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巨量的玉米库存不仅占用大量的财政资金,同时每年也都需要付出巨额的库存成本。按程国强报告给出出具计算,目前2.5亿吨玉米需要付出的库存成本费用在630亿元。 3.受临储提价政策的影响,加之国内外价差拉大,国内玉米产区与销区价格倒挂、原料与成品价格倒挂,各类粮食主体不愿存粮,使市场收购与库存压力全面向国家收储转移,形成老库存拍卖出库不畅、新库存迅速增加的困局。 解读玉米结构调整原因 ■ 生产的快速发展 粮食“十二连增”,玉米的贡献值最大,是面积增加最多、产量增加最快的作物。过去12年,玉米的面积增加2.1亿亩,产量增加2175亿斤,占整个粮食产量增长量的57%。受收储政策助推,中国从2014年开始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玉米种植面积最多的国家。2015 年,中国玉米种植面积为 3712 万公顷。15/16年度玉米产量刷新历史新高,达2.246亿吨。 从全球库存来看,据美国农业部数据,截止 2015 年年底,全球库存数量为 2.06 亿吨,期末库存消费比为 21.34%,连续四年稳步增加。其中,超过一半的库存在中国,中国是全球主要产销国中库存消费比最大的国家,即去库存压力最大的国家。 ■ 消费需求不足 受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玉米饲用的需求下降,深加工用量减少,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生产发展速度。消费端落后于供给端。自2007年开始,中国玉米已实现供需自给自足状态。玉米出现严重供给过剩。 海通证券分析师高上介绍:玉米淀粉行业产能急剧扩张,下游消费增长缓慢。玉米淀粉加工产能急剧扩张,然而下游消费短期却增长缓慢,致使玉米淀粉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的局面,行业长期位于盈亏平衡点附近,短期困境难转变。 ■ 玉米及替代品进口增加比较多 受国内外价差的影响,近几年玉米及替代品进口逐年增加。去年,玉米进口473万吨,同比增加82%,同时非配额管理的高粱进口1070万吨,同比增加85.3%;大麦进口1073万吨,同比增长了98.3%;木薯进口了938万吨,同比增加了8.4%;玉米酒糟,进口了682万吨,同比增长了26%,挤占了国内玉米消费市场,增加了玉米去库存压力。 临储政策退出 “市场化”+“补贴”新机制出台 今年玉米临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 □ “市场化收购” 2016年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将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和保障农民合理收益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一方面,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调节生产和需求,生产者随行就市出售玉米,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入市收购。为推动玉米收储制度改革顺利实施,将积极采取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信贷支持、促进种植结构调整、合理消化库存等综合性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