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首页 饲料 饲料科技 科技动态 查看内容

我国与国外饲料添加剂发展水平比较



  2、国内生物饲料技术研发现状

  国内生物饲料技术研发在不少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和重要成果,部分品种达国际水平;但是整体水平依然落后,缺乏战略性和基础性平台技术研究,最新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应用相对落后,对微生物与基因资源研究不重视,模仿跟进国际成熟技术为主,原因在于缺乏源头创新的政策设计和社会导向,也与立项过于刚性、考察指标硬化、产业化目标短而强有关;知不足而后能进,现就五种添加剂产品的国内现状逐一加以分析。

  (1)饲用氨基酸

  我国饲用氨基酸工业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与饲料工业的发展同步,近20年来从无到有发展很快,上世纪世界赖氨酸生产技术和产量由国外大企业垄断,我国的赖氨酸主要依赖从美、日、韩进口,到2005年我国赖氨酸产量占世界的60%多,出口60多个国家。近年,随着我国赖氨酸产能的迅速扩大,进口量逐年减少,出口不断增加。2006年我国赖氨酸及其盐和酯的进口量为2.48万t,出口量则增至14.30万t,从2005年起我国已成为赖氨酸的净出口国。

  2006年我国赖氨酸产能达到60万t/a,产量为40万t左右,产量的猛增是造成出口跳跃性增加的主要因素。我国赖氨酸产品的主要生产企业有长春大成实业集团公司、川化味之素有限公司、泉州大泉赖氨酸有限公司、山东金玉米生化有限公司、安徽丰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等,其中长春大成实业集团公司是我国最大的饲料用氨基酸生产企业,目前赖氨酸产品总产能30万t/年,而这几乎就是我国赖氨酸年消费总量。2007年全国赖氨酸产能过剩约50%。

  我国饲用蛋氨酸基本靠进口,2004年进口蛋氨酸85819t,同比增长17.8%。近年国产蛋氨酸发展也很快。 色氨酸和苏氨酸开始少量应用,几乎全部进口。

  饲用氨基酸生产存在目标氨基酸产率低、成本高、非理性的量的扩张等问题,与国际比较在研发和生产方面的差距都很大。关于重要氨基酸代谢基因工程菌研究工作尚未起步,更没有象先进国家那样进入生产领域。 我国在饲用氨基酸研发方面一直处于落后地位,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产业的薄弱环节,饲用氨基酸在畜牧业中重要地位、技术现状与我国消费大国的形象不对称;由于氨基酸技术研发是长线项目,尤其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才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优势,当非一朝一夕之功和权宜之计所能成就,因此要想占有氨基酸领域一席之地和话语权必须从长计议及早下手。另一方面少数大型企业具备在短期内建起相当规模的低技术含量的氨基酸生产车间的实力,其后发优势不可小觑。随着研发投入增加和生物技术领域新技术快速发展,这些公司如大成在不长的时间内通过准确选题高起点起步、聚集国际人才和技术、占领国际市场等措施在若干方面都取得了可圈可点的进步与成果。

  (2)饲用酶制剂

  目前我国登记注册生产饲料用酶制剂的厂家过百家,为了从饲料应用领域分一杯羹很多其他专业酶制剂企业纷纷通过二次技术开发迅速进入了门槛不高的饲料酶领域;开辟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公司有10多家,2007/08年全国饲料用酶制剂总产量约3万t,国内外产品在中国市场表面上势均力敌,宏观上国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外资企业产品具有质量优势。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饲料酶研制源头创新成果不断增加,近10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在转基因饲料酶研制方面、近年浙江大学和若干新兴公司在饲料酶应用研发方面取得了各具特色的成就。尤其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作为国产转基因植酸酶的第一技术源头、北京挑战生物公司作为国产植酸酶成功产业化和占领中国半壁市场并走向欧美的龙头企业,堪称行业高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典范,为中国饲料酶和整个酶制剂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对整个行业发展都具有借鉴意义;此外,南京农业大学韩正康与加国Manitoba大学Marquardt先生(1996)合作主持的《家禽及猪营养中的酶制剂》课题和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霍启光先生(2002)主持的《动物磷营养与磷源》课题中对四大饲料酶类---淀粉酶、非消化多糖酶、蛋白酶、植酸酶的动物营养效果研究作为中国饲料酶应用技术的开创性奠基工作,迄今依然为我国动物营养学界的代表水平。与世界一流公司的研发和产业化比较,关于饲料酶走向国际前沿致力于源头创新和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潜力巨大、前景良好。

