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摘要如下: 他认为,在养殖量过剩、生产水平提高、居民猪肉消费水平下降的背景下,落后的产能与散养户将是退出的主流。当母猪年出栏肥猪头数达到20头以上时,母猪存栏3000万头即可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将会减少2/5的母猪存栏。 按成本推算,未来我国养猪场主流是:1、集团化公司:产业一体化、生产设施条件先进、生产水平高、技术力量雄厚、系统成本优势明显、抗风险能力强;2、专业户:养殖条件较好的规模在50-200头母猪的家庭农场,生产成本低、责任心强、运营费用较少、风险较低。 在谈到成本决定未来时,张总认为,猪场成本主要体现的是猪场的生产性能。而决定生产性能的顺序是:品种、管理、营养、疾病控制,这个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如品种决定猪场的生产性能,而营养方面,不同的猪场由于环境条件、生产设施的差异,所以营养的供给是不同的,决非统一配方所能解决的。 张总认为,合理的杂交组合是提高生产水平的关键,种群的更新,不仅要淘汰无生产价值的种猪,还要主动将低于生产水平平均值的种猪淘汰掉,后备种猪的选育是提高猪场生产水平很重要的手段之一。 关于适合中国国情的生产设施条件,张总认为,全封闭、水泡粪、自动环控系统的生产设施条件、在外国动力成本低的条件下是可行的。中国动力及能源成本较高,运营费用成本育肥猪平均50元/头(水、电、暖),推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全封闭无动力通风、自然采光、粪尿分离的生产设施条件是今后选择的方向。 最后谈到,联盟、合作、一体化是未来养殖的主流。养殖场独立应对市场风险太大,需要强势行业将其整合,给养殖场一点经营保证,如温氏等。养猪行业已经进入一个调整期,精细化时代已经来临,建立社会化专业体系势在必行,合作分工才是这个行业健康发展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