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40|回复: 2

禽场疾病综合防治的原理和方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1 15: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章 禽场疾病综合防治的原理和方法 一、目前禽病的流行特点 (1)疫病种类多、死亡率高 据农业部1993年对畜禽疾病死亡率调查估测,全国家禽死亡率为12%~20%,事隔10多年后的今天,畜禽的死亡率可能仍维持在这个水平,其中禽的死亡率可能还高一点。每年因死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数百亿元,如果加上间接损失,可高达1000亿元。可见减少家禽因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仍是我国防治工作的重点,也是畜牧兽医工作者的艰巨任务,“多养不如少死”似应是更现实的发展和防制策略。 要特别指出,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从国外引进优良家禽的品种和动物产品的数量明显增加,由于缺乏有效的诊断与监测手段,配套的防疫卫生技术跟不上等原因,导致一些新的传染病传入和发生。例如:禽流感、传染性贫血、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禽网状内皮增殖症、J亚型淋巴白血病、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病毒性关节炎、包涵体肝炎、产蛋下降综合征等。以上这些疫病,在我国较大范围内有发生和流行,有些虽然只在局部发生,但具有很大的潜在危险。更为严重的是,所有这些疫病在以后若干年将持续给我国畜牧业造成危害,其经济损失难以估计。 (2)发病非典型化和病原出现新的变化 在疫病流行过程中,受到外界环境或免疫力的影响,某些病原的毒力常发生变化,减弱或增强,从而出现新的变异株或血清型。加上家禽群体免疫水平不高或不一致,导致某些疫病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等方面出现非典型变化,使某些原有的旧病以新的面貌出现。如目前各地发生的非典型新城疫、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等。另一方面,有些病原的毒力出现增强,虽然经过免疫接种,仍常出现免疫失败。如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和变异毒株的出现及其引起的疫病;马立克氏病毒的毒力明显增强,已有超强毒株和超强毒株的报道。以上这些新的发病动态,给我们在诊断,免疫和防治上造成较大困难。 (3)某些细菌性疾病的危害加大 随着集约化养殖场的增多和规模不断扩大,污染越加严重,细菌性疫病明显增多。如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葡萄球菌病、绿脓杆菌病、支原体病等。这些疫病的病原广泛存在于饲养环境中,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播,这些环境性病原微生物,已成为养殖场的常在菌和多发病。加上规模化饲养的密度过大,通风换气条件差,各种应激因素增多等不良因素,使得机体抵抗力降低,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家禽对致病菌的易感性增强。另外,某些损害免疫系统的疾病,如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贫血、网状内皮增生症、马立克氏病、J亚型淋巴白血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也很容易造成动物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更为主要的原因是盲目大量滥用抗菌药物,任意加大剂量,某些养殖场从家禽出壳后就不断喂服抗菌药物,直至出栏上市为止;还有在饲料中及免疫注射时不适当混加抗菌药物。