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日-3日,由中国畜牧业协会、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双胞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25生猪产业发展大会在广东新兴隆重召开。大会主题:行稳聚共识,经验同分享,创新谋发展。
生猪产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猪肉是我国老百姓的主要肉食品。在“十四五”即将圆满收官、“十五五”即将胜利启航、全国各界认真学习贯彻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之际,政府领导、行业专家、企业领袖及产业链各方代表近1000余人,相聚广东新兴,以2025生猪产业发展大会为契机,共谋发展良策,共破发展困局,共享发展成果,共绘发展蓝图。大会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展望了“十五五”生猪产业发展趋势;交流了生猪产能综合调控的实践经验;讨论了新时代背景下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圈的建立;论证了“十五五”期间,我国生猪产业加快数智化转型和数智经济深度融合路径,走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方向;同时对双阴、三阴猪场的建设和管理心得进行深入交流;探讨了地方猪如何突破和创新发展及核心竞争力打造之路。通过本次大会,大家凝心聚力,群策群力,分享新模式、新经验、新技术,为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推动“十五五”我国生猪产业行稳致远、长期向好。
中国畜牧业协会秘书长沙玉圣主持开幕式及主旨报告环节,并分析了我国生猪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阐述了召开本次大会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中国畜牧业协会会长蔡辉益致辞。蔡辉益在致辞中指出,当前,我国生猪产能过剩叠加消费低迷,行业“内卷”蔓延,已开启亏损周期。他强调,要避免重蹈2023年深度亏损覆辙,产业必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企业需通过创新、节粮减耗、疫病防控实现降本提质;要落实农业农村部产能调控要求,大企业带头控产能,中小企业切勿逆势扩张。蔡辉益希望业界同仁充分利用本次大会的学习机会,增进交流,出谋划策,为持续推进中国猪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广东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刘棕会致辞。刘棕会在致辞中指出,广东省作为生猪种业、产业及消费大省,规模化养殖率超83%,吸引全国前10强生猪企业深度布局,构建了完整产业链。他表示,广东将聚焦五大重点方向:筑牢稳产保供根基,完善产能调控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培育粤系种猪品牌;推广“政银企村户”模式,深化联农带农;践行绿色发展,推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媒体+”赋能,培育“粤字号”品牌。未来,广东将以开放姿态携手各方,推动生猪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为全国产业发展贡献广东智慧。
中共云浮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卢荣春致辞。卢荣春介绍,云浮作为生态与农业大市,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超90%,培育了温氏股份等龙头企业,拥有多个领先科研平台与国家级种业创新基地。卢荣春表示,云浮将以本届大会为契机,深化“政银企村户”共建模式,从加强产业合作、协同创新、国际布局三方面发力,打造全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科创策源地与进出口贸易集散地。市委市政府也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政策、要素与服务保障,诚邀各界扎根云浮,共推畜禽产品走向全国与世界。
主旨报告:
生猪高质量发展 行稳致远
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马有祥作《我国猪业“十四五”辉煌成就及“十五五”猪业趋势展望》的报告。马有祥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猪产业成效突出,产能快速恢复,产业素质显著提升,头部企业带动作用凸显,生物安全、生产效率、绿色转型均取得进展;产能调控机制基本建立,猪价波动幅度大幅收窄。马有祥强调,“十五五”时期,产业需聚焦科技、绿色、质量、品牌农业发展,持续提升养殖设施化智能化水平,推进节粮增效与疫病防控,健全政策支持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提质增效,确保猪肉稳定安全供给。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监测信息处三级调研员林湛椰作《生猪产能综合调控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我国生猪产业历经六轮“猪周期”,价格波动影响产业与民生,为此构建了以能繁母猪存栏为核心的调控机制。自调控实施以来,猪价月度最大价差大幅收窄,产能总体稳定。未来将升级调控手段,分类精准施策,引导头部企业控产能、地方落实调减任务。同时建议企业练好内功节本增效。
