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8日晚间,中央商场发布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祝义财直接持有的41.51%及通过江苏地华间接持有的14.5%股权遭轮候冻结。 而祝义财同时为雨润集团的实际控制人。 对中央商场及其投资者来说,这一消息可能已经“见怪不怪”了,毕竟在此之前,申请冻结这部分股权的还有华润深国投信托、中航信托、华融资产、西部信托、信达资产、包商银行等一长串的名单。 不过,这却也反映出了一代巨头雨润集团求生的艰难。 祝义财的雨润食品(1068.HK)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 作为曾经的肉制品巨头,一度稳坐行业第一的交椅。而其背后的雨润集团,更是接连在农业、房地产、金融、旅游等行业屡屡出手,声势撩人。 然而, 自2011年开始,危机出现。 一方面,雨润食品经营状况掉头向下,营收逐步下滑,利润连年亏损;另一方面,多元化业务多个项目被曝停工,裹足不前。 更加重要的是,2015年3月,突然传出雨润实际控制人祝义财遭监视居住的消息,随即引发整个集团体系债权人恐慌,资金链迅速紧绷,债务出现违约。 在雨润食品2017年半年报中,甚至明确出现了“寻找战略投资者”、“为若干非核心资产寻找买家”等字眼,试图断臂求生。 行业一哥,为何最终竟落得如此境地。究其原因,或许,在于一个“赌”字。 雨润的发展与成长 提及“雨润”二字,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肉制品,而雨润集团的祝义财,也的确是靠屠宰业起的家。 1991年,适逢改革开放初期,得益于市场的放开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肉食品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面对如此情况,原本倒腾水产生意的祝义财果断抓住机会,投入全部家当成立了加工厂,杀进市场。1993年1月,工厂正式迁址南京,南京雨润食品公司(雨润食品前身)正式成立。 面对越来越庞大的市场,祝义财并不满足,为了取得更快的发展,雨润食品开始了发展过程中第一次惊现跳跃——收购南京罐头厂。 当时的南京罐头厂由于经营不善,负债高企,而其拥有的厂房、设备,特别是土地,在当时却是稀缺资源。 但想要完成收购,问题同样明显。 一方面,当时的雨润食品资产总额不足千万,南京罐头厂总资产则高达7000万元,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蛇吞象”行为;另一方面,彼时,全国范围内都还未有过民企收购国企的先例,祝义财想要第一个吃螃蟹,困难可想而知。 当然,最终的结果众所周知,雨润食品不仅成功吞下了南京罐头厂,而且在随后的数年时间内,又以相同的手法,在全国范围内拿下三十家左右类似的国企,可谓四纵狼烟,狂飙突进。 祝义财的这一次冒险是成功的。2001年,公司的营业收入更是达到了34亿元的销售额,且早在1999年,其就已经登上了低温肉制品占有率行业第一的宝座。 通过对国企的大规模兼并,雨润食品完成了从0到1的转变,接下来,祝义财的目光,瞄准了资本市场。 2005年底,雨润食品完成港股IPO,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A股与H股的接连出击,举牌与IPO的相互配合可谓环环相扣,雷厉风行,但这背后,无疑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 不过这次,幸运女神,似乎离开了。 多元化扩张的快乐与烦恼 “为了把食品做好,其他不熟悉的产业,我们不做,靠投机的行业也不做”,这是祝义财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只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祝义财“熟悉”的行业,似乎多了点。 从食品行业,到资本领域,再到多元化发展,“扩张”二字,其实一直贯穿着雨润发展的整个脉络。 2002年5月16日,江苏地华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江苏地华”)成立,拉开了雨润多元化发展的序幕。 而后的数年时间,雨润集团相继进入地产、物流、旅游、金融等诸多领域。截至2012年底,宣布上马项目总投入就已经超过千亿元。在2011年年初雨润集团内部会议上,祝义财更是提出2015年集团整体营业收入2100亿元的目标。 然而,巨额的投入带来巨额营收的背后,却是对资金的日益饥渴。祝义财开始通过各种手段筹措资金。其中,集团非食品项目的投资,从食品版块抽取了大量血液。 一边是疯狂的投资扩张,另一边则是对上市公司疯狂的抽血,这无疑对实控人祝义财的经营及资金把控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是雨润集团的又一次惊险跳跃。 稍有不慎,就可能摔入万丈深渊。 万丈深渊 多元化扩张的雨润集团,营收规模取得了快速增长,但其起家之业——雨润食品,却出现了危机。 