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繁殖性能是衡量猪场生产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而后备母猪的培育,则决定了母猪的繁殖性能。因此,后备母猪的培育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后备母猪培育包括选育、营养与饲养、生物安全、发情刺激等环节,本文仅就营养调控需要注意的方面进行探讨。 后备母猪的培育目标 及时高效地培育出优良后备母猪,更新繁殖母猪群,提高母猪繁殖效率。后备母猪配种必须达到2个标准,即性成熟和体成熟。
营养对后备母猪发育的影响 与商品肉猪追求最快的生长速度和最大的肌肉沉积不同,后备母猪追求的是获得优良的繁殖性能,因此后备母猪的营养需求与商品肉猪也不一样,目标是通过营养供给特别是生殖营养的调控,达到最佳的繁殖生理状态,提高繁殖性能。 为了尽可能地满足后备母猪不同阶段对营养的需求且便于饲养管理,通常我们将后备母猪分为前期、后期两阶段,其培育目标分别为:
能量 后备母猪摄入的能量水平不仅体现在其增重和背膘厚上,还通过影响卵巢功能和内分泌激素的分泌影响其初情期的启动,也会影响后备母猪在整个繁殖期间的淘汰率和提供断奶仔猪数量。 因此,我们要给后备母猪提供足够而又不过量的能量。通常饲料中消化能水平设置为3100~3200kcal/kg,通过调整采食量来调整能量摄入量。配种前2周采取催情补饲,可刺激动情激素的分泌和排卵,促进发情表现。 蛋白质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组成动物体一切细胞、组织的重要成分。后备母猪蛋白质的缺乏和氨基酸的不平衡会明显延迟初情期。后备母猪日粮蛋白质含量前期一般为16~17%左右,后期以15~16%为宜。配制后备母猪日粮时不仅要注意蛋白质数量,更要注意蛋白质的质量和氨基酸水平,氨基酸需要因母猪品种、体重阶段、饲喂模式而异。 NRC(2012)将后备母猪分为三个阶段(50~75kg、75~100kg、100~135kg),其蛋白质需要量为(消化能为3200kcal/kg):
由于受饲养规模、设施和管理等因素限制,个人认为分两阶段更合适,前、后阶段可消化赖氨酸分别为:0.82%、0.70%。 纤维素 纤维素虽不能供能,也不能被单位动物胃肠道消化,但作为第七大营养素,对猪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它对后备母猪的作用包括:调控采食量;降低日粮能量浓度,增加日粮体积;增加饱感;扩充胃肠道容积;促进肠道蠕动,增进肠道健康。饲料中粗纤维素的适宜水平为2.5%~3.5%。 矿物质 后备母猪的矿物质需要:钙、磷是动物骨骼正常生长和发育的重要保证,母猪分娩前盆腔发育不充分,易导致难产;肢蹄不健壮,会导致被提前淘汰。母猪对钙、磷的需要量非常大,特别是在哺乳期的母猪,钙、磷始终处于负平衡状态,经产母猪出现的肢蹄疾病与后备母猪培育不到位相关。因此,后备母猪必须尽可能沉积更多的钙和磷。 NRC(2012)推荐
个人认为分两阶段,前、后阶段分别为:0.72/0.60,0.68/0.56。 维生素 动物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需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主要以辅酶或催化剂的形式参与机体代谢,维持动物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后备母猪维生素需要量高于生长肥育猪,特别是与繁殖相关的维生素A、β-胡萝卜素、维生素E、维生素D、叶酸、生物素、胆碱等需要量更高。 由于现代母猪繁殖性能的提高和母猪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的影响,对于繁殖相关的维生素需求量更大,加上维生素极易受饲料加工、储存等因素损失,必须给后备母猪额外补充维生素。几种维生素的功能见下表:
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后备母猪的营养需求,培育出更多的优秀后备母猪,我们建议后备母猪营养需要见下表:
总结 后备母猪的培育关系到猪场的繁殖性能,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但目前很多猪场对后备猪缺乏系统的培育流程和制度,缺乏相应的营养标准和饲养管理标准,有的甚至按养肥育猪的方法饲养,导致后备母猪发情延迟甚至不发情,使用寿命缩短,繁殖力降低。为了改善猪场繁殖性能,必须从后备母猪培育抓起,加强选育、营养与饲养、生物安全等工作,及时高效地培育出优良后备母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