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湖北、江苏是我国三大最核心水产养殖市场,其中广东、湖北经过经过几轮惨烈竞争和洗牌,格局已经日趋明朗,而江苏市场竞争和整合是三大产区最低的,也是未来饲料企业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因此可以推断,江苏将是我国下一阶段竞争最惨烈的市场。 而就在广东、湖北市场竞争整合的过程,江苏企业获得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一些企业快速发展。特别是江苏淮安天参农牧水产有限公司(下称天参)的快速崛起,已经成为江苏本土最大的水产饲料企业 。 作为江苏本土企业的代表,天参可以说是江苏市场的最大黑马,今年销量将达到35万吨左右,也是最近几年在华东市场发展最快的企业。如果单纯计算江苏地区的饲料销量,淮安天参将会超过海大(常州海大相当部分销量在浙江市场),排名前两位,由此可见其雄厚实力。 这几年行业逐渐兴起膨化料热潮的背景下,天参却未雨绸缪,早已在2012年就开始提前布局膨化料市场,2016年膨化料达到15万吨,今年估计超18万吨,远超其他竞争对手,在华东膨化料市场处于绝对领先优势。 “大家对膨化料认识有很多误区”,天参总经理陈德永告诉《农财宝典》记者,推广膨化料首先要技术过关,产品质量才能过关,不能就饲料来卖饲料,而是要成为养殖户的保姆,发展最主要是以产品为基础,服务为导向。经销商养殖户有困难,我们要实实在在帮忙解决,不是忽悠,不是去浮夸,不能说了怎么样做,结果却没有这么做,要形成一个良好口碑,关键是诚信。 在江苏,天参发展模式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它每年都会组织一批客户到亚、欧、美、澳洲旅游,2012年天参就开始大量承包大水面自己直接参与养殖,开业界先河,这在饲料企业实为少见,但是如今看来非常高明,如今天参的养殖规模已经扩充至3万亩水面,承包养殖基地已经成为天参独特的发展模式,这样的模式其他企业很难复制。 事实上,淮安天参是江苏发展十分有特色的企业自然有它的道路,天参的产品质量稳定,重视技术服务,专注大水面,直销客户比例大,而且自身参与养殖,加上销售策略非常灵活,因此淮安天参这几年飞快发展。 然而,随着大型集团的主要资源逐渐往华东市场倾斜,江苏市场竞争平衡逐渐被打破,竞争激烈将不可避免升级,甚至日趋华南、华中白热化的激烈程度。届时,天参将如何面对?如何参与市场竞争,如何引领江苏本土企业抵抗外来强敌?我们拭目以待。 天参总经理陈德永 2017年水产饲料销量35万吨,膨化料18万吨 《农财宝典》:天参是什么时候涉足水产料的,目前整体销量如何,主做哪些区域和品种? 陈德永:天参原来做畜禽料,2002也就是我加入天参这一年,开始涉足水产料。从水产料来说,通威应该是这个行业的领路人,我们当初也是看到了通威的发展,才进入水产料。刚开始我们做的是鲫鱼料和混养料,现在已经发展到以四大家鱼、鲫鱼、鳊鱼等品种饲料为主。 2017年,我们的饲料计划销量是36万吨,但9-10月天气不是很好,应该能完成34-35万吨左右,其中膨化料大约18万吨,占50%多点,主要市场还是在江苏。 《农财宝典》:目前天参有几个厂了,有没有往外发展的计划? 陈德永:我们现在3个厂,都在淮安市区。三个厂加起来有膨化线7条,其中5条时产15吨,2条时产10吨;而颗粒线有11条。 也想过往外发展,向外发展有向外发展的好处,但是弊端也很多。我的观点也很简单,在淮安管理成本相对较低,质量容易管控,分散后质量管控难度系数加大。而且现在的物流发达,建一个工厂的成本,可能远超过物流成本。在人才储备达不到要求的时候,天参暂时不考虑往外建厂,不过我们在安徽组建了一个销售公司。 拥有3万亩养殖基地,实行承包制管理 《农财宝典》:2012年,天参就开始布局膨化料,当时为什么会想到上膨化料? 陈德永:膨化料是养殖变革的必然趋势。水产养殖会逐步由原来的小面积养殖,逐步整合变成大的养殖户,由松散型向规模化改变。