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狂犬病病毒在病原分类上属疱疹病毒科,是一种DNA病毒,临床上极难发生变异。伪狂犬病是一种以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发热,奇痒(猪除外)及脑脊髓炎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和产仔旺季多发,往往是分娩高峰的母猪舍首先发病,窝发病率可达100%。发病猪主要在15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最早日龄是4日龄,发病率98%,死亡率85%。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率可下降,成年猪轻微发病,但极少死亡。母猪多呈一过性或亚临床感染,很少死亡。 猪是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宿主,其他家畜如反刍动物、猫和狗在自然环境下也常有感染。许多野生动物,反刍类和食肉类以及野生啮齿动物对此病易感。 一、流行病学特点和传播途径 发病季节: 冬春季节转换和产仔集中月份 传染来源: 隐性带毒猪 引进阳性猪 其他带毒动物(老鼠) 猪是伪狂犬病的唯一自然宿主,对其危害大。可致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及胎儿干尸化。对初生仔猪则引起神经症状,出现运动失调,麻痹,衰竭死亡,病死率100%。而成年猪多呈隐性感染,但可引起呼吸道症状。 1、传染源:病猪、带毒猪及带毒鼠类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主要从病猪的鼻分泌物、唾液、乳汁和尿中排除,有的带毒猪可持续排毒一年。 2、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主要是直接或间接接触,还可经呼吸道黏膜、破损的皮肤和配料等发生感染。妊娠母猪感染本病可经胎盘侵害胎儿,泌乳母猪感染本病的1周左右乳中有病毒出现,可持续3~5天,此时仔猪可因哺乳而感染本病。 3、潜伏期:本病潜伏期一般3~5天。 二、临床症状 1、发病仔猪最初眼眶发红,闭目昏睡,接着体温升高到41℃~41.5℃,精神沉郁,口角有大量泡沫或流出唾液,有的病猪呕吐或腹泻,内容物为黄色,初期以神经紊乱为主,后期以麻痹为特征。最常见的是间歇性抽搐、癫痫发作、角弓反张、盲目行走或转圈、呆立不动。出现神经症状的仔猪几乎100%死亡,发病仔猪耐过后往往发育不良或成为僵猪。 2、20日龄以上的仔猪到断奶后小猪症状轻微,体温升高到41℃以上,呼吸短促,被毛凌乱,不食或食欲减少,耳尖发紫,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低于15日龄以内的仔猪。 3、4月龄左右的猪,发病后只有轻微症状,有数日的轻热、呼吸困难、流鼻汁、咳嗽、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有的猪呈“犬坐”姿势,有时呕吐和腹泻。 4、母猪有时出现厌食,便秘,震颤,惊厥,视觉消失或结膜炎,有些母猪分娩延迟或提前,有的产下死胎、木乃伊胎或流产,产下的仔猪初生重小衰弱,弱胎2-3日后死亡,流产发生率约为50%。 怀孕母猪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肉眼病变: 病猪脑脊液增多,脑水肿,小脑出血 肝,脾脏肿大,有白色坏死点(针尖大小) 肾脏点状出血(针尖大小) 肺炎,肺水肿 扁桃体有坏死(不常见) 脸部皮肤损伤少见 显微病变: 脑膜炎 脑炎 动脉管袖套现象 气管炎 肝脏和脾脏坏死 肠道损伤 三、伪狂犬病PR流行的最新变化 非免疫猪群会出现典型伪狂犬病症状 母猪:大面积死胎、流产、木乃伊,返情比例高 生长育肥猪:表现为严重的呼吸道疾病症状 仔猪: 高发病率、高死亡率 高烧、呕吐、拉黄色稀便 典型神经症状 免疫猪群 母猪:会零星发生死胎、流产、木乃伊,有一定比例母猪返情 生长育肥猪:严重呼吸道疾病症状 仔猪: 低发病率、低死亡率、 拉黄色稀便 呼吸道疾病症状 偶尔出现神经症状 四、为什么使用PR疫苗后仍然会有伪狂犬病的零星发生? 这还是应该从从伪狂犬病特点说起。 PR病毒排放和潜伏感染:通过呼吸道分泌物、精液、流产胎儿、胎液。在感染第后2天至10-14天,有时到19-20天。感染后7个月内,免疫抑制时可持久到18个月,在三叉神经及脑组织内检测到。所以猪一旦感染PR会终生带毒,或周期性发作。当然潜伏感染可通过PCR检测到。 抗病免疫力特性 体液免疫:本身保护作用不全 (Kit et al, 1994,Boersma et al. 1998)。在感染后8天可检测到,滴度从1:2-1:4上升到1:128-1:512并维持几周。但中和抗体不能阻止病毒在鼻咽内的定植 母源抗体是母猪血清抗体水平的2-3倍。小猪血清抗体在分娩后1天内与初乳抗体水平一致。母源抗体的半衰期大约10天。所有母源抗体到16周龄时完全消失。 (注意:对支原体 M.hyo, 传胸(APP)的母源抗体只维持3-4周。对细小病毒(Parvovirus)的母源抗体可维持6个月。对PRRS的母乳抗体可维持8周,但只能保护3周。) 局部免疫 细胞免疫:在感染后7-14天产生并维持到170天。 伪狂犬(PR)有占位效应:预防潜伏感染 PRV疫苗接种小结: 接种疫苗并不能产生100%的保护 接种过的猪仍可能感染 接种过的猪还可以发病 接种过的猪仍可以排出病毒 五、我们对PR疫苗接种要有全面的认识 当前PR疫苗接种仍然是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疫苗接种可以: 1、减少感染 2、减轻感染猪发病程度,缩短PR病程 3、减少病毒产生时间(4x) 4、减少潜伏感染(1000x) 5、减少疾病反复发作 关键是要选择市场上比较优秀的疫苗。 首先选择PR活疫苗,必须选择 gE(gI)基因缺失疫苗,因为它能区分感染猪和免疫猪,同时要选择安全的基因缺失疫苗,对各年龄猪只安全,对其他动物也安全。 PR灭活苗免疫保护不全,因为: 1、PR灭活苗只有体液免疫、局部免疫和细胞免疫不强 2、PR灭活苗对伪狂犬病病毒的攻击门户没有保护 3、免疫猪还可感染、发病 4、免疫母猪所产小猪也可感染、发病 所以临床上笔者建议两种疫苗可以结合使用。活苗的特点能快速刺激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免疫力维持时间持久,很好地预防仔猪死亡、母猪流产。可以用于普防;而灭活苗可以提高母源抗体滴度,可以在产前一个月用于跟胎免疫。 其次选择合适的接种方式:肌肉注射,喷鼻接种 喷鼻接种: 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 尽快建立细胞免疫力 减少阳性猪野毒的排放 喷鼻接种切断实验攻毒猪 病毒的排放 再次安排合适的免疫时间 全场猪群都必须免疫 母猪 每年对母猪进行 3 - 4次 便于管理 猪群免疫力比较一致 后备公母猪 在进入猪群前两次免疫,免疫间隔3周 小猪 3日龄以内 喷鼻免疫 4 - 5 周龄 喷鼻加强免疫 8 -12 周龄 肌肉接种 笔者特别提倡2-3日龄仔猪早期喷鼻免疫接种,这一点我们许多猪场并没有做到。 喷鼻免疫可以避免仔猪早期感染 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 但免疫力维持时间短 另外在PR爆发时要做到准确诊断 所有日龄的猪都必须进行喷鼻接种, 或肌肉注射 肌肉注射的猪,2周后加强免疫 六、当前几种控制和消灭PR方法的比较 1、PR治疗:本病无特效治疗药物,对感染发病猪可注射猪伪狂犬病高免血清(猪场可以用淘汰母猪血制备),它对断奶仔猪有明显效果,同时应用黄芪多糖中药制剂配合治疗。对未发病受威胁猪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2、预防措施: ① 本病应以预防为主,对新引进的猪要进行严格的检疫,引进后要隔离观察、抽血检验,对检出gE阳性猪要注射疫苗,不可再做种用。 ② 种猪要定期进行活苗免疫,育肥猪或断奶猪也应在2~4月龄时用活苗免疫,猪场如果只免疫种猪,育肥猪感染病毒后可向外排毒,会直接威胁种猪群。 ③猪场要进行定期严格的消毒措施,建议使用2%的氢氧化钠(烧碱)溶液或酚类消毒剂。 ④ 在猪场内要进行严格的灭鼠措施,消灭鼠类带毒传播疾病的危险。 3、比较彻底的措施--淘汰清群: 方法:扑杀—消毒—空置30天以上不进猪. 时间:选择在温暖月份. 优点:成功率大. 缺点:费用高. 4、后代隔离: 方法:执行10-21天断奶,然后转入“清洁区” 优点:阻断多种传染因子的传播 缺点:对仔猪管理不利. 注意:母猪舍应无毒 5、现场比较经济的措施--加强检测和淘汰: 方法:引进没有感染PR的种猪以取代已经被感染PR的种猪. 优点:对管理影响小,实施方便. 6、管理与免疫:与检测和淘汰方法相似 不同点:在一定时间内无需进行全群的检测和淘汰,而是在淘汰血清学阳性的种猪时,用血清学阴性的种猪按正常的更新计划进行换代。 特 点:花费时间较长,当最后所测猪群中所有猪只均为阴性时,则可认为该场无PR感染。 7、实施PR清除计划: 血清学检查阳性猪可以注射基因缺失灭活苗,间隔4-6周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每隔4个月注射1次,每半年进行一次血清检查。 将野毒感染阳性猪隔离饲养,逐步淘汰。 仔猪在100日龄时gE抗体阴性者留作种用,在100-110日龄接种gE基因缺失苗,在130-140日龄加强免疫一次,而后每半年免疫一次,每半年进行一次血清学检查。 及时淘汰野毒感染血清学阳性猪。 野毒感染血清学阳性猪,注射灭活苗或基因缺失苗,然后间隔4-6周时再注射一次,最后作为育肥猪饲养出栏。 种猪除进行两次间隔4-6周基础免疫外,在配种前应注射一次活苗。 每个猪场可以根据自己猪场的特点选择其中一种方法,不过采取任何措施前一定要做经济效益的评估。 作者:施增斌 来源:养猪职业经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