  国产饲料酶生产应用总体技术水平落后,生产远未形成适度规模。在此领域如何整合优势发挥规模效应也有很大空间和余地。2007/08年我国饲料酶产量约3万t产值近2亿元,在饲料工业和添加剂预混料产值中比重分别为0.04%和0.48%,目前我国加酶配合饲料比例约为10%,如按70%配合饲料添加0.2%酶制剂匡算,近期饲料酶潜在需求为10.29万t,尚有8.79万t增长空间;远期(未来10年,2008-2018)按翻倍后的1.50亿t配合饲料的70%添加0.2%酶制剂和t价7,500元计,预期我国饲料酶潜在年总需求量20万t,产值15.48亿元,在预期翻倍的饲料工业和添加剂预混料产值中比重分别升到0.28%和2.75%,比重虽小,但绝对产值尤其其发挥的四两拨千斤的催化作用是绝对值得重视的。

  目前我国所有工业酶制剂总产35万t,产值7亿多元,饲用酶制剂产量近3万t占我国酶制剂产品总产量8.0%,约占中国饲料添加剂总产量10%。饲用酶制剂产值约占我国酶制剂总产值30%,占世界饲料酶总产值11%,占中国饲料添加剂总产值4%,这与世界酶产业和饲料酶产业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不一致的地方有以下方面:①酶制剂作为饲料用途的二次开发技术最近跟进很快,但还有差距;②饲料酶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品种不全、品质不优,基础性研究需要加强;③饲料酶产品t价不到1万元,有些不到0.5万元,比较起来饲料添加剂平均t价2万元,有些氨基酸价位高达5万元/t;④3万t饲料酶产品由100家生产,总产值1.5亿元,平均1家生产300t、产值150万元,多数企业产量甚至不到中试规模,远低于盈亏平衡点;⑤企业间恶性竞争在技术和市场各方面全面展开,急需调整结构、优化品种、适度规模。

  目前研发技术是产酶微生物基因工程技术和传统育种技术并存,部分酶种达到与国际水平。毫无疑问,现代生物技术是饲用酶研究主流技术,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改进酶应用中关于质与量两方面的限制因子既是传统难题也是饲用酶今后主攻方向。国内从90年代中期开始开展饲料用酶制剂方面的基因工程菌构建研究工作,在国家多种科学基金计划的连续资助下,十年来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优良微生物和基因资源、研究材料与方法、人才队伍,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取得了以转基因植酸酶为代表的一批国际水平的硬成果。同时借助于食品、轻工业酶制剂产业发展的已有基础积累和飞速发展的现代生物技术、和国际学术资源的转移介入,我国部分饲料酶研发有望取得突破。但须清醒看到从酶制剂的基础研发到现代化工业生产和全球化贸易网络等高层次来看,国际上诺维信公司的实力和成就稳居老大。仅就诺维信天津生产基地和北京研究院、Genecor Danisco在旧金山和上海的研究中心的软硬件而言勘称世界一流,这些大户的投资出手、战略目光、研发导向与产品品位无不意在打造百年老店,值得我们思考的重要一点是这些国际机构醒目的研究重点是新基因和新生物资源的发现发掘而不是其它。相对讲,单一饲料酶种的研发乃至产业化终属于短线项目,在条件具备能够厚积薄发有所作为的时候,我们应该有勇气和智慧问鼎纤维素酶、蛋白酶等重大饲料酶种和复合酶系等难题,以谋取长线项目的国际话语权和一席之地。

 (3)饲用肽类产品

  目前国内关于饲用生物活性肽集中在实验产品的应用功能研究与生产性能观察等方面和阶段,产品研制技术主要停留在采用蛋白酶水解粗蛋白质资源获得目标产物的水平上,产物是化学成分、结构信息含糊的蛋白质水解混合物,能够快速产业化的成果少或没有,或者说这类工作真正的科学意义上讲都不属于肽科学范畴,因此国内饲料肽类产业还远没有真正起步。

