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者:吴德--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长江学者 演讲主题:镰刀菌毒素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和作用途径 基于霉菌毒素调查数据,吴德教授指出镰刀菌毒素中的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对国内饲料及原料的污染广泛而严重。被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污染的饲粮会降低母猪采食量和体增重,并呈剂量依赖效应。在不同比例霉变玉米替代处理小母猪实验中,从数据分析,小母猪全期体增重减慢和料肉比升高。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对后备母猪初情表现没有影响,但是会降低大卵泡数目、妊娠和泌乳成绩。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提高5-羟色氨酸能神经递质,降低卵母细胞质量、损伤胎儿肝脏,从而影响繁殖性能。实验室下一步工作将侧重,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损害后备母猪发育和胚胎发育的机制。 饲料和饲料原料解毒的对策,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众多研究学者报道的结果各有不同,在饲料生产和养殖实践中,添加霉菌毒素处理产品是最常用的方法。 演讲者:刘阳-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食品生物技术研究室首席科学家 演讲主题:霉菌毒素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霉菌毒素作为霉菌的次级代谢产物,污染作物广,影响人畜健康和动物生产性能以及畜禽产品安全。例如,1960年,英国10万多只火鸡因饲喂了被真菌毒素污染的花生饼粉死亡。1974年,印度397人因吃了真菌毒素污染的玉米发生急性中毒性肝炎,106人死亡;2004年肯尼亚123人死亡;1991年安徽13万人因食用DON毒素污染的小麦而发生急性中毒。霉菌毒素影响着食物链的所有环节,在近10年间,中国出口欧盟食品违例事件有28.6% 是霉菌毒素所引起,因此霉菌毒素防控成为国际研究热点。据研究,黄曲霉菌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其中以华东和华南地区最为严重;镰刀菌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烟曲霉毒素为主)分布在华东、中原及东北区域,其中呕吐毒素的分布重点为河北、山东、陕西、山西、江苏、安徽、浙江。这是与各地的地理特点与气候特种、作物种类相关的。通过选择抗霉菌毒素的作物品种、防霉处理、小麦分选、除杂处理,结合加工脱毒工艺,可以有效去除某些霉菌毒素。通过酶的方式生物转化霉菌毒素,具有高效、特异和不可逆性,也是处理霉菌毒素的有效途径。 实验室下一步研究工作侧重, 全国农产品加工原料真菌毒素及其产毒菌污染调查; 粮油真菌毒素安全控制技术研究; 主要粮油产品储藏过程中真菌毒素形成机理及防控基础; 这些工作将由31家研究单位协作完成,同时在2014年5月19-23日,刘阳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将在北京友谊宾馆第一次在中国承办国际霉菌毒素领域最权威的学术会议-世界霉菌毒素大会,借此机会也表达了届时欢迎国内外相关科技工作者参加的意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