畜利用b-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的效率
    家  畜  种  类
每毫克b-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的量(mg)
    胡萝卜素:维生素A
    家   禽
       猪
    绵   羊
       牛
       马
          500
          160
          170
          120
          167
        2:1
        6:1
        5.8:1
        8:1
        5.9:1
    维生素A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维持一切上皮组织的完整, 促进结缔组织中粘多糖 的合成,维持细胞膜和细胞器(线粒体、溶酶体等)膜结构的完整及正常通透性, 以及维持正常的视觉。当维生素A缺乏时,上皮组织增生,角质化,其中以眼、 呼 吸道、消化道、尿道及生殖器官等粘膜上皮受影响最大。泪腺上皮角质化,则眼泪 的分泌停滞,使眼睛干燥,引起干眼症;由于上皮组织不健全(特别是呼吸道粘膜 的破坏),使细菌易入侵而引起感染,动物抗病力下降;性腺及性器官上皮细胞的
病变常能使动物生殖能力下降或丧失,表现为受胎率下降、流产、怪胎、难产等; 维生素A不足,视紫质合成减少,产生夜盲症;仔猪维生素A缺乏症状为偏头、旋转、 步态摇幌、脊背凸起,但食欲正常。
   70年代以来的研究发现,β-胡萝卜素在种畜生殖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特别 是母牛。 维生素A不易从体内迅速排出,食入量超过正常量的50~500 倍会出现过 多症,多出现在幼龄动物,鸡表现出精神抑郁,采食量下降,以至完全拒食。猪常 表现为被毛粗糙,对触觉特别敏感,易骨折,腹部和腿部瘀点性出血,粪尿带血, 不时发抖,最终导至死亡。小孩生长受阻,过早骨化,兔能引起流产。
    维生素A在动物肝内含量很高,鱼肝油富含维生素A,全脂奶也含有一定的维生 素A。维生素A原主要存在于幼嫩、多叶的青绿饲料和胡萝卜中,随植物的熟、老逐渐 减少。水果皮、南瓜、黄玉米、甘薯也含有较多的维生素A原。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在光热条伯件下极易被氧化,当饲料贮存较久时, 会渐被 破坏,鲜草在阳光下晒制过程中,胡萝卜素损失80%以上,若在干燥塔中人工快速 干燥可减少损失。

   (二)维生素D 维生素D又名丁种维生素,抗佝偻病维生素等,属固醇类衍生 物,为无色晶体。维生素D的两种主要形式是D2(麦角钱上化醇)和D3 (胆钙化醇 ),其分子结构很相似,仅侧链不同,如右:
维生素D3分别由植物麦角固醇和动物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而得。这 两种维生素D在体内必须经进一步的化学变人经才发挥生理作用。例如, 维生素D3 先在肝内羟化为25-羟维生素D3,然后在肾脏中进一步羟化为1,25-二羟维生素D3或 24,25-二羟维生素D3而发挥生理作用。25-羟维生素D3也具有治疗佝偻症的作用, 但主要的活性成分1,25-二羟维生素D3。 维生素D的主要生理功能为调节钙、磷代谢,特别是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 ;调节肾脏对钙、磷的排泄;控制骨骼中钙与磷的贮存和血液中钙、磷的浓度等。 维生素D不足时,既使钙、磷充足,动物也不能很好的利用,钙、磷、 镁在骨 骼中的沉积下降,幼龄动物的成骨作用发生障碍,出现佝偻症和软骨症,牙齿发育 不良,生长受阻;成年动物发生骨质疏松症,易骨析,关节变形,蛋壳变脆易破。
维生素D过多对动物产生不良影响,过量的维生素D能引起血钙过高,使多余的 钙沉积在心脏、血管、关节、心包或肠壁,导致心力衰竭,关节强直或肠道疾患, 甚至死亡。维生素D的吸收及活性。矿物油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 维生素D存在于动物体内,鱼肝油和动物肝脏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全脂奶粉、 蛋类含有维生素D。一般饲料中含维生素D很少。动物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在紫外 光照射下可转化为维生素D3,故动物多接受阳光可满足维生素D的需要。 青草内含 有丰富的麦角固醇,在晒过程中部分可转化为维生素D2,故干草是动物维生素D 的 主要来源之一。
维生素D2与维生素D3对哺乳动物的活性基本相同,但对包括家禽在内的鸟类,维生素D3的活性远高于D2,约20 ̄40倍。

   (三)维生素E 维生素E又名生育酚,抗不育维生素,是一组具有生物活性的 化学结构相似的酚类化合物。天然存在的维生素E有8种,即:α、β、γ、δ- 生 育酚和α、β、γ、δ-生育三烯酚,其结构为: 生育二烯酚 一R1 一R2 α-生育酚(-生育三烯酚) 一CH3, 一CH3 β-生育酚(-生育三烯酚) 一CH3, 一H γ-生育酚(-生育三烯酚) 一H 一CH3 δ-生育酚(-生育三烯酚) 一H 一H 其中以α-生育酚活性最高。维生素E极易被氧化。
    维生素E具有许多不同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作为动物体内的抗氧 化剂,与硒协同作用,阻止细胞内、外不饱和脂肪酸和其他易氧化物的氧比,保护 富于脂质的生物膜的完整,从而防止肝组织坏死和肌肉受损,维持红细胞的稳定性 和毛细血管的完整性等。维生素E与动物的繁殖机能密切相关,具有促进性腺发育, 促成受孕和防止流产等作用。
    最近的研究表明,维生素E对垂体—中脑系统具有调节作用, 促进产生激素刺 激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高剂量维生素E能促进免疫球蛋白的生成,提高对 疾病的抵抗力,增强抗应激作用等。 动物缺乏维生素E,会使多种机能发生障碍,主要表现为:
   1.繁殖机能紊乱,精子数量减少,睾丸退化,不孕,流产,甚至丧失生殖能力。 种蛋孵化率低,死胚增多。
   2.犊牛、羔羊,猪、兔、禽引起肌肉萎缩及营养不良症或自肌病,血管平滑肌 和心肌受损,引起心力衰竭。缺硒能促使症状加重。
   3.血管和神经受损,雏鸡可发生脑软化和患渗出性素质病。
   4.肝机能障碍,维生素E与硒同时缺乏时,会引起动物急性肝坏死, 如果只缺 乏其中之一,则为较轻的慢性病变。
   5.脂肪组织软化、酸败。出现黄膘猪(脂肪内有黄色素)。
动物对维生素E的需要量取决于日粮成分, 尤其是日粮中硒和不饱和脂肪酸水 平以及其他抗氧化剂的存在与否。此外,各种应激状态都需要增加补充维生素E。 维生素E在饲料中分布广泛,青饲料和谷类胚芽中富有维生素E,但在自然干燥 和贮存过程中损失很大,约90%,人工快速干燥或青贮损失较少,主要的蛋白质饲 料一般均缺乏维生素E。

   (四)维生素K 维生素K是甲萘醌的衍生物,又名凝血维生素或抗出血维生素, 是动物体内形成凝血酶原所必需的种维生素。 自然界存在的维生素K有两类:绿色植物中存在的叶绿醌,称为维生素K1,另 一种由动物肠内及其他微生物合成的甲基萘醌类,称为维生素K2,其结构如下。 人工合成的有维生素K3、K4,其基本结构如下。维生素K1也能人工合成维生素 K3的活性高,属水溶性,使用方便,因此应用最为广泛。
维生素K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肝脏合成凝血酶和凝血因子Ⅶ、ⅨⅩ, 并起 激活作用,参与凝血过程。动物缺乏维生素K可导致内出血, 外伤凝血时间延长或 流血不止。除凝血作用外,据报道,维生素K依赖蛋白质和肽参与钙代谢。
    一般情况下,由于动物消化道的某些微生物能合成足够的维生素K2,成年动物 不易缺乏。幼龄动物,特别是笼养鸡不能由合成维生素K2满足需要,此外,肠道疾 病或动物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和抗菌药物制剂时,肠道微生物活力下降,可引起维 生素K缺乏;由腐烂的植物饲料(草木樨、 有香味的茉莉和其他一些芳香牧草)中 形成的双香豆素降低维生素K的利用率, 当饲料中含有此物以及添加有磺胺类药,抗生素时,需增加日粮维生素K含 量。 维生素K易被光和碱所破坏,应避光保存。
水溶性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都溶于水,它们包括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B 族维生素包括硫胺 素(维生素B1)、核黄素(维生素B2)、烟酸和烟酰胺、维生素B6、泛酸、叶酸、 生物素、胆胆碱、维生素B12及肌醇等。B族维生素几乎都是辅酶或辅基的组成成分, 参与机体各种代谢。
    水溶性维生素很少或几乎不在体内贮备,因此,短时期缺乏或不足就会影响生 产和动物健康,B族维生素能由消化道微生物合成部分, 成年反刍动物一般不会缺 乏,单胃动物因后肠合成,吸收利用少,幼龄动物合成少,必须依靠饲料补充。一 般情况下,维生素C在成年动物体内均可合成满足其需要, 仅在逆境或应激条件下 会感不足。

   (一)硫胺素(维生素B1) 又名抗神经炎维生素,抗脚气病维生素,是α- 酮 酸脱氢酶系中的辅酶成分,参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对维持神经组织和心肌的正常 功能起重要作用,维持肠胃的正常蠕动和胃液分泌以及消比道脂肪的吸收和发酵的 正常功能。 维生素B1缺乏,则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神经、心肌功能异常,食欲下振,消 化不良,生长受阻等。大多数常用饲料中,维生素B1含量很丰富,特别是禾谷类籽
实的加工副产品糠轶以及饲用酵母含维生素B1量很高。块根、块茎饲料中含量较少。
    吡啶硫胺素、氨丙琳是维生素B1的拮抗物,饲料中含有这些物质时可引起维生 素B1缺乏;蕨类植物中含有硫胺素拮抗物,反刍动物食后发生中毒,其症状类似维 生素B1缺乏症。新鲜鱼和软体动物内脏中含有较多的硫胺素酶,能破坏维生素B1活 性,故不可生喂。 硫胺素易被热、碱破坏,在弱酸溶液中十分稳定。加工、贮存时应加以注意。 维生素B1的需要量与饲料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有关,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 量愈高,维生素B1需要量增加。

