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对于不超过350头母猪的家庭农场来说,采用三周批次生产的策略,可以减少劳动力成本。农场需要采取全进全出生产方式,来获得利润,并通过精确的猪只流动最大化地增加农场产量。三周批次生产,可以为家庭农场提供更多的创利机会。 6、三周批次生产保育舍如何安排 断奶仔猪转保育有两种安排的可能性。一般猪4周龄时断奶(在7公斤),保育目标要求使它们在10周龄时达到30公斤,这意味着需要2个哺乳批次时间。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供: a)断奶仔猪在保温的栏舍从开始的7公斤饲养到18公斤,大约3个星期(需要考虑清洗时间),然后18公斤的猪再移到相对冷一点的保育栏位再饲养到30公斤(住剩下的三周)。 b)断奶仔猪在保育栏中从7公斤一直饲养到30kg时(6周时间)才移出。这就要求所有的保育栏舍都必须提供加热装置(减少了清洁和移动时间)。由于在断奶区域和生长/育肥区域的房间较少,温度相对更容易控制。 7、三周批次生产育肥舍如何安排? 30kg的仔猪放入育肥舍中饲养,大约经过12周后,即4批左右的时间即可上市。或者使用生长舍将猪养到45kg,即一个三周批次。 使用什么理论利用好4批生长育肥舍。猪只如果22个星期的生长达不到出售的规定体重,那就需要提供额外的育肥舍。注意,猪舍必须保证符合欧盟饲养条例,这迫使猪的转移约在30公斤或50公斤,但绝对不是65公斤。 理想的断奶仔猪-育肥生长体系为30 kg至95 kg,这意味着猪只在屠宰前只需转移两次。这减少了猪的应激频率,减少了清洁时间和移动猪只工作量。在美国和西班牙,有些农场甚至从7公斤断奶仔猪一直养到100公斤育肥猪(一条龙饲养)。 8、三周批次生产对于弱仔的安排 在三周批猪只流动模型中,其中10%较小的断奶猪被专门放到护理栏,仍然可以使用三周批次技术。10%被边缘化到护理栏的仔猪,三周后可以在下一批次或者再下一批次重新掺入。注意刚断奶的猪不能这样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育肥猪的变异系数,而不是将比较脆弱的新断奶仔猪置于更多的感染压力下。 三周批次生产的另一个优点是使得病弱猪相对集中,因此我们也就值得花时间照顾它们。比如说,每周10头母猪,10%断奶猪为病弱猪,那就只有10头病弱猪只,而三周批一个30头母猪的批次单位,则集中了30头病弱猪。 9、三周批次生产中猪只的销售安排 三周批次生产的猪只,允许农场使用更大的运输卡车来销售猪只,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运输成本。特别对于那些苗猪场来说,这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在每周10头母猪生产的农场,一批只有100个断奶猪。实施三周批次生产,每批有30头母猪生产,就会有300头大小一样的断奶猪,这会给农场带来更多的合同,一次做到满负荷实现全进/全出更容易。 在育肥后,动物仍然可以每周出售,如果需要,在生长育肥舍可以有3周的空栏时间(必须为下一批猪留出清空和清理的时间)。这样,农场的育肥舍也会像分娩舍一样清空了之后再清洁消毒。同时减少销售次数降低了运输成本。 10、三周批次生产猪只流动模型 三周批次生产,猪只的流动很容易理解。由于猪的生物学特性,三周的批处理独特地允许家庭农场的活动集中和专业化。这就保证了假日和周末可以休息。传统养猪的例行程序被打破,也允许更多的社会人士进入猪场。如果他们也能得到这样的待遇,实际上猪场会更容易找到员工。 因为猪场三周分别有不同的状态,所以全进/全出更容易实现,农场生产变得更有规律。 表3 三周批次中母猪生产事件的时间表
上表解析,比如A组母猪第一周上产床,到第五周时实施断奶,那么A组母猪在接下来的第六周可以发情配种;同样B组母猪在第四周上产床,到第八周时断奶,那么B组母猪在第九周时发情配种,其余C组等依次类推。整个的七个批次完成后,第1周分娩的A组母猪在第22周将近80%重复分娩,依次类推。 11、三周批次生产之优点 ·所有生长猪群严格的全进全出,将导致全场疾病感染压力减轻,从而改善猪的生长速度。 ·对所有生产的畜群建筑都能进行定期冲洗和消毒 ·猪只的移动减少 ·可以更好地利用疫苗,350头母猪场甚至250头份大瓶装的疫苗可以使用。 ·工作人员在不同周的工作更加专业化 ·会更多地关注配种程序 ·仔猪更容易培养 ·可能会降低运输成本 ·更广泛地为社会所接受—有时间休假的家庭农场 12、三周批次生产的缺点 ·为了保持预期产量,每批需要额外多配几头母猪; ·依赖后备母猪的补充,当然任何批次生产系统都依赖于后备母猪的补充; ·如需要改变到三周批次生产,会给当前周批次增加压力,在6个月转换期之内可能会带来部分的损失。 13、除三周批次生产之外其它的批次生产模式 如果农场按标准产量核算,而不是追求每头母猪更高的年产胎次,三周批生产模型会为社会所接受,因为这样可以真正做到全进/全出。除此之外生产上还常见到每周批次模式,10天一批次模式,2周批,4周批或5周批模型,农场究竟适合使用什么样的批次生产模型,一般是根据农场规模大小,依据收入最大化和投入最小化的原则进行选择的。 14、如何从连续生产转化为三周批次生产? 与企业的任何变化一样,在做出改变前需要进行缜密的思考和规划。三周批生产要依靠足量的后备母猪储备,短时间改变断奶日龄,以应对猪场的断奶和生长猪的变异性。表2显示了生产事件的时间表。猪场必须与提供后备母猪的种猪场精诚合作,提前做出规划。甚至某些时候一些仔猪不足21天断奶也是可接受的,因为这是改善猪长期福利计划的一部分。 表2 从单周批转变成三周批生产事件顺序
前面表格假设8周为后备母猪的导入期。注意在他们的第2,3或4发情期到达后,可以作为后备母猪参与配种,以确保达到繁殖目标。及时的后备母猪导入对配种计划至关重要,注意后备母猪必须是在断奶周引入(基于后备母猪四烯雌酮停用5天后发情的假设)。 注意从3个不同的每周断奶母猪中组建一个批次母猪: ○先断奶一周的母猪,饲喂0.4%四烯雌酮7天,以延迟它们约一周左右的循环时间。或者,将母猪从分娩舍中移出,将其随仔猪一起赶到铺有稻草的猪舍内,然后在第5周时断奶。 ○正常断奶在4周时进行 ○另外还有一组母猪仅哺乳3周即断奶。这样可以为预期的分娩释放大批量的产床,因为过去的周批次生产每周都有母猪上产床。 因此,从表2可以看出,后备母猪(100Kg)须提前7-9周作好准备,一般农场理论上需要30周(9周+21周)才能转型成功。如果加上育肥舍也转换成三周批模型可能还需要16-18周。 这样全场的转型需要46-48周。 三周批生产总结 三周批次生产可以为我国传统的家庭农场提供一种优化产量、提高利润的猪只生产方法,也更容易为国内中小型猪场养殖者所接受。 但每个猪场在作出决定之前,为慎重起见必须统一思想,猪场内部需要就批次化生产进行多次动员讨论然后再予以实施,这样成功的概率才会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