就像80年代90年代初华东的养殖户,哪里想得到个体户已经不养猪了,现在你到农村看,已经没有个体户养猪了。 养殖规模化是个必然趋势,2-3亩地老百姓已经不会种了,因为不够本钱,水产养殖一样。以后,靠十几二十亩的塘口赚的钱还不如出去打工,未来能生存的,是百亩规模以上的养殖场。以前小塘口可以精细管理,用颗粒料问题不大,但以后成规模了,鱼吃没吃,用颗粒料看不到,而膨化料可视最直观,显而易见。 此外,规模养殖以后,食品安全的推动下以后市场是准入制,违禁药品就不能乱用,因为违法成本越来越高,用膨化料也能降低药品的使用。 用膨化料1000亩4个人,2000亩6个人,5000亩8个人就够了,管理成本降低,也更有利于于自动化普及。就像我们一个9500亩水面的养殖基地,饲料用吨袋包装,到了直接吊到船上直接投喂,一条船2个人就行了,整个基地喂料4个人就可以完成。 《农财宝典》:很多规模化养殖都不大赚钱,但听说天参自己的养殖面积越来越大? 陈德永:我们的养殖基地有3万亩,其中我自己直接管理的就1万亩。规模化养殖机制是关键,如果还是大锅饭,一定养不好,我们实行的是承包制。 大水面要解决效率,就像用药,大塘口用传统的方法去泼药的话,1万亩要泼几天?用自动化设备,4个小时就可以泼完,管理上要有跟进的方法措施和机制。我们基地是示范试验基地,要做到3个出:通过基地出人才,通过基地试验出成果,通过基地出效益。你说你天参饲料有多好,养出来怎样大家都知道。 《农财宝典》:这样你们自己的养殖基地,是不是也有培训业务员的考虑在里面? 陈德永:我们的业务员,一来都是先到基地先干1年,原因有2点:首先你要体会到养鱼人的辛苦,其次你要真正看到鱼是怎么养的。鱼有什么问题,水有什么问题,刚毕业就给人家看病,怎么看? 原来的销售跟现在的销售,是不一样的。过去说搞销售,一张好嘴会说,两条好腿能跑,能吃能喝能陪玩,而我们的业务员,是要实实在在能为养殖户解决问题,能看病,会调水,没有这个基本功,是做不好的。销售不是客户满意,是给客户带来惊喜,这才是真正的到位。业务员不是说一叫就来,而应该是不叫都来。 膨化料并不是想象中简单,大家认识有误区 《农财宝典》:目前江苏水产膨化料比例大概多少,哪些品种或者区域会高一些? 陈德永:今年,江苏水产膨化料的比例大概15%-20%,行情好膨化料推进的速度会快一点,行情不好,推进会慢一些,但是只要是用了膨化料的人,不会因行情而退回颗粒料。因为行情不好的时候,更要考虑降低养殖成本。 2013-2014年的时候,有些厂家膨化料不成熟,部分养殖户用了之后,成本比颗粒料还高,导致部分养殖现在还心存顾虑。但最终还是效益说明一切,养殖户一亩地能产生多少效益,用膨化料和颗粒料,生长速度是两个概念,像鲫鱼相差一个月,价格就相差2块钱;成本增加0.1,卖价多1块,你怎么选择。 什么样的养殖户,用什么模式,用什么料,这是饲料企业应该去引导的,要不大家都集中在12月份卖鱼,是不会有好价钱的,所以我们要引导养殖户什么时候卖鱼。最终的趋势肯定是膨化料,但想养殖户一下子全部转变过来,也不大现实,需要一个过程。 《农财宝典》:推广膨化料这么多年,您觉得推广膨化料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陈德永:现在大家对膨化料有个误区,认为膨化料养鲫鱼或者底层鱼不是很好,老百姓也有这个顾虑。但实际证明,使用膨化料,什么鱼都长得很好。就像全程用天参膨化料养出来的鲫鱼,饵料系数1.4左右,养殖成本才3块多。对于混养的鱼塘用膨化料,效果也比颗粒料好得多,有些企业推广一半颗粒料一半膨化料,那是他的驯化和投喂方法有问题。 应该说,现在推广膨化料难度越来越小,因为膨化料的加工成本相对颗粒料要高一些,膨化线一次性投入也大,制造成本上升,因此一些养殖户觉得价格高了。但养殖户使用后,饲料成本跟经营成本,不是上升而是下降的。用膨化料料比低了,水质相对稳定,对水的污染减少,发病率降低了,实际养殖成本是降低的,而且用膨化料生长速度起码提高10%。 《农财宝典》:像在华中,运输问题也成了限制膨化料推广的一个因素,很多养殖户反映膨化料养出来的鱼不耐运输,华东是不是也有这种情况? 