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温志芬作《稳健发展 创新突破》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深入分享了推动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经验。他指出,温氏集团坚守“稳”的基调,响应产能调控要求;秉持“公司+农户”模式,深化联农带农。同时以“创”破局,引进华为、美的先进管理技术,通过数智养殖提升生产指标;加大研发投入,布局黑猪业务与短链营销,推动从食材到食品的产业链升级,构建协同发展生态圈,以稳健创新穿越行业周期。
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秦英林作《新时代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的报告。他提出,面对生态危机,生猪产业发展需强化企业担当,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牧原集团通过创新种养循环模式,实现水肥资源化利用率99%,构建“零排放”体系;采用四级空气过滤技术,除臭灭菌率超99.9%。集团以科技赋能环保,打造循环经济体,在降碳、节水、护生态的同时,推动产业与民生共赢,为行业绿色转型树立标杆。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质量流程IT总裁陶景文作《数智技术赋能产业升级与提质增效》的报告。他强调,数字化转型应以战略为根本、数据为基础、智能为方向,通过“三层五阶八步”落地方法破解行业痛点。华为构建企业AI数字产线,打通数据与知识资产,形成“数据湖+知识湖”双驱动模式,同时打造AI训战体系培育专业人才。其数智方案已在销售履约等场景实现效率提升45%,并与温氏等生猪企业深度合作,推出精准营养、AI兽医等应用,通过物联网、AI算法助力养殖提质增效降本,为畜牧行业智能化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互动交流专场:
当前生猪产能调控、提质增效、
行稳致远的路径与措施
中国畜牧业协会会长蔡辉益主持。
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黎少松、桂林力源粮油食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苏基双、正大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资深副董事长白善霖、四川德康农牧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姚海龙、广西扬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张从林、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爽共同参与。互动嘉宾围绕以下话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和分享,现场气氛热烈。
☞如何全面地理解“产能调控”的内涵?
☞从实践来看,如何评估当前行业所采取的各项产能调控措施的实际效果?
☞下一步最值得倡导或推广的调控思路与具体办法是什么?
☞如何辩证地看待“降本”与“提质”的关系?
☞在现实的经营压力下,如何通过模式与管理创新,实现协同并进?
专题报告:
新模式、新特点、新经验、
新赛道下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畜牧业协会会长蔡辉益主持。
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祥斌作《联农带农模式的新特点、新模式和新经验》的报告。他在报告中介绍,温氏等龙头企业创新“政银企村农”共建、产业链整合共生等模式,通过专业化服务、栏舍升级、数智化管理赋能农户。他还建议,完善家庭农场政策支持,发挥协会纽带作用,推动龙头企业践行社会责任,构建“共生共享共赢”的产业生态圈,助力乡村振兴与产业高质量发展。
云南西南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硕作《开拓国际市场,破除行业“内卷”新方向》的报告。他在报告中介绍,西南农牧集团作为较早出海的农牧企业,2005年起布局越南、缅甸市场,积累了20年海外运营经验。他指出,中国农牧企业在人才、技术、资金和管理上具备优势,新兴市场肉蛋奶需求增长、产业链不完善带来发展机遇,建议企业需组建稳定团队、深度融入当地文化,客观评估自身实力,把握机遇实现突围。
北京首农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李宁作《猪蓝耳病等重大疫病的净化防控新途径》的报告。他在报告中介绍,蓝耳病作为全球生猪产业危害最大的疫病,常规防控难以彻底净化,而基因编辑技术为抗病育种提供了革命性解决方案。他指出,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也将为生猪产业降本增效、破解疫病难题提供关键支撑。
互动交流专场一:
产业链闭环中不同规模企业
如何准确找到自身发展空间
四川德康农牧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姚海龙主持。
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资深副总裁吴文、乐山巨星农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段利锋、广东德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辉德、安佑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洪婉玲、广东广垦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乘云、天康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许衡、云南神农农业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养殖事业部总经理顿灿共同参与。大家就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找准自身不可替代的生态位;大中小企业如何构建新型合作关系,实现产业链共生共赢;未来新趋势为不同规模企业创造的新机遇与战略布局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互动交流专场二:
