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首页 饲料 饲料要闻 查看内容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5-2024)》全文发布:未来10年我国饲料进入饱和式增长

2329 原作者: 畜牧编辑
简介
报告预计未来10年中国猪肉产量占肉类产量比重将从2014年的66.4%降至2024年的64.9%,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将成为生猪养殖的主导,到2024年其出栏比重将会达到60%以上。



  禽蛋
  产量增速放缓 消费稳步增长

  报告预测,未来10年,中国禽蛋生产将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产量稳步增加,增速有所放缓,禽蛋消费稳步增长,价格波动上涨,进出口贸易基本稳定;成本波动、政策变化、科技创新进程、风险规避手段等不确定性依旧存在。

  过去30年,中国禽蛋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产量年均增长率达6.5%.目前,中国是全球第一大禽蛋生产国,占世界禽蛋产量的40%左右。2014年全国禽蛋产量2894.0万吨,同比增长0.6%,为近5年来较低增速。据测算,2014年禽蛋总消费量2880.0万吨,同比增长1.0%.由于国际蛋价上涨,2014年中国禽蛋出口快速增长,禽蛋出口量94582.7吨,同比增长1.4%;全年禽蛋贸易顺差达到1.89亿美元,同比增长7.8%.

  未来10年,受益于家禽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中国禽蛋产量将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但受环境保护、市场发展等因素制约,小规模养殖户加速退出,蛋鸡养殖规模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禽蛋产量增速将放缓。预计2015年,禽蛋产量同比增长0.9%,到2024年达3210.6万吨,展望期内年均增速1.0%,相比过去10年年均增速略有放缓。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城镇化步伐加快,禽蛋消费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2015年禽蛋总消费为2906.5万吨,同比增长0.9%,2024年为3195.8万吨,展望期内年均增速1.0%.其中,禽蛋加工消费515.7万吨,年均增速1.5%,显著高于总消费增速。人均消费量缓慢增长,城乡差距依旧明显。展望期内,城乡居民人均禽蛋消费量年均增长0.7%,增长缓慢,到2024年达到17.1公斤/人;其中,城镇居民年人均禽蛋消费量达到19.7公斤,农村居民人均禽蛋消费量达到12.5公斤,城乡间差距依旧明显。

  禽蛋贸易继续保持顺差格局。出口量10万吨左右,出口市场仍以周边国家和地区为主。

  报告指出,家禽生产资源环境、相关产业政策、科技水平、家禽饲养风险等不确定性因素可能影响禽蛋产业发展。

  饲料
  “饱和式增长成为市场主基调“

  中国饲料工业已跨过快速增长期,进入成熟期,“饱和式增长”或将成为未来10年中国饲料市场的主基调。

  饲料是人饲养的所有动物的食物总称,按营养成分可以分为配合饲料、浓缩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等。饲料工业是支撑现代畜牧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关系到城乡居民动物性食品供应的民生产业。

  未来,中国饲料产量将缓慢增长。预计2015年为19835万吨,2020年增至21430万吨,2024年达22706万吨,展望期间年均增长率预计为1.5%,显著低于过去10年7.3%的年均增速。预计中国饲料工业总产量增长的主要来源是配合饲料,展望期末将达到19559万吨,约占饲料工业总产量的86.1%,年均增幅为1.7%.反刍动物饲料和水产饲料优势将突显,2024年产量预计将增长至1286万吨和2416万吨,年均增速分别为4.9%和2.6%,明显高于猪饲料、肉禽饲料和蛋禽饲料同期的发展速度。

  中国饲料消费将稳步增长。2015年中国工业化饲料总使用量预计为19679万吨,较2014年增长1.3%,2020年将达到21094万吨,2024年总使用量预计将增至22905万吨,较基期增长19.7%.中国饲料总需求的年均增长率预计仅为1.7%,与过去10年6.6%的年均增长率形成鲜明对比。饲料转化率的提高以及畜牧饲养结构的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节约饲料消耗;同时,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整,中国工业化饲料结余量在展望期间总体呈上升态势。

  中国饲料产品价格将温和上涨。未来10年,受资源约束、人工成本、物价水平等支撑上涨因素影响,中国饲料产品成本持续上涨可能性较大。预计2015年国内育肥猪、肉鸡和蛋鸡配合饲料的市场平均价格将分别达到每公斤3.27元、3.36元和3.09元;预计到2020年将分别达到每公斤3.50元、3.55元和3.28元,2024年将进一步上涨至每公斤3.60元、3.73元和3.43元,较基期涨幅分别为11.1%、12.0%和12.0%.

