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683|回复: 21

油脂类饲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1 17: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油脂是油与脂的总称,按照一般习惯,在室温下呈液态的称为“油”,呈固态的称为“脂”。随温度的变化,两者的形态可以互变,但其本质不变,它们都是由脂肪酸与甘油所组成。油脂来自于动植物,是家畜重要的营养物质之一,特别是它能提供比任何其它饲料都多的能量,因而就成为配制高热能饲料所不可缺少的原料。
一、油脂的组成
油脂是脂肪酸甘油酯的复杂混合物,它可以由一个甘油分子和三个脂肪酸分子化合而成。天然油脂中除了甘油三酯外,还含有少量的磷脂、固醇、色素、维生素、游离脂肪酸、脂肪醇、蜡、醛和酮等。
1.脂肪酸
油脂的主要成分甘油酯中,脂肪酸的分子量约为650~970,而甘油只有41,因此脂肪酸可占整个油脂分子量的94%~96%,这就使得脂肪酸对油脂的性质有很大影响。

天然存在的脂肪酸几乎全部是含有偶数碳原子的直链脂肪酸,包括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结构中含有双键的为不饱和脂肪酸,不含双键的为饱和脂肪酸。油脂的硬度与所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数量有关,不饱和脂肪酸越多,油脂的硬度越小,熔点也越低(),大多数植物油如玉米油、豆油等均属此类,在常温下呈现液体状态,而动物脂肪因含较多的饱和脂肪酸,故常温下呈固体状态。



部分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及主要特性

在不饱和脂肪酸中,通常将含2个或2个以上双键者称为高不饱和或多不饱和脂肪酸(po1yunsaturated
fatty
acid)。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的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和花生油酸(C204),由于动物机体不能合成这些脂肪酸,在营养上称为必需脂肪酸。

2.磷脂类
磷脂是一种含磷的类脂物,由甘油与脂肪酸、磷酸及含氮化合物结合而成。常见的磷脂有卵磷脂和脑磷脂,此外还有一种肌醇磷脂,其醇的成分不是甘油而是环

己六醇,豆油磷脂中约含肌醇磷脂40%。
3.固醇类
固醇是油脂中不皂化物的主要成分。动物脂肪中的特种固醇是胆固醇,植物油中的固醇统称为植物固醇。大豆油固醇含量为0.7%,棉籽油含1.6%,花生油含0.25%,菜籽油含0.35%

4.色素
植物油中含有各种色素物质,最常见的脂溶性色素为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及棉酚等。叶绿素是一种蜡状物质,使油呈绿色,在豆油和橄榄油中都含有这种色素。大多数油脂所呈黄橙色是因其含有类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主要是β—胡萝卜素,呈橙色,但它经醇化后生成的叶黄素则呈黄色。此外,棉籽中有一种特有的色素——棉酚,毛棉籽油中含量为0.08%~2.0%,棉酚对畜禽有害,应慎用。

5.维生素
植物油中普遍存在有一种天然抗氧化剂——生育酚,即维生素E,大豆油中的含量为0.09%~0.28%,棉籽油中含0.09%~0.11%,葵花籽油中含0.07%,菜籽油中含0.055%。此外,鱼肝油和奶油中含有大量的天然维生素AD

二、饲料用油脂的分类
天然存在的油脂种类很多,分类方法也不少,据产品的来源及状态可分为以下几类
1.动物性油脂
动物油脂是自哺乳动物或禽类组织的脂肪中提炼而得。它是以肉类加工厂的副产品如脂肪、皮肤、骨头、内脏等组织为原料,经过加热加压分离处理或浸提而得到。成分以甘油三酯为主,且总脂肪酸含量在90%以上,不皂化物在2.5%以下,不溶物在1%以下。一般将熔点在40以上者称为牛脂或兽脂(Tallow)40以下者称为动物油或兽油(Grease)

