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642|回复: 0

[养猪技术] 规模化养猪场传染病的流行趋势、特点及防控策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28 21: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规模化养猪场传染病的流行趋势、特点及防控策略

童光志 蔡雪辉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哈尔滨 150001

杨汉春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 100092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畜牧业现代化程度得以迅速提高,特别是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化养猪企业不断兴起,使我国养猪业步入了蓬勃发展时期。我国是世界养猪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占世界猪肉总产量的46.7%。养猪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猪肉及其产品的消费需求,为农民增收致富、农村劳动力就业、粮食转化、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国的养猪业持续高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的畜牧业(养猪业)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影响我国养猪业发展的因素还较多,对养猪业来说,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猪疫病的发生和流行,特别是随着这种高密度饲养方式的广泛应用,也使猪的传染病防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特别是猪的一些重要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日趋严重,已成为阻碍我国养猪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这些疫病一旦暴发,常常会给养猪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经济损失十分惊人。同时猪还会危害人类自身的健康。因此,在抓养猪发展的同时,必须抓好我国目前猪传染病的发生特点、流行态势和防控对策的研究。

1.猪传染病流行的新特点

1.1新病不断涌现,旧病死灰复燃。

通过疫病扑灭计划,某些发达国家已经消灭了一些传染病,例如猪伪狂犬病、猪瘟、口蹄疫,但这些“传统”的传染病至今仍在我国流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生猪和猪肉产品国际贸易日益频繁,近年来一些规模化猪场为了改良种猪,提高猪肉品质,从国外大批引进优良种猪,此外欧美的大型种猪跨国公司也相继抢滩中国市场,在引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老传染病,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断乳后仔猪多系统消瘦综合征,PMWS)、猪增生性肠炎(细胞内劳森氏菌引起)、猪副嗜血杆菌病、新基因型猪瘟、新亚型口蹄疫等,导致新的疫病暴发流行,一些已控制的传染病又重新抬头。

1.2 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疫情复杂多样。

增加了确诊和防治的难度。近年来,在养猪生产中,多病原混合感染已是普遍现象。猪群发病,常常不是某种单一病原体引起,而是两种或多种病原体共同作用造成的,延误了诊断和防治,导致猪群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多病原感染中,既有病毒与病毒、细菌与细菌的混合感染,也有病毒与细菌的混合感染,也有病原体与非传染性因素共同参与的现象。在存在多病原混合感染的猪场,病猪临床症状复杂,病理变化不典型,病情严重,现场难以确诊,一般防治措施也难以奏效,因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应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予以确诊,采取针对性有效防治措施。

1.3呼吸道疾病愈演愈烈,防不胜防。

在一些猪场,由于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卫生状况差,饲料发霉变质,猪群的呼吸道疾病比较严重,且难以控制。这样的猪场大多存在猪喘气病、猪肺疫、猪副嗜血杆菌、猪蓝耳病、PMWS、猪胸膜肺炎、猪流感或混合感染等。在现地病猪剖检过程中,很少看到“完好无损”的肺脏。

1.4 繁殖障碍疾病涛声依旧,化整为零。

引起猪繁殖障碍的传染病有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CV-2感染、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流感、猪布鲁氏菌病、猪衣原体、猪钩端螺旋体病、附红细胞体病、弓形虫病等。我国当前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瘟病造成的繁殖障碍最为多见,如果这几种病原发生双重感染,可以引起70%以上的初产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弱仔。但其发病特点由大规模的爆发转为局部的散发。

1.5 免疫抑制疾病日显狰狞,万病之源。

可以引起猪体免疫抑制的因素很多,其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被公认为猪的两大免疫抑制性疾病,其危害性很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除造成养猪生产的直接危害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这两种病毒均可直接侵害猪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造成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抑制,使机体的抗病能力大大减弱,整体健康水平下降。目前,在我国猪群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的感染率很高,而且在很多猪场呈双重感染,其双重感染率达50%以上,在这样的猪场呼吸道疾病很严重,继发感染疾病种类多,繁殖障碍问题随时都会暴露。因此,这两大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存在是我国近几年来疫病越来越多、复杂程度加剧、猪越来越难养的最根本原因。

1.6烈性传染病非典型化,危害严重。

一些传染病的病原在长期的免疫压力下,病毒毒力变化,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呈非典型化。如非典型猪瘟的出现,长期困扰规模化养猪企业;口蹄疫的发病周期由5 ~10年流行1次到1年流行1次到,由群发到散发不断变化,。