陈德永:这种情况在湖北确实存在。像过去湖北的鱼卖到南京,正常比当地鱼一斤要少几毛钱到一块钱,为什么?因为过去湖北饲料价格很便宜,容易长成大肚子。大家有个误区:做饲料很简单,就是几样原料拌拌,要颗粒料就用颗粒机压一下,要膨化料就用膨化机走一下。但其实饲料是有门槛的,品质很关键,鱼体型跟掉鳞跟饲料质量很大关系,氨基酸平衡很多人以为很简单,但其实不是。 还有一个就是草鱼等鲤科鱼类对淀粉和糖类的消化吸收问题,这些碳水化合物多了,会影响鱼的消化吸收,跟人一样,淀粉多了会影响肝脏吸收。但是膨化料如何用低淀粉,又能膨化起来,这就要靠技术了,膨化料不是想象中简单。 技术不过关,会导致消化吸收不好,生长速度也会降下来,然后鱼的体型不好,大肚子没卖相,不耐运输。像天参一个河南草鱼亩产8000斤的客户,内脏团占比才12%-13%,但你看过去湖北很多占比多少?18%—19%,这就像屠宰率一样,肯定有问题的。 我们很多草鱼膨化料客户,内脏团占比13%左右,最高不超过15%。天参的客户不会出现大肚子这些问题,我们30多万吨料,出20多万吨鱼,如果鱼不好卖,价钱差了几毛或者1块,客户能放过你?像草鱼,除了要用好的饲料,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打疫苗,再一个就是保健,要定期拌料喂保肝护胆药,还要把水调理好。 饲料竞争是人的竞争,2020年天参水产料突破50万吨 《农财宝典》:刚您说一线人员要能帮养殖户解决问题,天参是如何培养队伍这种能力的? 陈德永:我们的服务,很多企业也在学,但是不一定学得好。我们市场人员100人左右,人均销量3500吨,服务要有后台,业务员在市场遇到问题,自己处理不好的,可以打电话给我和公司的另一位老专家,需要时我们还会下鱼塘直接看。这种后台起到什么作用呢?技术支持和责任支持。作为业务员心里也踏实了,这是陈总给我的方案,有问题也是陈总说的,是公司行为,业务员可以没有太多顾虑去做服务。 我们的100号人,70-80%都是科班出身,我们的经理,常年在一线处理各种问题,他们本身就是专家,一般他们就可以处理。打个比喻,天参的业务员就相当于农村的小诊所,经理就是市里面医院的专家,我俩就相当于北京301,专门解决疑难杂症。 他们的技能怎么来的?天参每年要举办一个星期的封闭式培训,每个月开交流会,不断总结交流,相互成长。就算是博士,没有实践经验,也解决不了问题,他们的技能都是靠摸爬滚打积累起来的。 《农财宝典》:天参近年发展不错,如果想进一步发展,您觉得最大的瓶颈或者最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陈德永:江苏的水产料总量在250万吨左右,我们目标是2020年做到50万吨,现在最大的瓶颈还是“人”。因为量的上升,客户需求服务需求越来越重要,不像过去饲料给客户,客户给了钱就两清了,现在饲料的竞争也是人的竞争。 我们的业务员流动性是很低的,除了主动开除技能太差的,其它队伍在业内是最稳定的,一年流动1-2个。天参不是大浪淘沙,大量招人大量淘汰。 《农财宝典》: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刚您说饲料企业需要作出改变,那您觉得养殖户也需要相应作出什么改变? 陈德永:养殖户要改变的是模式,要不断去优化模式。 像昨天在南京龙袍镇,鳊鱼卖5块钱一斤,而苏南的鳊鱼很多在6块钱的时候就卖掉了,因为他们很多放养的时候,很多都是1斤6-7尾规格,而龙袍镇很多放的是1斤二十多条的。这两个地方的理念差异很大,苏南人要赶时间然后等行情,而龙袍人在研究怎样降低放养成本。一个是研究怎样卖价高,一个是研究怎样减少成本。苏南人一亩放两千多,龙袍放一千六,产量差不多,成本高几百,但卖的钱一亩地就相差两千块。龙袍人在研究饲料能不能便宜一百块,苏南人则研究能不能行情好的时候卖鱼。 养殖户理念要转变,要把研究成本,转移到研究效益上来,我们要引导养殖户调整模式,成本关注太多,往往会把效益忽略。 来源:农财宝典水产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