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261|回复: 6

副猪嗜血病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28 10:5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副猪嗜血病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吗?请指教!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6-8-30 19: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谭干郊 广...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
谭干郊 广东省东莞市喜牧动物药品有限公司技术部 523460

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该病又称为革拉泽氏病,可以影响从2周龄到4月龄的青年猪,主要在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发病,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消瘦、跛行和被毛粗乱;主要剖检病变表现为胸膜炎、心包炎、腹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等。
2004年11月份至今本人在东莞、博罗等地的母猪场发现:产房小猪、断奶小猪喘气、关节炎为症状,解剖可见肺脏、心脏、肝脏、肠道等高度纤维素性渗出。现将处理情况作如下报告。
临床症状
病猪精神沉郁、高烧、喘气、咳嗽、皮毛粗乱、眼睑肿胀:严重猪只关节肿大,跛行、消瘦、皮毛脱落、皮肤粉红色,部分猪常用其嘴去顶撞其他猪腹部如吸奶样等。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猪血液清淡,皮下肌肉粉红色,切开关节可见大量黄色胶冻样或脓性液体,打开腹胸腔可见肺脏、心脏、肠道表面高度纤维素性渗出,并且相互粘连,严重者心脏坏死化脓等。
防治方法
1、加强环境消毒,特别是产房消毒。
2、作好母猪产前及产后7天的保健用药。
(1)产前产后用药拌料内服,每吨饲料添加量为;氟奇霉素500G+道舒灵(强力霉素)1000G+爱猪强(多维)2000G
3、哺乳小猪3针保健,应用“氟美尼”(30%氟甲砜霉素)对产后3天、7天、21天的哺乳小猪肌注作保健,每次用量为0.5ML/头。
(1)断奶小猪保健用药,断奶前后各一周连用14天,可添
加以下药物,每吨饲料添加量为;氟奇霉素500G+呼必肽(泰乐+强力)+诺稀廷(阿莫西林)1000G+多康(电解多维)1000G。
(2)发病猪只,可肌注以下注射液;氟美尼,头孢西林等。

发表于 2006-8-30 19: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副猪嗜血杆菌病流行病学及综合防制的研究进...