1.7细菌的耐药菌株层出不穷,耐药性形成迅速。

由于滥用抗生素(用药缺乏针对性、用药剂量和疗程不足、长期使用单一药物、饲料添加剂中不合理加药等),造成耐药性菌株不断出现,给治疗和预防带来困难,甚至使细菌性传染病再度泛滥。例如在现地经常分离到四环素耐药性大肠杆菌菌株,链球菌链霉素耐药株,甚至出现多重耐药菌株。专家对猪链球菌进行临床检测结果表明,约40%猪链球菌分离菌株有较强的耐药性。

1.8 免疫失败的情况经常出现。

由于缺乏母源抗体监测,很多猪场免疫程序不尽合理,再加上不同厂家疫苗质量参差不齐,导致断奶猪疫苗抗体水平不合格。特别是猪瘟,过高的母源抗体水平会严重影响疫苗的抗体应答,造成免疫失败或免疫不全,引发非典型猪瘟。有的猪场尽管接种过猪瘟兔化弱毒疫苗,但猪瘟仍然时有发生,出现非典型猪瘟、母猪隐性感染(带毒母猪综合症)、仔猪先天感染(先天性震颤)和免疫耐受(免疫不应答)。

2、规模化猪场传染病的流行趋势

2.1 猪呼吸道传染病。

随着规模化程度的提高,猪群密度的增加,猪呼吸道传染病已成为影响养猪业健康发展的一类重要传染病。此类传染病主要有猪气喘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肺疫(猪巴氏杆菌病)、猪流感以及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猪圆环病毒感染等。

2.2猪消化道传染病。

消化道传染病是一类与卫生状况及饲养管理密切相关的传染病。在养猪发达国家此类疫病已不是主要问题,但在我国仍然是危害严重的一类传染病。此类传染病病原主要包括: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轮状病毒以及密螺旋体、副伤寒沙门氏菌等。

2.3猪繁殖障碍性传染病。

近年来,此类传染病在我国很多猪场与地区呈现大面积流行,损失极其惨重。其病原除已为大家较为熟知的猪细小病毒、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猪弓形体外,目前危害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新发现的传染病,如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圆环病毒以及猪衣原体等。

2.4急性、热性传染病。

猪急性、热性传染病仍然是流行面最广、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类传染病,尤其是近两年来,在江浙皖沪以及全国其他地区,急性、热性传染病在有些猪群的发病率几达100%,死亡率亦达30-50%。经实验室诊断,这一类疫病主要包括口蹄疫、猪瘟、猪链球菌病、猪丹毒、猪弓形体病和猪附红细胞体病等。

3、我国规模化猪场疫病控制对策

面对以上我国规模化养猪生产中存在的众多复杂的疫病问题,保障养猪生产的健康、稳定发展,最大限度地控制好疫病、尽可能地降低因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已成为一项十分艰苦的课题。针对目前我国规模化养猪生产中疫病种类多、复杂程度加剧、混合感染重、继发感染普遍、呼吸道疾病突出、免疫抑制性疫病存在等问题,提出以下控制对策。

3.1理清思路,摸清猪场疫病的种类和流行规律。

对于目前规模化猪场疫病的复杂局面,首先应理清头绪,依据疫病发生和流行的特点、结合临床发病情况,并藉助于条件好和技术优势明显的科研院所的诊断实验室,进行病原分离鉴定、检测,对感染和发病猪群进行确诊诊断,从而摸清猪场疫病的种类和流行规律,搞清楚猪场存在的原发性感染和继发性感染疫病的种类,这是疫病预防和控制的基础。

3.2彻底改变疫病控制的传统观念,克服疫病控制技术上的一些误区。

当前很多规模化猪场对疫病的控制手段和技术水平,仍然在受到旧的、传统观念的支配,并存在一些技术上的误区。长期以来,养猪生产企业一直把疫病控制看成是兽医的事情,似乎与饲养管理和环境控制关系不大,而且过分依赖疫苗、过分依赖药物。饲养管理已成为控制规模化猪场疫病的关键因素,生产上因饲养管理不良,卫生条件差,而导致很多疾病发生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目前普遍存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造成猪群抵抗环境应激和疾病的能力大大下降,因此饲养管理更应精细,尽量消除猪群的应激因素。疫苗免疫接种是控制疫病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对所有的疫病都是十分有效的,一些疫苗本身的免疫效力就不高,其免疫效果不确实或无从评价, 这类疫苗在生产中尽量少用或不用,既花钱又浪费人力,还不如从饲养管理和卫生消毒上多下功夫;有的活疫苗本身存在着毒力返强的危险性,使用疫苗不但控制不了疾病,反而会给猪场带来无穷的后患。而且,疫苗效力的充分发挥还需以良好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作为保障,再好的猪瘟疫苗,如果在一个猪瘟强毒高污染场使用,效果也不会好。药物不再是治疗疾病的'灵丹妙药',由于目前猪场发生的细菌性疾病大多是病毒性疾病的继发感染,而不再是单纯的细菌性疾病,因此采用药物治疗收效甚微,甚至无效,往往是猪场极尽所能,把所有的药物都用上了而最终猪照样死亡。因此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从治疗性用药转向预防性用药,等到猪群发病再投药已为时已晚。