  即使包括食品和医药用途在内 迄今真正产业化的肽类产品只有乳链菌肽和谷胱甘肽,目前银象公司和红梅集团为乳链菌肽主要生产企业,多用于乳制品和肉食品的保鲜。而谷胱甘肽是一种具有多种重要生理功能的三肽。临床上用于治疗肝病、药物和重金属中毒的治疗,并可与抗癌药合用。目前, 谷胱甘肽在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受到人们日益重视。

  而以新药研究为主要目标的基于化学合成水平和分子生物学水平的基础研究刚开始,具有探索性,国内已有的成绩相当单薄,有分量的论文也是屈指可数,但是这代表未来饲用肽类产品技术研发的发展方向,值得及早重点投入,这些工作奠定饲料肽产品技术的重要基础。

  国家十分重视支持肽类产品研制,从九五攻关、第一批863计划开始就从战略高度安排了人用蛋白质(肽)药物基因工程研究项目,取得了较丰富前期成果,积累了人才、材料和方法;国家十一五863计划等渠道都开始安排了饲料用肽类产品研发项目,从接近十年的实际执行情况看,预期目标设计过于前置于肽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阶段、课题目标设想过于空泛宏大而不切实际,必然很难落到实处,还不如实事求是务实性夯实必要的基础更为可靠,那些认为依靠某种抗菌肽产品研究能够替代传统的饲料抗生素的想法既不现实也缺乏科学依据。

  (4)饲用微生态制剂

  微生物添加剂亦称益生菌(Probiotic)和微生态制剂等,主要包括酵母菌、芽孢杆菌、乳酸菌、光合细菌。到目前为止,开发应用的饲用微生物的品种很多,但出于对菌种安全性的考虑,参考欧盟标准和医药法规,我国《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2006)》准予使用的有16种。

  我国对饲用微生物研究始于80年代,目前国内产品以芽孢杆菌、乳酸杆菌、酵母菌为主。以芽孢村菌为主的复合微生态制剂效果好、应用多。据统计,目前年我国微生物添加剂的产量约1万t左右,与需求相差约10倍,远远跟不上饲料工业发展的需要。2001年我国寡糖总产量1.84万t,产值约6.42亿元。饲料行业寡糖产品以异麦芽寡糖、果寡糖为主;研究技术主要是依靠特定酶分解植物性多糖原料或转移合成中间底物获得目标产品,普遍存在目标产物检测难、寡糖生产关键酶产酶水平低、后续分离技术不过关、应用配套研究不深不全、产品质量和应用效果不稳定。得益于功能性食品产业最近10多年的发展,微生态产品研发方法、技术、成果,甚至产品可直接移植到饲料产业,该领域的很多方面,畜牧业生产实践已走在了理论研究和专业法规的前面,监督管理工作相对滞后。

  我国饲用微生物添加剂的应用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4年何明清等利用微生态制剂防治雏鸡白痢除了观察到治疗效果达92.84%外,同时观察到促菌生具有明显促进雏鸡的采食量和提高增重。1987年何明清等率先研制成功8701、8801、8901等畜禽鱼用微生物添加剂。“八五”期间,国家科委对“饲用微生物添加剂”组织重点攻关,“调痢生”等动物微生物制剂纳入“八五”火炬计划。此后,大量新的微生物添加剂被推广应用。近年来,四川农大的仔猪用8501和育肥猪用8701,南京农大的“复合菌剂”,武汉大学的芽抱菌剂——特痢强,吉林农大的931活菌剂,上海的DM432菌粉,北京的增生素等产品在应用中都收到良好的效果。总的来说都具有提高饲料转化率、动物增重、机体免疫功能、防病力和降低幼畜(禽)死亡率的功能。冯定远等(2004)“JBC‘乐图’乳酸菌提高猪生产性能及改善猪肉品质的效果”成果的具体方法是:在饲料中添加0.3%JBC“乐图”乳酸菌液,40℃发酵约8h后饲喂,同时在饮水中添加0.3%JBC“乐图”乳酸菌液,通过喷雾方式净化畜舍养殖环境。此外,水产动物养殖生产中也有把沼泽红假单胞菌等光合细菌微生物添加剂使用于养殖水体中来改善水中生态环境。这一部分发展很快,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此类产品的功能横跨水体环境与养殖两个不同的行业与学科,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在管理上也有交叉形成的真空地带,存留一些监管隐患,值得重视。