美国对饲料用动物油脂根据来源分为四大类:A.牛油或猪油,B.禽油,C.饲料级动物油,D.动植物混合油。其中纯牛油或猪油的品质最好,多用于观赏动物或人工乳饲料中;饲料级动物油是由各种动物脂肪混合而成,品质比纯牛油或猪油差,也比禽油差;而动植物混合油是饲料级动物油中再混入植物油精制过程中的副产物,因此品质较不稳定。
我国猪脂作为饲料原料的潜力很大,屠宰场的不能食用的油脂数量也不少,特别是肥皂逐渐被洗衣粉和洗涤剂所代替后,也增加了猪脂转为饲料用的数量。
2.植物性油脂
植物油脂是从植物种子或果实中提炼的油脂,成分以甘油三酯为主,总脂肪酸含量在90%以上,不皂化物2%以下,不溶物1%以下。植物油主要供食用,饲用者较少。价廉可供饲用者为棕榈油(palm
oil),主要产自马来西亚,产量为世界植物油第三位,常温下呈红色固体,脂肪酸组成以饱和脂肪酸居多而不饱和脂肪酸较少(见表),因而呈现固态,其特性同一般植物油不同而与猪油、牛油相似。棕榈油呈红色的原因是其富含胡萝卜素所致,含量约为500~700mgkg,是良好的维生素A来源,另外还含有500~800mgkg的维生素E。由于植物油价格较贵,有的地方用精炼以前的毛油或者油脚作为饲料,但应注意其原料中的有毒有害成分不宜超标,如游离棉酚不得超过0.03%,异硫氰酸盐和恶唑烷硫酮总量不得超过0.02%

3.海产动物油脂
海产油脂包括鱼油、鱼肝油及海中哺乳动物的油脂,主要有堤鱼油、鲱鱼油、金枪鱼油、沙丁鱼油、鳕鱼肝油及鲸鱼油等。鱼油同其它动物油脂不同,因其富含大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极易氧化酸败,再加上其有难闻的鱼腥味,除了鱼饲料外,一般很少用于畜禽饲料。但近年来研究认为,鱼油特别是深海鱼油富含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稀酸(DHA),而这两种特殊脂肪酸具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增智等功能,因而身价倍增,将其用于畜禽日粮,可在肉、蛋等产品中富集,从而生产出有益人体健康的动物产品。

4.饲料级水解油脂
由制取食用油或肥皂等处理脂肪过程所得产品,主要成分为脂肪酸,要求总脂肪酸85%以上,不皂化物6%以下,不溶物l%以下。

5.粉末油脂
油脂经过特殊处理使其成粉末状,以利于添加、贮存和运输,但成本较高。工艺流程是先将油脂原料以酪蛋白、乳糖、淀粉及水等赋形剂混合(配方举例:高级油脂80%,酪蛋白5%,乳糖5%,淀粉5%,水5%及适量抗氧化剂),然后加入乳化剂以均质处理,再经喷雾干燥即得内层为油脂、外层为赋形剂的粉末产品。另外也有冷却固化法及吸附法产品,但品质及稳定性较差。

三、油脂的营养特性与添加目的
(一)营养特性
油脂的营养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油脂是高热能来源
油脂蕴含很高的能量,约相当于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2.25倍,油脂的代谢能水平为玉米的2.5倍,添加油脂很容易配制成高能饲料,对肉用仔鸡和仔猪尤为重要。

2.油脂是必需脂肪酸的重要来源之一
必需脂肪酸缺乏会造成畜禽受损,出现角质化,生长抑制,繁殖机能障碍,生产性能下降等。油脂特别是植物性油脂可提供丰富的必需脂肪酸。

3.油脂具有额外热能效应(extra caloric effect)
构成额外热能效应的原因有二,其一是添加的油脂与基础日粮中的油,在脂肪酸组成上发生了协同作用,得以互相补充;其二是添加油脂促进了非脂类物质的吸收。例如,牛脂和大豆油的代谢能分别平均是29.04MJ/kg和35.40MJ/kg,当两者以1:1混合后,代谢能成为35.19MJ/kg,而并非两者的平均值。又如在玉米、豆饼日粮中已具有3%左右的植物油,添加牛脂后所提供的热能高于其本身所含的热能。

4.油脂能促进色素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饲料中的色素及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K等,均需溶于脂肪后,才能被动物体消化、吸收和利用。

5.油脂的热增耗低,可减轻畜禽热应激
通常蛋白质的热增耗约占其代谢能的30%,碳水化合物约占其代谢能的10%~15%,而脂肪只占其代谢能的5%~10%。可见脂肪的热增耗最低,因而添加油脂可减少因代谢而造成的体温上升,故在高温环境下畜禽可处于舒适状态,即提高了抗热能力,避免热应激所带来的损失。

