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上述媒体还报道了中粮2015年的净利润为13.2亿元。目前本报记者查到了官方公开的中粮集团近几年的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数据,显示经历了2011年47亿元和2012年37亿元,而到了2013年直线下降,当年中粮曾主导了两起并购,一个是并购华粮,另外一个就是旗下蒙牛并购雅士利。直到2014年和2015年,净利润才开始逐渐触底反弹。 冷暖自知的并购路 为了做国际大粮商,宁高宁在位的10年时间,中粮集团从未停止过并购的步伐,前后50起,收购目标遍及海内外,但是收购的过程中是苦是甜,相信只有中粮集团自己知道了。 在国际上,2014年,中粮集团连续出资约30亿美元收购国际粮油贸易商荷兰Nidera、来宝农业公司51%控股权,随后2015年底再出资7.5亿美元收购来宝农业余下49%股权。3月3日,来宝农业正式变更为中粮农业。根据中粮集团的规划,中粮集团将与中粮农业、Nidera进行资产整合,到2019年实现整体上市。 不走运的是,现在国际农产品(13.150, 0.00, 0.00%)市场低迷,收购来宝农业和尼德拉,反而削弱了中粮的利润表现,收购时,来宝农业依然是亏损状态。 而在国内并购上,近年来,原来同属于央企的中谷集团、华粮集团与华孚集团,也相继并入中粮集团。以划入中粮的华孚集团为例,该公司2015年末净资产约37亿元,净利润仅为276万元,数额很少,连间接吸纳的华孚集团旗下并购来的酒鬼酒(18.440, 0.00, 0.00%)也才刚刚扭亏为盈。 “如果不是不断收购,中粮估计已经跌出世界500强的位置了。“一位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直言。 走了一位素有“并购狂人”的宁高宁,外界对下一任领导者赵双连执掌下的中粮集团的未来走向不免产生了好奇。目前,可以查到的公开资料,赵双连对中粮集团并购的观点还比较少,但一直强调的是国际大粮商目标,他表示,中粮集团整体战略规划没有大的变化,发展目标是将中粮发展为大粮油、大食品、大金融、大地产。 发展不均的上市公司 在“十三五”发展规划中,中粮集提出了2020年关键性指标,其中营业收入将达7500亿,总资产6000亿,利润总额150亿,国有资本粮油食品业务占比达到80%。 从记者拿到的“年度报告”来看,中粮2015年的营收数据为4054亿元,利润总额约为34.4亿元,如果数据属实,那么要达到2020年的目标,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数据显示,中粮集团2014年公司主营收入构成中,粮油糖等农产品贸易、加工、期货、物流及相关业务收入达2035.25亿,但毛利率仅为3.89%。除此之外,中粮旗下的多个终端品牌市场表现黯淡。中粮的葡萄酒、巧克力、小包装大米等业务近年都出现亏损。 目前,其旗下拥有中国食品、中粮控股、蒙牛乳业、中粮包装、中粮置地(现改名“大悦城”)5家香港上市公司,中粮地产(10.000, 0.00, 0.00%)、中粮生化(11.350, 0.00, 0.00%)、中粮屯河(10.760, 0.00, 0.00%)等3家A股上市公司,以及刚刚并入上市公司的酒鬼酒。 而中粮旗下现有的上市公司中,除了仅有的几家表现亮丽之外,其他均表现平平甚至处于亏损的状态。根据目前可查到的财报显示,2015年蒙牛净利润23.67亿元,同比微升0.7%;中国食品净利0.7915亿港元,同比增长135.23%;中粮生化亏损超过14亿元;中粮包装2.8亿港元,同比减少18.2%;中粮地产净利7.2亿元,同比增长20.63%;中粮屯河净利0.76亿元,同比增长134.77%;中粮控股亏损3.47亿港元;大悦城净利7.2亿元,同比减少56%。 这也促使了中粮集团的资产整合大幕的拉开,金帝被剥离、福临门销售板块被调整、刚收入囊中的华孚糖和肉两大主业被拆分等大动作一一启动,赵双连时代,中粮集团将如何一步步调整本报将持续关注。 摘自:华夏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