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九年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退出了历史舞台,这被解读为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这意味着,被扭曲的农产品市场将来会回归以价格反映供需基本面的正轨,进而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临时收储政策始自2007年,初衷是鼓励主产区玉米种植,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然而,2011年之后,包括玉米在内的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跳水,而中国玉米收储价格却逐年提升,这让国内库存不断堆积,玉米出现严重供给过剩。发改委经贸司副司长刘小南上个月表示,今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至此,玉米收储取消保护价被认为是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正式启动。 玉米收储政策引发怪象丛生 怪像一:最好玉米成库存,产业只收差玉米/销区玉米向产区倒流 即使2015年全国玉米收储价格首次下调,一等玉米收购价2080元/吨,二等为2040元/吨,三等为 2000 元/吨。但在不执行收储政策的河北山东地区,玉米市场价格已跌至1600-1700 元/吨。这就导致农民更愿意将玉米卖给临储,今年甚至还出现华东和华南的销区玉米向东北和黄淮海地区产区倒流的情况。 缓解收储压力,临储收购玉米的质量标准有所调高,霉变率必须控制在2%以下、含水量在14%以下,但这并未能阻止大量玉米涌向国储。在巨大供求矛盾下,只有最优质的玉米才可能进入临储,品质稍差的玉米只能自寻出路。 怪像二:从“买粮买不着”到“卖粮卖不掉” 2015年底新粮刚上市阶段,农民普遍对玉米价格预期较高,存在囤货惜售的现象。一些代储库为了能尽快收足玉米配额,不惜在收储价格之上提高20-30元/吨收购。 由于产成品价格倒挂,这些加工企业的收购价格明显低于临储价格。有些企业为了维持生产,咬牙将价格上提至1900元/吨收购,同时放低霉变率要求,但仍难以从市场收到玉米。 不过,今年的玉米收储政策取消预期大幅升温,农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售粮积极性在春节之后明显提高。无论是收储仓库,还是加工企业,门口排队卖粮的车队都大排场龙。 临时收储产生何种问题? 2007年起,国家在东北地区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但由于国际粮价深度回落,国内粮价已成为全球“高地”,加上市场消费低迷,加工转化开工不足,东北等核心产区新粮收储矛盾和安全储粮压力突出。 1.当前我国粮食出现产量、库存量与进口量“三量”齐增的矛盾现象——粮食产量十二连增,但是粮食进口量突破1.2亿吨,结果是粮食库存量“库满为患”,目前玉米临储库存达2.5亿吨,稻谷按最低收购价库存1亿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