  微生物添加剂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①加强饲用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引进国外优良菌种资源,加强菌种资源特别是极端环境特殊微生物资源的搜集;②关注益生菌存活机理研究,细菌附、定植机制的研究以及益生作用的微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原理研究等;③建立饲料用微生物标准实验室,这类产品安全性研究是难题也是弱项,我国兽医学界对此类产品一直颇多质疑,值得引起重视;④应研究建立实验性动物模型、明确饲用微生态制剂作用的科学机理;⑤建立高密度发酵方法,提高我国饲用微生物的发酵工艺和产品后加工工艺水平,以及饲用微生物添加剂加工、保存和使用水平;⑥加强产品质量标准建设和强化监管:尤其应对生产中的菌种、活菌含量、保质期标准和商品标签规范等,制定出可操作和便于检查的细则,规范微生物产品的研制、生产、营销和使用,应尽快制订和完善针对这类特殊生物制剂的专门法规,改变行政监管落后于生产实践的被动局面。

  (5)植物提取物(中草药)产品技术研发情况

  中草药属纯天然物质,有促进动物生长,增强其体质、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生产性能、抗应激和防治疾病等作用,因而受到我国畜牧工作者的重视,做了大量试验,验证了中草药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各种功效。我国现有中草药材13000多种。1990年8月在承德市召开了首次全国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学术讨论会;1991年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开始被列入八五重点科研攻关项目。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全世界范畴内建立了27个以中医中药为核心代表的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其中15个在亚洲,我国有7个。我国中草药品种数量和种植规模均处世界领先地位。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应用中存在不稳定的问题,源于:动物生长条件差异、组方差异和生产工艺差异。市面上中草药饲料添加剂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存在以下问题:①中草药配伍和作用机理还不十分明晰,中草药并非完全无毒、副作用,使用不当,也有毒副反应甚至致命。另外,由于复方中草药功效成分复杂,其中某种成分与其它饲料添加剂可能存在拮抗作用。因此在使用前要先经过安全试验,这方面工作相当薄弱;②中草药饲料添加剂产品多粗糙,系经简单加工的中草药混合物,用量大、起效慢,质量差,很难适应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的需要;③缺乏中草药饲料产品的行业或国家标准,中草药配方也五花八门、缺乏科学性、质量检测无据可依、存在很大随意性。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饲料工业应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我国畜牧业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化集约型生产经营的转变,以及对动物性食品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以防病保健、促进生长、无耐药性、无毒副作用、无残留等优势特点的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替代饲料抗生素是发展必然趋势。我国使用的5000多种中草药中已有200余种用于中草药饲料添加剂。但专门生产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厂家和品牌屈指可数,如:广东中山腾骏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福'牌系列中药制剂;北京天然物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开发咨询中心;云南昆明金星饲料公司生产复方中草药配合饲料(吉达牌);广东乐昌嵩珍营养源研究所兽药厂生产松针粉以及博凯国际(香港)集团郑州博凯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博凯助长灵等。中草药作用元没有得到发挥,有待大力发展。

  因此建议:①深入研究中草药功效成分、各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在动物体内的作用机理、组方配伍方式、加工工艺炮制方式等;②按照效果明确、成本合算、药源广泛、稳定性好、无毒高效、易于控制等配方原则,推进制剂微量化、产品系列化、质量标准化;③进行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生产技术及工艺工程化研究;规范经典的提取、浓缩、分离、干燥、造粒等单元操作过程。同时研究新的生产工工艺技术;研究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多种剂型;研究新型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生产设备,实现生产程控化、检测自动化、输送管道化、包装机械化,使饲料添加剂生产能够形成规模,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参与国际市场竞争;④建立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质量标准,利用现代植物化学理论和仪器分析手段,对中草药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分离、鉴定,根据中草药有效成分分析、试验动物反应、安全性研究等提出明确的理论及其质量控制方法。同时,管理部门应尽快制订科学的质量标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头晕

伤心

搞笑

抗议

路过

已阅

支持

超赞
您可能感兴趣

    最新评论

    发布主题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7-19 01:52,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