副猪嗜血杆菌病流行病学及综合防制的研究进展
张海花’,梅祥院2,童富淡’,朱家新3
(1.浙江人学动物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29,
2.浙江人学基建部;3.浙江省畜牧兽医局)
中图分类号:5858 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 7307( 2005) OS- 0013- 03中图分类号:5858 28文献标识码:A:
1910年,Glasser首先描述了以纤维蛋白性一多
发性浆膜炎、心包炎、腹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为特
征的猪病,即猪Glassers病。Schermer和Ehrlich于
1922年首先分离到G lasse r‘病病原体一副猪嗜血杆
菌(Haemo- philus parasui} Hps),也称副猪嗜血杆
菌病,其生民需要V因子(NAD )。近年来,世界各
地均报道了副猪嗜血杆菌病,发病率呈卜升趋势,可
与其它猪病原体混合感染,给养猪业造成较人的经
济损失(Olive i。等,2004),国内多个省市也有该病
的报道(尹秀风等,2004),本文综述了副猪嗜血杆菌
病的流行病学和综合防制进展。
1流行病学的新特点
人多数的副猪嗜血杆菌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按
血清型进行,传统血清型分类以耐热可溶性抗原和
琼脂沉淀试验(AGPT)为依据,副猪嗜血杆菌可分为
巧个血清型。当前流行病学的特点之一是非分型
分离菌株普遍流行,占15. X70一41%。由于AGPT方
法的局限性,间接血凝反应(IH A)和协同凝集(CA)试
验用于血清学分类鉴定;CA试验出现较多的交义反
应,而IH A特异性较高,仅少数例外。IH A可将9}/0
的分离菌株鉴定为某一血清型,而AGPT只能将6}0
的分离菌株鉴定为某一血清型(De 1R io等,2003)。
分子生物学分类方法克服了副猪嗜血杆菌传染
病流行病学研究中病原血清学分类的局限性。
Sm a rt等(1993)运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指纹( REF)
技术研究副猪嗜血杆菌在SPF猪和普通猪卜的分
布。在69个分离菌株中,其中24个有特异的REF
图谱,其余45个分离菌株形成13个有交义的REF
图谱。Blackall等(1997)用多位点酶电泳(MEE)分析了来自呼吸道和全身其它组织的40个菌株的同
工酶,发现这些菌株及同一血清型的不同分离株之
间都存在着较人的差异,并确定了两个主要的MEE
图谱,菌株分离部位与MEE图谱无明显的相关性。
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ERIC) ,重复回文序列
C REP)和BOXY列等重复序列PCR} rep- PCR)技
术也己用于研究副猪嗜血杆菌分离株的差异性及猪
群内和猪群间的副猪嗜血杆菌传染病流行病学特性
(Rafiee等,2000)。
PCR一限制性内切酶多态性(RFLP)试验是副
猪嗜血杆菌流行病学分型的另一种方法(Redondo
等,2003)。用PCR- RFLP分析副猪嗜血杆菌的tb-
pA基因(一种编码转铁蛋白结合蛋白的基因),副猪
嗜血杆菌的15个标准血清型形成12种不同的标准
RFLP图谱,其中血清型5. 12. 14和15形成同一个
限制性酶切图谱。101个副猪嗜血杆菌分离菌株显
示33种RFLP图谱,其中有10种与卜述标准图谱一
致。经免疫扩散试验鉴定血清型的66个分离菌株
显示25个PFLP图谱,同一血清型菌株形成多种
RFLP图谱,表明同一血清型副猪嗜血杆菌具有遗传
多样性;而27个非分型分离株可形成14个不同的
RFLP图谱;血清型和RFLP型之间无对应关系。
PCR- RFLP V型流行最少“泛(占所研究分离群的
20. 8%),包括血清型4.5.13和150
2.综合防制的新进展
2. 1饲养管理加强和改善饲养管理可降低副猪
嗜血杆菌的发病率。7日龄的仔猪中能检测到副猪
嗜血杆菌,早期断奶不能完全控制副猪嗜血杆菌的
感染,最关键的措施是减少猪群转运和应激反应,如
合理的饲养密度,防}卜产房和保育室的贼风,加强保