   (二)核黄素(维生素B2) 核黄素为异咯嗪衍生物,桔黄色,易被碱、光及金 属元素破坏。
    核黄素是许多氧化还原酶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能量和蛋白质代谢。动物缺乏 核黄引起体代谢紊乱。其症状:轻则表现为生长受阻,生产力下降,严重者,猪发 生皮炎,形成痂皮及脓肿,眼结膜、角膜炎;母畜缺乏则出现早产,胚胎死亡及胎 儿畸形;雏鸡的典型症状为足跟关节肿胀,趾内向弯曲成拳状,急性缺乏症能使腿 部完全麻痹、瘫痪;种鸡缺乏时,种蛋孵化率低,雏鸡成活率低。
    动物性饲料和青饲料、酵母中含量较高,禾谷类饲料和块恨、块茎类饲料,脱 脂乳中缺乏维生素B2,肠道微生物能合成部分。
动物对核黄素的需要与日粮组成和环境温度有关,日粮营养浓度高,则核黄素 需要量增加,环境温度低应给较多的核黄素,种禽和妊娠动物的需要量较高。
   (三)泛酸 又名遍多酸,鸡抗皮炎维生素,是一种二肽衍生物, 呈黄色粘稠 油状,干热及在酸、碱溶液中易被破坏。 泛酸是辅酶A的组成成分,辅酶A参与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泛酸在脂肪的 合成和分解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皮肤和粘膜的正常功能、毛皮的色泽和对疾 病的抵抗力有很大的关系。
    动物缺乏泛酸主要导致皮肤和粘膜的病变,表现为表皮粗糙或羽毛稀少,毛发 或羽毛脱落,而且生长迟缓、生殖功能发生障碍。抗病及抗应激力下降。猪表现为 生长迟缓、消化道、呼吸道产生疾病,皮肤和粘膜病变,运动失调,后肢运动痉挛 性鹅步,生殖机能紊乱。雏鸡则表现为生长不良,羽毛零乱,皮炎、眼分泌粘液增 加,喙角与趾部形成痂皮。种蛋孵化率下降。泛酸还是许多微生物的必需营养素, 缺乏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 泛酸广泛存在于植物和动物饲料中,在麸皮、米糠、胡萝卜、苜蓿、油饼类饲 料中含量尤为丰富,块根、块茎中含量较少。消化道微生物能合成部分泛酸。一般 单胃动物饲料中都添加泛酸。

   (四)烟酸、烟酰胺 烟酸和烟酰胺总称为维生素PP或抗癞皮病维生素,是较 稳定的维生素之一,不易被热、氧、光、碱、酸破坏。 烟酸和烟酰胺有同样的生理功能。烟酸在动物体内可转化为烟酰胺,烟酰胺是 辅酶Ⅰ、辅酶Ⅱ的组成部分。而辅酶Ⅰ、辅酶Ⅱ是许多脱氢酶的辅酶,在体内氧化 还原反应中起着传递氢的作用,它与糖酵解,脂肪代谢,丙酮酸代谢,高能磷酸键 的生成有密切关系,并在维持皮肤和消化器官正常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
    缺乏维生素PP动物产生皮肤病变,出现癞皮病,消化道疾病,生长迟缓,粘膜 发炎和溃疡,羽毛生长不良,产蛋量和孵化率下降。引起家禽胫骨短粗病,狗黑舌 病,鱼死亡率增高,鱼肉强直。
干酵母、麸皮、青饲料、动物蛋白饲料中含有比较丰富的烟酸或烟胺。玉米、 小麦、梁等谷物中的烟酸大多呈结合状态,单骨动物和家禽利用很少,日粮中均需 补充,以满足需要。饲料中色氨酸可在动物体内转为烟酰胺,但一般饲料中色氨酸 含量不高,很少有过剩(一般为第三限制性氨基酸),而且转化率低,约50--60mg 。
色氨酸可合成1mg烟酰胺。  
    过去一直认为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合成的烟酸可满足其需要,最近的研究表明, 饲料中添加烟酸可改进高产奶牛产奶量,并减少酮病的发生。反刍动物补充烟酸还 可促进瘤胃微生物生长的限制因子。
在大多数实际应用条件下,烟酸和烟酰胺产生同样的效果。但研究发现如果加 入量很少,且色氨酸含量很低时,烟酰胺的效率比烟酸要高。

   (五)维生素B6 维生素B6是吡哆醇、吡多醛、吡哆胺的总称,这三种物质在 动物体内有相同的生物学作用。
维生素B6是许多氨基酸脱羧酶、转氨酶等的重要组成部分。含有维生素民B6的 酶参与几乎所有氨基酸的合成与分解代谢,此外对脂肪、糖、无机盐的代谢也很重 要。 缺乏维生素B6时,幼龄动物生长缓慢或停止。猪、狗、 猴等动物出现严重的 红细胞、血红蛋白过少性贫血,生长不良。猪体内谷氨酸代谢紊乱引起谷氨酸在脑 中积累、剌激大脑皮层,造成局部致癫痫灶,引起猪的癫痫性发作。鸡缺乏维生素 B6时,兴奋性强,有神戏症状,腿软弱,皮炎,脱毛,毛襄出血,死亡率升高,产
蛋率、种蛋孵化率下降。近来研究表明,缺乏维生素B6时,动物抗体滴度低,补充 后升高。
    天然饲料中含维生素民丰富,酵母、谷物、豆类、种子外皮及禾本科含量都比 较丰富,动物性饲料及块根、块茎中相对少。天然存在的维生素B6很容易被动物利 用,一般猪不易感缺乏,雏鸡易产生缺乏症。饲料中蛋白质和能量含量高时,维生 素B6需要量增加。幼龄动物`怀孕母畜和服用某些磺胺类药物和抗 生素的情况下, 维生素B6需要量增加。提高日粮 维生素B6添加量可增强动物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 成年反刍动物一般无需补充。

  (六)胆碱 胆碱是β-羟基乙基按的氢氧化合物,是一种强碱。其结构如下: 它以游离胆碱、乙酰胆碱和复合磷脂的形式广泛分布于生物体中,其生理功能 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胆碱作为卵磷脂、鞘磷脂的组成, 在构成细胞结构和维持细胞功能上起着 重要作用,参与脂肪谢,可防止脂肪肝,肝、肾出血以及鸡和火鸡的胫骨粗短症。
    2.以乙酰胆碱形式参与神经冲动的传导。
    3.胆碱是一种甲基供体。研究表明,在高胱氨酸存在或含有无机硫酸盐条件 下,添加胆碱可节省蛋氨酸。 动物胆碱不足,引起脂肪代谢紊乱,出现脂肪肝,肝脏、肾脏、眼球及其他器 官出血,神经失调。猪表现为精神萎靡,生长停止,运动失调,繁殖率下降。家禽 骨骼、关节畸形、肿大,胫胃粗短,生长速度下降。据报道,某些产褐壳蛋的鸡在
饲喂菜籽饼时产有鱼腥味蛋与胆碱不足有关。
    动物性饲料、干酵母、饼粕内含胆碱十分丰富,谷物类含量少。动物体内胆碱 和蛋氨酸可相互转化,因此,胆碱的需要与饲料中蛋氨酸含量有关。此外,日粮含 能量越高,胆碱需要量越大,故饲喂高能饲料应补充胆碱。一般生长猪和禽饲料中 添加胆碱。

   (七)生物素 又名维生素H。是动物体内许多羧化酶和羧基转移酶系的辅酶, 参与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核酸等代谢,是动物皮肤、被毛、肉趾、 蹄、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正常发育和健康的维持不可缺少的。
    猪缺乏生物素时生长缓慢,脱毛,皮肤起干磷片能渗出褐色液体,舌上起横裂, 后腿强直、软蹄踵糜烂,蹄踵和角质层开裂,繁殖下降;禽缺乏时,喙及趾部皮炎, 脚爪变形,种蛋孵化率下降,发生脂肪肝肾综合症(FLKS),生长缓慢,成活率降 低。初步资料证明,生物素还能提高铜对生长的促进作用,减少背膘厚、改进酮体 质量。 生物素广泛地存在于所有富含蛋白质的饲料中,特别是花生中生物素含量很高,但变异很大,多数谷物和木薯粉一类富含淀粉的饲料中生物素很少。玉米、大豆粕 和动物蛋白饲料中的生物素能被充分利用,其他饲料中可利用的生物素很低。鸡对 麦类及其副产品中生物素可利用率约为0--20%。 动物消化道微生物能合成少量生 物素。近十多年的研究明,由于饲料中含量变化大,利用率低,单靠天然饲料提供 生物素是不能满足畜、禽需要的,必须添加工业生产的生物素;添加较高量的生物 素能提高畜禽的抗病能力,防止鸡脂肪的肝肾综合症(FLKS),减少鸡猝死,降低 鸡腿病;防止畜禽应激引起的生产力下降。猪、鸡饲料中添加生物素普遍能提高生 产,降低饲料消耗,尤以大麦、小麦为主的日粮效果明显。日粮中生物素的添加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日粮中含能量高,特别是不饱和脂 肪酸含量高、高蛋白质日粮,生物素需要增加,此外,一些抑制因子影响其需要量,生鸡蛋的蛋白中含有抗生物素蛋白,可与生物素结合,使之失去活性。饲料中添加 大量的抗生素和其他抗菌药物,或消化道疾病,可抑制或影响微生物对生物素的合 成和消化道对生物素的吸收、利用。饲料腐烂可引起生物素的破坏。部分生物素可 为肌醇所代替。

   (八)叶酸 叶酸最初由植物中分离出来,所以称之为叶酸,它是以四氢叶酸 的形式在动物体内参与物质代谢的。通过对一碳基团的传递参与嘌吟、嘧啶的合成 以及氨基酸的代谢,从而影响核酸的合成和蛋白质的代谢,对正常血细胞的形成有 促进作用,并能促进免疫球蛋白的生成。
    动物缺乏叶酸常引起贫血、红细胞减少,生长停止,禽还表现为脊椎麻痹,羽 毛脱色,繁殖能力降低和胚胎死亡率高,特别明显的是胚胎胫骨短粗和嘴呈交错形; 猪还出现皮炎,脱毛及消化器官、呼吸器官、泌尿器官粘膜受损等症状。 除木薯外,所有饲料原料均含有叶酸,特别是干酵母富含叶酸。脱水苜蓿粉, 大豆粕和鱼粉也含有大量叶酸。但单胃动物对这些饲料中的叶酸利用很少,禽只有 20%~30%。猪与禽肠道微生物可合成部分叶酸,但尚无利用情况资料。对猪、禽 通常需补充叶酸以防止缺乏症,增进生产效果,提高免疫力,反刍动物一般不必补
充叶酸。长期饲喂广谱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需增加叶酸补充量。

   (九)维生素B12 维生素B12之因其分子组成中含有一个钴原子又叫钴维生素, 氰钴胺素,钴胺素。维生素B12为红色、粉红色结晶,在弱酸中较稳定,不耐碱、 阳光、氧化剂或还原剂。 维生素B12参与体内一碳基团的代谢,是传递甲基的辅酶, 它与叶酸的作用相 互联系,影响体内生物合成所需的活性甲基的形成和其他一碳基团的代谢。因此参
与许多代谢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参与核酸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被称为动物蛋白 因子),促进红细胞的发育和成熟。当维生素B12缺乏时, 能引起动物恶性贫血,此外,其他组织代谢也发生障碍,如胃肠道上皮细胞的改变,神经系统的损害等。
    维生素B12还促进胆碱的生成。猪维生素B12不足表现为蛋白质沉积减少,生长迟缓甚至停滞, 饲料转化率降 低,正常红细胞性贫血,毛粗乱,皮炎及后肢运动不协调。母猪维生素B12 不足, 则受胎率下降。家禽常发生肌胃粘膜炎症,雏鸡生长不良,种蛋孵化率下降,胚胎 死亡率升高,羽毛生长不好等。 植物体内无维生素B12。分布于各处的微生物都能合成维生素B12。动物性饲料 和微生物发酵饲料中含量丰富,是动物维生素匕B12的重要来源。 动物饲料中的钴 不足影响消化道微生物合成维生素B12, 磺胺类药和抗生素可抑制微生物合成维生 素B12。猪、家禽通常需要补充维生素B12,而成年反刍动物只需补充足量的钴就能 满足需要。 不含微生物饲料的全植物性饲料中需要添加动物全部需要量的维生素 B12。

