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在田间达到完熟即收获入仓,形成“收获成熟”,但生理上并未完全成熟,表现为种子发芽率较低,加工成品率(如出粉率、出米率、出油率)低,食用品质较差,呼吸作用强。经过储藏一定时期之后,粮食籽粒继续完成内部的生理生化变化,逐步达到生理上的完全成熟,使得上述现象得以改善。从收获成熟到生理成熟的变化过程,称为“后熟作用”,完成后熟作用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后熟期”。通常以粮食和油料种子的发芽率达到80%以上作为完成后熟作用的标志。
粮食籽粒后熟期的长短随粮种、品种以及储藏条件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后熟期较长,可达两三个月,如大麦、小麦、花生;有的后熟期较短,只有10~20d,如玉米;有的则基本无后熟期,如籼稻。 值得注意的是,小麦不仅有明显的后熟期,而且有生理后熟和工艺后熟之分。新收获小麦品质较差,但经过一定时间的储藏,烘焙品质及其他品质都逐步提高,而且食用品质也得以改善。通常把小麦在储藏过程中加工及工艺品质逐步提高的过程称为“工艺后熟”。收获后小麦品质逐步改善的原因,大量研究认为是由于组成面筋的麦谷蛋白、醇溶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所造成的。
温度、湿度、通气状况和籽粒成熟度对后熟作用有明显的影响。后熟与安全储粮关系密切。籽粒的后熟作用大部分在新粮人藏后完成,因此,新粮在储藏初期,粮情变化大,稳定性差,易发生不良变化,造成粮食出汗、发热或霉变。粮食出汗后发生粮堆水分分层,上层水分含量增加,出汗部位粮温上升可能产生“囤头霉”、“气面谷”、“结顶”等粮食霉变现象。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