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首页 饲料 饲料科技 查看内容

变秸杆为优质饲料是件大事

859 3 原作者: 畜牧人编辑部2 来自: 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
简介
一直以来,我国由传统农耕文化饮食习惯形成耗粮型为主的养殖业,每年要耗去粮食总产的四成;另一方面,创新的秸秆优化多功能复合菌剂发酵技术,却得不到主管部门的重视与倡导。
  一直以来,我国由传统农耕文化饮食习惯形成耗粮型为主的养殖业,每年要耗去粮食总产的四成;

  另一方面,创新的秸秆优化多功能复合菌剂发酵技术,却得不到主管部门的重视与倡导。

  李毓堂

  《中国科学报》2013年1月15日4版题为 《秸秆无须烧,生化好饲料》的报道,是件大事。

  一直以来,我国由传统农耕文化饮食习惯形成耗粮型为主的养殖业,每年要耗去粮食总产的四成(未来将达五成);同时,我国农作物每年产出七亿多吨秸秆,如能转化为优质饲料,就可大幅度替代饲用粮和减少依赖蛋白质饲料进口,化解人畜争粮和秸秆焚烧污染问题。由于目前常用的秸秆氨化等技术,不能很好降解纤维素木质素和转化无机氮,成品质量低,不适喂猪禽,难以派大用;因而,如何使秸秆变为优质饲料,就成为农业科技的一大难题。

  由河北农大教授朱宝成领导的科研团队,经多年潜心钻研,在秸秆氨化基础上加入多功能高密度复合微生物菌剂发酵,通过深化降解纤维素木质素与转化无机氮,大幅增加挥发性脂肪酸能量物质、菌体真蛋白、多种益生菌及消化酶,使秸秆转化为能量高、含粗蛋白12%以上、消化率强的优质饲料。除肥育牛羊外,用于猪禽养殖,不仅能节省三分之一以上的粮食和蛋白质饲料,降低20%以上的养殖成本,还显着提高畜禽品质,并减少厩舍空气污染,可谓一举多得。只可惜,这项技术虽已问世多年,但至今仍是“藏在深闺人未识”,只有个别学术团体在提倡。

  目前的问题是:为利用好秸秆资源,2007年中央十部委曾组建秸秆利用统筹协调工作组,起草并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其中提出农用优先的原则。2011年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财政部共同制定《“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其中对禁止焚烧秸秆、推进技术创新、保障政策措施等作出具体规定。然而,几年来的实施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各地秸秆焚烧屡禁不止,有的甚至造成人员伤亡、交通受阻;另一方面,创新的秸秆优化多功能复合菌剂发酵技术,却得不到主管部门的重视与倡导。

  对此,社会有识人士呼吁: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主管部门应以敏锐的科学视野,认知倡导这一技术,早日列入《“十二五”实施方案》的创新技术推广、重点示范区建设和产学研技术工程项目,在政策与资金上扶持其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笔者认为,秸秆草类多功能复合菌剂发酵优化饲料技术,具有菌剂效用好、密度大、成本低(发酵1吨秸草菌剂费50元)、效益高、(每吨秸草优化饲料可增值500元以上)、保质期长(三年以上)和操作简便、应用面广等特点。在应用中如再把饲养禽畜同粪便制沼供燃、沼渣肥田连结为三合一的循环系统,则又一举实现了中央倡导秸秆优化用作“五料”中的“三料”(即优质饲料、肥料、燃料,其他为菌培基料和工业材料),功莫大焉!国家如能推广普及这一综合技术措施,在“十二五”期间将全国每年十亿吨以上农作物秸秆和草类等资源的一半变为优质饲料,用于农牧区养殖业,定会对我国节粮兴牧、环保节能、提高畜禽品质与增加农牧民收入,起到重大作用。钱学森大师在任中国科协主席时曾多次论及并致函笔者,提倡研发微生物工程技术,将秸秆、草类、林木枝叶等废弃物转化饲用,使我国优质饲料成十倍地增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头晕

伤心

搞笑

抗议

路过

已阅

支持

超赞
您可能感兴趣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狗王面包 2013-3-25 11:44
    既然這麼好為什麼發明人不推廣?這樣他就發財了!
    引用 wangxiang213 2013-9-30 10:08
    人物简介
    1962年3月生,博士(1997),教授(1998),博士研究生导师。
      [1]
    曾入选“河北省首届十大杰出青年教师”、记二等功(2000)、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2003)、享受河北省政府专家岗位津贴。曾任河北省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中试基地(河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河北省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河北省植物学会副理事长等。
    教育科研
    主讲课程:生物技术制药(研究生)
    研究方向: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农业微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
    招收研究生专业:“农业微生物学”博士、“植物学”博士、“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硕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
    代表论著:《生物技术制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植物细胞与基因工程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成 果:
    “抗蚜虫转基因小麦”,国家“863”计划(J2000-B-023),2001年河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抗蚜虫转基因小麦与田间试验”,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J2000-B-023) “抗干旱、耐盐碱基因工程麻黄新品种培育”,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J2002-B-007)(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主持) “P5CS基因高效表达提高转基因水稻抗旱耐盐碱能力”,2002年保定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青霉素生产菌株原生质体诱变选育与生产应用”,2002年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大豆异黄酮微生物转化菌株的筛选与鉴定”,2007年河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王秀伶主持) “皮革加工用和医用酶及其电子束辐射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2003-DF-0004) “青霉素生产新菌种和发酵工艺”,与华北制药集团合作 “秸秆发酵饲料多菌系复合菌剂的研制与应用”,2008 “氨基酸络合铜的研制与棉花黄萎病防治技术”,2004年保定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吸收型杀菌剂的制备方法及其用途。专利号: ZL03123793.2
    引用 wangxiang213 2013-9-30 10:10
    只能感叹!!!!!!,是技术不过关?????还是国家不重视?????中国有多少成果在睡觉????

    查看全部评论(3)

    图文排行

      最新文章

      精彩专题

      论坛推荐

      发布主题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5-4 22:02,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