   (十)维生素C 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是一种多羟化合物,极易被氧化, 微 量金属离子(Cu++、Fe++等)能促使维生素C氧化失效。维生素C的主要作用力为:
   1.参与细胞间质的生成 维生素C是合成胶原和粘多糖等细胞间质时所必需的 物质。当维生素C不足时,动物出现坏血病,此时, 毛细血管因细胞间质减少而变 得脆弱,通透性增加,引起皮、肌肉、肠胃粘膜出血,软骨、骨、牙齿、肌肉及其 他组织的细胞间质减少,则骨骼、牙易折断或脱落,创口溃疡不易愈合。
   2.具有解毒作用 某些毒物如铅、砷、苯等以及某些细菌毒素进入体内, 投 给大量维生素C可缓解其毒性;

   3.参与体内氧化还原过程中氢的转移。

   4.参与体内其他代谢 在叶酸转变为四氢叶酸过程,酪氦酸代谢过程以及肾上 腺皮质激素合成过程都需维生素C存在。维生素C能促进肠道内铁的吸收,故临床上 治疗营养性贫血时,常以维生素C作辅助药物。
5.有抗氧化作用。也具有抗感染和抗各种应激的能力,一些研究者还发现,抗 坏血酸与蛋壳质量有关。
大多数成年哺乳动物和家禽均能在其肝脏或肾脏内合成维生素C,马铃薯、 甜 菜、奶粉和青绿饲料中含有维生素C,但加工、贮藏过程中易被破坏。一般情况下, 饲料和体内合成的维生素C能满足成年动物需要, 但幼龄动物和成年动物在某些环 境、营养和疾病情况下需要补充维生素C。  
    通常在如下情况使用:①作为早期断奶 幼畜人工乳中的添加物;②各种应激情况下,如高温、生理紧张、运输、饲料改变、 疾病等不仅动物合成维生素C能力降低,同时对维生素C的需要量也增加;③在临床
上为了加速创口愈合或解毒也常用维生素C;④鱼虾饵料中一般需添加。 大多数鱼 虾合成维生素C能力很低,易产生缺乏症,特别是高温条件下,添加维生素C能降低 死亡率。

   (十一)肌醇及其他维生素 肌醇即六羟基环己烷,是活组织中的结构成分, 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组织中。肌醇有亲脂性,与胆碱一同起着维持正常的脂肪代谢, 防止脂肪肝的作用。自然状态下陆生动物一般不会缺乏。水生动物易感缺乏,主要 表现为消化机能差,饲料利用率低,生长缓慢,鲤鱼背部表皮还出现糜烂;鳗鲡则 出现灰白肠;鲑蹲有烂鳍、胃胀、贫血等症状。因此,水生动物日粮中,常需增补 肌醇。各种谷物、酵母、蔬菜、水果以及肉类、乳等含有丰富的肌醇。
    水生动物对肌醇的需要随日粮中含糖量增加而增加,幼龄和产卵前后的种鱼需 要量增加。 对虾以及其他甲壳类动物饲料中还常添加对氨基苯甲酸。各种动物对维生素的需要。
维生素添加剂的特点及应用
      由于大多数维生素都有不稳定、易氧化或易被其他物质破坏失效的特点和生产 工艺上的要求,几乎所有的维生素添加剂都经过特殊加工处理和包装。例如制成稳 定的化合物或利用稳定物质包被等。为了满足不同使用的要求,在剂型上有粉剂、 油剂、水溶性制剂等。此外,商品维生素饲料添加剂还有各种不同规格含量的产品,可归纳为三类:

   (一)纯制剂 B族维生素制剂。多是化学合成的晶体物质,其化合物含量至少 为95%,如维生素B1、B2、B6、叶酸、烟酸、泛酸钙、维生素C和维生素K3 的纯品 制剂(化合物纯度为95%~99%)。

   (二)经包被处理的制剂 又称稳定型制剂。脂溶性维生素及维生素C 极不稳 定,常利用稳定物质进行包被以提高其稳定性。 由于包被材料加工方法不同,其 产品有溶于水的和不溶于水的。这类产品的纯化合物含量有很大差异。
   (三)稀释制剂 利用脱脂米糠等载体或稀释剂制成的各种浓度的维生素制剂。
(一)维生素α和β-胡萝卜素 作为维生素A的补充物,主要有维生素A和β- 胡萝卜素。商业制品多为维生素A。 1.维生素A制剂 维生素A制剂有天然物和人工合成两类。天然物主要是鱼肝油 及其制品,人工合成的主要有维生素A醇、维生素A醋酸酯、维生素A棕榈酸酯, 有的还应用维生素A丙酸酯制剂。用作饲料添加剂的目前主要以合成维生素A产品为主
(1)鱼肝油及其制品:鱼肝油是以水产动物新鲜肝脏、幽门等为原料而制得。鱼 肝油为油状,除含有维生素A外,还含有维生素D和其他脂溶性维生素,一般含维生 维A和维生素D量较低,为每克几百个国际单位。目前很少作为饲料添加剂。 维生素A油和维生素D油:鱼肝油在真空下蒸馏。然后进行一系列处理可制得精 制的高浓度维生素A和维生素D,溶于植物油经调整维生素A或维生素D浓度即为一定 标准浓度的维生素A油和维生素D油。维生素AD油:即将精制得的维生素A、D同溶于植物油,经调整含量的制品。

   (2) 人工合成维生素A及其制剂:人工合成的维生素A化合物主要有维生素A醇 、维和一素A醋酸酯和维生素棕榈酸酯。维生素A醇的稳定性较差,作为饲料添加剂 使用的主要为后两种。
   (3) 粉剂:维生素A粉剂有吸附型和包被型两种。①吸附型维生素A制剂:即将肝油或溶水维生素A液用谷物胚芽或脱脂米糠等粉末作为吸附剂吸附而成。稳定性差。②包被型稳定维生素A制剂:为了增加维生素A制剂的稳定性,维生素A 除脂化 、添加抗氧剂外,目前常用的方法还有用稳定的物质进行包被,主要有两种产品即微粒胶囊和微粒粉剂。
微粒胶囊是根据明胶在其等电点时溶解度低的特点,应用复凝聚法,以明胶作包被材料制成微粒胶囊,使维生素A酯外包被一层严密的保护膜,隔绝维生素A酯与空气、光线等的接触,从而达到防止或延缓维生素A酯的氧化, 是较稳定的维生素A制剂。我国目前生产的饲料添加剂维生素A多为此制剂。微粒粉剂(或称喷雾干燥粉末)是一种比较新的制造工艺产品,即应用喷雾、淀粉吸收干燥法制得。
将维生素A标榈酯或醋酸酸酯分散于以明胶和蔗糖或葡萄糖组成的基质中, 加入抗氧化剂,将此混合物用气流雾化,喷于正在搅拌着的干淀粉中,雾粒表面的水分被淀粉吸干,最后过筛、真空低温干燥。吸附用的淀粉用疏水的变性淀粉比较好 。这种变性淀粉覆盖的微粒粉剂抗氧化性能好,硬度高,能抵抗机械损伤,粒度适中(在30--80目范围内),单位饲料中颗粒较多,微粒表面不规则而粗糙,易吸附混均。与微粒胶囊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喷雾冻凝法亦可用来制备微粒粉剂。
    近些年来,国外科技技文献相继报道应用β-环糊精药物包被材料, 将易于感 光、氧化分解的维生素A、D、E、K以及他不稳定的维生素制成相应的β- 环糊精包被制剂,可增加这类维生素的稳定性。这些方法制备的稳定型维生素A制剂被动物食入后, 在动物体内包被材料逐渐
溶化,囊心的维生素释放出来,动物机体即可吸收、利用。包被型维生素A制剂含有效成分差异很大,用作饲料添加剂的多为10 ~ 50 万 IU/g。
    2.β-胡萝卜素制剂 多为微生物合成物,其纯品为红棕色到深紫色的结晶性粉未,对光、氧和酸十分敏感。不溶于水,微溶于脂肪和油,溶于丙酮,石油醚等有机溶剂。因稳定性差,商品β-胡萝卜素制剂同维生素A制剂一样,多为各种包被材料处理的稳定制剂。如罗氏公司的产品为含β-胡萝卜素10 %的稳定型明胶包被粉末,在密闭容器中贮于20℃以下干燥处,可贮存6~12个月。 但在混入饲料中加工成块、制粒、膨化等时,有部分损失。以添加β-胡萝卜素补充维生素A很不经济,但对处于不良情况下的某些繁殖母畜具有维持正常繁殖性能的作用。通常在动物发情不明显,妊娠率低,妊赈后交配、分娩困难和产弱于等情况下添加。一般按下列推荐量添加可满足需要:母中、母马:
每头每天补600mg;母猪:每公斤日粮含100mg;母兔:每公斤口粮含40mg。商品维生素A饲料添加剂除上述这些高浓度单项制例外,还育以脱脂米糠、 黄豆细粉等作载体的单项预混剂。此外,稳定型维生素AD或维生素ADE粉剂应用广泛。这可避免其中两种或三种物质分离。
溶水维生素A液和水溶性维生素A粉剂可用于人工乳,液体饲料和饮水。
   (二)维生素D 维生素D有D2和D3。维生素D2可由用紫外线照射处理饲用酵母而得。维生素D3对禽类的活性远高于维生素D2,对于其他动物维生素D3效果也很好,而且维生素D3较维生素D2稳定性好,因此,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多用维生素D3、维生素D2,也有应用。此外鱼肝油及其制剂也可作为饲料中维生素D添加物, 但目前几乎不用。 在配合饲料中,维生素D3的稳定性虽比维生素A好,但它与热、潮湿和某些无
机元素、氧化剂等直接接触时,也很易被破坏失效。因此也需要进行特殊的防氧化和包被处理,即所谓“稳定型的维生素D3”。
商品维生素D制剂同维生素A处理基本相同,即有维生素D微粒胶囊,微粒粉剂。β-环糊精包被物和维生素D油等制剂。稳定的维生素AD制剂为常用的商品性维生素D添加剂形式。

   (三)维生素E 由于维生素E醋酸酯较游离维生素E稳定, 作为非抗氧化剂饲料添加剂用的维生素E为α-生育酚醋酸酯,其中自然界存在的D-α- 生育酚醋酸酯效价最高。人工合成的维生素E是DL-α-生育酚形式的产品。一般以1mgDL-α-生育酚醋酸酯为1个国际单位(IU),1mg D-α-生育酚醋酸酯相当于1.361U维生素E。
   维生素E是一种抗氧比剂,在饲料中很易被氧化破坏, 虽对其他维生素可起到 保护作用,但自身却失去生理活性,因此,一般非抗氧化用维生素E 制剂中也应添加抗氧化剂和进行其他稳定性处理。
同维生素A、维生素D制剂一样,维生素E制剂也有油剂、粉剂(吸附型、 微粒胶囊、微粒粉剂、β-环糊精包被物)和可溶性粉剂。
    近年来,许多报道证实了除维生素E外, 硒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是它的抗氧化作用,硒和维生素E并用时,可起到相互增强作用的效果。
供防治维生素E和硒缺乏用的维生素E、亚硒酸钠的合剂,可按和线毫升含维生素E醋酸酯100mg、亚硒酸钠1mg(相当于硒0.45mg)的比例配合。 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时,生长肥育猪的常用量为每毫升合剂拌饲料约7kg左右;家禽预防量为1ml溶于1 000ml水中供饮水,治疗剂量为1ml溶于100ml水中饮水。 配成的液体制剂须避光,贮存于阴暗处。

