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玉米市场走势分歧现象较为明显,其中华北、黄淮地区由于部分用粮企业节前备货增加,市场采购需求出现增长,山东、河南和河北部分地区玉米价格因此出现小幅上扬;南方销区玉米市场价格较为稳定;而东北玉米市场却显得有些偏弱,部分地区玉米价格出现明显下跌,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市场弱势特征逐渐显现,玉米价格出现高位回调 近日,东北产区玉米市场供求矛盾较为突出,市场弱势特征开始显现。一方面农户售粮积极性提高,市场供给加大;另一方面深加工企业经过元旦期间积极高价采购后,目前库存较为充足,继续大量采购积极性降低,促使东北地区玉米价格大部分保持平稳,局部地区开始动摇并出现高位回落。其中吉林省内玉米自然水收购价最低每500克(下同)0.52元,最高0.61元,大多在0.56元;折安全水最低0.65元,最高0.72元,大多在0.70元。而玉米深加企业吉林长春大成公司国标二等玉米收购价格已调至每吨(下同)1380元,较上周回落20元;松原赛力事达14%水分挂牌价格为1340元,较上周初跌30元。降价后,赛力事达收购量有所下滑,近几日维持在2000吨水平;黑龙江华润公司收购价格1360元,17%水分,较上周下调10元,日收购量6000吨。 节前农民变现资金销售玉米积极,市场供给明显增加 自新粮上市以来农民惜售心理严重一直是影响市场价格变化的主要因素,虽然目前农民保存手中的余粮仍然采用传统的自然烘干方式,但今年东北新玉米上市期较往年明显推迟,而且目前春节已经临近,农民为筹备资金购至年货,需要出售一些玉米变现资金,以致近期东北主产区农民玉米上市量开始增加,市场供给能力较前期明显增强,促使部分地区玉米价格高位回调。 深加工企业玉米库存偏高,效益萎缩,收购态度较为谨慎 近日,东北地区深加工企业米库存大多已经明显提高,继续大量增加库存受到资金、仓容和价格风险制约,用粮企业玉米收购量难以与农民玉米上市量同步增长。据了解,吉林省内大型玉米深加工企业目前已收的玉米已接近库存的70%左右,年前完成即定计划几乎已成定局,现在企业正考虑适当调整收购价控制收购数量。而黑龙江当地一些深加工企业因资金及价格问题,收购量降低,近期有少量收购主体退出市场。同时,目前部分深加工企业已经陷入亏损局面,而东北玉米价格已经同比每吨高出200—270元,更多的高价玉米难以承受。因此,东北局部地区玉米价格出现明显下跌,另有一些企业玉米收购价格也存在暗跌现象。 东北饲料养殖业面临风险加大,饲用玉米消费下滑 目前,正值寒冬季节,这样生猪补栏并不积极。虽然眼下猪肉价格仍处历史高位,仔猪价格也是居高不下,但是由于东北部分地区蔓延着猪的无名高热综合症,生猪补栏形势十分严峻,存栏量水平不断下降,再加上近期肉价颇有下滑的趋势,而禽流感可能卷土重来,使得养殖饲料企业面临更大风险,东北饲料、养殖市场相对国内其它地区更为疲弱;据了解,目前东北猪饲料销量环比约下降10%—20%;这样饲用玉米消费量相对大幅减少。 吉林玉米竞价交易质差量少价低,对市场影响尚未体现 1月20日,倍受关注的吉林省2007年定购及保护价玉米竞价交易会圆满结束。据了解,本次竞价交易会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281328吨玉米共分为 48笔交易合同,在半小时内顺利完成竞价,成交率为100%。所有交易委托中,除四笔分别以每吨(下同)1240元、1260元、1290元、1340元价格成交外,其它均以底价1220元的价格成交。最高价格为1340元,最低价格为1220元。由于本次拍卖的玉米质量要次于以往吉林省竞价的“老粮”,所以成交价格偏低,基本底价成交,成交数量居多的企业均为具有进出口指标的大型粮油企业,目前来看对市场影响尚未体现。 出口玉米合同基本落实,对市场促进效应已经释放完毕 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出口玉米310万吨,相比2005年减少550多万吨,减幅为64%,不过12月出口相比上月大幅增加,出口量达50万吨,这也是11月份价格大幅上涨的原因之一。但是,近日有消息称,令人关注的430万吨玉米出口合同目前基本落实完毕,出口商前期面临的收购压力已经得到基本解决,余下的部分缺口在随后的二十天时间里也基本补齐,出口玉米的需求提振效应已经释放完毕。 综上所述,由于目前东北玉米价格仍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农民节前玉米销售积极性提高,而深加工企业现有玉米库存相对较高,高价格、高水分玉米、高库存难以继续,收购量受到制约;而目前南方饲料企业节前批量采购大多基本就绪,况且,东北饲料养殖业面临更大风险,饲用玉米消费下滑;而出口玉米合同基本落实,对市场促进效应也已经释放完毕,再加上东北车皮难发,价格相对偏高,发往南方玉米数量有限,为此,近日东北玉米购销市场出现短期供大于求现象,尽管玉米水分有所下降,部分地区玉米价格仍出现下跌,预计春节前这种弱势行情仍然存在,但继续下跌空间相对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