  未来10年,饲料产业发展将受多重因素影响,经济新常态将对饲料工业利润产生挤压,饲料粮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突发事件及非传统风险因素冲击等。

  稻米
  能够实现自给进口基本保持稳定

  报告指出,目前稻谷是中国的第二大粮食作物。中国稻谷产量于2011年突破2亿吨之后,2014年达到历史最高产量20643万吨;国内稻米市场价格稳中有涨;中国稻米贸易总体为净进口。

  报告预测,未来10年,中国稻米总产量将保持稳定,将稳定在2亿吨以上。具体而言,水稻种植面积会保持稳中略减的趋势,单产持续提高。2020年,稻谷种植面积将减少到4.46亿亩(2975万公顷),单产将提高到461公斤/亩(6912公斤/公顷),总产量将达到20560万吨。2024年,稻谷种植面积将减少到4.43亿亩(2955万公顷),单产将提高到464公斤/亩(6955公斤/公顷),总产量将达到20650万吨。未来10年,中国稻米总消费量将保持增长。展望期间,口粮消费保持增长,加工消费略增,种子消费和损耗略减,消费总量增加。预计2024年大米国内消费总量14476万吨。未来10年,中国稻谷和大米价格总体将保持稳中有涨态势。

  报告认为,由于中国大米贸易伙伴有限,进口大幅增加的可能性不大。预计2024年中国大米进口320万吨左右,比2014年增加60多万吨,进口虽有增加但幅度不大。

  报告也提到一些影响稻米生产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一是水资源、耕地、气候变化等自然条件因素。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总量短缺,加之农田水利设施基础薄弱,也使得极端天气造成旱涝灾害难以控制。展望期间,适逢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展开和深入推进,在地下水开采较重的东北三江平原地区和南方重金属重度污染区,水稻种植面积有望得到合理控制。二是农产品价格和宏观经济调控等政策因素。稻谷托市政策将有可能进一步改革,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集中使用已经成为农村改革的方向,稻谷生产支持政策和价格托市政策都有可能改革。货币政策调控将更为精细化,大米加工领域将迎来一轮优化整合,从而会对大米市场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三是大米出口国政策和汇率等贸易因素。以泰国为代表的传统大米出口国积极去库存化,越南作为后来居上的出口国正在酝酿收储政策,也会对世界大米市场产生影响。当前,美国推出货币量化宽松政策,人民币汇率也连续下跌,这将导致以美元标价的粮食在名义上价格相对降低。此外,还有消费结构升级等其他因素。

  小麦
  生产主动调优产需基本平衡

  报告预测,未来10年,我国小麦生产受水土等农业资源环境制约,生产区域将有所调整。

  报告预计,未来10年我国小麦种植面积将主动调减,2024年预计为3.52亿亩(2348万公顷),但单产进一步提高,预计2024年将达到367公斤/亩(5506千克/公顷),比2014年增加18公斤/亩(262千克/公顷)。小麦产量继续增长,预计2024年将达到12931万吨,比2014年增长2.5%.

  在消费方面,报告预测未来10年将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预计2024年小麦总消费量将增至13195万吨,年均增长0.6%.其中,受人口持续增长带动,小麦口粮消费仍将保持增长态势,预计2024年将达到8877万吨,年均递增约0.5%,在小麦总消费中的比重保持在67%左右;随着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小麦饲料用粮消费增幅下降,预计2024年小麦饲料消费量约为1833万吨,占小麦总消费量的比例将接近14%;随着食品工业持续发展,小麦加工消费将持续增加,预计到2024年将达到1539万吨,年均增长约1.3%,占小麦总消费量的比例约为11.7%;随着播种和栽培技术进步,未来小麦种用消费量略减,预计将从2014年的459万吨略降至2024年的448万吨,年均降幅0.2%;随着烘干和仓储设施的改进,小麦损失率下降,预计2024年约为498万吨,比2014年下降1.4%.