(二)添加目的
饲料中添加油脂,除了由于油脂有上述的特性外,还有以下几点好处。

1.改善饲料适口性,增加采食量
由于粉状饲料干涩难咽,加入油脂后则变得容易采食,并具有油香味,饲料风味得以改善,采食量也增加。

2.防止产生尘埃
配合饲料加工过程中,会引起粉尘飞扬,不但造成某些成分的损失,而且给人体带来危害。通过添加油脂,可以有效地得到控制,同时还可改善饲料的外观,增加光泽,提高饲料的商品价值。

3.提高颗粒饲料的生产效率,减少机械磨损
原料的粉碎及混合过程都会引起机械的磨损,添加油脂后,可减轻磨损程度,延长机械使用寿命,并有利于颗粒饲料的制粒。

四、油脂的饲用价值
1.
各种油脂对鸡的代谢能为:牛油32.64MJkg,猪油35.77MJkg,鸡油37.66MJkg,棕榈油37.24MJkg,大豆油38.74MJkg。鸡对油脂的利用率随油脂的来源、脂肪酸的构成及鸡的生长阶段的不同而异()。甘油三酯利用率较高,但水解为脂肪酸后利用率降低。就脂肪酸而言,短链脂肪酸比长链脂肪酸吸收率高,高度饱和脂肪酸一般难以吸收,而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则吸收率较高。而且,脂肪酸的吸收率是随着生长而改善。从油脂的来源看,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植物油吸收率高于动物油,同为动物油,鸡油、猪油的吸收率又比牛油高。将不同种类的油混合后,由于脂肪酸间的互补作用,而使利用率得以提高。

鸡对必需脂肪酸的需要量高于牛、猪,因而含亚油酸较多的植物油的饲用价值高于动物油脂。蛋鸡饲料中添加油脂,尤其是添加不饱和脂肪酸高的油脂如大豆油、玉米油、米糠油等,可补充亚油酸,增加蛋重。在炎热的夏季,添加油脂可避免因酷热造成的食欲不振和产蛋率下降。一般说来,在以玉米、豆饼为主的蛋鸡、育成鸡日粮中,因热能需求不高,必需脂肪酸基本满足要求,为降低饲养成本可考虑不添加油脂。
肉鸡日粮需要较高的能量浓度,添加适量油脂可满足其代谢能要求,并能显著提高肉鸡日增重和饲料报酬。由于肉鸡体内脂肪沉积绝大部分在肥育阶段,从减少腹脂和提高生产性能两方面考虑,建议在肉鸡前期日粮中添加2%~4%的猪油等廉价油脂,以提高生产性能;而在后期日粮中添加必需脂肪酸含量高的油脂(大豆油、玉米油等),以改善肉质。
2.
仔猪出生后需要大量的乳脂,因此在母猪临产前和泌乳阶段可在饲料中添加大量油脂(10%~15%),于分娩前一周开始喂给,可改善初乳成分,提高初乳的乳脂率和泌乳量,提高仔猪的成活率、断奶窝重和断奶仔猪数。母猪本身也可避免失重,并能提早发情和改善受胎率()

仔猪的人工乳和开食料中,添加适量油脂(5%~10%)可提高饲料热能,且提高仔猪的增重和抗寒能力,改善饲料的适口性。一般以品质好的豆油效果较好。近年来研究指出,中链甘油三酯(MCT)极易被仔猪机体吸收,是仔猪的速效能源,用于新生仔猪可增强体质,降低仔猪死亡率。
肉猪饲料中添加3%~5%的油脂,可提高增重,改善饲料效率。但脂肪添加过多会增加背膘厚度,降低胴体品质,一般肉猪体重达到60kg后就不宜再用。添加油脂对饲料效率的改善,无论是在炎热夏季或是寒冷的冬季,都有较明显的效果。但对增重的改善仅在夏季有效。
3.
犊牛的代乳料中需使用足量的高品质油脂(10%~20%),牛油、猪油、椰子油、花生油、棕榈油等均可单独或混合用。但2周龄以下的犊牛对牛油中所含的硬脂酸难于消化,易导致下痢,影响发育,应加以注意。此外,用不饱和度高的大豆油和棉籽油喂犊牛时,容易因脂肪氧化而引起脱毛、生长不良和死亡率高的现象,若经过氢化处理使之成为饱和脂肪酸,或者添加抗氧化剂和维生素E则可得到改善。

