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的乡音、爽朗的笑声、坚毅的目光,集团董事长侯建芳的身上,仍保留了许多中国农民的优秀品质。 1988年,侯建芳经历三次高考却最终与大学无缘。这时的他决定通过养鸡来早日发家致富,改变家庭的贫困。他瞒着家人,怀揣100元学费,去郑州牧专上了23天的畜牧培训班。回家后,他开始在自家的住房里试着养鸡,随后又养了几头猪。 当时养殖业行情很好,短短一年后,他就赚到了第一桶金,成了当时远近闻名的“万元户”,也成了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批先富起来的人。 到1990年,已有两年养殖经验的侯建芳认为,在家里养殖,规模和效益都受限制,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扩大规模,租地建养鸡场。 可当他满怀希望地把这一想法告诉家人的时候换来的却是坚决的反对声,父亲要求他老老实实地先把家里房子盖好,爷爷甚至说租地养鸡就是赌博。 经过几次抗争,侯建芳终于说服了家人,1994年,在村头他盖起了第一栋鸡舍,并充满理想地给养殖场起名为“雏鹰养鸡场”。 次陷入纠结 沉重压力下,他力挽狂澜 侯建芳满怀希望地扩大养殖场规模,可是1995年的一次奇怪的鸡病却给了他一次沉重的打击,他的事业开始陷入困境,已资不抵债。 眼看自己亲手养的鸡一只只都得病死掉,侯建芳去郑州找到专家求救,希望能找到治愈的方法。可是专家们也无计可施,甚至建议他将鸡处理掉,清理鸡舍,两年内再不要养鸡。 虽然5000多只蛋鸡最终只剩下700多只,债台高筑,专家建议放弃。但是,侯建芳心里明白“两年内不养鸡,就等于破产了,完蛋了”,如果那样,所有的债权人都会找上门来逼债,无路可退。 在另一方面,性格倔强的侯建芳心里还有一个盘算:“如果把病鸡都处理掉,两年不养鸡,那么我就永远无法明白鸡子到底得了什么病,我决心要弄明白这点,所以我不能放弃。” 当经过一夜未眠的纠结之后,他决定当一个“不听话的学生”,养鸡还要坚持下去。 接下来的几天里,侯建芳买来灭火器和消毒液,用火烧,用消毒液浸泡,所有程序亲力亲为。在一家人的精心饲养下,这一批鸡苗不仅没有得上上一次的怪病,并且成活率和产蛋率出奇的高。 幸运的是,1996年鸡蛋价格大涨,从每斤2.5元左右上涨到了每斤4.2元。危机之后的侯建芳迎来了火爆的市场行情,在捞回之前赔的钱之余又大赚了一笔,他也首次深刻体会到了风险与机遇并存的道理。 那次事件之后,侯建芳的养殖事业一直稳步发展。到2001年,他自创了“公司+农户”养殖模式,这就是“雏鹰模式”的雏形。 2003年的非典,是侯建芳事业上的第二次打击。非典期间,行业十分不景气,其他养殖企业面对困境都把鸡便宜卖掉,但是1995年的经历再次让侯建芳认识到“危中有机”的深刻含义。他毅然作出决定将鸡进行特殊处理——对鸡群进行“强制换羽”——10多天不喂饲料,只喂水。只要能熬过这些天,等待非典过去了就能赚钱,这也是侯建芳唯一的一次独断专行的决策。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