如此种种,使养殖场中一些常见的细菌产生强耐药性,一旦发病后,诸多抗菌药物都难以奏效。因此,科学的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合理用药和通过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敏感药物等对有效控制细菌性疾病显得十分重要。 (4)多病原混合感染病例增多 在生产实际中常见很多病例是由2种或2种以上病原对同一机体产生致病作用。并发病、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的病例显著上升,特别是一些条件性、环境性病原微生物所致的疾病更为突出。常见的混合感染有:病毒病之间合并感染,如传染性法氏囊病与新城疫,新城疫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病与细菌病混合感染,如新城疫与大肠杆菌病,传染性喉气管炎与支原体病;细菌病之间的混合感染,如大肠杆菌病与传染性鼻炎,大肠杆菌病与葡萄球菌病等。在临床上虽然采取一系列的诊断和防治措施,常常效果不理想,甚至无效。这些多病原的混合感染给诊断和防治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5)发病日龄跨度大 部分家禽的传染病发病日龄变宽,如传染性法氏囊病,发病日龄最小的仅8日龄,还未接种疫苗就感染发病,大的可见于110日龄育成禽;禽痘,有的雏鸡仅8~9日龄便感染发病,按4周龄进行首免,则许多禽可能已感染此病,200天的产蛋鸡也可发病。 (6)营养代谢病和中毒病的比例明显上升:在一些养禽业比较发达或养殖水平较高的地区,营养代谢病和中毒病占发病总数的比例已从过去的百分之几上升到百分之十几,最高的可达百分之三十几,应引起守技术服务人员和养殖者的重视。 二、前我国农村养禽场(或养殖专业户)疾病存在的相关因素 目前我国农村养禽场(或养殖专业户)疾病存在的相关因素,包括五个方面的问题,即种禽及禽苗方面、饲养管理方面、饲料方面、疾病预防和控制方面、药物治疗方面。 1. 种禽及禽苗 种禽的健康状况(垂直传播、营养缺乏或过多、免疫情况、种鸡日龄)。 种蛋的收集、消毒、孵化。 禽苗的选择。 禽苗的来源复杂。 2. 饲养管理 (1)禽舍场址的选择不合理。 大约40%的养禽户是在自家的院内或屋后建立简易禽舍。 大约25%的养鸡户是将原有的旧房屋稍加改造即开始养禽。 大约15%养鸡户虽有较好的禽舍,但设计存在缺陷(禽舍的通风、透光、保温、光照等)。 (2)禽舍的卫生条件差,忽视场地及场地周围的消毒。 鸡粪。 禽舍内的用具、运输工具、人员等。 80%禽舍门前缺乏消毒池或消毒用垫。 病禽的隔离、处理不当。 (3)免疫程序安排不当、一般不进行免疫抗体的监测。。 生搬硬套免疫程序。 频繁免疫。 相信“万能药”不免疫。 (4)应激问题较为突出。 饲养密度、温度骤变、饲料变更、光照变动、免疫应激、疫病感染、运输应激、飞鸟、老鼠、周围环境等。 (5)强、弱混群、轻视淘汰。 (6)不同日龄的家禽在相邻的禽舍饲养。 3. 饲料 饲料原料。 饲料配方(推荐配方)。 饲料的保存。 饲料中的小原料(饲料中的原料药、饲料添加剂等)。 4. 疾病预防和控制 疫苗方面存在的问题。 疾病的不到及时正确的诊断。 病禽的隔离、淘汰、处理不及时。 疾病的误诊。 5. 药物治疗 一味使用低价兽药。 只图使用新兽药,不管其实际成分。 盲目加大用药量。 用药疗程不够、见效就停。 任意选择几种药物配合使用、未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一成不变地使用某种药物。 平时不预防、有病乱用药。 未给病禽采用特殊的给药方式。 三、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1. 传染性疾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禽的传染病是如何从个体感染发病,扩展到群体流行。