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中能量主要以淀粉的形式存在,淀粉常以白色颗粒状态存在于细胞中,叫淀粉粒。淀粉粒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有秩序集合而成,直链淀粉在内,支链淀粉在外,表面有少量蛋白质(主要是醇溶蛋白)、脂肪酸和磷酸。淀粉粒具有结晶性。玉米淀粉粒大小为4μm ~26μm,平均为15μm(李浪等,1994)。在显微镜下,玉米淀粉粒大部分呈压碎状的多角形,角不如大米淀粉粒的尖锐,稍带圆形,在玉米籽实顶部的淀粉粒呈球形(何照范等,1990)。 淀粉粒在45℃~55℃的水中即可发生膨胀和溶解。其实质是氢链断裂,淀粉粒消失、淀粉螺旋链松散,此过程称为淀粉的糊化,糊化淀粉的可消化性增加。玉米糊化温度为64℃~58℃(何照范等,1990) 玉米淀粉中含有约28%的直链淀粉和72%的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是抗性淀粉的一种,它在小肠中不被消化,但在大肠中可被大肠菌群发酵利用。因此,抗营养物质--直链淀粉的含量高低直接关系到玉米的消化利用率。烘干干燥的新玉米,由于淀粉变性,直链淀粉增多,会降低消化率。玉米是具有后熟生理的作物,其后熟期大概需要2周~3周。因此新收割的玉米抗性淀粉含量很高,要储存一段时间,经过后熟期才可以使用。后熟期过后,进入陈化过程,水分降低的同时玉米淀粉的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储存越久抗性淀粉含量越高,此时要注意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化,尽量减少玉米的储存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