温和通风,防}卜饲料霉菌毒素的感染;隔离引进种
猪,种猪入群和小猪合群前用疫苗免疫或用药物净化体内细菌性病原体;及时隔离出现临床症状的病
猪,进行抗菌素治疗等。
2. 2免疫接种商品苗和自家苗可以防制副猪嗜
血杆菌传染病。然而,多种血清型和一定量非分型
菌株的存在,影响了有效交义保护疫苗的发展。
M in is is等(1991)用免疫印迹技术分析免疫猪的体
液反应与抗原、保护作用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只有
针对外膜蛋白(OMP)的抗体与攻毒试验的保护作用
有关,完全获得免疫保护的动物无针对脂多糖
(LPS)和荚膜多聚糖的抗体。
Rapp- Gab rie lson等(1997)报道了2. 4. 5. 12.
13和14之间的交义保护反应,结果证实不同血清
型之间具有不同的交义保护作用。血清4型对同源
及血清5型的攻击都有保护作用,然而血清5型只
对同源菌株的攻击有保护作用;包含血清4型和5
型的二价菌苗降低了血清13和14型攻击猪的损伤
率和死亡率,而对血清2.12型及非分型毒株的攻击
没有保护作用;包含血清2型和12型的二价菌苗对
同源菌的攻击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根据补体结合
试验(CF)中的交义反应,l} 7血清型具有相同的抗
原物质,而这些抗原物质与同源菌株攻毒的保护作
用无关。包含3个野生副猪嗜血杆菌分离株的灭活
疫苗免疫4周龄猪,试验猪能抵抗同源菌株的攻击;
类似的试验进一步证明3个野生分离株免疫的SPF
猪可获得同源保护。试验猪临床病料的分离菌株具有相同的REF基因型,但与商用菌苗的菌株不同,
使用包含临床分离菌株的自家菌苗人人降低了SPF
试验猪的死亡率。
免疫时间是影响免疫效果的另一个因素,也涉
及母源抗体对免疫猪主动免疫作用的影响。免疫母
猪所产的仔猪被免疫后,攻毒时不产生临床症状或
全身性的损害;相反,未免疫母猪所产的仔猪免疫
后,攻毒时表现出中枢神经症状和跋行。免疫母猪
及其免疫小猪都能防御多发性关节炎,母源抗体并
不十扰1周龄和3周龄仔猪的免疫接种作用。免疫
母猪所产的仔猪很少患肺炎和关节炎,仔猪平均日
增重人于非免疫母猪所产的仔猪,也不受额外免疫
的影响(Baum ann和B ilke } 2002)。
近年来,控制仔猪接触低剂量的活性、强毒副猪
嗜血杆菌是另一种降低仔猪死亡率的方法;曾感染
副猪嗜血杆菌并导致仔猪高死亡率猪群的自然感染
试验中,用ERIC- PCR指纹图谱技术分析鉴定猪群
的流行副猪嗜血杆菌菌株,试验猪接触含感染猪胸
膜分离菌株的菌苗,并以7 X 103 CFU/ml的活性、强
毒副猪嗜血杆菌的悬浮细胞经口腔攻毒,与隔离组
比较,接触组的死亡率降低了2. 8 X70 ;虽然控制接
触副猪嗜血杆菌在降低仔猪死亡率方面是成功的,
但存在使用活性强毒菌株是否安全等问题,故在母
猪繁殖一呼吸综合征病毒( PRRSV)感染期不推荐
使用此方法(Olive i。等,2001) o2. 3药物防治药敏试验显示人多数副猪嗜血杆
菌对氟苯尼考、氨节青霉素、氟哇诺酮类、头抱菌素、氟甲飒霉素及增效磺胺类药物敏感,对四环素、红霉
素、氨基糖贰类和林可霉素有抵抗力(梁人明等,2004。但副猪嗜血杆菌对这些药物很快就会产生
耐药性,最好轮换使用。各猪场可根据平时的用药
清况,在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投以敏感药物进行综
合防治(表y。一旦出现严重感染,感染猪的采食
量、饮水量降低,吸收困难,最好采用注射给药。
3小结
目前,副猪嗜血杆菌感染是引起猪场仔猪高死
亡率的主要病因之一,其流行增强原因尚不清楚;早
期断奶和三点生产系统等生产方式,强毒副猪嗜血
杆菌在猪体内早期定居和猪群中的传播,改变了猪
群中副猪嗜血杆菌的流行病学特征。副猪嗜血杆菌
的诊断和防制等研究己有重人进展,而潜在毒力因
素、免疫机制、从全身感染中鉴定菌株的血清学方法
和广谱疫苗等重要领域仍需进行深入研究。
发表于 2006-8-30 19:25: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仔猪猪副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1...

