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7-7-24 23: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1.细菌性疾病 调查发现福建省养殖罗非鱼的主要细菌性疾病是以瞎眼病或病鱼眼球突出以及眼眶出血为主要病症的爆发性流行病,渔民俗称为“瞎眼病”或“突眼病”.可引起养成期间罗非鱼大量死亡,危害程度较高.其次为细菌性烂腮病,肠炎病和竖磷病. (1)爆发性流行病 爆发性流行病主要症状是病鱼瞎眼或眼球突出以及眼眶出血.常出现的眼部症状为单侧或双侧眼巩膜白浊,有部分病鱼出现腮盖及下颌部充血发红,体表无其他显著症状.解剖病鱼,内脏最明显的症状是胆囊肿大,有的比正常的体积大数倍,严重时还伴随其他细菌或寄生虫继发感染.引起罗非鱼爆发性流行病的病原菌主要有,链球菌,假单胞菌,气单胞菌和爱德华氏菌:在2006年的罗非鱼病害调查中,从漳州地区的长泰,南靖等地发生该病的罗非鱼养殖场分离到志贺氏菌A群致病菌,人工回归感染出现症状与自然发病的症状一样.在罗非鱼养殖过程中,这些病原菌感染引起病症基本相似,且均为对罗非鱼危害较大的疾病.养殖过程中仅凭外表症状难以准确的将其区分,确诊需进行细菌分离或进行血清学诊断.调查结果显示:福清,长乐地区的罗非鱼爆发性流行病主要发生在5~6月份,即育成前期,规格在10~30尾/千克;而漳州地区主要发生在8~9月份,即育成后期,规格在150~300克/尾;引起的死亡率在5%~20%之间.引起罗非鱼爆发性流行病的诱发因素主要有:养殖环境恶化,水中氨氮含量过高;饲料采用劣质菜籽粨,棉籽粨等杂粨,含有棉酚,噁唑烷硫铜等对于不利的毒素,致使鱼体丧失自我调节和免疫能力,容易造成细菌感染,致使鱼体丧失自我调节能力和免疫能力,容易造成细菌感染.目前大多数养殖场对罗非鱼爆发性流行病的治疗采用消毒剂水体消毒和抗生素口服治疗,在发病早期应用有效;但病情严重情况下,在投喂抗生素期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鱼的死亡率,一旦停喂抗生素.死亡率就再次增高,养殖者常延长喂药时间或者增加用药量,不仅容易诱导菌株产生抗药性,还可能造成鱼肉中的药物残留.该药目前无成熟的防治方法,主要采取水质调节,适当使用强氯精进行水体消毒,同时内服解毒消炎药品(654-2,vc,肝泰乐,抗生素或中草药制剂等)的治疗方法具有一定效果,对爆发性流行病的预防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使用优质饲料,定期消毒,提高鱼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抗病力.因此,应开展罗非鱼爆发性流行病原体菌及病理学研究,研制快速诊断试剂及有效的疫苗,以控制该病的流行
这个也是网上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