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笋壳鱼的养殖
笋壳鱼(尖塘鳢)原产地东南亚,适温范围15℃-35℃,在我省不能自然过冬,但其以个体肥硕、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著称而被列入优质商品鱼类。2006年我省主要养殖区珠江三角洲的塘头价格每公斤泰国笋壳鱼约为160元、每公斤澳洲笋壳鱼约为80元,产品供不应求,而通常养殖成本每公斤泰国笋壳鱼在40元以内、每公斤澳洲笋壳鱼20多元,在目前大多数养殖品种效益不景的情形下,养殖笋壳鱼的效益更是诱人,故此各地纷纷探索养殖。但是笋壳鱼的养殖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种苗供应也不足,限制了生产推广,这是笋壳鱼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为了发展笋壳鱼的养殖,广东省早在八十年代开始引入试养,因受当时的生产体制约束和市场动力不足而中断;九十年代末在市场效益的催化下,人们又重新引入笋壳鱼的养殖,近年成功突破了种苗人工孵化技术和初步探索出养殖模式。2006年全省养殖面积数千亩,虽然养殖技术还参差不齐,但已初步总结出方法,为今后的进一步推广养殖打下了基础。
一、从斗门的生产看笋壳鱼养殖的发展
斗门是珠海市辖下的一个县区,位于珠江水系的西江出海口,地理条件优越,水产养殖发达,其中简易大棚越冬养殖技术普及,为笋壳鱼的养殖推广奠下基础。2000年斗门已有人引入泰国笋壳鱼(云斑尖塘鳢)试养, 2001年9月县水产局又从柬埔寨引入 1万尾2-3 (斗门远沣水产养殖场养殖的笋壳鱼)
厘米规格的幼苗在上横镇重新试验,采用越冬虾养殖的简易大棚保温过冬,至2002 年10月存活500尾左右,平均重量0.5市斤,最大个体达1.1市斤,虽然成活率低,却为斗门留下了第一批亲鱼和一个清晰的信息:利用简易越冬棚能养殖笋壳鱼。为了加快养殖推广,2003年和2004年水产部门又先后组织从越南等地引入了50多万尾鱼苗,动员农民养殖,由于地域气候的差异和长途运输的损伤,鱼苗的适应能力低,平均成活率均在5-8%,产量甚低,影响了养殖者的信心,这种欲速不达的做法使我们不得不改变策略:要推广笋壳鱼的养殖必须经过逐步驯化和自行生产种苗。我们回顾了养殖罗氏沼虾的历史,1975年我省引入也同是来自东南亚的罗氏沼虾,当时经验不足,又认为“缺少育苗开口饵料”,经过5-6年的摸索,至八十年代初才育出第一批商品虾苗,而商品虾养殖再经过5-6年才达到高产,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域外物种逐渐适应我省水土气候的过程,笋壳鱼的养殖推广也必须走过这段路程,这种分析从当时采用存活笋壳鱼的亲鱼人工孵出小量鱼苗养殖成活率达50%以上得到证实。为此,我们决心从鱼种本地化开始推广笋壳鱼的养殖。为了避免象罗氏沼虾那样耗费较长的推广时间,我们发动有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的群众参与试验,2005年成功地孵化出50万尾泰国笋壳鱼苗,供给当地和周边市县放养。斗门养殖笋壳鱼的面积开始扩大,到了2006年,全区生产笋壳鱼种400万尾,产值600 万元;成鱼养殖面积250亩,产品陆续上市,已收获5000公斤,产值50万元。
斗门引进笋壳鱼养殖是个有代表性的县区之一,虽然开头依赖国外鱼苗养殖成活率低,影响了生产者的信心,推广速度一度放慢,但随着种苗本地化、养殖成活率普遍达到70%以上,人们的积极性逐渐回复,预计今后养殖面积将逐年扩大。凭着优越的 (斗门白蕉镇生产的笋壳鱼苗)
地理条件和生产经验,斗门将成为广东省养殖笋壳鱼的重要县区。
二、 笋壳鱼养殖方法的改进和技术要点
随着笋壳鱼越来越适应我省的生长环境,种质趋向驯熟,鱼种自行生产,人们感到“好养”多了,原来针对笋壳鱼原产地习性的一些养殖方法技术也从繁到简逐渐改进,操作方便、成本节省,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一)池塘条件
