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现在所有低聚糖的功能介绍都很雷同,不管是哪种低聚糖,宣传的效果几乎一模一样,有足够的权威的研究资料证明这些效果吗?
另外甘露寡糖貌似还不符合益生元的标准,因为还没有充分的研究证明其能选择性刺激对肠道健康有益的肠道细菌的生长和/或活性,即楼主所说的大量刺激双歧杆菌繁殖,到目前为止,真正有楼主所说的这些功能的低聚糖只有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菊粉这三种东西。这是国家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按益生元的标准来界定的。
首先,关于益生元的定义进一步明确,并非所有非消化性低聚糖(NDO)都是益生元,需要制定明确的标准来界定哪些可以归类为益生元。不考虑益生元的标准而声称具有益生元的功效,会在科学概念上误导消费者。《营养杂志》上刊登的《益生元概念回顾》一文指出,益生元是“选择性发酵的成分,可引起肠道微生物群组分和/或活性特殊的改变,有益于宿主的舒适和健康”。作为益生元,必需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一、抗胃酸、抗哺乳动物酶的水解和肠道的吸收;二、被肠道菌群发酵;三、选择性刺激对肠道健康有益的肠道细菌的生长和/或活性。
要证明一类物质能否作为益生元,需要收集这类物质在生物学上有意义并可靠的资料,并且必须用标准方法对这类物质的功效进行严格试验。仅仅做一些体内或体外的试验报告,证明这类物质可以被单一微生物种类的纯培养发酵或在混合细菌培养物中增殖有限的几个菌属,是不能证明益生元功效的。因为这些试验没有考虑到细菌间的相互作用,证明益生元功效的试验必须最终在生物体内完成,即通过目标生物(包括人、家畜或相应动物)适当的营养干预试验,用公认有效的方法获得合理科学的数据。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菊粉的科学试验数据在各类非消化性低聚糖中一直占据绝对优势,人体或动物试验数据也远远多于其他非消化性低聚糖。综合研究结果,科学家认为目前只有三种非消化性食用低聚糖完全满足益生元标准,可以作为益生元类物质,即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菊粉。而其他的一些非消化性低聚糖,比如低聚异麦芽糖,研究显示它会部分被人体消化吸收,它对有益菌增殖的选择性也还有待开展更多的试验来研究,因此不符合益生元的定义。另外,低聚木糖、大豆低聚糖、低聚乳果糖也并非有足够有效的资料来证明他们的非消化性和发酵性,不过他们表现出了成为益生元的潜力,只是有待科学家资料的进一步补充。
另外,现在市场上有一些低聚糖生产企业经常用该种低聚糖的用量来突出产品的优势,即“剂量观点”,就是强调以很少的用量就能增殖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倍数。这种观点很容易误导消费者。事实上,科学资料并不支持剂量观点,决定益生元功效的正确指标应该是“益生元指数”,即刺激双歧杆菌增长的绝对数量值与每日益生元摄入量的比例。这个指数受刚开始补充益生元食物时每克粪便中双歧杆菌的数量的影响。真正有效的益生元是刺激双歧杆菌增长的绝对数量,益生元对有益菌增殖的倍数往往并不能反应对宿主健康的益处有多大。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