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近期表示,将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粮改饲”试点范围。半月谈记者在多地采访调查发现,虽然部分地区“粮改饲”试点促进了当地种植结构的调整,但进一步推广尚有难题待解。 在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三家店村,村民王华文对改种青贮玉米后的收益比较满意。“我去年种植了6亩青贮玉米,每亩产量能达到8000斤,按照每斤0.2元的价格出售,一亩就能卖出1600元。如果种植普通玉米,我们这里的亩产一般在1200斤上下,按照每斤玉米0.8元计算,也只有960元。这样算下来,种植一亩青贮玉米比种植普通玉米能多收入600多元。” 朔州市2015年被确定为草牧业发展和“粮改饲”试点市,该市拿出50万亩耕地种植青贮玉米、苜蓿等饲草,变传统的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为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作物三元结构。据山西省牧草工作站站长谢卓介绍,从去年5月春玉米播种季开始,畜牧部门、收储企业、农户签订收储订单合同,到9月兑现,整体收储效果良好。“去年玉米价格普遍下降,而全株青贮玉米成了难得的亮点。” “粮改饲”带来的益处颇多。2015年宁夏选择吴忠市利通区、银川市贺兰县和中卫市沙坡头区开展“粮改饲”试点工作。宁夏农牧厅数据显示,当地肉牛场和肉羊场使用全株青贮玉米后,牛羊平均日增重量分别达到0.383千克和0.05千克。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是去年8月开展试点的,双城区草原监理站站长张洪宇告诉记者,除增收外,“粮改饲”还减少了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双赢。 试点推进面临“三难” 不过,“粮改饲”在推进过程中仍遭遇了一些难题。基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认识上的误区,部分养殖场因担心淀粉含量低而不使用青贮玉米,只收籽粒玉米。“粮改饲”推进还面临引导农民调产难、饲草收储难和企业资金周转难三大难题。一方面农民受传统种植观念影响,不愿意把土地调整出来种草,另一方面由于种粮有补贴,而种草后的比较效益不能马上体现,因此农民种草的积极性并不高。另外,由于饲草收贮有时限,但受劳动力和收割机械的影响,农民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收储完成,造成了极大浪费。第三难则是企业资金周转难。由于企业收购饲草、发展生产等需要大量资金,但目前银行对企业周转金贷款缺乏明确政策支持,企业运行困难较多。 同时,财政补贴不足制约了试点推广工作。按照“粮改饲”试点的部署,国家财政给予每个试点县平均每年1000万元的补助,实施周期是3年。谢卓表示:“1000万元的财政补贴明显不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