   (四)维生素K3 由于人工合成的维生素K3制剂效价高,又是水溶性结晶, 性质较稳定,故用作饲料添加剂的维生素K多是K3制剂。
   目前作为饲料添加剂的维生素K3制剂有亚硫酸氢钠甲萘酮(MSB)、亚硫酸氢钠甲萘醌复合物(MSBC)和亚硫酸二甲基嘧啶甲萘醌(MPB, 其活性成为甲苦萘醌。  
    1.亚硫酸氢钠甲萘醌(MSB)
多含3个结晶水,其分子C11H8O2.NaHSO3.3H2O,含活性成分约52%。力白色或灰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有特异臭味,有吸湿性,遇光易分解。MSB对皮肤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性。MSB商品制剂有含MSB94%的高浓度产品,其稳定性差,但价格便宜。用明胶包被处理的MSB微粒胶囊制制一般含MSB50%,稳定性好,且无刺激性。
    2.亚硫酸氢钠甲基萘醌复合物(MSBC) 亚硫酸氢钠甲萘醌服复合物的化合物成分与MSB相同,为C11H8O2.NaHSO3.3H2O,二者的区别在于形成亚硫酸氢钠结合物时,MSBC添加了过量的亚硫酸氢钠以提高甲萘醌的稳定性。此制剂常含有较多的游离亚硫酸氢钠,因而活性成分甲萘醌含量较低,一般在30%~40%。我国饲料添加剂标准(GB7294一87)要求含C11H8O2.NaHSO3.3H2O 60%~75%即活性成分31.1% --39.1%。MSBC稳定性较好,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维生素K3制剂。
    3.亚硫酸二甲嘧啶甲萘醌(MPB)此制剂为稳定性最好的维生素K3制剂,含活性成分45.5%。在饲料制粒过程中能保持较高的活性,但具有一定毒性,且价格较贵。因此,目前应用不及MSBC广泛。因具有毒性,应限制使用。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规定,以MPB作为营养性添加剂使用时,鸡与火鸡不得超过全价饲料的2mg/kg,生长肥育猪不得超过10mg/kg。
   此外,以α-环糊精包被处理的稳定型维生素K3制剂在饲料中的应用亦有介绍。
   (五)硫胺素(维生素B1)硫胺素为嘧啶衍生物,具有阳离子特性, 能同许多阴离子形成盐或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用作饲料添加剂的主要是由化学合成法制得的硫胺素盐酸盐(盐酸硫胺素)和硝酸盐(单硝酸硫胺素)。  
    盐酸硫胺素:其分子式为C12H17CIN4OS.HCl,含有效成分:78.7%,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略有特异性臭味。易溶于水,具有吸湿性。在pH3.5 以下时稳定性较好,但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不稳定,对热、氧化剂、还原剂、金属盐类敏感,特别是在有水分存在 的条件下稳定性更差。
    单硝酸硫胺素:其分子式为C12H17N5O4S,含有效成分81.1%, 为白色或微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或略有特异性臭味。微溶于水,吸湿性小。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不稳定,但对热、氧化剂、还原剂较盐酸硫胺素敏感性差,在饲料中的配伍性较好,在预混料和配合饲料的加工和贮存过程中较稳定,特别是在加有吸湿性强的氯化胆碱的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复合预混料中,以及饲料的制粒、膨化和宠物罐头饲料的加工过程中的损失率远低于盐酸硫胺素。
   (六)核黄素(维生素B2)商品维生素B2为核黄素及其酯类,用作饲料添加剂的主要是由微生物发酵或化学合成的核黄素,此外,核黄素醋酸酯、核黄素丁酸酯、核黄素磷酸钠也有应用。由两种来源的核黄素生物效价一梓,其纯品为黄色一橙色结晶性粉末,微臭,味微苦,易溶于稀碱溶液,难溶于水、乙醇。干燥的结晶状核黄素对氧化剂、酸、 热极稳定,但遇碱、光迅速分解,特别是在碱性溶液中或紫外作用下分解更快。
   因此,必须密封避光保存,在室温(25℃以下)下,至少可贮存一年。在预混料中,应尽量避免与碱性物质配伍,特别是同时含有较多的游离水条件下,核黄素损失量增加。在避光的干粉料中,核黄素稳定性较好。饲料的制粒和膨化加工对核黄素有破坏作用,制粒处理的损失率约为5% ̄15%, 膨化处理约为0--25%。研究显示,无特异性病原菌动物饲料进行高压或γ-射线处理,对饲料中核黄素的损失不大,一般为0--8%。核黄素在宠物罐头饲料的灭菌处理和贮存过程中的损失也不多,其损失率分别为0 ̄5%和每月0--2%。
    核黄素磷酸钠也是黄色一橙黄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有苦味。含核黄素75%,其稳定性较核黄素差,贮存温度低于15℃较好。核黄素磷酸钠主要在配制液体饲料或水溶液时选用。核黄丁酸酯可溶于油脂,要求核黄素溶于油脂时选用,在普通饲料中应用不多。核黄素丁酸酯效价相当于核黄素的56%。维生素B2添加剂商品制剂除纯品外,还有以大豆皮粉或玉米芯粉等作为载体或稀释剂制成的多种不同浓度的产品,纯品维生素B2含量在96%以上,有静电作用,易吸附于加工设备上,在配制饲料时需预处理。经稀释处理的产品无静电作用,流
动性好。

   (七)泛酸 游离泛酸极不稳定,极易吸湿,在自然界很少存在。因此,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者多选用稳定性好的泛酸钙,此外,在液体饲料中,泛酸和泛醇也有应用。 作为饲料添加剂的泛酸钙产品有右旋泛酸钙(D-泛酸钙)和外消旋泛酸钙(DL-泛酸钙)两种。由于仅D型泛酸及其盐类具有生物活性,因此DL-泛酸效价为D-泛酸钙的50%。D-泛酸钙的生物活性为泛酸的92%。D-泛酸钙为白色吸湿性粉末,无臭,味微苦,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其水溶液为中性或弱碱性。在阴冷、干燥条件下较稳定,吸湿后或水溶液中会水解,效价降低,在酸、中性条件下更易破坏,特别对酸敏感,对热中等敏感,但对氧化、还原作用和光稳定。因此,在预混料和配合饲料中应避免与吸湿性强、呈酸性反应的
硫酸盐、氯化物等组分共存。D-泛酸钙在配合饲料中损失不大,但混合后再粉碎,损失增加。制粒过程对D-泛酸钙有破坏作用,其损失率一般为5%--10%; 膨化工艺后的损失为0 ̄10%;在混合后罐头饲料的灭菌处理和贮存期间损失极少; 对无特异性病原菌动物饲料进行高压灭菌处理后,D-泛酸钙损失量大,可达50%, 而γ -射线辐射灭菌则损失很少。DL-泛酸钙产品亦为吸湿性粉末,其吸湿性较D 型产品强,流动性也较差。
    在含磷酸盐的液体饲料中,泛酸钙会因形成磷酸钙而降低效价。在些种情况下可用D-泛酸钠代替。D-泛酸钠也为白色吸湿性粉末,微有酸味,易溶于水。其生物活性为泛酸的93%。D-泛酸钠的稳定性,特别是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较D-泛酸钙差,因此,除非地需要,一般不用泛酸钠。右旋泛醇(D-泛醇)为无色粘稠液体,长期贮存可形成结晶,能同水混溶。在酸性(pH为3--7)液体中稳定性较好,因而在此条件下可选用。其效价与泛酸相当 。 因泛酸的钙盐和钠盐均具有较强的吸湿性,包装的容器必须具有较好的防潮性,在稀释产品中常添加防结块剂(如氯化钙),以增加流动性,防止结块。
   (八)维生素PP(烟酸和烟酰胺) 用作补充烟酸的添加剂有烟酸和烟酰胺两种形式的产品。二者均为白色或微黄色粉末,无臭。烟酸味微酸,溶于水、乙醇,易溶于碱性溶液,无吸湿性,流动性好。烟酰胺味苦,易溶于水、乙醇,溶于甘油,吸湿性强,流动性差。
烟酸和烟酰胺在干燥和水溶液中都很稳定,几乎不受热、光、氧化、还原、潮湿的影响。酸、碱对二者有轻微影响。在与微量元素配合时,烟酸适宜于同呈酸性反应的硫酸盐、氯化物和硝酸盐配合,而烟酰胺适宜与呈中性或碱性反应的氧化物配合。 由于烟酰胺具有较强的吸湿性,主要用于配制液体饲料的水溶性制剂,其他饲料中则选用烟酸。烟酸的溶解度可满足配制犊牛、乳猪、羔羊的代乳料要求,无需选用烟酰胺。烟酸在各种饲料中的稳定性都很好,在配合饲料的加工、贮存过程中
损失均很少,即使是制粒、灭菌处理的损失量也很低,在含微量元素的预混料中有少量损失。但配合饲料的膨化处理对烟酸的破坏较大,一般为10% ̄20%,多次试验显示,采用膨化后喷涂烟酸的工艺并未显示优越性,烟酸的损失量与膨化前加入日粮中相近。

   (九)维生素B6 尽管吡哆醛、吡哆胺与吡哆醇对动物有相同的生我党 效价,但前二者的稳定性差,特别是光、加工和贮存温度、酸、碱度和水分的影响下稳定性更差,因此,通常作为补充维生素B6的均为吡哆醇,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形式为盐酸吡哆醇。其生物光或碱迅速分解。
盐酸吡哆醇在应用干燥、惰性载体和各种维生素预混料中稳定性很好。在与氯化胆碱和微量元素矿物质共存,特别是与呈碱性反应的微量元素氧化物和碳酸盐共存时,盐酸吡哆醇迅速而大量地被破坏。试验显示,这种破坏主要发生的最初2个多月,其后损失量不大。一般情况下,在加有微量元素矿物质的预混料中,在最初3个月的贮存期间,盐酸吡哆醇的月损失率约10%,以后损失很少。
    粉碎、混合对饲料中固有的吡哆醛,吡哆胺破坏很大,吡哆醇有少量损失,添加入饲料中的盐酸吡哆醇在干粉料的混合和贮存过程中损失不大。在罐头饲料的加工和贮存期间也很少损失。制粒过程中的温度、水分和压模表面的磨损情况影响盐酸吡哆醇的破坏程度,特别是水分增加,大大增加对盐酸吡哆醇的破坏作用。一般制粒期间的损失率为5% ̄10%, 膨化处理对吡哆醇的影响主要在于饲料在膨化机 中停留的时间,水分仅有少量影响,一般膨化损失为5% ̄20%, 但潮湿膨化料在
贮存期间吡哆醇的损失增加。无特异病原菌动物饲料的所有灭菌处理对吡哆醇的破坏很大,损失率为20% ̄-80%,多在40% ̄60%,随饲料中水分含量不同而不同。