3.3好猪群的饲养管理,用好料,彻底做到全进全出。

由于猪群普遍存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和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群的整体健康水平下降,一旦饲养管理不善,导致应激因素发生,猪群就会出现临床症状而发病。可以说养猪业已进入一个精细养猪时代,要让猪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生长,用高品质的好料,保证充足的营养,以增强群体抵抗环境应激和疾病的能力。要控制好疫病,养猪生产必须做到全进全出,特别是一些呼吸道疾病的控制,要求严格的全进全出,种猪场应做到产房、保育舍和育成舍的全进全出,即使是商品猪场,至少也要做到产房和保育舍的全进全出。新建猪场,最好采用多点饲养的方式,将种猪舍、产房、保育舍和育肥舍分开。

3.4建立猪场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

通过生物安全措施,将疫病拒之于猪场之外,加强养猪生产各个环境的消毒卫生工作,降低和消除猪场内污染的病原微生物,减少或杜绝猪群的外源性继发感染机会。

3.5合理使用疫苗,做好猪场疫苗免疫接种。

针对目前疫病的现状,猪场应重点控制好猪瘟、伪狂犬病、猪气喘病等主要疫病,采取合理的免疫程序。根据猪场本身疫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有选择地使用疫苗。

3.6建立合理、完善的药物预防方案。

猪场应针对所存在的细菌性疾病种类和发生阶段,制定一个完善的药物使用方案。树立保健和预防观念,在哺乳仔猪、育成猪、育肥猪和母猪四个阶段,应选择性地使用药物,以预防猪群的外源性和内源性的细菌性继发感染。

4、猪传染病的防制关键技术

4.1疫苗免疫技术

科学合理的免疫接种是非常必要的疫病预防和控制手段。为使免疫接种适时有效,必须加强免疫监测,特别是做好猪瘟、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重要疫病的抗体监测。在实际工作中,各猪场要依照本场实际情况,根据群体抗体水平和流行病学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最佳免疫程序。要充分考虑到相关母源抗体对疫苗的干扰、不同疫苗之间的相互干扰、抗生素对活细菌疫苗的干扰、干扰素对病毒活疫苗的干扰、免疫抑制剂(如黄曲霉毒素、地塞米松等)对疫苗的干扰、疾病特别是免疫抑制性疾病对疫苗的干扰。不同的疫苗有不同的免疫程序,每种疫苗均有其适宜的免疫时机(日龄和生产阶段)、免疫剂量(过大可能造成免疫耐受,过少可能造成免疫保护不全)、免疫途径(肌注、口服、滴鼻等),不得自行变更。疫苗的质量和效价是免疫成功的关键,一定要选用符合GMP规范的厂家的疫苗。另外要正确进行疫苗的运输和保藏,特别是活疫苗,一定要做到冷链运输和低温保存。免疫接种后并非就一劳永逸,有条件的猪场最好进行免疫效果监测,并据此适时调整免疫程序。对于行之有效的免疫程序不要因为人事更迭而随意改动,除非疫病流行病学出现新的情况。

4.2检测监测技术

检测和监测是构筑疫病防控体系的关键环节之一。建立完善的疫病诊断和疫情监测体系,防患于未然,是防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制订标准检疫规程,及时准确通报疫情,信息资源共享,提高诊断技术和检疫水平。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下,疫病发生主要是对群体造成危害。目前的疫情一般是多种因素总作用的结果,病情复杂,临床上难以确诊,因此,一旦疫病发生,及时做出准确而快速诊断是非常重要的,特别对某些流行迅速、死亡率高的重要传染病(如猪瘟、伪狂犬病等)。这样才能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急措施,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检疫工作对控制疫病流行和传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已制定了有关检疫的法规,加强市场检疫、口岸检疫、运输检疫屠宰场点检疫。以国家兽医诊断中心为依托,建立和完善各级检测诊断机构和设施,以便对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做出快速的诊断、严密的监控和及时的预测预报,防止疫病的传入或防止在局部流行的疫情进一步扩散。

在疫病检测监测中,病原检测(病原分离、直接免疫荧光试验、抗原捕捉ELISA、双抗体夹心ELISA、PCR/RT-PCR诊断等)和感染早期抗体(特异性IgM)检测更具有临床意义。目前,一些疫病的分子诊断方法已经建立,如猪瘟RT-PCR和强弱毒鉴别RT-PCR。特异性IgM抗体阳性预示机体不久前受到感染,因而具有早期诊断意义,并可区分原发性感染或复发性感染。国内有学者正在研制IgM检测方法,但没有形成商品化试剂,目前亟待取得这方面的技术突破。