双阴、三阴猪场的建设和管理
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教授张桂红主持。
广西扬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张从林、福建永诚农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薛永钦、史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傅衍、武汉市江夏区金龙畜禽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雷贤忠、东瑞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建康、福建傲农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养猪事业部副总经理邱河辉共同参与。大家就高标准“三阴”猪场的核心定义与差异化实施路径;双阴/三阴猪场建设的投入产出比与价值转化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专题报告:
地方猪如何突破和创新发展
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执行会长王爱国主持。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畜牧工程研究所所长齐仁立作《我国地方猪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研究与实践》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我国地方猪种兼具肉质优良、抗逆性强等独特优势,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基因库,但面临品种濒危、保护力度不足等挑战。当前已构建“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三位一体保护体系,同时还积极探索“科研+企业+农户”发展模式,依托地理标志商标打造特色品牌,开发预制菜、腊味等多元产品,延伸产业链价值。
黑龙江省农科院畜牧所养猪研究室主任,黑龙江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专家王文涛作《优质地方猪价值实现的策略和路径策略措施》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我国地方猪种资源丰富,黑猪占比达79%,近年产业快速兴起,企业数量、出栏量、产值持续增长,但地方猪产业面临“三多三少”等堵点,需以“兼容并蓄、开放共享”为策略,通过“一用五化”路径破解。
云南农业大学教授严达伟作《地方猪的种质创新和利用》的报告。他在报告中介绍,云南依托独特生态气候,拥有9个特色地方猪种,具备肉质优良、抗逆性强等优势。团队通过发掘鉴定丽江猪、大型迪庆藏猪等品种,解析优异性状功能基因,开展杂交育种与配套系选育,培育出滇撒猪配套系等新品种。同时,探索“养殖+加工+销售”全链条模式,开发藏香猪冷鲜肉、低盐火腿等40个产品。
广东壹号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生作《壹号土猪品牌经营的前世今生》的报告。他表示,壹号土猪凭借优质品种、持续宣传推广,叠加全链条的品质把控与持续性改善,历经二十年深耕才在激烈竞争中存活下来,逐步建立起消费者信任,年出栏量虽仅几十万头,却成为地方猪品牌中少有的稳定运营案例。他表示,地方猪品牌前景光明,唯有契合自身的模式才能走得长远,为行业品牌化发展提供了实践参考。
互动交流专场:
地方猪养殖核心竞争力打造
金龙集团董事长雷贤忠主持。
铁骑力士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猪业事业部总裁崔喜忠、海南罗牛山畜牧有限公司高级畜牧师万长华、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张树敏、怀安家育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薛文福、重庆涪陵黑猪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海林、湖南省流沙河花猪生态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述初、河北郑庄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建栋、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黑猪管理部总经理成亚屈共同参与。大家就地方猪品牌如何实现从“有名”到“有市”、“有价”的市场突围;在保种与市场之间,如何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区域内的养殖企业、农户,如何形成合力,共同把地方猪这个品类做大做强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生猪产业发展大会自2020年于嘉兴启幕,一路走过郑州、南阳,如今来到广东新兴。这一历程不仅见证了会议地理足迹的延伸,更标志着其在推动行业交流、凝聚产业共识方面的持续深耕。
本届大会围绕产能调控、疫病净化、数智赋能、种业创新、国内外市场拓展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展开深入研讨,全面展现了中国生猪产业在应对挑战中坚守、在持续创新中突破的韧性与活力。展望“十五五”,在政策科学引导、科技持续驱动与企业积极作为的协同推进下,中国生猪产业必将在稳产保供的基础上,进一步迈向绿色、高效、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贡献行业力量。
|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