  在贸易方面,报告预测未来10年小麦进口基本保持稳定。短期内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美国经济表现相对强劲,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承压,而国内价格将保持整体稳定,国际小麦价格将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预计2024年我国小麦进口将达到280万吨左右,比2014年增加180万吨。由于中国小麦缺乏国际竞争力,出口优势不明显,展望期内每年小麦的出口量将在20万吨左右,未来中国小麦贸易仍将维持净进口格局。

  玉米
  短期供应充裕中长期需求明显增加

  报告分析,2014年,国内玉米面积继续稳中有升,全年玉米播种面积为5.56亿亩,同比增长2.1%;但干旱对玉米单产造成一定影响,单位面积产量388公斤/亩,同比下降3.3%;总产21567.3万吨,同比下降1.3%,仅次于历史最高的2013年,仍为丰收年。消费方面,由于国内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玉米深加工产品下游需求不足,工业消费同比下降。饲料消费由于消费需求不旺、疫病、消费替代等因素影响相对低迷,增速明显放缓。食用消费和种用消费基本稳定,估计全年玉米国内总消费1.95亿吨,同比下降1.3%.

  报告预测,未来10年,玉米种植效益仍将好于大豆、杂粮等竞争性作物,玉米种植面积仍将可能继续增加。但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等矛盾将日益突出,决定了玉米面积增长空间越来越小,今后玉米面积增幅将明显放缓。同时,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壤深松、秸秆还田等一大批工程项目的实施,以及品种改良、高产创建等增产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玉米单产尚有较大的增长潜力,今后玉米增产将主要来源于单产提高。预计2015年玉米面积稳中略增,若气候正常,产量将略有增长。未来10年中国玉米的种植面积将基本稳定,单产年均增长1.2%,总产量年均增长1.3%.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加上人口增长,未来10年,农村居民对畜水产品消费需求还有较大增长空间,玉米饲用需求将持续增长。同时,在经济增长及市场需求推动下,深加工玉米用量将恢复增长,但增速较上个10年明显放缓。食用消费和种用消费基本稳定。预计未来10年,国内玉米总消费量年均增速为3.1%.玉米进口总体呈扩大趋势,国内外价差明显将是进口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国内较为宽松的供求格局将对进口形成抑制,加上关税配额管理机制的作用,玉米进口难以突破720万吨的配额数量。

  报告认为,未来10年玉米市场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随着气候变暖和极端异常天气频繁发生,玉米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和不确定性将增大。美国燃料乙醇消耗玉米是否会出现新变化,将对未来国际玉米价格产生重要影响,进而波及国内市场。国际大豆等其他大宗农产品市场的变化也会影响国际玉米市场。此外,人民币汇率变动、原油价格走势、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等也会影响国际玉米价格走势及中国玉米进口形势,进而对国内玉米市场产生影响。

  棉花
  生产布局调整加速市场机制作用凸显

  报告预测,未来10年,中国棉花种植面积、产量将会下降,未来棉花生产布局将向新疆集中,内地棉区将明显萎缩。2024年中国棉花播种面积预计为5346万亩,比2014年下降15.5%;产量为565.2万吨,比2014年下降13.0%;国内棉花消费受纺织品出口增长受限、棉花替代品不断改进影响,难以恢复到千万吨的水平,展望期内中国棉花消费量预计将从837万吨缓慢缩减至823.7万吨,减少1.6%;国内棉花市场调控政策的调整,有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能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未来棉花进口仍将保持较稳定的规模,预计到2024年中国棉花进口规模为208万吨,比2014年下降14.8%;棉花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国棉花价格将与国际市场基本接轨,国内棉花价格将与国际棉花价格保持紧密关系。

  报告认为,中国棉花产业的发展还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一是政策调整的不确定性。一方面目标价格水平的调整对新疆植棉面积的增减起着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内地省份的补贴水平和补贴方式对长江、黄河棉区的植棉面积有着重要的影响。二是技术因素的不确定性。机采棉推广的速度和范围将对未来中国棉花产业产生重要影响。三是涤纶短纤、黏胶短纤对棉花的替代。四是生物技术的应用。抗虫棉的应用为中国棉花产量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升产量、改良品质、降低棉花生产成本等高产、优质、高效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以生物技术为主导的技术进步和成果应用,但科技创新的水平和成果推广应用的速度取决于多条件的集成作用,这些方面依然存在不确定性。五是自然灾害的影响以及城镇化推进和资源环境的制约。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等是影响未来棉花产量、品质的重要的不确定因素。未来城镇化推进和资源环境对中国棉花生产与消费的制约越来越突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头晕

伤心

搞笑

抗议

路过

已阅

支持

超赞

最新评论

发布主题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11-7 23:42,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