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8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六部委相关单位举办的第十一届大赢家(AWA)中国魅力全农产业发展论坛,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在19日的农业产经分论坛之解决方案的分论坛上,中粮集团战略部研究部副总经理顾善松做了题为《兼并与重组:中粮集团的国际化解决方案》的报告。以下为报告内容: 中粮的国际化之路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到2000年左右。中粮到境外设立了不少子公司和办事处。国际化不一定非得要走出去,中粮的国际化之路首先与国际化企业合作。1992年,中粮与美国ADM等企业合资建立综合性粮油加工基地——东海粮油,主要为油脂加工、大米加工、面粉加工和饲料加工等,二十多年过去了,一点也不落后,仍是亚洲最大的综合性粮油加工基地。同期与正大集团合资成立中粮第一家面粉加工企业——秦皇岛鹏泰。这些工厂成为中粮集团粮油加工业务的黄埔军校。 第二个阶段是2000年之后。随着我国以大豆为代表的农产品进口的快速增长,中粮开始在境外开展实业投资。如中粮并购澳大利亚最大的单体糖厂——Tully糖业;双汇收购的斯密斯菲尔德,中粮曾经购买过其5%的股份。 第三个阶段是2014年之后。2014年中粮联手厚朴投资、淡马锡、国际金融公司、渣打私募股权投资等财务投资人,收购尼德拉和来宝农业两家企业各51%的股份。2015年又收购了来宝农业剩余的49%股份。中粮的总资产和营业收入进入全球前三。 顾善松指出,国际化本身并不是目的,不是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而是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因此,应顺势而为。 首先应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是应符合中国农产品的长期供求趋势。目前粮食看似过剩,但只是结构性和阶段性的过剩。目前我国玉米库存高达2.5亿吨。高粱在2011年基本不进口,2015年进口了1070万吨,这主要是价差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的粮食缺口仅是部分品种的缺口。中国人用不足10%的土地养活了世界超过20%的人口,在消费升级的今天,如果想用国内资源完全满足需求,会造成资源与环境的过度使用,因此,靠国际化满足国内部分农产品供求缺口是必然的。 三是顺应政策大势。2013年国家提出了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就是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这是很好的政策环境。国内有企业到国外种地,应符合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既要考虑国家要求大米小麦等口粮绝对自给,也要考虑国家间是否签署了检验检验协议。比如小麦,全球小麦生产和消费非常分散,很多国家都在出口,但只有10个国家与我国签订了检验检疫协议。 四是中粮的在国际上的兼并重组,是水到渠成,不是有钱就当野蛮人。如收购的荷兰尼德拉集团与中粮有着深厚的渊源。1959—1961年在全国三年困难时期,中国到海外购买小麦,很多企业和国家都不卖给中国,只有尼德拉愿意卖给中国。1989年,中粮成立南美分公司,是尼德拉帮助举办的招待酒会。可以说中粮与尼德拉是长期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 来源:猪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