   (十)生物素 生物素的补充物为右旋生物素(D-生物素)制剂,纯品一般含 D-生物素98%以上,是一种近白色结晶性粉末,在冷水中溶解度低,随水温升高其溶解度增加,但高温时稳定性受到影响,配制生物素溶液时,最适温度为50℃左右。生物素是稳定性较好的一种维生素,对氧化、还原、微量元素都很稳定,强酸、强碱、紫外线对生物素稍有影响,生物素对热敏感。因生物素在饲料中使用量极微,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商品制剂一般为含D-生物素1%或2%的预混料。其产品有两咱形式即载体吸附型生物素和与一定载体(如糊精)混合后经喷雾干燥制得的喷雾干燥型生物素制剂。喷雾干燥型粒度较前者小,其水溶性和吸湿性因载体不同而不同。两种产品在干燥密闭条件下都较稳定,在含有微量元素的干燥预混料中有少量损失,在干粉料的加工和贮存过程中生物素的损失不大,但贮存温度明显增加生物素的损失。低于70℃的一般制粒条件下,生物素的损失一般为5% ̄10%, 调质蒸汽量增加,饲料在调质器中停留时间的延长, 压制颗粒温度的提高,生物素的损失增加,高者可达40% ̄50%。制粒温度超过80℃时,生物素的损失约为20% ̄30%,随后贮存期的月损失率也增加约为2% ̄5%。
    膨化处理对生物素的破坏也较大,约为15% ̄20%,膨化饲料在贮存期间生物素的损失不大,每月约为2%。 宠物罐头饲料的灭菌处理和贮存期间生物素的损失极微。但无特异性病原菌动物饲料的高压灭菌对生物素有破坏作用。随灭菌温度和时间的不同,生物素的损失约为10% ̄30%;γ- 射线灭菌对生物素的影响受饲料中水分含量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生物素的损失甚微。

   (十一)维生素B12 (氰钴胺素)维生素B12是一种暗红色针状结晶细粉,无 臭无味,溶于水和乙醇。在弱酸和中性条件下稳定性好,强酸、强碱、氧化、微量元素、热对维生素B12稳定性稍有影响,维生素B12对还原剂、光敏感、易被日光、还原剂破坏,应避光贮存,不宜与有还原作用的维生素C等物配伍。维生素B12在预混料包括含有微量元素的预混料、配合料中都比较稳定, 月损失率约为1% ̄2%。制粒、膨化对维生素B12的损失有增加,制粒约为2%-4%,
膨化约为2%--6%。
    商品维生素B12纯品含维生素B1295%以上,由于饲料中添加量极少,用作饲料添加剂的商品制剂多为加有载人本或稀释剂,含维生素B120.1%或1% ̄10%的预混料粉剂产品,其颜色、吸湿性以及其他物性随维生素B12的含量、 载体的特性而不同。如以玉米淀粉然释剂的产品吸湿性较以碳酸钙为稀释剂的产品强。
   (十二)叶酸(蝶酰谷氨酸)叶酸为黄色或橙黄色结晶粉末,无臭、无味,几乎不溶于冷水,随着水温的升高以及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其溶解度增加,但温度的升高或pH值的升高或降低,都可使叶酸效价迅速下降,特别是在酸性溶液中,损失更快,叶酸也能被紫外线分解。但在干燥、避光条件下稳定性较好,密封包装贮存于阴凉、干燥处至少可保存一年。商品制剂主要有两种剂型。应用较多的是药用级叶酸,其含量以干物质计算,不少于96%,含水量一般低于8.5%。此产品为极细粉末,易凝集成团, 流动性差,应用时需要预混处理。
另一类为加有一定载体或包被材料加工制成的含叶酸80%左右的喷雾干燥型制剂或微囊制剂。以糊精作为载体的喷雾干燥型制剂为微颗粒状粉末,流动性好,在预混料或配合饲料中,易混合混匀。以明胶或异丙醇和乙基纤维素作为包被材料制成的微囊制剂的稳定性好,特别是乙基纤维素包被制剂稳定性优于明胶包被制剂。
叶酸在预混料和配合饲料中的稳定性较差,主要受光照和含水量的影响,吸湿性强的微量矿物质硫酸盐、氯比物、氯化胆碱等对叶酸的效价影响大,因此要尽量避免与这些物质配伍。一般情况下,叶酸在预混料或干粉配合饲料的生产过程中约损失5%~10%,贮存一个月后损失20%~40%。饲料的粉碎、制粒、 膨化处理对叶酸的破坏更大,损失率为10%~50%。罐头饲料的灭菌对叶酸的损失随灭菌的温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温度比时间的影响更大,一般损失率在45%~55%。干
粉料的高温灭菌使饲料中的叶酸几乎全部受到破坏,γ- 射线的辐射灭菌对叶酸的破坏作用小于高温灭菌。一般在40%左右,降低饲料中的含水量可降低叶酸的损大率。经包破处理的叶酸产品在饲料的加工和贮存过程中稳定性虽有提高,但在饲料的膨比。灭菌处理时损失仍很大,特别是高压灭菌。

   (十三)胆碱 胆碱的饲料添加物主要是氯比胆碱,含胆碱86.8%, 其商品制剂有腋体和干粉剂两类产品。
液体氯化胆碱制利一般为含氯化胆碱70%以上的水溶液,为无色透明的粘性液体,有轻微异臭。粉剂为以70%氯化胆碱液体制剂加入一定的载体(如玉米芯粉、脱脂米糠粉、稻壳粉、二氧化硅、无水硅酸盐等)和抗结块剂制成含氯化胆碱50%的产品,依载体不同,为白色或黄褐色粉末或颗粒,有特异臭味,流动性依载体不同而不同,一般有机载体产品流动性较差,而二氧化硅、硅酸盐产品流动性较好。氯化胆碱的稳定性很好,是最稳定的维生素,在饲料的加工和贮存期间损失很少。但氯比胆碱制剂都具有很强的吸湿性,对多种活性成分,特别是对许多维生素
的有效性有严重影响,应尽量避免与其他活性成分接触。此外,氯比胆碱在饲料中的添加量大,因此,一般不加入维生素预混料中,多直接加入配合饲料。甜菜碱作为甲基供体可替代部分胆碱,目前芬兰已有饲料级甜菜碱产品。欧洲已批准为鸡、猪的饲料添加剂,并在鱼、玩赏动物饲料中应用。甜菜碱为黄色结晶,商品制剂含甜菜碱97%以上,作为甲基供体的效果为50%氯比胆碱的2.3倍, 对维生素的稳定性无影响,但甜菜碱不能防止鸡胫骨短粗症的发生。

   (十四)维生素C 目前常用的维生素C添加物有L-抗坏血酸、L-抗坏血酸钠、L-抗坏血酸钙,此外,据报道,新研制开发的L-抗坏血酸-2- 多磷酸盐是一种有效、稳定性好的补充物。
L-抗坏血酸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酸,易溶于水,在干燥、密闭条件下相当稳定,但在水溶液中或在空气中易吸湿氧比变为微黄色,对碱、热、光、微量元素都不稳定,特别是在湿热条件下,极易被氧比剂、碱、微量元素等破坏。因此,结晶L-抗坏血酸在成分复杂的预混料和配合料中,特别是与氯比胆碱等吸湿性极强的组分共存时保存率很低,更不耐粉碎、制粒、膨化,灭菌等加工处理。用硅酸盐、乙基纤维素等包被处理的L-抗坏血酸的稳定性有一定提高,但仍易被粉碎、制粒、膨化、灭菌等工序破坏。L-抗坏血酸钙、L-抗坏血酸钠均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稳定性较抗坏血酸好,因此作为饲料添加剂较L-抗坏血酸普遍。其活性L-抗坏血酸钙相当于81.6%抗坏血酸,L-抗坏血酸钠相当于90%L-抗坏血酸。

   (十五)肌醇 水产饲料中常需添加肌醇,用作饲料添加剂者者为化学合成肌醇,其产品为含肌醇97%以上的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具有甜味,易溶于水。肌醇很稳定,在饲料中不易被破坏。 表2-4为主要使用的维生素添加剂。各种维生素添加剂的一般产品规格特点和 我国标准见表2-5、表2-6。
    为了使用方便,生产者常将多种维生素按畜禽需要的比例制成复合维生素添加剂产品,使用时,按一定比例添加于饲料即可。如“禽用多维”(详见第九章)。  
()主要使用的维生素饲料添加剂
  维生素
        饲料添加剂名称
         一般说明
维生素A

维生素D

维生素E
维生素K
维生素B1
维生素B2
维生素B6
烟  酸
泛酸钙
氯化胆碱
叶  酸
维生素B12

维生素C
生物素

  肌  醇
对氨基安息香酸
维生素A醇、维生素A乙醇酯、维生素A棕榈酸酯的维生素A(粉末)、维生素A油(液状)、维生素A(粉状)
维生素D2(液状、粉状)、维生素D3(液状、粉状)、维生素D3油(粉状)
DL-a-生育酚醋酸酯(液状、粉状)、维生素E粉末
维生素K3(MSB、MSBC、MPB)
盐酸硫酸素、硝酸硫胺素
核黄素、核黄素醋酸酯、核黄素丁酸酯、核黄素磷酸钠
盐酸吡哆醇
烟酸、烟酰胺
D-泛酸钙、DL-泛酸钙
氯化胆碱(70%的液体、50%粉剂)
叶酸
氯钴维生素

L-抗血酸、L-抗坏血酸钙、L-抗坏血酸钠
D-生物素

肌醇
对氨基安息香酸
维生素A油(粉状)

维生素D3油(粉状)

DL -a-生育酚醋酸酯(粉状)
MSBC]
硝酸硫胺素
核黄素
盐酸吡哆醇
烟酸
D-泛酸钙
氯化胆碱液体、粉剂
叶酸
含氯钴维生素
0.1%~5%的预混料
L-抗坏血酸钙
含D-生物素
1%~2%预混料
肌醇
对氨基安息香酸

维生素添加剂的制剂特点和种类  
    由于大多数维生素都有不稳定、易氧化或易被其他物质破坏失效的特点和生产 工艺上的要求,几乎所有的维生素添加剂都经过特殊加工处理和包装。例如制成稳 定的化合物或利用稳定物质包被等。为了满足不同使用的要求,在剂型上有粉剂、 油剂、水溶性制剂等。此外,商品维生素饲料添加剂还有各种不同规格含量的产品,可归纳为三类:

   (一)纯制剂 B族维生素制剂。多是化学合成的晶体物质,其化合物含量至少 为95%,如维生素B1、B2、B6、叶酸、烟酸、泛酸钙、维生素C和维生素K3 的纯品 制剂(化合物纯度为95%~99%)。