这一过程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必要的环节,即传染来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者联结起来,就构成家禽传染病的流行链锁。只有当这个链锁完整时,传染病的流行才有发生的可能。构成这个链锁的三个条件之中,缺少任何一个,传染病的流行均不可能发生。因此,了解传染病流行过程和基本环节及其影响因素,能为我们制订正确的防疫措施,提供可靠的理论根据。 2. 疫苗和预防接种 疫苗其实包括疫苗、菌苗和虫苗三种,确切地讲,疫苗是预防病毒性疾病的生物制品,菌苗是预防细菌性疾病的生物制品,虫苗是预防寄生虫性疾病的生物制品,但人们为了方便都通称为疫苗。 一个良好的疫苗应具备以下条件:(1)安全性好且没有明显的副反应;(2)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保护率高)和保护时间长(免疫期长);(3)性能稳定而易于保存;(4)使用方法简便,易于大面积免疫;(5)价格低廉,来源充足。目前的家禽的疫苗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完全符合这5个条件的并不多。 疫苗的种类:灭活疫苗,称死疫苗;弱毒疫苗;单(价)疫苗;多价疫苗;混合疫苗;异源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等。 3.疫苗的接种方法 根据疫苗的类型、疫病特点及免疫程序来选择接种途径,只有正确地、科学地使用和操作,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根据疫苗的种类不同和考虑劳动强度,一般采用下列接种方法:饮水免疫法;滴鼻、点眼法;喷雾免疫法;刺种免疫法;皮下注射法和肌肉注射法;滴肛或擦肛;浸头法等。 4. 免疫失败的原因 如果免疫禽群的抵抗力弱,在有强毒感染时会发生大规模的疾病流行。这就叫免疫失败,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1)母源抗体:母源抗体来源于产蛋种禽在患某种疾病或接受过某种疫苗免疫后,体内产生的针对该种疾病的抗体。母源抗体的被动免疫对保护新生雏十分重要。然而其对新生雏的主动免疫(疫苗接种)亦有不利影响。当体内有较高水平的母源抗体时,可以中和弱毒苗,使其不能繁殖而发挥疫苗的免疫功能,因此,在进行某种疫苗的接种前,最好先测定新生雏的母源抗体水平,再确定免疫时间。 (2)个体因素:某些禽本身遗传性对某些抗原的免疫应答差,以及因营养代谢紊乱(如微量元素、维生素A、维生素E、氨基酸缺乏等)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 (3)疾病的影响:当患有免疫抑制性疾病时,会严重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如当禽群感染马立克氏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传染性贫血因子等都会影响其它疫苗的免疫效果,从而导致免疫失败。另外,某些中毒病、球虫病等对疫苗的免疫效果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4)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动物生长环境的温度、湿度、通风状况,环境卫生及消毒等。如果环境过冷、过热、湿度过大、通风不良都会使家禽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导致家禽对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接种疫苗后不能收得相应的免疫效果。 (5)病原微生物间的干扰:同时免疫两种或多种弱毒苗往往会产生干扰现象,例如: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对城疫疫苗的免疫有干扰作用,因此,多价苗及多联苗在使用时应慎重。 (6)疫苗方面:疫苗的质量是免疫成败的关键因素。包括种毒(菌)是否安全有效,是否有外源病原的污染,活苗储存是否得当,使用时疫苗毒的滴度及活力是否达到要求。这些因素均对免疫的成败产生重要的影响。 (7)操作方面:操作人员带毒,接种途径及免疫程序不当,使用非法苗、活菌苗与抗生素并用;用化学消毒剂消毒注射器;接种前皮肤涂擦酒精过多而致弱毒(菌)苗灭活,也都可导致免疫失败。 5. 免疫接种的注意事项 (1)疫苗使用前应检查疫苗名称、生产厂家、批号、有效期、物理性状、储存条件等是否与说明书相符。对过期、无批号、物理性状及颜色异常或不明来源的疫苗,禁止使用。 (2)疫苗的保存、运输应严格按说明书要求的温度、条件进行。 (3)一般在疫苗接种前后3天内、饮水中应加入抗应激类药品(如多添加30%的电解多维)。特别是产蛋期,如需接种疫苗,最好用此类药品,以减少应激,防止产蛋率下降。 (4)疫苗用量不要过度贪大,否则会造成强烈应激,使免疫应答减弱,影响免疫效果。 (5)进行免疫接种当天,应禁止对畜舍消毒,禁止投服一些抗生素类(尤其是菌苗)及抗病毒类药物(尤其是病毒苗)。禽群一旦发病,应及时确诊,无论养殖户或兽医工作人员都不可主观臆断,乱用疫苗。 (6)鸡群在断喙或转群的同时,尽量与疫苗接种相错开。3种以上的单苗也尽量不要在同一天接种。 (7)免疫时间的确定:传染性法氏囊病、城疫等的首次免疫时间看母源抗体的高低,一般在7~10日龄进行新城疫的首免,10~14日龄进行法氏囊的首免。立克氏病必须在出壳后24小时内进行免疫。有人主张在7~19日龄间进行马立克氏病的二免。在一些发病高峰季节,要适当增加免疫次数,而且免疫时间要提前。 (8)疫苗免疫方法的选用:一般有滴鼻、点眼、饮水、喷雾、滴口(喷喉)、颈部皮下注射、胸肌或腿肌注射、刺种、涂肛等方法。不同疫苗要选用最佳免疫途径(即禽感染该病的自然感染途径)。新城疫Ⅳ系等弱毒苗以滴鼻点眼为最好,新城疫Ⅰ系苗以肌肉注射为最好,法氏囊冻干苗以滴口和饮水为最好,禽痘苗以翅膜刺种为最好,马立克氏病疫苗以颈部皮下注射为最好,传支活苗H120、H52、肾型传支冻干苗以滴鼻点眼或饮水为最好,传染性喉气管炎以涂肛和滴眼为好,病毒性关节炎弱毒苗以肌肉注射为佳。所有的油乳剂灭活苗都以颈部皮下注射为最好,其次是胸部肌肉注射,一般不要采用腿部肌肉注射,因为腿部肌肉可容纳疫苗的体积小,不易吸收且影响家禽的活动和采食,不利于家禽的正常活动。 (9)使用点眼、滴鼻免疫法时,滴后应停1~2秒后再放开,以确保药液被吸入。饮水免疫时,应有足够的饮水器,以保证2/3的家禽能同时饮水,且器皿应洁净。疫苗稀释用水应为不含氯离子及其他消毒剂的清凉饮水,如能加l%~2%的脱脂鲜奶或0.1%~0.2%的脱脂奶粉,免疫效果更佳。在饮水免疫前应停止供水一段时间,一般为2~4小时,时间的长短可据舍内温度高低作适当调整。在免疫前后24小时内不要进行喷雾消毒和饮水消毒。 (10)疫苗稀释后应放在阴凉处,在2小时内用完,如对较大的禽群接种疫苗稀释应采取随用随溶解的方法,以免稀释后的疫苗存放时间过长,影响效力。疫苗使用前必须充分摇匀。而油乳剂灭活疫苗的优劣取决于抗原的质量和浓度、油苗的乳化质量和稳定性,以及抗原是否能缓慢均匀地释放,长时间刺激家禽的免疫系统。一般劣质的油苗常常乳化不稳定,故不能均匀地释放抗原,以致家禽接种疫苗后所诱导的抗体滴度不一致,而且抗体持续时间短,不能达到所期望的免疫效果,如果油乳剂灭活苗不应有破乳、变质等现象时则不能使用。 (11)疫苗接种工作结束后,应立即用清水洗手并消毒,剩余药液及疫苗瓶,应以燃烧或煮沸等方法进行消毒处理,不可随处扔放。 12)接种疫苗,应严格控制环境卫生,因为疫苗接种后,一般需5~7天(油苗需l0~15天)才能产生抗体,如在此期间,环境不清洁,可能造成尚未完全产生免疫力之前感染强毒,而致使免疫失败。 (13)在接种疫苗前要确实了解当地家禽的健康状况,如有任何一种传染病流行时,均不可预防接种。 6. 传染病的一般治疗方法 (1)特异疗法:应用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噬菌体等特异性的生物制剂所进行的治疗。 (2)抗生素疗法:须按传染病的性质选择使用,如革兰氏阳性细菌引起的葡萄球菌等,可用青霉素、阿莫西林等;革兰氏阴性细菌引起的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等,可用喹诺酮类和氟苯尼考等治疗。但应正确使用,开始剂量宜大,以便消灭病原体,以后可按病情酌减用量。疗程则根据传染病的种类和病禽的具体情况。 (3)抗病毒疗法:应正确选用抗病毒药(包括中草药),疗程则根据传染病的种类和病禽的具体情况。 (3)化学疗法:是用化学药物消灭动物病原体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抗菌范围很广的磺胺类药物、抗菌增效剂等;治疗结核病用异烟肼(雷米封)等。 (4)对症疗法:按临床症状选择用药的疗法,是减缓或消除某些严重症状,调节和恢复机体的生理机能而进行的一种疗法。如咳嗽时可用氯化铵祛痰止咳等。 (5)护理疗法:改善饲养管理(尤其是条件性致病菌),做好通风、保温、消毒等。 (6)中兽医疗法:如用白头翁酊治疗白痢等。 四、寄生虫病的防治 1. 寄生虫病的流行规律 寄生虫的传播和流行和传染病一样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个方面的条件,同时还受到自然因素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寄生虫的生活史:寄生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部过程称为生活史。在体内寄生的各种寄生虫,常常是通过禽的血液、粪、尿及其他分泌物、排泄物,将寄生虫生活史的某—个阶段(如虫体、虫卵或幼虫)带到外界环境中,再经过一定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宿主体内寄生,并不断地循环下去。 寄生虫发生和流行条件:包括传染源(病禽、带虫者、保虫宿主、延续宿主等)、易感动物以及相应的外界环境条件(温度、湿度、光线、土壤、植被、饲料、饮水、卫生条件、饲养管理,宿主的体质、年龄,中间宿主、保虫宿主存在等)。 寄生虫病的感染途径:包括经口感染、经皮肤感染、接触感染(如羽螨虱)、卵内感染等。 2. 寄生虫病的诊断要点 观察临床症状:患病家禽一般表现消瘦、贫血、黄疸、水肿、营养不良、发育受阻和消化障碍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症状,虽不具有特异性,但可作为发现寄生病的参考。 调查流行因素:了解发病情况,摸清寄生虫病的传播和流行动态,为确立诊断提供依据。 尸体剖检:对患病家禽进行死后剖检,观察其病理变化,寻找病原体,分析致病和死亡原因,有助于正确诊断。 3. 寄生虫病的防治要点 (1)定期驱虫 应用驱虫药或其它方法将家禽体内或体表的寄生虫驱除或杀灭,是养禽场和农村养殖专业户在生产实践中常用的有效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又可分为治疗性驱虫和预防性驱虫。前者指禽已经发生寄生虫病并在确诊的基础上进行,这种驱虫随时都能进行,目的是杀灭虫体,治愈病禽;后者又称计划性驱虫,目的是保护家禽不受或少受寄生虫的侵害。 家禽体内的寄生虫包括绦虫、吸虫、线虫等在内的寄生蠕虫;球虫、组织滴虫和住白细胞虫等在内的寄生原虫。不同种类的寄生虫应选用相应的高效低毒的驱虫药。如家禽感染赖利绦虫或感染东方次睾吸虫,常选用丙硫苯咪唑和吡喹酮。此外,禽群驱虫宜早不宜迟,要在出现症状前驱虫。对于寄生蠕虫,在正常情况下,放养的草鸡群宜2个月驱1次虫。还有一些寄生虫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与寄生虫从发育到感染期所需的气候条件、中间宿主或传播媒介的活动有关。因此,各类寄生虫的驱虫时间应根据其传播规律和流行季节来确定,通常在发病季节前对禽群进行预防性驱虫。如球虫病,其发病季节与气温、湿度密切相关,流行季节为4~10月份,其中以5~9月份发病率最高,在这期间饲养雏鸡尤其要注意球虫病的预防。 家禽体表的寄生虫寄生在家禽的皮肤和羽毛上,包括永久性寄生的羽虱、羽螨和膝螨等以及暂时性寄生的蚊、蝇、蜱、蠓、蚋等。驱杀禽体外寄生虫,常用胺菊酯、溴氢菊酯、苄呋菊酯或敌百虫溶液等驱虫剂对禽群体表进行喷雾或药浴。