2011年开始,一直以”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为口号的雨润食品,接连曝出多起产品中出现头发、包装塑料、金属卡扣等异物,出现瘦肉精残留的问题。 2012年,祝义财以“投放更多时间于社会事业及其个人其他投资及责任”为由,辞去雨润食品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雨润食品经营状况开始掉头向下。 根据雨润食品财报。 危机最严重的2017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8亿港元,同比下降35.4%,与2011年巅峰时期的323亿港元,更是相差甚远;同时,公司再度亏损5.51亿港元,而自2015年上市来利润首次为负以来,已经累计亏损58.7亿港元。 公司股价,也从2011年30港元/股的高点,跌落至彼时的1港元/股左右。 对此, 消费品专家肖竹青向野马财经(微信公号:ymcj8686)分析称, “这主要是因为战略上不够专注,后期的人才和资金都跟不上扩张速度,而中国猪肉价格市场本身波动水平较大, ‘不专一’的雨润,缺乏行业产业链上的全方位支持,极易在行业跌中出现问题。” 营收连年下滑、利润巨额亏损......雨润食品已经站在了万丈深渊的边缘。 可祸不单行的是,2015年3月27日,中央商场发布公告称,检察机关于2015年3月23日起,对公司董事长、实际控制人祝义财执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强制措施。 消息一出,市场震动。 一方面,各家机构旋即收紧对整个雨润体系的借款。诸多雨润集团及旗下子公司的金融合同债权持有人要求法院冻结祝义材个人财产以及所持有上市公司的股权,其所持有中央商场股权,已遭华润深国投信托、平安银行(000001,股吧)青岛分行、以及最新的工商银行安庆分行等多家机构申请冻结。 另一方面,公司裁员,动荡难安,根据相关财报,2011年雨润食品员工总数2.1万,2016年底已经下降至1.2万,2017年上半年末,更是只剩下1万人。 更加重要的是,突然降临的黑天鹅引发了资金的挤兑,这使得造血能力本已堪忧的雨润食品及雨润集团,深陷债务泥潭。 截至2017年上半年,公司未偿还银行贷款及其他贷款为71.5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60亿元),其中,42.19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35.2亿元)贷款已到还款期限,尽管公司已经与银行积极协商,但仍有6.92亿港元未获展期。 与此同时,雨润食品在2017年6月30日的现金及等价物余额只剩1.69亿港元,完全无力支付上述欠款,资金链随时可能断裂。 曾经的千亿江山,风雨一片飘摇。 艰难求生,曙光初现 困境中的雨润集团自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谋求出路。 一方面,努力寻找白衣骑士。 融创中国董事局主席孙宏斌彼时表示,看好雨润集团旗下的中央商场、农产品(000061,股吧)和物流以及保险板块,认为很有潜力,各板块之间形成正向协同作用。 然而,因为部分交易没谈拢和交易债务的复杂性,该计划在2016年1月夭折。 孙宏斌退出之后,澎湃新闻曾报道称,碧桂园也有意向接手,甚至已经派驻一些人员也进入雨润地产业务担任高管,双方地产业务在三四线城市布局的相似性,亦引发坊间舆论对此收购的看好,只是最终也不了了之。 不过,虽然错失了孙宏斌、碧桂园,也一直未能整体引入战略投资者,但雨润集团终究是找到了援军——佳源国际(2768.HK)。 2017年11月17日,佳源国际以24.5亿元收购扬州雨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全部股权,此次补血无疑让雨润集团长舒了一口气。 在寻找接盘侠的同时,雨润集团在经营层面的自救亦有起色。 2017年报显示,公司全年亏损19.15亿港元,同比收窄18.2%;定息债务比率从2016年的81.4%下降至69.9%;员工人数也从半年前的1万人小幅回升至1.1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年报称虽然公司违约贷款进一步上升至59.16亿港元,不过在沟通过程中了解到,银行不会采取极端措施,希望公司能保持正常运营。 对此,江苏某相关银行人士解释,从雨润集团债务、资产状况来看情况比较糟糕,贸然处置各方债权人的损失都会非常大,同时其主营业务并没有停止运作,品牌影响、生产能力、销售渠道都还在,因此大家冻结的大都是中央商场股权此类不会影响公司正常经营的资产。 当然,其同时强调,各方对雨润的耐心还能保持多久也都是未知数。 至于祝义财所持中央商场股权被再度轮候冻结,中央商场董秘办表示,这应该是旧债到期所引发的冻结,不会对公司目前状况造成影响。 只可惜,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以并不充裕的造血能力,去支撑疯狂的多元化扩张,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脆弱的资金链,在不期而至的黑天鹅面前,是那样不堪一击。 来源:黑马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