仔猪猪副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1 发病情况及临床表现 ?四川某种猪场有大约克夏纯种母猪120余头,外二杂母猪260头,商品猪6 000余头。断奶仔猪和保育舍的仔猪突然发病。病猪表现体温升至41℃左右,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不吃,呼吸困难,咳嗽,眼结膜发绀、水肿。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跛行,少数病例有拉稀的现象。发病仔猪急性死亡(2~3天内),死亡率达20%~30%。慢性病例死亡时间在4~8周,死亡率较低。母猪未见异常。?

2 病理学检查

2.1 剖检病变 对15例发病和死亡的仔猪进行剖检,主要表现为:肺表面附有大量灰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肺膜增厚,体积膨大,肺呈暗紫红色;多数病例肺内出现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化脓灶、暗红色出血灶;还可见肺炎区波及尖叶、心叶或膈叶的实变病灶;切面湿润,支气管腔内可挤压出炎性渗出物。心包膜与心脏粘连,心外膜与胸壁粘连,心外膜上附着大量纤维素,呈绒毛状,心包液增多、混浊。全身淋巴结不同程度肿大,灰白色,切面湿润,可见脓性坏死灶。脾脏被膜上附有灰白色脓性纤维素、质地变硬,切面用刀背可刮下脾组织及血液。肝脏轻度肿大、质地脆软,被膜上及边缘附着脓性纤维素。小肠肠壁充血、水肿,肠
腔内有灰白色糊状内容物,混有气体;肠浆膜上有黄白色脓性纤维素样物附着,肠系膜与肠壁大面积粘连。脑膜血管充血、水肿,脑回增宽,脑沟变浅。腕关节、跗关节肿大,关节腔内渗出大量纤维素性液体。?
2.2 组织学检查 肝脏被膜增厚,有大量纤维素和嗜中性粒细胞渗出;肝细胞颗粒变性,肝细胞再生功能增强,双核现象明显,窦状隙扩张、水肿,腔内有纤维蛋白。心外膜正常结构被破坏,心外膜上附着大量纤维素及坏死崩解的嗜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心外膜下有大量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新生毛细血管,以及浸润的淋巴细胞、白细胞形成的肉芽组织。心肌纤维颗粒变性,肌间水肿增宽。脾脏被膜增厚,有大量纤维素和嗜中性粒细胞渗出:脾小梁增宽,疏松水肿,白髓淋巴滤泡体积缩小,细胞减少,残存的细胞间有多量纤维素、红细胞、炎性细胞侵润;红髓区血管充血、出血,脾窦扩张,腔内有纤维蛋白;白髓和红髓间有少量网状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淋巴结:被膜淋巴窦扩张,炎性细胞浸润。皮质淋巴滤泡区淋巴细胞坏死、消失,被渗出的纤维素、嗜中性粒细胞及吞噬细胞取代,形成大小不等的纤维素化脓性炎症灶。髓质,小梁和淋巴小结、副皮质区淋巴窦明显扩张,腔内有少量脱落上皮、嗜中性粒细胞,以及大量纤维素,使整个淋巴窦呈网状结构。十二指肠肠绒毛上皮可见细胞层数增多,杯状细胞数量增多;黏膜层及黏膜下层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空肠肠绒毛上皮变性脱落,固有膜及固有膜下层有大量白细胞、红细胞渗出,呈出血性化脓性炎症病变。肺脏被膜渗出大量纤维素和浸润的嗜中性粒细胞,血管充血。肺实质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肺炎灰
色肝变期,灰色肝变期肺泡壁毛细血管闭锁,肺泡腔中充满纤维素、白细胞以及少量巨噬细胞,肺脏的正常结构消失。少数病变区域表现出纤维素性肺炎红色肝变期,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肺泡腔中有大量纤维素、红细胞出现。肺间质增宽、水肿,纤维素及炎症细胞渗出;结缔组织疏松、水肿,纤维变性、坏死,小血管内可见纤维素性透明血栓。脑膜血管充血、水肿,其间有炎性细胞、红细胞浸润,脑膜增宽。灰质部可见多数神经细胞肿胀,其核轮廓不清,泡浆嗜碱性。?