这对于永久性寄生的羽螨、羽虱或膝螨杀灭效果好。而对暂时性寄生的蚊、蝇、蜱、蠓、蚋等,由于它们白天栖息在禽舍或窝棚的角落里以及禽舍或窝棚外面的草丛中,因此,除了用驱虫剂对体表喷雾,还应对禽舍或窝棚的周围环境进行喷雾驱杀。然而,杀灭了外寄生虫也可以预防其它一些寄生虫病的发生,如在夏秋季节杀灭了库蠓就能够有效地预防住白细胞虫病。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配制驱虫药时,应注意药物的浓度,以避免发生家禽自身中毒。 (2)杀灭外界环境的寄生虫 由于大多数寄生虫的虫卵、幼虫、节片、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一旦散布出去,污染场地、环境、水源、饲料等,就成为危险的传染源。所以,做好粪便管理就能消灭外界环境中的大量病原体。驱虫后的家禽应集中管理,驱虫使用的场地、房舍、饲具等应彻底消毒。驱虫后的粪便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现在采用的粪便堆积发酵、坑沤发酵,利用生物热杀死寄生虫卵、卵囊和幼虫,以防止粪便中的病原体污染环境感染新的禽群,或引起原禽群重复再感染。 (3)阻断传播途径 消灭中间宿主:有些寄生虫如绦虫、线虫、吸虫等寄生蠕虫的传播,需要中间宿主的参与,绦虫、组织滴虫的发育必须经过蚂蚁或甲壳虫等昆虫体内才能完成,当禽啄食这些昆虫后即可感染发病。因此,消灭中间宿主也是预防某些寄生虫病的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 有些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和媒介是较难控制的,可以利用它们的习性,设法回避或加以控制。应尽可能改善环境卫生,创造不利于各种寄生虫中间宿主(蚂蚁、甲虫、蚯蚓、蜗牛等)隐匿和孳生的条件。 (4)提高家禽自身抵抗力 这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如给予全价饲料,使家禽获得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改善管理,减少应激因素,使家禽能获得利于健康的环境。对于雏鸡还应给以特殊的照顾。 (5)免疫预防 寄生虫病的免疫预防尚不普遍。原虫病中,球虫病有强毒苗和致弱苗。但已有的虫苗尚不够完善,可能还有潜在的危险,故应在兽医的监督下使用。 五、营养代谢病的防治 1.营养代谢病发生原因 (1)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或过剩:饲料的短缺、单一、质地不良,饲养不当等均可造成营养物质缺乏。为提高畜禽生产性能,盲目采用高营养饲喂,常导致营养过剩,如日粮中动物性蛋白饲料过多,常引发痛风;高钙日粮,造成锌相对缺乏等。 (2)营养物质需要量增加:产蛋及生长发育旺期,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增加;慢性寄生虫病、马立克氏病、结核等慢性疾病对营养物质的消耗增多。 (3)营养物质吸收不良:见于两种情况,一是消化吸收障碍,如慢性胃肠疾病、肝脏疾病及胰腺疾病;二是饲料中存在干扰营养物质吸收的因素,如磷、植酸过多降低钙的吸收等。 (4)参予代谢的酶缺乏:一类是获得性缺乏,见于重金属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另一类是先天性酶缺乏,见于遗传性代射病。 (5)内分泌机能异常:如锌缺乏时血浆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含量下降等。 2.营养代谢病的临床特点 (1)群体发病:在集约饲养条件下,特别是饲养失误或管理不当造成的营养代谢病,常呈群发性,同舍或不同禽舍的家禽同时或相继发病,表现相同或相似的临床症状。 (2)起病缓慢:营养代射病的发生一般要经历化学紊乱、病理学改变及临床异常3个阶段。从病因作用至呈现临床症状常需数周、数月乃至更长时间。 (3)常以营养不良和生产性能低下为主症:营养代谢病常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成熟等生理过程,而表现为生长停滞、发育不良、消瘦、贫血、异嗜、体温低下等营养不良症候群,产蛋、产肉减少等。 (4)多种营养物质同时缺乏:在慢性消化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等营养性衰竭症中,缺乏的不仅是蛋白质,其它营养物质如铁、维生素等也显不足。 (5)地方流行:由于地球化学方面的原因,土壤中有些矿物元素的分布很不均衡。我国缺硒地区分布在北纬21~53度和东经97~130度之间,呈一条由东北走向西南的狭长地带,包括16个省、市、自治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3。我国北方省份大都处在低锌地区,以华北面积为最大,在这些地区应注意家禽的硒缺乏症和锌缺乏症。 2. 营养代谢病的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调查:着重调查疾病的发生情况,如发病季节、病死率、主要临床表现及既往病史等;饲养管理方式,如日粮配合及组成、饲料的种类及质量、饲料添加剂的种类及数量、饲养方法及程序等;环境状况,如土壤类型、水源资料及有无环境污染等。 (2)临床检查:应全面系统,并对所搜集到的症状,参照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根据临床表现有时可大致推断营养代谢病的可能病因,如家禽的不明原因的跛行、骨骼异常,可能是钙、磷代谢障碍病。 (3)治疗性诊断:为验证依据流行病学和临床检查结果建立的初步诊断或疑问诊断,可进行治疗性诊断,即补充某一种或几种可能缺乏的营养物质,观察其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和预防效果。治疗性诊断可作为营养代谢病的主要临床诊断手段和依据。 (4)病理学检查:有些营养代谢病可呈现特征性的病理学改变,如关节型痛风时关节腔内有尿酸盐结晶沉积;其维生素A缺乏时禽的上部消化道和呼吸道粘膜角化不全等。 (5)实验室检查:主要测定患病个体及发病禽群血液、羽毛及组织器官等样品中某种(些)营养物质及相关酶、代谢产物的含量,作为早期诊断和确定诊断的依据。 (6)饲料分析:饲料中营养成分的分析,提供各营养成分的水平及比例等方面的资料,可作为营养代谢病,特别是营养缺乏病病因学诊断的直接证据。 3. 营养代谢病的防治要点 营养代谢病的防治要点在于加强饲养管理,合理调配日粮,保证全价饲养;开展营养代谢病的监测,定期对禽群进行抽样调查,了解各种营养物质代谢的变动,正确估价或预测禽的营养需要,早期发现病禽;实施综合防治措施,如地区性矿物元素缺乏,可采用改良植被、土壤施肥、植物喷洒、饲料调换等方法,提高饲料中相关元素的含量。 六、中毒病的防治 1.中毒病的发生原因 (1)由饲料的保存与调制方法不当引起。(a)对饲料或饲料原料保管不当,导致其发霉变质而引起中毒。如黄曲霉毒素中毒、杂色曲霉毒素中毒等。(b)利用含有一定毒性成分的农副产品饲喂家禽,由于未经脱毒处理或饲喂量过大而引起中毒,如菜籽饼、棉籽饼中毒、二恶英中毒等。 (2)由管理不当引起。禽舍内由于管理不当往往会引起消毒剂或有害气体的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氨气中毒、甲醛(福尔马林)中毒、生石灰中毒、高锰酸钾中毒等。 (3)由药物引起。如果用于治疗的药物使用剂量过大,或使用时间过长可引起中毒。如磺胺类药物中毒、聚醚类抗球虫药中毒、喹乙醇(快育灵)中毒等。 (4)由于农药、化肥与杀鼠药对环境的污染引起。家禽常因采食被其污染的饲料、饮水、或误食毒饵(如磷化锌中毒、氟乙酰胺中毒等)而发生中毒。此外,有些农药,在兽医临床上还用来防治畜禽寄生虫病,若剂量过大,或药浴时浓度过高,也可引起中毒。 (5)由于工业污染引起。随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气及废渣中的有毒物质未经有效的处理,污染周围大气、土壤及饮水而引起的中毒。 (6)由地质化学的原因引起。