   (二)经包被处理的制剂 又称稳定型制剂。脂溶性维生素及维生素C 极不稳 定,常利用稳定物质进行包被以提高其稳定性。 由于包被材料加工方法不同,其 产品有溶于水的和不溶于水的。这类产品的纯化合物含量有很大差异。
   (三)稀释制剂 利用脱脂米糠等载体或稀释剂制成的各种浓度的维生素制剂。
各种维生素添加剂的特点及应用

   (一)维生素α和β-胡萝卜素 作为维生素A的补充物,主要有维生素A和β- 胡萝卜素。商业制品多为维生素A。 1.维生素A制剂 维生素A制剂有天然物和人工合成两类。天然物主要是鱼肝油 及其制品,人工合成的主要有维生素A醇、维生素A醋酸酯、维生素A棕榈酸酯, 有的还应用维生素A丙酸酯制剂。用作饲料添加剂的目前主要以合成维生素A产品为主
(1)鱼肝油及其制品:鱼肝油是以水产动物新鲜肝脏、幽门等为原料而制得。鱼 肝油为油状,除含有维生素A外,还含有维生素D和其他脂溶性维生素,一般含维生 维A和维生素D量较低,为每克几百个国际单位。目前很少作为饲料添加剂。 维生素A油和维生素D油:鱼肝油在真空下蒸馏。然后进行一系列处理可制得精 制的高浓度维生素A和维生素D,溶于植物油经调整维生素A或维生素D浓度即为一定 标准浓度的维生素A油和维生素D油。维生素AD油:即将精制得的维生素A、D同溶于植物油,经调整含量的制品。

   (2) 人工合成维生素A及其制剂:人工合成的维生素A化合物主要有维生素A醇 、维和一素A醋酸酯和维生素棕榈酸酯。维生素A醇的稳定性较差,作为饲料添加剂 使用的主要为后两种。
   (3) 粉剂:维生素A粉剂有吸附型和包被型两种。①吸附型维生素A制剂:即将肝油或溶水维生素A液用谷物胚芽或脱脂米糠等粉末作为吸附剂吸附而成。稳定性差。②包被型稳定维生素A制剂:为了增加维生素A制剂的稳定性,维生素A 除脂化 、添加抗氧剂外,目前常用的方法还有用稳定的物质进行包被,主要有两种产品即微粒胶囊和微粒粉剂。
微粒胶囊是根据明胶在其等电点时溶解度低的特点,应用复凝聚法,以明胶作包被材料制成微粒胶囊,使维生素A酯外包被一层严密的保护膜,隔绝维生素A酯与空气、光线等的接触,从而达到防止或延缓维生素A酯的氧化, 是较稳定的维生素A制剂。我国目前生产的饲料添加剂维生素A多为此制剂。微粒粉剂(或称喷雾干燥粉末)是一种比较新的制造工艺产品,即应用喷雾、淀粉吸收干燥法制得。
将维生素A标榈酯或醋酸酸酯分散于以明胶和蔗糖或葡萄糖组成的基质中, 加入抗氧化剂,将此混合物用气流雾化,喷于正在搅拌着的干淀粉中,雾粒表面的水分被淀粉吸干,最后过筛、真空低温干燥。吸附用的淀粉用疏水的变性淀粉比较好 。这种变性淀粉覆盖的微粒粉剂抗氧化性能好,硬度高,能抵抗机械损伤,粒度适中(在30--80目范围内),单位饲料中颗粒较多,微粒表面不规则而粗糙,易吸附混均。与微粒胶囊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喷雾冻凝法亦可用来制备微粒粉剂。
    近些年来,国外科技技文献相继报道应用β-环糊精药物包被材料, 将易于感 光、氧化分解的维生素A、D、E、K以及他不稳定的维生素制成相应的β- 环糊精包被制剂,可增加这类维生素的稳定性。这些方法制备的稳定型维生素A制剂被动物食入后, 在动物体内包被材料逐渐
溶化,囊心的维生素释放出来,动物机体即可吸收、利用。包被型维生素A制剂含有效成分差异很大,用作饲料添加剂的多为10 ~ 50 万 IU/g。
    2.β-胡萝卜素制剂 多为微生物合成物,其纯品为红棕色到深紫色的结晶性粉未,对光、氧和酸十分敏感。不溶于水,微溶于脂肪和油,溶于丙酮,石油醚等有机溶剂。因稳定性差,商品β-胡萝卜素制剂同维生素A制剂一样,多为各种包被材料处理的稳定制剂。如罗氏公司的产品为含β-胡萝卜素10 %的稳定型明胶包被粉末,在密闭容器中贮于20℃以下干燥处,可贮存6~12个月。 但在混入饲料中加工成块、制粒、膨化等时,有部分损失。以添加β-胡萝卜素补充维生素A很不经济,但对处于不良情况下的某些繁殖母畜具有维持正常繁殖性能的作用。通常在动物发情不明显,妊娠率低,妊赈后交配、分娩困难和产弱于等情况下添加。一般按下列推荐量添加可满足需要:母中、母马:
每头每天补600mg;母猪:每公斤日粮含100mg;母兔:每公斤口粮含40mg。商品维生素A饲料添加剂除上述这些高浓度单项制例外,还育以脱脂米糠、 黄豆细粉等作载体的单项预混剂。此外,稳定型维生素AD或维生素ADE粉剂应用广泛。这可避免其中两种或三种物质分离。
溶水维生素A液和水溶性维生素A粉剂可用于人工乳,液体饲料和饮水。
   (二)维生素D 维生素D有D2和D3。维生素D2可由用紫外线照射处理饲用酵母而得。维生素D3对禽类的活性远高于维生素D2,对于其他动物维生素D3效果也很好,而且维生素D3较维生素D2稳定性好,因此,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多用维生素D3、维生素D2,也有应用。此外鱼肝油及其制剂也可作为饲料中维生素D添加物, 但目前几乎不用。 在配合饲料中,维生素D3的稳定性虽比维生素A好,但它与热、潮湿和某些无
机元素、氧化剂等直接接触时,也很易被破坏失效。因此也需要进行特殊的防氧化和包被处理,即所谓“稳定型的维生素D3”。
商品维生素D制剂同维生素A处理基本相同,即有维生素D微粒胶囊,微粒粉剂。β-环糊精包被物和维生素D油等制剂。稳定的维生素AD制剂为常用的商品性维生素D添加剂形式。

   (三)维生素E 由于维生素E醋酸酯较游离维生素E稳定, 作为非抗氧化剂饲料添加剂用的维生素E为α-生育酚醋酸酯,其中自然界存在的D-α- 生育酚醋酸酯效价最高。人工合成的维生素E是DL-α-生育酚形式的产品。一般以1mgDL-α-生育酚醋酸酯为1个国际单位(IU),1mg D-α-生育酚醋酸酯相当于1.361U维生素E。
   维生素E是一种抗氧比剂,在饲料中很易被氧化破坏, 虽对其他维生素可起到 保护作用,但自身却失去生理活性,因此,一般非抗氧化用维生素E 制剂中也应添加抗氧化剂和进行其他稳定性处理。
同维生素A、维生素D制剂一样,维生素E制剂也有油剂、粉剂(吸附型、 微粒胶囊、微粒粉剂、β-环糊精包被物)和可溶性粉剂。
    近年来,许多报道证实了除维生素E外, 硒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是它的抗氧化作用,硒和维生素E并用时,可起到相互增强作用的效果。
供防治维生素E和硒缺乏用的维生素E、亚硒酸钠的合剂,可按和线毫升含维生素E醋酸酯100mg、亚硒酸钠1mg(相当于硒0.45mg)的比例配合。 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时,生长肥育猪的常用量为每毫升合剂拌饲料约7kg左右;家禽预防量为1ml溶于1 000ml水中供饮水,治疗剂量为1ml溶于100ml水中饮水。 配成的液体制剂须避光,贮存于阴暗处。

   (四)维生素K3 由于人工合成的维生素K3制剂效价高,又是水溶性结晶, 性质较稳定,故用作饲料添加剂的维生素K多是K3制剂。
   目前作为饲料添加剂的维生素K3制剂有亚硫酸氢钠甲萘酮(MSB)、亚硫酸氢钠甲萘醌复合物(MSBC)和亚硫酸二甲基嘧啶甲萘醌(MPB, 其活性成为甲苦萘醌。  
    1.亚硫酸氢钠甲萘醌(MSB)
多含3个结晶水,其分子C11H8O2.NaHSO3.3H2O,含活性成分约52%。力白色或灰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有特异臭味,有吸湿性,遇光易分解。MSB对皮肤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性。MSB商品制剂有含MSB94%的高浓度产品,其稳定性差,但价格便宜。用明胶包被处理的MSB微粒胶囊制制一般含MSB50%,稳定性好,且无刺激性。
    2.亚硫酸氢钠甲基萘醌复合物(MSBC) 亚硫酸氢钠甲萘醌服复合物的化合物成分与MSB相同,为C11H8O2.NaHSO3.3H2O,二者的区别在于形成亚硫酸氢钠结合物时,MSBC添加了过量的亚硫酸氢钠以提高甲萘醌的稳定性。此制剂常含有较多的游离亚硫酸氢钠,因而活性成分甲萘醌含量较低,一般在30%~40%。我国饲料添加剂标准(GB7294一87)要求含C11H8O2.NaHSO3.3H2O 60%~75%即活性成分31.1% --39.1%。MSBC稳定性较好,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维生素K3制剂。
    3.亚硫酸二甲嘧啶甲萘醌(MPB)此制剂为稳定性最好的维生素K3制剂,含活性成分45.5%。在饲料制粒过程中能保持较高的活性,但具有一定毒性,且价格较贵。因此,目前应用不及MSBC广泛。因具有毒性,应限制使用。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规定,以MPB作为营养性添加剂使用时,鸡与火鸡不得超过全价饲料的2mg/kg,生长肥育猪不得超过10mg/kg。
   此外,以α-环糊精包被处理的稳定型维生素K3制剂在饲料中的应用亦有介绍。
   (五)硫胺素(维生素B1)硫胺素为嘧啶衍生物,具有阳离子特性, 能同许多阴离子形成盐或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用作饲料添加剂的主要是由化学合成法制得的硫胺素盐酸盐(盐酸硫胺素)和硝酸盐(单硝酸硫胺素)。  
    盐酸硫胺素:其分子式为C12H17CIN4OS.HCl,含有效成分:78.7%,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略有特异性臭味。易溶于水,具有吸湿性。在pH3.5 以下时稳定性较好,但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不稳定,对热、氧化剂、还原剂、金属盐类敏感,特别是在有水分存在 的条件下稳定性更差。
    单硝酸硫胺素:其分子式为C12H17N5O4S,含有效成分81.1%, 为白色或微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或略有特异性臭味。微溶于水,吸湿性小。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不稳定,但对热、氧化剂、还原剂较盐酸硫胺素敏感性差,在饲料中的配伍性较好,在预混料和配合饲料的加工和贮存过程中较稳定,特别是在加有吸湿性强的氯化胆碱的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复合预混料中,以及饲料的制粒、膨化和宠物罐头饲料的加工过程中的损失率远低于盐酸硫胺素。
   (六)核黄素(维生素B2)商品维生素B2为核黄素及其酯类,用作饲料添加剂的主要是由微生物发酵或化学合成的核黄素,此外,核黄素醋酸酯、核黄素丁酸酯、核黄素磷酸钠也有应用。由两种来源的核黄素生物效价一梓,其纯品为黄色一橙色结晶性粉末,微臭,味微苦,易溶于稀碱溶液,难溶于水、乙醇。干燥的结晶状核黄素对氧化剂、酸、 热极稳定,但遇碱、光迅速分解,特别是在碱性溶液中或紫外作用下分解更快。
   因此,必须密封避光保存,在室温(25℃以下)下,至少可贮存一年。在预混料中,应尽量避免与碱性物质配伍,特别是同时含有较多的游离水条件下,核黄素损失量增加。在避光的干粉料中,核黄素稳定性较好。饲料的制粒和膨化加工对核黄素有破坏作用,制粒处理的损失率约为5% ̄15%, 膨化处理约为0--25%。研究显示,无特异性病原菌动物饲料进行高压或γ-射线处理,对饲料中核黄素的损失不大,一般为0--8%。核黄素在宠物罐头饲料的灭菌处理和贮存过程中的损失也不多,其损失率分别为0 ̄5%和每月0--2%。
    核黄素磷酸钠也是黄色一橙黄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有苦味。含核黄素75%,其稳定性较核黄素差,贮存温度低于15℃较好。核黄素磷酸钠主要在配制液体饲料或水溶液时选用。核黄丁酸酯可溶于油脂,要求核黄素溶于油脂时选用,在普通饲料中应用不多。核黄素丁酸酯效价相当于核黄素的56%。维生素B2添加剂商品制剂除纯品外,还有以大豆皮粉或玉米芯粉等作为载体或稀释剂制成的多种不同浓度的产品,纯品维生素B2含量在96%以上,有静电作用,易吸附于加工设备上,在配制饲料时需预处理。经稀释处理的产品无静电作用,流
动性好。

