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颗粒加工是一个深加工过程。从调质器、制粒机和膨化机等部件的改进,到冷却器的设计、制粒后颗粒稳定、液体添加系统,这些过程都影响颗粒饲料的质量。 在制粒过程中,涉及高温、高压和高水分,对热敏性、易氧化和溶解度好的物质极为不利,尤其是维生素和酶制剂。如果温室过高并且水分含量过低时,会促进美拉德反应,导致蛋白质的消化率及氨基酸效价的降低,这就要求加工调质适当,采用饱和蒸汽,避免使用湿蒸汽,蒸汽温度应控制在正常生产的最低限度。 1调质 调质使物料吸热促进淀粉糊化,且杀虫灭菌。多级调质通过延长调质时间来提高调质效果,淀粉糊化度可达40%~60%。制粒后熟化调质是将刚压制出的颗粒(约70~80℃)进行保温,让热颗粒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持续一段时间,使颗粒饲料中淀粉充分糊化,蛋白质充分变性。高压环隙膨胀调质是一种针对粉状饲料进行调质处理的先进的、新型的方法,整个调质过程仅几秒钟,但最高压力可达100Mpa,最高料温可达170℃,使物料能充分地调质和熟化。 压制不同成分的颗粒饲料,需要不同的调质温度。据好饲料了解,一般来说,以谷物为主的调质温度要高、水分要多些,这样有利于谷物中的淀粉糊化,糊化后的物质有粘结剂的作用,有利于生产出结实的颗粒饲料。一般调质温度在85摄氏度,调质添加的水分在4%~5%,调质后水分含量在17%~18%,用手攥一下似成团状又非成团状为好,这样既可以提高饲料产量,又节省干燥费用。对于含粗蛋白质高的饲料,调质温度可以低些,在60~70摄氏度,水分添加量在1%~2%。如果温度过高,会胶化而堵塞模孔。 2制粒 压模的孔径大小、长径比可以根据所生产的饲料品种决定。颗粒大小取决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动物的采食行为,如仔猪更喜好小颗粒饲料;另一是制粒机的生产效率,采用模孔直径大和较薄的环模生产颗粒料效率高,能耗小。颗粒大小对猪生长性能影响的报道尚不多见。Traylor等(1996)报道,在5日龄前采食颗粒料的猪平均日增重与饲料转化率,较粉料分别提高25%与36%,颗粒直径(2~12mm)不影响猪生长性能;在0~29日龄期间采食颗粒直径为4mm的猪日增重与饲料转化率最高;在29日龄~肥育期猪的生长速度,不受饲料形态的影响,但颗粒料的饲料转化率优于粉料。Stark等(1994)报道,给仔猪喂以过筛颗粒料时,饲料转化率较采食含15%或30%细粉末的颗粒料提高4.5%。Peter(1998)认为,对于不同日龄的猪,2.5mm可被广泛接受,但仔猪补料的颗粒直径以2mm为宜。Hancock等(1999)认为,猪饲料采用单一4mm-5mm颗粒直径较为合适,可显着地节约更换环模的时间和用于环模的投资。 3冷却与破碎 制成颗粒的饲料通过冷却除去其中的多余水分,同时降低温度。对于以谷物为主要原料的饲料,物料进入冷却器的温度在75~85度,水分在17%~18%,经过冷却后,温度比周围环境高 8度,水分在13%左右。冷却时要注意控制好冷却时间,防止冷却器风路短路。对于大颗粒饲料,冷却时间要长一些,风量调大,以确保冷却质量;小颗粒饲料冷却时间要短些,风量设小,以免造成“缩水”。破碎机两辊间隙要调平行,一般两辊间隙为待破碎饲料的三分之二。
该贴已经同步到 007畜牧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