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120|回复: 0

酮病的危害及胆汁酸在预防奶牛酮病、脂肪肝的作用机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7 11: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奶牛酮病的定义:
血酮即为β-羟丁酸(BHBA)、丙酮和乙酰乙酸的混合物。当奶牛的血酮升高到临界值或更高时就会发生酮病,也叫高血酮症。奶牛酮病可能出现的临床症状为减产、采食量下降、干粪、快速消瘦等,严重时出现神经症状,如歪向一侧、前冲卧栏、舔吮或空嚼等。
酮病有原发性(一种病因)和继发性(真胃易位后并发酮病)两种,两者不一定同步,亚临床酮病常先发生。亚临床酮病(SCK)是指无显著生理症状但血酮超标,且可能产生不良结果,通常SCK临界点定为血BHBA>1.1-1.4mmol/L 。典型的临床酮病通常血液BHBA>2.5mmol/L,但有时也会变化,没有明确的临界值。临床酮病不过是牧场酮病的冰山一角。
二、奶牛酮病的生理生化特征:
非酯化脂肪酸(NEFA)和BHBA循环浓度可以反映能量负平衡是否应对成功。NEFA反映体脂动员的程度。BHBA反映肝脏脂肪氧化(“燃烧”)彻底程度,两个指标都是很有用的指示物。
酮体是脂肪酸氧化不彻底的产物。但当肝脏的NEFA超过供能脂肪酸(乙酰辅酶A用于三羧酸循环)的完全氧化能力时,酮体就多出来了。酮体可作为肌肉葡萄糖的替代能源,节省用于泌乳的葡萄糖。然而,酮体无法产生等同于脂肪酸彻底氧化释放的能量。而且酮体浓度会提高抑制采食。
三种酮体可在血、奶和尿检测出。但乙酰乙酸易挥发和不稳定,并且相当难测,因此不常用于测定酮病。酮体可分泌到尿中,浓度高于血液,因此与血酮相比,尿酮检测缺乏特异性。奶酮浓度可以反映血清酮体浓度,但浓度仅为血酮的10%-15%。而BHBA是血酮的主要成分而且稳定性高,因此BHBA常作为测定血酮的主要指标。
三、酮病对奶牛的影响:
1、疾病
产后第一周或第二周血BHB> 1.2-1.4 mmol/L常引起:
真胃易位风险增加3-8倍;产后1周子宫炎风险增加3倍;亚临床酮病风险增加4-6倍;产后4周亚临床子宫内膜炎增加;乳房炎严重性增加且病程延长,但不影响发病率;对嗜中性细胞功能影响不确定(见后面细节);在60泌乳天数内淘汰率增加1.8倍。
2、产量
当产后第1周 BHB>1.2 mmol/L 或产后第2周>1.4mmol/L泌乳早期单产减少。产后第1周BHB>1.4mmol/L首次DHI测试产奶量减少1.9kg,产后第2周BHB>2.0mmol/L首次DHI测试产奶量降低3.3kg,产后第1周血清BHB>1.8 mmol/L 整个泌乳期产奶量减少超过300kg,与之相反,奶牛第2周BHB>1.0-1.6 mmol/L,整个泌乳期产奶量预计高出约200kg 。
3、繁殖
酮病会引起繁殖性能降低,这种影响的程度度远超过我们的认知。值得重视的是产前产后健康会影响2月后的繁殖表现。产后前2周得过酮病的牛首次输精妊娠率降低。
泌乳早期血清BHB > 1.0-1.4 mmol/L会引起:
子宫炎患病风险提高3倍;
泌乳天数35天内子宫内膜炎患病风险提高1.4倍(细胞学子宫炎症);
泌乳天数63天内无卵泡(不发情)风险增加1.5倍(19%与13%);
首次输精妊娠率降低;
产后前2周有1次或2次酮病的牛在泌乳天数140天内怀孕率降低;
无酮病牛空怀天数平均为108天,而前1周或前2周酮病牛的空怀天数明显增长(124天),前几周都患有亚临床酮病牛还会更长(130天)。
四、胆汁酸在防治奶牛酮病和脂肪肝中的作用
1、胆汁酸是胆汁的主要活性成分,它是动物体内胆固醇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固醇类物质,具有多重生物活性。在肝肠循环中,胆汁酸在乳化脂肪的同时,可以激活脂肪酶的活性进行脂肪水解,进而与脂肪酸等形成乳糜微粒,使脂肪酸得以透膜吸收,从而使脂肪酸能够完全氧化供能减少酮体的产生。此外,返回到肝的胆汁酸可刺激胆汁的分泌,畅通胆道,消除霉菌毒素,细菌内毒素等有害物质,从而起到保肝护胆的作用,降低脂肪肝的发病率。
胆汁酸作为一类无机盐,24h内,瘤胃通过率可达75%。
2 、胆汁酸作为信号分子主要通过FXR、SH、LXR和 SREBP-1C路径来调控对肝脏脂质代谢的调控,从而达到降低肝脂的作用。
(1)游离胆酸与FXR结合,控制脂肪酸合成比例,增加脂肪酸的氧化,抑制甘油三酯的合成,从而减少肝脂肪变性;
       (2)作为辅助因子,增强VLDL清除能力,将多余的甘油三酯转运出肝外;
      (3)促进肠道胆汁酸循环,肝脏功能恢复,可改善肠外营养引起的肝脏疾病,即降低肝脏的脂肪变程度。
(注:本文来源于山东龙昌动保官方网站,部分内容摘自Stephen LeBlanc博士在2017年拜耳奶牛峰会上发表的题为“酮病管理”的演讲)
34.jpg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4-27 07:22,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