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几亿人口的粮食供应和安全,如何才能保障?作为国内最大的粮商,中粮在积极思考这个问题。 “我们要想办法增加粮食产量,同时也要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放眼全球布局中国粮仓。”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说。 朝着这个方向,中粮一手抓国际化,从北京朝阳门走向香港、阿根廷,从“买全球”到“卖全球”;一手抓全产业链,提升食品安全管控能力,致力于中国饮食营养创新。 从中国第一到世界领先 荷兰当地时间2014年3月23日,中粮集团与荷兰尼德拉集团正式签署协议,中粮收购尼德拉51%的股权,双方建立战略合作关系。10天后,中粮对外正式宣布,收购香港来宝农业有限公司51%的股权。 两次跨国并购总投资28亿美元,创下了中国粮油行业海外并购之最。而在完成两次跨国收购后,中粮的国际业务量已超过国内业务量,从中国第一到世界领先,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粮商。 放眼世界,全球粮食大流通格局是从作为粮食主要产地的美洲流向作为粮食新兴需求市场的亚洲。此外,澳大利亚和黑海也是重要出口地区。通过并购尼德拉和来宝,中粮成功实现了在南美洲、北美洲、欧洲、亚洲等地的整体布局。 收购整合正在催生化学反应。整合后,中粮集团在美洲和亚洲之间建立起一个稳定的粮食走廊。上游有港口码头、贸易团队、风险控制体系,与国内的港口码头、加工物流、品牌渠道相结合,打通了全球粮食产地到中国消费者的通道,也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更好保障。 不仅“买全球”,还要“卖全球”。中粮已实现将巴西的豆油销售到印度,将阿根廷的豆粕销售到印度尼西亚,把捷克的小麦销售到英国。 “过去中粮更多服务于中国市场,如今通过积极‘走出去’,进一步延伸价值链,把海外产地采购、物流加工和中国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其中既有价值的创造,也可以服务全球更多消费者,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中粮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宁高宁说。 全产业链确保好产品 “对食品企业而言,保障食品安全是首要责任,也是底线责任,中粮始终将食品安全视为企业的品牌、生命线、社会责任和核心竞争力工程,积极发挥保障食品安全的示范作用,为食者造福。”宁高宁说。 保障食品安全,中粮先人一步。 近几年,中粮致力于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全产业链的生产和管理模式,将小麦、玉米,油脂油料、稻米、大麦、糖、番茄、肉食等产业链有机组织起来,有助于实现质量管理内部化、规模化、标准化。在全产业链的框架下,中粮在原料管理、质量检测、产品可追溯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努力为消费者提供足够的保护。 目前,立足全产业链的生命周期,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中粮建立起一套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