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添加剂预混料原料预处理的目的有3个:一是保护原料的生物学活性,比如维生素A和维生素C极易受到氧化破坏,在与微量元素等其他添加剂混合时,这种破坏的程度更强。二是有些矿物盐,比如硫酸铜极易吸湿返潮而结块,直接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及产品的均匀度和流动性。三是一些用量很微的添加剂,如碘化钾、硒酸钠、亚硒酸钠等在饲料中添加量很小,通过预处理,先将其和部分稀释剂混合,使其均匀分布到预混料中。 一、微量元素添加剂原料的预处理 (一)硫酸盐的预处理 1.干燥 硫酸亚铁、硫酸铜、硫酸钴、硫酸锰、硫酸锌等硫酸盐类常含有5~7个结晶水,在空气中吸潮结块,给加工过程带来危害。含结晶水的硫酸盐黏附在设备的壁上,不但腐蚀设备,而且混合残留量大,降低混合均匀度;在贮藏过程中破坏预混料中的维生素、酶制剂、微生物制剂等成分的活性。 有关标准要求游离水含量有的允许范围为0.5%~2%;还有的不仅要求除去全部游离水,还要将产品干燥到一个结晶水。 2.添加防结剂 常用的有二氧化硅、硅酸钙、硅酸镁、硅酸铝钙、硅酸铝钾、沉淀碳酸钙及碳酸镁等。 3.涂层包被,建立“隔水屏障” 采用涂层包被处理可使硫酸盐颗粒之间互相隔离,使粉粒处于松散状态下。(1)矿物油包被 直接将占预混料总量3%的矿物油加到搅拌机内搅拌混匀,可起到阻挡水分的屏障作用,使已干燥的硫酸盐微粒不再吸湿返潮。此外,矿物油还具有一定的黏滞性以及绝缘性,可防止粉尘污染和微粒产生静电作用。 (2)石蜡包被 主要用蜂蜡、漂白蜂蜡和巴西棕榈蜡,它们都是一些脂肪酸与脂肪族的高分子一元醇所形成的酯类,其作用与矿物油相同。 4.螯合或络合 (1)制成多糖复合物 多糖复合物是一种溶解性盐与多糖溶液所形成的特殊金属复合物。如铜的多糖复合物、锌的多糖复合物、铁的多糖复合物等。这种复合物不仅将微量元素完全包被,且在消化道中更有利于动物的利用,还可防止它们与维生素、益生素及其他矿物质元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2)制成矿物元素蛋白盐 无机矿物盐在动物体内利用率低,且在使用上有很多缺点,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氨基酸络合物和小肽络合物,统称矿物质蛋白盐。矿物质蛋白盐稳定性好,加工与贮存方便,生物学效价高,对环境污染小。 (二)碘化钾和氯化钴的预处理 1.硬脂酸钙保护法 首先用球磨机将碘化钾、氯化钴细粒化,然后用硬脂酸钙作保护剂形成一种包合物,保护剂的用量比例为2:98。 2.吸收剂平衡法 将碘化钾、氯化钴等分别准确称量,然后各以1:15-1:20的比例溶解于水中,再分别按1:500的比例喷洒在石粉等吸收剂上进行预混合。 3.添加抗结块剂 由于碘化钾结晶粉在潮湿空气中可轻微潮解,因此可向原料中加入10%的抗结块剂以防止结块。 (三)硒酸钠与亚硒酸钠的预处理 通常的方法是将含硒45%的亚硒酸钠加入81.4℃的热水中,经过5min完全溶解后制成l0kg水溶液,然后再喷洒在搅拌机内的砻糠粉上,混合均匀,制成硒稀释剂,再与其他原料混合成为硒含量为0.02%的预混剂。 (四)微量元素细粒化预处理 是将微量元素添加剂进行细粉碎的预处理,其目的在于提高混合均匀度,保证动物采食的概率相等,同时也有利于微量元素添加剂在胃肠道中的溶解和吸收。 (五)预粉碎 预粉碎是微量元素添加剂的原料处理中又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它是将用作载体和稀释剂的所有谷物饲料以及矿物质盐类(微量元素盐),按照一定的粒度要求进行预先粉碎,以保证微量元素添加剂符合加工工艺中的粒度要求。 