仔猪抗体检测可以确定母源抗体水平,据此制定适宜免疫时间和免疫程序;对于免疫接种动物,监测抗体水平可以判定疫苗的免疫效果和免疫不合格动物的比例,并确定加强免疫的时机;对于外来病的检测和监测可以防止境外传染病的入侵,一旦发现便于及早制定或启动应急预案。

常用的检测监测技术有:病原分离和鉴定、ELISA、免疫荧光试验、PCR/RT-PCR、中和试验等,可根据本场本地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4.3药物应用技术

猪群疾病病因复杂,种类繁多,对于有些疾病,已经研制出有效的疫苗,如猪瘟、猪萎缩性鼻炎、支原体肺炎等,通过预防接种可以达到预防疫病的目的,但还有不少疫病尚无疫苗可供预防,如猪圆环病毒感染等,有些传染病虽然有疫苗,但疫苗效果不确切或争议较多,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放线性杆菌胸膜肺炎等;况且一种疫苗一般只能预防一种疾病,而一种广谱抗生素可同时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因此群体给药是预防和治疗细菌性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要根据本场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原分离情况,科学合理地用药,严禁滥用抗生素,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以防药物残留给人类造成危害,杜绝长期大量使用退热药和皮质类激素,避免猪群免疫力下降。有条件的猪场,最好定期进行细菌分离和药敏试验,使药物预防更具针对性,防止药物浪费和产生耐药菌株。

根据疾病的传播特点科学使用药物,才能起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目的。例如,呼吸道疾病的传播主要有引入传播、垂直传播、水平传播三种;具体表现为,引进后备种猪或购入仔猪时,将病员带入猪场;母猪妊娠和分娩时可将疾病垂直传给仔猪;猪与猪之间可通过水平传播互相感染。因而药物的使用,必须结合疫病的传播方式和特点,从养猪生产中的各个环节添加药物加以控制,从而达到净化猪群体内病原体、切断疾病传播的目的。

所用药物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规范》、《兽药质量标准》、《进口兽药质量标准》和《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的相关规定。所用兽药必须来自具有《兽药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批准文号的生产企业,或者具有《进口兽药许可证》的供应商。所用兽药的标签应符合《兽药管理条例》的规定。慎重使用经农业部批准的拟肾上腺素药、平喘药、抗(拟)胆碱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和解热镇痛药,禁止使用麻醉药、镇痛药、镇静药、中枢兴奋药、化学保定药及骨骼肌松弛药。抗菌药和抗寄生虫药应出自国家规定名录,严格遵守规定的用法与用量,休药期应遵守《兽药管理条例》规定的时间。附录中未规定休药期的品种,休药期不应少于28天。

4.4卫生消毒技术

恶劣的卫生条件是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重要原因,如猪群饲养密度过大、猪舍潮湿、阴冷、通风换气不良、粪尿没及时清除、饲料霉变等应激因素,都可成为猪呼吸道疾病爆发的诱因。实施卫生消毒,切断传播途径,是保障生物安全的有力措施。定期对猪舍、用具及环境进行清扫和消毒(春秋各进行一次大消毒,每月一次中消毒,每周进行一次例行消毒),杀灭有害病原体。定期更换消毒药,针对不同对象选用高效的消毒剂型,联合使用不同消毒药,发挥其协同效应。

市场上有不同类型的消毒药物,如醛类、碱类、过氧化物类、含氯类、酚类、碘及含碘类、季铵类、二胍类等消毒剂,要明确不同消毒剂的优缺点,根据其适用范围(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消毒对象(金属类、衣物类、空气、病原微生物)、微生物的抵抗力来合理选择消毒剂和消毒程序。选择消毒剂的原则:高效、广谱、低毒、低残留、作用迅速、价格合理。

除了平时定期的预防性卫生消毒外,还要注意疫源地消毒,即在有传染源存在的情况下,要随时消毒,迅速杀灭病猪排出的病原体,疫情发生过后,需要对猪场内外环境和器具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大消毒。

应用消毒剂应当注意以下事项:

l 进行消毒前,一定要彻底情扫粪尿,因为有机物会降低消毒剂的杀菌作用;

l 不同消毒剂不要随意混合使用,因为有些消毒剂之间具有拮抗作用,如碱类与过氧化物类或含氯类消毒剂;有条件的猪场应对消毒效果进行评估,例如测定细菌杀灭率;

l 大门和猪舍入口处的消毒池应定期更换;

l 严格遵照使用和保存说明书应用消毒剂;

l 对猪舍进行彻底消毒前,必须将猪只全部迁出;

l 严格执行消毒程序。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5-14 22:54,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