3 实验室诊断 ?
3.1 涂片镜检,取病猪的心血、肝、肾、淋巴结进行涂片或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均见到革兰氏阴性的细小杆菌,以纤细杆状者居多,个别呈两极染色的球杆状,间有长而弯细状菌体。?
3.2 细菌分离培养 (1)取病猪的心包液、肺、关节腔内容物,分别接种于血液平皿培养基上37℃培养24~48 h,生长出小而透明菌落,不出现溶血现象,挑取菌落,涂片镜检,菌形与直接涂片一致。(2)将分离纯化的细菌与葡萄球菌共同接种培养可形成卫星现象。
(3)将分离菌分别接种于普通巧克力琼脂斜面和经高压蒸气(120℃ 30 min)加热的巧克力琼脂斜面,于37℃培养24 h,该菌在仅含X因子的高压巧克力琼脂斜面上生长良好。?
3.3 生化鉴定 细菌纯化培养后,分别接种系列生化培养基, 结果表明, 该菌不发酵碳水化合物, M.R.、V-P、醋酸铅试验呈阴性反应, 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

4 防治 ?
4.1 严格消毒;加强饲养管理,增加母猪营养,适当添加蔬菜、胡萝卜、多种维生素,提高机体抵抗力。保育猪全进全出。?
4.2 本场及时采用HPS灭活菌苗,进行预防,对全场初产母猪产前40天和20天各免疫注射1次,剂量2 ml。经产母猪产前30天免疫注射1次,剂量2 ml,小猪30日龄免疫注射1次,2~3周后,加强免疫?1次?,剂量1~2 ml。?
4.3 对出现临床症状的猪舍,立即在饲料中给药对整个猪群进行防治。氟苯尼考预混料1 000 g/t,饲喂5~7天;症状严重的猪只肌肉注射氟苯尼考注射液10~20 mg/kg体重,间隔1天,同时也可使用枝原净治疗。一周后病情得以控制。
发表于 2006-8-30 19: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副猪嗜血杆菌病(Haemophilus...

