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代谢疾病是营养紊乱和代谢紊乱疾病的总称。前者是因为动物所需的某些营养物质的量供给不足或缺乏,或因某些营养物质过量而干扰了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引起的疾病。后者是因体内1个或多个代谢过程异常改变,导致了内环境紊乱引起的疾病。营养代谢疾病的发病原因包括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日粮不足或日粮中缺乏某种营养物质,营养物质消化吸收不良,不能充分利用等。饲料加工与动物营养有着密切关系,优质的产品需要科学的配方设计与加工制造共同实现。合适的粉碎粒度对饲料营养价值、养殖户效益、饲料产品市场占有率与代谢疾病预防等均有较大影响。
饲料的最适宜粉碎粒度是指饲养的动物对饲料具有最大利用率、最佳生产性能且不影响动物健康、经济上合算的几何平均粒度。合适的饲料粒度可以增加动物胃肠道消化酶或微生物作用的机会,提高饲料的消化利用率,减少营养物质的流失及动物粪便排泄量对环境的污染。各种原料混合均匀、生产质地均一,能够有效防止粉状配合料混合不均,可以提高饲料调制效果和熟化程度,改善制粒和挤压效果,便于动物采食,减少饲料浪费,也便于储存、运输。
1禽
据调查12个种鸡场、蛋鸡场及肉鸡场,种鸡与蛋鸡的主要饲料玉米的几何平均粒度为3.5毫米,最粗的达到5.2毫米,肉鸡场的玉米几何平均粒度为3.1毫米,均超过理想的粉碎粒度。此类情况十分普遍,严重地影响畜禽生产性能,有的导致营养代谢疾病的发生。部分养鸡户曾用预混料配制全价饲料饲喂肉鸡,由于玉米颗粒过大而导致部分肉鸡背部羽毛生长不齐、两腿无力、喙趾软而弯曲等营养代谢疾病的发生,增加了不合格商品鸡的比例。由于粒度过大,导致消化不充分,营养有效吸收率降低。理论上达到的营养,不知不觉地流失,一般不会被畜主所重视。据调查,某肉种鸡场,使用了过粗的玉米,提供了鸡只“先吃粗料习性”的条件,导致某些鸡氨基酸、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摄入不足,发生大批啄毛、啄肛致伤事故,特别是食量大、生长快的鸡。在改进了饲料原料的粉碎粒度后,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2猪
据报道,通过比较粉碎平均粒度为634微米和767微米的大麦和623微米高粱喂仔猪的效果,结果表明细碎的大麦比粗碎的大麦在日增重方面高5个百分点。国内对乳猪料加工采用粉碎机筛片孔径一般为1.5-2.0毫米,平均粒度约在0.7-1.0毫米。研究表明,对同1种配方的仔猪饲料,在玉米、豆粕粉碎时分别选用直径4.5、3.0和2.5毫米筛孔的粉碎机筛片粉碎,制成3种全价颗粒饲料,用来饲喂23千克体重的二元、三元仔猪做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先用直径3毫米筛孔粉碎加工的配合饲料,在相同条件下,料肉比较选用4.5毫米筛孔的试验组增加10.1个百分点,比选用2.5毫米筛孔的对照组增加9.6个百分点;采用直径3.0毫米孔径筛片的试验组粗蛋白表观消化率较4.5毫米和2.5毫米筛孔组分别高8.1个百分点和7.9个百分点。这个试验结果与国外试验的结果略有差异,国外试验仔猪饲料粒度在600微米或以下,而国内试验粒度为1500微米。造成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猪的品种不同,国内试验的仔猪耐粗性能优于国外品种。综合国内、外资料,笔者建议玉米、豆粕的粉碎粒度以0.6-1.0毫米为宜,应该不超过1.5毫米。
研究表明,在一定的粒度范围内,随着谷物粉碎粒度的适当降低,饲料的转化率或增重效率提高。用粒度范围在400-1200微米的玉米饲喂生长猪,平均粒度降低100微米,可使增重饲料比提高1.3个百分点。考虑到粒度过小会导致猪胃肠损伤,建议谷物最适粉碎粒度为500-600微米。国内也有人主张谷物粉碎粒度为1毫米。综合上述资料,笔者建议玉米、豆粕的粉碎粒度以500-600微米为宜,不超过1000微米。
将日粮中谷物适度粉碎,同样可以提高经产母猪的生长性能。有人研究,用碾将玉米磨到4种粒度,分别为1200微米、900微米、600微米、400微米,分别配制日粮饲喂100头经产母猪。结果表明,降低粒度使饲料的干物质消化率和氮的消化率都得以提高,消化能提高约14%,窝增重增加11%,排出的粪便干物质减少21%,其中氮的排出量减少了30%。为此建议母猪饲料中谷物的最适粒度为500-600微米,不超过1000微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