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的问题,我们都知道水对生物和生命很重要,但是,我们关心水的问题,往往是关心其酸碱度,硬度,重金属含量,微生物状况等非水成分较多,除此之外,我们一般认为水都是一样的,都是H2O。然而,水除开杂志,就真的是一样的吗?对水的认识仅仅是H2O吗?我们看看近代研究和中国古代对水的认识吧,或许,我们才会觉得我们所谓的技术专家们对水的认识是多么肤浅啊。 日本IHM研究所的江本胜博士(Masaru Emoto)等人自1994年起,以高速摄影技术来观察水的结晶。他们发表了实验结果《来自水的讯息》一书,证明带有“善良、感谢、神圣”等的美好讯息,会让水结晶成美丽的图形,而“怨恨、痛苦、焦躁”等不良的讯息,会出现离散丑陋的形状。而且认为无论是文字、声音、意念等,都带有讯息的能量。 俄罗斯坦尼斯拉夫.泽宁也有同样的研究证实水能识别文字、图片、声音、意念等不同信息载体,根据信息的不同水呈现不同结晶状态。 《本草纲目》关于水的认识以上是现代科学研究水的结论,我们来看看,古代人们对水的认识。下面例举《本草纲目》中对不同水的描述,真是感到古代智慧的伟大。 "露水。露是阴气积聚而成的水液,是润泽的夜气,在道旁万物上沾濡而成的,味甘,性平,无毒。秋露水禀承夜晚的肃杀之气,宜用来煎润肺的药,调和治疥、癣、虫癞的各种散剂。""腊雪。凡是花都是五瓣,雪花却是六瓣,六是阴数。冬至后第三戌为腊。腊前的雪,很宜于菜麦生长,又可以冻死蝗虫卵。腊雪,瓶装密封后放在阴凉处,数十年不会坏。用腊雪水浸过的五谷和种子,则耐旱而不生虫;洒在桌几和床席上,则苍蝇、蚊子自己就飞走了;浸泡过的各种果实,不蛀虫,难道不也是除蝗虫的效验吗?春天的雪有虫,水也易败坏,所以不收取.""夏冰。冰是太阴之精。水性很像土,能变柔为刚,这就是所说的物极必反。味甘,性大寒,无毒。宋徽宗吃冰太多,伤了脾胃,御医治疗没有效果,便召杨介去诊治,杨介用大理中丸。徽宗知道后说,服了多次了。杨介说,皇上的病,因吃冰太多而得,臣因此用冰来煎此药,是为治致病原因。徽宗服后,果然痊愈。"看看,古人对水也有朴素的认识,认识到不同状态和来源的水,其功效是不一样的。以前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很不以为然,总觉得古人故弄玄虚,古时医术里一些偏方提到什么用“无根之水”做药引,或“用朝露煎服”等,我也很是反感。现在,结合日、俄科学家的研究结论,看来,是我自己无知啊。 "瑞雪兆丰年”“冬天雪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些农谚通常的解释是,大雪寒冻,可以冻死虫、卵,来年庄稼少有病虫害,而且雪化后之水可以沁润土地。以前我对此深信不疑,但是,现在我对这样的解释却有了新的看法。“瑞雪”应该是指腊月之雪,看李时珍《本草纲目》上 对“腊雪”的描述,就很合理。而“春雪”就不是“瑞雪”了,今年南方春季雪灾后,按照可以冻死虫、卵的说法,庄稼应该少有生病,但是,恰恰相反,今年南方农作物并不丰收。这似乎跟李时珍对“春雪”的认识不谋而合了。 关于水的知识,对生命科学有何启发? 我们知道,动物和人体绝大部分是水,而水如果具有以上那些特点的话,对我们搞畜牧或生命科学的人来说,有何启发呢?先不谈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来看看下面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