由于某些地区的土壤中含有害元素,或某种正常元素的含量过高,使饮水或饲料中含量亦增高而引起的中毒。如氟中毒等。 2.中毒病的诊断要点 (1)调查中毒情况:在禽群中发生中毒时,往往表现以下特点:疾病的发生与禽采食的某种饲料、饮水或接触某种毒物有关;患病家禽的主要临床症状一致,因此在观察时要特别注意中毒禽的特征性症状,以便为毒物检验提示方向;在急性中毒时,家禽在发病之前食欲良好,禽群中食欲旺盛的由于摄毒量大,往往发病早、症状重、死亡快,往往出现同槽或相邻饲喂的家禽相继发病的现象;从流行病学看,虽然可以通过中毒试验而复制,但无传染性,缺乏传染病的流行规律。且大多数毒物中毒时家禽体温不高或偏低;急性中毒死亡的家禽在尸体剖检时,胃内充满尚未消化的食物,说明死前不久食欲良好,死于机能性毒物中毒的畜禽,实质脏器往往缺乏肉眼可见的病变。死于慢性中毒的病例,可见肝脏、肾脏或神经出现变性或坏死。 (2)了解毒物的可能来源:对舍饲的家禽要查清饲料的种类、来源、保管与调制的方法;近期饲养上的变化及到发病经过的时间,不同的饲料饲养禽的发病情况;观察饲料有无发霉变质等。对放养的家禽要了解发病前家禽可能活动的范围。了解最近家禽有无食入被农药或杀鼠药污染的饲料、饮水或毒饵的可能,最近是否进行过驱虫或药浴?使用的药品剂量及浓度如何?注意家禽采食的饲料或饮水有无被附近工矿企业“三废”污染的可能?如怀疑人为投毒,必须了解可疑作案人的职业及可能得到毒物。 (3)毒物检验:毒物检验是诊断中毒很重要的手段,可为中毒病的确诊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4)防治试验:在缺乏毒物检验条件或一时得不出检验结果的情况下,可采取停喂可疑饲料或饮水,观察发病是否停止。同时根据可能引起中毒的毒物分别运用特效解毒剂进行治疗,根据疗效来判断毒物的种类。此法具有现实意义。 (5)动物试验:给敏感的家禽投喂可疑物质,观察其有无毒性,一般多采用大鼠或小鼠作试验动物。也可选择少数年龄、体重、健康状况相近的同种家禽,投给病禽吃剩的饲料,观察是否中毒。在进行这种试验时,应尽量创造与病禽相同的饲养条件,并要充分估计个体的差异性。 3. 中毒病的防治要点 (1)中毒病的预防:家禽的中毒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预防家禽的中毒有双重意义,既可防止有毒或有害物质引起畜禽中毒或降低其生产性能;又可防止畜产品中的毒物残留量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中毒,即禁喂含毒和腐败霉变饲料;防止化学毒物对禽群的危害;禁止在水塘、河沟等乱扔病禽的尸体。 (2)中毒病的救治 切断毒源:必须立即停喂可疑有毒的饲料或饮水。 阻止或延缓机体对毒物的吸收:对经消化道接触毒物的病禽,可根据毒物的性质投服吸附剂、黏浆剂或沉淀剂。 排出毒物:可根据情况选用切开嗉囊冲洗或泻下。 解毒:使用特效解毒剂,如有机磷农药中毒,对于出现症状的家禽,应立即使用胆碱酯酶复活剂—解磷定或氯磷定,鸡每只肌肉注射0.2~0.5毫升,并同时应用阿托品,鸡每只皮下肌肉注射0.1~0.25毫克。而氟乙酰胺农药中毒,可用解氟灵按每公斤体重0.1克肌肉注射,中毒严重的病例还要使用氯丙嗪。 对症治疗;中毒的禽群用葡萄糖溶液饮服,以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此外还应调整家禽体内电解质和体液、增强心脏机能、维持体温。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7-4-1 21: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此贴.很有水平分析的..正是我们的现在养殖情况?
发表于 2007-5-22 11: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对我们的养殖业分析符合国情,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5-13 08:54,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