养殖笋壳鱼的池塘要求并不严格,面积3~6亩、水深1.5米、淤泥少、水源良好的池塘便可。从方便日常管理和复盖越冬大棚出发,池塘不宜过大,此外视养殖密度可设置增所机。过去通常要求在塘底布设人工鱼巢,以适应笋壳鱼易受惊吓和洞居避光的习性,但是随着种质的驯化可省去这些设置,生产实践证明,经驯化养殖的笋壳鱼不再藏匿鱼巢,并形成闻响水而集群抢食的习惯,设置鱼巢反而会因积聚鱼粪腐土影响鱼的健康生长,也影响鱼的投喂和聚食。
(二)种苗选择
1、注意选择本地人工孵化的鱼种而一般不应购买国外鱼种,在目前还不存在种质退化的情形下,多代产的鱼种成率会更高。
2、尽可能选择越冬后的鱼种。笋壳鱼的经济养殖期长达18个月,要经过越冬阶段,当年投放的鱼苗生长缓慢,越冬后才加速生长,通常在8月份放养3厘米以上的当年鱼苗翌年4月才长至0.1-0.3市斤,而继续养殖至年底可达0.8市斤以上,因此放养越冬的大规格鱼种当年便可收获。
3、投放当年的鱼苗也要选择3-5厘米或以上的规格,由于笋壳鱼苗体长小于3厘米时养殖成活率较低,而在3厘米以上才能比较稳定地生长,因此尽可能选择大规格的鱼苗,通常鱼苗的规格越大越好养殖。
此外, 现有养殖的笋壳鱼有泰国笋壳鱼(云斑尖塘鳢)和澳洲笋壳鱼(散纹尖塘鳢)两种,由于后者引入较早,相对好养,但商品颜色不及前者,目前市场价格仅是前者的一半,在投苗放养时要权衡考虑。
(三)饲料改进
笋壳鱼的养殖在前几年的推广中以投喂活饵为主,鱼苗标粗投喂红虫、淡水鱼花和虾苗,成鱼的养殖不少地方采用“养殖桂花鱼模式”,即同塘放养淡水鱼苗供笋壳鱼捕食,这种方法也是缘自笋壳鱼在自然环境的摄食习性。随着驯养成功,目前已改投鱼肉,方法是将绞碎的新鲜鱼肉拌合少量鳗鱼饲料粘合成团,放入约1米见方的手提缯网中,每口塘沿着四周布设多个投饲缯网,组成均布的食台,这种投饲方法可通过提起缯网随时检查进食和生长情况,有效地降低饲料成本和观察鱼的生长,方便改进养殖方法。预计今后将进一步改进以全人工饲料替代,采用类似鳗鱼饲料喂养,这将有效地保证饲料的来源和改善养殖水质,减少鱼病,有利于大规模商品鱼养殖的推广。
(四)管养方法
1、鱼种投放:笋壳鱼的放养投苗时间应在天气暖和、水温22℃以上进行,投苗前池塘作常规清害消毒,投苗有如下两种情形:一是在每年5-10月投放当年生产的3-5厘米规格的鱼苗,每亩8000-10000尾。在池塘的一角用网布围隔出一块小水面,鱼苗先投放在这里暂养标粗,提高成活率,15-20天后才拆除围网进入大塘生长,年底复盖越冬大棚继续养殖,翌年4月可长至8-12厘米,此时可分疏养成。在珠三角地区投苗时间最好在10月份前,以便投放的鱼苗有段适应和长大的时间,应付冬天的到来;二是在每年的4-5月后水温回升稳定,可投放越冬后的大规格鱼种,每亩3000-5000尾,利用其越冬后长速快的特点,当年可大部分养成收获。
2、投饲方法 笋壳鱼游动少,耐饥能力强,一次饱餐可以多天不食,但在人工养殖要定时定量投饲,以加快生长速度。在标粗鱼种阶段每天投喂2-3餐鱼糜拌鳗料,进入大塘养成每天可减少为1餐,以绞碎的鱼肉拌鳗料为主,养殖后期也可直接投喂鱼肉碎块。通常养殖1公斤笋壳鱼消耗6-8公斤小杂鱼和0.3公斤鳗料,由于设有观察方便的手提缯网食台,每天的投喂量可酌情增减,以1小时内食完不浪费为好。
3、越冬养殖 笋壳鱼在水温低于15℃有冻死的危险,因此越冬养殖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珠三角地区利用现有的越冬虾大棚便可安全过冬。越冬棚以杉、竹和钢丝绳搭建成框架,复盖塑料膜而成,构筑要求牢固、不透风漏雨,注意池塘四周开有导流沟,不让外面的雨水流入,以保证越冬棚内的水温不致骤然下降。
此外,冬天笋壳鱼处于相
对静止状态,食饵少,应减少投饲量,避免水质变差和浪费饲料。
4、水质管理 笋壳鱼耐低氧,并能在 ph=6.5的酸 (笋壳鱼越冬养殖的保温棚内)
性水体和盐度为10‰的水中正常生长,不易因水质变坏而死亡。通常情况养殖水体以偏肥和褐绿色、ph值在7~8.5 为好。成鱼养殖保持水深1.5米,每月每亩用10公斤生石灰全塘泼洒,在夏季视水质状况,可间隔使用含氯制剂全塘泼洒消毒。投放鱼种3个月后,每亩水面可套养60尾白鲢,有利水质的稳定。