副猪嗜血杆菌病(Haemophilus parasuis,HPs)又称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或革拉泽氏病(Glasser,s Disease)。以多浆膜炎和关节、腹膜炎、胸膜炎及迅速消瘦等为特征。在工厂化猪场,主要表现为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其次是表现为呼吸道类型的继发性支气管肺炎。
早在1910年,德国学者Glasser就发现了副猪嗜血杆菌与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之间的联系。现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HPs是现代化猪场最常见也是危害较大的呼吸道疾病之一。
1.病原学:副猪嗜血杆菌(H.Parasuis)。
2.流行病学:副猪嗜血杆菌只感染猪。可影响2周龄-4月龄的猪,多发生在断奶和保育阶段,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也有见于10日龄以后的哺乳仔猪。在SPF动物或完全健康的畜群中,其流行病学情形迥异。发病率约为10%左右,病猪病死率为60-80%发病率与机体的免疫状况和感染剂量有关。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与环境应激有关,如:气温变化、空气质量、饲料或饮水供应不足、运输等。合并感染也是该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不同的畜群混养,或在猪群中引入新种猪时,副嗜血杆菌是个严重的问题。在与其它病毒或细菌协同时引发该疾病,可加剧临床表现,特别是与PRRS、PCV-2、地方性肺炎、SIV等。常见于患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猪群。
3.发病机理:呼吸道中可能存在副嗜血杆菌的亚类,副嗜血杆菌优先在鼻窦和气管内移生,引起黏膜损伤从而增加细菌入侵的机会。一些菌株的毒性是相当大的,气管内接种不足100菌落形成单位,就会引起全身病变。在猪感染的早期阶段,菌血症十分明显,肝、肾和脑膜上的瘀斑和瘀点构成了败血症损伤;血浆中可检测到高水平的内毒素,许多器官出现纤维蛋白血栓。随后在多种浆膜表面产生了纤维蛋白化脓性多浆膜炎、多关节炎和脑膜炎。肺炎症状不明显。
4.临床表现:临床症状取决于炎性损伤的部位,在高度健康的猪群,发病很快,接触病原几天后就发病。临床症状包括发热(40-41.C),食欲不振,厌食,扎毛,反应迟钝,呼吸困难,疼痛(由尖叫推断),关节肿胀多见于腕关节和跗关节,跛行,颤抖,步态僵硬,共济失调,可视黏膜发绀,眼脸周围皮下水肿,侧卧,随之可能死亡。可能留下后遗症,即母猪流产,公猪慢性跛行。咳嗽、呼吸困难、消瘦、跛行和被毛粗乱是主要临床症状。
5.剖检变化:粘液纤维素性或纤维素性渗出,多发性浆膜炎。病变可影响到任何浆膜,表现明显的为腹膜、心包膜和胸膜,也可能波及脑膜和关节表面,尤其是腕关节和跗关节。在显微镜下观察渗出物,可见纤维蛋白、中性粒细胞和较少量的巨噬细胞。急性败血症在不出现典型的浆膜炎时就呈现发绀、皮下和肺水肿,乃至死亡。通常可见多个器官的病变,偶尔也能见到单一器官的病变。经常出现病变的部位多样化损伤,肺炎,败血症突然死亡。副嗜血杆菌也会引起筋膜炎和肌炎,以及化脓性鼻炎。关节炎和胸膜炎为常见病变。
6.诊断:通常建立在畜群病史调查、临床症状和尸体解剖的基础上。细菌的分离培养对确诊是必要的,但因为副猪嗜血杆菌的特殊性,往往很难成功。而且该菌分离必须采用新鲜病料,在24小时之内培养。在一个猪群中出现几个菌株或血清型,甚至在单个猪上的不同标本中也可发现不同的菌株或血清型。鉴别诊断要将其与败血性细菌感染相区别,主要与链球菌、猪丹毒丝菌、放线杆菌、猪霍乱沙门氏菌变种Kunzendorf菌、埃希氏大肠杆菌。另外3-10周龄猪的支原体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能出现与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相似的症状损伤。
7.治疗:一旦临床症状已经出现,应立即应用大剂量的抗菌素对整个猪群治疗。个体可采用注射方式,群体可经饮水加药治疗或饲料拌料加药如:TMP-磺胺、氟甲砜霉素、氨苄青霉素等。注意:但大多菌株对四环素、红霉素、氨基苷类和林可霉素有抵抗力。
8.预防和免疫:鉴于1周龄前的仔猪鼻黏膜就可能有副嗜血杆菌的寄生,因而通过早期断奶来消除该菌是不可能的。只有同时对仔猪从各种用药途径大剂量给予抗菌素,副嗜血杆菌才能得到消除。将副嗜血杆菌彻底消除出猪群是很难的,因为在这之后混养于无病原猪群和生产后期潜伏有副嗜血杆菌猪群中的猪,可能引起发病,造成毁灭性的经济损失。向一个猪群中引入健康状况不同的新猪群,应当隔离饲养,并维持一个足够长的适应期,以使那些没有免疫接种的猪群建立起保护性免疫力。
控制方案包括改善管理条件和疫苗接种以及抗菌素处理。加强饲养管理,做到“全进全出”,以减少或消除其它呼吸道病原菌,尽量减少各类应激因素,如减少饲养密度,提前断奶、减少猪群流动、杜绝猪生产各阶段的混养状况,避免过多的疫苗注射等,同时提高舍内空气质量和卫生条件。母猪接种疫苗。仔猪用抗生素预防,因为母猪接种后可对4周龄以内的仔猪产生保护性免疫力。后备母猪进行两次免疫,分娩前6-7周和2-3周分别皮下注射2 ml/头,经产母猪每次分娩前2-3周进行免疫,小猪在7日龄和17-28日龄各免疫一次。也有使用灭活菌苗预防失败的事例,这可能是因为病程中出现的菌株血清型不同而缺乏交叉保护,也可能因为后来猪群中引入了新的菌株而失去功效。所以采用本场未经抗生素治疗症状较明显的发病猪组织分离病菌做自家疫苗,是目前一种较好的控制措施。
发表于 2007-11-28 10: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物业 的帖子

不错阿斯达十大 :lairen: :lairen:
发表于 2007-11-28 10: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还优没有更好的 ?我 想多了解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14 08:55,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