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进入中国给养猪业造成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从三公里扑杀到定点控制,从拔牙式清除到带毒生产,均遭遇了困难,我国非洲猪瘟疫情控制的成功率极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种,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但技术因素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非洲猪瘟的诊断工作中,漏检率始终居高不下,给临床处置和生产管理带来极大困惑。其中,试剂盒和监测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可重复性以及时效性未能满足现实要求,尤其是血液学检测的滞后性和污染危险性已经引起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养猪场主的高度关注。 非洲猪瘟病毒在自然感染的情形下首先形成口腔内的局部感染,此时是实施检测和监测的黄金期。若局部感染进一步发展造成全身性感染的病毒血症,则猪群出现厌食、呕吐、流产和出血,此时的检测已经失去了生产指导意义。 唾液中的病毒出现较早,唾液学检测的优势逐渐受到推崇。 不过,唾液中酶的活性较高,对病毒核酸检测也会造成干扰,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同时备受质疑,尤其是口腔拭子和鼻腔拭子更不适合用于非洲猪瘟的检测和监测。解决上述样本检测结果的可重复性事关非洲猪瘟定点清除(拔牙式清除)能否成功实施。 经过长期的跟踪研究(以蓝耳和环状病毒作为检测目标),唾液检测的病原检出率大大高于血液学的病原检出率已经被完全证实,非洲猪瘟的情况也与此非常类似,摒弃血液学核酸检测已成非洲猪瘟防控的当务之急。 从实际情况来看,拔牙式清除的三种方式及效果:根据症状拔牙,失败率100%;根据血液检测结果拔牙,成功率50%左右;根据唾液学检测结果拔牙,成功率接近100%。 唾液检测的几点要求:1、停料(2~12小时)后采集唾液;2、采集的唾液加入核酸保护液;3、冷藏或冷冻运输;4、冷冻保存唾液样品;5、唾液样本检测前取样无须离心。 满足上述条件,根据猪场单元格划分的实际情况实施“拔牙”,将大大提高定点清除的效率。 原创: 樊福好 来源:兽医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