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22|回复: 0

[家禽] 蛋鸡脂肪肝形成的真正原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24 10: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这是一枚鸡蛋, 一枚受过精的鸡蛋,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它不需要从外界补充任何养料,就能孵出一只可爱的小生命,这足以说明鸡蛋的营养是非常完美的,富含生命所需的必需脂肪酸、卵磷脂、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因此,鸡蛋也被认为是人类的全营养宝库。而蛋黄中的脂质营养,更称得上营养宝库中的宝库。有点意思的是,你知道蛋黄的脂肪是如何来的吗?

2.jpg

经检测分析,全蛋粗脂肪约为11%,其中蛋黄脂肪占蛋黄的30%左右。按一个60g的鸡蛋计算,则含有6.6g脂肪。而我们提供的给蛋鸡的常用饲料中,约含3.7%的粗脂肪,按海兰褐蛋鸡产蛋高峰期,平均120g的日采食量计算,那么每天脂肪的摄入量则为4.4g。而处于产蛋高峰期的蛋鸡,基本每天产一个蛋。那么,即使蛋鸡饲料中的粗脂肪,能100%的转换为蛋黄脂肪,是不是还有2.2g的缺口。

3.jpg

4.png

与其他营养素不同的是,脂质营养的消化吸收和沉积更像是“吃啥补啥”的过程,抛开繁杂的调控因子,整个过程更像是加工厂。饲料中特定的脂肪酸结构,在脂肪酶作用下,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等零部件,然后经过多次重组拆装的过程,会优先沉积到相应的富集这种脂肪酸的体组织中。
所以,我们通过调整饲料中的脂质结构,可以影响畜禽产品的脂肪酸组成,最后生产出富集ω-3脂肪酸的鸡蛋,或者改善肉品质等。又比如,蛋鸡生产鸡蛋,当提供的饲料脂肪酸结构并非鸡蛋所需时,只能从碳水化合物中转化而来,这是一个耗能耗材的过程,不仅效率低下,还加重了肝脏转化功能的负担。

5.jpg
6.png

从蛋鸡体脂、鸡蛋和饲料的脂肪酸结构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蛋黄中的油酸组成高达40%以上,而玉米豆粕型饲料提供的油酸组成只有25%,超过55%的是亚油酸,显然,这里不仅有着油酸空缺的问题,大量的亚油酸,即ω-6脂肪酸,还容易导致蛋鸡应激和炎症发生,并优先沉积到肝脂和腹脂等软脂中。

7.png

所以,在玉米豆粕型日粮基础下,继续添加同等脂肪酸结构的豆油,不仅可能无法提高产蛋效益,甚至会加重脂肪肝和应激问题的发生,当脂肪代谢紊乱或不平衡时,消耗不掉的脂肪,比如亚油酸,就会在肝脏内堆积起来,形成疾病,引起“脂肪肝”。

8.png

9.png
10.png

由于笼养的蛋鸡无法运动,维持营养需要比较低,饲料中大部分的糖类会转化成脂质营养。所以,在玉米豆粕型日粮基础上,蛋黄中只有一小半的脂肪,是从饲料中的脂肪沉积来的,而大部分的脂肪,是从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转化而来的,即是从糖转脂的脂质新生渠道而来。
而蛋鸡体内糖转脂具有以下生理特点:
1、糖转脂的场所大多集中在肝脏,合成脂肪酸后转运到卵巢,最后合成蛋黄所需的脂质;
2、糖转脂的过程是先通过合成棕榈酸,最后合成油酸。

11.jpg
12.png

事实上,正是这种生理特点,加上脂肪酸不平衡的玉米豆粕型蛋鸡饲料,导致蛋鸡在产蛋后期几乎无可避免的发生脂肪肝问题。因为糖转脂途径能勉强供应蛋黄所需的油酸和棕榈酸,但玉米豆粕型蛋鸡饲料,其含有的大量亚油酸并非蛋黄所需,从各组织的脂肪酸检测数据表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多数亚油酸优先沉积到了腹脂和肝脂中。特别是在产蛋后期,此时脂质营养供大于求,进一步加重了腹脂和肝脂的形成,这就是脂肪肝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13.jpg

为提高产蛋效益,我们可以在蛋鸡饲料加点油,这样能降低糖转脂通路的权重,并提高蛋黄脂质的沉积效率。所以,在蛋鸡饲料上,加油很重要,但加对油更重要,如果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继续加豆油,过高的亚油酸则会进一步加重脂肪肝的形成;所以,更多需要加的是鸡蛋蛋黄需要的脂肪酸而设计的平衡型脂肪。
总结一下,解决蛋鸡脂肪肝,提高产蛋效益,就得从改变外源脂质的代谢沉积途径着手,才能实现脂质营养精准沉积,提高利用效率,减少脂质浪费,让蛋鸡更健康,让蛋品更好。

来源:优百特科技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4-25 06:44,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