(四) 病害防治
水霉、锚头蚤、小瓜虫病和肠炎是笋壳鱼的常见疾病,防治方法是不要在低水温季节投苗,养殖过程定期消毒水体,每亩可用1ppm强氯精泼洒或施放除虫药物。肠炎主要由饲料腐败引起,投喂冰鲜鱼要去内脏经清洗后投喂,经常清洁和消毒食台,可定期拌喂酵母和土霉素提高抗病能力。笋壳鱼耐药物毒性能力强,使用高出标准值1~2倍的药物未见其有损害。
造成笋壳鱼成活率低的另一原因是在运输、转塘分养时表皮容易受伤感染。笋壳鱼鳞片呈梳齿状,倒刺性极强,在捕捉时相互磨擦导致表皮损伤而不易察觉,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中间起捕和避免徒手捕捉。必要的养殖转移时,鱼种用1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小时消毒伤口,然后转入有10ppm聚维铜碘、8‰盐度的水池或塑料桶中再浸泡暂养2天,消毒水要现配现用,每天更换1次,并保持充氧过程,经过这样的表皮损伤康复,才可转入正常养殖。
(五) 收获运输
笋壳鱼长至200~400克/尾重时就达到商品规格,通常规格越大价钱越高。养殖15个月最大个体可达750克,平均规格约350克,而一些食铒不足的可能不到100克。因此,收获时可捕大留小,选择上市,不能上市的应集中继续养成。收捕的方法主要是使用笼网捕捉,笼网呈长条状,中段开有多个入口,两端开有关闭的出口,利用笋壳鱼喜钻洞的习性,在笼网中放置些铒料,则可容易地将其装捕。当捕捞稀疏后再干塘捉完。收获笋壳鱼最好不要徒手捕捉而使用手抄网,减少鱼体损伤。笋壳鱼有钻泥不动的习性,干塘收捕时要注意捕捉干净。
笋壳鱼离水后只要保持湿润、阴凉,可存活数十小时,这对于活鱼长途运输十分有利。商品鱼用湿润的塑料袋充氧包装,数尾一袋,叠放在泡沫箱中,每箱10公斤,经二十多小时仍然存活完好。
三、笋壳养殖的前景分析
(一)未来几年的养殖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农村生产体制的改变和市场的拉动力是笋壳鱼近年引入养殖成功的最主要原因。经过几年的养殖,笋壳鱼已基本适应我省的气候条件,并且实现了种苗本地化,形成了推广的基础。目前南美白对虾和传统的海、淡水鱼类产品过于集中,水产养殖效益下降,人们寻求新品种养殖的心情迫切,因此未来的几年有条件的地方都会开展笋壳鱼的养殖,养殖面积和产量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二)近期市场稳定向好。
笋壳鱼不但是肉质好,也应是较容易养殖的品种,而且比一般鱼类耐低氧,容易活体运输,适合人们消费的方向。有人担心笋鱼壳养殖产量增加造成物多价贱,从目前的情形分析,至少在5年内养殖笋壳鱼的效益还是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原因一是目前还处在养殖推广阶段,并且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不是全国都能容易地养殖的,产品一时还难以大量增加;二是笋壳鱼虽然来自东南亚,但原产地国的养殖水平不及我国,其产量目前不大。国内市场目前尚未满足,还有广阔的国际市场,因此,养殖笋壳鱼近期的市场前景应是稳定向好的。当然,任何养殖品种都有兴衰周期,我们大不必过虑,应抓住养殖机会才是科学的做法。
(三)珠三角将成为我国的主要产区。
珠三角地区地理条件优越,水产养殖发达,人们的商品意识和市场洞察力强,容易接受新品种,加上交通发达,已成为国内主要的水产品生产基地和集散市场,今后的几年笋壳鱼的养殖将有较快的发展。特别指出的是,珠三角地区的地理位置处在太阳北回归线以南,经过夏天和秋天太阳的照射,冬天地壳还存留较大的热容量,采用防散热式的简易保温棚就可以保持水温在摄氏十多度以上,足以维持到来年春暖,节省人工加温的生产成本,这对降低笋壳鱼的养殖成本、争夺产品市场有十分实际的意义,这是我国北方地区难以比拟的。因此,珠三角地区将成为我国养殖笋壳鱼的主要生产基地。
——2007年1月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