   (七)泛酸 游离泛酸极不稳定,极易吸湿,在自然界很少存在。因此,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者多选用稳定性好的泛酸钙,此外,在液体饲料中,泛酸和泛醇也有应用。 作为饲料添加剂的泛酸钙产品有右旋泛酸钙(D-泛酸钙)和外消旋泛酸钙(DL-泛酸钙)两种。由于仅D型泛酸及其盐类具有生物活性,因此DL-泛酸效价为D-泛酸钙的50%。D-泛酸钙的生物活性为泛酸的92%。D-泛酸钙为白色吸湿性粉末,无臭,味微苦,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其水溶液为中性或弱碱性。在阴冷、干燥条件下较稳定,吸湿后或水溶液中会水解,效价降低,在酸、中性条件下更易破坏,特别对酸敏感,对热中等敏感,但对氧化、还原作用和光稳定。因此,在预混料和配合饲料中应避免与吸湿性强、呈酸性反应的
硫酸盐、氯化物等组分共存。D-泛酸钙在配合饲料中损失不大,但混合后再粉碎,损失增加。制粒过程对D-泛酸钙有破坏作用,其损失率一般为5%--10%; 膨化工艺后的损失为0 ̄10%;在混合后罐头饲料的灭菌处理和贮存期间损失极少; 对无特异性病原菌动物饲料进行高压灭菌处理后,D-泛酸钙损失量大,可达50%, 而γ -射线辐射灭菌则损失很少。DL-泛酸钙产品亦为吸湿性粉末,其吸湿性较D 型产品强,流动性也较差。
    在含磷酸盐的液体饲料中,泛酸钙会因形成磷酸钙而降低效价。在些种情况下可用D-泛酸钠代替。D-泛酸钠也为白色吸湿性粉末,微有酸味,易溶于水。其生物活性为泛酸的93%。D-泛酸钠的稳定性,特别是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较D-泛酸钙差,因此,除非地需要,一般不用泛酸钠。右旋泛醇(D-泛醇)为无色粘稠液体,长期贮存可形成结晶,能同水混溶。在酸性(pH为3--7)液体中稳定性较好,因而在此条件下可选用。其效价与泛酸相当 。 因泛酸的钙盐和钠盐均具有较强的吸湿性,包装的容器必须具有较好的防潮性,在稀释产品中常添加防结块剂(如氯化钙),以增加流动性,防止结块。
   (八)维生素PP(烟酸和烟酰胺) 用作补充烟酸的添加剂有烟酸和烟酰胺两种形式的产品。二者均为白色或微黄色粉末,无臭。烟酸味微酸,溶于水、乙醇,易溶于碱性溶液,无吸湿性,流动性好。烟酰胺味苦,易溶于水、乙醇,溶于甘油,吸湿性强,流动性差。
烟酸和烟酰胺在干燥和水溶液中都很稳定,几乎不受热、光、氧化、还原、潮湿的影响。酸、碱对二者有轻微影响。在与微量元素配合时,烟酸适宜于同呈酸性反应的硫酸盐、氯化物和硝酸盐配合,而烟酰胺适宜与呈中性或碱性反应的氧化物配合。 由于烟酰胺具有较强的吸湿性,主要用于配制液体饲料的水溶性制剂,其他饲料中则选用烟酸。烟酸的溶解度可满足配制犊牛、乳猪、羔羊的代乳料要求,无需选用烟酰胺。烟酸在各种饲料中的稳定性都很好,在配合饲料的加工、贮存过程中
损失均很少,即使是制粒、灭菌处理的损失量也很低,在含微量元素的预混料中有少量损失。但配合饲料的膨化处理对烟酸的破坏较大,一般为10% ̄20%,多次试验显示,采用膨化后喷涂烟酸的工艺并未显示优越性,烟酸的损失量与膨化前加入日粮中相近。

   (九)维生素B6 尽管吡哆醛、吡哆胺与吡哆醇对动物有相同的生我党 效价,但前二者的稳定性差,特别是光、加工和贮存温度、酸、碱度和水分的影响下稳定性更差,因此,通常作为补充维生素B6的均为吡哆醇,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形式为盐酸吡哆醇。其生物光或碱迅速分解。
盐酸吡哆醇在应用干燥、惰性载体和各种维生素预混料中稳定性很好。在与氯化胆碱和微量元素矿物质共存,特别是与呈碱性反应的微量元素氧化物和碳酸盐共存时,盐酸吡哆醇迅速而大量地被破坏。试验显示,这种破坏主要发生的最初2个多月,其后损失量不大。一般情况下,在加有微量元素矿物质的预混料中,在最初3个月的贮存期间,盐酸吡哆醇的月损失率约10%,以后损失很少。
    粉碎、混合对饲料中固有的吡哆醛,吡哆胺破坏很大,吡哆醇有少量损失,添加入饲料中的盐酸吡哆醇在干粉料的混合和贮存过程中损失不大。在罐头饲料的加工和贮存期间也很少损失。制粒过程中的温度、水分和压模表面的磨损情况影响盐酸吡哆醇的破坏程度,特别是水分增加,大大增加对盐酸吡哆醇的破坏作用。一般制粒期间的损失率为5% ̄10%, 膨化处理对吡哆醇的影响主要在于饲料在膨化机 中停留的时间,水分仅有少量影响,一般膨化损失为5% ̄20%, 但潮湿膨化料在
贮存期间吡哆醇的损失增加。无特异病原菌动物饲料的所有灭菌处理对吡哆醇的破坏很大,损失率为20% ̄-80%,多在40% ̄60%,随饲料中水分含量不同而不同。

   (十)生物素 生物素的补充物为右旋生物素(D-生物素)制剂,纯品一般含 D-生物素98%以上,是一种近白色结晶性粉末,在冷水中溶解度低,随水温升高其溶解度增加,但高温时稳定性受到影响,配制生物素溶液时,最适温度为50℃左右。生物素是稳定性较好的一种维生素,对氧化、还原、微量元素都很稳定,强酸、强碱、紫外线对生物素稍有影响,生物素对热敏感。因生物素在饲料中使用量极微,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商品制剂一般为含D-生物素1%或2%的预混料。其产品有两咱形式即载体吸附型生物素和与一定载体(如糊精)混合后经喷雾干燥制得的喷雾干燥型生物素制剂。喷雾干燥型粒度较前者小,其水溶性和吸湿性因载体不同而不同。两种产品在干燥密闭条件下都较稳定,在含有微量元素的干燥预混料中有少量损失,在干粉料的加工和贮存过程中生物素的损失不大,但贮存温度明显增加生物素的损失。低于70℃的一般制粒条件下,生物素的损失一般为5% ̄10%, 调质蒸汽量增加,饲料在调质器中停留时间的延长, 压制颗粒温度的提高,生物素的损失增加,高者可达40% ̄50%。制粒温度超过80℃时,生物素的损失约为20% ̄30%,随后贮存期的月损失率也增加约为2% ̄5%。
    膨化处理对生物素的破坏也较大,约为15% ̄20%,膨化饲料在贮存期间生物素的损失不大,每月约为2%。 宠物罐头饲料的灭菌处理和贮存期间生物素的损失极微。但无特异性病原菌动物饲料的高压灭菌对生物素有破坏作用。随灭菌温度和时间的不同,生物素的损失约为10% ̄30%;γ- 射线灭菌对生物素的影响受饲料中水分含量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生物素的损失甚微。

   (十一)维生素B12 (氰钴胺素)维生素B12是一种暗红色针状结晶细粉,无 臭无味,溶于水和乙醇。在弱酸和中性条件下稳定性好,强酸、强碱、氧化、微量元素、热对维生素B12稳定性稍有影响,维生素B12对还原剂、光敏感、易被日光、还原剂破坏,应避光贮存,不宜与有还原作用的维生素C等物配伍。维生素B12在预混料包括含有微量元素的预混料、配合料中都比较稳定, 月损失率约为1% ̄2%。制粒、膨化对维生素B12的损失有增加,制粒约为2%-4%,
膨化约为2%--6%。
    商品维生素B12纯品含维生素B1295%以上,由于饲料中添加量极少,用作饲料添加剂的商品制剂多为加有载人本或稀释剂,含维生素B120.1%或1% ̄10%的预混料粉剂产品,其颜色、吸湿性以及其他物性随维生素B12的含量、 载体的特性而不同。如以玉米淀粉然释剂的产品吸湿性较以碳酸钙为稀释剂的产品强。
   (十二)叶酸(蝶酰谷氨酸)叶酸为黄色或橙黄色结晶粉末,无臭、无味,几乎不溶于冷水,随着水温的升高以及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其溶解度增加,但温度的升高或pH值的升高或降低,都可使叶酸效价迅速下降,特别是在酸性溶液中,损失更快,叶酸也能被紫外线分解。但在干燥、避光条件下稳定性较好,密封包装贮存于阴凉、干燥处至少可保存一年。商品制剂主要有两种剂型。应用较多的是药用级叶酸,其含量以干物质计算,不少于96%,含水量一般低于8.5%。此产品为极细粉末,易凝集成团, 流动性差,应用时需要预混处理。
另一类为加有一定载体或包被材料加工制成的含叶酸80%左右的喷雾干燥型制剂或微囊制剂。以糊精作为载体的喷雾干燥型制剂为微颗粒状粉末,流动性好,在预混料或配合饲料中,易混合混匀。以明胶或异丙醇和乙基纤维素作为包被材料制成的微囊制剂的稳定性好,特别是乙基纤维素包被制剂稳定性优于明胶包被制剂。
叶酸在预混料和配合饲料中的稳定性较差,主要受光照和含水量的影响,吸湿性强的微量矿物质硫酸盐、氯比物、氯化胆碱等对叶酸的效价影响大,因此要尽量避免与这些物质配伍。一般情况下,叶酸在预混料或干粉配合饲料的生产过程中约损失5%~10%,贮存一个月后损失20%~40%。饲料的粉碎、制粒、 膨化处理对叶酸的破坏更大,损失率为10%~50%。罐头饲料的灭菌对叶酸的损失随灭菌的温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温度比时间的影响更大,一般损失率在45%~55%。干
粉料的高温灭菌使饲料中的叶酸几乎全部受到破坏,γ- 射线的辐射灭菌对叶酸的破坏作用小于高温灭菌。一般在40%左右,降低饲料中的含水量可降低叶酸的损大率。经包破处理的叶酸产品在饲料的加工和贮存过程中稳定性虽有提高,但在饲料的膨比。灭菌处理时损失仍很大,特别是高压灭菌。