高产奶牛的能量供应不易满足,提高精料比例会降低乳脂率和诱发膨胀症、酮病等代谢病。因此日粮中添加适量油脂以代替淀粉类精料,可在不降低精粗料比例的条件下提高日粮能量浓度,满足奶牛的产奶需要。一般认为在泌乳初期和泌乳盛期,日粮中添加3%~6%的油脂效果较好,过多会影响食欲和瘤胃发酵功能,降低纤维素和其它养分的消化率。

鸡对各种脂肪酸、甘油一酯、甘油三酯及甘油三酯水解物的吸收率




能量对母猪的效果

油脂对瘤胃功能的影响主要是其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对微生物具有毒性,为此人们开发出一些保护处理方法:①氢化处理:制成硬化油脂以减轻不饱和脂肪酸对瘤胃微生物的阻害;②甲醛保护:即将油脂封入甲醛处理过的蛋白质中,使其不受微生物影响,直接在小肠被消化吸收。经此法处理的油脂,既使多喂也无不良影响,可改善奶牛生产性能,并增加乳脂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但是这一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费用太高,较难推广;③制成脂肪酸钙:将油脂水解后与钙盐结合,形成钙皂。这种产品呈粉末状或粒状,其PKa值约为4~5,在瘤胃正常pH下几乎不解离,到达真胃后分解,在小肠被吸收利用。实践证明,脂肪酸钙皂用于奶牛可提高产奶量和乳脂率,并可减轻酷暑带来的热应激。
五、油脂的贮存与添加方法
油脂受光、热、湿、空气或微生物作用,会产生氧化或水解反应,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生成挥发性的低分子醛类、酮类和酸类,产生刺激性的“哈喇味”或臭味,这就是油脂的变质。变质酸败的油脂品质差,不仅适口性降低,而且会影响到饲料利用效率,降低消化率和家畜增重,严重时会引起家畜下痢甚至死亡。因此妥善地贮存油脂,防止其酸败变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油脂贮存要隔绝空气与湿气,降低温度并避免光照,抑制油脂的自动氧化反应。因此油脂应保存于密闭和不透光的容器中,并放置于低温干燥处。金属离子能诱发油脂变质,故应防止油脂与铜等金属的接触,贮槽、管道和阀门等尽量采用不锈钢材料。而且油脂中要添加适量抗氧化剂,如二丁基羟基甲苯(BHT)或丁基羟基茵香醚(BHA),可按每吨200g的量加入。
关于油脂的添加方式,过去常采用预拌方式添加,即先用豆粕类等吸附后,再逐步扩大混入饲料中。近年来则多采用直接喷雾法,即先将油脂加热变成液态(一般加热至60~80,冬天需加热至90),再以喷嘴直接喷雾到饲料中。制造颗粒饲料时,若油脂添加过多,会变软而无法成型。可先在原料中加入3%左右,制成颗粒后,剩余的油脂可用喷雾方法直接加入刚从颗粒机出来且热的颗粒状饲料中。这样即使加入12%左右的动物性油脂,也可以制成硬度良好的颗粒饲料。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7-6-20 19:3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啊,写得不错,要求加精。
发表于 2007-6-20 19:33:15 | 显示全部楼层
脂肪营养研究得太少了,以抗氧化剂为例,很少有人能说出其适当的添加方案。还是凭经验。
发表于 2007-6-20 19: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论上,豆油比猪油更易氧化,但在实践中,给人的感觉却是猪油易氧化过豆油,不知是什么原因。
发表于 2007-6-20 19: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饲料中添加油脂确实能使饲料的性价比提高不少,比如在猪料中添加豆油+鸭子油【各50%】能极大的高饲料的适口性和饲料转化率,确实效果不错,
发表于 2007-6-20 23:27:47 | 显示全部楼层
脂肪营养研究得太少了,值得关注
发表于 2007-8-31 08: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关注,只得关注……
:xuehu: :xuehu: :xuehu:
发表于 2007-8-31 11:2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脂肪营养研究得太少了,值得关注!
有同感!
发表于 2007-8-31 12:49: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研究,我学习!:xuehu:
发表于 2007-8-31 15:31:08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5-20 04:54,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