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猪肉品质常用评价指标及其组织生化基础
1.1 肉色
肉色是反映肌肉生理、生化和微生物学变化的综合指标。主要决定于肌肉中的肌红蛋白(Mb,约70%~80%)和血红蛋白(Hb,约20%~30%)含量,也受外界光照和氧化的影响。两种蛋白质呈色的实质在于其分子内的亚铁血红素(Fe2+)与氧的结合使肌肉表现不同颜色。如果猪肉与空气充分接触,形成氧合Mb,肉呈亮红色;缺氧时,Mb中的Fe为氧化态,称变性Mb,肉色为暗褐色。
1.2 pH值
pH直接影响肉的颜色、嫩度、烹煮损失和肉的保藏期。正常情况下,猪死后,要通过糖原酵解产生ATP来提供维持肌肉结构完整、保持一定温度和弹性所需的能量。PSE肉形成的机理是屠宰应激使敏感猪高度兴奋和狂躁,胴体糖原酵解加强,产生过量乳酸,使肌肉pH值大幅下降,导致肌肉变性。而DFD肉是由于生前长时间绝食和肌肉运动,肌肉中糖原耗竭而几乎不产生乳酸,pH值较高,肌纤维的系水力很高;另外,胴体内各种酶的活性很高,使细胞色素酶系水解而呈紫色,形成暗红、坚硬、干燥的状态。
1.3 系水力
吸水力是指当肌肉受到外力作用如加压、切碎、加热、冷冻时保持原有水分的能力。系水力直接影响肉的颜色、风味和营养价值等食用品质和深加工特性。系水力高,肉表现为多汁、鲜嫩、表面干爽;系水力低则表面水分渗出、贮存过程中滴水损失大。屠宰前、中、后的很多因素都影响系水力,其中主要是肌肉中乳酸含量、能量水平(ATP的损失)、僵直开始时间等等。
1.4大理石花纹
大理石花纹指肌肉可见的脂肪层分布情况,反映肌肉内脂肪的含量。
1.5嫩度
嫩度是指人对肉入口后咀嚼过程中的感受,包括入口后是否容易被咬开、嚼碎和咀嚼后口中的残渣量三个方面。嫩度主要由肌肉中结缔组织、肌原纤维和肌浆蛋白含量与化学结构状态所决定。肌束中的肌纤维数越多,肌纤维越细,肉就越细嫩;肌间脂肪与嫩度呈正相关。
1.6 风味
风味指肉入口前后对人的嗅觉、味觉等感受器的刺激。一系列的挥发性物质刺激鼻粘膜和水溶性、脂溶性物质刺激味蕾而使人感知肉的滋味和香味。关于香味的来源有两种解释,瘦肉和脂肪都可以产生香味,前者水溶性香味前体物质在加热时能产生含N和S的芳香族化合物;后者加热后,会产生种间特有的香味差异。与香味有关的化合物有几百种,其中氨基酸和核苦酸对鲜味的贡献最大,以谷氨酸钠、肌苷酸和鸟氨酸为食品主要鲜味成分。
2 影响猪肉品质的饲料营养因素
2.1 饲喂水平
饲喂水平影响瘦肉率、脂肪沉积量和脂肪酸的构成。 体重较大的猪,当能量供给超过蛋白质最高沉积水平后,势必增加胴体肥度。因此,对于自由采食条件下会沉积较多脂肪的传统猪种(瘦肉率50%),限饲可有效提高其瘦肉率。限饲是通过使生长速度、胴体瘦肉量和饲料转化效率达到最佳,同时减少脂肪沉积量,从而改善胴体瘦肉率。通常的限饲水平为低于自由采食的10%(母猪)~20%(阉公猪)。但对于生长快的瘦肉型猪,随着能量采食趋于自由采食水平,体蛋白存留呈线性增加趋势。因此,瘦肉型猪更适合自由采食或接近自由采食方式。 限饲不利于提高猪肉的嫩度和多汁性。与限饲的猪相比,自由采食的猪生长速度快、肌内脂肪含量高,肉更鲜嫩,更富汁液(Wood,1992)。一方面,猪生长速度快时,肌肉内新合成的盐溶性胶原蛋白含量高,其交联程度小,溶解性高,改善了肉的嫩度(Aberle,1981);另一方面,瘦肉沉积速度快,意味着蛋白质的周转速度快,肌纤维降解酶系活性升高,也可改善嫩度(Warkup和Kempster,1991)。Cameron和Enser(1991)报道,自由采食的猪与限饲猪相比,背膘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高,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低。但张克英等(1999)认为,肌肉的脂肪酸构成可能与组成日粮的原料质量和种类有关,而与饲养水平本身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