   (十三)胆碱 胆碱的饲料添加物主要是氯比胆碱,含胆碱86.8%, 其商品制剂有腋体和干粉剂两类产品。
液体氯化胆碱制利一般为含氯化胆碱70%以上的水溶液,为无色透明的粘性液体,有轻微异臭。粉剂为以70%氯化胆碱液体制剂加入一定的载体(如玉米芯粉、脱脂米糠粉、稻壳粉、二氧化硅、无水硅酸盐等)和抗结块剂制成含氯化胆碱50%的产品,依载体不同,为白色或黄褐色粉末或颗粒,有特异臭味,流动性依载体不同而不同,一般有机载体产品流动性较差,而二氧化硅、硅酸盐产品流动性较好。氯化胆碱的稳定性很好,是最稳定的维生素,在饲料的加工和贮存期间损失很少。但氯比胆碱制剂都具有很强的吸湿性,对多种活性成分,特别是对许多维生素
的有效性有严重影响,应尽量避免与其他活性成分接触。此外,氯比胆碱在饲料中的添加量大,因此,一般不加入维生素预混料中,多直接加入配合饲料。甜菜碱作为甲基供体可替代部分胆碱,目前芬兰已有饲料级甜菜碱产品。欧洲已批准为鸡、猪的饲料添加剂,并在鱼、玩赏动物饲料中应用。甜菜碱为黄色结晶,商品制剂含甜菜碱97%以上,作为甲基供体的效果为50%氯比胆碱的2.3倍, 对维生素的稳定性无影响,但甜菜碱不能防止鸡胫骨短粗症的发生。

   (十四)维生素C 目前常用的维生素C添加物有L-抗坏血酸、L-抗坏血酸钠、L-抗坏血酸钙,此外,据报道,新研制开发的L-抗坏血酸-2- 多磷酸盐是一种有效、稳定性好的补充物。
L-抗坏血酸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酸,易溶于水,在干燥、密闭条件下相当稳定,但在水溶液中或在空气中易吸湿氧比变为微黄色,对碱、热、光、微量元素都不稳定,特别是在湿热条件下,极易被氧比剂、碱、微量元素等破坏。因此,结晶L-抗坏血酸在成分复杂的预混料和配合料中,特别是与氯比胆碱等吸湿性极强的组分共存时保存率很低,更不耐粉碎、制粒、膨化,灭菌等加工处理。用硅酸盐、乙基纤维素等包被处理的L-抗坏血酸的稳定性有一定提高,但仍易被粉碎、制粒、膨化、灭菌等工序破坏。L-抗坏血酸钙、L-抗坏血酸钠均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稳定性较抗坏血酸好,因此作为饲料添加剂较L-抗坏血酸普遍。其活性L-抗坏血酸钙相当于81.6%抗坏血酸,L-抗坏血酸钠相当于90%L-抗坏血酸。

   (十五)肌醇 水产饲料中常需添加肌醇,用作饲料添加剂者者为化学合成肌醇,其产品为含肌醇97%以上的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具有甜味,易溶于水。肌醇很稳定,在饲料中不易被破坏。 表2-4为主要使用的维生素添加剂。各种维生素添加剂的一般产品规格特点和 我国标准见表2-5、表2-6。
    为了使用方便,生产者常将多种维生素按畜禽需要的比例制成复合维生素添加剂产品,使用时,按一定比例添加于饲料即可。如“禽用多维”(详见第九章)。  
()主要使用的维生素饲料添加剂
  维生素
        饲料添加剂名称
         一般说明
维生素A

维生素D

维生素E
维生素K
维生素B1
维生素B2
维生素B6
烟  酸
泛酸钙
氯化胆碱
叶  酸
维生素B12

维生素C
生物素

  肌  醇
对氨基安息香酸
维生素A醇、维生素A乙醇酯、维生素A棕榈酸酯的维生素A(粉末)、维生素A油(液状)、维生素A(粉状)
维生素D2(液状、粉状)、维生素D3(液状、粉状)、维生素D3油(粉状)
DL-a-生育酚醋酸酯(液状、粉状)、维生素E粉末
维生素K3(MSB、MSBC、MPB)
盐酸硫酸素、硝酸硫胺素
核黄素、核黄素醋酸酯、核黄素丁酸酯、核黄素磷酸钠
盐酸吡哆醇
烟酸、烟酰胺
D-泛酸钙、DL-泛酸钙
氯化胆碱(70%的液体、50%粉剂)
叶酸
氯钴维生素

L-抗血酸、L-抗坏血酸钙、L-抗坏血酸钠
D-生物素

肌醇
对氨基安息香酸
维生素A油(粉状)

维生素D3油(粉状)

DL -a-生育酚醋酸酯(粉状)
MSBC]
硝酸硫胺素
核黄素
盐酸吡哆醇
烟酸
D-泛酸钙
氯化胆碱液体、粉剂
叶酸
含氯钴维生素
0.1%~5%的预混料
L-抗坏血酸钙
含D-生物素
1%~2%预混料
肌醇
对氨基安息香酸

维生素添加剂的合理应用

                  一、饲粮中维生素添加量的确定

    正确确定预混合饲料和配合饲料中维生素的添加量, 是保证饲料产品质量和动物生产上维生素添加剂应用效果的关键之一。不同动物日粮中维生素的添加量, 取决于不同动物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和维生素在添加剂、预混料和配合饲料中的稳定性。
    动物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和维生素的稳定性均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综合起来在实际应用中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①日粮组成及各种养分的含量和相互关系;
②饲料中维生素拮抗因子;
③饲料中固有维生素的利用率;
④饲养方式。放牧动物可从草、虫以及其他天然饲料中获得大部分维生素,而舍饲动物主要由饲料中获得;平养鸡垫料中的微生物可合成维生素B, 粪便中也含有一定量地的维生素,而笼养鸡则无法由垫料、粪便中获得这些维生素,因而需要量增加。
⑤环境条件(温度等);
⑥动物的健康状况及应激,表2-7为鸡在各种逆境条件下需要增加的维生素;
⑦近十多年的研究显示,增加如维和一素A、E、C、和某些B族维生素等,能增加动物的抗病力,以此目的添加的维生素需增加1倍或更高的添加量;
⑧维生素在各种饲料中的损失,包括原料、预混料和配合饲料的加工处理、贮存条件及时间,饲料中各种化学物质与微生物等的影响。不同加工处理对维生素的破坏。
    不同情况下家禽对维生素需要量增加的比例。
       此外,在考虑维生素添加效果的同时,在实际生产实用中应考虑成本的增加情况,对价格高的维生素,在一定范围内能少用则少用。

                   二、维生素添加剂的选择
    维生素添加剂的选择,应根据其使用目的、生产工艺,综合考虑制剂的稳定性、加工特点、质量规格和价格等因素而定。一般用于生产预混料时,生产条件、技术力量好,可选择纯品或药用级制剂;生产条件差,无预处理工艺、设备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稳定性好、流动适中,含量低的经保护处理、预处理的产品;若用于生产液体饲料或宠物罐头饲料,必须选择水溶性制剂。

                    三、维生素添加剂的配伍
    在生产预混料时,应注意原料(包括载体)的搭配。尤期是生产高浓度预混合 ,饲料时,应根据维生素的稳定性和其他成分的特性,合理搭配,注意配伍禁忌,以减少维生素在加工贮存过程中的损失。表2-10显示了各种维生素对几种主要因素的稳定性。总的说来,大部分维生素添加剂对微量元素矿物质不稳定,在潮湿或含水量较高条件下,维生素对各种因素的稳定性均下降。因此,要避免维生素与矿物质
同共存,特别要避免同时与吸湿性强的氯化胆碱共存。维生素、 矿物元素、氯化 胆碱共存时,维生素的损失量可参考表2-8。
在选用商品“多维”时,要注意其含维生素种类,若革要种或革要几种维生素不含在内,而又需要者,必须另外添加。“多维”中往往不含有氯化胆碱和维生素C,有的产品中缺生物素、泛酸等。此外,在饲料中添加了抗维生素B1 的抗球虫药(如氨丙啉)时,维生素B1的用量不宜过多。 若每公斤日粮中维生素B1 含量达10mg时,抗球虫剂效果会低。

                     四、维生素的添加方法
    不同维生素添加剂产品的和持性不同,添加方法也不同。一般干粉饲料预混料,可选用粉剂直接加入混合机混合。当维生素添加剂产品浓度高,在饲料中的添加量少或原料流动性差时,则应先进行稀释或预处理,再加入主混合机混合。液态维生素制剂的添加必须由液体添加设备喷入混合机或先进行处理,变为干粉剂。对某些稳定性差的维生素,在生产颗粒饲料、或膨化饲料时,选择制粒、膨化冷却后再喷涂在颗粒表面的添加方法,能减少维生素的损失。

                   五、维生素添加剂的包装贮存
    维生素添加剂应密封、隔水包装,真空包装更佳。维生素添加剂需贮藏在干燥、避光、低温条件下。密封包装的高浓度单项维生素添加剂一般可贮存1 ̄2年,不含氯化胆碱和维生素C的维生素预混料不超过6个月,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复合预混料,最好不超过1个月, 不宜超过3个月。所有维生素添加剂产品开封后需尽快用完。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7-5-4 10: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子:) 怎么没人支持阿
发表于 2007-5-4 16: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3 !3 !3 .
发表于 2007-5-5 02: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很好的资料
很全
发表于 2007-5-6 22: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1 #1 #1
发表于 2007-5-7 19: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

赵吆喝 (瓜子壳)
老兄把所有资料都拿出了,谢谢你的奉献。

收藏!
发表于 2007-5-7 21:39:45 | 显示全部楼层
#1 :D 感谢吆喝兄
发表于 2007-5-8 19:3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奇文共赏析

这么好的文章,看完一定要吆喝一下!
发表于 2007-5-16 19: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lmgD-α-生育酚相当于1.49国际单位维生素E
lmgD-α-生育酚相当于1.1国际单位维生素E ”




到底哪个是?
发表于 2007-5-16 19: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已存为己用,多谢提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5-13 02:41,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