二 、维生素原料的预处理 (一)维生素A 1.乳化 先在乳化器内加入一定量的基质,然后加入维生素A酯进行乳化,使之形成微粒并均匀地分散于基质中。基质可采用阿拉伯胶或明胶,也可采用蔗糖或淀粉,可进行一次乳化,也可采用双重乳化。为避免在乳化过程中维生素A被氧化,还加入一定量的抗氧化剂,如乙氧基喹啉、BHT或BHA。 2.包被 (1)明胶包被 将乳化后的细粒移至反应罐中,加入明胶水溶液,利用电荷作用使乳化液微粒和明胶发生反应,—形成被明胶包被的微粒,随后加入糖衣、疏水剂,再用淀粉包被,制成微型胶囊。 (2)变性淀粉包被 将乳化后的细粒用可溶性变性淀粉加以包被,形成极细小的微粒。 3.吸附 在经过乳化工艺处理制成的细粒中,加入干燥小麦麸和硅酸盐等吸附剂,制成粉剂。经过吸附处理的维生素A酯,在正常贮存条件下,在维生素预混料中,每月损失0.5%一1%;在复合预混料中,每月损失2%一5%;在全价配合饲料中,温度在23.9~37.8℃时,每月损失5%一10%。 (二)维生素D 将维生素D3酯化并经明胶、糖、淀粉包被后,稳定性可大大提高。 (三)维生素E 通常用以下几种工艺对维生素E进行预处理。 1.吸附 将油液状的维生素E与二氧化硅混合。二氧化硅是具有高度的分散性且有很多小孔的胶体物质,混合后将维生素E吸附、渗透其中。 2.喷射包被 先将维生素E油制成极细的微粒,然后喷射到乳制品、明胶或糖等基质中。喷射包被的维生素E比吸附工艺制成的维生素E效果好,稳定性高。 3.固化处理 (1)乳化 将1kg大豆卵磷脂、25g抗氧化剂和3.975kg饱和脂肪加入到50kg脂溶性维生素油剂中,使其乳化和稳定化。 (2)粉化 在以上配制好的55k8经乳化与稳定化处理维生素E中加入115kg麦麸粉(载体)、30k8硅酸盐或膨润土(吸附剂)进行预混合,即制成粒度为0.1—1.0mm的粉剂。 (四)维生素K 目前处理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用明胶包被,再进行微囊化处理。二是制成维生素K衍生物,包括硫酸氢钠甲萘醌复合物(MSBC)、亚硫酸氢钠嘧啶甲萘醌(MPB)和亚硫酸氢钠烟酰胺甲萘醌(MNB)。MPB的稳定性要好于MSBC,MNB是目前使用的最为稳定的维生素K。 (五)胆碱 固体氯化胆碱的预处理技术有: (1)干燥 将液体氯化胆碱喷洒到吸附剂上,同时加人抗结块剂,制成固体粉粒状氯化胆碱。 (2)吸附 使用符合粒度的二氧化硅或硅酸盐等吸附剂平衡氯化胆碱的水分以达到固化的目的。 (六)生物素 生物素的预处理的方法有: (1)细磨 生物素在饲料中的添加量很少,故对其粒度要求极细。 (2)稀释 加入稀释剂,先进行稀释混合。 (3)加吸附剂 将生物素直接喷洒在吸附剂上,混合均匀。 (七)维生素B12 对维生素B12进行预处理的主要原因是其在饲料中的添加量极小,处理的方法主要是先稀释,再加载体或吸附剂。 (八)维生素C 维生素C的预处理技术主要有: (1)制成维生素C钙钠结晶盐 (2)包被 主要有乙基纤维包被、脂肪包被和微胶囊包被。 (3)将维生素C酯化,制成维生素C衍生物 目前主要酯化产物有维生素C多聚磷酸酯、维生素C单聚磷酸酯和维生素C硫酸酯。 三、酶制剂和微生物制剂 (一)酶制剂 酶制剂的预处理方法主要有包被技术、微囊化技术以及先制成液体的后喷涂技术。包被和微囊化成本高,因此,使用液体酶制剂,采用后喷涂技术将其均匀喷洒到颗粒饲料的表面是目前采用较为普遍的方式。 (二)微生物制剂 与酶制剂的预处理技术相似,由于成本原因,微生物制剂可选择的预处理技术包括包被技术、微囊化技术以及先制成液体的后喷涂技术。
该贴已经同步到 007畜牧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