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关数据统计,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60710万吨,同时粮食进口量也创新高,达1.06亿吨。 未来,粮食收储面临怎样的压力?任正晓分析指出,近些年,虽然三大谷物品种配额内进口得到有序管理,但酒糟粕、木薯干等非配额品种进口快速增加,挤占了国内玉米市场份额,加剧了产大于需的矛盾。除此以外,粮食生产和库存分布逐步向核心产区集中,主产区收储压力巨大,托市收购政策还将延续,政策性粮食库存连年“滚雪球”,财政负担越来越重。 深化改革: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 面对粮食收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专家指出,在粮食连年丰收的背景下,改革完善粮食收储体系,做好现代粮食流通,让农民种粮多收益,让粮食主产区种粮积极性不减,是发展现代农业、改革粮食收储体系、搞活流通的关键所在。 自2006年以来,国家连续实行保护粮食生产和增加农民收益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此项政策措施对保障粮食市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起到重要作用,但在运行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粮食市场主要呈现政府引领的态势,政策性库存增加,粮食收储和流通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巡视员胡恒洋指出,深化粮食流通体系改革中,要完善粮食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推动储备调节从“价格干预型”向“供求调节型”转变,推动粮食进出口调控从“主要控制进口”向“有效利用国际市场”转变。 任正晓表示,为深化改革,今后要建立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各司其职、协同互补机制,形成储备调控合力。要强化政府粮食储备监管体系建设,健全政府粮食储备吞吐调节机制,推进储备粮收购、销售、轮换等业务环节公开透明,使储备粮更好地服务粮食宏观调控。 专家建议,深化粮食收储体制改革,还要发挥好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积极探索鼓励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订单收购,与粮食生产者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变政府收储的压力为促进粮食收购市场健康发展的动力。 摘自: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